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异性间的交往往往是凭直觉进行的,是纯洁和美好的,对这种友谊父母应当格外尊重和鼓励。让孩子与异性大方地自然交往,告诉他不要把异性视为特殊对象而感到神秘和敏感,形成一种人为的紧张和过分激动的心态。父母也不要把青春期的异性交往看作是“早恋”,是一种“错误的要求”或“会闹出乱子的坏事”,而想办法去“制止”、“拆散”。
上了初中的莉莉变得很爱交朋友了,不仅和女同学关系亲密,还有很多要好的男同学,有时还和这些男同学一起到家里复习功课、在街上闲逛或者出去郊游。父母对此非常担忧,怕女儿与这些男孩子们交往时一不小心闹出什么乱子来。
莉莉的情况是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会遇到的,青少年喜欢广交朋友,因为“喜欢与人相处”、“渴望被人爱”是人的本性,再加上青少年对异性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很乐意在一起相处。
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把交友,包括交异性朋友的好处总结为八条:第一,为彼此带来稳定感;第二,共同度过快乐的时光;第三,获得与他人友好相处的经验;第四,发展宽容大度和理解力;第五,得到掌握社交技能的机会;第六,得到批评他人和受他人批评的机会;第七,为将来提供求爱的经验;第八,培养诚实的道德观。
作为父母虽不能过多干涉孩子交异性朋友,但不可不关心,要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之间的交往。
孩子在学校里免不了会和异性同学有所接触,并且,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又能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然而,有很多父母和老师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知道,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是最容易跨越“友谊”在这道防线的。于是,父母或者是在心里暗暗的着急,或者是旁敲侧击地去劝阻,抑或是不由分说地去制止。可是,父母们想过没有,在学校里除了男生就是女生,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人的一生中,男女正常交往是现代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形式。因此,为了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事业着想,父母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异性相处,让孩子把握与异性相处的尺度。
1.父母要更正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念
父母们大概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谁家的孩子因为“早恋而没有考上大学”,“谁谁谁因为早恋而成绩一路下降”,这些事情让父母在大脑里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不能让孩子和异性走得太近,更不能让孩子和异性交朋友。其实,父母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有很多孩子和异性做朋友之后成绩会下降,但是,父母们可能没有想到,让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不是因为他们和异性交朋友,而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过度反应。父母和老师的过度反应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以至于让孩子不能负荷。有关研究发现,一个和异性交朋友的人,如果可以很成功的话,那么他往往会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也都非常高。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交异性朋友这一行为产生很多偏见,正是这些偏见让孩子和父母越走越远,甚至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崩裂。因此,为了能够科学地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和看法。
有些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异性交往等孩子长大再说。父母这样说也是为了孩子,听起来也很有道理,然而,这其中却也有问题。父母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那么,父母有没有想过,当孩子走入社会之后,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知道,人际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想要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异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还不具备和异性交往的能力。有这样看法的父母是把与异性交往看成是一种特别的任务,想要完成这种任务需要一定的能力,而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父母的心中,虽然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他们又不让孩子去通过与异性交往来锻炼这种能力。这样一来,就会让孩子把与异性交往看得十分神秘,更加重了孩子对这方面的好奇。确实,孩子并不成熟,但是,如果父母一直不给孩子成熟的机会,那么孩子永远没有成熟的机会。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与异性走的过近,就很容易会发展为“早恋”。父母一看到“早恋”这两个字,心里就慌了。如果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异性单独在一起,就会怀疑他们“早恋”了,就会千方百计地将他们分开。如果孩子真的是“早恋”,那么,父母的反对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抗拒,越不让在一起就越在一起;如果他们只不过是一般的朋友,那么,父母的做法就会让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因此,父母要慎重对待孩子与异性交往这件事。
2.让孩子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尺度
让孩子学会和异性交往,就要让孩子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如果是男孩的话,父母要让孩子有绅士风度。在生活中,在大家的观念中,女性往往会被视为弱者,男性经常会被视为强者,因此,男孩要学会保护与谦让女孩。比如:当在教室门口和女孩走个对面时,要先让女孩过;走在马路上的时候,男孩要让女孩走里面。
