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圈定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找准人生的坐标

    一个人怎样给自己定位,将决定其一生成就的大小。志在顶峰的人不会落在平地,甘心做奴隶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为主人。一位智者说,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也会有所成就。而最强大的生命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你可以长时间卖力工作,创意十足、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屡有洞见,甚至好运连连——可是,如果你无法在创造过程中给自己正确定位,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一切都会徒劳无功。所以说,你给自己定位什么,你就是什么,定位能改变人生。

    一个乞丐站在路旁卖橘子,一名商人路过,向乞丐面前的纸盒里投入几枚硬币后,就匆匆忙忙地赶路了。过了一会儿,商人回来取橘子,说:“对不起,我忘了拿橘子,因为你我毕竟都是商人。”

    几年后,这位商人参加一次高级酒会,遇见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谢,并告知说:他就是当初卖橘子的乞丐。而他生活的改变,完全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话:你我都是商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定位于乞丐,你就是乞丐;当你定位于商人,你就是商人。

    定位决定人生,定位改变人生。

    汽车大王福特从小就在头脑中构想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用来代替牲口和人力,而全家人都要他在农场做助手,但福特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机械师。于是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别人要三年的机械师培训,随后他花两年多时间研究蒸汽原理,试图实现他的梦想,但没有成功。随后他又投入到汽油机研究上来,每天都梦想制造一部汽车。他的创意被发明家爱迪生所赏识,邀请他到底特律公司担任工程师。经过十年努力,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部汽车引擎。福特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正确定位和不懈努力。

    在现实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或因受宿命论的影响,凡事听天由命;或因性格懦弱,习惯依赖他人;或因责任心太差,不敢承担责任;或因惰性太强,好逸恶劳;或因缺乏理想,混日为生……总之,他们给自己定低调,遇事逃避,不敢为人之先,不敢转变思路,而被一种消极心所支配,甚至走向极端。

    成功的含义对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但无论你怎样看待成功,你必须有自己的定位。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三个同样起点的人对相同问题的不同回答,显示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定位。十年后还在砌墙的那位胸无大志,当上工程师的那位理想比较现实,成为老板的那位却志存高远。最终,他们的人生定位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想得最远的走得也最远,没有想法的只能在原地踏步,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狮子不和老鼠比试

    森林里,狮子之所以为百兽之王,是因为狮子的王者态度,狮子敢于把比它更大的动物当成猎物,它们蔑视一切对手,他们从不畏艰险,它们之所以永坐王者之位,就是因为它们有王者风度。

    而老鼠之所以永远是老鼠,也是因为它们生存的态度,它们习惯模仿,不敢树立大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根本没有树立人生目标的态度,因为它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它们永远跟着“前一只老鼠”翩翩起舞。

    所以,作为“狮子”一样的人是从来不和老鼠一样的人比赛的。

    狮子善与英雄共舞,也就是说狮子从不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物争执不休,那样会浪费自己的很多资源,并无意中提升了对手的层面。这就如下棋,与“臭棋篓子”较量,只能越下越臭,而对方能力会倍增。

    一个善于做大事的人是绝对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的,他们本身具有很高的谋略,他们不谋于众,当然,这里的“众”是就那些没有见识的“老鼠”而言。

    成大事者不谋于众,通俗地说,策划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老鼠级”的人物商量。因为准备做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寻常的眼光、胸襟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就应当勇往直前去做,如果去和“老鼠级”人物商量,反倒会影响自己的立场。

    “和老鼠比赛”本身是一种盲目行为,而盲目行事,是许多人不能成大事的关键。真正成大事的人都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在做事之前,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没有正确的决策,就等于已经走向了失败。所以,狮子要想成功,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而个性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职场中人,要想取得成功也要学习狮子铁生活态度,追求自己个性的实现,这样才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9年级的时候,”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回忆说,“我开始了一种新的反叛。我的成绩不算好,但我决定在不带一本书回家的情况下使功课门门都达到A,我不去上数学课,因为我已经自学了很多内容,在全国性的能力测试中名列十佳。这使我学会了独立,并懂得了我不再需要反抗任何人。”到了10年级,比尔·盖茨开始向别人传授计算机知识,并为学校编写学生座次排序软件。

