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日食与月食-太阳月亮的传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远古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十分落后,我们的祖先无法解释太阳和月亮从何而来,也无法解释它们的东升西落,更无法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于是,关于太阳、月亮,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各种神话就产生了。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关于太阳、月亮,以及日食和月食的神话也各有不同。但是如果将世界各地流传的这类神话故事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具有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它们都认为太阳和月亮要么是由“天神”掌管着的,要么它们本身就是神,而日食和月食则是“天神”对人们的启示。这些神话既神秘,又温馨。它们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太阳、月亮,以及日食和月食现象的认识。从神话故事衍生出来的各种太阳神庙、月亮神庙,很多都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看着这些神庙,同样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神秘宇宙的思考。

    开天辟地的传说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概括了我国的历史发展。但是,盘古开天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埃及洛克索的太阳神庙

    中国神话中说:很古很古的时候,世界是一片混沌,就像一只大鸡蛋被蛋清蛋黄充满一样。在这个大的混沌之中,孕育着开天辟地的盘古。不知过了多少年代,盘古终于长成了。他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周围一片混沌,到处漆黑,他想闯出这个地方。可是他东闯西闯,到处碰壁,周围真的像一个大鸡蛋壳一样,没有一点空隙。

    盘古发火了,他不知从哪里拿来了巨大的石斧,向着混沌的边际劈去,只听一声巨响,如天崩地裂一般,“大鸡蛋”被劈开了,里边的混沌也开始变化,轻清者上浮升为天,重浊者下沉凝为地,从此天和地分开了。盘古则立于天地之间,头顶着天,脚踏着地,把天地撑开使天地不再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新的混沌。

    天地间的物质继续分离着,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不再升高,地也不再加厚,而盘古就像一根擎天柱,顶天立地在天和地之间。这个伟大的巨人不怕疲劳,不肯歇息,为的是使天地分开,不再回到一片混沌之中去。

    后来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代,天和地都凝固了,长成了,它们也不会搅和到一起成为混沌了,但是盘古也实在太累了,他终于倒下了。

    可是就在他倒下的刹那间,他的身体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呼出的气体变成宇宙中的风云;他的声音变成天地间的雷鸣;他的左眼变成火红的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皎洁的明月;他的四肢变成了四根擎天柱;他的躯干变成大地上的五岳大山;他的须发变成天空中的群星;他奔流的血液成为大地上的江河;他的皮肤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骼变成各种矿藏和宝石;他辛勤的汗水则成为滋润万物生长的雨露甘霖……盘古开天辟地,又用自己的身躯为世界创造了万物,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盘古开天辟地其实盘古开天地指的就是原始的宇宙大爆炸,太阳、地球都起源于大爆炸以后的原始星云。这些原始星云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较大的团块又吸收较小的团块而逐渐成为更大的团块。

    这些团块一边旋转一边受自引力的作用而收缩,其中间部分温度高,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700万度时,原始太阳就形成了,而其周围的星云盘则逐渐演化成八大行星和其他小天体。太阳、地球都已近50亿岁了。地球在自己的进一步演化中,首先分化出地核、地幔和地壳,然后产生气体圈层,出现了水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才产生原始的生命。这些原始生命进一步演化,又分化成各种门类,形成了今天的世界万物。

    在人们对自然界不了解时,总试图把解释不了的事情归到神灵那里,才由此想象出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知识点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简称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0年所得到的最佳的观测结果,这些初始状态大约存在发生于133亿年至139亿年前),并经过不断地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

    天狗吃太阳

    在我国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传说,这就是“天狗食月”。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他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并十分孝顺自己的母亲。但是,目连的母亲身为娘娘,却生性暴戾,为人恶毒。

    有一次,目连的母亲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罪恶的主意。她想:“和尚吃斋念佛,我要捉弄一下他们,让他们开荤吃狗肉。”

    于是,她就吩咐人做了360个狗肉馒头,并说是素馒头,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劝说母亲:“请你不要这样做!这样会让大家犯戒的。”

    目连的母亲根本听不进去儿子的劝告,她依然我行我素,执意要去戏弄那些和尚。目连见母亲不听自己的劝告,就派人去告诉了寺院的方丈。

    方丈知道以后,就赶紧准备了360个素馒头,分给和尚们,叫他们把素馒头藏在袈裟里面。

    目连的母亲到寺庙里去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把狗肉馒头换了下来,然后吃了下去,目连的母亲见和尚们个个都吃了自己的狗肉馒头,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荤了!和尚吃狗肉馒头了!”

