人类的航天历程-不能忘记的航天功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古代近乎疯狂甚至荒谬的飞天行动到人造卫星的发射,从美国、前苏联航天竞赛到现代航天领域的高水平竞争,从航天飞船的升空到制定出火星登陆计划,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工作者。回顾一下人类的航天历程,有目共睹的是:航天事业的兴盛有赖科技,而科技的发展则包含了无数科学家的贡献。他们或为航天科技提供理论支持,或把航天理论变为现实。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工作,人类的航天史才有了一页又一页光辉的篇章。

    维纳姆

    在航空航天领域,有一个重要的实验设备——风洞。这是一种制造气流的装置,用动力设备驱动一股速度可控的气流,对模型进行空气动力实验,以确定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并推算飞行性能,进而设计出飞机外形。因此,风洞常被叫做“航空的先行官”。世界上第一座风洞是由英国人维纳姆发明的。在航空史上,他与英国航空之父凯利齐名。

    我国自主设计跨声速风洞维纳姆,1824年生于英国伦敦市郊,从小就对机械问题着迷。少年时代,他对螺旋桨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于1862年开始致力于螺旋桨推动轮船和航空器的研究。

    1866年,世界上第一个航空研究团体——大不列颠航空学会(英国航空学会)成立,标志着重于空气飞行器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维纳姆加入航空学会后,在第一届理事会上当选为理事,负责制定学会章程。他的名望和从事工程研究的背景使他很快成为学会航空学研究与实验的领导人物。他认为学会的首要工作是积累与飞行有关的知识和科学事实,开展基础性的试验研究。为此,1871年,他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风洞。这是个四周封闭的矩形框,一端有一架鼓风机,提供试验用的气流。中间的一个支杆上安装试验件,用弹簧秤测量气动升力。这个风洞虽然简单,而且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开创了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设备的新时代。

    不能忘记的航天功臣

    风洞实验

    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风能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部门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用风洞做实验的依据是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实验时,常将模型或实物固定在风洞内,使气体流过模型。这种方法,流动条件容易控制,可重复地、经济地取得实验数据。

    菲利普斯

    菲利普斯(1845—1912),英国航空先驱者之一。他曾在1880年前后,设计和改进维纳姆式风洞,并于1884年制造成功。风洞的最大特点是将试验气流由直射式改为引射式,并且加了过滤网,从而大大改善了试验气流的均匀性和平衡性。

    不过,菲利普斯更大的贡献在于对翼型的研究。他试验过上百种翼型,单弯度、各种双弯度,甚至还有菱形的。通过这些试验,他发现双弯度翼型即使没有迎角也能产生升力。为了检验获得的结论,菲利普斯建造了两个靠蒸汽驱动的大型旋臂机。第一个旋臂机直径约17米,中间靠导轨支承,第二个直径为55米。从外表看,旋臂机显得很笨重,但它似乎可以看成是当时最先进的旋臂机,可以自动测量包括试验件的速度、倾角、升力、阻力等数据。

    菲利普斯的奇特飞机

    基于试验结果和对高展弦比机翼的偏爱,1893年,菲利普斯设计出一架样子奇特的飞机。它上下排列着50个翼面,左右各对称25个,但是,由于这架飞机的结构十分脆弱,重心也太高,试飞没有成功。菲利普斯的这项工作在当时遭到了许多指责,被认为是走上极端,陷入歧途。但我们必须承认,他对翼型的研究和实验是相当充分的,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试验结果。

    乔治·凯利

    奥维尔·莱特曾说:“我们的成功完全要感谢那位英国绅士乔治·凯利,他写的有关航空的原理,他出版的著作,可以说毫无错误,实在是科学上最伟大的文献。”西方一些研究空气动力学的专家称乔治·凯利为空气动力学之父。

    乔治·凯利于1773年12月27日生于英国的斯卡·波诺撤,在约克和诺丁汉受过教育,但这位好学而具有天分的青年,主要是从一位家庭教师那里,得到了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位家庭教师就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乔治·瓦克。

    凯利10岁时,听说法国人罗齐尔作了第一次载人气球飞行,便开始对航空产生兴趣和向往。1792年,他使用一种玩具直升机做了一连串试验,这种玩具名叫“中国飞陀螺”。1804年,他写了第一篇有关人类飞行原理的论文。

