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传奇剧创作时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无数人的失败,都是失败于做事情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就停下来。

    ——莎士比亚

    (一)

    1607-1608年间的冬天,天气特别寒冷,连四季流淌的泰晤士河都被冰封住了。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要想吸引观众到露天剧场来看戏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演员也难以在冰冷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本领。因此,这个冬季“环球”剧院的生意非常惨淡。

    在这期间,卡斯比特·博比奇与他的同事们赎回了黑僧修道院的租赁权,并将它变成一个室内演出场地。

    这个剧院始建于1596年,由詹姆斯·博比奇改建。但由于该地区富有的清教徒居民反对,剧院不能用于商业剧团演出。在该地区伦敦城的西南面,原有庞大的黑僧修道院在解散天主教会时被拆除。老博比奇就购买下原修道院的膳堂,改建为全部有屋顶的剧院,本以为该地既在伦敦市长管辖之外,是能够自由用于演出的,但居民仍然强烈反对,无奈这里只好一直闲置。

    后来在1600年时,理查德·博比奇同“国王教堂童伶剧团”的经理亨利·埃文斯签订合同,将黑僧剧院租给后者,租期为21年。这个私家剧团是由唱诗班和训练学校的部分男童组成,在租下黑僧剧院后,他们就在这里演出。

    1608年,卡斯比特·博比奇将黑僧剧院收回。这样一来,“国王供奉”剧团就有了两个演出场地——露天的“环球”剧场和室内剧场“黑僧”剧院。博比奇与莎士比亚的剧团在伦敦戏剧舞台上是相当成功的,因此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所有股东收入都十分丰厚。

    与“环球”剧场相比较,“黑僧”剧院的舞台设备比较齐全。以照明为例来说,剧院内有挂在墙架上的火把、灯笼,有插在烛台上的蜡烛,还有沿舞台周边安放的脚灯等。在这种条件之下,就可以营造出一个富有神秘色彩和充满浪漫情调的环境。而这也为莎士比亚晚期创作演出传奇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黑僧”剧院的演出一般会选在晚上,使用蜡烛来照明,因此它的票价要比露天剧场贵得多,能够在这里看戏的大多是有产者和上层社会的成员。他们的观赏趣味当然与“环球”剧场的平民观众不同,这也影响了莎士比亚晚期戏剧的创作风格。

    莎士比亚的创作晚期被称为传奇剧时期,他开始转向传奇剧的创作。这种转变既与当时的戏剧时尚有关,也是他自身创作思想发展的结果。

    从喜剧时期的快乐情绪到悲剧时期的沉重情绪,再到传奇剧时期的快乐情绪,莎士比亚创作时期的思想发展可以说是走了一个轮回。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复归”,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开始的喜剧创作时期,莎士比亚的心情是单纯而快乐的。怀着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莎士比亚在现实中寻找各种实现理想的途径。所以,初期他对理想世界的表现是比较单纯而具体的。

    而在传奇剧创作的时期,英国社会现实开始变得日渐黑暗,詹姆斯一世的统治也日渐趋向于反动。这样一来,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任何途径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否定了。在现实的世界中找不到出路,莎士比亚只有借助传奇戏剧的形式,将自己的人文主义希望寄托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因此,此时他的戏剧对理想世界的表现是朦胧的,甚至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二)

    在创作晚期,莎士比亚共创作了四部传奇剧,分别为:《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

    在四部传奇剧中,《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其故事的内容是:

    主人公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在向安提奥克斯国王的女儿求婚时,无意中发现他们父女乱伦的隐私。这位亲王因为害怕遭到报复而逃亡到国外,一路逃到希腊的潘塔波里斯。在这里,他正赶上公主泰莎比武招亲,便凭借高超的武艺一举夺魁,与公主泰莎结为夫妻。

