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真棒-赏识孩子,给他们康健的成长环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被宠坏的孩子

    我曾遇到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温馨而和睦。惟独一个叫静静的孩子把这个大家庭搅得不得安宁。

    她从小受到百般溺爱,被宠坏了。上学后功课跟不上,还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你说她一句,她要还你十句,多说几句她就顶你说:“烦死了,烦死了!”你想要动手打她,她就先发制人,满地打滚喊救命。假如真打了,那她的恶作剧就来了。等你早晨去上班的时候,不是包不见了,就是要穿的鞋找不到;你睡觉的时候,她不是揪你的头发,就是用毛线掏你的耳朵。全家人烦透了,都说她是一颗人见人恨的老鼠屎。

    这家人接触赏识教育后醒悟到,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他们表示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静静:

    全家人开始找孩子的优点。他们发现静静的作文字虽写得不好,错别字多,但语言流畅,于是,就让她在吃饭的时候朗读作文。小姑娘的口才的确好,清晰悦耳,声情并茂。结果赢得了一阵阵的掌声。以后,她每写一篇作文,都让她表演。她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愿写,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连得了几个优。

    家长意识到,由于学习基础差,要求静静的学习在短时间内有很大进步是不现实的。以前对孩子的关注点搞反了,在有形生命与无形生命上发生了错位,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没有在精神上与她沟通。现在,家长与静静通过充分的沟通,从小事上约法三章。

    比如父母首先要求静静学会自食其力、爱劳动,具体工作是每天早晨取牛奶,中午倒垃圾,晚上拿报纸。

    在家长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掌声中,孩子早晨眼睛一睁,飞快地穿好衣服去取牛奶,把6瓶牛奶完好无损地提到六楼,提回家。中午放下书包就主动地倒垃圾,晚上爷爷把报纸带回来,她还恳求爷爷送回去,因为“这是我的事”。她从承担的责任中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

    然后,父母让静静学会关心别人,告诉她学会帮助人是一个人强大起来的标志。结果第二天下午放学,她就带了两个家远的孩子回来写作业,她说她们的父母要很晚才能来接她们,这样做会使这几位同学节约许多时间。

    就这样,静静在全家人的眼中,渐渐变成了人见人爱的一朵花。

    赏识教育强调: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2.给孩子一点私人空间

    有个孩子叫小红,她很幸运,因为她有很开明的父母。有一点让她最为自豪,在她十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允许她有了自己小秘密。

    她的母亲关于这一点是这样说的:

    当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后,我和爱人都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毫无保留地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诉说自己内心感受的傻丫头是不会成为成熟的人的。当时,她用的是我替换下来的写字台,我主动将写字台抽屉的钥匙交给她,让她学会保守自己的秘密。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她又收到一些同学的来信,包括男生的信。我们在教育她如何与同学搞好关系、与异性同学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时,还嘱咐她一定要妥善收好这些信件,不要遗失在外面,免得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认为尊重孩子的隐私,教育她保护好个人的隐私,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尊重孩子的隐私与以保护个人隐私为借口拒绝父母管教和帮助的行为是两回事。亲子间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教育孩子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尊重孩子的隐私,在家庭教育中应当表现为更多的契约精神和民主协商的方法和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幸运。

    比如,一位母亲向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打电话,没几句话,她就开始诉苦:“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

    而在调查中也发现,不少孩子把自己的事情隐瞒起来,视父母为外人。孩子经常把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关在自己安了锁的抽屉里,父母对此种行为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

    这样的父母已经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这种父母常常在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后,居然千方百计地去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一些内容当做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而拿去指责孩子。这样势必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进一步关闭了亲子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我们认为,父母关心和保护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过度保护、过度关心和过度干涉,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隐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婴幼儿时期,孩子的一切都是依赖父母的;而到了少年时期,孩子还是把父母作为学习和模仿的第一榜样;可是一旦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随着孩子成人意识的出现,他们要在更广的范围内接触社会和人生,此时,隐私内容就发生了变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

    家长们总是认为小孩子哪里有什么隐私权。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充分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公民对以个人生活秘密和以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的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权。对隐私权的重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懂得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很难想像,如果人们之间没有隐私,社会将是什么样子?那样的社会如何进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不恰当地把属于个人的隐私公之于众,这也必然使他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也是他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心理年龄滞后的标志。

    保护个人隐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

    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的时候,父母不应害怕而应高兴,因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这时候,做父母的不妨开明一回,给孩子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吧!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地享受自由和快乐,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3.赏识环境造就天才儿童

    有一个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五年级时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二等奖,现在已自学完了初中的全部数学课程;他阅读广泛,还学着创作了上万字的小说《校园生活》;生活上,他显示出同龄人少有的成熟和大气;每年评选三好生,总是满票当选。最近,绍兴市《天天商报》、《嵊州日报》都对他作了专题报道。他的父母谈到教子经验时认为:孩子并不是天才,他是在父母、老师不断赏识下越来越优秀的。

    孩子需要一个充满赏识的成长环境,赏识可以使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促使他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事实证明:那些常常受到赏识的孩子在学校和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成功机会。由赏识伴随着成长的孩子,能够培养出勇气和信心。赏识的力量能够使受到赏识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得更好,那些尽管有障碍但仍有内在的力量去继续尝试的孩子们,总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有正面的期望但并不苛刻,而是经常地对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赏识。如果孩子们在某些事不成功,他们并不责怪,而是相互讨论,使孩子从中获得赏识并重新尝试。他们对孩子经常保持正面的话题、微笑和身体上的接触,并与孩子共享激动和爱好。

    下面是赏识孩子需要注意的几点建议:

    1、摒弃包办代替,给孩子以足够的成长空间。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因此,家长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的自主及自信心。

    2、树立孩子的自信,给予克服困难的勇气。

    生活不是理想中的世界,生活中充满失败与挫折,应该让孩子们自小懂得这一点,并培养他们在失败与挫折中奋进的勇气,要让他们从小知道,失败不可耻,只要肯努力,失败是成功之母。

    3、尊重孩子个性,给予选择的权利。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主动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与选择,即使孩子很小时,也不能忽视他的权利、随意调遣或随意否定。不要站在成年人的主观立场上,独断专行,一厢情愿地体味孩子的感觉,孩子虽小,权利犹在。尊重孩子,就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4、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素质。

    特别是责任心能使孩子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被迫”走向“自觉”,孩子们每一分钟都在成长,父母的眼光一定要能跟得上。

    5、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增进亲子感情。

    要了解孩子就必须同他们沟通,同他们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想法,也应准备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

    6、给孩子明智的爱。

    对子女的爱是父母无可指责的天性,但爱在明智,偏爱溺爱都不是正确的爱;让孩子过幸福的生活并不等于想方设法让他们满意和高兴,让他们懂得界限在哪里,不要让孩子在父母的妥协中变得“无法无天”;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要教育好子女,父母必须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父母自己的过程,诚恳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进,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鉴于这些因素,父母应该善于使用赏识的方法,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营养剂。

    很多资料和事例表明,多用赏识优于一味地指责。

    如今都是独生子女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更为明显,更为强烈。但是,有些家长还保留着教育孩子的传统观念,认为孩子不打不骂难成器。事实上一个表扬多于批评的环境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4.给孩子一个“闪光的童年”

    长沙市芙蓉区双星小学有一种名为“零处罚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犯了错误,学校不再按规章制度处罚,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同学主动帮助其改正错误。因为“帮助别人”将作为一条优点被写进“闪光的童年”。

    主要措施有下面几点:

    1、人人都可以记录学生优点。

    双星小学取消违纪处罚制度后,给每一名学生都发放了“闪光的童年”记录簿,随身携带。一旦被发现优点,包括学生本人、同学、老师、父母、社区居民,都可以将其记录在“闪光的童年”上。

    在双星小学的大操场内,偌大一个操场没有一片纸屑。校长说,自从推出“闪光的童年”记录簿以来,很少有人乱丢纸屑了。即使个别学生不注意,也很快被别的同学捡起来,从而得到一次优点记录的机会。学生们为了多记录一些优点,便自觉养成了争做好人好事的风气。

    2、教师的记录充满亲和力。

    “你的优点是乐于助人,有一次我摔跤了,你连忙把我送进教室。”这是四年级四班谭钰在同学龚玟的“闪光的童年”写下的优点记录。在这所学校,很多学生都希望把写有自己优点记录的“闪光的童年”送给别人看,每当这个时候,一个个都是喜形于色。

    而教师记录学生优点的语言,也从过去生硬的评语式赏识改为极具亲和力的话语。如有一位老师在给一名“差生”写的评语中,用到了这样的惊叹语:“哇,你原来这么聪明,老师小时候可比你差多了,不过,后面还有好多人在追你哦!”

    3、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

    对于那些一贯比较调皮的学生,赏识有没有作用?

    活动刚开始时,学校曾把“差生”集中起来开了一次会。起初,这些孩子都以为是学校又要批评他们了,个个都很紧张。后来听说是要自己找自己的优点,便放松下来了,但没有一个人说出自己有什么优点。

    最后一名男生怯怯地说:“我会吃饭。”

    其他同学哄堂大笑。老师问明情况后,立即肯定这是优点。接下来,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我会做饭”,老师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子女,从小就生活自理,马上给他的“闪光的童年”记上一笔优点。现在,这所学校的“差生”都树立起信心,很少有调皮捣蛋的了。

    看了这个故事,不知父母们有什么感想,是不是也希望马上拿起赏识的武器来改造自己的孩子?

