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王阳明:心美,一切皆美-天下大事作于细——王阳明讲精细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每日都能看见自己的手掌,但手掌的纹理的多少却是极少人知道的。或许,有人会认为追究细小之事毫无意义,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取得成功,细节尤其不能忽略。那么,对于精细之事,王阳明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精细之事需细心观察

    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得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传习录》

    我们每日都能看见自己的手掌,但手掌的纹理的多少却是极少人知道的。就像我常说的良知,这两字人人都知道,但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的人又有多少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如此看来,世界上的很多东西都有深涵之意,但我们很难发现,原因就在于我们观察地不够仔细。

    世间的滴水,一片叶,一根枝,一只蜗牛,一只蚂蚁,都可以成为我们细心观察的对象。就像一首唐诗所描写的一般:“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种见一叶而知天下秋的本领,可谓是体察精微细致的一个最高境界。当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本领的时候,就更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留意与观察周遭的一切事物。

    着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就归功于他的细心观察。一日,徐霞客的家乡需要整修一个土地庙。十年前,这个土地庙的庙前曾有一尊十分威武且刻工精致的石狮子,由于河堤坍塌,使石狮子掉入江中。此次整修土地庙,家乡人都想将石狮子捞上岸,但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打捞上这尊石狮子。

    参加打捞的人们认为,经历十年的江水冲刷,石狮子应该已被冲到下游去了。他们便去下游打捞,但是于事无补,他们还是没能找到石狮子的下落。当时的徐霞客还是一个小孩,当大家都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像个小大人似的说道:“你们跟我来吧,我知道石狮子在哪里!”

    在场的人们都十分怀疑眼前的这个毛头小孩,询问他:“你真的知道石狮子在哪里?”

    只见小徐霞客非常自信地回答道:“石狮子落水已有十年之久,原来落水的地方显然是找不到它的,它也不会出现在下游,你们应该到上游去找找看。”

    话音刚落,人们都大笑起来:“果然是毛头小孩啊!你认为石狮子是真的狮子,还会自己往上游跑吗?”

    徐霞客毫不慌乱地解释道:“石狮子落水后会阻碍水流,而阻碍水流的那一侧的泥沙会被江水冲走,使那一侧成为空穴,石狮子便会因失衡而倒入那个空穴,经过长时间的重复,石狮子便会逆流而上,被移往上游了。”

    人们听了后十分吃惊,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去往上游寻找。不一会儿,人们果然在上游找到了石狮子。

    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关于徐霞客与石狮子的故事。为什么还是小孩的徐霞客能独自理解到如此深刻的道理呢?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精细之事需细心观察的道理。

    现在的人们对很多事都是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看似明白很多道理,一旦让他们具体讲解时,便头脑空空,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我们经常忽略精细之事造成的,我们往往只花很少的时间和时间来了解事物的表面,却不知揭开这个表皮,还有更大的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

    着名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下这样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普通的人们只觉得此诗甚美,别无其他。但沈括却对这首诗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山下的花都开败了,山上的花才刚开始盛开呢?”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便决定去山上一探究竟。当他来到山上,发现四月的这里乍暖还寒,寒风的侵袭让他突然想明白了,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很多,就是因为温度的原因才使山上的花季来得慢一些。就是因为沈括的这种探索精神和实证方法,才使得他写出被人们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着作《梦溪笔谈》。

    沈括的经历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需要我们仔细认真地观察,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它的深刻含义,只有完全掌握了它的内涵,才能使我们明白更多道理。

    细节决定成败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传习录》

    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今社会,很多人成天异想天开地想做一番大事业,对身边的小事却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小事都是给没有能力的人做的。殊不知,这世间万物大与小的概念其实是不尽相同的。对于银河系来说,装载我们人类和其它各种生物的地球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而一片相对于人类来说微不足道的树叶在蚂蚁面前却成了巨大的操场。所以,小又是大,大亦是小,小事不做又何以成就大事呢?

