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苗子·特长生-提升创造力:破旧立新,敢为人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创造力的开发,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特长具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一个能够造就成未来人才的好苗子,必然是一个具有出色创造力的特长生。父母们今天努力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明天就可以使孩子成为一个有主张、有见解、善于发现和创造的人才。

    特长生精彩案例

    不断进取的小小发明家--邹慧

    邹慧,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当她14岁时,就有5项科技创新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大奖。她学习成绩也很优异,被评为三好学生、德育标兵。

    邹慧是个女孩子,但她比男孩子还调皮。她对昆虫特别感兴趣,看到蚂蚁搬家,就蹲在地上看蚂蚁爬出爬进;跟妈妈去菜园,看到刚栽好的辣椒苗被虫子咬断,就要问妈妈“为什么”.妈妈拾起地上的断苗一看,发现是地老虎所害,告诉她这是专咬辣椒的地老虎。“地老虎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坏?能不能消灭它?”问题一连串,问得妈妈也接不上话。

    玩虫子使她吃了不少苦头,有时被蜜蜂蜇,有时小虫子爬在身上弄得满身鸡皮疙瘩,全身奇痒,她就是哭着在地上打滚也要看个究竟。一次她跟妈妈到棉地去除草,看到满树上的小虫在蠕动,她就问妈妈:“这些小虫子为什么爬在棉花树上,它们吃什么?”

    妈妈告诉她:“这是害虫,专吸棉花树上的营养,如果不及时消灭它们,棉苗就会枯死。”

    “为什么不去消灭它们?”邹慧问。

    “这些虫很厉害,一两天就能做外婆,用农药防治效果不大,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邹慧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了学校。读三年级时,老师带他们到学校农科园去除草,看到豆角藤上也有棉花树的小蚜虫。她就问老师:“老师,快想办法消灭它们吧,我妈妈种的棉花树,好多都被它们吃了,妈妈说农药也没办法,您想别的办法吧!”

    老师就指导他们玩“小小瓢虫,消灭蚜虫”的游戏。她想,七星瓢虫虽然吃蚜虫,但这里没有瓢虫,我们去捉瓢虫,如果瓢虫肚子不饿,它也懒得吃。这又怎么办?于是,她想到了把瓢虫捉来关在蛋壳里,让它们饿上二三天,再把瓢虫放到学校农科园的豆角藤上,瓢虫钻出蛋壳就去追食蚜虫。由于瓢虫多,肚子又饿,不到两天工夫,豆角藤上的蚜虫没了。

    这时老师就告诉他们“以虫治虫,生物防治”的知识。邹慧把这个过程写成作文《谢谢你,瓢姑娘》,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这一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邹慧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2001年她推出的“高产淮山育种的新方法”,获湖南省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02年试种了“白薯-生姜-大蒜-甘蓝”套种问作,一地一年一耕四熟获得成功,可提高产值五倍,这一创新获本年度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邹慧对科技方面的创新从不感到满足,不断地追求,总想利用自己的发明来减轻爸妈的劳动强度。她看到爸爸种的禾苗经常要背喷雾器去杀虫,有时全身被汗水浸透,还不一定达到全部消灭害虫的目的,她又对自己提出了“为什么”.

    晚上坐在窗前做作业时,看到电灯光下有不少的飞蛾、蠓虫在周围飞来飞去。她想,为什么灯照时间越长,虫子就越多,有的虫子碰到灯上就掉了下来。邹慧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老师。“这是虫子的共同特性--趋光性”.她在自然书上学到了吃禾苗的害虫都有这样的生长过程“蛹--蛾子--幼虫--成虫”.幼虫是危害禾苗生长的杀手,只有消灭蛾子才能消灭幼虫。于是她就想到用电灯诱蛾并消灭它们的办法--夹层灯罩。这个办法代替了农药治虫,无公害、无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1.创造力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所谓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独创的思路和方法,迅速有效地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高低对孩子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对他以后能否成为出类拔萃的英才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谈起创造力,不由想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表达了小司马光沉着、冷静的性格,以及超群的聪明才智。司马光的举动便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表现。现在,对司马光为什么砸缸的心理进行简单分析。

