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这是个注定要被中国人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里,中国经历过许多,感动过许多,思考过许多。对电影人而言,作为中国的一员,自然也是如此。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在2008年即将步入岁暮之际,又一次的惊诧、又一次的铭记,会以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到来。著名导演谢晋于10月17日在浙江上虞参加母校春晖中学百年校庆之后,次日在下榻的旅馆中辞世,享年85岁。整个电影界乃至整个中国都震惊了!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在世间路上跋涉日久,反而对人世生情。所以往往来易来,走难走。所以才会常常设想自己日后会怎样地和这个人世告别。但不论如何猜测,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料想到,谢晋会无声地和人世告别,会以这样的方式走,没有缠绵病榻的痛苦,没有仓促濒死的惊惧,他只是默默地、无声地走了,离开了他爱了一辈子的国家和人民,离开了他爱了一辈子的电影和影迷,离开了他爱了一辈子的老妻、儿女……
悄悄地走,作别西天的云彩,正如80多年前,他轻轻地来。谢晋的走常常让人感伤,感伤于人世间再热闹的相聚后毕竟还有离别这回事。有时想,也许正是因为离别太令人伤感了,所以他得悄悄地走,无声无息地离开。
谢晋生前是一代宗师,是巨匠,一旦突然离世,当然巨澜立生。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惊诧,是不信,随后而来的则是痛惜。
2009年初在网上展开了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工商银行联合举办的“中国工商银行杯——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这场感受2008年的温暖与震撼的活动里,共计列出80项人名或团队提名,其中36项个人或团队与抗震救灾有关,11项个人或团队与奥运会有关,1项提名是“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其余32项大多是个人,而谢晋的名字赫然在内。在80项提名里,只有2项属于影视界:因带领奥运导演团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而获得提名的张艺谋,还有谢晋。同时,谢晋是唯一的影视界获得提名的个人。在此次活动里,主办方介绍他是“20世纪下半叶影响最大的中国电影导演”,这个评价很准确。
已经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的艺术家,他活过,奋斗过,笑过,哭过,爱过,痛苦过。他在成就自己一生的奋斗,成就自己一生都想表达的人生感言,一切也都在成就他,成就他的世纪人生。丰富、纷繁、绚丽,然而也苦乐杂呈的人生,不是谢晋独有的;而他用来与自己心爱的电影结合的,恰恰就是这一份看似无独有偶却滋味独特的人生经历。
1.舐犊真情
谢晋有四个儿女,个个是他和妻子徐大雯的心肝宝贝:大女儿庆庆,接着落地的是排行第二的大儿子衍庆(即谢衍),再接着是阿三谢建庆和阿四谢佳庆——最令夫妻俩牵肠挂肚,但也最为心疼的孩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谢家收入拮据,谢晋的生活费和徐大雯的工资根本不能支撑整个家庭的开销,全家只能勉强度日,日子非常艰辛。所幸的是,谢晋还常常能想点办法,做点小菜增加孩子们的营养,而最受欢迎的菜当是猪血菠菜豆腐汤,价廉物美。全家人时常在猪血菠菜豆腐汤所带来的温暖中,围坐着吃饭,日子的艰难似乎已经被置于脑后了——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呢!
阿三和阿四因为病弱,时常在外面被人欺负,谢晋和徐大雯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们怀着对生活的执著信念,彼此鼓励,把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阿四性格外向,力气大,能干家里的活,而后进了街道生产组,开始自食其力,谢晋夫妇总算得到了安慰——儿子在养活自己了!徐大雯时常关注着阿四回家时的状态,她发现儿子有时能独自回家,而有时容易迷路,就又平添一桩心事。有一天阿四走丢了,全家心急如焚,派出所民警、交通警察都参与到了寻找阿四的队伍中,大家都知道谢晋导演走丢了一个儿子阿四。原来阿四越走越远,到了郊区,正没法回家,被好心人发现后将其送回。看到失而复得的儿子,谢晋夫妻真是百感交集。阿四的手提包里还带着一瓶冷饮,是生产组的福利,发给组内人员解渴的,难为阿四走了那么久,又走了那么远的路,当他被送回来时,那瓶冷饮还是一口都没喝。又热又渴的阿四说,要留着给爸爸解渴。我们都没能看到当时的情景,但可以想见,谢晋一定流泪了——至少在心里。面对如此朴实善良的孩子,
哪个父母会不为之动容?虽然阿四被诊断为弱智,但那是生理上的,他和阿三都是无辜的,有着这样深厚的对于父母的爱,从心出发的情才是最为真挚的!付出的是爱,收获的必定是爱!
