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在大多数人眼中,宗教一直被质疑,应该被科学事实所替代。但是灵性学家提出,人们不应该把宗教和灵性学混淆在一起,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而且还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灵性学是为了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超然境界,进而帮助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种种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认为万物之源在于“自身的觉知”。
灵性学者认为,尽管目前科学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灾难,例如原子弹的发明就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大规模的毁灭时代,还有科技进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科技所带来的快节奏生活,都让人类感觉痛苦,无从解脱。而且,科学还给人们带来物质迷信主义,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找到答案,从而忽略了人类的心灵世界。
面对科学制造的这种困境,科学和宗教都无法解决,但是灵性学却可以做到,只要人们能够找到宗教的源头就可以了。灵性学认为宗教的源头是意识,而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神。只要我们能把外在的现实与内在的智慧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能进入无限宽广的意识领域,所有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但是,科学家却认为,不论是宗教还是灵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认为拥有意识的人类是整个世界和宇宙的中心,好像整个宇宙的存在就是为了人类一样。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只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可能通过科技的方式了解到宇宙的真相。虽然如今的科学还没有办法解释意识,但是这并不表明意识是科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科学家会像解开宇宙诞生之谜一样揭开意识的真相。
关于宇宙的起源
人类是一种有意识的动物,所以当人类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就会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在大量的问题中有关起源的问题往往会被特别关注。这种起源有宇宙的起源,也有人类的起源。因此可以说,每一个文明都有一个自己坚信的起源故事。
到目前为止,物理学界有关宇宙的起源问题有许多种说法,但是较为权威的一种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是爱因斯坦经过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后在1915年提出来的广义相对论中首先论及的。广义相对论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学理论,更是一系列的数学公式,主要用来描述重力、空间、时间、能量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在爱因斯坦刚刚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时候,遭到了许多物理学家的质疑,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个疯狂的理论,除非爱因斯坦能够拿出真凭实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事实上,爱因斯坦真的做到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广义相对论。
在宇宙中,所有天体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质量和引力,所以每个天体都有其固定的运行轨道。关于天体运行轨道的计算要归功于开普勒与牛顿。正是因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人们才得以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每个天体的运行轨道。在太阳系中,由于太阳和其他天体引力的作用,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都是椭圆形的。所以,一个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转动时会有一个远日点和一个近日点。顾名思义,远日点就是天体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而近日点就是指天体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由于运行轨道的固定性,所以近日点和远日点也是固定的。
在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水星是一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通过天文学家的观察发现,水星的近日点位置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有细微的差别。而且还有一个更离谱的现象,那就是每个水星年的近日点居然都不在同一个位置上。起初天文学家以为是观测中的误差,但是随着观测手段和仪器越来越先进和精确,水星运行轨道中的这个差异反而越来越明显起来。
面对水星的这种奇特现象,天文学家认为可能是水星附近有一颗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的行星在作怪,是这颗行星的引力影响了水星的运行轨道。但是天文学家经过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观察,也没有发现水星附近的未知行星。于是,有关水星的运行轨道和近日点的位置就成了一个无解的谜题,并被称为“水星之谜”。水星非正常运行轨道的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牛顿和开普勒的理论并不是万能的,还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需要后人来完善,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成功地解开了水星之谜。在此之前,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狭义相对论中“速度会使时间变慢”的观点还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疯狂的理论。就在人们还没有接受狭义相对论的疯狂理论时,爱因斯坦又提出了一个更为疯狂的理论,那就是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认为,强大的引力会使得时间和空间发生弯曲。在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中,就属水星与太阳的距离最近。而太阳本身所具有的引力场又十分强大,所以当一个天体与太阳的距离越接近的时候,时间和空间就会被弯曲得越严重。当水星运行到近日点的时候,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最近的。而光线在引力场中是不走直线的,走的是偏折路线。这样一来,太阳所发射出的光就会发生偏折。而且,当行星运行到近日点的时候,引力场会变得更加强大,光线偏折的幅度就更大。这样一来,水星之谜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水星之谜的解决,说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量子论的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牛顿定律是错误的,严格来说,牛顿定律应该包含在量子论中。
从此之后,爱因斯坦就成为了闻名全球的物理学家。因此,许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纷纷开始研究广义相对论。在20世纪30年代,比利时牧师兼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来研究宇宙,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理论,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
勒梅特认为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会相互吸引,因此宇宙会不断地进行膨胀,然后冷却和收缩。不断膨胀着的宇宙说明最初的宇宙非常渺小。因此勒梅特进一步提出,整个宇宙在最初的时候仅仅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之中,后来这个“原始原子”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所产生的碎片散开,从而形成了宇宙。
宇宙大爆炸理论可以解决很多关于宇宙历史的问题,所以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是这个理论并不完美,本身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平坦性的问题。
广义相对论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的物质和能量的数量将决定空间曲率。宇宙大爆炸后发生的膨胀过程就是一种引力与斥力之间的抗争。大爆炸所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斥力会使得宇宙中的天体不断地远离。而天体之间又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会阻碍天体的远离,甚至会让天体之间不断地互相靠近。由于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大爆炸后宇宙到底是不断地进行膨胀,还是停止膨胀不断地缩小,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临界密度(让宇宙的曲率平直所需要的平均密度)。