    凯利提出,现代飞机不应模仿鸟类振翼而飞,而应采取固定翼飞机加推进器的模式。在他的论文中详尽地描述了现代飞机的轮廓,为后来的空气动力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适当的安定性,要在设计翼面时取一点点角度而获得,这就是现代飞机的上反角。机尾必须有垂直和水平的舵面,这同现代飞机完全相同。他认为飞行器必须是流线型的,根据他的计算,如能减少l千克重的阻力,便可在不增加马力的情况下,增加66千克的载重能力。他还讨论过速度与升力的关系、翼负荷、如何减轻飞行器的重量,甚至以内燃机作动力等问题。乔治·凯利把自己设计的现代飞机方案于1799年刻在一个小银盘上。小银盘的一面刻着机翼上各种作用力的说明,另一面刻着飞机草图,这个银盘现藏于伦敦科学博物馆。

    但困扰凯利多年的问题就是没有合适的动力,当时的蒸汽机又大又笨重,根本不可能将凯利的飞机送上天空,不得已他转向了载人无动力滑翔的研究。1849年,已届75岁高龄的凯利造了一架三翼滑翔机,一个10岁不知名的男孩乘坐着,从上至下飞行了几码(1码=09144米)的距离,这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载人滑翔机飞行。

    滑翔机示意图

    1853年,他写了一篇描述无人驾驶滑翔机飞行的文章,送到法国航空学会,题目是《改良型1853年有舵滑翔机》。1971年,一位英国飞行员史泼劳中校,完全依照凯利遗留下来的笔记,造了一架与当年完全一样的滑翔机,飞得十分成功,证明了118年前凯利的设计是如何的成功。

    凯利不但对航空有兴趣,他还为大不列颠设计了海军大炮炮弹,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得到应用。1807年,由他发明并获专利的热力发动机,为工业界所广泛运用。1825年,凯利又设计了一种装辐条的车轮用于滑翔机上,这一发明至今仍为自行车所采用。此外,他还发明过自动铁道刹车装置,且在声学、光学、电学以及下水道工程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贡献。

    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同气体做相对运动情况下的受力特性、气体流动规律和伴随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它是在流体力学的基础上,随着航空工业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学科。通常所说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内容是飞机,导弹等飞行器在各种飞行条件下流场中气体的速度、压力和密度等参量的变化规律,飞行器所受的举力和阻力等空气动力及其变化规律,气体介质或气体与飞行器之间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传热传质规律等。

    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俄国和前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1857年9月5日生于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今属梁赞州)。童年因病辍学,后来主要靠自学,读完中学和大学数理课程。

    1859年9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梁赞省一个美丽的村庄,父亲给他取的名字是康斯坦丁。这个家有7个孩子,康斯坦丁是老五。对于双亲,康斯坦丁在晚年回忆说:“父亲总是那么沉着冷静,在熟人中间,他聪明善辩,而在官僚中间,他以赤色和令人难以容忍的正直闻名。”父亲爱好建筑,曾经带领着几个孩子一起造过楼房和宫殿的模型,还总是不停地告诉几个儿子要多做体力活儿,要自立。母亲则完全是另一种性格,她活泼、热情,急躁的时候就用大嗓门说话,非常能干。康斯坦丁认为,父亲给了他坚强的意志,母亲给了他才华和对事物的热情。

    也许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早期遭受的各种磨难都是他成为伟大人物的必备条件。康斯坦丁由于耳聋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却从此走上了独立思考、善于幻想的道路。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他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检验。有一次,他自己做了一个量角器,没有出屋就测量出了与远处的火警望台的距离是284米。然后,他又步行进行校验,结果完全正确,这使他对科学的信心倍增,他开始了解到理论知识对实践生活的指导意义。

    1877年秋,齐奥尔科夫斯基通过了乡村中学教师资格考试。4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卡卢加省波罗夫县一个中学的数学教师。在波罗夫县,他租了两间房子住了下来,房东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叫索科洛娃。齐奥尔科夫斯基自己搞了一个实验室,一边教书,一边开始独立的研究工作。后来他与索科洛娃结了婚。

    1881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对气体理论进行了大量思考和研究,并完成了一篇论文,送交彼得堡的物理和化学学会。学会的科学家看到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论文后十分惊讶。因为论文的内容和结论完全正确,但这一问题早在20多年前就已得到了圆满解决。科学家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看做是骗子或剽窃者。他们认为:这位年轻学者可能与外界缺乏联系,并不知道他的“发现”已经问世多年了。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给齐奥尔科夫斯基写了一封措辞谨慎的信,对他的工作和成绩表示赞赏,还对他进行鼓励,希望他将来取得更大成果。