虽然谢晋和徐大雯受到了来自生活和命运的巨大打击,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把一切的打击勇敢地承受下来、消化掉,然后抬起头,重新用笑容面对苦难!好好生活下去,这是谢晋夫妇的信念,也是他们在身体力行地教给孩子们的东西。
资深新闻工作者、《新民周刊》的主笔胡展奋先生在谢晋去世后于2008年10月19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发表了一篇名为《谢晋侃酒》的追忆文,角度很特别,就是以谢晋的阿三和阿四为视角的,在《格言》杂志转载时,更名为“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终此生”:
不敢谬托知己。只想写下一些对谢晋的回忆。
昨中午上网,突然获悉谢导谢世,明明知道他已经八十五的高龄了,还是觉得意外。
我和他的交情还远远达不到立刻为之流泪的程度,但是强烈的惆怅立即占据了我的心。于是故纸堆里翻出了19年前的采访笔记。
中国人很少不知道谢导大名的。第一次采访谢导还是上世纪1989年前后的事。那时我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带教老师是《文汇报》老报人刘文峰(他兼任我们那家杂志的副总编)。那天很神秘地对我说,今天带你去见一个大名人,谢晋。
我一听,非常激动。那时我还年轻。
谢导住在江宁路美琪大戏院对面。开门的不是他,而是外界传说已久的两个傻儿子。一个叫“阿三”,一个叫“阿四”。
我和刘老师刚换下鞋,阿三和阿四就接了过去。谢导笑笑说,让他们去吧。
话题本来是探讨谢导的健身之道,但不知怎么一转,转到了傻儿子身上。
“我一直很疼爱他们。”谢导以他惯有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歉疚地说,因为他们的呆傻很可能就是我的责任。你们感到吃惊吧?其实历史上的先例不断。陶渊明的子女“不敏”,李白的子女也“不敏”,杜甫的呢,也不怎么样,苏东坡的呢……历史上但凡嗜酒的文豪、艺术家,其子女多有呆傻的,至少是“不敏”,写文章不再有灵气,为什么呢?酒啊,过量饮酒害了他们。现代医学证明,酒精伤害精子,使精子畸变。可惜我知道这点太晚了,年轻时,我就好酒,三五知己,喝起酒来通宵达旦。回想起来,我生阿三、阿四的时候,恰好是我纵酒最过的时候,喝起来豪气干云,家乡的黄酒,各地五色杂酒,尤其是茅台、汾酒、五粮液、衡水老白干、桂林三花酒、兰陵美酒……甚至内蒙羊羔酒、新疆马奶子酒,逢酒必喝,尽兴而醉,痛快啊!但也留下了这笔孽债。
不过,这俩孩子虽然有点傻,却很性情,“文化大革命”时,我挨批挨斗,他们俩每天一到下午五点,就没有心思玩耍了,守在门口等我,我不回来,他们就坚决不吃,也不睡,非得等我回来才安心。好多次,我被他们感动得流眼泪……
谢晋介绍“傻儿子”的时候,他妻子徐大雯悄悄拿来了大儿子谢衍在美国的彩照,那是他们家最大的慰藉。
那天的访谈本该是谈论健身之道的,结果他和同样嗜酒如命的刘文峰却撇开正题,大谈“酒文化”,从商周的“青茅缩酒”,到陶潜和李白到底喝的什么酒,再到曹刘“煮酒论英雄”是明火加热促熟呢,还是“隔水蒸熟”,再不就是蒸馏所得的“烧酒”?结论是汉代不可能有烧酒。
频道换到唐朝。公允的说法是,唐朝也没有烧酒。李白喝酒动辄以“斗”论,只能是米酒,最多是浓缩过的米酒,否则“一斗”(一升水现在重2斤,10升为一斗,一斗重20斤,等于10公斤)烧酒下去,即令是“酒仙”,也可能变成标本。然则又何以解读白居易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呢?结论,那个“烧”字,也是“加热”;最后,白酒到底始于宋代还是元代呢……两人棋逢对手,侃得天花乱坠,据此我才服膺谢晋的学问果然了得。
采访结束时的戏剧性场面至今难忘——和刘老师走到门口,阿三和阿四忽然喜孜孜地跑上来,一人手里捧了一双皮鞋。
呵,两兄弟居然把我俩的鞋,油上得饱满,皮擦得铮亮!刘老师忙问怎么回事,幽默地用昆腔念白:王谢堂前,何敢劳动公子如此厚爱。
谢导的回答也幽默:“傻儿子无以谋生,授其一技,万一我先走了,上海街头,他们兄弟俩尚可擦皮鞋为生呐!”
