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苏德大激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友好关系”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希特勒同斯大林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苏德之间就会有持久的和平。事实上,希特勒一直对苏联虎视眈眈,灭亡苏联的野心由来已久,两国的“友好”必定是短暂的昙花一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谨慎地对待与德国新建立的关系。首先“法西斯主义”一词暂时从苏联的政治用语中消失了,斯大林还要求苏联军报停止攻击德国,“不应当给希特勒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我们除了要同他们打仗以外什么也不干。”此外,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于9月17日宣布保持中立,对德国侵略波兰的行为不置可否。

    193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60岁生日。希特勒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做戏的好机会,他给斯大林发去一封贺电:“约瑟夫·斯大林先生:在您六十寿辰之际,请接受我最衷心的祝贺,并为此表达我最良好的祝愿。祝您健康长寿!祝友好的苏联各族人民前程似锦!”斯大林也立即回电,对德国元首的祝贺表示感谢,并说,“德国人民和苏联人民的友谊是由鲜血凝聚结成的,因而是永久的和坚固的。”全世界都看到了苏德两国元首的亲密友好,但是这亲切的问候里义有多少真正的情意呢?

    1939~1940年,是苏德两国的蜜月期。1940年3月28日,希特勒突然邀请斯大林访问德国。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给驻苏大使的邀请电中说:“元首对于能在柏林欢迎斯大林不仅感到特别高兴,而且他务必要使斯大林受到与其地位和重要性相称的接待。元首将给予他在这种场合所要求的一切荣典。”虽然希特勒发来了热情的邀约,但斯大林实在没什么兴趣访问德国,而且凭着政治家的敏感,他认为希特勒的示好一定有特殊的原因。果然,5月10日,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通报说,德国准备进攻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斯大林立刻明白了德国的意图;希特勒发出邀请,就是为了稳住苏联,以便放心在西线动手。苏联方面表示理解德国的行动,斯大林一度认为希特勒会在法国那里停滞不前。但西线战争很快结束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投降了,6月14日,德军占领法国首都巴黎,法国也沦陷了。纳粹军队的战斗力让斯大林很震惊,他认为决不应刺激希特勒,不给他以任何进攻苏联的借口。于是法国投降四天后,莫洛托夫奉命约见舒伦堡,代表苏联政府对德军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国与国之间关系改善,除了政治交往升温外,经贸联系也会加强,苏联和德国也是如此。德国有先进的工业设备和军事装备,而苏联则拥有丰富的粮食、石油和其他工业原料。两国完全可以形成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的经济合作关系。1939年9月28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就曾对斯大林许诺说,德国将向苏联朋友提供你们所需要的一切。斯大林知道德国在许多方面比苏联先进,也很重视发展与德国的经济和军事交往。他派了许多军事代表团、采购团去德国。不管怎么说,斯大林对两国关系是满意的,他还曾写信给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说:“我想,尽管我们的人对德国人有许多很不妥当的事(德国人对苏联很不妥当的事也不少),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

    在1939年,苏联方面专门组织了一个“坎杰拉基使团”,同德国进行经贸谈判。坎杰拉基是苏联驻德国的商务代办,实际上是斯大林的密使。坎杰拉基到德国后,很快给斯大林发回了报告。他说,如果能举行斯大林同希特勒的会晤,许多事情将会得以改变。斯大林在坎杰拉基关于这一情况的报告上写道:“有意思。”不久之后,苏德双方开始了正式的经济贸易谈判。可是谈判进行得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顺利。虽然两国在经济上有互补性,但双方都在加紧扩军备战,他们在工业原料、机器设备、军事装备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冲突。苏联答应向德国出口100万吨粮食、90万吨石油、10万吨棉花等商品,但不愿向德国出口铁和铬。而且苏联还要求得到德国先进的军事装备——两艘巡洋舰的船体、一艘训练舰、最新式的鱼雷和水雷、飞机和防空设备,德国拒绝了这个要求。在希特勒看来,苏德之间的友好只是暂时的,他并不希望看到苏军迅速地强大起来。就这样双方发生了矛盾,莫洛托夫指责德国人飞机定价太高。里宾特洛甫则认为苏联的需求太大,他还提醒苏联大使说:“不应忘记德国正在打仗。”

