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成就好口才:让你八面玲珑的说话艺术-言之有续:话题不可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很会说话,句句动听,且话题不断。但是也有些人不会说话,有时候经常出现“相顾无言”的情况。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别呢?就是因为前者懂得说话的艺术,能不断地制造话题。

    所以在说话时,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续”,话题不断。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相信通过下面的文章,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推开“寒暄”之门,以获取话题

    对于那些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推开“寒暄”之门,是不断获取话题的好方式,而巧妙使用开场白就能有效打开“寒暄之门”,让话题不中断。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陌生人打交道。想要和对方交流下去,初次见面时的开场白很重要。好的开场白给人亲热、友善、贴心的感觉,能够很快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推开“寒暄”之门,就不会使得话题中断,处于面对面的沉默尴尬境地。

    通常,开场白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1.问候式

    “您好”是最常用的问候语,倘若我们能够根据对象、场合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在面对德高望重的长者时,可以问候“您老人家好”,以表示尊敬;面对同龄人时,可以直接称呼其名字或名字的后面两个字或一个字,再说“你好”,使亲切感倍增;面对一些有职业身份的人时,可以说“李医生,您好”、“王老师,您好”、“陈会计,您好”等,也带有尊重的意味。春节时拜访他人要说“新年好”,让人感觉到节日的气氛;早晨见到他人要说“早啊”、“早上好”就比“您好”显得更加得体。巧用称呼语打开“寒暄之门”,然后在交谈的过程中,就能制造出无数的话题,不会让双方陷入沉默。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是一个人热情有礼的表现。注意这种方式必须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万万不能乱吹捧,倘若逢人便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话就过头了。表示敬慕的内容要根据说话对象、时间以及说话地点来定。

    3.攀亲认友式

    这一招虽然不太被推崇,但的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常,只要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作一番认真调查,都能找到一些或明或隐、或近或远的关联。如果对话时再拉上这层关系,就能一下子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对方备感亲切。

    譬如:

    “啊?您姓李啊?我也是,我们五百年前可是一家呀!”

    “您来自皖南,我出生在皖北,两地相隔咫尺。没想到今天遇到同乡了,令人欣喜啊!”

    这种初次见面互相攀认式的谈话方式很容易打开寒暄之门,让话题不断,而且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产生一见如故的印象。

    4.扬长避短式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看到并赞美自己的长处。那么,初次见面交谈时,我们应该投其所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指出对方的长处并赞扬一番,这也是推开寒暄之门的一种方法,从而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也能激发彼此交谈的积极性。反之,倘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对方的短处,伤及对方的自尊心,就会让你们的谈话因为不愉快而中断。

    被誉为“销售权威”的霍依拉先生有自己独特的交际诀窍:初次交谈,推开寒暄之门的方法,就是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一次,为了拉广告,他前去拜访梅伊百货公司总经理。打招呼之后,霍依拉突然开口问道:“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居然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话音刚落,总经理便兴奋起来,谈兴大发,广告之事当然不在话下,霍依拉还被总经理热情地邀请去乘他的自备飞机呢!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相处一辈子却形同陌路,而有的人却一见如故。会说话的人,总是能巧妙地推开“寒暄之门”,不断地制造话题,让话题不断,做到言之有“续”,这样才能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而在寒暄之中,也能体现出一个人言论的精彩独到之处。

    话到嘴边留下半句,激起对方无限兴趣

    在说话的时候,有时候把话说到一半就打住,不再往下说了,也就说话到了嘴边留下半句,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兴趣。在我们日常用语中叫做“吊胃口”。这样也能实现言而有“续”,给话题一定的神秘感,当话题终止的时候,再给出解释或者是公布答案。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艺术手法。在一个章节的末尾,通常会留下一个悬念。通常作者在此处就会写上一句: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别人的好奇心,让别人继续阅读下一个章节。而说书人在说书的时候,也通常会使用这种方式,讲到精彩的部分,然后戛然而止,在听众们满怀期待地等待故事的结局的时候,说上一句: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而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话说到一半的时候就终止,留下一个悬念,就能成功激发别人的好奇心。大部分人都会急切地想知道后面你会说什么。

    国内一所著名的大学,有一次举行一个大型的写作知识讲座,一位著名的教授被邀请作为主讲老师。教授在谈到“写作要注意细节描写”这个论点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女生和男生回家时,拿钥匙开门的时候有一个不同的地方……”