音犹在耳,斯人已萎。十九年过去,谢、刘、阿三和谢衍居然都走了。
秋风浩荡入窗,唯凄凉感旧而已。
还有什么比故人与秋风共逝更令人伤怀的呢?人老了,犹如华叶衰黄,落而归根,是对根的回归,是对大地的敬意。可片片黄叶飘飞的时节,人虽自认通达于世,亦不免不以之兴怀,由物及人,心湖生波,不能自已。这是人生的二律背反,也是人生的常识。但对谢晋一家来说,让他们情不能堪的,是阿三的早逝。谢晋满怀舐犊之情,对儿女的幸福之思虑,远远多于他自己,尤其是阿三和阿四这两个孩子。胡展奋在文中提到,谢晋爱酒,但也能从酒中自我检讨,检讨自己好酒而累及孩子的心智,这是一个父亲最真挚但也最为追悔莫及的自责!为了安顿好自己的阿三和阿四,谢晋和夫人徐大雯把希望寄托到了家里排行第二的长子谢衍身上,一再嘱咐他要照顾好两个弟弟。此外,谢晋晚年回上虞老家时,还特意把老家的故居翻修了一下,以备自己先“走”以后,留下两个弱子在此安居度日。可谁曾想到突如其来的几场变故,彻底打乱了谢晋的安排。对于坚硬如磐石的命运而言,这位可怜的父亲的一点小小的私心、一点关于未来的小小的打算,都未能被成全。坎坷如此,知情者都当为谢晋和他的一家大哭!
在前提到,在拍《启明星》时,谢晋身在外地,上海这边传来了阿三病重的坏消息。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亲情,一边是拍到中途的电影,两难之中的谢晋只能强忍对儿子的思念,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等他匆匆赶回时,已与阿三永诀。谢晋大恸之余,还得担心形单影只的阿四——以前哥俩形影不离,现在只剩一个了,今后的路怎么走下去?对于一个父亲而言,最大的痛苦,不仅来自一个儿子的死亡,还有另一个自己到时割舍不了,却又不得不撒手而别的儿子,这可怎么办?一路走来,全赖一家人相互扶持,饱经风雨的日子才显得不那么难熬。人生本是逆旅。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经历本就像乘车前行,车子一站站地停过去,风景一站站地变化,车上的人也必将陆陆续续这一站或那一站地下车。分别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常态。可谢晋万没料到,在他未及挥手告别之前,自己看着出世、看着长大的孩子,自己又得看着他们挥别离世!这种哀痛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也没有人愿意经历。
谢晋不止一次说过,两个孩子虽然智力上有缺憾,但情感上绝对真挚。在谢晋夫妇心里,两个病弱的孩子和出色的长子谢衍的地位应是同等重要的。因为他们的病弱,谢晋夫妇在生活中处处想着、念着的,就是阿三和阿四的未来了。可想到他们的后半段人生路,谢晋夫妻实在乐观不起来,剩下的,唯余最大可能的坚强心态与最大诚意的人生期盼了。
谢晋虽常年在外,但总本着一颗慈父之心,牵挂着家里的孩子们。作家赵畅回忆说:“1999年8月17日,《文汇报》发表了我的散文《石磨情》。想不到,次日晚上,谢晋导演打电话到我家,说:‘《石磨情》写得很有情味,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过去我们老家也曾有一具,可后来不知搁到哪去了。有机会,我托人再去乡下买一具,好给我家阿四磨豆浆吃。’一篇小散文,竟如此让谢晋动情,且触发了他要为智障儿阿四磨豆浆吃的念头,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的确,能从一副石磨上,想到家乡,进而想到要给自己病弱的儿子磨豆浆吃,这的确是谢晋的风格。谢晋总能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引发他对儿子的牵念,这背后藏着的,是一颗百事缠身却爱意不减的父亲的心——父亲的爱,丝毫不逊色于母爱。
2.折柳伤别
2008年对谢晋一家而言,是让他们伤心欲绝的一年。
1月4日,谢晋在台北为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谢幕,下台时不慎踩空坠台受伤,幸好没有伤到筋骨,右眉骨被眼镜框划伤,伤口约2.5厘米,入院缝了36针。第二天,眼睛肿得像桃子的谢晋还要去排练现场,坚持工作。