    5.孩子受欺负了怎么办

    某幼儿园大班有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他孩子,大家都畏惧他,对他敢怒而不敢言。一天教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别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把孙悟空剪贴在墙上。

    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大刀或弓箭的孙悟空,个个怒目对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剪贴的孙悟空周围。

    当大家看到那个孙悟空被一群手拿兵器的孙悟空团团围住,显得十分狼狈和孤立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了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是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孩子因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情绪的发泄对象“移置”到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当然,同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运用得不适当,或者过多地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应该采取妥善的方法进行处理。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运用压抑、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去摆脱情绪的困扰,就应该及时纠正,教导他们以积极的应付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应付方式。给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人格健康成长的土壤。

    父母在妥善处理孩子消极情绪的时候,要本着赏识的观点,注意以下方面:

    1、不横加责备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这些消极情绪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或一味加以责备,这是不恰当的。例如,一个受到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旦离开父母,他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者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不迁就

    有时候,孩子的消极情绪十分突出,常常会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在这样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迁就孩子的行为,并加以放纵。孩子只要一次达到了目的,以后如果父母加以拒绝,孩子就会用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比较理智,不要纵容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

    3、多理解和关怀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当这种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父母要想办法进行无害的引导,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得到充分地发泄,帮助孩子调节不良情绪,恢复内心世界的平衡。

    研究表明,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加以压制,不是使孩子情绪越来越坏,就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沉默,甚至遇到事情退缩不前。对孩子的情绪不予理睬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心,孩子会对父母失望,时间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小的隔阂。很多资料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间在感情上沟通不畅,往往会形成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4、多一份尊重

    有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这种情况,不是由于没有爱,而是父母缺乏对孩子足够的尊重。对孩子尊重,是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太小,没有什么尊重可言,任何年龄阶段都有自尊心,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特别是情绪很不满的时候,任何批评、忠告都是听不进去的,更不要说斥责了。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十分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因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顺着孩子的心意,对他表示最充分的理解,以便平衡孩子激动的心。事情过去之后,再心平气和把道理向孩子讲清楚。

    5、多一份宽容

    孩子由于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因此,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势必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思想:“我不行!”、“我干不了!”埋下自卑的种子,堵塞孩子学习的途径。

    可以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错必究,无疑堵塞了孩子学习的途径、降低教育效果。父母经常指责,会使漠视父母的指责成为孩子“习惯化”的行为。这样不但对孩子自身优良品质的培养不利,而且会降低教育的效果,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错必究,容易使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念头:我不是爸爸妈妈所爱的,若是爱我,爸爸妈妈不可能对我这么凶。于是从心理上疏远了父母,影响父子、母子的感情。因此应该采用赏识的办法来影响孩子,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所以,当你的孩子受欺负了,做父母的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帮助孩子摆脱消极的负面情绪。

    6.美国孩子与中国孩子的不同

    一个在美国拥有绿卡的中国作家说:

    我在美国的时候,美国朋友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到我家里玩儿。

    那些孩子经常对我说:“你们家的地毯和家具真漂亮!”、“我喜欢你的热情!”

    对这些出自小孩子嘴里的赏识之词,我常常会感到惊奇。

    而当我在美国遇到中国朋友的时候,还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自己不慎在某一场合穿了一件不合时宜的衣服,这些熟悉的中国同胞往往会要么当面提醒或批评一番,要么就是背后议论一番。对同样的情况,美国人就不会这样大惊小怪,多管闲事了,更不要说提醒、批评或背后议论了,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穿衣戴帽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别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这般一番。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一定要说上几句话,那么他们很可能说“很精神,的确与众不同”,常常都是赏识之词,很少有人会因此批评他人。

    在一般情况下,美国人是不会当面批评别人的。

    我的经验是,赏识别人是最容易的事情,多说几句好话又不会破费钱财,也不用费多大的力气,说话的不用担心,听话的人高兴,这有什么不好呢?

    这些事情就这样对我的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赏识。他不仅经常赏识别人,还经常将赏识之词用在家庭和亲友之间,比如说:“妈妈,你真行!”“外公,我要长成像你一样健康!”

    我想,任何人听到这种天真无邪的孩子的赏识之词,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是在中国长大的,我清楚地记得,不管是父母、长辈,还是老师或其他大人,甚至与自己一般大或比自己小的人,开口就会伤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真叫人无所适从。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呢?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何必那样较真。如果你一定要追查一个水落石出,那孩子就只好无地自容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批评,他们就会骄傲自满,他们就会不知进取,因而就会没有出息。这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哪有天天生活在指责中的人会取得大的成就呢?

    因此,我们应该像美国人那样,不要批评孩子,而是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赏识。即使孩子干了“坏事”,我们也应该以一种最宽容的态度地对待这一切,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何必如此认真,犯得着吗?

    7.不做黑白父母

    东梅很喜欢弹钢琴,因为经济关系,妈妈只能买一个玩具钢琴给她,东梅觉得非常开心,每天做完功课,便拿着玩具钢琴练习,又将每晚电视剧主题曲的曲谱记下,竟然弹得有模有样。

    一天,东梅练习完后,突然对妈妈说:“我真的很想坐在陈老师的钢琴前面弹琴啊!”

    妈妈听了,便笑着说:“如果东梅真想试试老师的钢琴,待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妈妈便去问问陈老师吧!”

    家长会当晚,妈妈将东梅所说的话告诉陈老师。

    第二天上音乐课的时候,陈老师便对全班的同学说:“有没有小朋友想与老师一起弹钢琴呢?”

    东梅很快地举起手,但看看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反应,又想将举在空中的小手缩回去,陈老师望向东梅,微笑地对她说:“东梅是不是想与老师一起弹琴呢?”

    这次东梅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

    东梅的妈妈对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这与那些总忙得顾不上与孩子说句话的妈妈真有天壤之别了。

    最近关于少儿教育流传一句新词汇:“黑白父母”。所谓“黑白父母”意指只会讲“嘿!”与“拜拜”的孩子的父母。这样说,或许有点尖酸刻薄,但却非常写真,

    其所以会造就出黑白父母,最合理的解释是“忙碌”。根据日本一项研究发现,父母每天仅能拨出三至五分钟的时间与孩子沟通,至于国内,父母与亲子诉说贴心话的时间,也只有12分钟。如此贫乏的心灵感应,与孩子成长的需要实在相差甚远。

    如果你准备为人父母或已为人父母,那么你要知道有了孩子就是你人生学习的另一个开端。这种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不同。其他的学习都是在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了各种专业证书,然后再持证上岗。而作为父母却是在没有获得任何证书的情况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父母的权利。因此,“怎样做父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位长期从事学前教育的专家——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是这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为人父母,必须回答“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我是一位母亲,有一个未满6岁的孩子。在与孩子接触的每一分钟里,我都会产生新的感受和体验,而这些感受和体验正好可以回答父母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怎样使孩子幸福?

    原先,我总认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她买许多玩具,孩子就会感到幸福。可是有一天,我与女儿的一次谈话,却使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对女儿说:“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给你这么多好的礼物。”

    可是孩子说:“妈妈,我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你不跟我玩。”

    孩子的这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是的,要让孩子感到幸福,决不是仅仅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而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与孩子在一起游戏,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的渠道。

    科学研究证明,最有威信的父母就是那些每天能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的父母。

    所以,哪怕工作再忙,应酬再多,也要给孩子留点时间,因为孩子需的不仅仅是零食和玩具,更需要与爸爸妈妈沟通和交流,这样他才能身体和心一起健康成长。

    8.比把牛奶弄洒更重要的东西

    3岁的帕蒂在看妈妈摆吃饭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瓶子牛奶,想帮着倒进玻璃杯里,妈妈很快地抓住了瓶子,非常慈祥地说:

    “不,亲爱的,你还很小,这件事你不能做。我会自己倒牛奶,你可以帮我把餐巾摆上。”

    帕蒂看着妈妈亲自去倒牛奶非常地失望,她不高兴地离开了餐厅屋子。

    孩子们的生命的初始阶段都有非常强烈的与生俱来的勇气,非常积极地想去做他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

    假如帕蒂洒了一些牛奶,但是和她的自信心比较起来,洒些牛奶是太渺小的事情了。

    帕蒂有勇气去试着做新的事情,那么妈妈应该表现得对她有信心,从而是给她以鼓励。

    如果牛奶洒了,帕蒂会觉得自己失败了,那么母亲需要给她更多的鼓励,这时候妈妈应该表扬她的勇气,把洒了的牛奶擦干净,鼓励地说:

    “再试一下,帕蒂,你会成功的。”

    帕蒂一定会很高兴。

    因为她受到来自妈妈的鼓励,她的自信心会在这点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成长起来。

    美国教育专家克劳迪娅认为,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

    生育一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用一生的精力。

    在我们的孩子生长的每一时刻,我们都要适时地鼓励孩子,这是我们给他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们应当带着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儿童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

    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适时的鼓励和赏识,只有这样才能铸造他们自信坚强的性格。

    9.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陈屹女士认为,“爱”字在美国用得比中国坦然公开,作为孩子,可以尽情是要求得到父母,得到老师和朋友的爱,在爱中成长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学会如何回报和给予别人爱。

    一天,她8岁的儿子给他一张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

    “家里人都不喜欢我,谁爱我?”简单的一个“爱”字,让她想到很多。

    她在国内六七十年代的环境里,除了说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工作外,极少用在亲情之间。

    看到这张纸条,她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儿子坐在一起聊了许久。

    从此每天只要有机会,她一定会对孩子讲:“我爱你们。”

    她要让他们知道,父母永远是他们的朋友,是最爱他们的人。

    这种“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能够带来效果呢?

