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进退的秘密-掌握主动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先当沙袋,而后据理力争

    毛先生工作了6年,一路走来也算是有惊无险。他的经验是对不同人的发怒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先甘当沙袋,而后据理力争。

    6月的一天,上司对公司上半年的营销状况极不满意,当着众同事的面,甩出一沓报表,把主管营销的毛先生臭骂一顿。问题其实出在广告宣传上,毛先生有许多委屈,但不便马上反驳,否则将是火上浇油。他把上司的意见记在笔记本上,待上司情绪平稳后才说:能否听我解释?

    他先肯定了营销工作确实有待改进,然后提出对广告宣传的意见。

    上司听他侃侃而谈,十分重视,随即招来广告部负责人与毛先生一起共商对策,事情就这样圆满的解决了。

    朱先生是毛先生的同事兼对手,见上司喜欢差遣毛先生,心有不服,便时常找碴儿针锋相对。毛先生采取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平时十分注意把与之相关的工作处理得当,让朱先生无话可说,遇到对方不识趣非要恶言相向,毛先生仍不愠不火。等到单独相处时,毛先生正色道:“竞争是争业绩不是争是非,我忍你一次不会忍多次,如果你实在不服,咱们可以请上司来评理。”

    以上所述似乎并没有越过“万事以忍为上”的古训,其实忍让并不是上策,适时而发才是上策。

    人在工作的职场上就如人在江湖,总有身不由己的感觉,跌跌绊绊的事总是难免。处理得当将受益匪浅,否则,就会进退两难。有些人往往保持沉默的态度,也不会适当地发发脾气,动动怒,在工作上经常吃亏。

    应对盛怒。我们生活中碰到盛怒的人颇令人尴尬,尤其是这个人是你的上司或是与你关系微妙的对手。在某外企做部门经理的汪先生,对此感受颇深。他为人性格内向,当了部门经理之后,几次部门的重大决策都被手下的人搅黄,原因就是因为他良恭俭让的好脾气,部下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反正天塌下来有汪先生顶着。弄得他好不窝火懊恼。痛定思痛,认为自己决策失误后,他有意改变自己的形象,说话粗声大气,甚至有时还当众批评下属,措辞严厉。没想到从此反而有令必行,业绩遥遥领先。

    秘密点拔:

    沉默是金,不过总是沉默,不是懦弱无能,就是天生哑巴,必要时,发点儿火,还真能显示出强者的风范,须知人没有威严是不行的。由此可知,做人掌握主动权,乃是在生活中进退自如的秘密所在。

    2.不要碍于面子,主动说“不”

    小张又跟妻子吵架了,原因又是小张的猪朋狗友向他借钱,小张难以开口说“不”,只好委屈自己把钱借给他们。

    “你有什么不好意思说‘不’的呢?钱可是我们自己的,借给他们是人情,不借给他们也是天经地仪的,又不是你欠他们的钱不还。”小张妻子吼道。

    “但是,拒绝别人总是不好意思的嘛,而且人家问我们借钱,也一定是有他们的难处。”小张很委屈。

    “好的,如果他们说要我们把房子送给他们,你也难道难以拒绝全部给他们吗?就是由于你的钱好借,所以他们才天天来向你借钱。”小张妻子又吼道。

    的确,小张妻子讲得不无道理,就是因为小张平时对借钱的人来者不拒,人家才经常找他借钱。如果懂得了适当拒绝别人,既不会得罪朋友,也不会委屈自己。

    “不”这个字好写,音节也简单,但拿到人与人之间,却很不容易说出口。很多人或因为感情因素,或因为个性关系,或因为时势所迫,无法把“不”说出来,因而吃了大亏。

    小张就是这样,朋友向他借钱,总是无法拒绝,怕说了“不”,伤了对方,更怕说了“不”,与对方日后出现隔膜。他的朋友们深知他的钱好借,手头不便就向他开口,当然有借有还的占大部分,但有借无还的肯定也有人在呀。小钱不还倒也无所谓,但有一天,有人向他借一大笔钱,说是要开店,如果无法说“不”,结果那人并没有开店,钱拿了,人也不见了,怎么办呢?

    没有勇气说“不”,往往就会变成这种情形:软土深掘,得寸进尺。常常要求他,拜托他——当然他并不一定会有损失,但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相当高;而最重要的是,他无法说“不”,会越来越难以说出口,而一旦说出口,常常就造成很大的得罪。

    该说“不”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不过在什么情况之下说“不”,这才是个问题,因为如果每天每件事都把“不”挂在嘴边,那么也不必在人群中立足了。

    不妨可以先从“心”来考虑。也就是,当有人要向你借钱或要求做某件事时,你要先问你自己——我愿不愿意?而不是从利害来考虑。如果你愿意,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相信你也不在乎,也不会后悔的;如果根本是不愿意,那么就不必勉强自己,一勉强自己,你就不会快乐,每天活在“当时为什么不拒绝”的悔恨当中。也许你本身并没什么损失,但因违背了你的心意,这件事反而成为你的负担。

    因此,当你不愿意时,就要勇敢地说“不”!

