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栖云笔记-《素朴师云游记》注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张阳志 撰述

    孙永乐 注解

    总序

    刘一明是中国道教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高道,《宗教词典》和《道教大辞典》对他有专门介绍。刘一明是山西人,他活了88岁,有42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兴隆山修持布道、医病济人、修建道观殿阁,并著书立说,为弘扬道教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著作数十万言,融道家思想于儒、佛、医等学说之中。用论辩、阐释、讲解、评述、注疏等多种方法,以杂记、书信、传记、序言、诗词、歌赋、曲行、赞辩、铭联等多种形式,弘扬道家深厚的理论,阐释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对于刘一明著述的研究,他在世时,其门人弟子和社会贤达就多次将刘一明著作分类或结集付梓。新中国成立后,对他的研究空前热烈。1989年,中国道协将收录刘一明主要著作的《道书十二种》,根据清嘉道年间常郡护国庵本、光绪上海翼化堂本,两本校刊补缺影印,在北京出版精装平装两种版本,供不应求。以后又由河北省道协监制广泛发行,受到欢迎。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对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十分感兴趣,在《中国小说史略》关于《西游记》的评论文章中说,刘一明等人联系道教的研究“皆阐明理法”。

    刘一明在我主编的《甘肃道教志》中是作为甘肃主要道教人物列出的。近来,《中国道教》杂志也发表了几篇研究刘一明的较有分量的文章。孙永乐先生主编的这套《刘一明道书研究丛书》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孙永乐先生是一位默默耕耘于道教学术园地的学者,主攻刘一明有关《易》文化思想,颇有心得。他于1962年毕业于甘肃师大中文系,是语言学家赵荫棠、杨伯峻、彭铎等名教授的弟子,有良好的古汉语基础,又做了30年高中语文教师,编了8年县志,获有新闻出版专业副编审、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资格,《榆中县志》中,文化、教育、科技、宗教、民俗等十多个专志稿都是他编写的。1994年他被聘县道协兼职后,对刘一明易学研究付出了劳动,遗憾的是其部分成果为别人剽窃而去。退休后,决定重新整理刘一明著作,出版《刘一明道书研究丛书》。这套丛书的第一辑是《素朴师云游记》,为刘之弟子张阳志为其师写的修道传记。孙先生为方便读者厘清眉目,特分为九章,并加了对偶式小标题,还作了雅俗可读的注释,并整理了刘一明年谱。第二第三辑之后续是刘一明的诗词、歌行、曲赋、赞辩、楹联、杂记、书信、传序、经典解释等内容。每一辑都由孙先生详加注释或疏解,以有助于读者阅读。现经有关部门批准第一辑出版发行,这不仅是榆中县道协的一大功德,也是甘肃道教界的一件大喜事。它对于弘扬道教文化,宣传甘肃,宣传甘肃道教,扩大甘肃兴隆山的知名度,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我与孙永乐先生同在为道教服务,对道教哲理典籍都有浓厚兴趣,看到他这套丛书开始编辑出版,不胜欣喜。我为他个人又出成果贺,为甘肃道教贺,是为之序。

    程时雨于1999年6月9日

    (程时雨是甘肃省道协秘书长,已去世)

    原序一

    自羲皇[652]画卦,文王[653]系辞[654],而后教[655]天下,后世无非以修身保全性命[656]为本也,故宣圣[657]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至宋,程子[658]《易·序》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后之了性命之道者,俱遵古圣之脉,作天下希有之事,成无上至真之道,岂知天下希有之事即天下至难之事乎?故古人云:“学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以其难而懈之,比比皆然。

    我素朴师,幼时因大病,后看破一切虚假,惟性命是真,遂弃世离俗,访求细微,遂云游[659]至甘肃宁夏[660],假疯癫,无分昼夜,苦人所不能苦,受人之所不能受,如是者年余。离宁夏,游秦川[661]一带,夏至甘肃岷州[662]二郎山,昏迷七日,忽来道童,问系故人。噫,此等事迹,古之成真者不敢明道,我师说破,其度世之心切矣。何以见之?自三十六岁三清台下苦之后,至岷州昏迷七日,时年三十九岁,前后三年,死中得活,假里藏真,所谓道童者,少阳[663]也,真水也,大药王也,当年失去之故人也。此岂非大泄天机以觉方来乎?自二郎山得朋[664],天关[665]在手,地轴[666]由心,毫不费力。至榆中栖云山,开坛演教[667],惊俗度迷[668]者四十余年。去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夏,曾示人曰:“我死期在来春。”今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初二日立春,初六日亥时,师忽入墓洞而坐,呼集众门人,嘱以“性命为重,功行为先”,言毕,脱然而逝。所有真履实践事迹,俱著《云游记》中,同学友人刊刻附于《会心集》内,缘是聊赘数语以开其端[669]云。