    陈屹举例说:

    儿子学校的美术老师患癌症住进医院,学校给老师所教的每位学生写了一封信,让孩子回家与父母讨论学生该为老师做些什么。

    经过一星期的课堂讨论与思索,孩子们都对老师充满怜悯和爱心。

    一星期后,全校每位老师都奉献一个自己最拿手的一道菜,把烹调方法写成一本书,再由老师和学生买回,购书的款项用来支付老师医疗期间的部分开支。

    买书只是一种方式,通过它,每个学生都为老师奉献一份爱心与援助。类似的事情,学生一年四季节都会碰到。”

    一天,我儿子从学校拿回一封信,非常认真地要我与他一起讨论信的内容。

    信中说儿子班上一位女同学的父母去世了,那个女同学有一星期不能上课。信上讲死亡是怎么回事,讲那位女同学家目前的状况,讲作为同学应该为她做些什么等等。

    同时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探讨生活中应如何面对不可预知的不幸,如何珍惜生命。

    儿子对我说,他的老师和同学一起给那个同学和她的家人写了一封慰问信,表示老师和同学的慰问与同情。

    后来,学校校医因病住院做手术,全校各班学生都为她做了一件手工艺品,派代表送到校医的病床前。

    事后我问校医当时的感觉,她说:

    “当你知道全校孩子都很爱你,都在等你早点回来时,我真的非常高兴,病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连医生都说我恢复很快。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对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只能用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来判断事物,他们还不懂得用心去感觉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们明白了这一点,不妨对孩子说:“我爱你,宝贝”。让孩子们也因此去爱别人。难道这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吗?

    10.舍得拒绝你的宝贝,培养他的责任感

    在一个鞋店:

    一位妈妈一手抱着她的小男孩,一手拉着她8岁的小女儿,来到了这家鞋店。

    这位妈妈正忙着给她的小男孩挑选鞋子时,她的小女儿发现一双非常漂亮的跳舞鞋,便走到妈妈身边,要妈妈给她买下这双鞋。

    她开始提出要求,见妈妈不大理睬,便开始哼哼唧唧的诉说、甜言蜜语地请求、用虚假诺言劝诱、用尖声叫喊来逼迫……

    她所能够想出的各种招数,这个时候一一使了出来。

    她见这些招数均不奏效,便不再作任何掩饰,厉声对自己的妈妈说道:

    “今天我想要这双鞋,你必须给我买下来。”

    这位在忙着为自己的小儿子挑选鞋子的妈妈,一直忍耐了大约10分钟,一遍又一遍温和地对自己的女儿说“不”。

    最后,这位妈妈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在她的女儿面前,也是在鞋店里的众人面前,屈服了。

    “把我女儿相中的那双跳舞鞋拿来吧!”她对售货员说,“别的鞋不用拿了,我也没有钱买了。”

    与丰厚的压岁钱、有求必应的要求相比,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拒绝自己的孩子,才能最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教育专家玛丽思·哈利斯对父母们说:

    “对孩子提出的各项要求都作出让步,是避免孩子吵闹、纠缠的有效途径。但长此下去,会使孩子养成要了再要、毫不知足的不良习惯,成为一个完全不负责任的人。”

    在适当的时候,请毫不犹豫地对孩子说“不”。

    “电视及街道上五花八门的广告,无时不在刺激着孩子们迫切得到各种商品的欲望。”

    对家长来说,成长中的孩子们必须找到离开昂贵的玩具或家长的帮助,自己还能过得愉快、充实的途径。

    如果你对孩子看电视及玩电脑的时间做出限制,他们最终都将各有自得其乐的方法,而且也用不着家长为他们花很多钱。

    除了这个根本的方法外,父母还应该做到:

    1.不要将给孩子买礼物作为补偿

    双职工家庭的家长常常会有种愧疚感。

    他们认为自己在外工作一天,没有时间呆在家中陪孩子玩,每次逛商店的时候,怎么着也得给孩子买点东西做以补偿。

    习惯性地给自己的孩子买各种礼物,可能会使你感到自己慷慨大度、慈爱孩子,但你的孩子逐渐觉得他或她应该得到这些礼物,而且需要你不断地给他(她)买。

    如果哪次你逛商店时,忘记给他(她)买礼物了,恐怕回家就碰到麻烦了。

    2.让他知道花钱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

    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你去商店给他(她)买东西,是一件经过认真考虑才决定的事情,在你决定是否要给孩子购买诸如自行车、电脑之类的大件商品时,可以把自己经济上的一些打算告诉他(她)。

    如果你认为孩子提出的请求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你可以给他提供一个挣钱的机会,让孩子用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购买所需要的物品。

    你可以给孩子说:

    “今天我不能出钱给你买那条牛仔裤。但是,倘若这个月每天晚上你都能在厨房帮我忙的话,到月底我去把它给你买回来。”

    这样是培养责任感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3.简单告诉孩子你拒绝他的理由

    在超市,一位爸爸向他年仅4岁的儿子解释说,儿子所相中那个书包“样式不好看,设计不合理,颜色太鲜亮,装不了多少书,而且做工也不太精细。”

    有一家杂货店,一位妈妈告诉自己的小女儿说,自己不能给她买她看中的一对条状发夹,因为“已经有一对条状发夹了,再买就是多余的了,而且为此会浪费家中的钱,浪费行为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4.把拒绝坚持到底

    你对孩子见啥要啥、永不知足的不良习惯作出的反应,可以给孩子传递十分重要的信息:“如何表现才能得到东西,以及如何表现一无所获。”沙尔曼说。

    让孩子在一番无理哭闹之后心想事成,就等于在告诉孩子,他(她)越把家长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要从点滴做起,有时还需要你硬起心肠去拒绝他。该拒绝时,千万不要心软,因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11.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一次,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带孩子上公园去玩,碰上她的朋友带着孩子在看小朋友玩攀登架,那孩子露出很羡慕的神色。

    她对这孩子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让孩子去玩呢?”

    孩子的母亲说:“他很胆小的,不能玩。”

    她说:“一般孩子都有自我保护能力,他能玩,没关系的。”

    这位妈妈听了这话,就让孩子去爬攀登架了,孩子很开心,爬得也较熟练。突然,孩子的母亲说她发现一根杠子松动了,可能是坏了,会摔下来的,脸上马上露出担心的神色。孩子得到了母亲的“暗示”,果然犹豫不前,不敢继续玩了。可见孩子的激情已经被“打击”掉了!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的朋友说,他经常碰上这样的事:有些幼儿,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较别的幼儿差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对他说:“你怎么这样笨,这么简单的事也学不会!”那孩子听老师这么一说,犹豫了,结果学得果然比别人慢,而且在进行这方面能力培养时也就心不在焉了,甚至不喜欢任教的老师。

    可见,孩子一旦形成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严重一点,还会因此影响孩子一生的前途。

    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一定不要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看法和自我评价。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各种能力、行为习惯的好与不好,最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别人越说他在哪方面不行,他在哪方面就真的越不行。

    因此进行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能使孩子提高自我形象,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父母能够赏识孩子不断提高,孩子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整个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头脑就会更加清醒,个人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比如让孩子学习深呼吸,让孩子体会深呼吸时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想像一件能使他全身都处于放松状态的事情,一直到孩子心情完全平静为止。这时候赏识孩子尝试他感兴趣的事情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心态”。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孩子总是处于这种成功状态呢?

    研究表明下列办法是很有效:

    不要以胜败论孩子,要允许孩子在学习中发生错误,赏识孩子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曾极力主张让儿童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去主动建构知识。

    事实证明:如果成人能够允许和理解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生错误,而不是急切地期待孩子具有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不只是要求孩子去记忆和背诵正确的答案,那么,孩子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人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

    “不以胜败论英雄”,这种环境气氛对于培养孩子以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爱迪生有句名言:“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是多么近。”即使再简单的创造,在被人创造出来之前,都是艰难的,在其被创造的过程中,会孕育许多的失败。有人说:“冰淇淋纸杯和救生圈都是依赖创意、热忱和决心,才能构想出来,失败而又重生。”这些再一次说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是这需要有一个前提:失败者得到人们的赏识。

    因此,我们既要给予孩子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其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创意、热忱和决心,还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契而不舍的精神。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如地走向明天。

    12.做个聪明的妈妈

    一天,妈妈、爸爸、珍尼和4岁弟弟一家去游泳。

    8岁的珍尼很熟练地穿上了游泳衣,而4岁的亨利撅起小嘴巴不高兴地站在那里。

    “快点,亨利,穿上游泳裤。爸爸已经穿好了。”妈妈和姐姐已到了游泳池边,亨利还是站在那儿,无动于衷。

    妈妈见亨利很长时间不出去,就回来找他。

    “你站在那儿干什么,穿上游泳裤!”