伤筋动骨,于谢晋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大灾难——小毛小病,扛扛不就过去了?但家人及友人却因此暗暗为谢晋担着心。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谢晋一方面接受着亲朋的谆谆叮咛,一方面又带着伤病继续他的事业,浑然不知老之已至。
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概括了人生的普遍状态,认为世上的人若按照喜静或喜动来分类,大致有两类:一些人好静,喜欢“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同时另一些人好动,喜欢“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但无论是静是动,人的共同点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思是说,人在遇到自己所喜欢的人、事时,会因高兴而忘形,甚至会忘记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事实;一旦对自己所追求的一切感到厌倦时,就会颓然、会发生感慨,背离自己的初衷。这话自然不错,王羲之也概括了千百年来人类在生活中的常态和常情。但是,对谢晋导演,我们就不能用常情和常态来推论他了——其一,影视,是谢晋心中永不会褪色的梦。“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进而“感慨系之”在谢晋这里是不可能发生的状况。其二,虽有伤病,谢晋却也不会作“大不利”想,何况由谢晋执导、刘晓庆主演的舞台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继承了自己事业的爱子谢衍也从旁协助。父子齐上阵,其利岂止可断金!
不服老也不怕病的谢晋有家人的支持、有电影可拍,当是乐天知命,乐意融融的。大家都作如是想,85岁的谢晋尚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何况他还有老成懂事的谢衍可以依靠,大不幸里,尚存余庆——知道谢晋家事的人当有同感。可未曾想,在屡屡的灾劫之后,接踵而至的不是余波,而是更大的震惊!谢衍是家里的长子,也是支持着谢晋夫妻晚年以及百年身后对家庭放心的坚强后盾,现在谢家有人永远地走了——不是其他人,却正是谢衍!
谢衍的一生,也很让人心酸。谢衍子承父业,入的也是导演这一行。青少年时期的谢衍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但读书成绩门门好,而且戏剧、体育、音乐、舞蹈样样精通——像谢晋像了个十成十。但正当年轻的谢衍规划着鹏程万里的未来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此时的谢衍高中尚未毕业。谢晋夫妻天天挨批斗,无暇顾及家里,谢家上下一片纷乱,谢衍的学业自然就不得不中止了。“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谢衍到了安徽濉溪插队落户,两年后,由于他的音乐和舞蹈才华,被调到县文工团。很有戏剧意味的是,“文化大革命”里因谢晋之子的身份而条条路都“走不通”的谢衍,竟然会被调来跳由谢晋执导的影片《红色娘子军》改编的芭蕾舞剧——而且扮演的是洪常青!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兜了个大圈子。但这是谢衍人生轨迹开始转变的一个信号。后来他又调入过杭州市话剧团,几经辗转,于1984年8月自费去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攻读电影导演专业。归国后,谢衍独立做导演,执导过《女儿红》《花桥荣记》《牵手人生》等片。名演员周迅当年便是因谢衍慧眼识才,主演了电影《女儿红》(1995年)而开始走上影坛的。由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花桥荣记》也是谢衍执导的,1998年该片在台湾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编剧奖提名。他还拍摄过描述湖南人马文仲的感人故事《牵手人生》。据悉,谢衍的好友白先勇、李行都是该剧的忠实观众。谢衍还和父亲合拍过《熊猫米吉》,颇受赞誉。