    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春二月 从学弟子[670]唐琏[671]敬题

    原序二

    闻之“俞扁之门不拒病夫[672],绳墨之侧不拒庸才[673]”,是以古之明哲者,因材教人,归于正道,不因病庸而轻弃之也。夫[674]人自有生以后,内而七情[675]伤,外而六淫[676]感,内外感伤,耗散气血,所以百病横生,精竭神枯,虽欲不死,得乎?是所望于教之者,顾孰是不教而知惜性命者耶[677]?古人不拒而教之者,正为此耳。予生也晚,幼习儒业,未能成立,因碌碌于风尘之中,东奔西驰,以苦为乐,耗散精神,实不自觉,前数年由公事旅寄金城,目疾复发,延医调理,百药不效,闻栖云山素朴老人善医,遂往求治,未半载,旧疾痊愈,且朝夕聆老人教以保身之言示予,予即虔诚下拜,奉以为师,蒙授《指南三书》[678]并《修真辩难》[679]等若干卷,谨受辞归,又蒙示一纸贴,上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680],出则友贤”十六字之训。归后,杜门谢客,朝暮先读《通关文》[681]五十条。久之,如梦惊醒,始知多年在虚假中作生活,件件俱是沉疴,般般皆入骨髓。我师随病用药,按穴下针,善道善诱,引我速出苦海,早登道岸,不忍以庸材病夫听其沉水入火,自取灭亡也。今道光元年春,我师羽化[682],遗《云游记》一卷,前后细阅,盖吾师自幼时,因大病后,看破万状,放下千般,访求名师,证明大道,以故年至耄耋[683],历尽辛苦,始终不苟,卒归于阴阴混化,与天为一矣。

    道光元年(1821年)季月三日宛平[684]弟子[685]

    任阳固谨序于兴龙[686]后抱一亭

    会心内集[687]

    悟元老师刘先生本末[688]

    第一节

    叹黄粱西觅良医 得佳方梦游仙境

    师姓刘,法名一明,号悟元子,又号素朴子,又号被褐散人。原籍山西平阳府[689]曲沃县[690]人。生于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九月十九日寅时。方圆面,黑黄色,微须,中等身材,约长五尺余。自幼习儒,志图功名[691],尤好技艺,医卜星相,地理字画,俱能留心。百家之书,凡所见者,亦必略观大意。年方一十七岁,一日闲看《吕祖传》[692],至黄粱故事[693],自叹曰:“人生在世,富贵荣华,百年岁月,瞬息间耳!古往今来,谁人打破?”昔祖师因梦大觉[694],出尘超凡,得证天仙,至今一千余年,普度群生,隐显莫测,不知熬煞多少世路英雄,真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695]者。我求功名,将欲何之?遂有物外思[696]焉。因素日攻苦,有伤劳之症,久治不愈。自思严君[697]贸易甘肃巩昌[698],数年未归,一则赴西省亲,二则寻觅良医,调治沉疴,遂辞母赴西,时年十九岁矣。路过泾阳[699]换脚,闲游关帝庙,见廊下坐一道者,蓬头垢面,目如朗星,声如洪钟,问师曰:“子有疾乎?”师曰:“然。”又问曰:“伤劳之症乎?”师曰:“然。”道者曰:“吾有灵应膏一方,能治子病,今传于子,然能治病,不能治命。世有金丹大道,聚气凝神,延年益寿,子急访之。”师叩拜受方而回寓。其方:生姜四两,茯神三两,神麹二两,朱砂一两,晋枣肉[700]调和为膏,随饮食随意服之。

    师至巩昌省亲后,服灵应膏月余,旧病顿去,精神如故。三月后,复染瘟疫,卧床不起。一日昏迷不醒,只有微息,神已离室,恍惚游至深山,步入一谷,见有庵观,顺路而进,行至山门,一道童迎之曰:“尔何氏子,来此何为?”师通姓名,求引一游,道童许之。引入一院,松柏荫浓,花卉艳丽,鹳鹤和鸣,清雅异常,知是仙府洞天,非人间俗地。正赏玩间,忽庵后一老人出曰:“尔得来此地,系是有缘。”即赐食赐茶,其味清香,与凡品大异。少顷,拜辞。取画一轴授之曰:“此画赠子。”师展视之,乃画紫竹一科,其叶交错,隐隐有“清静”二字,师拜受出门,忽然惊觉,乃是一梦。浑身汗珠滚滚,疾病全消,四肢爽快。暗思:神仙如此清闲快乐,我何必恋世情,自寻死地?一时三寸气断,枉来世间一回,有何实济?又忆泾阳道者之语,定非虚谬。于是一心慕道,访求高明。朝王暮李,东询西问,所遇缁黄[701],皆野狐葛藤[702]之语,依教乞食之辈,并未有一人稍知正理者。因看《悟真篇》[703],方知大道幽深,有夺天地造化之秘,非等闲寻常之人可知。遂思远遁,暗置道服,昏夜出城,单身只影,数日至会宁[704]铁木山,风雪交加,四顾无人,脱去俗衣,改换道服,隐姓埋名,寻师访友,时年二十岁矣。

    第二节

    一到开龙灵显法猴王 三造龛谷师拜樊老人

    由会宁,过靖远[705],至黄家凹大山之峡,遇群狼截路,师左右支持,正在危极,忽山坡一牧童奔来,并力驱逐,方得脱难。过大山,至开龙山潮音寺挂单[706],其寺有神,灵验不爽,自号“法王菩萨”。瞻其塑像,乃齐天大圣孙行者也。住持僧细述平日感应事甚异。师闻而笑其怪诞不经,僧惊曰:“谨言!勿谤菩萨。”是夜,梦走山路,正当悬崖窄狭之处,有一猴持棒挡路,师以净铲击之,忽然惊觉。明日会众上山,神前请事,有神提伴当者,即平日代神传言之人,自寺院西廊一筋斗平空翻至东殿,约四五丈之遥,瓦屋震动,众皆悚然。忽大叫:“北方童子近前!”众皆不知呼唤何人,复叫师俗名[707],师始异之,即近前叩问:“何所示?”神问:“群狼挡道有否?”师曰:“有!”又问:“梦中见猴阻路有否?”师曰:“有!”神曰:“此皆吾也。”复问曰:“吾神保唐僧西天取经,有此事否?”师曰:“并无此事,乃邱祖[708]借三藏取经之事演道耳。”神曰:“正是!正是!”遂述古歌曰:“金丹有,金丹有,不断辛荤不忌酒。说下手,于中丑,教君大笑不合口。太乙炉中含日月,昆仑顶上擒星斗。原来只是这些儿,教君往往天下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汝细参可也。”又嘱曰:“尔目前凶多吉少,前途有阻,可暂居吾山,待时而行。”又吩咐会众住持:“将僧房改静室,好好留住,不可轻慢!”师闻之悚然,遂奉命住山。自三月至六月,适逢观音会期,十九日神至,开消会事已毕,叫师曰:“吉星来临,尔可行矣,速往西方寻师,必遇高人,异日得志,莫忘今日。”师感谢再拜下山。