    最后,双方都做了一些妥协,事实上,苏联方面的让步更大些。1940年2月11日,苏德签订了商贸条约。苏联将向德国提供比原计划更多的原料,其中包括铁矿石;而苏联的许多要求也得到了满足,德国答应向苏联提供装甲钢板、锅炉管、潜望镜、水雷、鱼雷、音响设备、坦克、飞机、各种弹药、引擎、石油工业设备、机车等与军事工业有关的设备。这也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国在政治上互不信任,心存疑虑,但执行经贸协议时,却都很守信。德国从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到陈兵400万于苏联西部边界直至进攻苏联的前一天,都还一直按照协议供给苏联货物。而苏联方面也一直严格按协议供给德国货物,直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一天,整列整列火车的货物仍有停在边境,待发西送的。

    斯大林一直尽力避免刺激希特勒,而在二战初期,希特勒也在努力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因为他必须全力对付英国和法国。1940年6月初,在希特勒攻打法国时,斯大林趁机占领了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希特勒虽然曾同意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划归苏联的势力范围,却从未同意苏联真的占领,但是为了稳住苏联,希特勒决定采取克制态度。6月26日,苏联又在未通知德国的情况下,对罗马尼亚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归还比萨拉比亚,并随后向罗马尼亚出兵。希特勒本来是把罗马尼亚油田视为主要油源的,而俄国却逼近了罗马尼亚的油田。这件事让希特勒极为愤怒,他决定一旦有适宜的时机,就把苏德条约变成一纸空文。但是目前情况下,却只能忍下这口气。

    就这样,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刻意维持下,苏德关系在二战爆发初期一直维持着友好的假象。对此丘吉尔看得很清楚,他预言说:“一经看出英国不能像法国和低地国家那样被吓倒和制服时,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基本矛盾便会显现出来了。”

    同床异梦

    二战爆发初期,希特勒和斯大林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持友好关系,但是在骨子里两国仍在互相猜疑。丘吉尔看出了这种状况,他相信苏德关系破裂是迟早的事,于是他决定充当一次“分化剂”。

    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后,他试图改善英苏关系,分化苏德同盟。于是,在1940年6月25日,丘吉尔第一次主动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从地理上看,我们两国位于欧洲的两端,再从政治制度来看,可以说我们两国代表着极不相同的政治思想体系。但是我相信,这些事实不会妨碍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在国际范围中达成和解与互利。”丘吉尔坦率地承认,“在过去(诚然是在最近的过去)我们的关系由于相互猜疑而受到危害”,但是“从那时起便发生了一种新的因素,使我敢于设想,我们两国都愿意重新建立以前的联系”。丘吉尔最后还提醒斯大林,“德国目前试图在欧洲建立霸权是否威胁苏联的利益,这只有待苏联自己来判断,如果威胁的话,应该用什么最好的办法来保卫,也只能由你们自己决定。”

    丘吉尔的这封信既坦率真诚又把握了分寸,没人知道斯大林看了这封信的感想,但英苏反德联合阵线的种子此时已经种下了。

    这封信是由出使苏联的克里普斯带给斯大林的,在与克里普斯的会谈中,斯大林表现得非常谨慎。由于德意军队已经准备发动巴尔干战役,所以当克里普斯谈到苏联在巴尔干和黑海海峡的利益,斯大林没有表示任何意见;而克里普斯谈到德国对苏联利益的威胁,斯大林又立刻加以否认。当时,斯大林要避免给希特勒留下苏联正在同英国接近的印象。因此,会见过后,斯大林还指示,把这次会谈的记录副本送一份给德国大使,免得德国方面产生猜疑。德国方面对这件事非常重视,里宾特洛甫赞扬了苏方提供会谈副本的举动,认为这表明了斯大林对维护和发展苏德友好关系的诚意。

    尽管斯大林一直小心维护苏德关系,但是两国的蜜月期还是很快结束了。对希特勒来说,跨越英吉利海峡征服英伦三岛的可能性已日趋渺茫。德国人无法得到大规模渡海作战必需的船舶和登陆艇;同时英国的空中力量也在日益增长,将使已经在单机战斗力上超过德国的英国空军,在数量上也超过德国。于是,就像丘吉尔指出的那样,“希特勒一认识到戈林的希望和吹嘘已经破灭,便把目光转向东方”,转向了苏联。

