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和共青团干部的自我培养-团干部运用语言和手势的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人们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传播信息的工具。语言技巧就是研究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时的手段和规律的一门学问。团干部语言的有效运用,可以反映出一位青年干部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如果团干部掌握了在各种场合及与不同对象交流的语言,并且清楚身体动作带给他人的信息,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就能在工作中占据主动,进而积极地树立自己的形象,扩展到团组织的各项工作,并通过这种信息的传递,走向成功。

    正确认识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

    团干部常常在上任之初,对于如何运用好语言表达的艺术,就是“写”和“说”的艺术感到头痛,尤其是“说”,说什么,怎么说,一时难以把握。所以,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艺术,对于团干部开展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成为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掌握了语言,有了语言,才能思索复杂的意念,并能把各种知识和见解互相传授,从而获得了智慧和幸运;正是依靠语言能力和语言文明,才能揭示出各种事物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组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从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现代人的语言能力更加强大,不仅会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还能掌握其他民族的语言;不仅有报刊广播,还有网络、论坛、手机等许多语言表达的媒介。人们对语言更加依赖,对语言表达更加重视,对个人进行语言表达的要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正如俄罗斯有个古老的谜语所说:什么东西能粘住一切?谜底是“语言”。

    语言表达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言是信息的第一载体,“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一个人语言表达恰当得体,妙语连珠,会使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交际水平和工作成效更添光彩;而说话粗俗浅陋、词不达意,也会使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交际水平和工作成效受到损害。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一书中指出,“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看到你的脑海和心灵。一个人在别人面前,在大众面前,清晰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念。在你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你便会发觉,你——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前所未有的印象,产生前所未有的震击。从这份处方,你会收到双重好处,你学着对别人讲话时,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你整个人的性格也会越来越温煦,越来越美好……”言如其人。一个人怎么说话,说得如何,也就表现了他的心志、素养、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做人处世的态度、水平、层次和特征。

    语言表达主要有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写和说两种形式。口语与书面语言相比较而言,大体有六大特点:①以声传意——有简便而广泛的实用性;②直接交流——有表达与反馈的两重性;③即兴构思——有及时感应的应变性;④态势配合——有动态直观的整体性;⑤通俗易懂——有生动活泼的形象性;⑥句式简短——有快捷转换的灵活性。在这六大特点中,最主要的是前四个特点。这些特点便决定了口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比写作能力更需要也更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真才实学。写作虽然要有学问、得动脑筋,但作为语言活动它还是可以慢慢考虑,从容构思,反复斟酌和修改,可以不与人们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口语不仅要随时随地地广泛应用,而且必须是和一定的对象双向交流、直接沟通,需要即兴构思,随机应变,一次性完成,还需要适应场合、控制情绪,需要有适当得体的体态风度……这一系列的特点必然要求一个人的语言感应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都要相当机敏灵活,才能做到有效说话,出口成章,具有魅力。因此,口才的能力比任何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活动更能促使一个人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一个人心志积极,自信主动,开发潜能,才思敏捷,善于人际交流,心灵沟通。

    口语还是人们最广泛应用、最经济简便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手段。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与交际艺术上也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晏子使楚口才不凡;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现了梁启超、孙中山、闻一多、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可见,口才的兴盛是和文化发展、思想活跃、人才辈出密切相关、同步一致的。

    有这样一个场景:人们听某位领导作报告。如果报告者照稿宣读,而且讲稿是由秘书写的,他连念都念得不顺畅,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这位领导没有真才实学,实在不怎么样。即使报告的内容不错,也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反,如果这位领导讲话不用稿子,而且又讲得恰当得体,生动有趣,自然会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而且会使人们感觉到这位领导智能不凡,颇有才干,值得尊敬和信赖。所以,口才不同,信息的价值不同,人的价值也不同。

    在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快捷的社会里,团干部的口语表达自然就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团干部要经常传达上级的指示和精神,代表青年利益;组织团员青年举行活动,在团员青年中展开调查,动员青年提高学习、创新能力等,都需要团干部有着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团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服务对象就是青年,常常要与青年沟通、交流,就要经常和青年们说话,而说得不好青年就会不买账,工作就难以开展;社会发展也需要团干部作为组织的代表去和其他社会团体及个人打交道,不会说则难以完成任务,会对团的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团干部自己作为青年个体,也正在发展之中,需要有人帮助,更需要与社会的联系和融合,如果缺少与社会的联系,难以和他人深入沟通,也会给自己带来不便,影响发展。因此,团干部掌握语言的表达要领,熟悉讲话、演讲等需要的工作,配合适当的体态形式,对良好处理各种青年及青年工作事务,提升自我素质,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都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