    对于王阳明来说,在仕途受到排挤而被遣送至偏远山区贵州龙场,任命龙场驿驿丞并不是一件坏事。换做其他人被贬到这个蛮荒之地,定有很多人会一蹶不振,抑郁而死。但王阳明却在这个地方领悟了他这一生最宝贵的“道”,成就了他的一生。“天下之大,何事不可为?”不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能静下心来过好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便能成就大器。

    我们都知道,高楼是用小砂石堆砌而成;大江是由小河汇集而成;千里之行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就是“粒米中藏须弥山”的道理。王阳明之所以能在条件恶劣的地方悟出大道理,成为圣人,也是由一件件小事做起。

    注荼半托迦尊者是众罗汉中法术最神通,经历最崎岖的一位。他生性愚钝,常因背不下经而遭嘲笑,但他却坚定不移地修持佛法,终成阿罗汉果。释迦牟尼将他说成是改变他人观念的比丘中最杰出的一位。

    说起注荼半托迦尊者的愚笨,可就有一大堆说不完的事儿。在他刚入寺不久时,老师便开始教他认字。这一次老师教的是“悉达摩”,老师教他念了很多次这三个完整的字,但他始终记不住。于是,老师先教他念“悉达”,再教他念“摩”,可是当他记住了“悉达”就忘记了“摩”,记住了“摩”却忘记了“悉达”。老师对他无计可施,便跟他的父母说,“我宁愿多教几个其他的婆罗门人家的孩子,也不愿花那么多时间来教这样的学生啊!”

    注荼半托迦的父母只好将他送往吠陀教师那里继续学习,不幸的是,吠陀教师也教他念了很久“奥玛普”几个字母后,发现他实在愚笨,也无心继续教他,便让他的父母另请高明。

    注荼半托迦的哥哥半托迦,是个很聪明并且博学多才的人。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让他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大家对认为他是可造之材,便让他出了家当上了比丘。而注荼半托迦因为生性愚笨,没有被允许出家,只好独自一人住在附近。

    一日,哥哥半托迦和其他的人结伴到室罗伐悉底城去朝拜释迦牟尼佛,恰好注荼半托迦也在人群里。哥哥看到他后,便过来问他:“弟弟,你现在都以什么为生呢?”注荼半托迦回答:“无以为生,生活异常艰难。”半托迦又问:“你有没有想过出家为僧呢?这样既可以学习无边佛法,又能保障生计。”“哎,像我这般生性愚笨之人,连最简单的偈颂都记不住,又怎么能进入佛陀僧团呢?”注荼半托迦灰心地回答道。半托迦对弟弟说:“习学佛法不分智慧高低、贫富贵贱,最重要的是遵循佛陀教义,并付诸实践。如果你真心诚意地想成为僧人,那么你就能做到。”

    在半托迦的帮助下,注荼半托迦来到佛陀面前,佛陀认为他十分谦卑且有一颗纯净的心,便让弟子阿难为他剃度。终于,注荼半托迦成为一名僧人,他的老师就是为他剃度的阿难。

    成为僧人的注荼半托迦开始学习偈颂,阿难老师耐心细心地教他背诵偈颂,但三个月之后,注荼半托迦一句偈颂都没有记住,这让阿难老师十分为难。

    面对如此愚笨的弟子,佛陀只好亲自出马来教导注荼半托迦。佛陀从最简单的“扫帚”二字开始教他,并让他边学习这两个字边扫地。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两个字,但注荼半托迦还是记不住,他自己也十分苦恼,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内心十分慌乱。

    这时,佛陀对他说:“你认为扫帚的作用是什么呢?”注荼半托迦回答道:“扫除尘垢,保持洁净。”佛陀说:“这就对了,那么为何不在扫地的同时去除你内心的尘垢呢?所谓烦恼除尽,智慧自然开明。”

    终于,在佛陀的指导下,注荼半托迦忘记他天性愚笨的特性,静下心来扫地,并在扫地的同时认真思考,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大智度论》云:“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注荼半托迦的经历也很好地映证了这句哲理。只要除去内心的尘垢,仔细端详人生之事,特别是看似微不足道之事,便能成为智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欲行千里,想成大树,就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因为只有从小事中慢慢积累经验,才有强大地能力完成更大的事。我们一定不能忽略小事,存在即有理,摆在眼前的事,哪怕再小,都应该尽力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大事便能很好地完成。而那些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即便他有波澜壮阔的理想,也无法亲自实现,只能成为幻想而终日沉浸其中。所以,想要成就大事,必须做到脚踏实地,专注于眼前之事,不论它是大是小。