    “我不会。”亨利回答。

    妈妈只好说:“过来小宝贝,我给你穿。”姐姐朝着亨利笑了笑。

    亨利是最小的,他不穿,妈妈就会过来给他穿,这样他可以获得妈妈的额外注意力。珍尼也很高兴妈妈这样做,因为她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明自己比弟弟能干。

    妈妈急于帮助亨利,使姐弟俩的计划都成功了。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妈妈,这个时候,你应该意识到:

    亨利需要的是鼓励,他需要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事实上,他并不需要妈妈替他服务,妈妈需要时间和耐心去鼓励他。

    妈妈也应该知道亨利自己是能穿上游泳裤的。

    现在她必须退一步,给亨利学习发展的空间。

    如果妈妈能再等亨利一会儿,或是让他早一点开始,也许就解决了问题。

    妈妈可以边指导示范,边看着亨利自己做好这一切,妈妈不能催促他快点!快点!而应慢慢地说:

    “你可以自己穿上,慢慢来,不行妈妈再帮你。别忘了,你已是一个大孩子了。”

    如果亨利还坚持,他不能自己穿,妈妈应该不理会这些,继续鼓励他:

    “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妈妈闭着眼睛数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

    这时亨利可能继续下去,很有信心,他也可能开始哭起来,不再作任何努力。

    即使他可能不会和大家一起游泳,妈妈也不能走回去,给他穿上,然后领他出来。

    当亨利发现他不能和大家一同玩,他可能改变主意,从此尝试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难题。

    3岁的彼得在妈妈的桌边玩,而妈妈在看书。

    “妈妈,我想让你同我一起睡觉。”

    “妈妈要看完这本书才能睡,你先去睡吧。”

    “我害怕。”

    “不害怕,妈妈就在这儿。”妈妈耐心轻轻地说。

    “我不能自己去睡,我要让你和我一起睡。”妈妈看了看她,不再说话了,彼得开始闹起来,但过了一会儿看看无人理睬,只好自己起来去睡觉。

    这是一个聪明的妈妈,她使用了正确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彼得是最小的孩子,长得聪明伶俐,妈妈当然疼他。过去彼得说什么,妈妈都照办。现在妈妈开始注意自己的行动,让彼得尽量独立。

    没过几天彼得已经发现妈妈变了,他发脾气已不能再调动妈妈了,就像刚才他开始闹起来,却没有效果,重新考虑了一下,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去睡觉。

    当妈妈拒绝听从他的调动,彼得想用发脾气来使妈妈重新为他服务,而妈妈坚定地、亲切地拒绝了他。

    最后,彼得自己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其实,做一个聪明的妈妈并不难,只要你懂得赏识你的孩子,鼓励他、表扬他,这就够了。

    13.优雅的囚室

    我的一位姓刘的朋友是个建筑工人,他的妻子是一家小商店的售货员。他们都属于“被耽搁的一代”,没有读过多少书。

    为弥补这个遗憾,他们决心倾其全部精力,死活也要让他们的儿子刘军尝尝大学滋味乃至弄顶博士帽戴戴。

    为此,他们为刘军规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

    于是,刘军只要一回家,便被关进为他特设的摆满学习资料的“优雅的囚室”(这是刘军的戏称)。

    一天,刘军的爸爸到“囚室”检查儿子的学习表现,却发现刘军根本没有实施爸爸为他制定的学习计划,而是一边看一本图画故事,一边在纸上涂画。

    我的朋友震怒了:

    怪不得这小子最近的学习成绩溜到了前10名以后,原来是把心思用在画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上了。莫非你也想长大后像你老子一样往砖上抹泥呀……

    刘父越想越气,他上前一把夺过儿子手里的图画书:“你赶快给我看课本写作业去,今后再不准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不然让我看见一本撕一本!”

    被“肢解”的图书和无奈的刘军只好“拜拜”,想画画的刘军再不敢随便乱画,一头扎进了摆满课本和作业的“囚室”去暗暗流泪了。

    也许,一位未来的画家就这样被扼杀了。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希望孩子努力读书做好学业,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像刘军的父母这样把目光仅盯在分数和升学上,而忽视孩子兴趣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甚至以专制的手段,强行把自己的心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的做法却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害了孩子。

    14.让孩子自己作主

    蔡志忠的父亲以宽松的作风教育子女,一向支持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绝不会按自己意愿设置一个目标,让孩子从小为之而奋斗。对他来说,儿子立什么志该由他自己来把握,孩子有能力选择好自己的发展方向。

    由于蔡志忠似乎对书法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也没有逼他学书法。有一次他亲切地问儿子的志向,蔡志忠答他最想画招牌。父亲听后,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这“芽”见“阳光”的机会,而没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

    当蔡志忠的父亲看到蔡志忠把自己的工作室搞得五颜六色时,他意识到孩子的画画爱好,感到儿子该有动笔之处,便给蔡志忠买了一块小黑板。这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主要场所,也促使他走上了画漫画这条道路。正是由于蔡志忠的父亲对蔡志忠的选择上的尊重,才使蔡志忠得以走上了自己的事业之道。

    可见,平等地对待孩子,从内心认可孩子应享有的权利,并切实尊重孩子的权利,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有些父母为了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实行包办制度。殊不知,这样恰恰害了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选择,父母只能作为引路人。对孩子的选择要充分尊重,而不是强制其意志。要知道孩子的生命虽是你赋予的,但他更是一个独立个体,他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自由发展。

    15.孩子交友不当怎么办

    曾有过一段时间,肇牧与几个爱闹的孩子成天混在一起,不思进取,做父母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怎么才能让孩子对此有所认识呢?在一次带他去游玩时,妈妈便故意激他:“有本事你就把班里最好的同学带回家。”不想,受到启发后的他,信心百倍,没过几天他果然把班里最好的学生带回家了。而且,从此他们两人就交上了朋友,形影不离,彼此情投意合,互相激励,互帮互助,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是家长们万分担心的事情。

    有的孩子滥交朋友可能是出于某种需求。为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发现可能使孩子误入歧途的因素(如刺激、冒险、感情归属等)。安排适当的活动和家庭会议来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以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关系。

    告诉孩子,尽管他有权利和他选择的朋友交往,但绝不能允许他们干坏事。如果孩子的行为冒犯了他人的利益,那么你就必须干涉,对他的行为负责。你也有权阻止一位不尊重人的孩子出入你的家。

    当上述这些方式都不能阻止你孩子的交友行为时,就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隔离。例如,让孩子到亲戚家去住或让孩子转学等。与此同时,积极的教育措施要随之跟上,否则换了环境也可能故伎重演,而这一点常为有些父母所疏忽。

    16.贿赂孩子要不得

    一位而立之年的妇女,说她的儿子和邻居儿子同龄。论聪慧,邻居儿子不如她的儿子机灵。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时,都是她的儿子领先;现在邻居儿子“旧貌换新颜”,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也肯干家务了。经过一番了解,原来邻居运用经济杠杆调动孩子搞学习、搞家务。搞一次家务给5元,考一次95分给5元,95分以上多1分增2元,满分20元……她看人家“立竿见影”,决定效法,可是她的先生不同意……

    对孩子进行“贿赂”,一时是可以取得效果的,而且这个效果的确可以“立竿见影”,但那是暂时的,长久下去,则贻害无穷,对孩子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福特通过大量的研究指出:“从短期来看,‘贿赂’能够使小孩产生高度的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当一个小孩受到多次‘贿赂’时,他们甚至会变得依赖‘贿赂’,甚至做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帮助父母做家务是义务,也是责任;孩子的社会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他的本分,做出突出成绩给予表彰奖励是必要,但与“贿赂”风马牛不相干。

    对孩子“贿赂”的弊端是明显的:

    “贿赂”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可能成为孩子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从而冲淡,甚至替代其家务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活动都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分野。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求知欲等内在的因素引起,外部动机则是由外力逼迫(包括金钱刺激在内)引起。孩子做家务、努力学习贵在内部动机,因为只有内部动机才是长远而有效的动机。

    “贿赂”的要害在于以金钱物质代替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学习义务感。一旦金钱物质的“贿赂”刺激一终止,家务和学习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贿赂”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让孩子人小就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恶习。父母一旦不“行贿”了,孩子就会主动向父母“索贿”,家庭内部就要爆发新的矛盾与冲突。

    父母对孩子多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他学习和做家务都是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此而向父母伸手要“报酬”。培养孩子正确的责任观。

    即使是对孩子的奖励也不要过于频繁,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多给孩子言语上的赏识,少些金钱、物质的奖励,这才有助于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17.少给孩子下命令

    洋洋的爸爸是个建筑工程师,他经常在书房看书画图纸。洋洋放学回家想看电视、想招几个同伴到家里玩,爸爸就很烦,老给他下命令,“不要吵!”“把电视关上!”“写作业去!”……真是一会儿一个命令,搞得洋洋乐趣全无。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用规定和规则来管理孩子的行为。从长远看,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用以发展内在约束力和自我训练的方法,孩子会喜欢你,甚至更加尊重你。有关研究表明,始终给孩子以热爱和温暖,在约束和热爱之间适当加以平衡,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

    父母在执行规定和制定限度时,须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一项长远的规则。例如每天早上叠被子。短期的规则或命令,则是在特殊情况下给孩子一种及时的指示,如“不要这么大声吵闹了!”