    中学时期,比尔·盖茨和艾伦建立了“湖畔编程小组”,为当地公司开发软件。当艾伦企图独自承揽业务时,比尔·盖茨同他发生了第一次争吵。但艾伦很快发现个性独特的比尔·盖茨是不可缺少的,便又邀请比尔·盖茨回来工作。 “我回来工作可以,”比尔·盖茨告诉艾伦:“但我要当负责人,我会习惯当负责人的。从现在开始,与我打交道会很难缠,除非我当负责人。”

    上任以后,他的对手们提出了一个更加具有哲学意义的话题——比尔·盖茨不择手段的竞争方式是否损害了个人计算机早期发展中形成的合作式的黑客准则?罗伯·格雷瑟曾在微软担任过经理,他说,起初自己很钦佩比尔·盖茨的远见,“但比尔·盖茨太无情,他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者。他寻求的不是双赢,而是想方设法让别人失败。在他的眼里,成功的定义是消灭竞争,而不是创造杰出。

    “如果我不是冷酷无情的话,我们能生产出更具创新性的软件吗?我们宁愿消灭竞争对于而不是培育市场?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比尔·盖茨这样说,“是谁培育了这个市场?是我们,是谁经受住了比我们规模大10倍的公司如IBM的攻击?”他指着每位竞争对手的名字说,“他们的竞争性一点也不比我们逊色。我们获胜是因为我们雇佣了最聪明的人。我们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直到它们尽善尽美为止。每年我们都举行研习会,思考世界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正是比尔·盖茨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正是比尔·盖茨的这种独特个性决定了微软的发展方向。他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世并不是随意来到世间,要相信自己生来应为参天大树,而非草芥,所以从此一定要竭尽全力成为绝顶之峰,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记得只要自己是对的,完全可以与众不同。

    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受年轻人喜爱的“随身听”,是日本新力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根据个人灵感和创意而研制出的得意杰作。

    时任总经理的盛田昭夫认为,年轻人大都喜欢音乐,青少年尤其爱好此道,不过他们欣赏音乐的场所只能在房间内或汽车中,出了门、下了车,音乐便离他们而去,所以许多年轻人往往因为音乐而不喜爱户外运动。盛田昭夫想到:是否能够开发出一种可以让人们在房子、汽车之外欣赏音乐的产品呢?

    当他把这个构想在公司的产品设计委员会上提出之后,除了一个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表示这是个非常棒的构想之外,其他的人都认为不可思议而加以反对。盛田昭夫坚持自己的想法,力排众议,并开始着手开发这一构想。产品开发成功后,第一批的产量是3万台,许多人对于这3万台的销路表示忧虑,盛田为了鼓舞士气,信心十足地立下誓言:“年底之前销售量若达不到10万台,我便引咎辞职。”

    Walkman上市之后,立即引起年轻人的抢购,销售量势如破竹,几创纪录,到了当年年底,就已突破40万台。盛田不但保住了总经理的职位,该产品还成为公司获利最多的商品。

    紧接着Walkman在产品功能上再做改良,以扩大市场并应付竞争者的挑战。第三年Walkman在全球的销售量已达到四百万台,创造了该公司单一产品在一个年度内最高的销售量,也再度证明了盛田昭夫的高明远见。

    Walkman的成功,在事后被认为是一项了不起的构想,如果当初盛田昭夫不坚持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公司成员商量个没完没了,那么这个伟大构想可能只会成为泡影。盛田昭夫在这里表现出的就是一种成大事者不谋于众的气魄。

    无论是比尔·盖茨还是盛田昭夫,他们的成功都向我们彰显了一人道理,那就是你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如果你是狮子,就做一头威猛的,不可抵挡的雄狮,永远不要和老鼠进行对比,一定把目光投向更杰出的人身上,这样,你才能走向更高处。

    不进取,只能欣赏山下的风景

    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不仅会使人停滞不前,丧失进取心,而且还可能酿成悲剧。

    法捷耶夫29岁时就名震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了苏联作协主席的交椅。然而,在他后来的岁月里,他就忙着出访、开会、做报告,一生中再也没有写出一部作品。