    学海无涯,一山还有一山高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传习录》

    宁愿做只有数尺之高的有源井水,也不要做数顷无源的塘水。王阳明的这句话与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谋而合。朱熹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它。我们应该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观。

    王阳明认为,几尺有“活水”汇集的井水好过没有源头的一潭死水。因为,一潭死水到最后要么会干涸,要么会发霉发臭,两个结果都不是好的结果。而几尺有源头的井水却能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才能做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学习是一个终生的事业,没有人能提前毕业或退休,只要你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随时学习,偌大的世界,需要你知道和了解的还有很多。这也是成就王阳明伟大事业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他都保持着学习的势头,每日学习,从不间断。

    这个道理,在很早以前,孔子在《论语》里就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蔡元培先生解释说,一个人真正用心做学问,就会像孔子说的那样,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充实,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就好像去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有这样的求学精神,就不需要怕原有的学问和修养会退失。不管做什么,学什么,总有很多知识是你没有学到的,做学问不要骄傲自满。人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空的容器,继续容纳事物。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徒弟在经过数日学习后,自觉已经学有所成,准备向师父告别自立门户。在他收拾行囊准备于师父辞别的时候,师父问他:“你真的觉得你已经学成了,不需要继续学习了吗?”徒弟敲敲自己的脑袋说道:“师父,这里已经满了,装不下别的东西啦!”

    “是吗?”师父随即拿出一个大碗让徒弟往碗里装石头,直至装满为止。当徒弟将石头装成一座小山时,他说道:“师父,碗已经被装满了。”

    只见师父抓起一把沙子,撒入石头缝里,直至沙子塞满石头缝,问道:“你觉得这次装满了吗?”“满了,师父,再往里撒沙子,就要满出来啦!”徒弟回答道。

    师父没有说话,又从案头上取来一把香灰,继续洒向那个看似已经无法装载东西的碗里,只见香灰毫无遗漏地掉入碗里。“这次,你觉得它满了吗?”师父又问道。徒弟惊诧地望着师父,支支吾吾地说道:“我觉得,这次他应该已经没法再装东西了。”

    师父笑了笑,端上茶壶,往碗里注水,水透过石头缝侵入泥沙,一丝也没有溢出来。看到这里,徒弟总算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他没有一字一句的叮嘱教诲,而是用实践精神让徒弟明白了这道理。

    故事里的师父想要告诉徒弟,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着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人,活到老,要学到老。”只有不停歇地探索,才能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得到质的升华。我们熟知的金庸先生,在他80高领的时候修改了《射雕英雄传》,使这部经典名作再次受到众人瞩目。这也是学到老,活到老的精神所在。

    这样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我国,国外很多着名学者也是在不间断地学习和积累后才着有各种文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暮年时仍然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资本论》,为我们留下一笔财富,而他们的友谊也在不间断地互相学习中越发浓厚,成为世人榜样。

    不间断的学习能使心灵更加纯净,得到升华,也能增加自身的魅力。波兰着名钢琴家阿瑟·鲁宾斯坦,三岁学习钢琴,四岁登台演奏。他的天赋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因为他知道学海无涯,艺术无止境的道理,直到他已是九十五岁的暮年老人,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学习能带来光明,无知只会让人掉入黑暗之中。学问需天天做,知识需日日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向光明,获得亮丽多彩的人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享受到很多乐趣和成就感,这些感觉能让人变得更加强大且更加自信,人生便充满意义。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还有一山高,即便处于高山之巅,还有更高的山需要你去登顶,去创造奇迹。这种精神便是学无止境的精神,而越是到了高的境界,人们便越不能满足自己现有的知识,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让狂躁的心平静下来,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做好准备。

    把握当下,做好每一件事

    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顺生录》

    刚开始学习写字的王阳明,只学习到了字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了解到,要想写好字,得在落笔前认真思考,理解字里行间的奥妙,现在心里想象出这个字的形状。通过练字,王阳明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随时随地将写字放在心上,随时构想字的形状,自然能将字写好;做学问也是一样,不间断地学习加思考,一定能学有所成。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称得上精进呢?精进,就是“勤”,只要我们把握当下,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便能被称为精进。