    而安提奥克斯父女的行为引起天怒,被天火烧死。臣民们纷纷要求配力克里斯回国执政,于是配力克里斯带着即将分娩的妻子泰莎踏上归途。

    在海上,配力克里斯一行遭遇暴风雨。危难之际,泰莎夫人生下一个女儿后便昏迷不醒。人们都以为泰莎已经死了,在船员的坚持下,配力克里斯不得不按照船上的迷信做法将泰莎放入木箱后投入海中。

    装着泰莎的木箱随波漂流,一直漂到以弗所,被当地的一位名医所救。后来,她成为狄安娜神庙的女祭司。

    船上的配力克里斯担心刚刚出生的婴儿支持不到回家的日子,便转道塔萨斯,将女儿玛丽娜交给总督克里翁和他的妻子狄奥妮莎抚养。

    玛丽娜长大后,不仅十分美丽,还才华横溢。狄奥妮莎出于嫉妒,便想害死这个养女。没想到的是,玛丽娜被一伙强盗抢走,还被卖到米提林的一家妓院中。在妓院里,玛丽娜依靠智慧和品德才艺保持了自己的贞洁,同时也赢得了米提林总督拉西马卡斯的爱慕。

    不久,配力克里斯便来塔萨斯寻找女儿,狄奥妮莎谎称玛丽娜已死。配力克里斯悲痛欲绝,他的船在归途中也迷失了方向,漂流到米提林港。

    提米林总督拉西马卡斯救下了配力克里斯。他见配力克里斯因思念女儿忧伤过度,便推荐美丽的玛丽娜前去照看他。配力克里斯一见到玛丽娜,立刻就认出她是自己的女儿,神智也清醒过来。

    这时,狄安娜女神又给他神谕,让配力克里斯在以弗所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妻子泰莎。一家人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团圆,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而克里翁夫妇的谋杀罪行暴露后,被愤怒的民众烧死了。

    这部作品是莎士比亚在一个别人改编得不太好的剧本上进行的部分润色,可能由于时间紧迫,所以很多地方看起来不像是莎士比亚的手笔,但情节结构却是莎士比亚晚年创作传奇剧时经常用的。它的主题十分清楚,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过,由于善恶的结局都不是依靠现实社会中人的力量,而是借助于超现实的神力,这显然也表明此时莎士比亚改变现实的信心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动摇。

    (三)

    传奇剧《辛白林》的剧情比较复杂,它是以霍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编年史》中的记载为基本框架的,还有一部分情节选自于薄伽匠的《十日谈》及不少其他的童话因素。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辛白林与三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因遭受诬告被昏庸的国王辛白林放逐的贵族培拉律斯为了报复国王,将国王的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吉德律斯和阿维拉古斯偷走,并在威尔士山将他们养大成人,教导他们蔑视权力和金钱主宰的浮华世界。

    儿子被偷走后,辛白林国王的女儿伊莫琴成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伊莫琴自幼丧母,辛白林国王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后母担心王位被伊莫琴继承,便想让伊莫琴嫁给自己与前夫所生的傻儿子克洛顿,以谋取王位。

    但是,伊莫琴却爱上了“有才的贫士”波塞摩斯,并与他偷偷成婚。王后知道后,恼羞成怒,怂恿辛白林幽禁了伊莫琴,并放逐了波塞摩斯。

    波塞摩斯流亡到罗马,为颂扬妻子伊莫琴的忠贞,与一位名叫阿埃基摩的风流绅士打赌。阿埃基摩称,只要波塞摩斯愿意把伊莫琴所送的戒指送给他,他就能够骗得伊莫琴的贞操。但波塞摩斯表示他坚信自己妻子的品行。

