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高情商家长了解孩子的六个技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默默守护

    ——给孩子一个更大的成长空间

    某天,卫娟下班回家后,女儿小囡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日记本,递给了卫娟。卫娟想打开日记本,却发现它带着密码锁。小囡帮忙打开锁之后,卫娟看见扉页上写着“除本人外,禁止乱动”的字样,下面的署名是“Rose”。

    “Rose是谁啊?”卫娟问。

    “当然是你的宝贝女儿——我呀!”小囡抱着妈妈的肩膀说。

    卫娟心想:起英文名字也不跟我商量商量,真是人小鬼大!她内心虽然有些不悦,但没有流露出来,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事。

    “你为什么要买个带密码锁的日记本呢?”卫娟问。

    “就是为了不给别人看呀!”小囡没有觉察到妈妈的表情越来越严肃了,继续撒娇。

    “妈妈也不能看吗?”

    “那当然!”说完,小囡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妈妈生气了。

    “那在你眼里,妈妈也成了‘别人’?”

    “……”小囡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沉默了一会儿,卫娟坐到了小囡的对面:“小囡,你是不是跟哪个男生好了,不想让妈妈知道?”

    “你乱说!”小囡差一点哭了出来,拿起日记本,冲回了自己的房间。

    天暗了下来,屋子里也变得很昏暗。卫娟不想去开灯,更不想去做晚饭,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着坐着,她突然想哭,感觉自己是个失败的妈妈,她觉得,一向乖巧的女儿突然变得陌生了。为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陌生?卫娟实在不明白……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变得越来越陌生是正常现象。

    孩子的成长,不仅是一个长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一天天地成长着,衣服买了没几天就不合身了,鞋子没穿几天就变小了,声音也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他们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生理上的变化。

    有一部分家长基本上没有关注过孩子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孩子因内分泌系统的发展而引起的心理发展(如孩子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个性难以捉摸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社会化的过程,孩子越来越希望表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大人”的价值,他们不仅自尊心越来越强,而且变得更敏感,更关注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很多问题似懂非懂,但自尊心不允许他们再像小时候那样直截了当地问家长或老师了,所以,他们心里的秘密越来越多。

    虽然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但是他们与孩子之间毕竟相差了二三十岁,如果说十年是一个代沟,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至少有两个代沟,因而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沟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说,孩子在家长眼里显得越来越陌生是一种正常现象。

    孩子越大,让家长操心的事也越多,如孩子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早恋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等等。要为孩子操心,家长就必须了解孩子,因此,很多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孩子:

    “小胖,你今天看起来没精神,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小囡,你最近老说英语老师的坏话,是不是英语学习出了问题?”

    “小胖,你的鞋子是不是硌脚了?”

    一般来说,在孩子身上发生的这类问题,家长都能察觉到。但是,孩子为什么不想去学校、为什么无缘无故发脾气,这种感情上的问题,很多家长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成为小学生、中学生,他们会保留一些事情,不会事事都告诉家长。家长开始不安:“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家长会觉得不能放任不管,所以开始步步紧逼,追问孩子。

    如果家长问“在学校怎么样”,孩子便会回答“没什么”,家长要是问“你这是怎么了”,他们还是回答“没什么”。“没什么”,已经成为孩子应付家长追问的口头禅了。孩子之所以不向家长说心里话,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认真回答问题,家长肯定会责备:“为什么你就不想想办法呢?”“你自己主动去做不就行了吗?”所以孩子认为不如什么都不说,直接保持沉默。然而,孩子不说话,家长就更着急了。

    在孩子看来,家长老是追问自己,打探自己的隐私——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没有“孩子的隐私”这个概念——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所以,家长追问孩子,只会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让孩子感到厌烦。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变坏,所以经常偷看孩子的日记,窥视孩子的秘密,结果孩子非常反感,和家长的关系反而恶化了。有的家长还用对小学生的方法来对待初中生,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要孩子顺从自己,就有可能导致孩子更加逆反,或者胆小退缩,没有主见和自信心。

    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感到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越是担心就越不能逼问孩子,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命令孩子做事。家长必须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质问或盘问孩子,也不要用指示、命令和禁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对那些高情商的家长来说,他们虽然也担心孩子,但不会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只在旁边静静地守护,等孩子自己来倾诉。他们会利用自己极强的观察能力来观察孩子的需求,尽量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氛围与机会,让孩子主动开口。

    反思:你是否悄悄看过孩子的日记、短信或聊天记录?