    王阳明之所以能被世人称颂,受到万人之敬仰,与他年轻时的精进是分不开的。无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面对多大的困难,他也一刻不放松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认为,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倘若今天没有付出,便得不到今天的收获。正是因为他把握当下,认真做好每件事,最终将“心学”发扬光大,让自己收获成功。

    吕蒙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

    当年,吕蒙是东汉末年东吴一位非常着名的将领,但由于他不爱读书,经常被孙权训斥。有一日,孙权又苦口婆心地劝导吕蒙多多看书,学习新知识,吕蒙却说:“军中事务繁多,无时读书。”孙权又说:“你事情多能多得过我吗?我如此繁忙,每日也要看书学习新知识,为什么你就做不到呢?”在孙权的多次教导下,吕蒙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一日,鲁肃经过浔阳碰见吕蒙,便与他闲聊了一会,这一闲聊可不得了,鲁肃发现今日的吕蒙与以往的吕蒙有大大的不同之处,便感叹道:“你今日的智慧,已经不是当年的吕蒙啦!”吕蒙笑笑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待,大哥,你说我说得对吗?”此后,两人便成为很好的朋友,经常一起相互切磋学问。

    吕蒙乃一介武夫,在孙权的教诲下用功读书,最终成就了自己。后来,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吕蒙作了如下的评论:“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说到读书,很多人说自己没时间、无精力读书,继续学习。从吕蒙的故事可以知道,这一切都仅仅是借口而已。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学习,时间长了,便能获得很大的收获。所以,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留一点时间来学习吧,你将会得到惊喜!

    想要获得回报,就一定要有所付出。付出最关键的又在于何时付出。就像学生们回家写作业一样,先写作业后玩乐是最好的状态,这样做不仅能提高自己,还能让自己尽兴玩乐,不会因为还有事情没做而牵肠挂肚,导致玩得不开心。这么看来,若是在回报前付出,便会收到好的回报;若是等到不好的回报发生,为了弥补错误,我们将付出昂贵的代价。所以,我们应该先付出再玩乐,让自己学好也玩好。

    把握当下,做好每一件事,是在收获前有所付出。也许,在付出的时候会感到疲倦劳累,但是当你收获到成功,便能一次次促进你再次付出。这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信仰,它可以磨练人的心性,让自己充实强大起来。有因就有果,如果不付出,就不能收获好的回报。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长年累月地坚持不懈,才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多数人的心神都放在表面的事情上,从来不在无色无形的精神上下工夫。就像王阳明常说的良知,良知是无形的,所以经常被人们忽略它的真谛。如此看来,那些不易被发现的东西更加需要我们的仔细观察和理解,这才是致良知的工夫。只有时刻仔细认真地去参悟和理解,细致精细地观察和剖析,不放过任何细节,长时间如此,才能真正参透事物,达到学有所用的境界。我们应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任何事情,才能让自己成熟强大,以致能挑战更大的困难和享受更精彩的人生。

    生命何其短暂,每一个当下都是十分重要的时光。只有用心体会才能看到其中的美,不要等到花已开败才能叹息自己的不留意,当你追悔时,你又将错过果实的香甜。所以,停下来吧,为了你身边的美,不要等到它已逝去,再来懊悔。

    “如果你因错过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这是印度着名诗人泰戈尔的名诗,他想要告诉人们,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值得珍惜和留意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脚步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一个点上,才能欣赏到最完整的美丽画卷。

    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则治田以养其亲者,亦有累于学乎?先正云,‘惟患夺志’,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

    ——《传习录》

    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可怕的是自己的志向不坚定,“惟患夺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旦这种精神没有了,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偏离轨道。王阳明始终铭记祖辈之言,为了成就自己,他忍受着政治上的打击,生活里的艰苦,他放下所有的安逸,却放不下心中追求学问的志向。尽管早已学有所成,但他始终不满足于此,加倍学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努力追求。