    不过,说“不”也不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技巧的,因为会要求你、拜托你的,大多是身边的亲朋同事,如果技巧不好,很容易就弄坏了彼此的关系。

    技巧是因各人不同而有不同,不过也有一些原则可循:

    尽量委婉、平和,说明你要说“不”的原因,让对方有台阶下,也不致伤了和气。如果可能,迂回一点讲也可以,而不直接说“不”,对方如果不是白痴,应可听懂你的弦外之音,这是“软钉子”,而不是“硬钉子”。同时为了不得不,我也赞成说些谎话。

    不过,说“不”要学习,可以先从小事学起,久而久之,便可掌握分寸,不会脸红脖子粗,让人一见就知道你的“不”并不坚定。此外,还可把自己塑造成有原则的人,那么一些无谓的要求、拜托就不会降临到你身上。当然,一切还是要先看你“愿不愿意”。

    秘密点拔:

    助人,是高尚的事情,但是若为此尽失本色则是不值得且没有必要的,勇敢说“不”,也是做人进退之道。

    3.故意示弱主动笼人心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在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

    故意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时掌握主动。

    在一生做人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纪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补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秘密点拔:

    为人处世中,懂得示弱是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的“灵丹炒药”。

    4.坦率道歉,由被动到主动

    被誉为“小旋风”的流行歌手林志颖,一次有人问及他对“四大天王”的看法和对郭富城的印象,林志颖故作诙谐道:

    “四大天王么我不知道,郭富城嘛,他是我爸爸吧?”

    一语既出,举座哗然,人们纷纷指责他不知天高地厚。后来,他为补救失误,重塑自我形象,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

    “说那样的话我深感遗憾,我愿公开向郭富城道歉。”

    至此,那场所谓“林氏名言”的风波才算平息下去。它说明,对待言语失误,有时公开道歉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来得高明。

    言语失误是难免的,失误了,后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使失误带来的坏后果达到最低点。

    必须指出,“坦率”的目的仅在于把问题讲清楚,这不等于“直率”,解释也必须讲究策略。做错事情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自我羞辱一阵,然后去向人低声道歉,接着便灰溜溜地离开。

    但许多情况下,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谅解的。以博拉的事件为例。有一次博拉在同同事谈话时称其上级是“机器人”,结果被上级知悉。于是博拉给上级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级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倍感悔恨。”博拉向上级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级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上级为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把问题讲清楚,通过这种方式,博拉帮助上级做到了平心静气,并顺利地解决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危机。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尖锐。

    秘密点拔:

    人非怪贤,孰能无过?重要是犯了错就坦率地承认,记住有时候主动进比被动退要高明的多。

    5.含含糊糊意义大

    总经理把李经理请到办公室,先把门关上,再拿出好几张影印的东西,说:“我对你是绝对信任的,不然我也不会跟你明说。我知道你的信用没有问题,但是想不到还是有人告你,而且不止一次。我是不会相信的,所以拿给你,你自己看一看,到底写的是什么事情?看完之后,不必交还给我,把它烧掉算了!”

    如果你是李经理,会认为总经理说得清清楚楚呢,还是含含糊糊?究竟他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一切透明化,并不是不好,而是绝对化的结果,势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合理的含含糊糊,实在比绝对不含含糊糊要好得多。

    曾经有一位长辈,叮咛过这么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弄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当时年纪轻,实在摸不着底细,不知道其所交代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四十岁以后,逐渐领悟到“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和“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各有其说不出来的奥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含含糊胡是我们清清楚楚的一种明朗态度。我们觉得他含含糊糊,事实上他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

    最基本的思考点,应该是摆脱“二分法”,不要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当作两个对立的名词看待。再采取“二合一”的观点,体认“含含糊糊中含有清清楚楚的部分,而清清楚楚之中,同样包容含含糊糊的概念”。这样一来,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相辅相成,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彼此排斥和抗拒。

    “近来如何?”

    “马马虎虎。”

    就第三者而言,这两个人一问一答,一个含含糊糊,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然而,站在他们这两人的立场,有问有答,各人获得清清楚楚的讯息,哪里算浪费?第三者看不懂、想不通,那是他们的事,何必为了他们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吃饱了没?”

    “还早得很,像你那么好命!”

    听的人更是含含糊糊,而说的人却清清楚楚。

    “这一件事,我并不放在心里。不过我十分怀疑,怎么有人弄得这么清楚,显然是我们自己人捣的鬼。可是我们这些人自始至终都聚集在一起,根本没有捣鬼的机会,可见并没有内奸。但是,愈想愈不对劲,到底是什么人搞的鬼?”说来说去,显得含含糊糊,其实相当清楚。

    “人死之后,究竟如何?”

    “还没有解决生的问题,何必急于了解死后的问题?”这种答案,算是清清楚楚,还是含含糊糊?

    在社交上的对话,经常出现“说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以便配合必要时“我说是说得不少,但是我真的没有说什么”的推托之词。对做人精明的人而言,学习说得含含糊糊,好像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他能让人掌握做人的主动权,能进能退。

    但是身为精明人,必须明辨,“含含糊糊”绝对不是“糊糊涂涂”。

    “差不多先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含含糊糊型的,凡事差不多,究竟差多少却心里有数。另一种则是糊糊涂涂型的,凡事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到底差多少。前者大家颇为喜爱,后者却众人皆厌恶。

    一句“差不多先生”,就要概括所有精明人,这种人应该明白,自己就是属于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哪里够资格嘲笑其他的精明人?

    听见“差不多”,马上警觉是真的差不多,还是客气的、给人面子的差不多。这种人大概不至于随便嘲笑差不多先生,是属于喜欢含含糊糊的君子。

    为什么含含糊糊可以使我们做人掌握主动权呢?