    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罪过!”

    事后,方丈吩咐将360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这事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后,他十分震怒,将目连的母亲打入十八层地狱,变成了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人们想象中的天狗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他就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了救自己的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大门。

    目连的母亲和所有的恶鬼都从地狱中逃了出来,她逃出来之后就非常痛恨玉皇大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皇大帝算账。她在天上找不到玉皇大帝,想把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一口吞下去,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

    这只恶狗在天上追啊追啊,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了下去;追到了太阳,就把太阳一口吞了下去。

    不过,目连的母亲变成的恶狗也有自己的缺点。她最害怕锣鼓、燃放鞭炮,所以每当人们敲敲打打之后,恶狗就会把吞下去的月亮和太阳吐出来。

    太阳、月亮获救后,就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看着天上的月亮和太阳,心里又不甘心了。她又重新追了上去,这样一次一次地就形成了天上的日食和月食。

    民间就把日食和月食叫做“天狗食日”、“天狗食月”。不少地方的人们到现在还保留着在日食和月食的时候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的风俗。

    傈僳族的传说

    我国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也有一个关于“天狗吃太阳”的传说,并且故事非常有趣。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媳妇,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生活非常幸福。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忽然有一天,小伙子染上了麻风病。麻风病的传染性非常强,因此小伙子只好离开村子独自在遥远的山里找了个山洞住了下来。

    一个人住多么孤独啊!于是,小伙子养了一条狗,从此和狗相依为命,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了下去。

    后来,小伙子发现山洞附近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嘴里含着一颗宝石。小伙子不敢去惹它,总是躲着它。但是小伙子的狗却莫名其妙地死掉了。小伙子非常悲伤,他认为一定是那条大蟒蛇把自己的狗咬死了。

    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把大蟒蛇除掉。小伙子在大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埋了一把尖刀,刀刃露在地上一寸左右,如果蟒蛇从刀刃上爬过,就会被开膛破肚,必死无疑。果然,没过几天,蟒蛇就死掉了。

    小伙子从蟒蛇嘴里取出宝石,在狗的身体上摩擦,没想到狗竟然活了过来!小伙子非常高兴。然后他又用宝石在自己的身上摩擦,把麻风病也治好了。

    小伙子马上带着狗回到村里。他妻子惊讶地问:“你的病好了?”小伙子一五一十地把宝石的事情告诉了妻子。

    有一天,小伙子出去了,他的妻子对宝石很好奇,就拿出宝石来到太阳底下仔细看。没想到刚打开包裹宝石的手帕,宝石就消失不见了。

    等小伙子回来,他的妻子不敢隐瞒,只好把宝石消失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小伙子说:“这宝石太珍贵了!一定是太阳神把它取去了,我要想办法把它拿回来!”

    于是,小伙子准备了很多竹竿,把竹竿一根一根接起来,一直够到太阳所在的地方。临别,他再三嘱咐妻子,必须每十天给竹竿浇一次水,否则太阳的光就会把竹竿烧毁。然后,他就和他的狗一起爬上去找太阳神,要把宝石要回来。

    就这样,他不知爬了多久,他实在太累了,就休息了一下。在他休息的时候,狗首先爬了上去。这时候,小伙子的妻子忘记了浇水,结果竹竿一下子就断掉了。小伙子从天上掉了下来,摔了个粉身碎骨。

    小伙子的狗从此也只好住在太阳的旁边。但是,每隔一段时间,狗就会想起自己的主人和他的宝石。于是,狗就狠狠地咬一口太阳,甚至把整个太阳都吞了下去。

    每当这个时候,地上的人们就会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叫狗不要咬太阳。狗听到人们的喊声,以为是主人给自己送饭来了,就停止咬太阳。这样,太阳也就恢复了原样。

    狗咬月亮的时候也就是发生日食的时候。直到现在,傈僳族中的一些人在发生日食的时候,还会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不让狗咬太阳。虽然,人们已经知道了日食并不是因为狗咬太阳造成的,但是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