    二是利用父母的权威。要想轻松地使孩子遵守规定,父母必须保证充当权威人物的角色。有效的权威是以丰富的知识或专长为基础的,是受爱和尊重的气氛所支配的。父母要有权威的目的,不是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在能够管理的限度内给孩子以裁决和行动的自由。

    父母命令孩子是很常见的事,但是注意不要让过多的命令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如果父母为孩子制订正确的规则,将会更有效地对孩子进行限制和管理。

    规则尽可能的简练、具体和清晰一些。这样不仅孩子能较好地记住,而且你也不必因为强迫他们接受更多的限制而不胜负荷。陈述规定要用明确的态度和有力的语调,避免含糊不清的主观命令。

    始终不渝地执行规定。在发出命令之前,你要明确命令是会被始终如一地执行的。丢掉一切你认为在全部时间里面不可能都执行的规定。父母对孩子有明确规定与限制,以及要求他们严格地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最能适应生活的孩子。

    使用命令的语言必须以积极的方式表达你的命令,即更多地着重告诉孩子怎么去做(正面的命令),而不是不要怎么做(禁止的命令),因而,你可以说:“小声讲话。”而不是“不要叫喊。”对孩子来说,这不仅是教育他做事情,也是他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

    多赏识孩子。比如晶晶闹着要忙着工作的爸爸陪他玩。爸爸说:“晶晶是个好孩子,好孩子是不会影响爸爸工作的对不对?晶晶很听话是不是?等爸爸一会儿好吗?”晶晶便不闹了。

    讲究灵活性。对孩子来说,特别是幼儿,让他们马上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比较困难,因此要预先向他们提出一个时间的限制。换句话说,即使你要孩子不再在外面玩了,应该允许孩子有几分钟的时间结束他的游戏,可以这样说:“再玩五分钟,就该回家了。”

    提倡自由调节。有时候,与其命令,还不如提问好。可以说:“喂,你在做什么?”这对孩子是个信息,证明他的行为是不恰当的,而且你已经知道了。这也说明,你希望孩子对发生的情况能予以补救。

    少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多用赏识表扬,夸奖他的话,其效果要好得多。

    18.让孩子自己动手

    小潘妮4岁,一天她的妈妈买回了日用品,正在厨房打开冰箱,把鸡蛋放在冰箱里。小潘妮本来跪在厨房的桌子上看着妈妈把买来的食品拿走,当妈妈把放鸡蛋的盒子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把鸡蛋从买来的食品袋中拿出来,潘妮便伸出手去抓盒子,也想帮着把鸡蛋放到鸡蛋盒里,“别动!潘妮,”妈妈大声叫道,“你会打碎它们的,最好让我来做这个。亲爱的,等到你长大一点儿再来帮忙好吗?”

    妈妈无意中打击了潘妮的自信心。她所得到的印象是她太小了,根本不可能作这样的事情。由此及它,潘妮会放弃许多努力,乖乖地等待“大一点儿”这个时刻到来。其实一个两岁的小孩儿,只要她小心,是可以把鸡蛋放好的。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完成这项工作以后,脸上是多么兴奋地发着光,我们就会懂得这一点一滴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小保尔的鞋带开了,但他怎么也系不好,然后就坐着等妈妈过来帮忙。后来,他干脆不想自己动手,只要遇上类似情况,他就大喊妈妈,妈妈很有耐心地为他系好了鞋带,一次又一次。这时的保尔会感到什么呢?他会感到他自己真的是太笨了,而妈妈真的是有魔力,能那么快就把鞋带系好。这样,保尔得到的信息又是什么呢?他觉得,算了吧,我没办法和妈妈相比,我不用努力了,以后不但鞋带需要妈妈来系,衣服也让大人给我穿吧,这样更加方便一点。

    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成年人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我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在我们的意识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见,如认为只有在某一个年龄阶段,才能做某一种事情。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我们收拾桌子,当他手中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孩子的内心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的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作为家长我们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否则的话,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而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我们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

    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赏识孩子,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必须清楚,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这个孩子缺乏技巧,这种技巧有时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丝毫不该影响孩子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孩子和成人一样有勇气去犯错误、去纠正和改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讲,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

    要想赏识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第一,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如何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适时赏识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做家长的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如何去赏识孩子,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现在他的行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没有自信的孩子会很轻易地放弃任何努力,表现出自己是无用的,而且有时还故意做出逆其道而行之的事情,这样做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是没有价值的,那么还不如做些恼人的具体事情起码能得到别人的注意。家长主观而不问青红皂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要发现赏识自己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处。赏识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有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的好坏。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将幸福掌握在自己之手,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行选择、决定,使之看到正确结果,这才是最好的培养自信心的正确办法。

    从根本上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应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大局势能够做出多少贡献,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们讲述这些道理就是想让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有意帮助孩子,使他们懂得他们是整个社会集体的一份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可以做出贡献,可以与别人合作,可以参与,可以帮助他们使人变得更好。鼓励的重点侧重于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是队伍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赞扬更侧重于个人,个体本身。用赏识的方法,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使我们的周围感觉到我们的存在,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赏识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成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

    赏识是孩子成长需的钙,适当补充,可让孩子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19.批评也要讲方式

    8岁的宁宁,尽管父母三次要求她在与朋友出去野餐前,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但她还是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房间里乱得一团糟,自己却出去了。那天早晨正好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看房子,因而父母非常生气,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宁宁打扫了房间。

    那天下午宁宁回家后,母亲满脸怒气,立即把她带到卧室,告诉她自己为什么生气。下面是宁宁的母亲采取的两种方式:

    “你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们非常生气。”(她的批评是特定的,并且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跟你说过三次,要你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首先是因为你是个懂事的孩子,我相信你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并且能做得非常好。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不去做。”(她母亲准确地描述了事情,并且把宁宁的问题说成是暂时性的)。

    “今天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我们就得替你打扫,结果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间的干净,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她母亲只是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她的责备是正确的)。

    “我要你留在自己房间里15分钟,好好想想我的说法对不对。然后告诉我,今后你会如何保持房间整洁,保证这类事不再发生。至少要写出三条解决办法。”(15分钟是8岁孩子考虑问题的比较实际的时间段,宁宁的母亲给她找了一件很实际的任务,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这个问题)。

    如果果宁宁的母亲换成下面一种批评方式看看有什么不同: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体谅人?你的行为把我气疯了!”(“总是”一词意味着问题很普遍,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母亲的情感反应太过分了,会给孩子造成太多的内疚感。)

    “我跟你说过无数次,要你保持房间干净,但你就是从来不听!你是怎么啦?”(宁宁的母亲把问题说成是普遍性的“无数次”,永久性的“你从来不听”,借此让孩子产生内疚。她还进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地产商来了,几乎是场灾难!人们说进屋的第一印象会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了一位难得的代理商,会使房价降低几千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买不起新房子了!”(宁宁的母亲把事情描述成一场灾难,她暗指宁宁的一次疏忽会毁掉全家人的生活)。

    “现在,我要你呆在房间里,好好想想你所干的一切。”(这一惩罚是不确定的,没有针对性的。宁宁有时间来思考,产生内疚,但却没有机会学会或做些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显然,两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言而喻。做父母的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宁宁母亲采取的赏识性的语言,以乐观的态度批评孩子,促使孩子养成豁达、包容、理解的乐观性格。

    20.借玫瑰花的孩子

    对父母的爱心不仅是一切道德的起点,也是人生成功的起点,因为只有拥有爱心的人才具有创造成功的原动力。

    爱心将会使你的孩子受益一辈子。

    我们来看一个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是很杰出的乡村教育家。有一年,他的校园里开了一朵很大的玫瑰花,因而引来了很多小朋友观赏。一天,一个4岁的小女孩来看花,毫不畏惧地走上去摘下了那朵最大的玫瑰花就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感到很奇怪,就走过去和蔼地问小女孩,说:“小姑娘,你为什么要摘这朵玫瑰花呢?”

    女孩说:“我的奶奶生病了。我告诉她说我们的校园里开了一朵世界上最大的玫瑰花,我奶奶不相信,我就把这朵最大的玫瑰花借回去给奶奶看一看,让奶奶高兴高兴。我很快就会送回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很受感动,就马上摘下一朵玫瑰花,给小女孩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爱心。”接着,又摘下一朵玫瑰花递给小女孩说:“这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你妈妈培养出你这样有爱心的孩子!”

    过后有人不理解,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批评小女孩,教育小女孩不能随便摘花,以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爱心是必须从小开始培养的。孩子不是不知道应该爱护花草,而因为希望生病的奶奶高兴才来‘借’花,而这种爱心是最宝贵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呵护爱心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什么人,获是赏识而改正错误是很容易的,而受到责骂而改正错误就比较不容易了。

    而小孩子尤其爱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只要真正理解孩子,赏识孩子,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圆!