    首先,应该确立含含糊糊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不应该含含糊糊的时候,绝对不能含含糊糊”。任何时刻都要“站在不含含糊糊的立场来含含糊糊”,而不是随时随地都随意含含糊糊。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这时候我们不知道“差不多”的意思是含含糊糊还是糊糊涂涂?必须等到二十天之后,从结果上面来分辨。二十天果真完成,证明属于含含糊糊型;二十天还没有完成,当然是糊糊涂涂型。

    结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够断定真假。时间一去永不回头,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感。

    回答“差不多二十天”的人,如果一向信用良好,我们信得过他,可以相信他只是答得含含糊糊,内心却清楚得很,二十天必定能够完成。若是过去的信用欠佳,我们就会怀疑,他可能是位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我们实在容易判断差不多到什么程度。

    不管什么情况,我们对于“差不多二十天”的说法,总是相当费猜疑,特别是现代工商社会,大家更不愿意承受这种多余的压力。

    然而,这并不表示一定不能说“差不多二十天”这样的话。不过它的真正用意,应该是“二十天左右,还可以商量”。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

    “十二天可不可以?”

    “没有办法,最少要十五天。”

    “那么,就十五天如何?”

    “好,没有问题。”结果不是十分清楚吗?

    差不多二十天,目的在替自己留下一些余地,不要每一件事都计算得那么精准,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

    听得懂的人,自然知道进一步讨价还价,把所需要的时间确定下来,既不必埋怨对方含含糊糊,也不必因为厌恶对方的语气而懊恼。

    再说,应该明白含含糊糊的运用技巧,那就是“先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赶快去追究真相,务求弄清楚,才能罢手”。抵挡一番,暂时保留自己的面子;不赶快去弄清真相,终究会没有面子。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说得肯定而明白,也够诚实。但是听的人感受如何?不是觉得“不负责任”,便是认为“迷迷糊糊”。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我去问问看。”同样明白而诚实,加上一些补救的动作,如果在场没有外人,当然勉强可以接受,若是当着外人的面,请问如何交代?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已经快要完成了。”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保住大家的面子,事后赶快查明,并且具体地提出数据,才会长久地有面子。事后自己认为反正已经抵挡成功,一直含含糊糊下去,就会变成糊糊涂涂,不再是含含糊糊了。

    人要面子乃是常情,有了面子,应该设法保持,以免失去面子。

    还有,应该掌握含含糊糊的真实诚意,那就是“为了更大的和谐,把伤害减轻到最低限度”。

    “听说小李的父亲拿商人的回扣,有没有这回事?”

    “我不太清楚。”明明知道得十分清楚,只是不愿意一传再传,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多次伤害,这是慎言积德,并不是糊糊涂涂。

    “老王那一天大发脾气,要把他的儿子送到派出所去关起来。”说话的人其实不清楚事件的真相,只想藉此套出内情。

    “事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含含糊糊的答语,就不会活活被套进去,成为是非的传播者。

    “不是这样。是他的儿子偷窃邻居的钱,邻居把前次被偷的珠宝也算在他身上。老王一气之下,才把他儿子送到派出所,控告邻居诬赖。”若是清清楚楚地陈述事实而对老王造成伤害,就必须考虑有否必要。

    在某些场合,把事实说清楚,可能助长某些人的扭曲力量,清楚的陈述容易为有心人所利用,不如含含糊糊来得妥当。

    精明人喜欢含含糊糊,因为正当而合理的运用,时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有很多事情根本讲不清楚,也有很多事情愈讲得清楚,问题愈多。

    我们的倾向好像是:大家含含糊糊,自己吃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如果要说清楚,那就要说得清清楚楚,丝毫都不肯让步。

    秘密点拔:

    做人不是“难得糊涂”实在是“难得含糊”,含糊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大聪明。

    6.替下属承担责任

    “一切责任在我。”

    1980年4月,在营救驻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的作战计划失败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立即在电视机里做了如上声明。

    在此之前,美国人对卡特的评价并不高。有人甚至评价他是“误入白宫的历史上最差劲的总统”,但仅仅由于上面的那一句话,支持卡特的人居然骤增了10%以上。

    一味埋怨下属,推卸责任的上级,也只会令更高级别的上级反感。所以说,一方面与下属一起承认错误,体现出应有的风度;另一方面,即使有其他人诸多是非,也应站在下属一边。替他人挡驾的上级,也是最会收揽人心、最有人缘的上级。

    做下属的最担心的就是做错事,尤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却依然闯了大祸的事,因为随之而来的便是惩罚问题、责任问题;而生活原本就是一连串的过失与错误,再仔细、再聪明的人也有阴沟翻船的时候。可翻了自己的小船便也罢了,而一旦不小心捅漏了多人共同谋生的大船,也就真有可能弄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下场。因此,没有哪个人不害怕担责任的。

    试想有一天你不幸闯了大祸,如惊弓之鸟般向上级报告之后,忧心忡忡地挨到第二天,坐到了那个如同“公审大会”的会场上“听候发落”的时候,上级竟如卡特总统般众目睽睽之下掷地有声地来了句:“一切责任在我!”那该是何种心境?卡特总统的例子充分说明,下属及群众对一个上级者的评价,往往决定于他是否有责任感。

    但事实上,要像卡特那样大难即将临头还能声明“一切责任在我”并不容易。大多数上级在处理下属乃至自己本人的失误和错事的时候,总是想提出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惟恐遭到连累,引火烧身。却殊不知既是他人的“上级”,那么下属犯错,即等于是自己的错,起码是犯了监督不力和委托非人的错误。何况上级的责任之一,就是教导下属如何做事。