    有一些团干部或者是团员青年认为,能写才是真功夫,能说不算什么,甚至有人认为能说会道就是耍嘴皮子。这是一种误解。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些人,喜欢说空话,吹牛皮,这其实不是口才好,而是不学无术,有口无才。因为口才意味着传递的信息要有价值。那些浅薄庸俗的油嘴滑舌,空洞乏味的陈词滥调,不仅算不上有口才,而且是对口才的歪曲和糟蹋。真正的口才是以心态积极、学识丰富为根基的口语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是“慧于心而秀于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

    1.说话时的音量、语调以及非语言信息要求

    这里有一些说话时的规范和具体要求。当你面对青年需要讲话、作报告或传达有关文件精神时,可以参考。

    (1)这是有效的口语传达时应注意的。①音量:说话足够响亮,人人都听得到,但不至于使坐得最近的人感到刺耳;你能在幻灯机或其他设备运转时调节自己的音量;飞机或重型设备经过时不提高嗓门,而是等其过去后才讲下去。②发音:发音清楚。难字或技术词语中的字词逐个念出;咬字清楚。保持良好发音。③语速:使你的语速适应听众;语速有变化;放慢语速以强调重要材料。④停顿:停顿以表示特别强调的词语;停顿以便听者有时间思考重要想法或要点。⑤变化:变化语调以免使听者厌倦;变化词组的长度,避免反复使用例如“好”、“不”、“好像”、“你知道”和“嗯”等口头禅。⑥音调:放松嗓子;改变音调以免单调。

    (2)这是有效的非语言传达时应注意的。①面部表情及目光接触:利用脸、嘴、眼、额及眉毛以丰富表达力;在上课时把所有听众置于你目光接触之下。②姿势:用姿势来表达你对所讲授主题的态度(例如俯身向前以示热情);采取有助于发言的姿势。③身体动作:利用动作以示强调并保持听者的注意力;点头(及微笑)以示鼓励听者的参与;避免踱来踱去,没有必要走动时应站立不动。④手势:用手势来加强你的意旨(例如手的动作)。⑤打扮:打扮要适合当时的环境(例如在衣着、清洁、醒目方面能符合“职业”标准)。

    2.说话或谈话时的几条要诀

    (1)显示对别人的兴趣,并激发别人的谈话。谈论别人有兴趣的话题,先满足人们的自尊,稍后再满足自己的自尊。现实中我们知道,你越关怀别人,别人也越关怀你,你若真的对某人感兴趣,你的兴趣会表现于言词之中。接下来,你会与他分担忧乐,在他需要时设法帮助。后来你发现,他给你的远超过你给他的。与会谈话时,还有责任去引发他们参与谈话。“天气真好,是吗?”是人们常用的开头语,虽然有些僵硬,但毕竟传递了你的好意。如果你发现要使你的谈话对象开口畅谈十分困难,可以用“为什么会……”、“你认为如何才能……”、“你的看法是……”、“你怎么会刚巧……”、“你能不能举个例子?”等问话形式来与对方交流。“如何”、“什么”、“为何”,是问话三宝。如果对方回应不佳,可能因为他害羞;也许是冷漠;或许是有点笨;还有,就是你还没有触及他的兴致。事先了解对方,可能是激发对方谈话兴趣的一个办法。

    (2)有条有理地说。在谈话前,最好先做考虑:谈话的目的、时间,要说哪些问题等等,要中肯、切题,不是漫谈。防止重复、漫扯、赘述,控制时间。

    (3)避免“我”字。独占谈话,在情境控制上让别人不占优势,会使对方感到不自由。要避免以自己为主。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告诫:别说“我想”,而说“你想呢?”在较为均衡的情况下,交流就会深入,彼此就会感到都有收获。

    (4)别插嘴。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一方面无礼,一方面会挫伤别人。勿以不相关的问题打断别人的谈话;勿以无关的言论打断别人;勿抢着替别人说完话语;勿争辩不重要的细节而打断别人的话语。总之,别插嘴。

    (5)避免枯燥的话题。某些较私人的话题,例如狗、孩子、吃什么、身体不舒服,还有某项运动、家庭烦恼,最好不要带到公众场合来谈论,可能这是你感兴趣的话题,而有的人不是为这个来的。健康问题留给医生,家务留在家里,心理问题去找心理咨询师。