才华横溢、丝毫不逊色于大导演父亲的谢衍是个低调的人。人们提起他,首先想到的是谢晋导演的长子,而他却最不愿意沾父亲的光,喜欢靠自己去打拼,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导演。但在家里,最记得“谢晋的儿子”这身份的,其实应该还是谢衍自己。“文化大革命”初期,还留在家里的谢衍自己还只是个高中生,却会替挨批斗的谢晋夫妻照顾家里的一切,尤其是自己的两个弟弟阿三和阿四。留学期间的谢衍在照顾自己之余,牵挂着家人,他把母亲徐大雯接到美国小住,让从未离开国门的母亲到国外走走看看。谢衍当然也惦念着父亲,谢晋有时出国的零用钱还是谢衍提供的。相互扶持、相互温暖,在谢衍和父母之间已经是一种无须用语言表达的默契了。无论在哪里,谢衍始终关心着、照顾着家里,因为他心里很清楚,虽然父母亲身体还行,但两个弟弟的将来,却成了他们心头忘不了、放不下的一个焦虑。怀着“乌鸟反哺”之情的谢衍,始终没有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他心头放不下的,是年老的父母和病弱的弟弟们,所以在他的生活里,除了在事业上的打拼和奋斗之外,就是默默地为这个经历过风风雨雨而挺下来的家做他能做到的一切。谢晋屡次对他和姐姐交代百年后的嘱托——把两个弟弟照顾好,谢衍和姐姐一次又一次地给予肯定的答复。
谢衍心里,放心不下的,还有自己这个整天在操心一切却从不操心自己的父亲。所以,他屡屡在生活中和事业中做父亲坚强的后盾,以至于人们都差点“忘记”他自己也是个出色的导演。当《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要改编成舞台剧,由谢晋执导时,谢衍积极参与到排演里,助父亲一臂之力。据刘晓庆回忆,当时大家都说“谢衍你怎么这么瘦”,他只是笑笑说刚病了一场。其实,当时谢衍已经身患肺癌,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始终不说自己的病情,安顿好家里后,他才去医院。可以想见,谢晋、徐大雯夫妻在惊悉他的病情时,是何等的痛苦和绝望!
谢衍病了,病得是那么的无声无息;谢衍走了,走得是那么的依依不舍!电影界的朋友们得知噩耗都震惊不已。
姜文连连惊呼:“不可能!谢衍那么乐呵坚强的一个好人,怎么会?”
潘虹说起谢衍也是万分不忍:“谢衍的一生,真的就是无私付出的一生,他是个伟大的儿子,伟大的哥哥。”
是的,谢衍有自己过人的才华、有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有自己的追求,可在家庭的担子和责任面前,他把什么都放下了,接过父母亲的担子、负起长兄的责任——只付出,而不言其他。当年孔子与颜回在混乱中失散,孔子一度以为颜回已经死了,处处讲求礼法的孔子竟不免方寸大乱,因为他与颜回的感情有如父子。等到颜回脱险回来,赶上孔子等人时,孔子大喜。颜回说:“子在,回何敢死!”意思是说,老师您还活着呢,我颜回怎么敢死呢?颜回的不敢应该有两种吧:不敢让老师为自己伤心,亦不敢自己先死而令老师无人奉养送终。年轻人对长辈的感情由此可见。但颜回还是早逝了,令孔子悲痛万分,说:“天丧予!天丧予!”这个记载在《论语》中的故事令我们想到了谢晋和谢衍父子。父母年迈,小弟身有残疾,但凡有一丝可能,谢衍自然“不敢”死!可是他还是走了,带着无法终养父母和继续照顾幼弟的深深遗憾和不舍,走了。这个时候,谢晋夫妇受到的巨创,一定绝不会少于失去爱徒颜回时的孔子——毕竟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是这个世间最为本能、最为天然,也最为真挚的感情啊!