    离开龙,过靖远,闻金城[709]多有高人,遂往访之。到省[710]数月,并不遇缘。后闻榆中小龛峪[711]峡,有龛谷老人者,原籍广东,俗姓樊,云游至此,时而儒服,时而道冠,形迹异常,人莫能测。即往叩谒,细观老人,一动一静,一言一语,俱有道理,虽不知其事业深浅,确识其是高人也。遂皈依[712]门下,听其教训。住居日久,老人问曰:“生平所得者何事?”师即陈禀历来所学之事,老人皆劈其妄。师又陈禀昔年曾遇四川彭道人,授以静功之诀,行之日久,隐隐知数日吉凶。老人曰:“此乃静养后天识神之事,专心致志,久而亦开狂慧[713],但于性命大道,两不相涉,若一认真,异日纵明正理,反碍大事,不能行矣!”又问生平所看何书,师即陈禀平日所看书籍。老人指其何书为真,何书为假,独称道光所注《参同契》[714]、三子[715]所注《悟真篇》、丘祖所著《西游记》[716],为修真之指南,乃丹经[717]中千真之理窟[718],可细玩之。其余书籍,真假相混,邪正相杂,如王邦叔托紫阳[719]之名作《玉清金笥录》,无名氏借尹真人之名作《性命圭旨》,更有彭好古解《悟真篇》为“女鼎炉火”,无瑕子解《敲爻歌》[720]为搬运工夫。其间伪书极多,若不分真假,乱看乱读,不但枉费工夫,而且反蔽识见,须宜谨慎。老人又为之首言先天,次推坎离[721],开释三教一家之理,分析四象五行之因,劈破旁门外道之弊,拨开千枝百叶之妄,使其必先穷理,扩其识见。于是师居峡中,日夜攻苦,细研经书,日久总无头绪可觅,忧心如醉。老人一日忽问曰:“尔近日有悟否?”师曰:“无。”老人曰:“圣贤心法不在文字中,其妙义俱在言外,不得真诀,枉自猜量。古人云:‘高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不遇明人道引指点,如何能大悟大彻?新营镇有疯子田道人者,饥寒不顾,生死不惧,乃修炼志士,曷[722]往见之?”师奉命而往,将入城门,见一人蓬头垢面,破衣跣足[723],靠墙而卧。及问乡人:“此是何人?”答曰:“此田疯子也。”师即市食[724]跪奉。道人笑颜而食之,问曰:“尔何来?”师曰:“自龛谷峡而来。”道人曰:“来有甚事?”师曰:“为性命事。”道人曰:“吾乃疯癫人,只是日图三餐,夜图一眠,除此之外,别无一知。若问性命事,回问尔师。”师三问,三答如是。师不解其意,拜辞而回峡,以是述老人,老人曰:“此知道[725]者,但有头无尾,只可修行,未能造命。”彼时亦未解其意,住峡日久,大事不明,遂叩辞老人,在外云游。行至搭那池[726]龙凤山歇脚,此时在山挂单道人十余众,相集讲道,或言服食,或言采战,或言打坐,或言搬运,各拈门户,争论是非。师退而叹曰:“以是为道,便是谤道。若非遇恩师指点,几被此等门户瞒过,耽误一生,可不畏哉!”复至开龙山叩谢神恩,住居数月,游至海城[727]米粮川,适逢严君寻觅相见,回至巩郡。月余,二造龛谷,老人曰:“孝道不可亏!”师曰:“无常迅速,性命难保,奈何?”老人沉吟良久曰:“吾有保身之术传汝,放心回去,先尽人事,再办己事。”师叩求曰:“恩师若大发慈悲,敢不奉命!”老人遂以毒蛇引路之诀授之,复诫之曰:“得了手,闭了口,勿轻泄也!”师得诀后,从前疑惑尽释,畅然归里,暂慰二亲,时年二十二岁矣。

    奉亲之暇,对证丹经,始知师所授者,乃全形之道,非延命之术。明年入秦,三造龛谷,叩问端的,老人曰:“药自外来,丹向内结。”又曰:“先天之气从虚无中来,尔当极深研几,细心穷理,仍须先尽人事[728]可也。”师遂叩拜,怏怏而回,疑终不释,时年二十三岁矣。

    第三节

    务举业做假像潜访明人 求大道追真迹梁余徐齐

    回晋以后,严君恐其外游,遂捐国学[729],使务举业,师即托求名之事,游京都[730],潜访明人[731],来往二次,五年有余,未遇大匠[732]。因母有病,以书召回,时年二十八岁矣。

    医治母病,愈后即游河南[733],明行医道,暗访高明。三年有余,所遇缁黄,皆葛藤野狐之语,曲径旁门之事,求其稍明圣道门户者,绝不可得,即返晋省亲,时年三十二岁矣。