    (6)勿触怒别人。对周围的状况保持敏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信口去批评、谈论和这些人有关的话题。话题是否恰当要视你周围的人以及当时的气氛而定。不要侵犯别人的隐私,不要问人家的收入或年龄;不要用伤感情的字眼,要更多地体谅别人。

    (7)勿道人长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他人不在场时谈论可能是他人不愿公开的私人琐事,这对他人不够尊重;或借显露自己他人不知的秘密而提高自我身价,这都令人乏味。

    (8)讨论而非争辩。特别是在朋友中间,当你争赢了,实际也输了,你输掉了朋友的亲密关系,因为你的胜利可能侵犯了他的尊严,威胁到他的自我价值感。争吵会拆散人们,讨论却能使人们结合。家庭中的争吵往往还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9)容纳他人。如果你在说话,别忽略任何人,你的视线轮流与每个人热忱友善地交流,留意大家对你言谈的反应,你会注意到别人对你的肯定。特别是那种看上去不太被人注意的人。每个人都不希望大家在一起而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

    (10)聆听。良好谈吐有一半要靠聆听,不只用耳朵,还有其他感官;不仅用头脑,还得用心灵。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你是否双目迟滞、有气无力?甚至冷漠、烦闷?你是不是希望他赶快讲完,或是自己上去讲……如果有,请尽快改正。

    3.演讲的基本要求

    团干部在工作中经常需要通过演讲和团员青年交流。这里简要介绍演讲的特征和要求。

    演讲,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借助自己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信息载体,针对社会的现实问题,面对广大听众,直接发表见解,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传播信息的社会活动。

    演讲有现实性、性格化、艺术性三大特征。

    现实性是指演讲是属于社会活动范畴,是为现实服务的,它不是艺术创造,它不朽的生命力在于它与社会现实和时代节拍是同步的,也就是人们对演讲的需要。

    性格化是指演讲者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因而具有与别人不同的风格。列宁的演讲总是旗帜鲜明、富有鼓动性,像高擎的火炬点燃群众的斗争热情;而丘吉尔的演讲却善于把娴熟的语言和巧妙的表演结合得天衣无缝,常常刚柔相济、应变机敏、令人感动;孙中山的演讲庄重大方、情理交融,既有优雅谦和的文化修养,又有立志救国的革命气魄……演讲也是因人而异,各有风格:有的狂飙突起,战鼓催征,激荡肺腑;有的鞭辟入理,说理透彻,令人警醒;有的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气势喜人;有的似绵绵春雨,浸润心田,引人深思;有的以旁征博引、知识丰富见长;有的以质朴无华、真情实感动人……演讲最重要的不仅要有出众的口才,而且要有敢想敢说的勇气和独立自主的真知灼见。

    艺术性是说演讲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情态的表达都要比日常说话集中、完整、精练、优美、新颖,不能像平时说话那么随便、零散、芜杂;演讲是口语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演讲者的仪表、表情、手势、身姿以及利用空间、物体等非语言形式的总体风度展示;演讲同时还需要创造现场气氛,因为演讲者是临场发挥,即兴创造,还要与听众彼此呼应,相互交流。

    演讲的准备可分三步。演讲准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听众的需要与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追求主题新颖,内容出新,并考虑到环境因素,才会讲出真知灼见和个性光彩。演讲准备的第二步是写好演讲稿或提纲。在这一步里主要解决演讲的结构问题。演讲准备的第三步是在非语言形式方面有所设计,并将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技巧和仪表、体态、空间、物体等非语言形式联系组合,进行试讲练习,锤炼自己的风格。这一步准备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在于演讲的性格化与艺术性的特征和“意在吸引,追求表达的魅力”。

    演讲的结构安排。演讲一般是“三点式构思”。就是要设计好怎样开头、中间主体部分讲些什么和如何结尾。

    首先,开头要有魅力。开头要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好感并且确定格调、引入正题。精彩的开头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或是一段奇妙的小故事,立意不同凡响;或是一句意味深长的箴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或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出人意料之外;或是一个切近而又难答的问题,提出引人猜测的悬念……所有这些,各有其妙,可以任意选择和设计,但必须紧扣主题,合情入理,而又别出心裁,具有魅力。