如果宇宙总能量的密度大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空间结构就会收缩,总有一天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坍塌。如果宇宙总能量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的空间结构就会变成马鞍形,而且宇宙的引力也无法抵消宇宙的膨胀速度。这样一来,宇宙会不断地继续膨胀下去。当宇宙总能量的密度与临界密度相等的时候,宇宙的空间结构才会变成平坦的。但是,广义相对论的空间曲率却告诉我们,宇宙是平坦的。
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中所存在的矛盾问题,艾伦·古思给予了解决,他提出了宇宙暴涨理论。艾伦·古思的这个理论属于物理学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分支,即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解释宇宙现象的。量子力学认为,每个粒子都有一个能量场,而且宇宙中的各个量子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地方会出现比较微小的涨落现象。当宇宙开始暴涨的时候,宇宙空间中旧的褶皱就会变得平坦起来,被新的小的量子褶皱所取代。
宇宙中的暴涨现象如果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宇宙空间内所存在的不规则褶皱就会变得平坦起来,最终会形成暴涨后宇宙的能量与密度的变化模式。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那些暴涨之后所形成的密度较大的位置就会吸引更多的物质,从而产生了星系。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大多数物质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原子中的质子。比质子更小的单位是夸克,但是大多数质子并不是由夸克形成的,而是由夸克之间的“虚无”空间的能量构成的。这说明,粒子来源于虚无,最后也会消失于虚无。
既然微观世界是这样的,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宏观的宇宙也是这样的,起源于虚无并且终结于虚无?关于这一点,到目前为止科学还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灵性学者认为,在大千世界之中有许多事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人类揭开神秘的面纱,其中,宇宙的起源最为神秘。其实关于宇宙的起源问题,早在《圣经》《古兰经》《吠陀经》这些宗教典籍中就作出了说明,但是这些典籍中的观点已经被人们否定了。相对来说,人们更加相信宇宙大爆炸理论。
但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却无法解释宇宙出现之前的虚无现象。关于这一点,科学家们相信终有一天科学会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除了科学所给出的答案外,灵性学说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创世纪》中写道:“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这说明在创世故事中宇宙的起源是虚无状态。这一点与科学家的观点是相同的。不过这个相同点却不被科学家们所接受,其中史蒂芬·霍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霍金等物理学家认为量子理论说明了宇宙起源于虚无,但是却否认虚无的观点来自于《创世纪》。霍金甚至在2010年的时候公开宣布:“没有必要劳烦上帝来点亮生命之灯。”霍金的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宗教信仰者的敌视,因为这说明物理学家在研究宇宙的时候否认神秘力量的存在,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进行解释。事实上,霍金不仅认为宗教已经没有了解释世界和宇宙的意义,就连哲学也应该死亡。因为在霍金的心中,通过物理学的研究,一切哲学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关于宇宙起源于虚无的问题,物理学与灵性学应该说是取得了一致。但是关于生命的起源,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
灵性学者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一股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有序起来。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序的创造,尤其是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大脑更是宇宙自我意识的创造。但是物理学家却不这么认为,特别是量子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物体都是随机产生的,而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就连生命以及有意识的人类这样高级的存在物也是随机产生的。
关于时间问题的争论
物理学家认为时间只是人们在体验中所升华出来的一个抽象概念,如同空间一样,都是我们用来描述事物的方式之一。因为时间不仅可以确定事物发生的时刻和顺序,还可以说明事物的持续长度。在物理学上所使用的第一个时钟就是伽利略的脉搏。伽利略用脉搏的节奏来判断比萨市大教堂吊顶的摆动规律。现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类似于原子自然震荡的可靠、精确的时钟,并且借助时钟来了解时间。
但是,爱因斯坦却告诉人们时钟所呈现的时间只是自然的大概运行时间。如果我们想要精确地计量时间,那么时钟所提供给我们的近似值将不再有效,因为时间的计量取决于你自身的速度。也就是说,当速度接近于光速的时候,时间会停滞;而快于光速的时候,时间就会倒退。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实验证实。总的来说,爱因斯坦所认为的时间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灵性学者认为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时间中度过,不论是出生还是死亡。但是对于那些伟大的圣人而言,思想活动的状态才是体会时间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思想活动停止了,时间也会随着停止。关于这一点,每个人应该都有所体会。例如,当一个人走神或发呆的时候,就体验不到时间的流逝。因此灵性学者认为当思想停止的时候,一切都会停止,不仅时间,就连整个宇宙都会停止。
根据时间的这一特性,灵性学者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在宇宙出现之前,就已经有意识思想的存在,它创造了宇宙,并且把无限可能性变成了有限的物质现实。也就是说,有个神秘的意志通过思想创造了这个物质现实的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内。
在时间出现之后,会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所有神经系统规律。例如,蜗牛的神经系统是以5秒的时间间隔去感受时间,也就是说,蜗牛所看到的世界是由每隔5秒拍摄的快照所构成的。蜗牛无法改变自己所感受到的时间,但是我们人类却可以利用不同的速度去感受时间,而不仅仅依赖于时钟上的时间。
不同的自我意识所感受到的时间也不同。如果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氛围中,那么你总会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于是感觉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很少。所以,我们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时间,就必须改变自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医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通过改变食物代谢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时间,例如有关端粒酶的研究。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让人体的基因不会因为细胞的分裂和有害的变异而对人体产生损耗和危害。端粒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并且帮助人体细胞存活更长的时间。与此类似,我们还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体验来改变时间感受。
如果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神经系统,那么他对客观时间的感知也就会改变,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实验证实了。研究者发现佛教僧侣伽马区域的脑电波的基本频率是普通人的两倍。而伽马波是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一种意识体验方式。也就是说,佛教僧侣的大脑所接收到的信息比普通人多两倍。
爱因斯坦眼中的科学与宗教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人们想要了解精神活动以及它的发展就必须牢记一个前提:人类所做、所想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迫切的需要和减轻痛苦。不管我们的努力和创造在外表上看来多么高超,但是只有感情和愿望才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的动力所在。既然如此,那么引导人类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的感情和需要又是什么呢?