    居家数月,复游平阳、汾州、太原[734],凡所过州邑乡镇,名山胜境,无不寻访。二年有余,枉劳跋涉,慨叹回里。适逢严君病故巩昌,急赴西奔丧。居巩数月,欲往榆中谒师,老人已东游秦川[735]矣。闻汉上[736]徐公高明,遂往谒之。徐公原与龛谷老人同受道于白石镇梁仙人者。师住汉南数月,未得遇面,知与其无缘,怏怏回西。

    路过仙留镇,闻有齐丈人者,乃成道之人。丈人亦与龛谷老人同学道于梁仙人。丈人少读诗书,秉性鲁钝,未得梁仙人实惠,因其老实志诚,梁仙人曾将丈人托于樊、徐二翁,令其指点。其后樊老人西游,丈人听徐公指教,同住汉南十余年,磨炼百般,受尽无数苦楚,终无所得,知其法缘未至,遂离汉南,赴甘肃访人。苦尽甜来,兰州阿干镇,得遇喇嘛余丈人。余丈人系西宁[737]沙唐川人,曾为喇嘛僧,转生七世,未迷本来,得遇异人,授以性命大道,遂了其事[738]。此时余丈人俗妆游戏,齐丈人亦不识。余丈人猛呼齐丈人曰:“尔是甚人?所做甚事?”齐丈人曰:“出家人乞化。”余丈人又问曰:“只是乞化,到底还有别事否?”齐丈人曰:“还求出家事务,非只乞化而已。”余丈人曰:“既是如此,可脱道衣,扮俗人随吾去!”齐丈人始知为异人,遂更换衣冠跟随,游西宁、凉州、甘州、肃州[739],二年而得事。于此余丈人深隐,不知所终。齐丈人自明大事后,仍旧俗扮,游宁夏、定边、庆阳、平凉、西安[740]等处,未遇有缘之地,遂入栈道[741],行至褒城[742]仙留镇隐居焉。古之仙留镇,即今所称黄沙镇者是也。丈人在黄沙,送河打柴,佣工受苦,人莫能识。二十余年,大事完成,山中采药,救人疾病,出言吐语,事后皆验,渐渐人皆知是异人。因其行藏[743]虚实,人不能测,咸以“蓑里毛”呼之,丈人亦以“蓑里毛”应之。丈人数十年居黄沙,自不言姓名,人不知其姓齐,竟以“蓑”呼之矣。

    师访问谒见,叩求道要。丈人问曰:“尔师有何指示?”师以毒蛇引路之诀禀之,又以“药自外来、丹向内结”,并“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之语陈之。丈人曰:“尔悟否?”师曰:“前事已明,后事不解。”丈人曰:“尔只向自己作工夫,如何到得佳境?若礼下于人,必有所得,他等真宝,不难为我所有。”师不解其意,又叩问之,丈人曰:“真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744]”师再求曰:“弟子愚迷,请明指示。”丈人曰:“我已指示,尔自不明,何必再问!”彼时师亦知是盘中之迷,但解悟不得,遂三返昼夜,废寝忘食,忧疑交加,至四日正在烹茶之际,丈人取《论语》一本付之曰:“汝看此书去。”

    师接书,前后细阅,凡有合乎道理[745]者,一一陈禀,丈人皆一一然之。师自思,虽所陈禀者合理,终非迷中奥意,翻来覆去,自清晨之午,忽有所悟,舍书出室。丈人曰:“尔欲何往?”师曰:“江边去。”丈人曰:“江边作何事?”师曰:“江边去打鱼。”丈人曰:“鱼潜渊奈何?”师曰:“以食引之,以钩钓之,何患不得?”丈人知有所悟,是夜即以丹法火候[746]细微,一一分别,始终全授之,并勉之曰:“此事要下二十年死功夫,方得见效,尔其努力无怠,吾将隐矣。”师奉诗曰:“一十三年[747]未解愁,仙留镇上问根由。而今悟得生身处[748],非色非空养白牛[749]。”时年三十五岁矣。

    第四节

    父丧师逝化名灭迹诚访西北形易相变择址修炼三上开龙

    自汉南返巩,料理诸事,急搬父柩回晋。闻龛谷老人居凤翔太乙村,路过往谒,至其村,方知老人已羽化[750]矣,大失所望,凄然而回。返晋至里,择日殡葬。大事完毕,办理家务整齐,意欲灭迹[751],遂装疯卖癫。日久家人不防,一日夜半,换穿暗藏旧衣,日常所穿衣服尽皆拋丢满院,连夜出门,渡过汾河,及明已到绛州[752]地界,无人以识,自此缓行。渡禹门,过蒲城[753]、庆阳、延安、定边,至灵州[754],遂居焉。易名金寓吉,时年三十六岁。

    居灵州一年,明则医道济世,暗而打炼身心,混俗和光[755],方圆应物[756]。间或见孤贫老幼,怜悯周济,便为俗子所惊。师曰:“弹丸之地,不可久居也。”遂去[757]灵州,至宁夏[758],观其地脉,贺兰争秀,黄河绕流,俗朴民醇,大有古风,师甚喜之。住居数月,有李子东明,阎子绣庵来访,诚敬日久,绝无懈怠之意,师遂以实言告之。二子曰:“先生若居此地,我二人愿护持[759]之。”师即易形变相,破衣垢面,歌笑于闹市,睡卧于街衢,人皆以疯汉目之。一日城南拾柴解闷,偶见三清台地僻静雅,暗思此地可以炼魔[760]下苦。其台系当年大观,为宁镇[761]名区,乾隆二年[762],地震数月,神殿墙垣俱皆摇塌,道场变为废地矣。师于台下搬砖弄瓦,垒砌小塔,自歌自唱,伴月炼魔,外虽辛苦,内实快乐。后移西北城角观音堂,日夜不睡,亦如三清台[763]之苦。时有《观音堂二十四曲》以乐道。一日师在城外游,偶遇同学米师,邀至堂中,相伴下苦。不意米师尘缘太重,致师魔障百般,曾有《五更调》[764]以自叹,于是去宁,时年三十七岁矣。