让孩子具有幽默感,不要太过严肃。有些孩子受了父母的影响,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总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或者是摆出一张臭脸,好像人家欠他多少钱似的。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和异性有所交集,但是,这样也会让孩子脱离人群。
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不要太过拘谨。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该说就说,该笑就笑,需要握手就握手,这都是很正常的,要是忸怩的话反而让人家讨厌。当然,要是过分随便的话,一定会把小女生吓跑。
如果是女孩的话,父母要让他们务必注意保持与男子交往的尺度,做到既能展现自己的魅力又能避免吞食苦果为最好。
有些女孩大概也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也或者是本身不爱和男孩子说话,就摆出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让人觉得不敢接近。虽然这样会让男孩子不敢接近,但是,也会让自己的周围没有朋友。如果孩子没有朋友,是容易孤独的。
当然,女孩不应该对男孩子不理不睬,也不能够太过热情。如果女孩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表现得过分热情,就会让对方感觉女孩是一个轻浮的人,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让人产生非分之想,这样不利于和异性之间的交往。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让孩子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形式,注意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没有特殊需要不单独约会;注意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性冲动,避免由于朦胧而产生的偏差,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理智地、有分寸地对待出乎意料的感情越轨,尤其对待“性诱惑”要敢于说“不”。
延伸阅读
孩子早恋怎么办
孩子出现早恋是现在令父母头疼的一个问题。据调查表明:早恋有年龄下移的趋势。不闻不问吧,总觉得会耽误孩子的学业;过问吧,又怕逼急了,孩子离家出走、自杀。
什么是早恋呢?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是不可取的。
男女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上有许多变化,对异性产生爱慕,这是人体发育的一种本能,是孩子告别少年时代经历的特定时期。个别孩子陷入早恋,确实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一丝阴影,轻则影响学业,重则导致孩子陷入误区。家长必须了解青春期特点,加强教育,预防为主,未雨绸缪。
不同的孩子早恋表现不一样,需要家长细心观察,下面提供一些常见的早恋倾向,供家长参考,请家长注意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认真分析,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突然变得爱打扮,常对着镜子照来照去。
学习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活泼爱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交谈。
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甚至撒谎外出去公园、歌厅等场所。
放学喜欢一个人躲在家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躁。
对描写爱情或性的电影、电视、小说感兴趣。
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情。
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常有异性打来电话,经常收到发信人地址“内详”的信。
值得提醒父母的是,不要把男女青少年的正常交往,如互相聊天、结伴游玩、一起看书、做作业等误以为是早恋,从而加以指责。本来孩子还不懂什么叫恋爱,被父母一说,反而恍然大悟,开始谈恋爱。
如何把好青春激情的大门,如何使孩子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保持心理平衡,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从医学上讲,性本能的冲动是可以通过大脑皮质来调节控制的。有的青少年能很好地调控,有的少男少女由于经不起第一次的感情动荡和心理波动,而产生了早恋。
早恋不是成熟的恋爱,而且会妨碍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所以不宜提倡。但由于这是一个涉及孩子情感的问题,父母应十分小心谨慎。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发现孩子谈恋爱,不仅没有斥责儿子,反而比过去更关心儿子,知道儿子喜欢语文,便鼓励儿子参加年级朗诵组,还启发儿子写日记。于是,儿子的习作频频出现在班级的墙报上,还被选上班委委员。一年后,期末考试名列全年级第五名,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集体活动成了儿子的主要活动,当初对异性的爱慕心理渐渐平息、淡化。
一般来说,孩子的早恋往往与生活单调、没有目标有关,因此充实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寻找生活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转移孩子对早恋的注意力。
真正的恋爱意味着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如果自己不独立,不成才,怎能承担起这种责任?爱,意味着奉献,为对方着想,孩子过早谈恋爱,不仅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耽误了别人的前程,这难道是爱吗?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如果发现孩子与某一孩子交往过密,应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孩子懂得,异性交往不要太集中在某一个人或一个小范围内,否则会失去与多数同学、朋友接触的机会。现代人多交朋友或多交几个性格志趣各异的朋友,能更深切地体会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与同学的广泛接触,共同成长。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防止单独来往的意外。而不是粗暴地阻止孩子们和异性交往。
在对待青春期少男少女早恋的问题上,父母应采取什么具体措施呢?
