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步入诗歌领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自己。

    ——莎士比亚

    (一)

    在《亨利六世》和《查理三世》获得巨大成功的这一阶段,莎士比亚还创作出另一部比较成功的剧作,名为《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这是一出血腥味更为浓烈的复仇悲剧,表现的是一段虚构的插曲,以说明罗马帝国衰亡时的情形。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中描写了很多令人不快的情节,引用了许多历史典故,这与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有较大出入。但这部剧中有震撼力的恰恰就是那些令人不快的场面,其中的一些对白不但具有艺术力量,甚至达到了优美的程度。这也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从初期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不过,莎士比亚可能觉得血腥、屠杀的场面过于沉重了,给自己和观众都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也许应该给观众换换口味,因此,他接下来创作了一出轻松幽默的滑稽喜剧《驯悍记》。

    对这一题材的选择,可能是莎士比亚小时候在家乡看到或听到的关于对悍妇别具一格的惩治。斯特拉福镇的市政委员会对当地的悍妇驯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要将悍妇泡在艾汶河中,以便可以消消她冲天的火气。这样的事可能给莎士比亚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想用戏剧的方式来表现这一轻松幽默的主题。

    《驯悍记》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写了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男子彼特鲁乔驯服泼辣女凯瑟丽娜的幽默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彼特鲁乔从海上漫游到帕杜亚,准备物色一个年轻貌美而富有的女子为妻。正好在帕杜亚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的父亲也正急于把她嫁出去,于是发出告示,让年轻的男子来求婚。可是,一些男子都被脾气暴躁的凯瑟丽娜贬得一文不值,灰溜溜地离开了,谁也不敢娶她。

    不过,这名女子的坏脾气不但没有吓走彼特鲁乔,反而还激起了他勇敢好斗的个性,他决定与凯瑟丽娜较量一番。

    于是,彼特鲁乔勇敢地前来征婚。而凯瑟丽娜认为彼特鲁乔和其他的求婚者一样,是个枯燥无味又没本事的家伙,一见面就给了彼特鲁乔一个响亮的耳光。

    然而,彼特鲁乔不但没生气,反而还用亲昵与爱怜的嘲讽口吻与凯瑟丽娜说话,对她的粗鲁报以快活的嘲笑,还称她温柔可爱。他一反以往求婚者那种献媚、胆怯,而是用嘲讽来惹恼凯瑟丽娜,让凯瑟丽娜无可奈何。虽然她还很嘴硬,但心里已经服软了。

    所以,当父亲和彼特鲁乔商量他们两人的婚事时,凯瑟丽娜一点都没有反对。不过,彼特鲁乔并没有因为获得凯瑟丽娜的认可就放弃对她的惩治。

    婚礼结束后,两个人一起回家,彼特鲁乔故意让凯瑟丽娜冒雨连夜赶路,到家后也不让她取暖、沐浴、吃饭,而是直接命令又冷又饿的凯瑟丽娜上床睡觉。

    当凯瑟丽娜做好饭后,他又挑剔地说她做的饭菜太难吃,惩罚她不许吃饭;凯瑟丽娜穿上漂亮的衣服,彼特鲁乔讽刺她穿上这样的衣服简直难看极了。

    渐渐地,凯瑟丽娜终于明白,彼特鲁乔是用自己反常的言行来给自己做一面精子,让她看到自己的言行是多么无礼可笑。从此,她再也不撒泼了。

    这部轻松幽默的滑稽喜剧上演后,马上就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也给剧院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在不断尝试各种创作的期间,莎士比亚又尝试了另一种写作方式。早在10多年前,文学泰斗约翰·李利就写过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名为《尤菲斯》。书刚一出版,一些作家便竞相效仿。在这部小说中,李利运用了夸张的文体和华丽的辞藻,其夸饰的特色也成为当时作家模仿的对象。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莎士比亚也创作了一部戏剧——《空爱一场》。

    在这部戏剧中,莎士比亚证明了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无所不能,而且表现十分优异。这部作品风格适度而活泼,一如“盖里要得”(流行于十六七世纪的一种轻松活泼的双人舞)的舞蹈,无意中让人以严肃的眼光来估量它。从这时起,莎士比亚才算正式走入文学多角隅的大殿堂,开始窥知维系观众笑浪不断的窍门。莎士比亚玩着文字游戏,愉快地模仿着当时的各种文学时尚,从“尤菲斯文体”至十四行诗,不一而足。