    同学们都很好奇,这个不同究竟在什么地方,但是教授笑而不谈了。于是就有人私下讨论,有人甚至直接去拿钥匙,模拟一下回家的情景,但是最终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然后焦急地等待教授公布答案。

    过了一段时间后,教授说:“现在你们听好了,女生在回家时,在快到家的时候,就开始把手伸进包里摸钥匙,一般来说到了家门口就能直接把钥匙塞进锁孔里,打开门。而男生一般是到了家门口,首先是用力推或者是用脚踹,发现打不开之后,才去找钥匙,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串钥匙,塞进锁孔里又发现不对。”教授说到这里,台下的学生都笑了。

    接着教授又说:“男生女生回家开门的动作不一样,然后把这些不同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

    这位教授就懂得巧妙地把话留下了一半,在适当的地方终止自己的话,给同学们留下点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最后教授精彩的讲课,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而这堂课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此可见,言之有“续”的语言,有时候需要留下半句,给人一点悬念,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最终在公布答案的时候,就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这样说出来的话,就能更精彩。

    找到共同话题,让彼此有说不完的话

    有共同的话题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更需要找到双方的兴趣点,才能保证彼此有说不完的话,使交谈继续下去。如果你不善于寻找共同话题,就会使得双方的交往出现冷场,那么你们的交往也就无法继续深入了。

    寻找共同话题的方法很多,譬如,你们所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只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陌生人也可以有说不完的话。

    第一次和别人交谈时最好不要谈及隐私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不熟悉,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没到这个程度。而且刚接触的人,都不知道对方有什么忌讳的话题,因此,大家首先应该谈论一些无伤大雅的问题。

    你可以从一些不易触动对方隐私,但是可以让大家交谈的话题开始,比如,最常见的就是谈论天气,或者周围的环境,或者简单地询问一下对方的情况,让对方和你联系起来,在你们之间找到共同语言,方便下一步的交流。通过这样的谈话你可以了解到对方的喜好,也让对方更加了解你。

    一般来说,说话可以从礼貌性的打招呼开始。若认为打招呼只是形式而不去重视它,就无法开启后面的话题,更不可能找到共同的、聊得来的话题。因此,和别人初次见面,还是应该从有礼貌地打招呼开始,这也是找到共同话题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必要的一环。有了礼貌作为铺垫,才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才有制造共同话题的可能性。

    与人交谈,要看对方的心情。如果你的谈话无法激起对方的兴趣,或者你说的话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对方就不会对你有好印象。对方会想:“与其这样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自己的事情。”当然也就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谈话,这样一来,谈话就可能会终止。这就违背了“让彼此有说不完的话”这一初衷,而你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一个绝佳的机会。

    有一位教师想找校长办事,在与办公室主任的聊天中,他了解到校长对《红楼梦》特别感兴趣,曾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还获过奖。

    这位教师空手来到校长家,敲开门后,校长将他请到客厅,就去倒茶。趁这工夫,他打量了一下客厅,发现墙上有一副对联是《红楼梦》中的。校长过来后,他就问:“这副对联好像是《红楼梦》中的吧?”

    校长见他能看出是《红楼梦》中的对联,反问:“你喜欢《红楼梦》吗?”

    “哎呀!太喜欢了。”这位教师说,“毛主席对许世友说《红楼梦》不看十遍没有发言权,我已不知看了多少遍。大学时代,无聊时我就看《红楼梦》,感觉是一种享受。但越看越感觉其深奥,很多地方理解不透。”

    校长插嘴问:“你感觉什么地方最难懂呢?”

    “诗!我有一位朋友说《红楼梦》中任意一首诗只要从中挑一句出来,给他看,他就知道是书中哪个人物写的,我试过好几次他都判断对了,但我却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这时,校长就开始给他解释诗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由于看过校长写的文章,这位教师专找校长比较得意的地方去问他,于是,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过了几个小时,校长一抬头,发现已经十点多了,突然醒悟过来,问道:“哎,你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吧?”

    由于有前面几个小时的共同话题的谈话作为辅垫,这位教师已充分赢得了校长的好感,所以,他的事情也办得出奇的顺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平常沉默寡言的人,一旦谈到感兴趣的话题他也会滔滔不绝。因而为了达到话题不断的目的,让彼此有说不完的话,就要找到彼此共同的话题。这样才能真正把话说好,说得精彩。

    敏锐观察,打通情感通道

    要实现言之有“续”,需要我们留心观察说话人以及周围的事物,以观察的结果为话题,就能让话题不断,打通陌生的情感通道。

    每个人所处的地位和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些不同来寻找话题。在开口说话以前,就要先了解对方在哪些方面会有话可说。虽然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都不相同,但是大体上都和日常生活有关,所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就可以做到话题不断,打通陌生的情感通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用我们的慧眼去捕捉话题呢?