    知识点傈僳族

    傈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印度神话传说

    在印度也有一个关于日食的传说。传说,在世界之初,宇宙中有一片由牛奶形成的海洋,叫做“乳海”,乳海之下藏有令人长生不老的甘露。

    一开始,修罗(天神)和阿修罗(魔鬼)就各自争夺,都失败了。后来,他们在毗湿奴(印度的保护神)的促成下订立盟约,合力去取甘露。

    毗湿奴化成灵龟,盯着曼多罗山当做支点,用蛇王瓦苏基的身体当做绳索,盘绕着中央的神山。九十二个怒目圆睁的阿修罗和八十八个杏眼含笑的修罗分别抓住舌、蛇头和蛇尾,搅动乳海。

    毗湿奴甘露首先在阿修罗那边出现了。阿修罗正要饮用甘露的时候,天空中突然出现了许多飞天小仙女。她们非常美丽,头顶不同的发式,手拿花朵或法器,跳着诱人的舞蹈。原来,这都是修罗们事先安排好的。阿修罗们看呆了,完全忘记了甘露的事情。

    修罗们趁此机会,抢过甘露,喝了起来。这时候有一个叫罗睺的阿修罗清醒了过来。他看见甘露就要被修罗们喝光了,就化身为修罗,排队也喝了一口甘露。

    这一切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一直在天上俯瞰大地的日神和月神,他们立刻砍下了罗睺的头。

    这时,甘露还没有喝到肚子里,只留在了喉咙中,所以罗睺的身体马上死去了,但是罗睺的头却因为甘露的原因而长生不老。

    罗睺的头知道这是日神和月神干的好事,于是就对他们恨之入骨,不断追赶日神和月神,偶尔还能把他们吞进喉咙中。

    但是因为罗睺的喉咙后面没有身体,因此吞下去的日神和月神还是会跑出来,这就是日食和月食的原因。

    夸父逐日

    太阳是神圣的,它每天清晨都从地平线上升起,夜晚又降落在遥远的西方。它温暖而明亮,照耀着大地万物。但它又那么可望而不可即,白天总是高高地悬挂在天上,到了晚上便不知躲到哪里去昏睡了。

    太阳在天空中只是那么一点儿,为什么竟有那么大的能量?它发出的光来自哪里?它居住在什么地方?

    这一个个的疑问搅成一个巨大的谜团,困扰着传说中远古时代跑得最快的人——夸父。

    “看来要解开这个谜团只有走到太阳的身边才行。”夸父这样想着,产生了追上太阳的念头。

    这一天早上,夸父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出发了,一走走了一整天。到了黄昏,他又朝着太阳落下的方向走。他明明看见太阳降落在前面某座大山的背后了,但走过去一看,根本就没有太阳的影子。

    夸父逐日“太阳你究竟在哪里,你什么时候才会停歇?”夸父沉思冥想,慢慢地懂得了太阳是永远不会停歇的,它总是在运动;太阳也没有家,总是在天地之间的。这一天天不亮,夸父就起来了,吃饱了饭,喝足了水,拎起了平常随身携带的手杖,静静地等待着太阳的出现。此刻外面一片漆黑,太阳还没有露头呢。

    不久,天边露出了鱼肚白,太阳就要出现在那里了!夸父急不可待地朝着天边奔去。他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如一团风、一束光。他一步步地靠近太阳,最后整个人都融入了太阳那火红的光芒之中。

    夸父的视野里只剩下了红的光和烈的火。啊,原来太阳是这样的!既不与人一样,也不同于一般的物。太阳是一个世界,充满光与火、热与血,无边无际。

    “那么,这样的世界又是谁创造的呢?”此时,夸父感觉灼热难忍,口渴难耐,就想先喝口水再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夸父跑到了渭河,渭河之水浩浩荡荡,他一饮而尽,但还是觉得口渴。于是,他又向北边的大泽奔去。他跑啊跑啊,渐渐地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了,胸腔里似乎有团烈火在燃烧。他支撑不住了,头晕目眩,只觉得眼前的世界在杂乱地翻转。

    “啊,太阳,我终于靠近你了!就让我永远与你在一起吧,我要认真地把你探索!”夸父虚弱而又欣喜地表达着内心的渴望,说完便“扑通”一声倒下了,倒在了太阳火红的光芒之中。