    其次,主体结构要有贯串线。演讲的主体结构主要是组合材料,阐明主题,包括许多内容,有若干层次和段落,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选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主体部分最容易出现散乱、平淡和庞杂的毛病,因而结构的关键在于顺序安排和贯串线索。顺序的安排当然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它的作用既是为了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也是为了曲折变化、平中见奇。为了脉络连贯,前后统一,而又集中紧凑,紧扣主题,主体结构要有一定的贯串线索。主体结构的层次标志和贯串线索,可以用相类似的语句,也可以用同一种设问句,还可以用内容的递进、情绪的发展以及某种体态语言、物体语言等来充当。这里没什么一定文规,只能依据内容的需要和结构的方式来设计,总的要求是一脉相承、连贯紧凑。连贯和统一,更重要的是要为波澜起伏、曲折变化打下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在临场演讲时才会有情感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

    最后是结尾,结尾如撞钟,古人行文作诗向来讲究结句的力量。“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而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演讲的结尾也“当如撞钟”,讲到高潮,果断结束,戛然而止,其意犹未尽,给人以有力的激励或无穷的回味。讲到结尾,不要声明你要结束了,也不要用看手表之类的表情动作来显示,而是一到高潮就收束,起到画龙之后的点睛作用。演讲的结尾应通过总结集中加以强化,给人以完整鲜明的印象,还能引发听众的回味和思索。

    手的姿势

    手是体态语言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聋哑人、交通警察,水上航行的旗语等,都是用经过规定了的手语或与别的道具结合而成的无声语言传递信息。我们这里谈的手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且是约定俗成的体态语言之一。对团干部可起到参考作用,以免在交际场合因手的无意识摆动,传递给别人错误的信息。

    手的动作传递的意义

    (1)手掌的暗示:摊开手掌,自古以来表示着真诚、忠心和顺从,发誓时用手抚心,法庭作证时将手掌高高举起,都是约定俗成的姿势。日常生活中有两种基本的手掌姿势为人们使用。

    一种掌面朝上,像乞丐向人乞求时一样。当对方跟你交谈时,要想表示坦诚,往往先讲“老实说”之类的话,同时无意识地伸出一只或两只手掌,这实际上暗示一种请求,请求你相信他的话,这时他的话也往往可信。

    一种掌面朝下,以手在压制隐瞒着什么。小孩说话,往往将手掌藏在身后。若有人把手插在口袋里或两手交叉胸前与你谈话,不愿把手掌暴露在你面前,那就得考虑他的话有几分真实。如果你有这种习惯,不想让人误解你没说实话,那就注意在交谈时将手掌自然地放开。

    (2)双掌摩擦的暗示,传递着一种积极期待的信息。我们常用“摩拳擦掌”来形容准备做某件事、上战场时的心情,意味着做好准备,期待取胜。一位下级迈进领导的办公室,摩擦着手掌说:“主任,您交代的事已办妥了。”明显地,他期待上级的表扬。摩擦手掌的速度暗示所期望的事会有肯定的结果,但速度的快与慢显示了不同的心理特征。你与朋友商量合作办一件事情,他如果快速摩擦着手掌说,“照我说的这样办,行吗?”他当然希望你回答“行”,但他期望结果是对你有利的;如果他以很慢的速度擦掌,同样说这句话,你可能会犹疑,他似乎心怀鬼胎,他期待的结果只对他有利。一些人在考虑计划或想心事时也会缓慢地搓擦手掌。在冷天里急速地摩擦手掌,那只表示他以此取暖,而非有所期待。

    (3)指头的暗示:以拇指与食指或其他指尖摩擦,通常暗示对金钱的期望。你只要想想点钞票时的情形,就明白这种动作在人们心理中的痕迹了。你的朋友来找你借钱,也会有这种手势。如果你正在谈生意,就注意少用这种姿势,以免让人感到你贪得无厌。

    拇指代表一个人的性格强度和自我,伸出拇指往往用来展示优越,高人一等,甚至侵略性。常见人伸着拇指自夸说:“我这个多棒!”也有以此夸别人的,但拇指的指向不同,夸别人一定会伸向对方,否则,拇指的指尖朝向自己。与别人交谈时展示这种支配性的拇指手势,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够诚挚。拇指还可表示嘲弄或不恭,当两人交谈,其中一人将四指握拳伸着拇指指向他人说:“这人不怎么样!”拇指成了嘲弄第三人的工具,这种姿势往往会激怒别人。