    首先,在说话之前,要注意别人熟悉的事情是什么,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每个人都会有话可说。例如,职业不同,熟悉的事物也不一样。假如和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谈话,你可以与之谈谈看管孩子的经验。而和一位服装店的老板,你可以与之谈谈服装款式和面料的潮流走向。性别不同,熟悉的事物也会有差别。例如,对于女性可以谈谈时尚,对于男性可以谈政治,谈谈世界格局。年龄不同,关注的事物也不一致。例如老人喜欢谈经验,孩子喜欢谈娱乐。

    在说话的时候,为了打通与别人的情感通道,还要适当了解别人的喜好,有时候自己也需要适当地充实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个朋友忽然提及一位偶像明星,并且问在场的朋友是否了解这位明星的最新动态。朋友们都面面相觑,其中一个朋友就说:“我们都一大把年纪了,谁还会关注这些当红的偶像啊!”这个朋友急忙说:“我是不关注的,但是我儿子关注啊,我假如不了解一点相关的信息,我怎么跟他交流啊。昨天他还说我落伍了呢,都不愿意再和我说下去了。”

    其次,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陌生人,让周遭的事物都进入你的话题之中,这样就能打破双方沉默无言的尴尬。

    可以以对方的所有物为话题。例如,对方的服饰、手机、包包等,都可以用来作为话题。假如对方用的手机型号刚好你有所了解,你就可以说:“你的手机挺不错的,这个牌子我关注很久了,一直很想买。”然后对方就会开始介绍他的手机。这样双方就有话可说了。

    可以以周边的事物为话题。例如在一家餐馆里,你可以说说餐馆的布置和设计,以及服务员的工作态度等。

    最后,说话时,要留心观察对方的脸色。也就是说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我们在全神贯注地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也要留心别人的脸色,看脸色说话。

    古代一个举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个县令的职位。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去拜见自己的上司。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为了打破沉默,县令问:“大人尊姓?”这个问题让上司很吃惊,但是还是勉强回答说:“姓某。”县令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大人的姓,不在百家姓中啊!”上司对这位县令的话更加惊异了,于是就说:“我不是汉人,我是旗人。”县令又问:“大人,您是属于哪一旗啊?”上司回答说:“正红旗。”县令接着说:“正黄旗是最好的,大人,您怎么不在正黄旗呢?”县令的话,让上司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就问:“县令,你是哪儿人啊?”县令说:“广西人。”上司就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是广东人啊?你走吧,我不想和你说了。”

    县令就是不会看人脸色说话的典型,对方的脸上明明已经写上了厌恶的情绪,但是县令还是没有捕捉到这个信息,没有适时地转移话题,最后在对方的强行要求下,不得不终止了话题,让谈话无法进行下去。

    其实,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情绪会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也就是说要看人脸色说话,假如发现对方的脸色有一瞬间的怒气,就应该立即终止话题,或者转移话题。

    总之,只有用敏锐的眼光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言而有“续”,让话题不断。

    营造吸引听众的磁场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吸引力很重要。就是说要成功地引起别人的注意,无论是作为你的听众,还是作为发言者,重要的是让他主动参与到你的话题之中,否则你就是唱独角戏。那么“言之有续”也就无从谈起。

    说话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正常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需要与人交流。就像前文所说的,我们每一天都要遇到无数的人,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就需要交流。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怎样引起别人的注意,让谈话继续下去呢?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话具有吸引力,让自己成为一块吸铁石,把听众都吸引过来。

    营造吸引听众的磁场,在演讲中尤其重要。现就以演讲为例具体说一下怎样做。

    1.准备好充分的素材

    要打有准备的仗,在演讲的时候,必须要有所准备,能够即兴演讲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大多数人在面对众人的时候,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紧张感,人在紧张的状况下,很难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吸引力,很难做到言之有“续”。所以在演讲之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在演讲过程中,为了增加吸引力,可以设计一些问句。例如引用一个小故事,在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说:“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这样就会把别人成功地引进你设计的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达到营造吸引听众磁场的目的。