    夸父死去了,他的手杖化成了一片茂盛的桃林。桃林绵延好几千里,年年都会结出鲜红的桃子,像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了曾经有一位勇士为探索真理而死。

    后羿射日

    自古以来,人们就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可是神话中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上曾出现过十个太阳,他们都是天帝和女神羲和的儿子,一起住在东方叫做旸谷的大海里。

    旸谷里长着一棵高达万丈的扶桑树,这些太阳就像鸟一样栖息在扶桑树枝上。他们每天有一个太阳值班,在扶桑树的顶上终年站着一只玉鸡,每当黑夜应该结束,黎明应该到来的时候,玉鸡就喔喔地叫起来,人间的鸡也跟着叫起来。

    这时值班的太阳就要出发了,他登上母亲羲和驾着的由六条玉龙拉着的金车,开始在天穹的太阳金车大道上行驶。当太阳偏西时,他就下了金车,自己向西边的家走去,而母亲羲和则驾车返回扶桑,准备明天再送一个儿子值班。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代以后,有一个奸诈的天神跑去煽动太阳们,说他们的工作太乏味了,应当自由自在地到天空去玩一玩。于是太阳们偷偷地商量,明天要瞒着母亲出去戏耍一番。

    第二天,玉鸡刚刚啼叫,羲和还在准备龙车,十个太阳便一下子一齐跑了出来,谁也不听妈妈的呼唤,径自向天空四散跑去,尽情玩耍。羲和驾着金车追赶他们,但追上了这个,又跑了那个,急得没有办法。

    太阳们玩得真开心,可是大地上的人们可遭了殃,大地被十个太阳晒得滚烫,禾苗枯死,万木凋零,各种禽兽也被晒死、烤干。人们真的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只好钻进深井和山洞中去躲避这种炎热,人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可是人们对那些横行无忌的太阳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只好纷纷向着天空祷告,请求天帝管束一下自己的儿子,救救无辜的人民大众。但人们哪里知道,此时的九重天上却是和风细雨,玉露甘霖,琼浆玉液,仙桃佳肴,仙乐阵阵,舞女飘飘,天帝感受不到太阳的炙烤,听不到人间的祈祷,也就不能去过问这件事。

    天神中有一个叫后羿的,他的箭法极好,百发百中,天上无敌;他还有着正直勇敢、为民请命的性格。他知道十个太阳给人间带来的苦难后,就去找天帝请命并借来彤弓和素缯。天帝则要后羿见机行事,弄不好就不要回天宫来了。

    后羿射日后羿带着彤弓、素缯来到人间,彤弓是一张红色的宝弓,素缯则是一袋神箭。人们听说后羿来到人间为民除害,纷纷从山洞、枯井里走出来,欢呼着。后羿看到已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百姓,心中非常难过,也更坚定了他为民除害的决心。

    这时,十个太阳正在狂暴地喷吐着火焰,向人们示威。后羿热血沸腾,双眼射出愤怒的火光,他取下彤弓,抽出一支素缯神箭,拉满了弓,瞄准了最近的一个太阳,而这个太阳好像正要扑下来,用强烈的光刺着后羿的双眼,用灼热的火焰烧焦了后羿的眉睫,但后羿一动不动,“嗖”一支神箭射上天空,一个太阳迸裂了,摔在地上,原来是一只三条腿的乌鸦,像一座小山一样。

    人们欢呼着,后羿眼看着太阳们有些慌乱,但还没有退下去的意思,便接着又抽出第二支神箭,向中间的一个太阳射去,又一只乌鸦跌落下来,其余八个太阳开始向四方逃跑。

    百姓们愤怒地高喊:“不要让他们跑掉!”这时候羿早已忘了自己,他深深地被痛苦的人民情绪感染着。他接着又连续地把神箭一支支地射上天空,仓皇的太阳一个个地落下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脸色苍白地逃向天边。

    从此,这个太阳就按部就班地在天上值班,用他的光和热照耀着大地,大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可是后羿由于射死了天帝的儿子而被贬到人间,永远也回不到天堂去了。