    21.调皮顽童走上成功之路

    我们先来看一位母亲的经历:

    儿子已是三年级的孩子了,却依然调皮捣乱,疯疯颠颠的,经常搞恶作剧。在学校,老师也是隔三差五地叫我去,数落他种种顽皮“行径”。每每遇此,我便忍不住狠狠教训一番,而他当场都表示悔过,言明不再重犯。但第二天又会听到有关他更荒诞的小把戏。

    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后来听说了赏识教育,便决定试一试:

    首先,我当着他的面扔掉了棍棒,以朋友的姿态主动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开始,儿子愣愣地看着我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以为我是“暗藏杀机”或先“礼”后“兵”,最后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的。但10天过去了,一个月下来了,我依然如故地善意言行,使他慢慢地相信我所做的一切是真诚可信的,久而久之,我们成了“朋友”。他放学回家都能把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告诉我,有时还让我帮他出谋划策。此时,我抓住他感兴趣的事情因势利导,最后果然有很好的效果。

    不久,儿子的品行和学习取得了惊人成绩,被评为全市优秀少先队员,获得了“少年爱迪生”等荣誉称号……

    因为孩子很调皮,你越管他他越是要和你过不去。那么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不再批评他,而是赏识他,效果会怎么样呢?事实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22.世上最幸运的孩子

    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一家人相依为命。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养活一家子,儿子也知道生活的艰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儿子眉头紧锁,郁郁不乐,显得心事重重。

    父亲把一切看在眼里,关切地问儿子,儿子怎么也不肯说,他不想为难父母,后来才吞吞吐吐地说:“同学们都有自行车,只有我没有……”

    父亲沉默了,因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

    又过了几天。

    儿子惊喜地跑回家,对父亲说:“爸爸,给我两块钱吧。我要玩转盘游戏,转盘上有自行车?”

    父亲看着儿子渴望的眼睛,没说什么,把钱递给了儿子。

    儿子欢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我是世上最不幸运的人。”儿子忧郁地嘟嗤着。

    父亲意识到自行车对儿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转身走了。

    第二天,父亲让儿子再去试一次运气,儿子有点迟疑,但在父亲鼓励下,还是拿着钱去了。这回,大喜来临,儿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车了,我是世上最幸运的人,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了……

    若干年后,儿子事业有成,拥有了不薄的家产。只是那辆自行车他一直保存着。每当他受到挫折时,他都会想起自行车,想起他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儿子成年后回忆说:“每天晚上那辆自行车都在梦里出现,我使劲地蹬车,朝着明天飞奔。”

    而那位父亲呢。一直保守着一个秘密。

    父亲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边:“儿子,你知道那辆自行车是怎样中到的吗?”

    儿子心头一震,困惑地看着老爸。

    “这辆自行车是爸爸买的,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了那辆自行车。因为,我不想破坏你的感觉,让你觉得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为此,我辛苦了十年,才把钱还清……”

    父亲的白发在儿子的泪眼中模糊了。

    赏识是一种理解,它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让受到赏识的人产生快感,激发人向上的无穷动力。

    23.当闹钟被拆散时

    记得有一次我们好不容易攒了200余元钱,狠了狠心买了一块高档的石英钟。

    那是一个周末,下班回来我发现墙上的石英钟不见了,以为是妻子或者是因为别的原因另有他用,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妻子回来,突然听不到那悦耳的铃声了,居然奇怪地问我:“咱家的石英钟呢?”

    我原地转了一圈,一拍大腿:“坏了,没准是那小东西搞的鬼。他放学回家了吗?”

    傍晚时候,儿子兴冲冲地从外边闯进来,二话不说,就是一阵忙碌。

    等到孩子忙完了,我们发现我家的门上多了一个不伦不类但能够唱歌的门铃。

    我这才缓过劲儿:“牧心,你从哪里弄来的材料?”

    儿子脱口而出:“我把墙上的挂钟拆了。”

    我一听急了:“挂钟呢?你放到哪里去了?”

    儿子这才发现自己闯了祸,从我的眼神里他看得出来。

    他慢慢腾腾地领我走进了他的小卧室,那个价值200多元的挂钟此刻早已被儿子大卸八块了。

    妻子的手不由得高高地举了起来。

    我一把拽住了她的手:“先吃饭吧,等一会儿再说。”

    吃饭的时候儿子做了检讨:

    “上周上物理课,老师讲了一些小制作,我觉得做只门铃挺好玩的,材料不够用,我就想到了墙上的挂钟,原来想做好门铃用上一段时间后再将它重新装上的,谁知……”儿子说不下去,眼里盈满了泪。

    我只是用力地摸了摸儿子的小脑袋,什么话都没有说。

    临睡的时候,我很认真地看了妻子一眼:

    “一只挂钟也只是200来块钱,算不得奢侈。儿子虽然做得不对,但我们要学会满足他的好奇心。如果他从一个挂钟开始,喜欢认真作好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点名堂,他就不会平平庸庸地过一辈子,他会有所作为的。”

    第二天,我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

    “看看你做的门铃,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什么零件告诉爸爸,我会给你买的。不过以后可不能再偷偷地拆卸挂钟了。”

    儿子小声地对父亲说了声:“谢谢。”声音虽然很小,但我却听得清清楚楚。

    有的家长,孩子弄坏了用具、玩具等,便是一顿打。

    他们认为,这样孩子就不敢乱来了。

    其实,好奇心人皆有之,只是孩子的好奇心更强。

    因此才有把收音机拆开、将闹钟放入水中这样的事发生。

    反过来家长如果能赏识孩子,给孩子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身心的全面发展。他会积极思考,认识事物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养成勤动脑筋的好习惯。

    当然,赏识不等于纵容,这里只是希望孩子们的家长能够理解孩子,不能苛求孩子,当孩子有过错时,要指出他们的错误之所在,不让他们做不该做的事。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智力发展的动力。他会因为好奇,不断地接触新的事物而变得聪明;会因为敢于向新事物挑战而走向成熟。有的父母为了培养一个听话的儿子,而不惜扼杀他们的好奇心,束缚他们的手脚,结果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请想一想,孩子如果对什么都不好奇,都无所谓,他还会需求什么呢?

    24.如此陪读

    一位刚上学的孩子练习写字,妈妈为了儿子能写出一手好字,“认真”地站在孩子的身边“陪读”。当儿子一笔一画地写完一个字后,妈妈眉头一皱,脱口而出:

    “这一横怎么长了?”儿子连忙擦掉重写。

    “怎么又短了?”孩子又擦掉重写。

    “怎么又破了?”

    “都擦几遍了,能不破吗?”孩子委屈地嚷道。

    结果这页纸被撕掉重来,直闹得孩子哭,大人叫。

    父母在教孩子时,太在意对与错,好与坏了。到底是对错重要,还是兴趣重要?

    刚上学的孩子,写字的笔画长一点或短一点,有那么严重吗?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在父母的小题大做中被无限扩大了。

    孩子的人生好比足球赛,家长不应该做挑剔的裁判,盯着犯规不放,而要做热情的拉拉队员高喊,“加油,加油”,为孩子鼓掌欢呼,给孩子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现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已使孩子焦虑不安,为人父母者有什么理由总说泄气话呢?

    赏识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让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这样一来,所有的学习障碍就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25.与孩子一起干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的玩具车出了问题,他的父亲就在的自家院子中修理。这位父亲在修理的时候,总是一会儿叫孩子干这样,一会儿叫孩子干那样,孩子与父亲一起动手,忙前忙后。尽管这个孩子才三四岁,可是却一边帮忙一边发问。

    在我看来,很多问题都是“莫名其妙”的。可是这位父母回答得那样认真,俨然像在回答老朋友的提问,平等相待,其乐融融。

    玩具车修好以后,和蔼的父亲轻轻拍了拍孩子的头,抹了抹孩子脸上的汗水,伸着拇指说:“好样的!”

    小家伙友好地挥着手,眼睛里充满自豪感,脸上带着成功的喜悦。

    后来,我经常留意这对有趣的父子:父亲在给园子除草,孩子在一边帮忙,父亲在清扫房间,孩子在抹桌子……

    尽管在我的眼里这样的孩子什么也干不了,但是他父亲总是什么事情都要叫孩子一起干,一点儿也不觉得孩子碍手碍脚,就像一幅享受天伦之乐的父子亲情图画。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教人射箭,慢慢地拉开弓箭而不要射出去,比一拉开弓箭就射出去效果好得多。中国的父母常常都会这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包办代替。其实,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许多事实证明如果善用赏识这种辅助手段教育孩子,不仅能培养其自立自强,学而上进的精神,而且能让你和孩子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周弘在探索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提出: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两代人共同成长!