    1892年,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兴趣转到飞艇上来。他曾发表了多篇有关飞艇的论文,提出了全金属硬式飞艇的设想。这段时间他还研究过飞机,但由于经费不足,实验工作无法开展。这使他认识到,像飞艇或者飞机这类大型的工程问题,靠一个人在业余时间里摸索,很难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成果。因此他觉得还是应当做一些理论研究工作。这时,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太空飞行研究上。

    1882年,他在自学过程中掌握了牛顿第三定律。这个看似简单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突然使他豁然开朗。他在3月28日的日记中写道:“如果在一只充满高压气体的桶的一端开一个口,气体就会通过这个小口喷射出来,并给桶产生反作用力,使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这段话就是对火箭飞行原理的形象描述。

    1883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一篇名为《自由空间》的论文中,正式提出利用反作用装置作为太空旅行工具的推进动力,他对这种火箭动力的定性解释是:火箭运动的理论基础是牛顿第三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些思想在1893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月球上》和1895年写的《地月现象和万有引力效应》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896年,他开始从理论上研究星际航行的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火箭才能达到这个目的。1897年,他推导出著名的火箭运动方程式。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898年完成了航天学经典性的研究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接着,他又于1910年、1911年、1912年和1914年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多篇关于火箭理论和太空飞行的论文。这些出色的著作系统地建立起了航天学的理论基础。

    在对火箭运动理论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齐奥尔科夫斯基又对星际航行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展望。在1911年发表的论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载人宇宙飞船从发射到进入轨道的全过程,内容涉及飞船起飞时的壮观景象,超重和失重对宇航员的影响,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奇异表现,不同的高度看地球的迷人景观、天空的景色等。人们读起他的著作来有如亲身体验宇宙飞船登天的感觉。

    1935年9月19日,齐奥尔科夫斯基逝世于卡卢加,享年78岁。他晚年已获得了许多荣誉。逝世后,前苏联政府给予了他更多的荣誉:1954年,前苏联科学院设立了齐奥尔科夫斯基金质奖章;政府为他建立了纪念像,并在卡卢加市建立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博物馆。他被誉为“俄罗斯航天之父”、世界上最伟大的航天先驱者。

    今天,在航天界仍然流行着一句名言,这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在给《航空评论》杂志的信中写下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当物体做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物体均处于超重状态,即不管物体如何运动,只要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状态。超重现象在发射航天器时更是常见,所有航天器及其中的宇航员在刚开始加速上升的阶段都处于超重状态。

    失重是指物体在引力场中自由运动时有质量而不表现重量的一种状态,又称零重力。失重有时泛指零重力和微重力环境。

    谢尔盖·科罗廖夫

    谢尔盖·科罗廖夫(1906—1966),生于乌克兰的一个教师家庭,早年从事飞机设计工作,20年代结识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立志于火箭研究。1933年担任了世界第一个国家火箭技术研究所——前苏联国立喷气推进研究所副所长,他的学术造诣和组织天才对前苏联火箭研制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前苏联的火箭和卫星事业世人皆知,但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谢尔盖·科罗廖夫却鲜为人知。据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瑞典科学院曾提名卫星设计者获得诺贝尔奖,但当询问设计者是谁时,赫鲁晓夫回答说:“是全体苏联人民。”

    谢尔盖·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传奇的一生,是在坎坷和辛劳中度过的。他以半工半读形式完成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他的聪明能干赢得了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帮助。他发奋工作,不断深造,很快成为图波列夫的得意助手。

    1929年,他拜齐奥尔科夫斯基为师,参与组建火箭喷气推进小组。1932年成为这个小组的负责人。1933年这个小组与另一个实验室合并,成立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为负责科研的副所长。他的出色工作赢得军队首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支持,很快取了火箭研究和试验的许多成果,他还出版了《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行》等著作。1937年,图哈切夫斯基在肃反运动中以间谍罪被处决,这牵连到科罗廖夫,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后经图波列夫的极力申请,被调到一家监狱工厂从事飞机设计工作。前苏联获知希特勒在德国搞导弹的情报后,科罗廖夫被调到另一家监狱工厂,进行军用火箭研究。在卫国战争中,他乐观和忘我地从事前线所需要的火箭研究工作,常常亲自参加火箭飞机的飞行试验。一次液体火箭发动机爆炸,他被炸得头破血流,而他却庆幸这能使他找到爆炸的真正原因。二战后,科罗廖夫在原有的基础上,并利用V-2的资料,开展火箭研究。1946年8月,他被任命为弹道式导弹总设计师,他不辞劳苦,深入一线协调指挥工作,1947~1953年取得了一连串成果,包括仿制和自行设计的近程、中程、远程和战术导弹的发射成功,地球物理火箭将小狗“莱伊卡”送入高空等等。1957年8月3日,洲际导弹试飞成功,接着于10月4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1959年9月和10月,“月球2、3”号分别接触月球和拍摄了月背照片。这年年底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执行金星和火星探测计划。这时科罗廖夫已疾病缠身,医生要他长期休养,但他感到最缺乏的是时间,他决定拼死工作。除星球探测计划外,他还改进和发展洲际导弹,将射程增加到12000~14000千米。