    和风细雨

    ——用平等创造有效沟通的氛围

    小倩今年十一岁,是一个很文静、乖巧的女孩,平时走路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妈妈沈婕让小倩上了七个补习班,如美术班、钢琴班、舞蹈班、演讲班等,正好从星期一排到星期天,于是,小倩每天下午都要去上补习班。

    有一天,在外地工作的小倩爸爸蒋文明接到电话,说小倩住进了医院。于是,蒋文明急忙赶了回来。

    在进病房之前,蒋文明找到大夫,询问小倩的病情,大夫说小倩没什么大病,就是太累了。

    “一个才十一岁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累呢?”蒋文明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见到小倩,蒋文明问:“小倩,你上那么多补习班,累吗?有没有你不喜欢的课程?”

    小倩对爸爸说:“我都喜欢,它们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蒋文明注意到,小倩说这句话时看了妈妈一眼,而沈婕听到女儿这样说,脸上也露出了微笑,仿佛在说:乖女儿,你真懂事。

    蒋文明很了解沈婕教育孩子的方法,知道让小倩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容易,于是他换了一种做法,让小倩把七个补习班按喜欢的程度排序,结果,小倩把钢琴班排到了最后一位。

    他看着这个排序,问:“小倩,你为什么把钢琴班排到最后一位,是不喜欢钢琴课吗?把理由告诉爸爸。”

    也许是憋得太久了,小倩小声地说:“我不想上钢琴班。”

    “你怎么能这样想?”听到女儿这么说,站在旁边的沈婕一下子急了。

    “妈妈,你这样说,不就是非让我学不可吗?”小倩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沈婕愣了一下,立即又带着怒气为自己辩护:“我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

    看到妈妈生气了,小倩胆怯了,小声地说:“那我病好了就继续学吧。”

    “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沈婕语气很强硬。

    蒋文明终于找到了小倩的病根:因为对沈婕专制教育的恐惧,使得她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小倩为什么会对沈婕产生这样的心理恐惧?

    其实,在沈婕身上有一种天生的权威感,这种权威感让她很难把小倩当成与自己一样有尊严的“人”来对待。在沈婕看来,小倩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安排,因而她对小倩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控制。如果小倩不服从,她就会威胁,当然,她的这种威胁不一定通过语言,她会制造在小倩看来很恐怖的氛围。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流信息的要素很多,家长说话时的口气、眼神、手势等,都能够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像沈婕“你怎么能这样想?”和“这可是你自己说的!”这样的话语,虽然不是直接威胁,但在小倩听来跟威胁的意思差不多,因而觉得很恐怖。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是说话的内容在表达意思,语速、语调和语态都在传达信息,都会给孩子带来相应的心理感受。比如,你问孩子:“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既可以用一种责难的语调,也可以用一种表示鼓励的语气。前者会造成一种让孩子本能地疏远并且对你产生敌意的氛围,后者却可以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然而,很多家长对这种效果熟视无睹,他们相信孩子会乖乖地听自己的,当孩子开始反抗他们时,他们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妈妈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这是家长在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时常用的理由。从主观上来说,大部分家长做一些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由于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会反抗,这不仅让家长不能如愿以偿,更多时候会适得其反。

    小华:“爸爸你看,这是妈妈给我买的新皮鞋。”

    爸爸:“真漂亮,还是羊皮的呢!”

    小华:“不是羊皮的,是我的!”

    如果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尊重,那他们通常会采取两种应对措施:一是顶撞,这实际上是关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即关闭自己的心扉,拒绝与家长交流;二是顺从,由于害怕,孩子只好百分之百地顺从家长的意愿,家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像小倩一样。采取第二种应对方式的孩子,表面上看上去很乖,但其实那是他们扭曲自己感情后呈现给家长的一种假象。

    如果在沟通之前,家长就摆出一副“我都是为你好”的高高在上的架势,那就不可能做到真正有效地沟通。像小倩这样的孩子实际上很聪明,他们知道自己对家长说真心话没用,而且一说真心话就会遭到声色俱厉的批评,所以,慢慢地,他们只好说违心话,而且也开始变得自卑。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家长只有了解孩子感情的真实状态,才能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案,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了解孩子感情的真实状态,就要做到能让孩子跟家长说真心话,不至于被误导,好心办坏事。要让孩子跟家长说真心话,就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心理感受,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感情。除此之外,家长别无选择!

    反思:你觉得孩子平时跟你实话实说吗?