    游固原、平凉、彬州,过梁山[765],至凤翔,留心灵地,以为久远计。所历之处,皆未可意,遂入栈道,至凤县[766]居住数月。闻岭南[767]南台山为凤邑之胜境,即往山游戏,登临眺望,双峡水锁,四兽[768]有情,中耸一岭,跌落三层,脉旺地灵,藏风聚气,喜而居之。时有门人弟子数人访至,即令开垦山地,接待来往。常住者十余人,或来或往不计其数,而留心采取道器者并无一人,遂作《解三省》[769]四曲以叹之。又屡遭道魔、小人不足,自知力行不大,多有障碍,独至秦岭麻峪河,修桥补路以结人缘。与虎狼为伍,魍魉作邻,犹如不知。磨砺身心,煅炼志气,如是数月,工完出峪而回山,时年三十九岁矣。

    师初居南台,意欲立丛林[770]为接待来访计,及看常住道人,并无实心顾众者,遂西游甘肃,一衲一瓢,肘挂药囊,随处济人,铲挑犬皮一张为坐具,余无别物累赘。过两当、徽成、西和、礼县、至岷州[771]二郎山菩萨洞挂单。时届中秋,忽四大[772]不收,百脉俱息,自知时候已到,谨闭六门[773],返照神庭,昏昏迷迷,无识无知,如是七日。忽二道童持净水一盏,红药一丸,扶师曰:“可服此药。”服之少顷,顿觉精神爽畅,踊跃而起,问:“是何人来此扶持?”童子曰:“当年故人也。”师细观之,方认的是元真师兄,共叙离情,再拜救命之恩焉。离二郎山,西至三足洞挂单。夜半静坐,月朗星稀,忽寒风透骨,隐隐现出一怪:牛首红发,身长七尺,手执板刀,直奔面前。师大喝曰:“是何怪物?不得无礼!”怪大声曰:“吾乃牛首精灵,特来尔家借宿。”师曰:“尔有尔家,我有我家,何得冒宿!”怪大怒,执刀来斫,师初以“一字诀”咒之,怪不敢前,再以《五厨经》诵之,怪不能遁,又以《大洞经》制之,怪倒地下,遂以净铲除灭之。时年四十岁矣。

    兰省有异人赵贵者,系直隶真定[774]人,自幼慕道,因妻有犯,误伤其命,充配兰城。曾遇观天亮,得授其道,下苦修炼,为修真烈汉。师曾二十年前相遇,欲往探之。观天亮者,不知何许人,自亦不言姓名,因其不歇寺庙房屋,烂衣破裳,不俗不道,露居野处,彻夜喊叫走转,永不睡卧,人皆以“观天亮”名之,盖韬明养晦、潜修密炼[775]之士。有时与小儿同群游戏,有时舞大棒自歌自笑,人多不识,皆以癫汉目之。惟有黄中堂[776]深知,心悦诚服,屡次招进公衙,赐衣赐食。所受衣物,出街散与贫人,大笑而去。来往兰城,十有余年,后不知所至。师去岷,行至颜家大庄古庙挂单。其夜大雪尺余,明日冒雪而行,忽然天晴雪消,脚踏泥水而行,至黄香沟,夜宿山坡方神庙,又无门窗遮风,依壁而蹴之。天明远行,不知鞋袜已冻成冰,脚跟裂破,忍疼而行。至狄道[777]西南城角寺,喇嘛僧不敢留单,连夜行走。至省城沈家坡五圣祠挂单,进城化缘,见逸人大街行走,犹是二十年前作为,不过比昔年作的驯顺耳。可惜知前不知后,有始无终,然亦开狂慧,自谓道即如此,不知还有大事也。居省[778]数月,宁夏阎秀庵使人来接。二至宁夏,观其风景气象,与昔年大别,无心久居。明年春月南行,三上开龙山。此时其神已去久矣。师只瞻像叩首,拜谢当年指引之恩。其神是白猴成道,借齐天大圣之名,处处修寺建庙,积功累行,每遇亢旱、连阴、祈晴祷雨,如鼓应声,感应非常。平时像前只用住持僧焚香一炷,不许供献一切食物果品,一处工完,别处又觅山场矣。会宁铁木山,靖远曲沃山,中卫[779]衍龙山、二龙山并开龙山,俱是工完即行,不久恋一处,可知是扶危救困、利物济人之神,非同妖邪只享血食者可比,故师心服之。开龙会长住持,强留过夏。忽忆多年有解注《西游》之念,东西来往,无有定处,未得了愿,借此清静之所,将祖师心法真脉,发挥阐扬,上续诸真之灯,下结知音之侣,承先接后,不枉入于道门一场。于是细阅正文,体贴[780]本义,暂起草本。住山五月,求药方者,缕续不断,难以专心用功,遂迁于靖远红山寺。虽其寺幽雅,而闲游之人甚众,亦不安静,复择西暗寺居之。五月而草稿已出,于是赴省。时年四十二岁矣。