    美国的父母一般是不会这么干的。这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学者在美国遇到这样一件事,从中可见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独到之处。

    26.搭积木

    一个五岁的男孩叫明明,一天,他把大块小块的木板搬到天井里去,用了许多力气,费了许多时间,终于搭成一座小房子。

    搭好之后,孩子高兴地跑过来对他爸爸说:“快来看,爸爸,我搭了一座房子。”

    这座房子虽然似是而非,但是毕竟是孩子的心血,他父亲就极力的称赞他,叫他再去搭。明明搭好了房子,又到书房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动物。

    画完之后又对他爸爸说:“这是一头象。这是象的尾巴,这是象的头,这是象的耳朵,这是象的眼睛,这是象的嘴巴,这是象的鼻子。”

    父亲看到孩子的积极性,就连说“好”。

    由此可见,孩子不仅喜欢做事,而且更喜欢成功。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了,一方面自己觉得很有趣,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父母或教师的赏识。

    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很好的,父母应当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赏识孩子去做各种有益的事情。

    赏识孩子做事,应该注意事情的难度。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难度太大,孩子就很难完成,这样孩子就没有成就感了。没有了成就感,就会灰心丧气。孩子不像成人那样,一次做不成还可以再来第二次,孩子就不行了,一次做不成,一般来说,下次他就不会再做了。

    所以,给孩子安排事情,应该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孩子第一次成功了,就会很高兴,就有了自信心,就想着去做第二次。成就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大,自信心越大,事情就越容易成功。

    当然,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每次都太简单了,孩子也可能乏味,还可能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甚至使孩子承受不住失败的经历。所以,事情的难度应该不断地增加,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

    可见,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而恰如其分的赞叹,让孩子在你的赞叹中感受快乐增长信心。

    27.不要以为给予孩子越多他就越快乐

    家长们常常说的话是:“我供你吃,供你穿,你要什么,给你买什么,这还不够吗?”或者“为了你,我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都认了。”可是,孩子们仍然不能快乐、轻松地生活。殊不知家长们是走入了给予的误区:以为自己给予孩子的愈多,孩子愈快乐。

    所以,有些家长便为孩子拼命工作,拼命挣钱,没有时间与孩子相处和沟通,这导致了孩子不快乐。

    孩子的情况怎样呢?一岁以前的孩子一般不会说话,但是,不能说他们不会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一岁以内的孩子学会用情绪去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必须会笑,孩子必须经常笑,孩子必须笑得比较甜。孩子对父母笑,对陌生人笑,对他认为高兴的事物笑。

    一岁左右的孩子,周围的其他人(包括陌生人)抱他,他都会高兴地让别人抱。只需要一会儿,孩子就跟抱他的人“混”熟了,又笑又跳,十分高兴。这个孩子就具备良好的与人交往和沟通的社会能力。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就更多,社会能力就会越强。

    如果一个孩子,别人抱着他,他的表情淡漠,一会儿就哭起来了。这样的孩子社会性情感发展就不会好,他不会用情感去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的孩子谁也不愿意逗,到了3、4岁时,出去就会经常钻到爸爸妈妈屁股后面。这种后果的主要责任在父母身上。

    父母不要以为给孩子很多东西他就会快乐。给孩子东西太多,往往就会使他产生“获得就是得到幸福的源泉”这样一种错觉,所以父母应该结合事例对他们进行诱导,告诉他们人生的快乐在于自己去创造一切。

    28.教儿子写作文

    我儿子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作文一度连续几次不及格。我当初也有拍桌子来个“横眉冷对”的冲动,可我冷静了下来,知道这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产生逆反心理。

    我反复看了儿子的作文,发现语句不算通顺,错别字不多,句号、逗号也还会用,立刻抓住这点赏识他。我首先肯定他学习认真。字、词、句、标点掌握得是好的,这说明写作文的基础是存在的。这样一说,儿子神情开朗,作文有了初步的信心。

    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到:“只是你的作文内容太空洞,也许你觉得没什么好写,所以写得很短很短,老师才给你不及格,是吗?”

    儿子坦率地承认了。

    于是我委婉地说:“这都怪妈妈不好,没带你出去多玩玩、多看看,你当然会觉得没东西好写。这不是你的错,是妈妈的错。”

    星期六,我带儿子参观了工艺美术展览,引导他注意观赏每一件工艺品,并让他挑选两件最喜爱的,反复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回到家,他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内容充实的长长的作文。

    为了让儿子打好作文“翻身仗”。我花了很多力气帮他修改作文。结果,这篇作文得了“5-”。从不及格到“5分”,这是一个多大的进步啊!

    后来我又用这样的办法让他得到了几次高分,儿子终于完全有了自信心。

    更让我高兴的是下面这件事:

    一次,我发现他背着我偷偷地写,没让我过目便交上去了,作文本发下来居然得“5分”!我明白儿子在这篇作文上花了许多心血,就对孩子说:“妈妈帮你改作文,只能得‘5-分’,不要妈妈帮你修改,反而得了‘5分’,说明只要努力就能够把作文写得更好。”

    就这样,儿子从不喜爱作文到喜爱作文,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小作者。我深深地感觉到赏识的神奇功效!

    然而,有不少的父母实在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赏识这门艺术。这些父母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却常会发现事与愿违,“有心栽花花不红”于是“恨铁不成钢”,以至拳脚相加,棍棒齐下。

    其实,孩子与成人一样,具备人性的一切弱点,甚至表现得更为直率。因此应该尊重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他们的信心。其中赏识他们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29.听你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老师发现,班上新转来的女孩,由于基础较差,单元测试中考了倒数第一名。上课时,她不敢接触老师的目光,喊她起来回答问题,细声细气,像蚊子叫。

    老师经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孩子有个特点,虽然说话声音很低,但朗诵起课文很流利、很有感情。

    有一天,老师把孩子喊到办公室,对孩子说:“老师发现听你朗诵课文真是一种享受,你愿意每天来办公室给老师读一刻钟课文吗?”

    孩子的脸红了,她在以前的学校,也经常被老师喊到办公室,因为她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影响本班在年级的排名。班主任很着急,经常埋怨道:我每天早出晚归,对该班费尽心血,就偏偏倒霉,摊上这么个差生。因此,她每次到老师的办公室都心惊肉跳。这次,出乎她的意外,她使劲地点点头。于是老师找了篇文章给孩子读。

    孩子读完后,老师由衷地说:“太好了,读得这么深情,你真的很有朗诵天分,要是声音再高一点点就更好了。”

    孩子大受鼓舞,蹦蹦跳跳地出去了。

    第二天,孩子又来朗诵,果然声音高了许多,老师大加赞赏。

    第三天,老师问,明天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站起来大声朗诵吗?

    敢。女孩朗声回答。

    第四天,女孩果然勇敢地站起来朗诵了课文,声情并茂,同学们都很惊讶,老师带着大家鼓掌。

    女孩一天天活泼起来,成绩有了飞跃,朋友也多了起来……

    孩子的自信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作为老师,应最大限度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事实上,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孩子都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宝藏,只需要你几句赏识性的肯定,孩子潜在的能量便会喷薄而出。

    30.孩子,你拉得太好了

    铃木找到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最佳教育方法后,每年培养700个莫扎特同龄水平的小神童。一下子,他在日本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千方百计地找到铃木,跟他说:你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小提琴家,而我的孩子已经练了几年了,也没有长进,你若能把他教好,我就服了你。

    铃木跟着那位母亲到了她家。原来孩子只有五六岁。

    母亲让孩子把小提琴拿出来,演奏一段给铃木听听,小男孩一看是铃木大师来了,心中发慌。

    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还不如平常的水平。

    母亲拉长了脸。

    谁知铃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

    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

    母亲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

    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

    母亲送铃木走的时候,说:“铃木先生,我真的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那么难听,你还夸奖他?”

    铃木回答道:“你要知道你孩子的心灵已经受伤了,我是在治他的心病。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夸奖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动,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

    后来,铃木专门辅导这个孩子。不到两年,这个孩子就举办了独奏音乐会。

    不是聪明的孩子被夸奖,而是夸奖使孩子更聪明。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场合,可以无中生有,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不同于大人,适当的批评当然需要,但孩子容易自卑。而赏识是促使孩子进步的原动力,对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们来讲,赏识要比批评更有效。

    31.谁最弱小

    俄罗斯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这样一篇短文,相信它会对为人之父母的你有所启发。

    有一次,有一家人全家在假日里到森林中去,爸爸、母亲、五年级学生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

    森林里是那么美好,那么欢快,孩子们的父母让他们看看盛开着铃花的林中旷地。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第一朵花开放了,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全家人都坐在灌木附近。爸爸在看一本有趣的书。

    突然雷声大作,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似乎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似乎她也不怕淋雨。

    萨沙问道:“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你,你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嘛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那么,我干嘛又保护不了任何人呢?”萨沙问道,“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人?”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妈妈笑着回答说。

    萨沙朝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滂沱大雨已冲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自卫能力。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自豪地说。

    “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妈妈这样回答他。

    也许,这就是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试想一下有哪个中国父母会在下雨时给孩子上这么一课呢?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如此教育的优势之所在。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坚强,也没有孩子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只是作父母的没有给他一个勇敢的机会和环境!

    32.装满“甜言蜜语”的信

    这个故事,我们是在《西方素质教育精华》中转载过来的。

    约翰逊小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老师,在谈到这种方法时,她说:

    最近,不知为什么,班上一个名叫卡莉的女孩发展了一种不友好行为。

    当我讲话时,她会直视我的眼睛,大声地打呵欠,她的呵欠总是打得又长又有戏剧效果,“传染”得同学们都打起呵欠来。

    每次呵欠后,卡莉总是甜甜地笑着,“诚恳”地向我道歉——虽然双方都明白内心毫无歉意。

    这显然是要考验一下老师:看你怎么办。

    想到“胡萝卜得一口一口地吃”那句老话,我写了一封短信,告诉韦斯特夫妇:我很高兴有卡莉这样的学生,她聪明可爱,富于幽默,成绩也不错。

    第二天,卡莉打第一个呵欠后,我把信交给她——没有封口,要她转交家长。

    自然,她先看了,这是卡莉最后一次在课堂上打呵欠。

    过了一个星期,她走到我讲台前。

    “谢谢你那封信,约翰逊小姐!”她说,“妈妈把它贴在冰箱上,好让大伙儿都看得见——那儿是我们家的光荣榜。只是我父亲不敢相信我在你那门课上能拿到乙。”

    “为什么不能?”我答道,“你很聪明,每次都交头卷。”

    “是的,”卡莉说,“但没有一次得过甲。”

    “那是因为你没有做完。如果做完了,会得甲的。”

    “但是我考试中还从没有得过甲。”卡莉指出,垂眼看着笔记本,“我老是得丙。”

    “你用过功吗?”我反问她。“没有。”

    “那就是了。我敢打赌:如果你用功的话,你会得甲的。”我用手指轻轻敲打她的笔记本,直到她把头抬起来,“这是我的真心话。”

    “你真的认为我很幽默?”