    2.必须要有具体的内容

    在很多年前,有两个人同时报名参加了纽约一个著名的演讲培训班。其中一个是大学教授,另一个是街边的小贩,这个人曾经参加过英国海军。这两个人,一个温文儒雅,一个粗犷豪放。在培训的过程中,很有趣的事情出现了。在每次演讲训练的时候,他们俩都被安排在同一组,而且是同时开始演讲。开始的时候,教授的听众总是比小贩的要多,但是每次演讲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听众就陆陆续续地转移到小贩这边。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同样的状况。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教授在演讲的时候,注重使用华丽的语言,但是内容过于空泛。而小贩正好相反,他在演讲的过程中,虽然语言并不优美,但是总是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而且内容具体生动,还会引用很多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再加上他充满活力的肢体语言,使得他的演讲更加有吸引力。因此,只有说话具体,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感兴趣。例如,我们说一个小孩子顽皮捣蛋。这样说的话就不易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如果换一种方式,说这个小孩经常捉弄邻居家的小狗,经常往别人家门口扔泥巴,因而经常被父母打屁股。说得具体一些,吸引力也就增加一些,把别人引入你的话题中,就不会让你们的谈话中断。

    3.主题要突出,不要天马行空

    天马行空没有重点的谈话也不具有吸引力。

    有两个年轻人,在参加一次面试的过程中,面试官给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古罗马的建筑》,然后让两个年轻人做限时两分钟的演讲。其中一位年轻人在演讲的时候,讲述了罗马很多著名的建筑设计者,但是还没有列举完毕,面试官就说时间已经到了。而另一位年轻人直接就说罗马建筑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时间掌控在两分钟之内。

    一个人如果想在有限的时候内,涵盖很多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讲话的时候,要做到重点突出。如果内容过多,别人不知道重点所在,就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了。

    4.注意说话的语调

    在说话的时候,要具有吸引力,语调很重要。例如我们在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假如自始至终都只使用一种语调,那么原本精彩的故事,也会显得平淡无奇。但是如果掌握好语调,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即使是一个平淡的故事,也能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说话方式,才会更受欢迎。

    语言的精彩与否,要看听众的评价如何,只有那些具有吸引力的语言,才能赢得听众的好评。所以在说话的时候,要使用技巧,营造一个吸引听众的磁场,才能深深地把对方吸引住,才能言而有“续”,为制造不断的话题打下基础。

    引导对方说他的得意之事

    人们在自己最得意的事情上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在谈话的时候,假如言而无“续”,话题中断了,不妨挖掘对方的得意之事,然后对此加以引导,就此打开对方沉默的口,让话题不断。

    一所中学,已经有50年的建校史了,校舍的很多楼房都已经破旧不堪,急需修缮。但是资金缺乏,校长为这件事情很犯愁。每次向上级请示,都无果而终。

    迫不得已,决定向本市的一家玩具厂厂长求助。

    之所以向这位先生求助,原因是这位厂长平时热衷于教育事业,再加上玩具厂规模较大,厂长在当地相对而言比较富有。曾经捐款十万元成立了“奖教基金会”。

    但是这位厂长性格比较偏执,只做他乐意去做的事情,就算帮助别人也要看他的心情。

    校长觉得自己希望渺茫,不过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他还是决定要“背水一战”。

    校长见到厂长时,厂长正好心情不是很好,对校长不是很热情。校长说了一阵寒暄之语后,对方反应还是不够热情。这时校长说:“听说您一直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深感敬佩,今天在省城开会,散会后,特地来拜访您。”

    话一说到这里,厂长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推辞说:“不敢当,不敢当。我当年是吃了没文化的苦了。我们那时候,家里很穷,上不了学,一家人都没有文化,出来混,很不容易,完全是靠体力吃饭,很辛苦。所以现在能帮助孩子们上学,也是完成我当年的一个心愿。所以只要能帮助孩子们,让他们受教育,那么即使是花再多的钱,我也在所不惜啊。”

    校长听完后说:“厂长您真有善心,也具有远见卓识,创立奖教基金会。不仅在本市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全国各地的私营企业家,都纷纷效仿您。”

    厂长见话又说到自己的得意之事上,很开心地说:“我现在就只能为孩子捐点钱,也不能做其他的。但是能帮一点是一点吧,我自己也觉得开心。也没想过要为自己赢得什么好名声。”