    所以,懂得如何收揽人心的上级,在下属闯祸之后,首先会冷静地检讨一番自己,然后将他叫来,心平气和地分析整个事件,告诉他错在何处,最后重申他的宗旨——每一个下属做事都该全力以赴,漫不经心、应付差事是要受惩罚的。当然,还要让他明白,无论如何,自己永远是他们的后卫。

    那种不分清红皂白,无论下属的过错是否与自己有关都大发雷霆,不时强调“我早就告诉你要如何如何”或“我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之类言语的上级们,不仅使下属更不敢于正视问题,不再感到丝毫内疚,而且避免不了日后同这种上级大闹情绪,甚至永远不可能再拥戴他。

    秘密点拔:

    主动承担责任是聪明的领导管理策略,它的特点在于先入为主,以进制退。

    7.注意!光芒再艳也要懂得隐藏

    一位职业棒球的投手,球速快,控球得心应手,任何打者都打不到他的球,因此他的声望如日中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有一天,他的手被几个蒙面大汉打断了,经过追查,打断他手的,竟是自己的队员。他们打断他的手的理由是,他太厉害了,让他们没有表现的机会——投手封住了对方的打击,投手没有表现的机会那还有什么戏唱呢?

    在一个团体里,个人能力太强,会掩盖其他人的光芒,使他们在相较之下黯然失色,于是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随之而起的便是自卫,表现出来的则是抗拒和攻击;抗拒是抵制你,拒绝和你合作,攻击则是找你的弱点和小辫子,加以渲染、扩大,中伤你、打击你,欲将你除之而后快。由于他们有这种心理,你当然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而且这种状况也会造成上司在领导上的困扰——他要买你的账,又要安抚其他人的不平,多累。因此虽然你的能力创造了你个人的荣耀,实际上已为你自己埋下了一颗又一颗的不定时炸弹。

    能力强不是罪过,但却常遭到排挤,反而容易不得志,这不能说是别人心胸狭窄,而是人类自卫本能所造成的,因此在一个团体里与人共事,如果你能力很强,那么一定要注意:

    不要过于表现,要适度的收放,有时表现十分的能力,有时则只表现八分,好让别人也有表现的机会,就像那位超级投手,有时也应让对方打到球,让自己的队员也有机会表现。

    除此之外,还要懂得谦卑;通常能力强的人容易在荣耀中自满、骄傲、目中无人,这是大忌,因此必须懂得谦卑、尊重别人,这样别人就比较不会感受到你的威胁,至少不会处处与你为敌。

    这是一种与人共事的哲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两点,那么除非你自己当老板,否则你的手迟早很难留住。

    无论是谁,也无论你能力有多强,更无论你的表现欲有多重,可千万不要忽视别人的存在,不要掩盖其他人的光芒,不要对别人的生存造成威胁。

    秘密点拔:

    工作或生活中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无可厚非,但若不懂得韬光养晦,太强调个人,以致忽略了别人的存在,迟早是要吃苦头的。

    8.保持平常心

    L小姐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朋友介绍一位美工给她。这位美工刚从另一家杂志社离职,还没找到工作。L小姐看他很客气,也一副很听话的样子,便接受了她。

    这位美工的功夫只能说是中等,但L小姐待他不错,放手让他发挥,还主动帮他争取待遇,那位美工也感激涕零地表示将“鞠躬尽粹”,于是L小姐更对她好了。

    这样一年下来,这位美工生活安定了,并在别家杂志找到兼差,但也因此稍微影响本来的工作;可是她却开始抱怨待遇太低,设计的东西也越来越差,最后竟然丢下没完成的工作,到另外一家杂志社去了。

    L小姐气得快炸了,没事就说:“对人好,错了吗?对人好,错了吗?”

    像L小姐这种情形很多人碰过,有道是“把心肝切给人吃,人还嫌腥”。

    为什么会这样?倒也不是“对人好”这件事是错的,而是L小姐忽略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人是善恶并存的,圣人虽有,但毕竟凡夫俗子占多数。这种善恶并存的凡夫俗子心中的“恶”在适当时空便会冒出来,就如细菌在适当的温度下便会滋长那般。L小姐对那位美工太好,给了她是“好好先生”的印象,正好提供了他心中的“恶”抬头的时空。这位美工连个招呼也不要就弃L小姐而去是一种例子,另外还有因为你的“好”而“软土深掘”,得寸进尺的。

    我们并不认为因为对人好反被人恶意对待,就不应对人好,但L小姐的例子的确是个教训,因此“对人好”要讲究方法。

    要先从“不好”开始,再进到“好”的层次。所谓“不好”倒也不是无理的苛待,而是给他一种精神上的压力,让他知道你并不是好好先生,那么对方便不会有“反正他不会对我怎样”的侥幸。过一段时间后,再对他“好”,这样对方会因“松了一口气”而感激你,而且也会认为你是“坏人”。尔后你便可后来“好”与“不好”交互运用。也就是说,宁可先严后宽,再宽严并济,若先宽后严,绝对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怨你、恨你,就像给小孩糖果,先给少再给多,他会很高兴,并且称赞你的“好”;若先给多后给少,他就要生气哭闹了。大人也是如此。

    另外,也可让对方为你的“好”付出代价,绝不可让他有“得来容易”的感觉,否则他就不会珍惜你对他的“好”了。

    不过人是很难说的,无论是先宽后严,或先严后宽,永远有根本不理会你的“好”的人,因此保持平常心,不因对方的无情而生气也就很重要了。

    秘密点拔:

    主动对别人好,只求问心无愧,但绝不可强求别人以同样的好报你。保持一颗平常心,方是做人的成功之处。

    9.善待失败者,给对手一份尊严

    1991年7月1日晚,在法国阿斯克新城举行的国际田竞赛,吸引了两万多观众,他们主要是来观看美国的卡尔·刘易斯和加拿大的本·约翰逊汉城奥运会后首次在100米赛跑中较量的。本·约翰逊在汉城奥运上,因服用违禁药物,被取消了成绩,判罚停赛两年。今年复出,两人再次同赛角逐,格外引人注目。

    但比赛结果出人预料,冠军易人,美国另一名好手米切尔摘取了桂冠,卡尔·刘易斯获亚军,而本·约翰逊只列第7名。尽管如此,曾获6枚奥运会金牌的卡尔·刘易斯对能击败本·约翰逊而感到满意。

    赛后,本·约翰逊想跟卡尔·刘易斯握手,但遭到拒绝,给了本·约翰逊个没趣脸,使其大失面子。

    众所周知,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本·约翰逊以9秒79的惊人成绩,创造了“下世纪的记录”。当时,也是这次100米决赛的终点处,卡尔·刘易斯走上前来同他握手,表示祝贺,但他却有意视而不见,傲慢地一扭头擦肩而过。

    细心的观众都会记得这段经过,这一次轮到自己头上了,本·约翰逊失败后,被卡尔·刘易斯还以颜色,也可谓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如果说卡尔·刘易斯不给本·约翰逊面子的话,那本·约翰逊就是不给对方尊严,所以他会以其人之道把治其人之身。

    对于本·约翰逊来讲,当年鼎盛时期,自觉八面威风,不可一世,经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而今,记录被取消,又刚刚“刑满释放”,名利全无,且成绩平平,才想起去尊重他人,虽然“亡羊补牢”,未免晚矣,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同为熟人,又同在一个公司或一个机关工作,相互之间在工作、事业、爱情、婚姻等等方面都实际上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攀比的心理。而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自己成功了,拥有幸福,必然自喜。

    不知你想到过没有,当你庆幸自己成功的时候,你同事中的那些不如你者、失败者的心情如何?仅仅只有羡慕和恭贺吗?

    你怎样对待同事的失败?看到同事事业无成、或工作失误、或爱情不遂、婚姻失败,你的潜意识里,你的表现,你的言论和行动是幸而乐之,眉飞色舞地与人去议论和品评?还是表面同情关怀,暗地里却高兴他不如你?还是同情恻隐,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

    如果你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会采取前两种幸灾乐祸的态度。那么,你的成功将是昙花一现,你比人强将是短暂的,你将引起别人的嫉妒和反感。于是,对你的故意为难、给你设置的各种障碍将接踵而至。

    如果你心理健康、德行高雅,而且眼光远大,你必然会采取后一种态度,同情的态度,真诚助人的态度。你将用自己发出的光去照亮别人,让别人一同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让别人也与你一道去走前面的路。

    你知道,一个人遭遇失败不幸,或身处逆境时,最需要的东西是友谊、是理解,最需要有人助他排忧解难,渡过难关。这时你作为一个暂时比他强的人,你作为一个成功者,丝毫不居功自傲,丝毫不轻视他,不冷落他,而且真诚地同情和怜悯他,真诚地理解和帮助他,他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你,以至终生难忘。患难见真情,此之谓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任何人的成败得失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世界上不存在永久的绝对的成功和永久的绝对的失败。

    此时,你成功他失败,将来完全可能你失败他成功。此时,你成功他失败,你真诚地理解他援助他,他日你失败他成功,你当然也能得到他的理解和援助。只有求得这样一种和谐平衡的人际关系,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援助,才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舒畅。

    况且,你此刻成功的本身,焉知其中没有包藏着失败的因素?比如,现在看来一次幸福的恋爱,焉知不是一次不幸婚姻的开始?火药被发明出来,它可造福人类,它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祸害。乐极生悲之事天天都在发生。他此刻的失败,将是他的成功之母。亡羊可得牛。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无数成功者都崛起在他惨败的时候。

    如果你把成败得失放在时间之舟去称量,就会更加透彻地领悟它对人生意味着什么,从而更清楚地懂得你该怎样对待失败的同事。

    人生的所有成败得失,其实质都是过去生命的说明,都是必然的存在,对人们的现在和未来并不发生直接的意义。所有人的未来都是一个未知数,一个空洞,都靠人的未来去描写和填充。

    在这里,成功的你和失败的他站在同一条未来的起跑线上,你并比他多半个小时。在未来的某一瞬间,你可以冲在他之前也可以掉在他之后,结果完全取决于在彼一瞬间与此一瞬间这段时间里,你和他各自如何作为。在这段时间里,成功也许成了你的包袱,拖累你牵连你,使你无法奋飞。失败也许成了他的动力,催他自新,催他奋起。你和他完全平等,难分轩轾。你们以后的竞争与合作一如往日,你不会比他轻松丝毫。

    只有当你这么理解成败和时间的关系,你与失败者的关系的时候,你才能与失败的同事真诚地相处,真诚地理解和合作,自然而然,不存半点虚伪和做作,更不见傲慢和清高。实现这种心境的最大前提是你总是放眼未来,总是只把成功当作基石,当作一切序幕,总是期待着自己好戏还在后头。只有看出了你是如此地真诚,失败的同事才能真心地羡慕你、祝贺你。