    虽然德国没有立刻同苏联撕破脸,但双方的关系却在不断恶化。8月,德国与芬兰达成协议;8月23日,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缔结一周年之际,苏联大张旗鼓地搞了一番庆祝纪念活动,而德国方面却一点表示也没有,仿佛把这个条约完全遗忘了一样;9月,德军进驻芬兰。而之前苏联一直希望控制芬兰,并在芬兰建有军事基地。德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苏联的一种挑衅;9月22日,德军又开进了罗马尼亚的战略要地和油田;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缔结同盟条约。拉上日本,明显有针对苏联的意思;10月12日,一个大型的德国军事代表团进驻罗马尼亚。除此之外,德国的飞机不断地侵犯苏联领空。战争危险增长的另一信号是,企图越过苏联边界的人数明显地增多了。

    这种情况难免让斯大林感到焦虑,但是他还是打算继续忍耐下去。基辅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曾请求莫斯科“允许他对侵犯领空的法西斯飞机进行警告性射击”,但莫斯科回答说:“您想干什么?想挑起战争吗?”

    1940年10月13日,德国方面邀请莫洛托夫去德国参加与日本、意大利的会谈。斯大林同意莫洛托夫去德国,在这样的时刻,他需要了解德国人的真正想法。而此时,德国早已拟订了东进的计划,邀请莫洛托夫参加会谈只不过是为了麻痹苏联而已。

    11月12日,苏联代表团到达了德国。德国方面准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车站挂上了苏联国旗,欢迎曲特意演奏了国际歌。尽管德国努力渲染友好气氛,但希特勒却早已作出了进攻苏联的决定。就在莫洛托夫到达柏林的当天,他就在下达的第18号指令中说:“旨在阐明俄国近期立场的政治谈判即将开始。不管谈判的结局如何,务必继续进行已经拟订的一切东进的准备工作,关于这方面的进一步指示,一俟我批准战役计划要点后即行下达。”

    在柏林,莫洛托夫首先与里宾特洛甫举行了一次不算愉快的会谈,随后又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莫洛托夫希望在苏德关系的一些敏感问题上得到希特勒的明确回答,但是他失望了。希特勒对着莫洛托夫夸夸其谈了一个小时,内容都是苏联方面不感兴趣的意大利、日本问题,希特勒还大谈如何打败英国。这样一来,莫洛托夫只好自己提出问题,他表示苏联更关心德国出兵芬兰、进军巴尔干以及是否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他问:德国派军事代表团到罗马尼亚去干什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有关内容是否还适用于芬兰?德国的欧洲新秩序和日本的大东亚新秩序究竟指什么?所谓“大东亚”的边界划到哪里?但是对莫洛托夫这些尖锐的诘问,希特勒只给出了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回答。尽管莫洛托夫认为希特勒对苏联缺少诚意,但他还是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德国不会进攻苏联,因为他更渴望征服英国和非洲。莫洛托夫的看法后来也深深地影响了斯大林。

    莫洛托夫看出这次会谈是不可能取得成果了,便在苏联大使馆举办答谢晚宴,准备回国。这次晚宴上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宴会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接着英国轰炸机开始在柏林上空盘旋,并投下了炸弹。轰炸震得大使馆的玻璃窗颤抖起来。人们纷纷地逃向防空洞,里宾特洛甫陪着莫洛托夫钻进了附近德国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莫洛托夫对会谈中德国人的敷衍态度十分不满,于是趁机奚落了德国在英国的“胜利”,这让里宾特洛甫很尴尬。后来丘吉尔承认,这次空袭是他特意安排的:“事先我们就听说了这次会谈,我们虽然没有被邀请参加讨论,但也不愿完全置身事外。”

    11月14日,苏联代表团乘专列离开柏林回国。这次会谈,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希特勒的精彩表演却使苏联方面产生了这样的错误认识:“只要不去招惹希特勒,他是不会进攻的。”

    莫洛托夫从柏林回来后,苏德关系变得更为紧张。但苏联已经拿定了主意不去刺激希特勒,于是面对德国的一再挑衅,以及种种露骨的战备措施,苏联方面仍然选择宽容。

    巴巴罗萨

    希特勒的欺骗和宣传,使苏联方面相信自己并不是德国的进攻目标,但事实上,希特勒早就拟订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一旦完成了对苏联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合围,战争就要开始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希特勒来说没有任何约束力,希特勒在条约签署3个月后就曾无耻地声称:“……我们与俄国之间是签有条约,但它只能在有价值时才予以遵守。”尽管侵略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但希特勒制订侵苏战争的计划还是在法国投降以后。