    与此同时,他还参与研究载人飞行计划,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首先进入太空,1963年第一个女航天员捷什科娃进入太空。接着他又为载人空间站作准备,包括载人长期太空飞行、载多人飞行、多艘飞船的轨道会合和编队飞行、太空行走和航天器的轨道对接技术等。可惜他未能看到“联盟”飞船与“礼炮”号空间站对接,就与世长辞了。

    1966年1月,科罗廖夫在一次无关紧要的小手术中意外死在手术台上。

    科罗廖夫为前苏联赢得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个金星探测器和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等。

    V-2火箭

    V-2火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弹道导弹。它是第一种超声速火箭,为现代航天运载火箭和远程导弹的先驱。1936年开始研制,1944年9月4日首次向巴黎发射。两天后开始袭击英国,共发射1300多枚。比利时几乎遭受同样沉重的打击。V-2火箭长47英尺,起飞重量28至29万磅,可产生约6万磅推力。推进剂为酒精和液氧,有效载荷为约2000磅的烈性炸药,水平射程为200英里,最大高度通常可达60英里。

    罗伯特·戈达德

    罗伯特·戈达德,是美国最早的火箭发动机发明家,被公认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罗伯特·戈达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他从1909年开始进行火箭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3年后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内的固体燃料火箭,证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够工作。他从1920年开始研究液体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罗伯特·戈达德美国人戈达德在他17岁的时候就向往火星之旅了。10年以后戈达德认识到,唯一能达到这个目的的运载工具就是火箭。从那时起,他就决定将自己献身于火箭事业。童年的时候,戈达德就显示出对科学幻想和机械的特殊兴趣和能力。那时候他常迷恋于威尔士的科幻小说,如《星球大战》等,也醉心于阅读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等作品。在他的自传中,他承认这些小说大大激发了他的热情和想象。他认为,这些小说“完全抓住了我的想象力。威尔士的奇妙的真实的心理描写使事情变得十分生动,而其所提出的面对奇迹的可能途径总是让我想个不停”。24岁从渥切斯特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克拉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两所院校都在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1911年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此期间,他认识到液氢和液氧是理想的火箭推进剂,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进一步确信用他的方法一定会把人类送入太空。他在实验室里第一次证明了在真空中可存在推力,并首先从数学上探讨包括液氧和液氢在内的各种燃料的能量和推力与其重量的比值。1919年,向戈达德提供研究经费的斯密森学会在《到达极限高度的方法》上发表了戈达德的几份报告来阐明他的研究,开创了航天飞行和人类飞向其他行星的时代。他最先研制用液态燃料(液氧和汽油)的火箭发动机,1925年在他的实验室旁的小屋里,一台液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静力试验,1926年,他成功地进行了世界第一次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飞行。在马萨诸塞州的奥本,冰雪覆盖的草原上,戈达德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火箭长约34米,发射时重量为46千克,空重为26千克。飞行延续了约25秒,最大高度为125米,飞行距离为56米。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它的意义正如戈达德所说:“昨日的梦的确是今天的希望,也将是明天的现实。”

    戈达德于1929年又发射了一枚较大的火箭,这枚火箭比第一枚飞得又快又高,更重要的是它带有一只气压计、一只温度计和一架来拍摄飞行全过程的照相机,这是第一枚载有仪器的火箭。1935年发射的一枚液体火箭第一次超过了声速;此外,他还获得火箭飞行器变轨装置和用多级火箭增大发射高度的专利,并研制了火箭发动机燃料泵、自冷式火箭发动机和其他部件。他设计的小推力火箭发动机是现代登月小火箭的原型,曾成功地升空到约2千米的高度。他一共获得过214项专利。

