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有三件事: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不要为金钱和欲望做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

    钱,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得到了金钱,就等于拥有幸福了吗?

    曾获得2 600万美元奖金的雪莉·加葛利亚德女士,在中奖5年后曾对记者说,她所学到的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

    1991年,年轻的雪莉与丈夫法兰克花10美元买彩票中了大奖。于是夫妇俩都辞了工作,买了奔驰车、钻石戒指并到各地旅游。后来,雪莉在她父母住宅附近买了一幢房子,以为今后可以安定地享福了。谁知,法兰克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变得迷惘起来。过去,他很爱惜家中的那辆摩托车,如今却要买旅行用多功能车和豪华游艇。于是夫妻俩在花钱方面经常发生争执。最后,他们终于在1994年离婚,家产和奖金各分一半。在享受过豪华的生活后,雪莉自问:“有一房子的古董和一大箱珠宝究竟有什么意义?”她花钱很省,但在慈善捐款时则毫不吝啬。她说:“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我宁可要美满的婚姻而不要钱。”

    1988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威廉·普斯特买彩票中了1 620万美元的大奖,但不幸接踵而至。他的亲兄弟居然雇了一名杀手,企图杀死普斯特和他的妻子,目的自然是看中了他们的奖金。然后是他的妻子与他离婚,并带走了一半奖金。得奖5年后,普斯特便宣告破产了。为了破财免灾或资助他人,有些人在中奖后,干脆把奖金分给亲戚朋友,或捐给慈善机构。

    1997年,迈克·比尔在新泽西州中了434万美元的大奖。他的母亲菲丽丝对他提出控告,认为这笔奖金应由两人平分,因为这张奖券是由他们两人合买的。据他们的朋友说,他们母子两人的关系一向很好,并且经常一起出20美元来买奖券。且不说这一官司的结果如何,但迈克一定会因此而失去母爱。

    这,就是金钱的威力,让人狂喜,又让人痛苦。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曾大发感慨: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

    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呵,你是可爱的凶手,

    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握,

    亲生的父子会被你离间!

    你灿烂的奸夫,

    淫污了纯洁的婚床……

    说白了,钱就是货币,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可以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蓄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发挥作用,它可以用来购买其他任何商品。难怪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在美国人安比尔斯编撰的《魔鬼辞典》中对金钱的诠释是:“金钱是一种祝福,不过只有在离开它之后我们才能受益。金钱是有文化修养的标志,也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把实用主义奉为圭臬的美国微软公司对财富与金钱有着特殊的喜好,他们认为财富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洛克菲勒说:“这是我心爱的独生子,我非常喜欢他。”另一位美国大亨摩根则说:“这是对辛劳与美德的奖赏。”我们的老祖先一直不屑于名利,对钱财这样的身外之物向来没有多少好感,以铜臭斥之。

    其实,钱并无美丑,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驾驭它。

    前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说:“金钱是人类所有发明中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的确,金钱能做很多事,但它不能做一切事。

    善待金钱,才有快乐、幸福

    人生在世,如何对待金钱,为我们赢取幸福和快乐呢?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所言:“财富就像粪尿一样,堆积时会发出臭味,散布时可使土地变得肥沃。”

    在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拥有无数钱财的吝啬鬼去他的拉比那儿乞求祝福。

    拉比让他站在窗前,让他看外面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人们。”

    拉比又把一面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自己。”

    拉比解释说,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镜子上镀了一层银子。单纯的玻璃让我们能看到别人,而镀上银子的玻璃都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

    可见,金钱的危险性一览无余。金钱的魅力可以转移人的眼光、灵魂,难怪有人说:“有些人是金钱的奴隶。”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火山流出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指之刑,或乱针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而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

    然而,由于为金钱操劳过度,他的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50多岁;并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这时,离死不远的他才开始领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起初,人们不愿接受他的捐赠,即使是自视为宽容大度的教会也曾把他捐赠的“赃钱”退回,但诚心终归能打动人,渐渐地,人们接受了他的诚意。

    1901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洛克菲勒一生之中共捐了55万美元,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他后半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哲学家史威夫特曾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如果我们把金钱当做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身心。

    把赚钱当做一种游戏,才是最有意义的

    大金融家摩根喜欢赚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每当黄昏时,他总会到小报摊上买一份载有股市收盘的当地晚报回家阅读。当他的朋友都在忙着怎样娱乐的时候,他则说:“有些人热衷于研究棒球或者足球的时候,我却喜欢研究怎么赚钱。”

    在谈到投资的时候,他总是说:“玩扑克的时候,你应当认真观察每一位玩者,你会看出一位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这个冤大头就是你。”

    他从来不乱花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总是琢磨怎么赚钱的办法。

    朋友开玩笑说:“摩根,你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感觉滋味如何?”