    知识点历史上真实的后羿

    后羿本称司羿,是群司(司空、司徒等)之一。“司”本义指知识和技能在家族中世代传承。“羿”是“射师”之义。“司羿”是“世袭的射师”。在帝喾时代,当时一位射师被任命为皇帝禁军教头,此后这一显赫职务就在该家族内部世代传承。到了夏初,因太康不理朝政,作为皇帝禁军教头的司羿发动宫廷政变(此即“射日”),摄取夏政,史称“后羿”。“后”由“司”字改造而来,意思是“世袭的帝王”。后被家臣寒浞所杀。

    嫦娥奔月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绕着地球一月一周地旋转,它的圆缺变化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月亮本身的明暗轮廓使人们产生许多遐想,从而也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寂寞嫦娥舒广袖……”就是说月宫里住着一位女神嫦娥。

    神话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由于后羿射死了九个太阳,惹怒了天帝,于是天帝把后羿贬到下界,不能回天宫去了。

    后羿无奈,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人间,他们没有到比较繁华的中原地区,生怕打扰百姓,而是悄悄地隐居在山间。下界的百姓以为后羿回到天上去了,只是每天对后羿歌功颂德,没有去打听后羿的下落。

    后羿由于为民除害而受到天帝的贬罚,他心中深感上天的不公平,但由于他是为民除害、解救人类,所以想起这件事来心中是坦然的。他每天骑着马,拿着弓箭去山里打猎,每天用自己的猎物来维持温饱,生活比起天堂来是相当艰苦的,但他又想,人间的百姓不是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清贫反而很愉快。

    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对这种寂寞和艰苦忍受不了。她本来在天上是受人尊敬的女神,吃的是玉液琼浆,穿的云锦天衣,而且总有许多仙女陪伴自己游玩戏耍,每天逍遥自在。可是现在,丈夫后羿要每天出去打猎,她要自己动手去把丈夫打回来的猎物剥皮、烧烤,每天只是吃这些东西,很是乏味,而且周围一个伙伴也没有,非常寂寞。

    时间一久,她开始埋怨丈夫,认为当初嫁给后羿是因为后羿是个英雄,早知有这样的下场,还不如找个平庸的天神好了。

    后羿听了妻子的埋怨,很难过,也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妻子,但也想不出用什么话来安慰妻子。

    后来还是嫦娥说话了,她对后羿说:“你回上天去,对天帝说些道歉的话,求他让我们回天上去吧!”

    可是后羿却说:“不,我不能向他低头,我为民除害没有错,我没必要去说道歉的话!”

    “但你也要为将来想想啊,我们都成了凡人,以后会死的,死了就要到阴曹地府去的,和那些鬼魂在一起,受些窝囊气,那时可怎么过呀?!”嫦娥又对丈夫说。

    后羿听了,感到嫦娥的话有一定道理,自己也不愿到阴曹地府去受气,但也不愿到天帝那儿去求情,怎么办呢?要想不死,只有去找长生不老药了。

    后羿决定去找长生不老药。他知道,在昆仑山不远的地方有个瑶池,那里住着一位大神叫西王母,在当年能够过火山、渡弱水,最后登上昆仑山的大神就只有西王母一个,所以她有时从昆仑山的不死树上摘下一些果子,拿回来炼些长生不老药。

    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到昆仑山的瑶池找到西王母。西王母很敬重后羿这个英雄,也很同情他,就取出仅剩的一点药交给后羿说:“药只剩下这些了,你们夫妇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要是一个人吃了,就可以升天为神了,一定保存好,因为下一炉药要五百年之后才能炼出来呢!”

    后羿拜谢了西王母,回到家里,把药交给嫦娥,自己感到非常劳累,就想明天和嫦娥一起吃药吧!说着就呼呼地睡着了。

    可是嫦娥却另有打算,她想,自己原是天上的女神,现在被贬,全是受丈夫连累,自己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恢复成女神才是。

    嫦娥奔月图于是她背着丈夫把一包药全吃了。顿时,嫦娥感到轻飘飘地,不由自主地飘到屋外,抬头看到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向大地洒着姣美的光华。嫦娥在空中飘着,天宫越来越近了,她猛然想起自己背离丈夫去天宫,伙伴们一定会耻笑自己。