    如果按照常理去想,一个小孩掉进水里,首先想到的是设法将他捞出来,因为只有离开水,孩子才能脱险。但是,水缸很高大,实施营救的人员又都是够不着缸沿的孩子,旁边没有一个大人。如果还沿用原先的办法来对付这种突发问题显然是不行的。正在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司马光急中生智,瞬间掉转思维方向,既然“人离开水”能得救,为什么就不能“水离开人”呢,这不同样能救人吗?于是,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水缸,使同伴得救。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倡导下,“创造力”这一概念,走遍了世界各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这个术语几乎变成了神奇的咒语,对各行业有类似“芝麻开门”般的魔力。

    但是,科学家们认为,人们愈深入挖掘创造力,就愈会发现创造力是如此神秘和令人困惑。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心理学家波杨就不无遗憾地感叹道:“迄今为止,我们仅仅获悉了创造发明的一般状况。”一个世纪过去了,经几代学者们艰辛的努力,情形也无多大改观。

    1988年,斯腾伯格在《创造力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创造力由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组成。

    第一维度是智力维度,包括内部关联型智力、经验关联型智力、外部关联型智力三方面。

    第二种维度是智力方式维度。它实际是个体的习惯化,常使智力维度带有倾向和风格。

    第三种维度是人格维度,包括容忍度、内部动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求知欲、冒险性以及乐意为获取知识去工作等特征。

    多年来,人们总这样认为,创造只是个别人的专利,这给“创造”二字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实际上,创造并不神秘,神智健全的人都存在着创造潜力。

    创造潜力宛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你只看到了它露出水面的极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却被你忽视,被自卑所淹没。

    假若你能意识到这点,就会对孩子充满信心,就会唤醒沉睡的创造意识,使孩子由普通人向创造人转化。

    假若你能了解创造的能力,并让孩子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强化这种能力,必然会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潜能。

    没有创造力很难适应下来,没有创造力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竞争是如此的普遍、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创造力上。父母千万不能让孩子在这个至高点上有所缺陷。

    创造力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表现和人类文明的动力源泉。自从人类诞生之后,创造就与人类的文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

    创造力在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离开了创造力,人既不可能有什么预见,也不可能有什么发明和新的发现。要想使孩子变成一个有主张、有见解,将来具备超群本领的人,必须从小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2.培养创造兴趣,有效开发创造力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某个活动的心理倾向。创造源于兴趣,一个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人是不会有创造力的。所以中学生要培育和发展良好的兴趣,这是开发与提升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达尔文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看见一种甲虫,抓起来正要仔细观察,又发现第二只,为了腾出手去抓第二只,他迅速地把手里的一只塞进嘴里,尽管甲虫在嘴里排出异常腥臭带辣的液体,他却一直也不肯放掉……先入迷,后出奇。正由于达尔文从小就有了对昆虫的感情和兴趣,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入迷境地,才有了后来《物种起源》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巨著的发表。正如他所说的:“一种搜集甲虫的兴趣似乎暗示了未来生活的成功。”

    兴趣对科学发明至少有三种功能。

    (1)启动功能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根本没兴趣,甚至厌烦,一接触就感到苦恼,甚至认为是受罪,这就做不好这件事。

    (2)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

    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入迷的程度与聪明才智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兴趣浓一分,入迷深一分,其聪明才智就多一分。

    (3)以苦为乐,乐此不疲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常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几天几夜,别人问他苦不苦,他回答说:“一点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由上可知,兴趣是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必须重视各种兴趣的培养。

    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那么,怎样培养创造的兴趣呢?

    (1)树立崇高的理想

    从小立下大志,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把兴趣培养同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联系起来。

    发明“防弹集水箱”的顾晓光的创造发明兴趣就是出于对祖国的爱、对解放军的爱而培养起来的。她说:

    学校组织我们看《高山下的花环》,我哭了好几回,特别是看到靳开来牺牲那段,我都哭出声了。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靳开来他们没水喝怎么不下山去担水呀?爸爸告诉我:

    “敌人封锁严密,运不上去呀!即使有冲破封锁把水运到阵地上的可能,那运水工具也早就被打漏了,水都淌光了……”于是研制出一种工具,即使被打漏也不往外漏水的想法,在我脑海中产生并化为伟大的行动。

    所以中学生要发展和培养良好的兴趣,必须首先从小立下雄心壮志,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积极参加兴趣活动

    兴趣往往是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多参加课外活动,开阔视野,有了成功,爱好兴趣就会培养起来。

    例如,被上海团市委命名为“少年爱迪生”光荣称号的裘苑同学,从小就喜欢下棋,跳棋、军棋、象棋、围棋,她都会下。有一天,她去上海少年科技指导站活动,听老师说,现在学生的智力棋很少。裘苑打开她的那本“信息本”,在“玩具信息”一栏找呀找呀,果然除了跳棋、军棋、象棋、围棋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新式的智力棋。试试看吧!

