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之谜-北极熊效应:苏联解体 美国死人——《录像之谜》译者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说,有种现象叫“蝴蝶效应”,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几千里之外偶尔扇动几下翅膀,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那么,庞然大物的苏联,虽被称为“北极熊”,但体积比“龙”、“象”之国加起来都还要大:面积2200多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军力也仅次于美国;这么个大家伙轰然倒塌,分崩离析,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变化呢?

    咱们姑且称之为“北极熊效应”吧。

    苏联军队走私,欧洲血钻交易,美国的俄罗斯黑帮,实现了“美国梦”的第二代俄罗斯移民成了金融、房地产大亨,还有一大批来寻梦的俄罗斯落难妇女,美国这个“机遇之国(书中人物所说)”给了他们多少机遇、什么样的机遇呢?本书主人公依然是艾利·福尔曼,生长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苏联解体产生的“北极熊效应”给她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这一切又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呢?

    读过《谋杀鉴赏》、《谜案鉴赏》和《加倍偿还》的读者都知道,女制片人艾利·福尔曼这个“业余女侦探”好管闲事,结果陷入险境,歪打正着地破获了三起惊天大案;这一次,她还能那么幸运吗?警方怎么可能让她插手侦破重案要案呢?

    除了故事,本书对于人性的揭示与剖析可以说入木三分,肯定会引发我们不少深深的思考。

    本书依旧是老中青三代译者通力合作的结晶:一位是青年才女,曾留学美英两国,此前已翻译出版过两本小说;一位是中年译神,曾三次在全国性翻译大赛中获奖,也是持续热销的《谜案鉴赏》的译者之一。我本人依然负责全书的修改润色统稿定稿以及决定全书质量的相关事宜。本书若能给读者诸君带来舒畅愉悦的阅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感知苏联解体前后的动荡心理、观察活生生的美国现实生活、思考人性深处的某些方面,功劳在于集体;若读起来生硬晦涩、味同嚼蜡,责任归我个人,因为本书既由我主管、也由我决定最终的面貌如何,每词每句都经过我多次苦心孤诣地反复打磨,常到绝处逢生、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地!

    毫无疑义,首先得感谢作者不厌其烦地释疑解惑,感谢廖思丞博士一如既往的帮助解答有关背景知识。

    限于精力与水平,也由于文学翻译本身的属性,不同的读者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认识,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恳请读者与方家不吝赐教,老朽还会不断修改译文,使之不断改进。

    当初译完《谋杀鉴赏》以后,我已下定决心,力争于有生之年,译完莉比·赫尔曼的主要作品,并且也得到了作者大力支持。于是,由我本人翻译或主持翻译的赫尔曼作品便统一编号为:

    汪译赫尔曼:01《谋杀鉴赏》,02《另类间谍》03《谜案鉴赏》,04《加倍偿还》,05《面纱与革命》,06《凶案影像》;07《绝地反击》将于2017年春季问世,敬请期待。

    相信本书也会像《谋杀鉴赏》那样“一口气看完本书,阅读的快乐自不必说”;也会像《谜案鉴赏》那样“读来大呼过瘾”。

    是为序。

    汪德均(汉译赫尔曼第一人)

    2016.11.26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