    第五节

    注西游用功兰省 书对联称誉睡仙

    至省择居白塔山罗汉殿,削改誊真,不分昼夜,废寝忘餐,细心辨别,搜寻深意,每到难解难释处,恍惚如有神告,顺手写去,俱合本旨。大抵心虔意诚,祖师暗中指点耳。三冬已过,正值新正月底,冰桥已开,浮桥未搭,所备煤炭油烛皆尽,无钱可办,且米食已了,正在作难之际,忽白犬一只,口咬羊油烛一束,有三十余支,丢于殿后而去,师疑是住持之烛,及问僧:“曾少烛乎?”僧曰:“不少。”又问山顶塔院僧,亦曰未少。本殿至山底人家,一二里之遥,犬如何能口噙如此之远,且烛并无一支伤损,真是异事!明日又有善人驾皮筏送来煤炭数十,米面数升。及至二月底,其书工完,烛已尽,米面煤炭已了。明日,桥已搭起,遂辞僧下山入城。时年四十五岁矣。

    四月间西游,行至平番[781],闻有苏疯子者,皆以有道称之。及见其面,有名无实,真是疯汉,不过能受饥寒,打炼睡魔耳。游凉州数月,欲往肃州访梭罗仙遗迹,因其雪山雪消,沟渠水盛,难以行走,遂赴西宁,拜睡仙张真人冥塔[782],为真人作传以记本末,复作《五供养》[783]五曲,以为赞,又为作对联,阐扬其道。其联云:敲开戊己门致虚守静收灵药;钻入鸿蒙窍自有归元脱法身。细观真人昔年所处旧城土窝,小泉湿地,忘物忘形,齐一生死,非了性了命之真仙而能若是乎?

    第六节

    一到栖云访仙迹 复旺兴龙建道观

    由西宁,旋至河州[784]、狄道,转金县,闻有栖云山,乃秦李二仙[785]修道之处,即赴山往访仙迹。观其脉来马寒[786],向对虎邱,左道凤凰嘴,右有兴龙山,凤凰岭为兜案,牛肚山为朝应,双峡水锁,四兽有情,钻天叉、白草原、九宫台、栖仙崖、翻影庵,皆在指顾间耳,真仙境也!惜其神庙,基址有踪,栋宇无迹,问土人,皆曰:“明末流贼焚毁,仅有灵官殿一楹尚存全,亦破漏不堪,神像水淋剥色,将有倾倒之患。且径路树枝攀扯,水冲成沟,登陟[787]甚难。”明年收拾□镰斧锹,至山修路。时有省城相识善人来访,师曰:“神殿将倾,善人若发诚心修补,功德莫大焉。”善人曰:“道人若肯烦心,吾愿成就。”明年鸠工庀材[788],一气完成,焕然重新,神妥人安。山根又建洗心亭一小院,招安住持道人早晚焚修[789]。时年四十七岁矣。

    正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工方告竣,意欲远游,又有善信数人问师曰:“道人何不重开此山,以复古迹?”师曰:“予游方道人,有何大力?且怕烦心。”善人曰:“此乃大功大行之事,道人若行,吾等募化,并力成之。”师初未允,因其再三恳强,出于诚心,不得已而应之。明年大开旧基,量地建造,一时各处信士发心领疏[790]者,不约而合,起建三清殿、黑虎殿、五图峰、均利桥、牌坊道房。其工方半,忽遭撒腊作乱[791],兰城人民受害,所化布施,俱皆落空,钱粮无出,暂且歇工,师遂赴兰。明年三月,仍赴栖云,远方募化,方得完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告竣。时年四十九岁矣。

    工毕,游秦川,复至南台,整理常住。五十年(1785年)仍至栖云,其年,岁稔年丰,欲兴大工,募化布施,如有神助,远近善人信士,或自送钱谷,或请疏募化,乐输恐后。钱钞口粮应手,修造甚易,但工力费事,斩崖破石,开阔地基,凡一砖一瓦,一木一坯,水土物料,皆自山底要运山顶,上下来往,约有七八里之遥,幸其道俗行功者二三十人,所以不甚掣肘。遂建立大顶混元阁、经柱亭,东峰雷祖殿,西峰斗母宫,后山门,马灵官楼,半山寿星庵,西岭王母宫,东崖白云窝,北峰二仙洞,山底山门,吕祖阁,邱祖堂,福缘楼、自恪楼、淡然亭、碑亭、客房、厨房,五十五年(1790年)告竣。同众施主商议,买水地六十六亩,山旱地五十四亩,浇灌水地三沟一昼夜。又峡内旱地一十八亩,作主持焚修养膳之用,时年五十七岁矣。其后,每年接续修补,添建北斗台、朝阳洞、三圣洞碑亭、牌坊、各殿道房。五十六年(1791年)重建兴龙山半山灵官殿,并建道房,置买常住香火地二十六亩,招住持道人焚修。五十八年(1793年)重建三大士殿(供三大菩萨),金妆神像,时年六十岁矣。