    他的回答让人玩味:“凡是我想要的东西而又可以用钱买到的时候,我都能买到,至于其他人所梦想的东西,比如名车、名画、豪宅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不想得到。”

    他并不是一个为金钱而生活的人,他甚至不需要金钱来装饰他的生活,他喜欢的仅仅是游戏的感觉,那种一次次投入资金,又一次次地通过自己的智慧把钱赚回来的感觉,充满了风险和艰辛,但是也颇为刺激,他喜欢的就是刺激。

    摩根说:“金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而赚钱的过程,即不断地接受挑战才是乐趣,不是要钱,而是赚钱,看着钱滚钱才是最有意义的。”

    赚钱不过是为了生活得更幸福一些,如果因为这个赚钱的过程,而把生活的过程给忽略了,那就是很不合算的交易。人们追求金钱,是为了使生活更舒适,但奇怪的是,人们一旦有了钱反而更忙碌,更无法舒舒服服得过日子。有些商人就是这样,终日忙于赚钱,虽然腰缠万贯,但却失去了享受人生的机会。而成功人士却在世界上过得极为潇洒,他们既最会赚钱,又最会享受生活。

    有一次,一位大商人乘专机到以色列参加一项商务谈判,到达的那天恰好是周六。在美国备受交通堵塞之苦,因而对这里街上汽车稀少、交通畅通无阻感到很奇怪。他问:“你们首都的车辆这么少吗?”“你们有所不知。”有人解释道,“我们从每周五晚上开始,一直到星期六的傍晚为止,是禁烟、禁酒、禁欲的时间,一切杂念皆摒除九霄云外,一心一意地休息和向神祈祷,人们大都待在家里,所以街上来往的汽车比平日起码减少一半。从周六晚上起,才是我们真正的周末,便是我们尽情享受的时候。”

    “你们真懂得休息和享受。”羡慕地说。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享受快乐的人生。”这人不无得意地说,“健康是商人最大的本钱。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必须吃好、睡好、玩好。我们犹太人虽然亡国达2000年,长久浪迹天涯,遭人歧视和迫害,但并没有因此而绝灭,这与我们注重养身之术是分不开的。”

    赚钱,是为了更好地休息,所以,人应该在工作之余,好好学会休息。在成功人士的心中,解放自己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假日。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还在为工作烦恼,或者把工作带回家来做,他是很不幸的,因为他隐性地牺牲了陪家人和休息的时间。

    赚钱是为了享受,知道如何休息,才会拥有一个丰富的人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不应以牺牲健康、家庭、幸福为代价。

    太多的欲望是人生的锁链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次,孙子和祖父进林子里去捕野鸡。祖父教孙子用一种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他们隐蔽的灌木丛中。野鸡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诱惑,一路啄食,就会进入箱子,只要一拉绳子就大功告成了。

    祖孙俩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有一群野鸡飞来,共有九只。大概是饿久了的缘故,不一会儿就有六只野鸡走进了箱子。孙子正要拉绳子,可转念一想,那三只一会儿也会进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会儿,那三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三只。

    孙子后悔了,对自己说,哪怕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接着,又有两只走了出来。如果这时拉绳,还能套住一只。但孙子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心想着还会有野鸡要回去的,所以迟迟没有拉绳。

    结果连最后那一只也走了出来。孙子一只野鸡也没有捕到。

    贪婪总是幸福的大敌。要想真正获得幸福,就要学会淡定,学会知足。正是因为贪婪,孙子才会一无所获。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得兹说:“一个忘掉自己身份的人是可耻的。”人必须时刻警惕自己欲望的烦扰,免得被它侵蚀,让自己沦为不能准确认识自身的傻瓜。

    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兴奋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的日子,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券,奖金是7.5万美元。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法庭上大声吵闹,各说各话,丝毫不妥协、不让步,所以也让法官伤透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有人说:“结婚,经常不是为了钱;离婚,却经常是为了钱!”

    由此可见,欲望,永不满足的欲望,一方面是人们不懈追求的原动力,成就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箴言;另一方面也诠释了“有了千田想万田,当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弱点。

    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欲望是痛苦之源,烦恼之根。人的痛苦是从生命的欲望中产生的,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痛苦与生命是无法分离的。

    欲望容易蒙蔽人的眼睛,使其是非难辨,幻想与现实不分,过度的欲望,只能令人陷于痛苦的深渊。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同理,我们也可以说欲望越大,就越容易致祸,的确,古往今来,多少人欲壑难填,多少人被贪婪打败,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减轻欲望,懂得舍弃,只有这样才能从贪婪中解脱,从而获得心里安宁。

    不要被金钱吞噬了良心

    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边散步。这时一位僧人惊慌失措地从树林中跑了出来,两位朋友见状,便问那僧人:“你为何这样惊慌失措,到底碰到了什么?”

    僧人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植一棵小树苗,却突然挖出了一坛黄金!”

    两个人感到好笑:“这人真蠢!挖出了黄金,还被吓得魂不附体。真是太有意思了!”

    “你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害怕!”两人喜不自禁。

    僧人说:“这东西会吃人的,难道你们不怕?”

    两人异口同声地说:“不怕,你就赶快告诉我们黄金在什么地方吧!”

    僧人说:“就在树林最西边的那棵小树下面。”两个朋友立刻找到那个地方,果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两个人一见到黄金,不禁眉开眼笑:“黄金会吃人?哈哈!哈哈!”