    杰克·伦敦也是一个典型,他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起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功成名就之后,他就沉浸在享受之中,不思进取,长期脱离创作,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1916年,他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中,一些极富潜力的人满怀希望地出发,却在半路停了下来,满足于现有的温饱和生存状态,然后庸庸碌碌地度过余生。对于一个满足现状的人来说,他没有任何更好的想法、更美的愿望,他不知道是不满足造就了人类伟大的精英。

    只有当我们不满足于现状时,我们才会分享到进取心带来的无穷力量。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山顶上众多的到达者与山脚下的未参与者之间的不同呢?我们可以考察不同类型的登山人,他们的追求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具有不同层次的成大事观和快乐观,有的喜欢这样的成大事者,有的喜欢那样的成大事者,这如同他们对不同的欢乐的态度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遇到了这些人,他们是那样容易被发现,可以说,存在于我们整个人生的旅途中。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人际关系里,在我们的组织机构里,甚至在新闻广播中。

    有很多人选择放弃、逃避、退却。他们忽视、掩盖并且放弃前进,这样他们就失去了这一力量的引导,他们同时也失去了生命向他们提供的许多东西。他们都是易于满足的人。满足于现状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放弃攀登,他们无视山峰为他们提供的机会,永远欣赏不到山顶的景色。

    行动,远大于思想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大慧禅师,门下有位弟子道谦,参禅多年,却始终无法开悟。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且请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你的,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道谦连忙问:“是哪三件?”

    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饱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谦大悟,因为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也决定善用自己的力量。

    生活中,很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想追求、自己想得到,根本不能激发任何动力,以意兴阑珊的态度去面对,别想成功会从天上掉下来。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塑造过一个奥勃洛摩夫的形象:他“胸怀大志”,也颇有才气,常常“突然产生一个思想,像大海里的波涛似的在他头脑中起伏奔腾。随后发展成为一种企图,使他的血液沸腾,筋肉蠕动,血脉膨胀。于是,企图又变成志向。他受到精神力量的激动,一分钟内迅速地改变了两三次姿势……”可是,从早上到黄昏,他只是躺在床上,整整一天什么事情也没做。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多余的人”的形象。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只要想做,就立刻去做”,是成功者共同的行为准则。

    别只是羡慕别人外在的光鲜亮丽,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努力打下的根基。想要获得成功,就得动手去学,动手去做;有开始,才有后来,这是不变的道理。

    没有行动的愿望只能是空想

    有一位老教授,一生爱好收藏,早年收藏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古董。他的老伴很早就死了,留下三个孩子,长大出国后很少回来看他。

    孩子不在身边,老人一直很寂寞,所幸还有一个昔日的学生经常来陪着他许多人都说:“这年轻人放着自己的正事不干,成天陪着老头子,好像很孝顺的样子,他这样做都是为了老头子的钱!”

    老人的孩子们,也常从国外打电话回来,叮咛老教授务必小心,千万不要被骗。

    “我当然知道,”老人总是这么说,“我又不是傻瓜。”

    老人死了。律师宣读遗嘱时,三个孩子都从国外赶回来,老教授的那一位学生也到了。遗嘱宣读之后,三个孩子的脸都绿了,因为听到老人居然把大半的收藏都留给了那个学生。

    同时老人在遗嘱上向孩子们解释着:“我知道他可能看上我的古董收藏。但是,在我寂寞的晚年,只有他才是真正照顾我的人!孩子们尽管爱我,但是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从不伸出手来照顾我。就算我这位学生的热心都是假的,但是,能够这样陪我、照顾我十几年,连句怨言都没有,这是你们都没有做到的。”

    诚如老人所说,只是在嘴上说出美好的愿望却不实际行动的人是多么不正常和不真诚啊,虽然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必要提前宣布,但我们必须要在行动中表现出我们的愿望。尽管行动有时候并不能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愿望,但是没有行动的愿望就只能是空想,它永远都不可能被落实在生活的深处。

    有个一贫如洗的年轻人总是想着如何能够摆脱贫穷,但又不想付诸行动,于是他每隔三两天就到教堂祈祷,而且他的祷告词几乎每次都相同。

    第一次他到教堂时,跪在圣坛前,虔诚地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几天后,他又垂头丧气地回到教堂,同样跪着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来服侍您,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出现在教堂,同样重复着他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他不间断地祈求着。

    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说:“我的上帝,您为什么不垂听我的祈求呢?让我中彩票吧!只要一次,让我解决所有困难,我愿终身奉献,专心侍奉您。”

    就在这时,圣坛上空发出了一阵宏伟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在垂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老兄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此愚蠢的事,但却有如此愚蠢的人。心中有好的想法却不愿或不敢行动起来,类似的事情在你身上也可能发生。想想你是不是常常渴望成功,却没有为成功做出过一丝一毫的努力?