    在剧中,莎士比亚还描述了一群热心逗趣的业余演员,他们费尽心神地上演一出戏,惹得那些贵族观众不断对他们轻嘲笑谵。

    莎士比亚笔下活泼、喜欢调侃与嘲弄的青年贵族,以及快活、机智的贵族少女,首次出现戏剧当中。虽然这些与他日后所写的戏剧比起来显得较为老套,但他们不停地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观点来讨论爱的主题,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的活跃气息。

    《空爱一场》是一部伦敦人的戏,是为那些懂得戏谑文辞的人所写的。之所以能够写出这部戏,完全因为作者莎士比亚善于观察、倾听生活,并能将其融入到城市贵族的圈子当中。它虽然是一出城市戏,但却很少有伦敦人敢用两首乡村歌曲来终结全剧,尤其是最后的《冬之歌》,更是描绘出了寒冬里真正的乡村景致。

    (二)

    大约1591年左右,莎士比亚结识了桑普顿伯爵。当时,许多诗人和人文主义学者都聚集在年轻的桑普顿伯爵家中,因为桑普顿喜爱戏剧,莎士比亚的演技和创作才华也获得了桑普顿伯爵的赏识。

    在伯爵家中,莎士比亚有幸结识了很多在文学和艺术方面都很有造诣的才华出众的人物,如伯爵的老师、意大利人约翰·弗洛里奥,他将但丁和彼特拉克的语言教给了天资聪颖的莎士比亚,让莎士比亚在后来的戏剧和诗歌创作中,不仅体现出质朴的民间特色,还蕴含有贵族们所喜爱的华丽色彩。

    此后,莎士比亚便成为桑普顿伯爵家中的常客,经常在那里与一些诗人或作家等讨论文学知识,但更多的是谈论戏剧。这种经历非常有利于推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莎士比亚刚来伦敦时,正赶上英国与西班牙交战,最终英国获胜。然而经历了战争的惊扰和胜利的狂欢之后,接踵而来的却是鲸吞生灵的大瘟疫。

    1592年夏,被人们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开始在伦敦蔓延,并一直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短短一年的时间,伦敦大约有1.5万人丧生。在疫情高峰时,每周死亡人数都达上千人。

    为了防止疫情的传播,伦敦市政当局下令禁止民众集会,剧院自然也遭到了关闭的命运,甚至整整关闭了9个月。

    此次瘟疫灾难一直持续到1593年下半年才渐渐销声匿迹,而伦敦的剧院也直到1593年年底才解除禁令。

    在这段剧院生意萧条的时期,不少演员只能到乡间去流浪演出,但莎士比亚并未离开伦敦。由于暂时不必为剧院写戏剧,他就开始尝试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诗歌,这也是他早年的一个梦想。

    这时莎士比亚的手里有了一些积蓄,足以维持他的日常生活。虽然瘟疫随时会来到他身边,甚至夺走他的生命,但他并没有放下笔,而是要与瘟疫竞争,实现自己诗歌创作的梦想。

    当时,十四行诗、意大利优美的音乐和华丽的服饰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新文化的表现,莎士比亚的诗歌创作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那时,上流社会非常流行写叙事诗和爱情十四行诗,几位著名诗人所创作的作品也已在上流社会传诵,如斯宾塞的《仙后》、西德尼的《阿斯特洛菲尔和斯黛拉》等。

    此时已能够进入上流社会聚会的莎士比亚自然也受到这些诗歌的影响和熏陶,因为当时戏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不算高,而诗歌才占有崇高的地位。莎士比亚尝试写诗歌,一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二是想借诗歌献给他的庇护人桑普顿伯爵,以表达对伯爵的感激之情。

    这期间,莎士比亚创作的诗歌主要包括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一部《十四行诗集》。可以说,如果莎士比亚没有创作戏剧,作为一个诗人,他同样能取得辉煌的成绩,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盛名。

    (三)

    《维纳斯与阿都尼》大约写于1592年,并于1593年出版,它首次为莎士比亚在文坛上赢得了声名。

    这部长诗的题材取自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变形记》。在这首长诗中,莎士比亚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爱情与个性解放的追求精神。从诗的第一行开始,诗人就将读者引入到事件的中心:

    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对人间的美少年阿都尼一见钟情。她热情似火,不顾一切地向阿都尼求爱、调情。尽管她变着花样来引起阿都尼的爱恋,但阿都尼却表现得冷若冰霜,对女神的爱情置之不理。他甚至蔑视维纳斯的这种单纯的肉欲之爱:

    我对于爱并不是一律厌弃,

    我恨的是:

    你那种不论生熟、人尽可夫的歪道理。

    你说这是为生息繁育,这真是谬论怪议。

    这是给淫行拉纤撮合,却用理由来文饰。

    阿都尼将真正的爱情视作圣洁的感情,认为维纳斯的爱不是“爱”,是“欲”。他严肃地对维纳斯说道:

    这不是“爱”,因为自从世上的淫奔不才,硬把“爱”的名义篡夺,“爱”已向天上逃开。

    “欲”就假“爱”的纯朴形态,把“青春之美”害,使它的纯洁贞正,蒙了恶名,遭到指摘。

    “爱”使人安乐舒畅,就好像雨后的太阳;“欲”的后果,却像艳阳天变得雨骤风狂。

    “爱”永不使人厌,“欲”却像饕餮,饱胀而死亡。

    “爱”永远像真理昭彰,“欲”却永远骗人说谎。

    在给维纳斯讲完这一通“爱与欲”的道理之后,阿都尼挣脱维纳斯的怀抱,扬长而去,令女神哀婉不已。

    最后,阿都尼因为没听维纳斯的劝告,在一次打猎中被野猪咬死了。维纳斯悲痛欲绝,对爱情心灰意冷,带着从阿都尼血泊中诞生的一朵名叫白头翁的红白相间的花,飞离了这痛苦的人间,回到塞浦路斯岛的神庙去过神仙的隐居生活了。

    这一次爱情经历也让维纳斯认识到了爱与欲。从此,维纳斯的形象变得神圣而纯洁。

    《维纳斯与阿都尼》这部诗如果是绅士之作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版,因为上流人士的作品只以手抄的方式流传,不会在书摊上售卖。但莎士比亚不一样,他急于要出书,最后他选中了自己的同乡兼好友理查德·菲尔德替他出版。理查德·菲尔德住在布莱克福莱尔,拥有自己的印刷所,是伦敦获准营业的22家主要印刷业者之一。

    理查德·菲尔德不仅将莎士比亚的诗印刷出来,还成为莎士比亚的出版人。1593年4月18日,他与“伦敦书商、文具商、出版商公会”共同发表声明,称自己是“《维纳斯与阿都尼》一书的拥有人”。该书还领有惠特吉福特天主教及公会理事之一所发出的执照。同时,理查德·菲尔德还将这项资料登录在《出版家名册》中,这也就相当于现在“版权所有”的通告了。

    当然,出版商也付给了莎士比亚一笔稿费。据估计,莎士比亚大约从菲尔德那里拿到2磅的稿费。虽然很低,但已经很公道了,因为他当时还是个无名小卒呢!

    出版后的《维纳斯与阿都尼》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莎士比亚有生之年就印行过10版。这本漂亮的小册子让人们读了又读,最后甚至都脱页了。另外,在此后的许多文选中也大量地引述了它。

    当时的出版物都很流行作者将自己的作品献给一位声名显赫的贵族,比如斯宾塞就曾将他的得意之作《仙后》献给伊丽莎白女王。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在这部诗集出版后,他将其献给了自己的庇护人桑普顿伯爵,以感谢伯爵对自己的照顾和欣赏。

    在《维纳斯与阿都尼》的卷首,莎士比亚还写了这样的献词:

    献于桑普顿伯爵兼蒂奇菲尔男爵亨利·里兹利阁下:

    我将我粗陋的诗篇献给阁下,不知是否会冒犯您,也不知世人会如何责备我竟会选择这样坚硬的柱石来支持如此纤弱的东西。然而,只要阁下稍微快意,我就自以为受到了高度的夸奖,并誓将利用有生之暇日,竭尽自己微薄之力,创作出不负阁下喜欢的作品。但倘或我创作的这篇初次问世之作不堪入目,那我将从此不再耕种这贫瘠之地,以免再有这样恶劣的收成。