    戈达德虽然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但最初并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时美国的火箭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德国。直到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上天后,美国才发表了戈达德30年来研究液体火箭的全部报告。后来,他被誉为美国的“火箭之父”,美国宇航局的一座空间飞行中心被命名为“戈达德空间研究中心”。

    但他的一生却是孤独而不被人理解的。勇敢的戈达德毫不气馁,在理论和实践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怀疑他的设想的人们表明未来的整个航天事业都将建基于火箭技术之上。他也因此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现代火箭之父”。

    液体火箭发动机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指液体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常用的液体氧化剂有液态氧、四氧化二氮等,燃烧剂由液氢、偏二甲肼、煤油等。氧化剂和燃烧剂必须储存在不同的储箱中。其一般由推力室、推进剂供应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组成。推力室是将液体推进剂的化学能转变成推进力的重要组件。推进剂通过喷注器注入燃烧室,经雾化,蒸发,混合和燃烧等过成生成燃烧产物,以高速从喷管中冲出而产生推力。燃烧室内压力可达200大气压、温度3000~4000摄氏度,故需要冷却。

    埃斯诺·贝尔特利

    埃斯诺·贝尔特利(1881—1957),出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纺织机械制造商。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在孩提时代就对机械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约在1907年,埃斯诺·贝尔特利开始进行航天学理论研究,为广泛传播航天学思想,他于1912年2月和11月分别在俄国的彼得堡和法国巴黎物理学会发表演讲,宣传他的航天学理论。他的演讲定性地描述了火箭的工作和飞行原理,推导出了火箭在真空中运动的方程,求出了火箭的逃逸速度1128千米/秒。他又研究了月球火箭、火星火箭和金星火箭。

    这篇演讲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它同齐奥尔科夫斯基1903年发表的那篇论文具有同等伟大的意义。他们的这些论文被看做是航天学诞生的标志。

    1957年12月6日,埃斯诺·贝尔特利在法国去世,享年76岁。

    赫尔曼·奥伯特

    赫尔曼·奥伯特于1894年6月25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亚(现罗马尼亚赫尔曼施塔特)。在他12岁的时候,就因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的影响而迷上了星际旅行。1913年他到慕尼黑学医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召入奥匈帝国军队当兵,中断了医学学习,但他专注于宇宙航行的基础理论研究。他阅读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关于火箭和宇宙航行的著作,其中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

    赫尔曼·奥伯特1919年他重新回到德国继续学习物理学,但是1922年他向海德堡大学提交的关于火箭的论文却被指是不切实际的。1923年6月,他发表了那部92页的经典著作《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1929年经过修改和充实改名《通向航天之路》),对早期火箭技术的发展和航天先驱者有较大影响。

    1924~1938年,奥伯特在特兰西瓦亚的一所中学里教数学和物理,但他对火箭的兴趣没有丝毫减退。当时有一部电影《月宫女郎》需要一架火箭道具,为此导演找到奥伯特,希望他能制作一个。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完成,但它却激发起了一批天才人物的想象力。1927年,一批热情的支持者成立了星际航行协会。1938年他在维也纳工程军院从事火箭研究,后又在德累斯顿大学研制液体火箭的燃料泵,但他的主要兴趣在固体火箭方面。

    奥伯特于1940年加入德国籍,1941年到佩内明德研究中心参与V-2火箭的研制工作。他的工作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发展后来的A-4火箭发动机,也就是著名的V-2火箭,但A-4火箭却完全是以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战后,奥伯特留在德国,并回到他的家乡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在瑞士任火箭技术顾问,1950年为意大利海军研究固体推进剂防空火箭,后返回德国纽伦堡从事教学工作。1951年,他离开德国到美国与布劳恩合作,共同为美国空间站规划努力。1955~1958年在美国任陆军红石兵工厂的顾问期间,他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对10年内火箭发展的可能性做展望,另一本谈到了人类登月往返的可能性。

    1958年,他退休回德国,被选为联邦德国空间研究学会的名誉会长,但其大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哲学问题,这也许是许多德国科学家的习惯。

    奥伯特于1989年12月去世,享年95岁。

    奥伯特的主要贡献是理论上的,他建立了下列条件之间的理论关系:燃料消耗、燃气消耗速度、火箭速度、发射阶段重力作用、飞行延续时间和飞行距离等。这些关系对于火箭的设计是最基本的因素。奥伯特更多地作为一个理论家,而不是一个实验家,影响了整整一代工程师。作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受到的称赞是当之无愧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