    你应该懂得,要成功,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定要成功的决心,配合确切的行动,坚持到底,方能成功。

    行动,是通往成功的清幽小路。只有下定决心,历经学习、奋斗、成长这些不断的行动,才有资格摘下成功的甜美果实。而大多数的人,在开始时都拥有很远大的梦想,如同故事中那位祈祷者。但却从未掏腰包真正去买过一张彩票。缺乏决心与实际行动的梦想,于是开始萎缩,种种消极与不可能的思想衍生,甚至于就此不敢再存任何梦想,过着随遇而安、乐于知命的平庸生活。

    这也是为何成功者总是占少数的原因。了解了一些成功哲学后的你,是否真心愿意在此刻为自己的理想,认真地下定追求到底的决心,并且马上行动呢?

    成功不会光顾静坐的人

    起来!赶快去行动。如果你静坐不动,那么没有任何成功会降临在你的头上。所以,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才华沾沾自喜,如果你还在抱怨某个老总“有眼无珠”,那么你可能已经错失了与成功的机缘。因为成功的人有了想法就积极主动地去做,哪怕是失败了也不失掉尝试的勇气,而不成功的人,即使才能再大,也总是光说不做,他们守着空想的城堡,将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在没有实际行动的梦幻里。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听到有人这样说:“我这么聪明,将来准是做大事的,你们就等着吧,等我有钱了,请你吃满汉全席,再给你们一人买一辆飞机!”言语之间,踌躇满志,仿佛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当别人问他凭什么就能做大事的时候,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我是知识与智慧并重,我怕谁啊!”

    白日梦谁都会做,关键是要有所行动,白日梦不能当饭吃,你要想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你就得有实实在在的成绩,否则,光是有想法就能成功,那世界上岂不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了? 正如英国前首相本杰明·笛斯瑞利指出的,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满意的结果可言—你需要的不只是梦想,你还要付出切切实实的努力。如果光有好的想法,却一直静坐不动,等待机会的光临,那么我们永远都没办法接近成功。

    有一位名叫莱温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芝加哥有名的牙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的家庭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想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

    但是,她为这个理想什么也没有做!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莱温不切实际地期待着,整天幻想会不会遇到什么奇迹,可是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

    另一个名叫露丝的女孩却实现了莱温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露丝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她不像莱温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没有白白地等待机会出现。她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芝加哥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一般不会雇用的。” 露丝没有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继续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露丝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之后又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5年,她终于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同样心怀梦想,可是为什么两个人的命运却是截然不同呢?

    因为莱温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空想,注定了一事无成;而露丝则采取行动,将理想付诸实践,最后,她终于实现了理想。

    成功不在难易,而在于“谁真正去做了”。这个世界不缺乏机遇,而在于缺少抓住机遇的手。如果你有想法就要赶紧付出行动,别担心失败或困难重重,人都是在不断地跌倒与爬起中学会走路的,在不停的实践与追求中,你就能超越自我,成为一块闪亮耀眼的真金。

    命运女神只垂青于执著地相信自己的人

    一位经验丰富的农夫在自己的田里种黄豆,由于天气干旱和地鼠为患,他把种子埋得很深。

    过了几天,农夫带着年仅六岁的儿子去查看,翻开土壤,他们发现很多种子都长出了长茎,顶上是两瓣黄黄的嫩芽,这柔弱的生命正在土壤的空隙中七弯八拐地往上生长,很快将要破土而出。

    儿子惊讶地问:“小苗长眼睛了吗?”

    “没有。”

    “那它怎么都知道要往上生长,而不往下长呢?”

    “因为它要寻找太阳,没有阳光它最终会死的。”

    儿子又问农夫:“那么,如果我要是没有阳光会死吗?”