    第七节

    再游东南重谒圣迹 复壮名山神工留碑

    嘉庆元年(1796年),下汉南,游湖北,朝武当[792],瞻仰金容,冬月回南台,二年赴凤翔太乙村,拜龛谷老人仙墓,刻刊碑记以垂后。事毕,仍回南台,住数月,出栈,过凤翔、陇州,至景福山龙门洞,访邱祖苦炼仙迹。景福山有王母宫、朝元洞、混元阁、八仙宫,留题四咏[793]。龙门洞有定心峰、全真岩、灰落碑、定日月处、天桥,留题五咏[794]。由景福,旋至平凉崆峒山问道宫,瞻仰黄帝、广成[795]圣像。细观山景:五台联络,四山拜迎,两河紧缩,形势活动,峦头圆净,大福地也。复至固原击壤[796]村,相识善人留歇数月。过黄河,三至宁夏,昔年相识大半去世,为之一叹。登临贺兰山,避暑月余,返回省城。又上平番、西宁。冬月离西宁,欲游河州,行至川口,忽然两腿麻木,行走不得。盖由师平素云游,不带行囊,止随犬皮一张坐具,宁夏湿潮,寺庙歇宿受湿之故,遂不赴河州,强撑回兰。时年六十四岁矣。于此不能远游,调病于栖云,三年治愈。

    嘉庆四年(1799年),重建兴龙山圣母殿厢房、厨房、山门、围墙,并彩绘大殿,金妆神像,因其钱谷难办,延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方得告竣。嘉庆六年(1801年),开两山界为新庄沟山坡地五十余垧,每年取租,以为栖云山零星补修之费。七年补修三教洞,又重修鱼篮菩萨殿,改塑神像。十年(1805年),因附近贫人无地埋葬,募化善信,置买禅寺沟山坡为义塚[797]地,使贫人随便葬之。十二年,重修兴龙山玉皇行宫,大展地基,续建东西两廊、山门、灵官楼、道房、厨房。工将完成,秋雨连绵月余,山门地基走挫,栋宇上下俱皆倾斜开裂,欲为重工做作,限于钱谷无出,不得已而往固原盐茶募化,始得完工,为兴龙第一壮观之所。并建禅寺沟孤魂殿一楹,厢房三间,为守义塚常住之处。十三年,三官殿柱朽下挫,墙倒像歪,栋宇将脱,起立重修,补塑神像,金妆彩画,收拾崖墙水道,两年方得告竣。十五年,重建迎善桥,迁移码头,破石斩崖,帮修道路,建立过厅、牌坊并道房,招安住持,常为照应,所余钱钞,在外营利,防备不虞,以为长久计,两年告竣。十七年,因山根道旁旧泉水不洁净,重开净水泉,上建亭子一楹,以备两山取汲、供神。十八年(1813年),重建关帝阁,开展地基,或帮或斩,量其地形,改移坐向,离虚就实,易殿为楼,前建看河亭,侧立两游廊,山门外南北各起穿路小楼一间,上供水火二神,接连石菩萨殿,又移立石菩萨殿为正座,并雕刻圣像,上下一气,配合成局,两年完工。山顶官修杨四将军庙,拆移鱼篮菩萨殿于岭右,占去殿基,其年菩萨殿因地基潮湿,使木土斜歪开裂。师别选良基,迁移重建,金妆彩画。至于东岳台、大佛殿,亦皆帮助善信成工。两山神像,俱皆败而复兴矣。以上神工[798],皆有碑记细叙可考。

    第八节

    苦炼道行修持尘劳 著述等身圆满功德

    师初居栖云,开山建庙,非仅修工而已,特借修工,苦炼身心耳。以故,日则打尘劳[799],监管修造,夜则注经书,阐扬道脉,日夜辛苦,无有宁时,然师乐在其中,苦不知也。其书则《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参悟直指》、《道德会要》、《西游原旨》、《指南针》、《会心集》、《指南三书》、《栖云笔记》[800]……儒释道三教书籍凡二十二种[801],或解或注,破群仙之隐语,揭丹经之寓言,劈旁门之邪说,指大道之源流,略词藻而就常言,去文章而示实意。言愈浅,理愈明;语甚俗,意甚显,可为学人之阶级,志士之炬灯。幸偕知音善士大力,俱皆刊刻行世矣。

    第九节

    刘一明功成栖云 张阳志述赞恩师

    师在栖云修造庙宇三十余年,著解经书三十余年。当两山神工告竣之时,即书刻刊方完之时,亦师寿八十有二之时,此时内外事毕,心无挂碍,身莫劳苦,安居自在窝,静养精神,一切外事,皆不应酬,与世无与矣。时有《绝言歌》以抒怀,刻刊于《通关文》之后,取其愿心已了,再不于文字中作事也。师平时闲暇之时,自卜吉地[802]于新庄沟山顶之阳,乙木行龙,坐艮向坤,辛戌水口。相识善人预为之箍墓洞、建冥塔、立祭台、修围墙,以备临时方便办事、龙飞[803]。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初六日亥时,师忽入墓洞而坐,呼集众人,嘱以“性命为重,功行为先”。言毕,脱然而逝,享寿八十有八。众门人遂封墓口焉。

    师四十余年,四次整南台,三次开栖云,非图沽名,乃自行苦行耳。前四十年行为,乃师常自述经历事迹,勉励学人者。后四十年行为,乃弟子常随左右,亲目所睹者,非有装点虚造,俱是真实行藏,谨述本末,刻刊于《会心集》之首。凡我同心学者,触目惊心,各宜惕厉[804]勉旃[805],可也。