    阿埃基摩前往不列颠向伊莫琴求爱,遭到伊莫琴的严辞拒绝。他又偷偷潜入伊莫琴的房间,偷走了波塞摩斯送给伊莫琴的手镯。

    当波塞摩斯看到阿埃基摩手中拿着伊莫琴的手镯时,便误以为伊莫琴真的失去了贞操,狂怒之下,他写信给自己在不列颠的男仆比萨尼奥,让他杀掉伊莫琴。

    比萨尼奥不忍下手,便帮助伊莫琴化装成一个名叫费泰尔的男孩逃出王宫。在威尔士,伊莫琴得到了两个并不相识的哥哥的庇护。

    伊莫琴逃走后,王宫一片混乱,克洛顿威逼比萨尼奥说出了伊莫琴的下落,并穿上波塞摩斯的旧衣服去追赶伊莫琴。途中,克洛顿与培拉律斯相遇。他口出狂言,激怒了培拉律斯,结果被砍下头颅,头颅也被溪水冲走了。

    伊莫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误服了王后配制的药而昏迷不醒。两个哥哥都以为她死了,伤心地把她葬在母亲的墓旁。出于怜悯之心,他们还把无头的克洛顿也葬在旁边。

    当伊莫琴醒来后,发现穿着波塞摩斯衣服的无头尸体时,不禁放声痛哭,以为波塞摩斯已经死了。

    恰在这时,率领罗马军队前来攻打不列颠的路歇斯将军路过这里,看到身着男装的伊莫琴十分可爱,就将她留在罗马军中,作为自己的侍童。

    最后,培拉律斯父子三人投入对罗马人的战斗中,并战败了罗马军队,路歇斯本人也被俘获。而阿埃基摩也说出了自己偷窃伊莫琴手镯的实情,波塞摩斯与伊莫琴重归于好。培拉律斯20年前的冤案也得以昭雪,辛白林又重新得到了三个儿女。他宽恕了波塞摩斯和培拉律斯,赦免了路歇斯等囚犯,与罗马继续和平相处。

    这部剧作语言华丽,富有传奇特点,但由于人物描绘稍有造作,故事情节也过分离奇,因此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

    从整体上来看,这部剧是莎士比亚幻想的产物。从人文主义出发,作者既批判了社会的丑恶,又体现了仁爱的精神,将时代的极端罪恶与人类的至善至美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这一时期剧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

    1610年,莎士比亚又创作了一部传奇剧——《冬天的故事》,这个故事取材于罗伯特·格林的长篇小说《潘多斯托:时间的胜利》。

    故事讲的是西西里国王里昂提斯邀请自己儿时的好友波波西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来宫中作客。王后赫米温妮对客人热情招待,结果竟令国王里昂提斯妒火中烧,怀疑她与波力克希尼斯有暧昧的关系。

    疯狂的嫉妒令里昂提斯失去了理智,他命自己的心腹大臣卡密罗去毒死波力克希尼斯。然而,善良的卡密罗不忍伤害无辜的波力克希尼斯,便与波力克希尼斯一起逃离西西里,回到波西米亚。

    波力克希尼斯的逃走让里昂提斯更加坚信自己的猜疑。他认为是王后偷偷放走了波力克希尼斯,便下令将王后囚禁起来,又残忍地命大臣安提哥纳斯将王后在狱中所生下的女婴烧死。

    大臣们苦苦哀求,里昂提斯才勉强同意将婴儿丢到国境之外的荒野中,任她自生自灭。于是,安提哥纳斯将女婴丢弃到波西米亚海滨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然而返回的途中他却被熊咬死。所幸的是,女婴被一位牧羊人发现。牧羊人将女婴带回家中,并将她抚养长大,取名为潘迪塔。

    里昂提斯的小儿子因为母亲被囚,看不到母亲,最终伤心忧郁而死。里昂提斯逐渐开始意识到:这是神灵对他的惩罚。他想请求王后的宽恕,但王后的好友、安提哥纳斯的妻子宝丽娜将王后藏在自己家中,并向国王禀告:王后已离开了人世。

    16年后,潘迪塔出落成一位美丽的姑娘。波西米亚王子弗罗利泽在一次打猎时遇到了潘迪塔,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然而,波西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得知后,却坚决反对儿子与一个牧羊女相爱。善良的卡密罗建议弗罗利泽带着潘迪塔到西西里去找里昂提斯。于是,两人就和老牧羊人一起来到西西里岛。