    希特勒的闪电战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到了1940年上半年,纳粹德国已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9个国家共85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接下来,德国的视线就转向了东方。这一点没什么奇怪的,希特勒早就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极为详尽地说:“我们有意改变我国战前对外政策的方针”,“在欧洲谈论新的领土时,首先能想到的只是俄国及其所控制的各个邻国”。通过武力威慑,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也被牢牢地绑在了德国战车上,此时德国对苏战争的外交准备已经接近尾声。

    从1940年夏开始,德军开始了频繁的大规模的调动。德军最高统帅部把用于进攻苏联的部队调遣到波兰境内靠近苏联边界沿线。而为了把120个师调到苏联边界线上,德国还改善了铁路网,修复了老线,铺设了新线,架设了通信线路。德军这样大规模东调终于引起了斯大林的关注,但希特勒却狡猾地解释说,德国中西部的领土遭到了英国空军的猛烈轰炸,因此他不得不把大量的部队调往东部。德国驻苏大使馆武官也对苏方解释说,德军在东线集结是为了逃避英国的轰炸,得到休整。当时,斯大林对这种解释似乎信以为真。

    就这样,到了8月底,德国对苏战争计划的基本方案已制定完毕。这项计划被称为“巴巴罗萨”。“巴巴罗萨”这个名字本身就说明了作战目的,巴巴罗萨是蓄有红胡子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这位皇帝主张向外扩张,主张东征,因此巴巴罗萨计划就是为了“消灭俄罗斯的有生力量”。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批准了“巴巴罗萨计划”,并下达21号指令。该指令要求:“即使对英战争还没有结束,德国武装部队也必须做好准备,以便用速决战击溃苏俄。为此目的,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用的兵力……空军必须尽一切力量配合这次东线战役……海军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对英国作战……战备工作将于1941年5月15日前结束。必须非常谨慎,以防泄露进攻的意图。”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

    “巴巴罗萨”的战备工作在紧张地进行,但是一个意外事件却打乱了希特勒的计划:南斯拉夫发生政变,推翻了亲德政府。政变使希特勒勃然大怒。3月27日,他命令各军事首脑立即赶到柏林的总理府参加作战会议,宣布他要以“无情的严厉行动”粉碎南斯拉夫。他命令戈林马上派轰炸机从匈牙利空军基地起飞“进行波状攻击,摧毁贝尔格莱德”。他发布了立即入侵南斯拉夫的第25号指令,他要凯特尔和雷德尔当晚就制订军事计划。他指示里宾特洛甫告诉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南斯拉夫将交给它们随便瓜分,只是克罗地亚傀儡邦除外。最后,为了进攻南斯拉夫,希特勒还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巴巴罗萨计划不得不推迟开始,期限最多为4个星期。”到了4月30日,他重新规定了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日期:1941年6月22日。客观地说,希特勒的这项决定实在不够明智,为了惩罚南斯拉夫,他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半年后,德国士兵将不得不在风雪严寒中与苏联军队作战。

    南斯拉夫事件表明,德苏的关系已经处在了破裂边缘。关于德国准备进攻苏联的情报也不断从各个方面传来。这些情报从军区的报告、边防站的消息、外国报刊和电台资料,以及由情报机关和外交部门汇集到了莫斯科。那段时间里,德国的间谍、特务、武装分子每天都在边境出没。边境冲突不断发生。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1年间,德国的各种破坏活动有数千次之多,其中有武装部队偷越国境的行动,也有携带无线电台刺探情报的特务活动。根据苏联边防军的报告,整个西部边境共抓获了5000人次的间谍,仅在波兰领土上就发现95处德国情报点和渡河点。而在4月15日,苏联军人在乌克兰罗夫诺附近机场着陆的德国飞机上找到了一个藏有苏联地图胶卷的暗箱,情况证明,德国飞机已完成了对苏联的军事侦察。另外,从1941年1月到战争开始,德国飞机共侵犯苏联边界152架次。仅1941年3月27日至4月18日,德国飞机侵犯苏联领空就有80次。尽管德国方面不断挑衅,但斯大林还是希望避免战争,因此虽然有时苏联空军也将侵犯者迫降,但仍表现得非常的宽大:让飞行员返回德国,还把飞机交还给德国的指挥部;在拘留期间,甚至允许德国飞行员在被迫降的苏联机场自由活动等等。关于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传闻也越来越多,苏联外交人员和武官纷纷将德国加紧军事准备的情报通知了莫斯科。苏联驻法国武官苏斯洛帕罗夫报告说,德国人开始阻止苏联人在法国领土上旅行,并停止发给苏联公民回苏联的签证。驻莫斯科的各国外交官也在传播有关苏德战争不可避免的传闻。