1.坦然面对早恋问题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性、恋爱、婚姻教育,先打打早恋的预防针。当发现孩子有早恋的苗头时,父母不要惊慌失措,如临大敌,要对孩子进行热情的帮助,给孩子讲道理,可以告诉孩子: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英俊少年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喜欢心目中特定的异性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发生的事,但这种喜欢只能保持在友谊的层面,不能成为“恋爱”。并告诉孩子不能早恋的原因,要教孩子自尊自爱,区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适当地向孩子讲讲爱情的社会道德性和爱情的权力责任,使孩子对恋爱、婚姻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运用“冷处理”的办法
父母对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如果发现孩子陷入早恋,孩子对所爱慕的对象魂不守舍时,父母不能用讥讽、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能偷看孩子的信件、跟踪监视孩子,更不能冲向学校或对方家中,弄得满城风雨,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是理解孩子,体贴孩子,运用“冷处理”的办法,采取“跳、”“冻”、“隔”的方法。因为当孩子产生恋爱情感时,随着憧憬与激动,也会为伤感、社会环境压力、甚至性欲的纠缠而苦恼。父母不但要洞察孩子这种内心情感,而且还要从旁加以引导,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孩子以热情、严肃的忠告,让孩子“跳”出来,将感情“冻”起来,要告诉孩子初、高中生谈恋爱最后“终成眷属”的还不到3%,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早恋对中学生学业有影响。尽量把两个孩子“隔”起来,少接触。父母的教育要和风细雨,又要有一定严肃态度,不能埋怨、责备,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困惑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3.转移其注意力
父母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发泄其充沛的精力。校内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校外的旅游、交友、公益劳动等既可锻炼身体,又可益智、养性。同时,鼓励孩子根据个人兴趣,发展个人爱好,如进行集邮、读世界名著、练习写作投稿,使课余的时间充满情趣,充满快乐,也许,早恋的情感会适当减弱和转移。
明智的父母应该首先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情,承认它是美好而纯洁的。同时,父母要以一个朋友和父母的身份告诉他们:青春期是一个人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对今后的成才是个很大的障碍。
附录
测试一:你的孩子懂得文明礼貌吗?
测试中的句子描述着孩子们经常会表现出来的行为,并说明他们在日常行为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文明礼貌。在每个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上你认为最能代表孩子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将这些数字加起来,得到总分。
评分标准:5=完全符合4=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不符合
1.到别人家做客时,能够很好地遵守礼节,赢得主人的赞赏。
2.在影院、图书馆等公共场合注意保持安静,不影响周围的人。
3.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能够诚恳地道谢。
4.给别人带去麻烦时,非常诚恳地道歉,并积极寻找补救的办法。
5.有客人到来时,能够热情地欢迎,客人离开时礼貌相送。
6.说话温文有礼,不出口骂人,不说脏话。
7.不受行为粗鲁或者出言不慎的朋友的影响,认为讲礼貌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8.购物或坐公车时自觉排队,知道照顾老、弱、病、残的人。
9.衣着整洁,行为端庄,与人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眼睛。
10.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总分
结论:
40—50之间:恭喜你,你的孩子是一个很有礼貌、很有教养的孩子,从他的身上也能看到你的修养。
30—40之间:如果让孩子注意一些细节的话,他将会做得更出色,也更能受到周围人们的欢迎和好评。你的教育还得再加把劲,这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20—30之间:你的孩子在礼貌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时候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礼貌的。可能你得反省或调整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10—20之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你的孩子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行为粗鲁的“小坏蛋”。也许你并不适合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建议你请教一下专业人士,相信他们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建议。
测试二:你的孩子会结交朋友吗?
测试中的句子描述着孩子们经常会表现出来的行为,并说明他们怎样在友情中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在每个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上你认为最能代表孩子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将这些数字加起来,得到总分。
评分标准:5=完全符合4=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不符合
1.喜欢热闹的场合,每次都玩得很开心。
2.能够和陌生人友好相处,很多朋友都是从陌生人转换而来的。
3.能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第一次相处后很多人都会主动和他联系。
4.喜欢向父母说一些自己的感受,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好朋友。
5.当有新同学或者新邻居来到时,总能热情地向他们表示欢迎。
6.节假日经常会和朋友们或者同学们一起外出活动。
7.生日或节日总能收到很多贺卡和礼物,也会给别人寄出礼物。
8.与人相处遇到障碍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9.说话简单明了,总能很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10.与异性交往时大方自然,很受异性欢迎。
总分
结论:
40—50之间:你的孩子非常善于交往,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能与他友好相处;他有很多好朋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朋友们悉心的照顾。
30—40之间:你的孩子能够跟自己喜欢的人友好相处,他交往的基础也是趣味相同。如果能让孩子扩大交友范围,和形形色色的人结为朋友,相信会让他受益终身。
20—30之间:孩子在交朋友方面存在着问题,与陌生人相处时会显得紧张。可能你的教育方式需要调整一下,以适合孩子的特点。
10—20之间:孩子很内向,虽然他也渴望友谊,但羞于开口,跟人相处时有恐惧心理。也许你并不适合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建议你请教一下专业人士,相信他们会给你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测试三:你的孩子懂得节俭吗?