    由于强烈的自尊心理,由于强烈的面子观念,他作为失败者可能反感你的恻隐和怜悯,不稀罕你的援助。不管你是真诚亦或虚伪,也不管你们以前的关系如何。

    甚至在你与他处于同样境地同等地位的时候,他与你关系不错,来往密切,一旦你成功他失败了,一旦他觉得你比他地位高了,他不再以你为友,渐渐与你疏远。我有位高中时代特别要好的同学,毕业后他当工人我当民办教师,我们关系极为密切。可是后来我上了大学后,他就决意疏远我,不与我来往。我给他写信他不回,放假后我上他家去,他一改过去的热情而显得陌生和冷淡。

    对这样的人,一是理解,二是一如既往地亲近他,与以前你们相处时一模一样。或者暗中帮助他而不露痕迹。你的真诚最终一定能够感动他,感化他。

    大道理讲了这么多,已经够饶舌的了。现在还是让我们听一听面子学大师的指点。

    成功者与失败者,一个风光占尽,一个颜面尽失,双方在面子上不可能处在平等的位置,为了不在人家脸上雪上加霜,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凸显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升高他的失意感,或是激起本来不嫉妒的人的嫉妒,你若为你的得意而洋洋得意,那么你的欢欣必然换来苦果。

    (2)把姿态放低,对人更有礼,更客气,千万不可有倨傲侮慢的态度,这样就可降低别人对你的嫉妒,因为你的低姿态使某些人在自尊方面获得了满足。

    (3)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显露你无伤大雅的短处,例如不善于唱歌、外文很差等等,好让失意的人的心中有“毕竟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自我满足。

    (4)和心有不满的人沟通,诚恳地请求他的配合,当然,也要揭示、赞扬对方有而你没有的长处,这样或多或少可消灭他的失意。

    秘密点拔:

    古人云:“结怨于人,谓之种祸;舍善不为,谓之自贱。”意思是说,做人不注意尊重他人,与他人结下仇怨,这同样是给自己埋下祸根;言行对他人有利却避而不做,这是自己伤害自己。做人要想让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别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先要注意给别人留面子。

    10.善于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

    多年来,卡耐基常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骑马,以此作为消遣,像古时高尔人的传教士一样。他很喜欢橡树,所以每当他看见一些小树及灌木被人为地烧掉时,就非常痛心。这些火不是由粗心的吸烟者所致,它们差不多都是由到园中野炊的孩子们摧残所致。有时这些火蔓延得很凶,以致必须叫来消防队员才能扑灭。

    公园边上有一块布告牌,上面写道,凡引火者应受罚款及拘禁。但这布告竖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儿童看见它。有一位骑马的警察在照看这一公园,但他对自己的职务不大认真,火仍然是经常蔓延。有一次,卡耐基跑到一个警察身边,告诉他一场火正急速在园中蔓延着,要他通知消防队。他却冷漠地回答说,那不是他的事,因为不在他的管辖区中!卡耐基急了,所以从那时起,当卡耐基骑马的时候,他总是自愿承负起保护公共地方的责任。最初,他没有试着从儿童的角度来对待这件事。当他看见树下起火时就非常不快,急于想做出正当的举动来阻止他们。他上前警告他们,用威严的声调命令他们将火扑灭。而且如果他们拒绝,他就恫吓要将他们交给警察。他只在发泄他的情感,而没有考虑孩子们的观点。

    结果呢?那些儿童遵从了——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遵从了。但当他离开以后,他们又重新生火,并恨不得烧尽公园。

    多年以后,卡耐基增加了一些有关人际关系学的知识与手段,于是自己不再发布命令,甚至威吓他们,而是走到火前,向他们说道:“孩子们,这样很惬意,是吗?你们在做什么晚餐?……当我是一个孩童时,我也喜欢生火——我现在也很喜欢。但你们知道在这公园中生火是极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但别的孩子们不会是这样小心,他们过来见你们生了火,所以他们也会学着生火,回家的时候也不扑灭,以致在干叶中蔓延烧毁了树木。如果我们不再小心,这里就会没有树林。因为生火,你们可能被拘捕入狱。我不干涉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到你们感到如此快乐。但请你们即刻将所有的树叶耙得离火远些——在你们离开以前,你们要小心用土盖起来,下次你们取乐时,请你们在山丘那边沙滩中生火,好吗?那里不会有危险。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快乐。”

    后来,卡耐基再也没有看见那些孩子们来公园里生火。

    卡耐基前后的说法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区别!它使孩子们产生了一种同你合作的欲望,没有怨恨,没有反感。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他们保全了面子。他们觉得好,当然,卡耐基也感觉很好,因为他在处理这件事情时,考虑了他们的观点。如果说叫警察和用威严的声调命令他们是做人是“进”的话,那和孩子们一起生火的是卡耐基就是进。

    “在与人会谈以前,如果对于我所要说的,及他似乎要回答的东西没有一个极清楚的观念”,哈佛商学院的一位院士说,“我情愿在那人办公室外的人行道上踱上两小时,而不愿走进他的办公室。”

    站在由他人的立场去看事,一如由你自己的一样,这或许不难成为影响你终身事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认识一个人是容易的,但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却很难。虽然理解一个人很难,但是,替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倒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同时这也显示了我们的豁达的品质。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不以为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因为这是愚人的做法。你应该了解他,而只有聪明、宽容、特殊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得到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而要找到这种钥匙,就必须诚实地将你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

    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省去许多时间与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秘密点拔:

    所以,如果你要使人信服你,真诚地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事情吧。

    11.人要有自知之明

    有一个老实人,从医科大学毕业后,到他父亲朋友的综合医院当实习生,不到半年,他就有了这样的烦恼:“我做不下去了,我打不进同事的圈子”,“别的实习生比我优秀。”无论上班或下班时,他都有这种感受,结果无法从事他的工作。

    其实,世界很大,茫茫的人海中,你有时会有很大的冲劲,有时候会有失落感,这两种感觉会把你的性格引向正面或负面,这时,你的做人就出现了进退两步,绝没有任何一种中间的道,只有你有自知之明,你才能够驾驭好做人进退规则。不只你一个人,任何人都会被这些性格所困扰。令人讨厌的性格,或不健全的心理,都是因为与人发生关联才有的,而人又不能离开人群,独自生活,因此有这些苦恼是必然的。你不必时时责备自己:“我是没有希望的人了,我比不上他,反正我很笨。”就连大科学家野口英世、美国总统林肯,他们都曾经为自卑烦恼过,但他们都拿自卑当作超越他人的内动力,而最后都成功了。在你的周围,不难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人。如果你也像他们一样努力看到自己的长处,你一定也会走向成功。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的“明”不仅表现在如实看待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也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陷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不但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还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自我评价。

    托尔斯泰在自传中写道:“每当我照镜子的时候,一股自我嫌恶感便涌上来,深深的困扰着我,为此我十分难过。我的长相是这么粗陋,一点也没有优雅的气质,尤其这灰而小的眼睛……”看到这段文字,你也许会觉得奇怪,这么伟大的人居然也有自卑感,但是他战胜了自己,最终走向成功。所以你应正确评价自己,不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而应尽量发现自己的长处,将它化为自己的信心。只要你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比别人优越。

    秘密点拔: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仅要客观分析自己的弱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点,然后扬长避短,抵达完美的做人境界。

    12.好汉少提当年勇

    廖先生今年四十岁,刚离开他待了十五年的公司。

    十五年前,他到一家小电器行工作。廖先生忠诚能干,甚得老板的器重,廖先生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气,每天卖命地做,老板也未亏待他,二人情同手足,业务也因此而一日千里。

    后来公司扩大,进口外国家电,廖先生花了半年时间建立了全省的经销网,可说备尝艰苦。老板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待遇、红利也一年比一年给得多。

    三年后,公司开始稳定成长,廖先生的担子放了下来,开始有空出国散心。在老板的指示下他把很多重要的工作交出去,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老”。廖先生也对他能在立下战功之后享“清福”大为满意,谁知半年后,老板拿了一张支票放在他的桌上,要他离开这家公司……

    廖先生万分不情愿,可是也不得不离开。

    “狡兔死,走狗烹”,当老板不得不“肯定”你的功绩时,你要提高警惕,以免功高震主。

    这个故事就是“杀功臣”的故事。并不是每个“老板”都会杀功臣,但“功臣”被杀,也总是有原因的,分析如下:

    就“老板”这边来说,有的纯粹是基于私利,不愿“功臣”来分享他的利益,抢他的光芒,所以“杀功臣”;有的老板为了保持“天下是我打的”的绝对成就感,所以杀功臣;更有的认为“利用”完了,再也不需要这批当年共打天下的“战友”,所以杀功臣。

    就“功臣”这边来说,有的“功臣”自以为帮老板打下天下,如今“天下太平”,自己正可以握重权,领蒿薪,甚至“威胁”老板顺从自己的意志;有些“功臣”因为的确“功绩不凡”,颇受属下爱戴,因而结党营派,向老板“勒索”利益;有的“功臣”则不断对外炫耀自己的功绩,忘了“老板的存在”……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量,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说老实话,有时候“功臣”还不得不杀,因为有些功臣在立下“战功”后,会认为自己的功劳天大地大,其嚣张跋扈反而成为大局的危险因素,杀了他,反而可使大局清明稳定,所以“杀功臣”这件事并不见得都应受到责备。

    不过,再怎么说,“杀功臣”之事总是令人伤感,而一个人若有能力,也不必避免当“功臣”,倒是“天下”打下来之时,自己的态度要有所调整:

    第一是激流勇退,另谋出路:臣不必然会被杀,但被杀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因此与其待得越久,危险性越高,不如在老板“还珍惜”你时,以最光荣风光的方式离开,为自己寻找另一片天空。也许你走不掉,至少这个“退的动作”也是表态,老板会欣赏你这个动作的。

    第二是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锋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说的。

    第三是淡泊明志,终生为“臣”;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

    第四是与时俱进,自显价值;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做事,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廖先生的事很令人同情,但恐怕他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我们也应从中得到警示。

    秘密点拔:

    如果你是位功臣,不妨分析思考一下自己目前的处境,要能“进”还要能“退”,关键时刻毫不犹豫,这是做人圆满之绝招。

    13.“恶”一回又何妨——做“恶”人不做奸人

    小苏大学毕业来到一个企事业单位,一边努力积极工作,一边准备考研究生,天天也不跟同事那样下完班就去吃喝玩乐。

    在同事眼里,这样的人称之不合群,或是自视清高,或是不明事理,不会做人。

    单位老黄自以为资格老,爱装老大,摆架子,总是对小苏指手划脚,哪怕连上厕所都要指挥小苏去拿手纸。小苏只能忍声吞气。

    一天老黄又叫他去拿手纸,小苏实在受不了这气,终于爆发了:“你凭什么要我去替你拿手纸,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内的。”

    老黄斜了他一眼:“如果你想在这儿混,你就得听我的。”

    小苏火了:“我不想混,不过,你如果想在这儿混,你也得给我放尊重点,我不是喝粥长大的!”