    此外美国和英国也向斯大林发出了警报。1941年1月,美国驻柏林商务参赞山姆·伍德向国务院发出了一份机密报告,说他从可靠的德国人士处获悉,希特勒正在制订计划在春季进攻俄国。丘吉尔也曾设法警告斯大林。3月下旬,丘吉尔在翻阅例行侦察报告时,注意到英国情报机关从巴尔干送来的报告。报告上说,当南斯拉夫的部长们去维也纳签订关于南斯拉夫加入三国条约的协议时,不久前经过罗马尼亚开往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德国5个坦克师团中的3个停止前进并转向了克拉科夫方向。根据这份报告,丘吉尔敏锐地得出了结论:德国人准备进攻苏联。于是他在1941年4月3日向英国驻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利普斯爵士发了一份要大使转交斯大林的简短而含蓄的电报:

    “我曾从一位可靠的情报人员获得可靠的消息:当德国人认为南斯拉夫已经上了圈套时(即3月20日以后),他们就开始从罗马尼亚把五个装甲师中的三个师调往波兰南部。他们在听到塞尔维亚人的革命时,又立即下令停止前进。阁下大可玩味这些事实的重要意义。”

    但是要把这份电报交到斯大林手中也要费不少周折,电报直到4月23日才送到斯大林手中,宝贵的半个月时间就这样轻易地失去了,离德国的突然袭击只有2个月了。而且丘吉尔的警告也没能引起斯大林的足够重视,斯大林认为,希特勒德国并不敢破坏互不侵犯条约进攻苏联,而英国为解除自己的危机,却试图祸水东引,一味在寻找挑起苏德间冲突的机会。朱可夫元帅后来说,斯大林“是以怀疑的态度看待这件事的”。

    战争的阴云正密布于苏联边界上空,德国已经磨刀霍霍,苏联很快就要面对一场准备不足的战争了。

    苏德之战

    “巴巴罗萨”计划制订后,德国的战争机器运转得更加迅速了。在华沙和波兰领土上,针对苏联的军事准备几乎是公开进行的,德国官兵甚至把即将到来的德苏之战作为既定之事公开议论,一场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为了保密起见,巴巴罗萨计划完成后仅印制了9份文件。第一号文本呈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号文本呈报德国的海军总司令部。第三号文本呈报德国的空军总司令部,其余的6份文本则由德国的最高的统帅部参谋部档案室封存。尽管德国方面严格保密,但是各国的情报机构和谍报人员,还是得到了不少关于这项计划的精确、可靠的情报。

    1941年夏初,德国法西斯武装力量总数已经达到了850多万人——这几乎是苏联军队的两倍。另外德国陆军的动员和展开已于6月1日完成。为了实现“巴巴罗萨”计划,预定要投入152个德国师,29个罗马尼亚师和芬兰师。在东线集结的法西斯德国及其仆从国部队总数已达550万(其中德国军队约400万)。他们装备着47万门火炮,近2800辆坦克,4950架飞机和数万艘舰艇。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只等着战争的命令从柏林传来了。

    苏联方面也不断地接到德国即将入侵苏联的警报。一份来自安卡拉的情报说,“在土耳其新闻界和外交界中,有关德国对苏战争的传闻非常厉害。德国已在苏联边界上集结了120个步兵师,现正在罗马尼亚和芬兰进行紧急动员。”

    到了6月6日,斯大林收到了有关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在苏德边界集结的侦察情报。

    令人奇怪的是,尽管有大量有关法西斯德国进犯苏联企图的情报,斯大林却一直没有采取坚决、及时的措施使边境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无论是以斯大林及其亲信莫洛托夫、贝利亚、伏罗希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政治领导人,还是以铁木辛哥、朱可夫为代表的军事领导人,都没有认真研究这些情报,作出正确判断。不过,朱可夫和铁木辛哥确实曾试图说服斯大林及其亲信,对苏联军队实施秘密动员,并把第二战略梯队秘密集结于预定的西线地域。