8月23日,谢晋失去了长子谢衍。8月底,在谢衍的骨灰安葬现场,谢晋夫人徐大雯突然晕倒,送进医院后被诊断为心脏病发作,随后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妻子的悲痛欲绝,应在谢晋的意料之内,亲朋好友们、关心着谢家的人们纷纷前来吊唁和安慰两老。谢晋当然明白大家的好意,然失子之痛,一则纯系突然,二则其实已经痛至无法安慰,只能靠夫妻俩苦度苦挨着,因为他们不能倒,还有阿四要人照顾啊!这次第,又怎是一个“惨”字了得呢!
未足两个月,10月18日,谢晋本人竟又突然辞世,了解谢家生活状况的朋友们一片欷歔。胡展奋先生在他的博客里贴了篇文章,替谢晋一家抱不平:
写了一篇谢晋,意犹未尽。是不是生前获得了太多的荣誉,以至于这个家不断地为他付出代价?
1962年,因为《红色娘子军》他获得了殊荣;“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父母双双自杀:母亲跳楼,父亲服了安眠药。
阿三、阿四是弱智就不说了,偏偏阿三还短寿;唯一的女儿婚后不但身体长期不好,卧床不起,而且据说生了一个儿子又是痴呆。
他们家唯一健康的后代就是谢衍了。却又是终身未娶,据说“怕”了,怕又生出智障的后代,所以没给谢家留个根。
更糟的是,今年8月23日他也因为肺癌走了。扔下了未竟的事业和两个老人。
命运太残忍了。孔夫子的晚景算得上凄凉,可他比夫子还凄凉。
现在这个家瘫痪了。老伴卧床不起;女儿卧床不起;阿四和外孙痴呆而生活无法自理。
几乎所有的人,生活都无法自理。老天啊,谢导生前总是同情弱者,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光环笼罩下的却是人生的苦难与磨难,这是多么无奈的现实。谢晋一生的成就有多辉煌,他的人生之路就有多坎坷!业外人士看到的影视界,可能是镁光灯照射下的风光,是光环笼罩的荣耀,而这背后的付出,相信只有谢晋及他的一家方能自知。更何况,我们都相信,以谢晋的为人,他从未看重过什么名和利——以他的才情,他要什么样的得名得利的机会而没有呢?可我们都知道,谢晋一生所求,唯“真性情”三个字而已,做痛快人,行痛快事,爱其所爱,他几曾求过名?他在热爱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同情弱小、展望明天的热情中拍了一辈子的电影,培养电影新人——无论是演电影的,还是拍电影的,他几曾求过利?以谢晋的一生事业来看,煌煌巨作比比皆是,可能是别人几辈子的总和,全让谢晋用一辈子干出来了。即使要比别人多接受挑战、多经历痛苦,谢晋导演也干得无怨亦无悔。可我们都知道,谢晋再能干、再坚强,到底是血肉之躯,他也会累、也会伤,也需要家人所给予的支持和温暖。谢晋何其有幸,他的爱人徐大雯支持他一辈子,为他牺牲了一辈子,她和他们的孩子爱了他一辈子;谢晋又何其不幸,若是老天能给他的晚年一个全始全终的家人相伴的境遇那该多好!早在阿三离世时,谢晋两夫妻就在为阿四发愁,身边的亲友纷纷安慰,说有能干的大儿子谢衍在,家里一切人都可受到照顾,当可放心。
谁曾想有现在的局面啊!痛失爱子,85岁的谢晋伤心得无以复加。他闭门不出,吃不下睡不着,也不说话。儿子从入院到病逝、火化,他和老伴一直坚强地支撑,没有麻烦组织,也没有告诉朋友。谢晋说,他定会努力,定会扛住。谢晋导演的猝然离世,身体不好固然是一个原因,但连连失去自己心爱的孩子,特别是寄托了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上双重希望的谢衍的死,给他的打击委实不小。虽然谢晋在短暂的心理疗伤之后还是站起来了,因为他不能倒、不能让已经饱经忧患的妻子徐大雯再为自己担心,所以他还是站起来了,并希望一直站下去,支撑着这个家——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大家才了然:这是谢晋咬紧牙关在这个世上所做的最后的坚持。他充分地表现出了刚烈的、不服输的品性,任生活把他打倒多少次,他一直要站起来,一直想着要坚持下去!就如同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桑地亚哥,谢晋一直想证明给世界,也证明给自己的,是他会一次次从生活之海所席卷来的惊涛骇浪里站起来,不让生活之海轻轻易易地吞没他所要保护的一切——他的事业,他的家庭。这是一个何等坚强的人啊!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论厄运》一文里说:“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谢晋已逝,盖棺定论,我们发现,谢晋身上有着诸多美德,但若要一言以蔽之,我们在谢晋身上所看到的,最为显著的品质恰恰就是——坚忍。就如培根在同一篇文章里所说的:“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谢晋面对着生活里的诸多打击,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显露出了他的诸多美德,以坚忍的意志挺立着——我们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正是这样铁骨铮铮的人啊!