    最后经过一番反反复复的研究,“迷踪棋”诞生了,后来这一发明由河南省一家县办企业投入生产。

    (3)在广与精之间

    许多科学家的知识首先是渊博的,因为他们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往往在许多领域里都有所研究和建树。但有广泛的兴趣并不意味浓度都相同,他们又常常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心兴趣。黑格尔曾说过:“世界上有趣味的东西异常之多……但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失败。”

    所以同学们在发展兴趣时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而应当学会适当地限制一些自己的兴趣,而重点突出某一方面的兴趣。

    3.锻炼创造意志,有效发挥创造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

    意志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创造活动能否成功。

    因为创造活动是一个充满困难的、有时还十分漫长的过程。

    就像二万五千里长征,没有顽强的意志,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那些取得创造成功的人的共同特点也就是具有顽强的意志:

    马克思是伟大的天才,《资本论》可称为他的一大创造。

    他在书中创立了剩余价值的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

    然而,他的这一创造却离不开他的勤奋与顽强的意志。

    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英国图书馆翻阅和摘录的资料达1500多种,他长年累月地坐在图书馆第一排第二号座位上。

    他一边看书,一边挪动脚跟,以至地板上磨出了两个明显的脚印。

    马克思在思考问题时,习惯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在地毯上踩出了一条清晰的小道。

    这条小道是他思考的记录,是勤奋与意志的见证。

    孙中山数次失败,但是穷毕生心血,呕心沥血,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一生,从未中途退却。

    鲁迅,黑暗年代中进步思想的一面旗手,不断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阵阵攻击,但他依然稳稳地立在那里,没有低头,没有弯腰,“横眉冷对千夫指”,依然用他的笔投出一排排的匕首,与黑暗抗争。

    他们以他们顽强的意志换来了伟大的成功。

    孙中山创造了中华民国,成为“国父”.鲁迅创造出了“鲁迅文学”、“鲁迅精神”.

    孩子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就必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所以,除了上面所说的坚持力对创造很重要外,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意志因素对创造也是十分重要的。

    意志中自觉性十分简单,一个孩子不自觉创造,在别人的要求强制下是不可能取得创造成功的。

    因为,创造是一个充分发掘大脑潜能的过程,只有自觉,才能使大脑中的各个门户全都打开,这样创造就比较顺利了。

    假若是被迫或强制,那么大脑中的有些门户就会关闭,这样无疑是为创造增加障碍,如一个人在别人的强制下去搞一项研究,他自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对抗性,这样使他的思维活动放慢,创造性能力自然受到压制。

    意志中的果断性因素,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的许多例子中认识到果断性对创造性的影响。

    假若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波,而不把它运用于无线电通讯,那么第一声无线电波的“嘀嗒”

    声不知又要迟响多少年。

    意志中还包括一个自制力因素,这个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非常大。

    在创造过程中会产生动摇,或产生停止、放弃的想法,这时候最需要的是自制力,要用自制力阻止自己各种不利创造的行为或想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向着目标靠近。

    4.掌握创造技法,保证创造的实现

    经过无数心理学家的研究和总结,大家得出了共同认可的几个创造技法,一般是指“脑轰法”、“原型启发法”、“核对法”、“综摄法”.