    “是的。”我点点头。

    再考试时,卡莉拿到了乙加,到了年底,她的英语成绩上升到了甲。

    受此鼓舞,我决定给班上每一个学生家长写信。

    我分三批写。

    第一批写给“坏”学生,因为我认为他们最需要鼓励。有时候,我思考长久才能找出一些好话,但我从不说假话。每封信,我都说这个学生心地好,有礼貌,会与别的同学交往……我很高兴有这样的孩子在我班上。

    果然效果不错,只有个别孩子依然如故,大多数的自我评价都改善了:杰生再不是个贪嘴的小鬼,他成了“一个有趣的少年,他的发言常常给班级讨论增加几分受人欢迎的幽默。”

    雪莉,一个成绩欠佳的女生,头抬得高高的,因为自己“穿着入时、举止优雅,有可供其他人仿效的女士风度。”

    给优生的信很容易写,我对他们整洁书写、遵守纪律和优异成绩表示祝贺。此外,也不忘记赞赏他们的个人特长,因为这些孩子对此比对学业看得更为重要。

    当我动手写第三批信——给既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的学生的时候,颇为吃惊地发现自己对其中一些人缺乏印象。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有这么多好孩子在学校常规教育中被埋没:

    他们说话轻声细语,举止彬彬有礼,个性不偏执,不惹事生非,也不想出风头,一贯按学校要求办事,因而在莘莘学子中默默无闻。

    因此,给他们写信我特别小心,花了不少时间。

    当分发下去时,我一直凝视着接信者的脸,直到确实看到他或她的眼睛回视我时才放心。

    信统统发完后,我感觉到了师生间曾听说但从未体验过的亲密感。

    那是一种奇妙的精神联系,使旧日教室里的“准爆炸性局势”一去不复返。

    当孩子们确信我了解、信任他们每个人时,他们和我就再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亲若一家了。

    这位小学老师的教育方法是赏识教育中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如果每位老师写给孩子的信中都装满了“甜言蜜语”,那么结果将是多么出人意料呀!

    33.儿子带父亲去旅游

    有一位父亲感受更深。由于工作所限,他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儿子上了中学,跟他越来越疏远——有点儿瞧不起“没有见过世面”的爸爸,在家里很少和爸爸说话。一次,这位爸爸听了我的讲演,很想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暑假到了,他也正好休假,便决定和孩子一起去旅游。

    “儿子,爸想跟你一起外出走走。我没出去过,由你带队,到哪儿去,坐什么车,住什么店,玩什么,全听你的!”

    儿子惊讶得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是真的?老爸,我没听错吧?”

    爸爸笑了,郑重地告诉儿子,这是真的。

    儿子兴奋极了,立刻找来地图、列车表,精心地做出了旅游计划。一路上,买车票,找旅店、餐馆,联系旅游点,全由他张罗。爸爸不仅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对儿子出色的社交能力也大为惊讶和赞赏。

    旅游归来,爸爸对儿子赞不绝口:“儿子,你真棒!你比爸强多了!”他还对妻子说:“儿子组织能力很强,将来说不定当上总经理!”

    儿子和爸爸的关系大为改善,他对妈妈说:“我第一次发现,我爸是天下最好的爸爸,他挺听指挥!”从此,父子俩成了好朋友。

    看看,就这么简单。大人们的失误常常是由于自恃高明,总不肯承认孩子有些方面比自己强,总是一相情愿地将成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极为宝贵的童年时期萌发和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强化的意志品质。

    34.让孩子摆脱虚荣

    当然,我们不主张要孩子“抛去自尊”,只是不要孩子有过度的自尊,但不可勉强舍去。只要让他接受自然的自己,不使其造成障碍就够了。

    有个女孩钢琴弹得很好,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小学时周围的人都称赞她“弹得很好”,也经常在合唱比赛、同学会中担任钢琴伴奏。所以,她对自己极有自信。

    上了中学的她,很自然的以为自己琴弹得很好,因此,当学校欲决定由谁担任合唱团的钢琴伴奏时,虽然有别的小学来的孩子一样会弹钢琴,她也认为获选的必然是自己。可是,最后她被刷下来,学校选上另一位女孩。

    正如父母所担心的,她怒说以后不再学钢琴了。她认为自己弹得绝对好,因为老师偏心才选别人。因此,她声称以后不再学钢琴。

    对她而言,从小周围的人都称赞她“弹得很好”,自己也十分有自信,即使如此,自己还是没有被选上。假如再继续练习下去,下次又被刷掉,那绝对是自己的自尊所不容许的。

    当然,孩子在对自己撒谎,其实她根本不想停止练琴;而另一方面她却真的开始拒绝练琴。也就是说,她真正的心情是很想练习琴,但因怕自尊心受损又不敢练琴。因此,她怒说自己再不弹琴了只是在伪装自己的心情。

    这时候,如果父母的处理不当,孩子的心灵就会造成伤害。例如: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只能继续努力了。”

    这种说法好像是赞美孩子,可是不但没有鼓励作用,反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假如你说:

    “你这样说是在欺骗自己,其实你很想继续练下去!”

    不要用“你是不是在说谎”这种口气追问孩子。

    这样只会让孩子动摇的心被逼得无路可走。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亲子只有无偿的协助关系,没有主从关系。因此,即使父母认为停止练琴很可惜,孩子将来会后悔,但是,“继续或停止”的决定在于孩子,不在双亲。

    像这样的情况,父母是不能指责孩子的,那样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站在与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对孩子说:

    “爸爸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你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坚强的孩子不怕失败,对不对?同时我们也相信下一次你一定比她弹得好。但是如果你不想继续下去,我们也会支持你的。”

    只要这样说就够了。

    其实,不仅仅是成人有虚荣心,孩子的虚荣往往更为明显和强烈,所以帮助孩子摆脱虚荣心,让他健康成长,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35.女儿谈恋爱了

    一天上午,一位妈妈急匆匆来到我的办公室,慌张地说:“不得了啦,我的女儿谈恋爱了。我女儿刚上五年级,这回完了!”

    我说:“你女儿才五年级,怎么会谈‘恋爱’呢?”

    “我昨天在她书包里发现了一封情书!”

    “情书是谁写的,怎么写的呢?”

    “是她们班学习最差的一个男生写的。信上说:别看我现在是全班最后一名,你等着,我一定会成为第一名!我爱你!”妈妈忧心忡忡。

    “写得挺精彩呀!”我笑着说,“你女儿多有魅力呀,能让一个男生从学习最差下决心变成学习最好的学生。为祖国学习,他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劲头。你用不着紧张。你女儿怎么说的呢?”

    “我女儿笑着说:妈妈,如果所有的同学都不喜欢你女儿,你就高兴了?”

    “你女儿说得多棒,多幽默。”

    “愿意与你交流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我鼓励这位母亲说,“如果接下来你说:‘我的女儿能让一个男孩奋起努力,真了不起!’沟通就到位了。”女儿会觉得妈妈那么善解人意,“够哥们儿”,妈妈就变得更有亲和力了,以后遇到情感问题还会和妈妈说。

    这个女孩子小小年纪,却很成熟,如果父母或老师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她,用狭隘的心理去猜测她,只能逼着她关闭心灵的大门。

    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尤其需要父亲指点迷津。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处理儿子的异性交往问题就非常智慧。

    这位父亲是河南某县教育局长,儿子是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学,我能跟她结婚吗?”

    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

    “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

    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了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生长环境,让他学会与人沟通。有的专家提出把“早恋”变成“早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好。

    36.不为75分忧虑

    请看周弘在1989年10月6日写的“教子日记”:

    再过几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小婷婷突然愁眉苦脸地说:爸爸,说句心里话,我发现童年太没意思了。

    我一惊:为什么?

    一天到晚考试,总是在分数上比高低,失去了欢乐,多悲伤。

    原来婷婷语文只考了75分,心里不好受。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考不好的时候,我是怎样对待的呢?

    晚饭后,我和女儿边散步边交谈。

    婷婷,不要难过,你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爸爸非常喜欢你。你从当年的聋哑孩子到学会说话,上普小,又跳级,多不简单啊!不要总为75分而忧虑。婷婷,你过去不是最爱考试的吗?像打仗一样,多好玩啊!

    “现在总怕考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婷婷说。

    我恍然大悟,这正是孩子忧伤的原因。孩子心里压力巨大,需要理解和宽容。我接着诚恳地说:

    “好朋友,今后不管遇到什么考试,如果考得好,爸爸为你欢呼;考不好,你难过,爸爸也为你分担忧伤,你的痛苦是不是马上就减去一半啦?”

    婷婷顿时喜形于色:“爸爸,你真是天下最好最好的爸爸。你这样够朋友,我还怕什么呢?”

    接着,我就针对这张75分的试卷,与女儿共同探讨,如何考出好成绩。

    记得小时候,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是,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下,处处要考试,作评判,处处要分数作比较。所以,很少有家长不在意孩子的分数,分数很重要,可孩子的成长更重要!而教育的任务也不是给学生一个高分,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宽松的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