    见面三分情

    ——增加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韩建出差近二十天,下午两点多才回到家里。太太杨婧在上班,读初三的儿子小帅还没放学,他感到有些无聊,便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睡了起来。

    迷迷糊糊之中,他觉得有人开门进来了。

    进来的人身材细长,有点像儿子小帅,但小帅似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头发不仅长,而且蓬蓬的;身着间杂粉红色与果绿色的衬衫,松垮垮地系着一条领带;宽松的牛仔裤,白色的耐克鞋一尘不染……活脱脱一个从动漫中走出来的美少年。

    “你是谁?”韩建猛地从沙发上坐了起来。

    “爸,是我啊!”那人吓了一跳。

    听了回答,韩建才从声音上确认是儿子小帅放学回来了。

    父子俩像陌生人一样彼此打量着。过了很久,韩建才问:“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

    见父亲这么跟自己说话,小帅扭头就进了自己的房间。

    韩建想跟进去,但他一想到儿子刚刚别扭的样子,觉得说了他也不会听,便作罢。

    晚上睡觉前,韩建跟杨婧抱怨:“你平时怎么不管一管,让小帅变成了这个样子?”

    “你还好意思说?!”听韩建埋怨自己,杨婧气不打一处来,她说:“你自己管过儿子吗?你成天只知道工作,忙!忙!忙!你什么时候过问过儿子的事?要知道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得问你自己!”

    韩建叹了口气,对杨婧说:“做男人难呀!在古代是忠孝两难全,到了现在就变成了家庭与事业两难全!”

    “鬼才相信!”杨婧瞪了他一眼,说:“你们男人平时少打几圈麻将,少喝几壶酒,教育孩子的时间就出来了!”

    杨婧的话虽然很刻薄,但韩建心里却承认她说的有道理。

    韩建承认,自己跟小帅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自从小帅上初中后,韩建就没有带他出去玩过一次,更没有认真地跟他交流过。身为公司的经理,韩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和应酬,但是,是不是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呢?其实,用“工作忙”这个理由来搪塞太太杨婧可以,但他不能拿它来骗自己。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想到这一点,韩建开始有些愧疚。

    有很多像韩建一样的家长,他们认为,只要通过成绩单就能了解孩子,所以,尽管他们很少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但他们对孩子的成绩单非常在意,总是关注孩子数学得了多少分、英语在班上排名怎么样等,他们想通过这些资料来判断孩子的状态。更有甚者,仅仅通过老师表扬或者告状的电话来了解孩子的状况,这只能看到孩子外在的东西,看不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由于父母缺少与孩子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因此在他们眼中,孩子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陌生。

    绝大多数家长因为生计问题,需要工作和应酬,所以留给孩子的时间有限,这些都是能理解的。但是,既然把孩子生了下来,那就必须承担起做家长的责任。如果家长把“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又幸福的人”当成自己的人生使命,那自然就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如果父母缺少与孩子的直接交流,那么不仅会觉得孩子变得越来越陌生,而且他们与孩子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淡薄。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家长经常跟孩子进行直接接触,对家庭教育非常有好处,这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爱(这一点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很重要),又能使得家长享受天伦之乐,减轻因抚养孩子带来的种种压力。

    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志,那些高情商的家长都具备超群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可以说,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是家长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积极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心声,从中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为有“先见之明”的家长。现在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处在“亡羊补牢”的状态,这就说明他们情商不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高情商的家长会通过直接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情、身体动作、学习方法等状态来了解孩子,而这些状态很难在成绩单上表现出来。比如,孩子做作业时的神态只能在实际接触时才能被观察到,如果家长情商很高,他就能通过直接观察判断出孩子的精神状态。

    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就必须了解孩子的精神状态;要了解孩子的精神状态,就要提高观察孩子的能力,并增加与孩子的交流时间。见面三分情,即使没有口头上的交流,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都能给对方心里带来暖意,营造出家庭独有的温馨氛围。为了了解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应该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直接交流,哪怕只有十分钟。

    作为家长——特别是父亲——应争取多与孩子一起吃晚饭。其实晚餐时间不仅是一个吃饭的时间,还是一个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沟通的非常好的时机。晚餐时,大家可以随意交流,家长不要总在晚餐的时候追问孩子“你今天干了什么”,孩子愿意说就让他说,不愿意说千万不要逼他。如果他愿意说,则说明他对过去的事情感到很开心,非常愿意告诉家长;如果不愿意说,则说明孩子不愿意回忆不开心的事,他们甚至会认为,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为什么家长老是要重提?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带有强迫性地追问孩子。

    反思:你一周有几天与孩子一起吃晚饭?