    道光元年岁次辛巳(1821年)三月三日

    从学门人张阳志谨述

    后记

    为什么要校注重印《云游记》?为什么要出《刘一明道书系列丛书》?还得从头说起。父母讲迷信,于兴隆山祈神求子生了我,在榆中县城长大。从两岁记事起,每年都要由家长带着朝山。九岁时,在娘娘殿,看见有信士弟子父亲名讳的红底黑字木匾,在三官阁遥望刘一明住过的自在窝,总有一股悠幽的思绪。这样,就与这家乡的名山、西北的名山、道教的名山,有了一种不了之情,也就与振兴名山的刘一明有了缘。父亲是个“画匠”,1958年,为重修云龙桥的县队工程油画组长,他讲起刘爷的“仙话”故事,更是津津有味。于是乎,少年的我对这位道爷更加好奇。在大学,学了哲学,读了诸子百家,特别是道家和宗教文化的一些书籍,就产生了一种对刘一明道书研究的心愿。

    十年浩劫,兴隆山所遭之劫,破坏程度,据称为全国第一。仅《云游记》中写到的60余处古建筑残椽无存,连破砖碎瓦也所剩寥寥,神像碑刻,山无幸留;自在窝藏经洞所藏刘一明道书木刻板数千块也丧失殆尽。县档案馆千方百计从峡口的农民炕洞门上,菜缸口上只“抢救”到刻板九块。1985年重游兴隆山,自然感慨万端:名山何日重现昔日辉煌?道教文化有研究必要吗?当时看到的有关材料很少,我能做到的仅是购买当时出版的《参同直指》等刘一明的道书单行本研读。

    1988年底,我被调入县志办,负责编辑《榆中史志》季刊,撰写《榆中县志》的人口、科技、政党、团体、教育、文化、卫生、民俗、民族、宗教和方言(辅助)等十几个专志编,其中包括刘一明在内的几十个人物的传记,以及附录的碑文、杂联、旧志介绍等,而我对五大教之一的中国土生土长、体现中国文化根底的道教情有独钟。1988年初,我在县图书馆书库发现一堆“文革”时收缴的旧书,其中有自在窝木刻的《云游记》,就借回翻阅、抄录。后来,此书被借而丢失,由张昭平副县长建议,让我们据抄本打印二十册,才保留了这个印本。半年后,刘一明的《道书十二种》在北京影印出版,而《云游记》、《栖云笔记》等未收,这些资料仅在兴隆山地区和兰州档案馆有所收藏,均未见于国家其他重要的图书馆。

    1994年,《榆中县志》通过复审和终审,担任副主编的我,可以松一口气了,同时,我兼任了榆中县道协秘书长,对刘一明易学著述进行了研究整理,部分成果为他人所用(其人丝毫不懂《易》)。后来又发现公开发表的有关道教和刘一明的材料中错误不少,如: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乡土教材《甘肃民族与宗教》中说:“清代,甘肃道教从全真道教中演化出了榆(应为崳)山和龙门两个宗派。榆山派形成于雍正年间,创始人为崂山道士凉州人马榆山。龙门派创始于陇上名山兴隆山,开山祖师为清代著名道士山西曲沃人刘一明(1734~1821年)。”其实,道教全真派为金代道士王重阳所创,他有七个弟子,道教称为“北七真”,都被元朝皇帝封为“真人”,他们各创一派,其中四徒弟邱处机在陕西陇州(今陇县)景福山龙门洞修行,创龙门派,百字派名中,刘一明为第十一代传人。王重阳的第五个弟子王处一在山东昆崳山烟霞洞修行,创崳山派,也有字派流传,是是非非一看即明,还有人否认《西游原旨》为刘一明所著,且任意刪削刘一明的历史……

    为了道教史料的真实,为了满足道内外人士的研究需要,也为了完成研究刘一明的夙愿,受县道教协会委托和有关领道及专家的大力支持,决定整理校注刘一明的道书,成系列分辑出版。丛书之一即本书,是刘一明的俗家弟子张阳志撰述的刘一明修道经历,为方便读者,将正文分为九章,加小标题,并附刘一明年谱;之二拟从刘一明《会心集》、《栖云笔记》中精选诗词三百首(约占总量的百分之三十),略加注释;之三,歌行散曲选注;之四,赞辩类选注;之五,楹联杂记选注;之六,书信传序选注;从第七辑开始,准备为刘一明经解著作注评,如《〈通关文〉注评》、《〈西游原旨〉注评》、《〈周易阐真〉解释》等。

    给道书作注是件难事,刘一明是内丹大师,他的全部著作都贯穿着他的内丹学思想,而研究内丹学者不多,有关著述甚少,有些术语《辞源》、《辞海》不收,《宗教词典》、《道教大辞典》也不完全,为此特购了一套《中国养生秘籍全书》(全5册),虽涉及专有术语较多,因多人分别注释,而时有错讹,一些概念,说法甚繁,比如《诸真圣胎神气诀》一书内,关于“丹田”的不同名称就有30多个,《太上老君养生经》数篇中,指“上丹田”的名词就有10多个。还有一些地名,也使人大费周折,如海城,《辞海》该条只提到辽宁海城县,觉得刘一明所到非此,再查宁夏海原词条,果然也称过海城县,真是查一词煞费脑筋。向练功朋友,研易朋友,道佛朋友多方请教,有时虽不得真谛,而受益仍然不少。

    甘肃省道教协会程时雨副会长是一位老干部、老学者,他不顾体衰多病,为系列丛书写了总序。原县政协副主席、中学高级教师金光华认真审核,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有了大家的激励,有了县道协的大力支持,榆中金誉印刷厂的功德性配合,我才勉力完成了本书的校注出版工作。丛书注释,大体以初中程度设词,谬误之处,敬冀方家和朋友们不吝指正。

    仅以此书作为刘一明265周年诞辰,刘一明定居兴隆山220周年的菲薄献礼。

    孙永乐 跋于己卯仲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