    里昂提斯见到弗罗利泽和潘迪塔,不由思念起自己死去的儿子和女儿来。他伤心地诉说了16年前将女儿丢弃的往事。

    老牧羊人听罢,就将自己捡拾潘迪塔的情形告诉了里昂提斯,结果证明潘迪塔就是里昂提斯的女儿。

    当波力克希尼斯听说牧羊女竟然是西西里公主后,转而赞同王子弗罗利泽与潘迪塔的婚事。

    此时的里昂提斯更加痛悔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十分想念已经“离世”的妻子。这时,宝丽娜请思念王后的里昂提斯和思念母亲的潘迪塔来家中观看她所珍藏的一尊王后赫米温妮的雕像。

    当里昂提斯看到那尊雕像时,他不禁想过去亲吻她。宝丽娜阻止了他,称雕像身上的油彩未干。但她又说,她可以让雕像从石座上自己走下来。

    于是,宝丽娜吩咐侍从奏起音乐,雕像果然从石座上徐徐走下,与里昂提斯拥抱。原来,这座雕像就是赫米温妮本人。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整个王宫沉浸在欢乐之中。

    这个故事表面结构显得十分松散,传奇性也超过了真实性,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那就是:人一旦失去理智,一意孤行,就必然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只有真心向善,心胸豁达,才能得到宽恕,获得幸福。

    (五)

    1609年时,一支满载着英国移民的舰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遭遇风暴,其中的旗舰触礁。幸运的是,船上没有一人丧生。后来他们被冲到一个孤岛上,忍饥挨饿,生活了近10个月,最后乘坐着用树枝造成的小船返回了文明世界。

    根据这一事件,莎士比亚创作了他晚期的最后一部传奇剧作品——《暴风雨》。与《仲夏夜之梦》一样,这部作品也包含了莎士比亚的许多奇思妙想。

    对于莎士比亚来说,这部作品在他的戏剧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莎士比亚晚期的人文思想,故而也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喜爱着这部充满梦幻色彩的传奇剧作。

    《暴风雨》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意大利。在一个仙岛上,住着一位名叫普洛斯彼罗的老人和他美丽善良的女儿米兰达。

    普洛斯彼罗具有无边的魔法。他施展魔术,在海上兴起暴风雨,致使一条载有那不勒斯王阿隆佐等贵族的船只陷入险境。

    眼看船就要触礁了,善良的米兰达恳求父亲:

    “请您让风暴平息吧!……啊,那呼叫的声音一直刺入我的心坎。可怜的人们,他们要死了!”

    然而普洛斯彼罗安慰着女儿,称“一点儿灾祸都不会发生”。他之所以要用法术使那条船遇难,是因为他的仇人在这条船上。

    原来在12年前,普洛斯彼罗是米兰的公爵。由于潜心研究魔法,他便将国家事务委托给他的弟弟安东尼奥管理。但野心勃勃的安东尼奥竟以称臣纳贡为代价,勾结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将普洛斯彼罗和他的独生女儿米兰达放逐到海上。幸亏一个名叫贡柴罗的贵族给了他们一些食物和清水,他们才没被饿死,最终漂流到这个荒凉的小岛之上。

    在这个荒岛上,普洛斯彼罗用魔法解救了被女巫囚禁在松鼠上的精灵爱丽儿,并征服了女巫之子、荒岛上的主人、丑八怪凯列班,成为荒岛的统治者。他将这个荒岛建成了一个理想的王国。

    这次,普洛斯彼罗施展魔法,在精灵爱丽儿的帮助之下掀起了一场暴风雨,令他的几个仇人所乘坐的船经过海岛附近时搁浅,并将他的仇人带到荒岛上来。

    普洛斯彼罗将那不勒斯王阿隆佐与王子费迪南分别关起来,致使父子二人都认为对方已死。这时,爱丽儿美妙的歌声引起了费迪南的注意,他随着爱丽儿的歌声来到普洛斯彼罗和米兰达的面前,结果费迪南和米兰达两人一见钟情。