    寻根溯源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星期六下午,朱媪去楼下的杂货店买鸡蛋,五岁的小豆豆也跟着去了。在回家的电梯里,朱媪发现小豆豆正津津有味地嚼着泡泡糖。她没给小豆豆买泡泡糖,他的泡泡糖是哪儿来的?很快,朱媪就猜到是小豆豆趁店主与自己闲聊时,自己在货架上拿的。

    回到家里,朱媪打开电视,调到小豆豆喜欢看的少儿频道,她和儿子一边看动画片,一边聊天。

    “小豆豆,你这泡泡糖是自己从刘阿姨(杂货店店主)那里拿的,对吧?”朱媪问。

    “嗯。”小豆豆点点头。

    “我小时候也拿过别人店里的橡皮擦,现在还觉得不好意思。”

    “为什么呀?”小豆豆扭过头来问朱媪。

    “因为我没给人家钱。”

    小豆豆有些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刘阿姨货架上有那么多泡泡糖,拿一块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话,朱媪耐心地告诉小豆豆,刘阿姨很辛苦,要卖很多泡泡糖和其他的东西,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付房租、送小宝(刘阿姨的孩子,跟小豆豆在一个幼儿园)上幼儿园等。

    “哦,我再也不拿刘阿姨的东西了!”小豆豆终于明白了要给刘阿姨钱的道理,“妈妈,那我们什么时候把钱给刘阿姨?”

    “你真是一个像小童童(小豆豆喜欢的动画片的主人公)一样聪明的孩子。”朱媪摸了摸小豆豆的小脑袋。

    这就是一位高情商的妈妈!

    当朱媪发现小豆豆“偷”了东西以后,她并没有暴跳如雷,这说明她善于识别和调整自己的感情。回到家,她打开电视,让小豆豆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其实就是发挥利用感情的能力,营造一种有利于与小豆豆进行沟通的气氛。

    朱媪说自己小时候也拿过别人的橡皮擦没有给钱,这同样是在发挥利用感情的能力,目的是希望引起小豆豆的情感共鸣。得到小豆豆的情感共鸣后,朱媪开始讲店家虽然有很多泡泡糖但需要赚钱的道理,尽管这种道理在成年人看来很浅显,但对于小豆豆来说仍属于“大道理”。

    “妈妈,那我们什么时候把钱给刘阿姨?”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小豆豆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迫于妈妈的压力或威胁。所以说,朱媪很顺利地调整了小豆豆的感情状态,如果朱媪的处理方法没有引发小豆豆的情感共鸣,那小豆豆就不可能主动提出给钱。

    如果朱媪没有高情商,那这件事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可能事情的发展会变成这样:

    当朱媪猜到小豆豆的泡泡糖是“偷”来的之后,马上就质问小豆豆为什么要偷人家的东西。面对暴跳如雷的妈妈,小豆豆自然说不出(或者不敢说)“偷”东西的理由。于是,朱媪拖着小豆豆回到杂货店,在补交了钱之后,让小豆豆道歉,保证今后不再这样做了。在朱媪看来,这是为了让小豆豆“长记性”,今后不再做类似的事情,这事就到此为止了。

    但是,事情的结局可能比朱媪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迫于妈妈的压力,小豆豆向刘阿姨道了歉,但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这次我被你们抓住了,下次我一定会小心,不被你们抓住!”他觉得,反正自己“偷东西”,已经是个“坏孩子”了,那不如破罐子破摔,坏就干脆坏到底——尽管小豆豆可能没有这么明确的思路,但潜意识会驱使他这样做。因此,他有可能会再次“偷”东西,在“偷”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毁掉自己的一生。

    其实,孩子经常会做出许多类似小豆豆的行为,他们之所以“偷”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性很坏,而是因为他们不懂成人世界的“规矩”。

    儿子:“妈妈,我发现爸爸是个超级球迷!”

    妈妈:“你怎么发现的?”

    儿子:“因为他在我的零分成绩单上写了‘好球’!”