    (4)两手的暗示:有时两手交叉,即十指张开,两两相对,钳在一起,表示有信心,经常伴随微笑,显得愉快。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它表示挫折或敌意,这时钳在一起的两手很用力,因而指尖发白。交叉的两手有三个主要的位置:脸部前面;坐时放在桌上或大腿上;站时搁在裆部。手的高度与这人的负面情绪的强度成正比。尖塔形手势,即两手的十个指尖两两相对支撑成尖塔状,往往显示自信心。有两种姿势,耸立的尖塔,指尖朝上,使用者一般在发号施令,表示意见;如果同时仰着头,表示他有自大、自以为是的倾向。

    (5)两臂的暗示:双臂交叉在胸前,无意识地形成一道屏障以阻隔一些外在威胁,表现出紧张、消极或防御的态度,你可能感到交叉双臂会比较舒服,但对方的感觉可能是“与我无关”、“不参与”,是旁观者的姿态。如果你在与对方接触中发现有这种姿势,最好想到自己的观点可能对方不同意,即使他口头上同意你,继续谈下去会不得要领。你可以试着去了解造成对方这种姿势的原因,并使他改变成比较积极的姿势,如递给他一件东西,或摊开自己的手掌,请他表达他的真实意见。交叉双臂同时握拳,常常还加上咬着牙、涨红脸,表示着敌意和防卫,马上就要有口头或身体上的攻击,这种姿态更得注意。部分交叉两臂,即一臂横过身体,握住另一臂形成屏障,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示;有的更隐蔽些,横过身体的一只手不直接握住另一臂,而是另一手上或附近的物体,如手提袋、手表、衣袖,做出整理表带等小动作,这也是掩饰紧张。几乎任何人在各种场合都用过伪装的交叉双臂的姿势,一些社会名流紧张时也不例外。

    (6)手指动作的意义:

    OK手势,用食指与拇指勾成圆圈状,其余三指朝上,表示“好极了”,“同意”,“一切正常”,但在法国南部、希腊等地,意思恰好相反。

    V手势,食指和中指伸出,张开形成一个V形,意为“胜利”、“获胜了”。

    竖起食指对人不停地摇晃,意为“不赞成”、“不满意”、“不对”,还有“警告”之意……

    手指轻轻而又频频地击桌子,表示不耐烦了。

    两个大拇指相互绕着转动,表示他认为这“很没意思”、“闲极无聊”。

    大拇指向下指,表示“反对”和“不接受”。

    大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尖,其余四指张开对人不停地摇摆,表示“轻蔑、鄙视、嘲弄、揶揄”。用手指指胸膛,表示“我”。伸出分开的拇指与食指表示“2”,西方人以手指表示数字是从拇指开始的,竖起几根手指则表示几。

    两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无可奈何”、“毫无办法”、“毫无希望”。

    坐在椅子或沙发上讲话时,双手交叉置于脑后,身体略向后倾,显示他有“优越感”,对对方及所说的话“不以为然”。

    双手抬起,双掌轻轻摩擦,示意“我做完了我该做的事”。

    手掌向下并翻动一两次,说明他认为“差不多”、“还算可以”、“还算满意”。

    女子将掌心放在胸前,表示“我是真诚的”、“可以信赖的”。

    举起手来不停摆动,表示“再见”。

    公开讲话时手的放置

    一个在发表意见的人,对于手的安放问题,确实值得留心。究竟两只手的位置怎么处置呢?倘若可能的话,那便忘掉它们好了,让他们自然地垂直在身体的两边。不过万一你觉得他们讨厌,并觉得有些累赘,而认为插在衣袋里,或是放在背后,那也可以。总之一句话,总得使你的情绪安静,你切不要注意于两手是否妨碍你的动作,更不必顾虑什么听众会留意到你手的位置。手的位置,实在是演说者不必多加留意的问题,你应当将注意力集中于真情的流露,而两手仅是帮助你让真情流露的工具。在需要应用它的时候,可以立刻举起来,或放下去。不过你不要故意把手交叉在胸前,更不可勉强扶在讲桌上,这样就会使你的身体不能自由行动。而用两手故意去玩弄自己的衣服,那更会使听众转移注意力,并且显得愚拙。