这样想来,从谢晋导演身上往往能找到他所拍摄的电影里那些主人公的影子,或者说,那些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带上了谢晋导演的人格特征:谢晋身上有洪常青的爱憎分明,有罗群的正义凛然,有许灵均的热爱祖国、热爱家庭……每一部电影里,都有谢晋对于真善美的诠释,在每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角色身上,也饱含着谢晋对于祖国、对于人生、对于家庭的深深的爱……
来易来,去难去,谢晋还是走了。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一鸣的话来说:
谢晋的离去,是一个电影时代的离去。
悼别先贤,我们也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3.余音未绝
谢晋是活到老、电影拍到老的人。2000年的《女足九号》让谢晋留有些许遗憾,所以他一直在找机会,等着拍几部更好更成功的作品。谢晋的工作计划一直排到2009年。
200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谢晋还计划拍摄三部电影。一部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8岁白血病小女孩故事的电影《我来过,我很乖》。谢晋说,他去过那个小女孩的墓地。坟前就写着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这句墓志铭曾让谢晋泪流不止。此外,谢晋还想拍摄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传记电影《中国桥魂》。据悉,这部影片的计划投资高达8000万元。谢晋还给自己制定了2009年的计划,拍摄记述旧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总经理胡治藩与江南著名坤旦金素雯生死恋情的纪实文学《大人家》。
在没有拍片的日子里,谢晋一直在忙自己的传记片。这个传记片原本由谢衍担任总导演,后来因为谢衍查出肝癌需要治病休养,而纪录片开机在即,无法延期,只好由撰稿人石川接替谢衍,负责纪录片的全部编采工作。石川是上海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节协会副主席。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石川说:“我明显感觉到,今年三四月份谢老的精力远不如去年,去年我们谈许多话题,他的记忆力很好,表达欲望也特别强烈,谈得十分深入。今年谈不深入,一点到他就绕开了,很多东西他记不起来了。人老了什么事情都不能拖,5个月以前做这件事,比5个月以后做好得多。”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谢晋一度想拍部反映四川人的电影。电影没拍成,最后却拍了部三分钟的电视短片《中国,站立成树》,为灾区祈福。这三分钟短片成了谢晋的最后一部作品。为了这部短片,谢晋自己掏了一万元向自己任院长的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学生征求剧本创意。后来,征求到的创意是一粒香樟树种子在荒原上,被雨水浸染后生根发芽,经历了冰雪、风雨的考验,石头堆的重压、害虫的啃嚼后,坚韧、顽强地长大,长成参天大树。
石川参与的《大师谢晋》至今还没有完成后期制作。不过,作为主人公的谢晋的工作已经完成。在这部纪录片里,谢晋作为主人公忠实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用这个纪录片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对于谢晋导演的匆匆而别,大家都既意外又悲伤,一时所有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受、所有的回忆都不足以说尽谢晋老人的故事……
繁花开遍,“尽添芳菲”。谢晋的一生,有的是苦难,有的是艰辛,有的是奋斗,更有的是辉煌!人生历一世纪,世纪因为有他一人而平添生色。谢晋在时,留给世人璀璨的艺术,留给世人真善美皆臻化境的“谢晋电影”;谢晋走了,留给世人一个世纪传奇,留给世人无尽的想念。这让我们想起了吴奔星的一首诗《别》: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谨借这首诗,纪念远去的谢晋导演!也亦以此纪念在导演身份之外的谢晋先生的本色人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