    说完小苏把手上的伤疤露给他看道:“我自小到大是打出来的,如果你不想死的话,请闭上你的嘴。”

    老黄吓蒙了,半天没说话。后来全单位的人对小苏都不敢颐气指使欺他新来。

    恶有时是自我保护的最佳武器。

    有人喜欢选择做好人,但同样有人喜欢做恶人!做好人有利也有弊,这点大家都明白。做恶人同样也有对自己好的或不好的地方。说到头来,做好人做恶人都不过是做人的技术而已。

    做恶人,对自己本身会有什么好处?

    第一,恶人虽然肯定神憎鬼厌,但却胜在有威势。在写字楼里,一个经理或主管以恶人的形象出现,有令下属敬畏的作用。

    由于许多人都是非驱策不可的,一般而言一个主管“偏恶”会远比他“偏善”更能令下属为他效力办事。黑口黑面不讲人情的主管当然不受下属爱戴,但却更能令下属不敢造次。这是做恶人的第一个好处。

    第二,许多人不喜应酬。只想静静地办事,那么恶人的形象便会产生适当的阻吓作用,令你的应酬减到最低限度,赚得清静;和做好人完全一样,做恶人同样可以因人而施,你可以做“选择性的恶人”。很明显的例子是你可以对下属和同事恶,不可以对老板恶。

    何况,恶人是相对的:如果恶人家有河东狮子,只怕他在家里也只配乖乖的做好人!总之,利用恶人的形象,你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第三,好人倾向于对人堆笑脸,以至结结巴巴,恶人板着脸做人反而塑造出一个严肃、认真、令人肃然起敬畏之心的形象来。板着脸不但比堆笑脸威猛,也不那么对自己委屈!

    从上面三点考虑,可以想见许多恶人尽管本恶,但也有“本来不恶”的人基于需要,得装出恶人的形象来办事。

    当然,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在一般人心目中的恶的形象,自己需要别人帮助便不免会难得多。恶人利于驱策他人,但不利于得到他人拔刀相助,这是选择做恶人者要考虑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不同的或好或恶、好恶程度不一的形象。一个恶人的“恶”,可能是他的真性,也可能只是个假象,和好人的“好”完全一样。

    不过,装恶人远比装好人难。恶人无论是真恶人或假恶人,首先要有一个恶的表象。如果你是个天生的开心果,或者是瘦弱那种病坏书生的模样,便恐怕想恶也恶不出样子来!即使这人是真的性本恶,也欠缺了恶人应有的威猛。

    我也想到好人可以完全是个装出来的假象,但装恶人却也许总得真的有三分恶才能成功地装出所需的形象。在我打工的日子里,我回想起来也觉得自己稍吃了“形象不够恶”的亏(尽管我自问有三分恶),起码我的手下不怕我!如果我也有这问题,便不妨明天起学习有时板起面孔,重新做人了!

    人除了有好人与恶人之分外,更有奸人!而且做奸人远比做好人困难!一个好人或一个恶人,有清楚明确的好或恶的形象。我们起码可以用这形象为指引目标,装出自己想要的形象(或假象)。

    但奸人却没有奸的形象!

    许多人马上会说,奸人广告里石坚的形象,不正是奸人的形象吗?其实相反。石坚其实是奸相的“反面教材”。

    一个奸人要是有一个“挤眉斜眼”之类一看便知其奸的形象,我可以武断的说,此人奸极有限!奸的定义包括要口蜜腹剑,在对方不觉的情况下达到奸的效果,暗算了别人对方还不知道才行。倘若一个人有一脸奸相,即使他真的是个奸人,他奸起来的能力也不免大打折扣!好人和恶人各有形象,很多情况下其实只是个表象。所以一个好人可以凭装恶便能令别人觉得他是恶人。

    奸人不但没有奸的形象,真正的大奸其实还应有好人的形象。换言之,他还得控制自己的真相。

    石坚那种奸相,只是要令智商低的电影观众,知道此人“就是奸人”。

    奸可以说是一种天才,后天训练比较难。要奸,首先要学埋没良心与良知,更要学手辣心狠,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任何人,为了达致目标不择手段。

    与此同时,外表更不能像石坚,以免给人洞悉你的奸。所以如果不够奸,要做奸人实在难。

    尽管我不赞成任何人企图变成大奸大恶,但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偶然奸他一次两次,倒不妨事。选定一个“值得做奸人”的目标后,再在关键性的时机一奸,会达致你要求的效果。

    奸既是天生的,不奸的人要学奸也只可以学到某一“不太奸的层次”。如果我开“奸人训练班”,我会提出下列三条教条。

    第一,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你可以奸一次。因为奸计终要暴露,之后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所以,选定值得“对他奸一次”的目标(一个要骗的对象)之后便要深谋远虑,他在明你在暗地苦心经营,才能在适当时机一举制胜!

    第二,奸过一次之后,自己会被视为奸人,别人对你会从此有戒心,这形象可能移民也洗不脱!所以,倘若要奸一次,切勿贪小利,否则会让人瞧不起你。

    第三,更重要的是切勿露出奸相,使对手戒备。露出奸相,你不奸别人也会讨厌你。

    秘密点拔:

    做人难,做好人难,必要时不妨“恶”上一回,别让自己受无谓的伤害,但有一点要记住宁做恶人也不做奸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