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培育和谐美: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现代解码-序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西方伦理思潮的大量涌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身着深刻的变化,价值多元化已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既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代情势和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价值地位,同时又对之作出创造性的发展,成为我国伦理学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制高点和关节点问题。

    中国伦理思想学术自古以来既讲兼收并蓄、多元发展,崇尚“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伦理宽容,又讲在多元中立主导,建构一种“多元一体”的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和范导不同的伦理思潮。宋明理学或新儒学的形成与发展既是融合释道道德认知成果的产物,同时又是挺立儒家伦理价值观以此来改造消化释道伦理智慧的结晶。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儒释道三家有机融合,其实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和主导的,理学的本质是新儒家,而不是“新道家”或“新佛家”。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欲推进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创新,是以“辟佛老而正人心”“贞生死以尽人道”为理论基础的,他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光大儒家“正学”作为自己的学术使命和人生追求。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领袖,在于他通过比较诸种理论或思潮,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经过反复比较、不断总结而作出的正确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共产党人获得了科学的理论武装和行为指南,也彰显了共产党的英明与伟大。发展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内涵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此相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也是繁荣发展当代中国主流伦理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塑造团结统一的国魂民魂的思想保证。当代中国的伦理学人,要真正对伦理学的学科发展作出自己的重要贡献,就必须也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立场,同时又结合时代情势和社会发展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贺汉魂多年来执着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创新,积极主动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实践路径,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研究成果。近又撰成《回到马克思、培育和谐美一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现代解码》一书,对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出了深度阐释和科学论述,使人眼前一亮,产生一种欲闻其详和品读再三的心理情愫。

    通读全著可以发现,汉魂秉持历史精神与现代视阈,马克思思想的普世价值与中国情怀,以“回到马克思、培育和谐美”为根本学术使命,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现代解码。既论证劳动伦理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本义,奠定项目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回答研究的“可以性”。又阐析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从宏观上回答研究的“应该性”。还重点分析、揭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根本旨趣(劳动解放)、根本原则(劳动人道、自由、正义原则)、关系维度(劳资伦理关系与劳动者间伦理关系)、核心问题(劳动权利与义务公正分配)、实践形态(体面劳动),解决研究的“适然性”依据。且深度研究了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与现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几个专题。该著颇具创新意味和伦理智慧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理论出场与现代复活的精准把握。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劳动与劳动价值,马克思丰富的劳动伦理思想包含在对劳动的性质、意义、作用以及劳动与财富创造及分配关系等的精深论述中。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光芒,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人生的意义和赢得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现代中国,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日趋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发掘其独特价值与不朽的精神内蕴,归纳其现代启示,既具有为建设现代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独特的理念依据和具体理论指导的现实意义,也具有促进劳动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发展的重大理论意义。

    二是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根本特征的科学论述。在对劳动问题的时代反思以及继承、发展前人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历经长期且艰苦地探索,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逐步成熟、完善。浓厚的道德情怀贯通于马克思对劳动问题的关注的始终:对人类劳动及其关系给予终极道德关怀与对不道德劳动及其关系的伦理批判可以说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一体两面。关于人类劳动关系发展规律的研究,关于通过劳动实现人的解放的揭示,实际也可视为马克思对劳动合道德发展,劳动关系和谐化发展“应然”要求的探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劳动的设想,实际也是马克思关于合道德劳动及其关系的理想。

    三是对马克思劳动伦理关系思想的深度诠释。马克思劳动伦理关系论涉及了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劳动伦理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伦理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义务论主要包括: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是劳动者的基本义务;承认、实现、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充分实现是国家的主要义务;资方应该履行保障工人劳动权利的义务;为社会提供有用劳动产品是劳动集体的基本义务。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权利与义务分配,马克思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权利与义务关系分配的根本特征是不公正。其主要表现是:劳动者对资产阶级的劳动义务承担得太多,有劳动能力的资产阶级却回避劳动义务;资产阶级政府对保障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履行是消极的,有限的。

    四是对马克思体面劳动伦理思想的价值揭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包含着体面劳动的思想要素。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现实实践形态是体面劳动,马克思体面劳动观体现为三个方面:劳动者因劳动应体面,有劳动才体面,劳动者的劳动应是体面的劳动。对资本主义社会不体面劳动,马克思予以了深刻的伦理批判,指出相对于其他剥削制度下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一定的体面性,但是此制度的剥削性却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者依然从事着不体面的劳动。

    五是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现代意义的深化研究。主要是结合现代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突出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进行深度研究。专题一是以马克思有用劳动观思索现代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效率、公平原则内涵及其关系的正确对待。专题二是揭示马克思土地流转观的伦理意蕴,由此分析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专题三是阐析马克思科技伦理思想人本特征,由此探讨科研人员劳动及劳动关系管理的特殊性。专题四是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伦理意蕴看和谐劳资关系建设。

    通读全著还可以发现此著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做到了“心中有中国”“眼里有世界”,既尊重文本,又大胆创新,对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有新发现,新解读,对现代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有新思索,新结论,在劳动伦理研究方面有新突破。二奠基丰富文献。动态总结方面,该著将国内成果归为四大基本类别,对国外成果归纳出二条清晰的路径。全书共引用文献300余部(篇),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20多部,国内参考文献专著70多部,论文50余篇,国外参考文献专著(中译本)140多部,外文文献30余部(篇)。由此,不得不深深地叹服汉魂的学术追求精神。在此祝愿汉魂在日后的学术生涯中为我国主流伦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是为序。

    王泽应2015年9月29日

    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景德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