    “别管那么多了,我们还是想办法把这坛黄金运回去吧。”其中·一个人说,“不过现在把它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会儿再说吧。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去拿些饭菜来,我们在这里吃完饭,然后等到半夜再把黄金运回去。”另外一个人就去准备饭菜了。

    留下的那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所有该多好呀!等他回来,我就一木棒把他打死,这些黄金自然就全归我了。”

    回去的那个人也在想:“我回去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那位朋友提着饭菜刚到树林里,就被另一个人从背后狠狠地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说道:“亲爱的朋友,是黄金逼我这样做的。”

    然后那个人就拿起饭菜,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感觉肚子里像火烧一般,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的时候他说:“僧人说的话真的应验了!我当初怎么就没想明白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都是贪念惹的祸,对黄金的欲望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敌人。

    黄金岂会吃人,是人的贪欲之心在吃人,人一旦有了贪欲之心,便会产生恶念,就会作出不顾一切的举动,最终自己也会走上不归路。

    金钱并不是能够满足人心灵的东西,虽然它能为人心灵的满足提供多种手段和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却不能只顾享受金钱而不去享受生活。享受金钱只能让自己早日堕落,而享受生活却能够使自己不断品尝人生的幸福。

    享受金钱会使自己被金钱的恶魔无情地缠绕,于是自己的生活主题只有“金钱”两字,整天为金钱所困惑,为金钱而难受,为金钱而痛苦,生活便会成为围绕一张钞票而上演的闹剧。这样,金钱就是一只张大血盆大口的魔兽,遍地游走,随时准备吞食贪婪金钱的人。

    享受生活的人则不在于自己有多少金钱,多可以过,少也可以过,问题是自己处处能够感悟到生活。享受金钱的人最后会被金钱妖魔化,很难会有好的下场。享受生活的人会感觉人生是无限美好的,于是越活越有味道。

    正确的选择令生活充满愉悦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于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来的东西,但是你拾得的太多,如果不能放弃一些,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现在决定了你的选择吗?丢下什么,留下什么?”

    中年人反问禅师:“这一路上,您又丢下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禅师大笑道:“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当得到的东西太多了,超过生命的承载力,就会无力负荷。

    此刻,你该怎么办?留下什么,舍弃什么,选择变得尤为重要。稍有不慎,幸福就会从你身边溜走。

    功名利禄就好像是背篓里的石子,得到的越多步履越沉,反倒是心灵之物,装得越多,越有智慧,看待事物也简单而幸福。就像故事里的禅师一样,身无一物,却智慧满怀。可见,在缤纷的社会中,学会选择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正确的选择,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洒脱;正确的选择,可以让生命清净而从容,幸福如细水长流;正确的选择,能让生活简单而愉悦,承载起满满的幸福。

    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心自远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树林中坐禅。太阳斑驳的影子撒在地上,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它的晃动。微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发出悦耳的声音。

    突然,从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来越近,在寂静的树林中听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对男女在林中争吵。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忙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专注了,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居然一点也没有发现禅师。之后又出来一名男子,他走到释尊禅师面前,非常生气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他目光凶狠地说:“这个女人偷了我的钱,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青年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会这样问,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醒悟了!青年低下头,脸上的怒气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贪污、腐败者们追求的不外乎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这些东西,到头来仍然是一场空。

    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刚强?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所喜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无欲”则刚。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不被任何欲望控制的。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能真正刚正,才能真正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很多时候,当我们处在困窘的处境中,似乎会有更多的渴望,然而,一旦陷进“追逐物欲”的泥淖中迷失了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找到自己的本心比寻回丢失的钱袋更为紧迫。太多不切实际的杂念,也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这时候,如果你能够让你的心平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抵制诱惑,别让贪欲肆虐

    一个乞丐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有两万元钱就好了,我就可以变成正常人,不用再做乞丐。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他见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3万元。原来,大富翁寻不着狗,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3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让市民们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

    乞丐还是乞丐。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欲望是座火山,如不控制就会伤人害己。”贪欲是人成功路上的障碍,因为它会自动成长、膨胀,最后喷薄而出时,就会炸伤自己,一切的荣誉、事业、成功也都将随之烟消云散。

    要想克制欲望的火山,就要学会自制,别人的控制都是外界条件,只有自己的内心有了自制的意识,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贪欲。

    国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块软糖。

    测试教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把这块糖吃掉,将对你有一个奖励:再给你一块软糖,就是说,你将得到两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结果发现,有些孩子没有控制能力,因为大人不在,他又受不了糖的诱惑,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知道了刚才提出的要求,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来。这样他就得到了奖励,有了第二块软糖。

    专家们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说,凡是小时候缺乏自制力的,长大后做事就不太容易成功。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自制,就要克制欲望。自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克制欲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制。

    在人生的旅途中,为了实现目标,也许你必须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放弃一些自己深深迷恋的事,这样就感到了一定的“约束”。但是,为了生活,为了目标,我们不能试图摆脱一切“约束”,而是应该在“约束”的引导下,一步步沿着既定的目标,稳妥地前进。

    人生不是自由的,有环境束缚着你,道德规范着你。与其去追求绝对的自由,还不如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这些束缚的必要性。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相对的自由,达到灵魂的升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