    拿别人的东西又不被发现,这种事很刺激,因而很好玩——这就是孩子的逻辑。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之后,不要立刻“上纲上线”,将这件事定性为孩子的人品问题。这样的行为只能称为“不当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年龄相称,符合他们的行为逻辑。如果家长自己夸大这种不当行为的后果,给孩子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为了让他们“长记性”,从而重罚,那结局无非有这么两种:一种是孩子报复家长,叛逆心越来越强,最后变成真正的“问题少年”;另一种是孩子服服帖帖,逆来顺受,最终变成一个缺乏自尊和自爱的人。

    反思:一般情况下,在发现孩子做出不当行为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对症下药

    ——了解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动机

    某天晚上,刚吃过晚饭,秦晶一家三口一起看了一会儿电视。客厅的自鸣钟已敲了八下,若是平时,十岁的小平早就回到自己房间里写作业了,可他今天一点都没有要做作业的意思。

    “小平,现在几点了?”秦晶问第二遍了。

    小平说:“烦不烦啊,一直问!”

    秦晶发火了:“现在八点都过了,你为什么还不回房间做作业?”

    小平没有任何表情,继续盯着电视机。

    秦晶几次伸出手想揍儿子,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因为她知道,如果这一巴掌打过去,只会更加激起小平的对立情绪。

    “小平的学习平时都不用我们操心,为什么今天突然不听话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放弃了用巴掌征服小平的念头,秦晶开始思考小平不听话背后的原因。

    应该说,秦晶开始用思考来代替巴掌,是情商较高的表现。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属于感情动物,也就是说,人们的每一种行为都是由感情支配的,感情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动机。

    不同的感情状态决定人们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的动机决定人们不同的行为。小平突然不听话,说明了他的感情状态出现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动机。要让小平听话,秦晶必须先了解他的感情状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小平不听话背后的动机;只有了解了动机,才能真正解决小平不听话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一般有四种动机:引起家长对自己的注意、好胜心膨胀、想要报复和自暴自弃。

    第一,孩子想引起家长对自己的注意。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在孩子的逻辑里,“不注意”等于“不爱”,孩子需要经常确认家长还爱自己,确认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孩子突然不想做作业了,他的目的可能是想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这时父母应该满足他的这种心理需求,不要不停地催他去做作业。这时候,父母可以先陪孩子玩一会儿,待他情绪平静下来后,再提醒他:如果再不去做作业,明天就没法按时交作业了。在孩子起身回房间做作业时,父母可以抱一抱或者抚摸他,让他明白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家长要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同时,也要告诉他,今后不要用不做作业的方式来引起父母注意,这对他自己没什么好处。

    第二,孩子的好胜心发作。这时,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这是孩子完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而自我意识的完善是人的一种天性。孩子的好胜心强不是坏事,只要家长加以适当引导,这种好胜心就可能会转变成领导能力。如果小平不肯做作业是想表明自己完全可以决定自己的事,不需要家长替自己瞎操心,那秦晶首先就要抑制自己的怒气,不要认为自己的家长尊严受到了挑战,用巴掌去控制孩子的好胜心,那样只会造成“两强相遇双方伤”的惨烈结局。因此,当秦晶让小平去做作业,小平用消极方法对抗时,秦晶一定要沉住气,如果通过巴掌来逼小平就范,那他的斗志可能会更加昂扬,使出各种抵抗“招数”以证明“家长对我无可奈何”。对待小平好胜心的膨胀,秦晶应该先坐下来,平等地与小平对话,比如问他现在的想法如何,准备怎么做,等等。只有让小平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被理解,他才会愿意接受秦晶的建议。尽管这需要一个过程,但秦晶一定要有耐心。

    第三,孩子想报复家长。孩子会产生报复心理,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家长管得太严,感情长期受到压抑。如果家长察觉到孩子想报复自己,那他心里肯定会很难受:我为你的学习和生活把心都操碎了,你怎么一点也不领情?这时家长要注意,即便心里再难受,也必须克制惩罚孩子的念头。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秦晶再催小平去做作业,小平可能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把作业本扔到地上。秦晶应对小平表示理解:“小平,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烦?没关系,你看一会儿电视再说。”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秦晶再提醒他做作业,那就可以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减少很多。

    第四,孩子自暴自弃。孩子之所以自暴自弃,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但又不想让家长知道,这一点与孩子想引起家长对自己的注意正好相反。如果小平是想引起秦晶的注意,那就说明最终他会做作业,只不过当前想以不做作业的方式引起秦晶对自己的注意罢了;如果小平不会做这些作业的话,那他是对自己失望,不想让秦晶注意到自己的“不会”。

    小丫:“爸爸,你再给我讲个故事吧。”

    爸爸:“爸爸很累啦,你要夸我两句,我才有劲儿给你讲故事。”

    小丫:“王总,你家小丫真乖,长得真漂亮!”