    这个建议最后也没被采纳。此时斯大林还深陷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不信任侦察情报,因为提供情报的有很多外国人,斯大林怀疑他们故意挑拨离间;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苏德必有一战,但他不相信会发生在1941年。另外,苏联军队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坦克和飞机、火炮和迫击炮、通信器材运油和加油器具,以及工程机械和自动装置,都不足以装备数量众多的新组建起来的队伍。军队未做好准备,这也是斯大林力图推迟战争开始时间的原因所在。不过,当战争要到来时,逃避和拖延都是没有用处的,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更被动而已。

    后来丘吉尔就批评斯大林说:“意识到他的危险,就更加想争取时间。但是,正如我们行将见到的,他为了要同纳粹德国保持友好,显然牺牲了许多利益,冒了许多风险。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对于即将临头的大难做出了许多错误的估计……从1940年9月一直到希特勒1941年6月发动进攻的时候为止,他真是一个既冷酷无情,又诡计多端,又孤陋寡闻的巨人。”

    就在斯大林犹豫不决时,希特勒却在德国开始了对苏联的战争动员:“我们必须估计到敌人的强大空袭,应灵活地对付空袭。我空军必将迅速取胜,为陆军前进扫除障碍。大约六周以后,最艰巨的战斗就会过去。但是,每一个军人都应该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要的不是那个国家,而是摧毁布尔什维克主义。”

    越接近“巴巴罗萨”实施的时间,边境上的战争气氛就越沉重。6月22日零时30分,苏联铁木辛哥下达了让西部边境备军区部队进入一级战斗准备的命令。可已经太晚了,部队要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不是18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实上,在德国发动进攻前,前苏联西部边境各军区军以上的司令部均驻在城市里,前沿各师的阵地上只有个别连队值班。各军区的通信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前苏联空军的飞机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机场上。更何况由于通讯设备遭到破坏,一些军区得知命令的内容已是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后了,也有些人永远也没有得知这一命令,他们在战争开始时就已经牺牲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德国突然不宣而战,以190个师、5100架飞机,突然袭击苏联西部66个机场以及其他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和重要城市,并以数千门大炮猛烈轰炸苏联西部边境地域。德军就像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兵分三路,在长达1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方面却毫无防备。德军航空兵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及部队营房施以毁灭性轰炸,致使苏联几乎完全瘫痪。短短两个小时之内,苏军就损失了1200架作战飞机。苏军面对敌人狂风暴雨般的猛烈突袭,差不多完全丧失抵抗能力,只好向内地撤退。

    德国发动突袭的消息,让斯大林深受打击,但他还是很快振作了起来。22日清晨7时15分,斯大林签发第2号命令,号召各军区部队向入侵之敌发动进攻,将敌人歼灭在边境地区。但这道命令是非常不实际的。因为德军已经掌握了制空权,许多城市、铁路枢纽、军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部队还没有来得及做好一级战斗准备、甚至根本没有接到战斗命令,就被仓促卷入了战争。前线各部队的有线通讯设施遭到严重摧毁。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正对苏军迅速地实施纵深穿插分割围歼,大部分苏军正在混乱地撤退。

    在德军侵入苏联国境约一个小时后,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才向莫洛托夫递交了宣战书,诡称:苏联未履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虎视眈眈地准备进攻德国,德国被迫发动“预防性”战争,正式对苏开战。莫洛托夫听舒伦堡念完宣战书后愤怒地说道:“这是战争。你认为应该这么对待我们吗?”同一天,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也对苏宣战。

    22日,在首相郊区官邸契克斯休假的丘吉尔得到希特勒突击苏联的消息,他如释重负,因为德军东线作战减轻了西线对英国的压力。而丘吉尔也早已明确了自己的态度。6月15日,丘吉尔曾电告罗斯福总统:“根据我能从各方面获得的消息,其中并有最可靠的消息,德国看来即将大举进攻俄国。……如果这场新战争爆发,我们当然要遵循希特勒乃是我们必须击败的敌人这项原则,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苏德战争爆发前一天晚上,秘书科尔维尔陪同丘吉尔在契克斯院子里散步,问丘吉尔,如果援助苏联是否违背他一贯的反苏原则,他说:“一点也不违背原则。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消灭希特勒。这个目标使我的生活更加单纯了。”

    由于苏联缺少战争准备,德国军队在开战之初占据了优势地位。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与轴心国集团抗衡,英苏的联盟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