    脑轰法简单地说就是许多人在一块儿共同思考和交流,以便在短时间内激发人的创造灵感,找到创造方法和途径。

    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十来个人聚在一块,先提出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各人相继发言。

    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也许会产生连锁效应,会引起其他人脑中的相关想象,提高人的思维活动速度,增强思维效果。

    譬如下面的一些例子也许可以简单地说明脑轰法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在当专利局小职员时,曾与几位好友经常讨论哲学、物理学,他的许多发现都源出于此。

    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完成了数学史上的一次大综合,这与他们的充分讨论有很大的关系。学术名城哥廷根咖啡馆,经常是灵感爆发的地方,学者们和学生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讨论问题,台布上总是写着各种瞬间浮现的想法,这些东西要保存一段时间,侍者从不轻易揩掉,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随便涂写的公式,很可能有灵感的闪光和天才的发现。

    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脑轰法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人数在十人左右效果较好。

    要轻易批评他人的设想,以免阻碍创造性设想的出现。

    自由发表见解和设想,畅所欲言,主意越多、越新越好。

    提倡综合与改进,可以发挥别人的设想。

    原型启发法是指研究者从其他事物中受到刺激、影响,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

    一般来说,原型能否对人的创造产生启发作用,取决于两个前提:

    一是创造物要具备与原型的外形或基本功能有某些相似之处;二是取决于创造者的思维状态,能否从原型的特点中有所发现或产生联想。

    这两个前提对原型启发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假若原型与创造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原型就不会刺激到人脑中有关创造物的信息,就无法与这些信息联系起来。

    有的原型与创造物在外型上比较相似,譬如可口可乐的包装瓶的设计者看到妇女身上穿的裙子就联想到了这种形状的瓶子的美观与实用,所以就按照这个形状设计了被一直在使用的可口可乐瓶。

    另外,飞机的发明也可以说是属于这一类的。

    鸟儿借助于翅膀等飞翔,所以飞机也设计成鸟的形状,有翅,有尾。

    另一种相似是创造物与原型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

    譬如潜艇的设计就是考虑到了它的原型启示物鱼鳔的功能。

    假若创造者没有发现原型物的特点,当然也就不会有所创造,这就是第二个前提条件的反映。

    当然,一般的创造者大多是怀着一定的创造目的在积极思维的,他们的反应极其敏锐,假若有与创造目标相一致的事物出现,他们立刻能产生反应并由原型物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完成最终的创造。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理的事例便是最好的证明。

    阿基米德整天想的是如何测出王冠到底是纯金的还是纯银的这一问题,即使在他被抬到澡堂中的时候,他还是想着这个问题,所以当他一进入澡盆时人的上浮与水的排开马上刺激到他的神经,联想产生,从而找到了测量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著名的浮力定理。

    英国科学家巴贝吉找出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的方法也可算是原型启发法的一个例子。

    他本想设计出自动的计算机,但一直找不到让机器自动运算的办法。

    有一天,他在巴黎参观一家纺织厂,看到一架提花机能按照穿孔卡的指令织出各种图案。机器能自动织出图案,为什么就不能自动计算呢?

    穿孔卡让巴贝吉得到启发,他想到用穿孔卡编制程序,让机器按程序自动进行计算,从而获得了成功。

    核对法就是把需要解决的各相关因素列成表,然后一个个来核对讨论,以触发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方法产生的创造机率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把要解决的各个问题罗列出来,一个个加以考虑,完全可以按逐个解决的方法来一个个攻克,并且可以触类旁通,引发自由联想。

    即使有的问题一时不能解决,也不影响其他方面思考的进行。

    所以这种方式比较实用、比较简洁。

    有的学者把所列的表分为两种:

    一种是问题分析表,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逐层分析,将需要处理的问题逐层反映在一个表中,并从中分出轻重主次,找到问题的核心。

    第二种是可能的解答表,即把自己脑中已形成的各种想法和解决方法反映在表中,进行一个个核对。

    综摄法是一种从已知推向未知的创造方法。

    综摄法有两种,一种是适用熟悉的方法处理新问题,一种是以新方法处理比较熟悉的问题,我们把这两种方法分别叫做“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

    综摄法的实施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是把创造的对象拟人化,叫“拟人类比”.

    第二种是从已知的事物中寻找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叫“直接类比”.

    第三种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

    上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三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

    一个人即使有了创造的兴趣,但没有顽强的意志或不懂创造技巧创造也是很困难的,有了创造兴趣也懂创造技巧但没有顽强的意志,创造也极容易半途而废。

    同样,有了创造兴趣和创造意志,但缺乏创造的技巧,创造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

    所以,培养创造能力就要注意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培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