    农夫告诉儿子:“孩子,你放心,对生活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没有阳光的。”

    如同种子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坚信:幸福的阳光就在自己的头顶上。

    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每个人只利用了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部分,若与人的潜力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诗中所说:

    我,我要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在我的体内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动人之处……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发扬生命的本能。为“生命本能”效力的就是人体内的创造机能,它能创造人间的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你。

    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什么,就会是什么。一个人心里怎样想,就会成为怎样的人。相信你是个强者,你就可能是个强者,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有人称它为“自我心像”。自我心像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它的运作结果。如果你的心想象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收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

    相信自己,创造最好的“我”,幸福、成功将悄然而至。

    一千个方法,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行动

    生活,像一片海,蓝得充满了柔软的诱惑。每个人都是海面上勇敢的航者,但是偶尔又会因各种原因而不敢起锚。于是,我们开始左顾右盼,希望天使派个高明的船员告诉我们驾驭航船的高精技术。因此,我们一直在寻找方法,而迟迟没有投身于大海。我们因为耽于寻找方法竟然忘记了,一千个方法,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行动。

    有的人,日日夜夜思忖着航船的技术,甚至在梦里也是如此,他们成了典型的白日梦者,仅在思考里;有的人,寻找了一辈子的方法,至死也没有行动,他们成了“智者”,仅限于纸上谈兵。还有一些人,他们思考着、行动着、摸索着,他们在人生的海域里扬着帆、欣赏着风景,他们只是利用了白日梦者的漫无边际的思考和纸上谈兵者的技术,并把它们赋予了行动,他们是真正的成功者!

    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舵手”,他实现了他的梦想。当时,贝尔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语音学教授。一次,他在做聋哑人用的“可视语言”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电流流通和截止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就像电报机发出的“滴答”声一样。

    “电流可以产生声音!”贝尔继而想到,“如果能够使电流的强度变化,模拟出人在讲话时的声波变化,那么,电流将不仅可像电报机那样输送信号,还能输送人发出的声音,这也就是说,人类可以用电传送声音。”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朋友时,朋友们都不以为然,认为那简直是幻想。贝尔碰了一鼻子灰,但没有不沮丧。他决定向电磁学泰斗亨利先生请教。亨利听了贝尔的介绍后,微笑着说:“做吧!我想你会成功的!

    “尊敬的先生,可我是学语音的,不懂电磁学。”贝尔怯怯地说,“恐怕很难变成现实。”

    “那就学吧。”亨利斩钉截铁地说。

    “学吧”“做吧”,多么精辟的见解,人生成功的哲理都融在了里面。贝尔用行动宣布了一切皆有可能,从此他的名字也响遍了世界。“幸福像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象”,不去亲自去品尝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其中的滋味。“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夹着湍急的河流,则行动却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不要在没有桥梁的时候空望着彼岸,也不要不架桥梁而投入湍急的河流。聪明的人不会固守着内心的想法让它仅仅成为空洞的想法,他们会用行动作为打开神秘匣子的钥匙,进而择需而取。

    人生旅途漫漫,纵然山高路远,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比人更高的山。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路边的小草,如果你的视线锁定了天山上的雪莲,那么,就让你的行动让一切便得神圣吧,因为临渊羡鱼远不如退而结网来得可行,纵使有一千个方法在脑子里驰骋,也抵不过一次庄严的行动!

    及时努力,及时幸福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听到消息,不辞辛劳,立即往家乡赶。他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家乡。

    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面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久闻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

    家人也很高兴,心想禅师可以好好规劝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却寻思,久闻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对我说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后就能在别人面前吹嘘了。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勉强熬到天亮。这时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离去。他弯下腰,又直起腰,不经意地回头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啊,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掉头就走。

    但就从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而是改邪归正,努力工作,像换了个人似的。

    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其实,那些道理不用说外甥也懂,只是没有照着实行而已。禅师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要唤起外甥的进取心而已。年轻人难免有些心浮气躁,总认为未来很长,于是在青春年少之时尽情地放肆着。等到年老的时候,又去后悔的年少的浮华。

    我们现在努力工作,就好像在用青春的美好时光去换取年老的宁静。不用抱怨清苦,幸福不是天上馅饼,现在不付出,难道要等到老去的时候再来后悔吗?努力工作,生活会因为充实而幸福,等到年老后,坐在摇椅上想着那些充实的岁月,心头便会用上暖暖的幸福,抓紧时间工作吧,及时努力,及时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