    她后悔了,想回到地上去,但身不由己了,于是她决定不回天宫,返身向月宫飘去,她想月宫里也有琼楼玉宇,一派仙境,到那里是可以安身的。嫦娥来到了月宫,却看到一片冷清,漂亮的玉宇琼楼空空荡荡,没有一点生气,她找遍月宫,只有一只小白兔可以和她做伴。她后悔极了,悔恨自己不该背叛后羿,但有什么用呢?她再也无法离开月宫了,每天只能抱着玉兔,含泪凝望着充满生气的下界,现在已经被茫茫云海所隔断,心中非常忧伤。

    再说后羿一觉醒来,发现妻子不见了,又看到仙药也没有了,他马上明白了,心里很难过,他奔到窗口,抬头看见一个人影向月宫飞去,他失望又愤怒,便想用神箭射她,可又一想,既然她受不了苦,就由她去吧。这样,嫦娥就住在月宫里面了,而后羿还是下界的一个平民。

    其实,月亮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显得明亮。月面上的最显著特征是月海和环形山,在没有发明望远镜的时候,这些较暗的月海和较亮的山被人们想象成一些画面,而且月球和地球是同步自转,它几乎总是以同一面面向地球,因而,这些画面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和丰富的想象,月里嫦娥的神话故事就是人们根据月面的明暗形象而想象出来的。

    知识点历史中的嫦娥

    嫦娥不仅仅是神话中的人物,历史中确有其人。嫦娥,本作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嫦娥之嫦,字从女从常,为“不死女”之义。“娥”字从女从我,意为“我族女子”、“贵族女子”、“王族女子”。本义为“王后”、“帝妃”。嫦娥拥有“娥”的头衔,是她夫君后羿曾取代夏朝政权的结果。后来后羿被家臣寒浞所杀并谋朝篡位,按当时习俗,寒浞可以接收后羿的妻妾,于是嫦娥奔月,入住“广寒宫”,这就是“寒舍”,即“寒浞之舍”之来由。

    吴刚伐桂

    月朗星稀的夜晚,当我们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时,似乎能看见月宫里有一棵茂盛的桂花树,有人正在不知疲倦地砍伐着它。这时,老人们就会对充满好奇的小孩子讲起吴刚伐桂树的故事。

    据说吴刚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天赋极高。可惜的是他自恃聪明,目中无人,而且做事缺乏耐心,有头无尾。

    起初,吴刚见农民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鲜嫩好看,不禁对种庄稼产生了兴趣,就央求老农教他种地。

    没几天工夫,他就把地种得像模像样了。这时,他就觉得种地太简单了,像自己这么聪明的人,不应该总是和土地打交道,不然会降低自己的格调。

    于是吴刚决心离开家乡,到大都市去学真本事。他先后拜木匠、泥瓦匠、铁匠为师,虽然学习的内容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当他学到差不多的时候,就甩手不干了。

    吴刚这样为自己的半途而废找理由:“人间的事情呀,做来做去都是一个样,单调乏味,毫无趣味可言。看来,像我这么聪明的人,只有去做神仙,才会使生活充满乐趣。”

    于是,他又离开大都市,跑到深山中寻访神仙去了。

    “人间的生活太没劲了,我想做神仙,您教我做神仙吧。”吴刚向一位神仙请求道。

    神仙听了他的请求,哈哈一笑,说:“做神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过,既然你想试试,我可以教你。从明天起,我先教你医术。这是做神仙的基础,你用心学吧!”

    吴刚兴奋极了,心想现在终于可以学到一件有意义的事了。此后,他每天跟着神仙翻山越岭,采集草药,学习药理。

    但是,没过半个月,吴刚就厌烦了每日四处奔波的生活和枯燥无味的医术。他央求神仙道:“我看医术这玩意儿也没有您说得那么深奥,您还是教我点别的吧!”

    神仙迟疑了片刻,勉为其难地说:“好吧,明天我就教你下围棋。这里面有高深的学问,可以培养你的悟性和耐心,帮助你练成气定神闲的功夫,助你早日成仙。”

    吴刚十分聪明,没几日,围棋就下得有板有眼,大有超过神仙之势。但他觉得围棋就只有黑、白两色棋子,单调至极,便又缠着神仙说:“我看下棋这东西太简单,简直是侮辱我的智商。您还是教我些难懂的吧!”