    这时的自暴自弃,是由于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而自动放弃,比如,觉得数学题太难了,就干脆不去做。如果小平自暴自弃,而秦晶总是催他去做作业的话,那他就会变得很沮丧,希望秦晶离得越远越好。如果小平希望秦晶尽快离开,秦晶应尊重他的意见,待小平平静下来之后,再慢慢与他一起讨论解决作业难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秦晶千万不要唠叨:“这样的题目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学不会?”这只会让小平更沮丧。

    一般来说,孩子很难说清楚自己的行为动机,他们只是根据潜意识在行动。

    但是,家长一定要弄清孩子“不听话”的动机,否则,家长采取的应对措施就可能南辕北辙,甚至弄巧成拙、火上浇油。比如,孩子“想引起家长注意”与“自暴自弃”表现出来的表情很相似,前者想让家长围着自己转,后者想让家长离自己远一点,如果家长弄反了,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那么,如何了解孩子每一个“不听话”行为背后的动机呢?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就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别是提高识别感情的能力。如何提高识别感情的能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详细介绍。

    反思:孩子不听话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先听之明

    ——用心聆听孩子的“怪话”

    晚上吃饭的时候,许婉刚上初一的儿子小雄说:“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太差劲了,是个作业狂,总是搞题海战术,真让人崩溃!”

    “你说什么呢,小雄!”许婉严厉地打断了小雄的话,“老师让你们多做一些作业,是为了你们好!再说了,你数学成绩一向不错,你崩溃什么呀?”

    见妈妈这么说自己,小雄只好闭上了嘴。

    许婉以为自己的批评使得小雄端正了对数学老师的态度,在她看来,这件事到此为止了,所以她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然而,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它才刚刚拉开序幕……

    两个月之后,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原本数学成绩稳居班上前五名的小雄,这次只考了七十七分,排在了倒数第五名!

    对于许婉来说,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她多次“拷问”小雄,小雄拒不回答(事实上他也说不清),于是她只好打电话给数学老师,没想到,数学老师冷冰冰地回答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事早有预兆,我怎么一点也没察觉呢?”许婉反复琢磨数学老师话中的含义,最后,她终于开窍了:原来小雄早就对数学老师有“看法”了,不然他也不会说数学老师的“怪话”。

    说数学老师的“怪话”,就表明小雄对数学老师的教学(也可能是对数学老师本人)有抵触情绪。抱着抵触的情绪学习,效果怎么会好?所以,小雄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是情理之中的事!想到这里,许婉后悔当初没把小雄的话当一回事。

    许婉一开始没把小雄的话当回事,就是因为她识别感情的能力不高,没有意识到小雄的话是对数学老师感情上的不满。若是存在这种感情上的不满,孩子的学习必然会被影响。

    在处理孩子的意见和抱怨这个问题上,情商水平不同的家长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家长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的或自己的事,那他就会敷衍了事,想尽快把孩子的问题应付过去,做到“眼不见心不烦”。如果家长从长远来考虑孩子提出的问题,那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即使做不到“防患于未然”,至少也可以及时补救。

    “忠言逆耳”,所有的家长都了解这个道理,但是他们自己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又不容易做到。当孩子向家长抱怨和发牢骚时,家长要么不耐烦,要么觉得孩子大逆不道,对老师或家长不尊重,因而他们很少聆听孩子的牢骚,更不会把孩子的牢骚当回事,认为孩子只是在“说怪话”。

    下雨要打伞,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长不知道现在是否正在“下雨”,所以即使“下雨”了他们也没撑开“伞”。这些家长不喜欢听孩子“说怪话”,自然也不知道孩子的感情出现了问题,没有发现孩子已经开始“下雨”了。只有当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已经“电闪雷鸣”时,家长才撑开“伞”,但为时已晚,他们已经被淋成了落汤鸡。而那些唯我独尊型的家长在听到孩子的抱怨或牢骚后,不是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仔细地检查孩子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反而会这么想:“这小子就是事多,没事找事!”由于未能及时发现问题,错失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就会付出额外的代价。

    倾听是人类的基本能力,言为心声,家长应学会用心聆听孩子说话。

    倾听与聆听的区别在于家长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听”孩子说话,倾听只强调“听”,聆听不是被动地听,而是要接受孩子话中的意思。汉字中,聪明的“聪”就是用“耳朵”听对方的“心”声,因此,家长应善于利用耳朵来聆听孩子的思想。可以说,聆听是家长必备的技能,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反思:你对孩子说的“怪话”或发的牢骚一般采取什么态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