测试中的句子描述着孩子们经常会表现出来的行为,并说明他们怎样在日常行为中体现节俭的思想的。在每个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上你认为最能代表孩子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将这些数字加起来,得到总分。
评分标准:5=完全符合4=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不符合
1.爱惜学习用品,不乱丢橡皮、铅笔,知道一纸多用。
2.不浪费粮食,吃净自己碗里的饭菜,不随意倒掉剩菜剩饭。
3.不乱买衣服,不因过时丢掉衣服,也不因为攀比买昂贵的衣服。
4.节约用水、用电,能做到用过关水,人走关灯。
5.合理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不乱买东西。
6.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买东西时会到各个商场看看,买价格最合理的。
7.珍惜各种自然资源,爱护公共财物。
8.知道什么东西都来之不易,感谢父母为自己提供的一切。
9.愿意“忆苦思甜”,喜欢听父辈们讲艰苦创业的故事。
10.懂得储蓄,在银行开有账户。
总分
结论:
40—50之间:你的孩子非常懂得节俭,这应该归功于孩子的性格和你平常的教诲。
30—40之间:你的孩子懂得节俭,但有些细节上还不太注意。如果你在这方面再加把劲,会使你的孩子受益终身的。
20—30之间:你的孩子在节俭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许你的教育思想不大适合他,你应该考虑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适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10—20之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你的孩子——铺张浪费。在他的头脑中没有节俭的思想,他认为这是个物质的世界,人们要做的只是消费,无需节俭。也许你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有没有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或许你并不适合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建议你请教一下专业人士,相信他们会给你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测试四:你的孩子有责任心吗?
测试中的句子描述着孩子们经常会表现出来的行为,并说明他们怎样以言行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在每个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上你认为最能代表孩子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将这些数字加起来,得到总分。
评分标准:5=完全符合4=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不符合
1.能够按时完成父母指配的任务。
2.做事情时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的影响。
3.关心父母的感受,能够真诚地分担父母的忧愁。
4.在家中主动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意愿,尽力不使自己的行为损害别人的利益。
6.答应别人事情时,总能尽力完成。
7.不能按时回家时会及时通知父母,不让家人为自己担心。
8.如果因故不能完成答应别人的事情时,会非常真诚地道歉。
9.不说大话,不信口开河,不向别人许下没有保证的诺言。
10.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
总分
结论:
40—50之间:恭喜你,你的孩子责任心很强。
30—40之间:如果孩子的责任感能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将会使他受益终身。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责任心教育还得再努些,让他成为一个在责任心方面无可挑剔的人。
20—30之间:孩子在责任感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父母,也许你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或者是否适合孩子的特点。
10—20之间:孩子的责任感很危险,也许你并不擅长从事这方面的教育,建议你请教一下专业人士,相信他们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建议。
测试五:你的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吗?
测试中的句子描述着孩子们经常会表现出来的行为,并说明他们怎样以独立自主的思想影响着自己的言行。在每个句子后面的横线上写上你认为最能代表孩子目前水平的数字,然后将这些数字加起来,得到总分。
评分标准:5=完全符合4=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不符合
1.攀登一些比较危险的山峰时,孩子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爬到山顶。
2.自己安排活动,比如星期天到哪里玩,假期在哪里度过。
3.自己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并能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指定地点。
4.会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父母不在家时会自己做饭吃。
5.能够根据自己的志愿和兴趣选择学校和专业。
6.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忽喜忽悲。
7.能够自己安排时间,明白自己在什么时间里该做什么事儿。
8.当看到一些事情时,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9.不人云亦云,也不亦步亦趋,做事时喜欢另辟蹊径,体现自己的特点。
10.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喜欢摸索着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分
结论:
40—50之间:恭喜你,你的孩子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人。
30—40之间:如果孩子的独立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他将受益终身。也就是说,你需要加把劲,让孩子能够彻底地摆脱家庭的“束缚”。
20—30之间: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身为家长的你要反省与调整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特点。
10—20之间:孩子的独立性比较差,需要有人时时在身边关照自己。也许你并不适合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建议你请教一下专业人士,相信他们会给你一些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