    神仙无奈地长叹一声,面无表情地说:“那你去读天书吧!你什么时候读懂天书,我们什么时候再相见吧!”

    吴刚见神仙如此绝情,便下定决心要读懂天书。他把自己关在一个石洞里,没日没夜地想了又想,脑海中突然闪过月亮的影子:晚上的月亮洁白如玉,想必上面一定有好玩的。于是他兴冲冲地说:“人间没有什么意思,我们还是到月亮上去走走吧!”

    “这简单。”神仙微笑着说,“你闭上眼睛,跟着我就是了。”

    吴刚听话地闭上眼睛,只觉得自己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就像一片羽毛般在空中飘荡着。不一会儿工夫,只听神仙说:“好了,你睁开眼睛吧。月宫到了!”

    吴刚举目四望,目光所及之处皆冷冷清清,萧索荒凉,只有一棵大桂树,长得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耸入云霄。

    “唉,早知如此,还不如在人间玩玩呢!”吴刚失望极了,转而请求神仙带他再回人间。

    神仙摸着胡子,面带微笑,若有所思地看着吴刚,说:“你没有耐性,这样是成不了仙的。看到这棵桂树了吗?它号称三百斧头,也就是说,有耐性的人砍它三百斧头,就可以把它砍倒。而没有耐性的人即使砍上它三千斧头,它仍会边砍边长,丝毫不动摇。如果有一天你能把它砍倒,就证明你有了神仙的定性,那我就来接你回去,并请求玉帝恩准你成为神仙;要是你砍不倒它,那你就生生世世在这里砍桂树吧!”

    吴刚伐桂树神仙说完,便化作一缕轻烟,消失在无边无垠的天际了。

    吴刚悔恨不已,直打自己耳光,骂自己“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见回人间无望,他只得拼命地砍那棵桂树,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它砍倒,成为神仙。可惜他恶习不改,总是缺乏耐性,虽历经千万年,时至今日依然在月亮上东一斧头、西一斧头,无精打采地砍着那棵桂树……

    知识点月海

    所谓的月海,是指月球表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有些黑暗的斑块,这些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主要地理单元,总面积上约占全月面的25%。迄今已知的月海有22个,绝大多数月海分布在面向地球月球的正面,正面月海约占半球面积的一半;月球背面只有东海、莫斯科海和智海共3个,而且面积很小,占半球面积的2.5%。月海虽叫做“海”,但徒有虚名,实际上它滴水不含,只不过是较平坦的比周围低洼的大平原,它的表层覆盖类似地球玄武岩那样的岩石,即月海玄武岩。

    月食驱敌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哥伦布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能够准确地预报月食。凭借这一点,他曾化险为夷。

    1451年哥伦布出生在热那亚的一个工人家庭,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长大后当上了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他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切实可行的航海路线的。他坚决要把这种设想变成现实。他终于说服了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女王为他的探险航行提供了经费。

    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崇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哥伦布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但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

    哥伦布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

    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70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3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

    1504年哥伦布再次远航西行,来到南美洲的牙买加地区,这是他十多年前发现的“新大陆”之一。这次他是旧地重游,心情特别高兴。

    哪知登岸后,他的水手船员与当地的居民发生争执,后来矛盾急剧恶化。傲慢的白人激怒了加勒比人,他们仗着人多,把哥伦布一行团团围困起来,要将这些傲慢的白人活活饿死。哥伦布等人毫无办法,只有坐以待毙。

    傍晚,一轮明月冉冉从东方升起,哥伦布望着月亮在思考着。突然想起今天晚上将发生月全食,于是计上心来,他大声向围困者宣布,如果你们不马上送上食品和饮用水,我马上不给你们月光!

    迷信的加勒比人听到哥伦布的警告,半信半疑,不知如何是好,送给他们食品又怕上当,不送食品又怕真的没有月光。他们惴惴不安地望着明月发呆,不一会儿,月亮果然渐渐被一团黑影吞没,最后变成一个稀依可辨的古铜色园盘,任凭他们大叫大喊也无济于事。

    加勒比人害怕了,认为哥伦布是神,统统跪拜在哥伦布面前,祈求神通广大的哥伦布宽宥他们。就这样,哥伦布化险为夷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