    然后双方又谈了很久,总之中心都是围绕着“支持教育事业”这个厂长最得意的话题。厂长像找到了知音似的,讲述了很多自己的事情。

    在话题结束的时候,校长一脸忧愁地说:“我最近也在为孩子们担忧啊,我们学校的校舍已经很久没有修葺过了,有些地方都成为危楼了,现在孩子们上课的时候都战战兢兢的,我请求拨款的申请写了无数份了,都石沉大海。”

    听到校长的话,厂长起身拍着胸脯说:“校长,我看你也别为这件事情犯愁了,我现在就捐五万元钱给你们学校。”

    校长感动地紧紧握着厂长的手,表示由衷的感谢。最后顺利修缮了校舍,校长也因此与厂长成为要好的朋友。

    校长善于抓住厂长最得意的事情,引出厂长说出自己得意之事,首先保证了话题不中断,而厂长在说的过程中感觉非常愉快,人一旦开心了,那么校长要办的事情就轻松解决了。

    在说对方得意之事的时候,应注意,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把话语权交给对方。对方一旦掌控了话语的主导权,就会滔滔不绝。这样就能够保证言而有“续”,也最终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转移话题,避免陷入尴尬境地

    想要话题不断,有时候需要转移话题,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在一些对自己不利或者自己难以应对的场合中,巧妙地转移别人的注意力,绕过难说的话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跟随自己的思路走,这种谈话技巧方显一个人的智慧。

    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年幼的儿子走在大街上,路过一家玩具店时,儿子指着橱窗里的玩具大声叫嚷:“妈妈,我要这个!我要这个!”妈妈见状,便指着天上说:“宝贝儿快看,有飞碟!”

    儿子马上停止了吵闹,抬头张望,俨然已经忘记了橱窗里的玩具,然后就乖乖地跟着妈妈去看飞碟了。

    这虽然只是哄小孩的把戏,但却是一种巧妙地转移对方注意力的方法。在别的场合,我们也可以试着运用这种“流星战术”,巧妙地转移话题,避免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

    《三国演义》里有“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炎炎夏日,曹操邀请刘备到自己的花园中饮酒。席间,曹操先手指刘备,又指自己,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听了大吃一惊,一不小心就把刚刚拿到手中的筷子掉到地上。恰巧当时大雨将至,雷声隆隆。刘备灵机一动,说道:“一震之威,乃至如此!”其实曹操并未察觉到刘备当时的情形,于是笑着问道:“大丈夫也会怕雷声?”刘备答道:“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刘备机智地岔开话题,将曹操的注意力转移到雷声上,既避免了不回答让曹操察觉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危险,也避免了因此而导致的沉默,中断话题的局面。

    另一则是美国前总统林肯与共同参加国会议员竞选的对手卡特赖特牧师的故事。

    卡特赖特牧师到处散播林肯不信仰耶稣的言论。林肯心里非常明白,这样的言论必然会降低自己在选民中的威信,从而在竞选中失败,卡特赖特牧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天,卡特赖特牧师在教堂里布道时,林肯也坐在下面。卡特赖特发现之后,便以信奉耶稣为话题,对坐在下面的信徒们说:“愿意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想进入天堂的人请站起来。”“刷”的一声,信徒们站了一大片,而只有林肯依然坐着。

    卡特赖特看见后心里暗暗高兴。他让站起来的那些信徒们坐下,随即紧扣前面的话题说:“凡是不愿下地狱的人,请你们都站起来,我要为你们祈祷,愿上帝保佑你们!”信徒们又“刷”地站了起来。还是只有林肯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

    卡特赖特见状,高兴极了,扫了林肯一眼,转而一脸严肃地说:“大家都愿意进入天堂,把心献给上帝,而不愿下地狱与魔鬼为伍。可是,我发现林肯先生是个例外。请问林肯先生,您想到哪里去?”

    其实林肯早已胸有成竹,他从容不迫地站起来说:“牧师先生刚刚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我现在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既不去天堂,也不去地狱,我要到国会去!”

    紧接着,林肯借此机会向在座的信徒大力宣传自己的政见,这些信徒为林肯能在困境中更换话题的机智和在这样的场合中发表演说的魄力所折服,教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如果林肯仍然针对卡特赖特牧师所问的耶稣的问题去回答,必然会落入尴尬的境地。在这里,林肯接过话题之后,巧妙地转换,避免把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话题,保证了话题不终止的局面。

    转换话题需要很高的智慧,既要实现话题的转移,又要让话题不要中途间断,也就是说要做到有“续”,这样才能巧妙、自然,不露痕迹地转移,避免自己的尴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