    不过,普洛斯彼罗担心费迪南太轻易获得米兰达的爱而令他不知道珍视这份爱情,因此他决定故意为难一下费迪南,考验他对米兰达的爱情。

    在荒岛的另一边,船上其他贵族正在为大难不死而欣喜若狂。这时,爱丽儿来到这儿,奏起庄严的音乐,除那不勒斯王的弟弟西巴斯辛和普洛斯彼罗的弟弟安东尼奥外,其余人都在音乐中昏睡过去。

    内心险恶的安东尼奥煽动西巴斯辛杀掉那不勒斯王阿隆佐和大臣贡柴罗,篡夺那不勒斯王位。正当两人举剑准备下手之际,精灵爱丽儿阻止了他们。

    在海岛的又一个地方,愚蠢的凯列班将在船上酗酒的厨子斯丹法诺和弄臣特林鸠罗误认为是天神,想利用他们杀死普洛斯彼罗,重建小岛上的秩序。精灵爱丽儿听到了他的诡计,赶紧去报告普洛斯彼罗。

    这时,普洛斯彼罗为考验费迪南,正命令费迪南做着搬运木头的苦活计。由于米兰达纯洁甜蜜爱情的激励,费迪南认为“受得劳苦也是一种愉快”。而在一旁看着费迪南受苦的米兰达却无比心疼,提出要替他搬一会儿木头,但费迪南却深情地说:

    “我宁愿毁损我的筋骨,压折我的背膀,也不愿让你干这种工作。”

    普洛斯彼罗见费迪南很有诚心,便对费迪南说:

    “你所受的一切苦难都不过是我用来试验你的爱情的,而你能异常坚强地忍受它们。这里,我当着天地,许给你这个珍贵的赏赐。”

    为了庆祝女儿与费迪南的结合,普洛斯彼罗还用法术召来许多精灵为这对恋人祝福,在他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奇特、美丽、迷人的幻景。

    这时,凯列班、特林鸠罗和斯丹法诺前来刺杀普洛彼罗斯。普洛彼罗斯用魔法使精灵化成猎犬,追逐厮咬他们,三人落荒而逃。

    最终,普洛斯彼罗原谅了阿隆佐和安东尼奥。虽然他们曾经伤害了他,但理性告诉他:

    “道德的行动较之仇恨的行动要可贵得多。”

    普洛斯彼罗让阿隆佐与他的儿子重逢,并衷心祝福儿子与米兰达的爱情。

    普洛斯彼罗决定以后再也不使用魔法了,他将在爱丽儿的帮助下去那不勒斯参加米兰达和费迪南的婚礼,然后回到米兰,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而精灵爱丽儿也获得了自由,她用动听的歌声歌唱着她那自由美好的生活:

    蜂儿吮啜的地方,我也在那儿吮啜;

    在一朵莲香花的冠中,我躺着休息;

    我安然睡去,当夜枭开始它的呜咽。

    骑在蝙蝠背上,我快活地飞舞翩翩,

    快活地、快活地追随着逝去的夏天;

    快活地、快活地我要如今

    向垂在枝头的花底安身。

    这部作品的结构与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不同,尤其是不同于那些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展开的传奇剧。它是从结尾开始,让情节行动限制在一个海岛上,并在一天之内完成。

    在这部剧作中,普洛斯彼罗代表着正义的力量,安东尼奥代表着邪恶的力量,这正是17世纪初英国社会矛盾的写照。莎士比亚用“暴风雨”象征人生,认为人生就是冲突混乱与精神力量的矛盾统一。

    同时,莎士比亚还借剧中人物之口,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国”——回归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它产生于莎士比亚创作的晚期,说明在经历过喜剧、悲剧的创作之后,莎士比亚依然在内心中保留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从未放弃对人类社会必然出现理想王国的坚定信念。

    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以一部充满了理想美与艺术美的作品结束了自己辉煌灿烂的创作生涯。因此,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