    请阁下雅览,并请阁下明鉴。

    祝阁下万事如意,并满足世人对阁下的期望。

    您的仆人: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之所以写出这样辞藻华丽、谦恭委婉的献词,并非是对他的庇护人的阿谀奉承,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本来如此。既然诗歌占据着崇高的地位,那么题献者的地位越高,作品的价值也就越大。而这种献词必须过高地夸耀题现者,且作者的态度要十分谦卑,这样才能显出作者的诚心。这属于当时的一种礼节。莎士比亚遵照当时的这种礼节题献词,并不是卑躬屈膝。

    (四)

    《维纳斯与阿都尼》获得成功后,莎士比亚与桑普顿伯爵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莎士比亚还从伯爵那里获得了丰厚的奖赏。一年后,莎士比亚为回报伯爵,又写出了第二首长篇叙事诗《鲁克丽丝受辱记》。

    《鲁克丽丝受辱记》的题材来源于奥维德的《罗马岁时记》等作品,讲述的是古罗马的一个故事。在诗的开头,作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原因:

    鲁克丽丝是古罗马将领柯拉廷的妻子,美丽、贞淑。罗马王子塔昆被鲁克丽丝的美貌和德行所吸引,趁柯拉廷在外作战之机来到柯拉廷的城堡,凭借王子的身份受到鲁克丽丝的热情接待,并在堡中留宿。

    当夜,塔昆潜入鲁克丽丝的卧室,用暴力玷污了她。鲁克丽丝伤心欲绝,派人请回她的丈夫和父亲,揭露了塔昆的恶行,要求他们立誓为她报仇,然后愤然自杀。

    这一罪行被揭露出来后,激起了罗马民众的公愤,塔昆家族被逐出罗马,国政也归执政官执掌。

    莎士比亚通过这首诗间接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情欲和道德的关系,那就是:情欲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否则就会导致不幸和灾难,害人害己。

    同时,鲁克丽丝的自杀也向人们昭示了女性应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贞洁,这实际上是在捍卫做女人的尊严。鲁克丽丝用死亡挽回了自己的声誉,惩处了恶人,同时也为国家清除了一大昏君,所以,许多批评家都将她的行为看成是智慧和英勇的英雄行为。

    《鲁克丽丝受辱记》出版后,同样得到一片赞扬之声,再一次显示出莎士比亚驾驭诗歌这一体裁的非凡才能。为此,莎士比亚也被誉为伊丽莎白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这个称谓是当之无愧的。

    同行们对莎士比亚的才华也给予了肯定和赞誉。1597年,当时的讽刺诗人托马斯·维威写了题诗《给威廉·莎士比亚》,赞扬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尤其是他塑造的维纳斯和阿都尼、鲁克丽丝和塔昆,形象鲜明、生动,想象力十分丰富。

    剑桥大学的学者加波利艾尔哈维还指出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两首诗适合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青年们迷恋《维纳斯与阿都尼》,富有理智的人则选择《鲁克丽丝受辱记》。”

    1598年,抒情诗人理查·巴恩菲尔德也高度评价了莎士比亚和他所创作的这两首诗,肯定了它们的文学价值。他给这两部作品的评价是:

    莎士比亚,你那流着甜蜜的诗行,

    取悦了世人,使你得到赞美;

    你的维纳斯与鲁克丽丝,

    甜美而贞洁,

    你的美名已经写在不朽的书上,

    你的声誉将永远常在:

    汝身虽败,汝名不朽。

    这一次理查德·菲尔德没有出版《鲁克丽丝受辱记》,这份荣耀被约翰·哈里圣获得了。此时这位出版商很清楚: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会是很有价值的商品,因此他仍然让理查德·菲尔德把新书印刷出来,而他自己去申请版权,并于1594年5月9日将《鲁克丽丝受辱记》登录在《出版家名册》之上。

    同时,约翰·哈里圣还想再版《维纳斯与阿都尼》,因此在这年6月与理查德·菲尔德达成协议,将《维纳斯与阿都尼》的版权买了过来。

    这两首诗的成功让莎士比亚在1594年春叫人既羡且妒,初出道的诗人还能再要求什么呢?庇护人有钱、有影响力,对他甚感满意,同时还是地方上最尊贵的人;他的出版商又是那一行业中顶尖的要人,并且对他的兴趣也很浓厚。

    此外,他还开始获得评论家们同声的赞赏,尤其“非常值得颂赞的鲁克丽丝”更是如此。在人们眼中,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