    下面几条原则,你应当注意:①不要重复姿势,无论任何一种姿势,重复了总会令人觉得乏味;②你如果做手势不要只从肘部做起,这样会使人感觉到你的手势不自然;③不要把姿势结束得太快,譬如当你伸出食指向前面指着,用这种姿势帮助你说话的语气时,你切勿立刻把手缩回,最好等到说完一句话之后,才缩回手臂;④要保持姿势的自然,是必须练习的,这种练习,也许在做时觉得有些勉强,但经过相当时日后,便可以渐渐地成为自然了;⑤你得注意,不要让你的动作或姿势减低听众对你说话的注意力,许多人的动作过火,反而使听众注意他的动作。

    与手有关的礼节

    (1)握手礼: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原敌对的双方,伸开手掌让对方摸手心,以示已放下棍棒石块之类的武器,证实自己的友好。见面时握手已经通行,但在有些情况下,先伸手虽说明你的热情,却不明智。握手表示欢迎,在伸手前须先问自己“我受欢迎吗?”如果对方并不欢迎你,你先伸手就会很尴尬。在特定情况下,最好等对方先伸手,而自己可以先点头表示问候。一般客人未伸手,主人不必首先伸手抢握;客人伸出手后主人就须紧接着伸出手去,不得拒绝握手,如果你手上有油渍等来不及洗去,不便握手,应作个说明,表示抱歉。朋友、平辈见面,谁伸手快谁更为有礼;对上级、长者和老师,还是等对方先伸手吧。女性先向男性伸手。作为男士,即使被介绍跟一位女士相识,也还得看她意思如何,等她先伸出手来。祝贺对方,宽慰对方,表示谅解对方,真心诚意的话,应主动伸手。客人告辞,对你的招待表示感谢而有握手愿望时,主人应随即伸手。有时会出现例外,墨守成规,有时反会影响人们之间的自然交往,不必过分拘泥于某项规范。只要觉得自然,顺理成章,就不失礼。比如你首先向一位还没有注意你的熟人打招呼,伸出手去,并不惹人反感,还让人觉出你的热情。握手一般用右手。握手的轻重,时间的长短,往往表明热情的程度。用力重而时间长意味着热烈,轻而时间短则说明一般。但轻重长短还得视与对方的亲密程度,相互适应,无限度的用劲和延长并不有礼。时间一般2~5秒钟即可。即便老友相会,至多20秒钟足够。握手时请将手套除去,天冷或来不及脱去,应表示道歉。

    (2)招手礼:这也是经常用得到的一种礼节。在大街上遇到熟人,送别客人等,招手表示打招呼、再见等各种意思。行招手礼用右手,其功能的差别靠招手的高度与方式的不同来显示。表示招呼对方时,右手高举过顶,并以目光示意;被打招呼的一方也应施礼回答,不可漠然视之。表示告别时,手高举过顶,掌心向前,左右不停摇动;另一方亦应答以这种摇手礼,最好配合以注目礼,直到对方从视线消失为止。如果是在送别客人,两人隔一定距离相望或在行进中,右手举过肩但不过头,掌心向侧面,面带笑容,配以目光示意表示“很高兴见到你,再会”。

    (3)举手礼:即人们常说的敬礼,一般仅限于戴制服帽的工作人员应用,如门迎、仪仗队等。迎接国宾到达,政府官员到达、团体人员到达,检阅、升旗、奏国歌时,都应敬礼。警察等戴制服帽的人员在执勤时,在一定场合也应先敬礼,有的与人握手时也应先敬礼再握手。施礼时取立正姿势,五指并拢,由下向上竖直提起,右臂的上臂与肩平、手心向下,面带微笑注视受礼者(检阅、升旗、奏国歌时则应严肃)。举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当时的骑士们常在王公贵族妇女面前比武,并把贵族妇女中的一个作为崇拜对象,称为炫目的太阳,骑士看到她,向她致意时,把手举起做遮阳光的姿态,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举手礼。

    (4)拱手礼:即中国旧时礼节的作揖。亲朋好友聚会、聚餐或祝贺,见面时相互施以此礼。其姿势是,双手抱拳,举至下巴处前后摇动,气氛活跃的场合亦可推手或上下摇动。自己握住自己的手摇,代替了握住别人的一只手摇,来华的外国人认为这种礼节的东方气息浓厚,又文明又有趣,现在一般应用在非正式场合或气氛比较融洽时,如春节拜年、宴会、晚会等。

    (5)合掌礼:行礼时面对受礼者,双掌合拢并齐,掌尖和鼻尖基本平齐,手掌稍向外倾斜,头微微向下。亚洲一些国家信佛教的人常用此礼。当别人向我们施以这种礼时,应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同样的礼节还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