只要我们略微进行一番思考就可以知道,支配着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发展的是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原始人的心中,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是产生宗教观念的源头。因为这个时候在人类的头脑中因果关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原始人的心中,因果联系是十分机械的。于是,原始人便在心中创造出一些或多或少与他们相类似的东西来,并认为那些使人恐惧的事情取决于这些虚幻物的意志和行动。
所以,人们开始千方百计地试图得到虚幻存在的认可。例如,原始人会在心中创造出神这样虚幻的东西来,并且试图得到神的欢心,这样一来,神就会帮助人们消除那些引发恐惧情绪的来源。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按照世世代代的传统,通过一些敬畏的动作和祭祀来赢得神对自己的好感,这种意义上的宗教属于恐惧宗教。
恐惧宗教虽然不是某个个人创造出来的,但是,由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僧侣阶层,所以恐惧宗教本身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僧侣阶层还把自己看做普通民众与他们所畏惧的神之间的中间人,并且试图建立起自己的霸权。正因为僧侣阶层所具有的霸权,所以那些获得了一定地位的首领、统治者或者特权阶级,为了使得自身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定,就需要和僧侣阶层进行联合。
除了恐惧的情绪之外,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头。不论是父亲、母亲还是范围更大的人类集体的领袖,都是一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和死亡,所以人们就产生了一种意愿,一种希望得到指引、慈爱和扶助的愿望。这样一来,社会的或者道德上的上帝就会出现,这个上帝可以保护人、支配人、奖励人和惩罚人。因此,这种宗教可以称为道德宗教。关于从恐惧宗教发展到道德宗教的历程,从基督教的《新约全书》中就可以发现。
一切文明人,特别是东方人的宗教,主要就是道德宗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恐惧宗教和道德宗教是完全分离的。事实上,一切宗教都是这两种类型宗教的混合,只是混合的程度有所差别罢了,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道德宗教的优势会大于恐惧宗教。
这两种类型的宗教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上帝的概念拟人化了。第三种宗教类型的特点则是纯粹,爱因斯坦称之为宇宙宗教。当人们感觉到自己实现愿望和目的的努力都是徒然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然界和思维世界所存在的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生活,个人生活给他的感觉就像监狱一样,而是希望把宇宙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思考。这种类型的宗教可以从犹太教的先知那里发现,而佛教是宇宙宗教的典型。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对立的。因为对于科学家这种坚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来说,宗教中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点,是片刻也无法忍受的。因为对于一个真正严肃信仰因果律的人来说,他用不着恐惧的宗教,也用不着社会的或是道德的宗教,尤其是一个能够对人类进行赏罚的上帝,是科学家所不能接受的。
正因如此,在科学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才遭到了宗教的迫害。但是宗教的迫害并没有让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知难而退,而是投入更大的热情来进行科学研究。事实上,科学家们所具有的这种精神就是宗教情感。就像某个爱因斯坦同时代的人所说的那样:“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最深信宗教的人。”
【爱因斯坦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信】
1938年10月,在美国纽约东北郊预计在次年春季开幕的世界博览会的工地上,有一些纪念品被装进一个坚固的金属封包里,并且埋入地下。这个金属封包里的纪念品是留给五千年后的子孙的,到时候由后代子孙把金属封包挖掘出来并打开,爱因斯坦给五千年后子孙的信也在其中。信件的内容大致如下:
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天才式的大人物,他们的发明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我们早已经利用机器的力量来穿越海洋,并且还利用机器的力量把人类从各种各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甚至还学会了借助机器的力量进行飞翔,利用电磁波从地球的一个角落便利地同另一个角落互相交换信息和交流。
但是,我们的商品生存和分配却是毫无组织性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下,害怕自己失业,从而遭受贫困的痛苦。此外,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还在相互残杀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都不敢畅想人类和自己的未来,甚至只要一想到将来就会被提心吊胆和极端的痛苦所笼罩着。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群众的才智和品格比不上那些对社会产生真正价值的少数人的才智与品格。
我相信后世之人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阅读这封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