    当我们踏出追求梦想的第一步,为了实现它,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直至成功。俗话说:“再长的路,一步一步总能走完;再短的路,不去迈开双脚将永远无法到达。”只要心系此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不错,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在成功的前面一定会有无数次的失败。古往今来,那些成功之人都是在经历了磨难和失败后,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这里的成功就是我们对理想“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精神所给予的。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他七八岁时始习书法,师承其父。尽管王献之天赋异禀,父亲王羲之对他的要求甚高。

    一次,王羲之看着儿子说:“儿啊,你只有写完了院里的十八缸水,你的字才能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稳健。年少的王献之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天赋所在,不必修炼如此之久。五年后,当他写完院里的三缸水,自觉写有所成,便将自己的作品交予父亲观看。父亲边看边摇头,直到看见一个“大”字,脸上略显微笑。少年王献之又将作品给他母亲大人欣赏,只见母亲的脸上也出现了方才父亲的表情,最终将手指在“大”字,说道:“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此时,王献之才知道自己与父亲的差距还很大,便下狠功夫学习练字。当家里的十八缸水都写完后,王献之的书法果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自此,书法界又出“一王”,即王献之,父子俩也被人们誉为书法界的“二王”,受世人敬佩。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是陶渊明对于坚持不懈的比喻,王献之为习字写完十八缸水乃亲身验证了此理。

    古人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意思是,圣贤做学问,不是一天两天便能成功的。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就在晚上继续学习,长时间地积累,自然能学有所成。王阳明认为,“勤学”是为学之人的教条和准则之一,只有不断地勤学苦练,才能有一番作为。不仅如此,王阳明还以弘扬圣学为己任,为了提高众人的学问水平,所到之处,他便成立乡约、社学、书院,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成就人生。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商汤王曾在澡盆上刻上这样一句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时时保持学习,争取进步,就会得到新的成果和体验。所以,为学之人做学问的精神应该时刻保持年轻状态,不可一日松懈,便能步入佳境。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论你是初出茅庐的学者还是集大成的学问家,勤勉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不可缺失。因为,成大事的人,贵在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一如既往的志向。若是在有一点收获后便沾沾自喜,暂停学习的话,便会被江水的大浪一举沉没。

    功到自然成。只要是下足了功夫,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专心研究学问,努力完成事业,罗马自会建成。若是没有下足功夫,做事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是无法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所以,下定决心,努力不懈,便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滴水穿石,再坚硬的石头在经过水的日积月累的滴漏,也会被穿透;再黑暗的路途,只要坚持不懈,终能找到光明所在。若想冲破禁锢、化茧为蝶,唯有专心与坚持,只要做到了这两点,便能似美丽之碟般展翅高飞。

    每一次更多的努力,每一次更久的坚持,都会让你的身边开满更多的成功之花。

    求知需勤,做事需细

    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这个人的学问便越精细。能发现事物的更多问题,是离不开仔细观察和时刻钻研的。他还说过:“学者时时刻刻学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意思是说,做学问的人,应该时刻勤学苦练,细致做事,才能看到未曾看到的事物,才能听说从没听过的道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没有勤奋,就成就不了事业。“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世上的奸雄实际上也是勤学苦练而成的,更何况是正直的英雄?想要出类拔萃,必定离不开勤奋努力。

    曾国藩也在家训四条这样描述道:喜欢安逸、厌恶劳作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如果能战胜惰性,每天所用衣食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相当,那么自然会得到旁人乃至鬼神的认可。如此看来,对于“勤”,曾国藩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一个勤奋的人,通过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仅能成就自己,还能成就社会,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能力帮助没有条件的人找到光明之道,这便是我们的责任。

    大多数的人都想得多,做得少。没有付出实践的想法始终无法实现,只有通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借光读书”相比是家喻户晓的一则关于匡衡勤奋好学的典故:

    西汉时期,一户农家的孩子名叫匡衡,因无钱上学,便向亲戚学习认字。会认字的匡衡疯狂地爱上了读书,但对于他来说,书是何等昂贵之物。他四处探寻,发现临家附近有一户大户人家,主人也是一好看书之人,家中收藏了无数好书。匡衡对这些书早已垂涎,便请求那家主人收他为仆人,且不要工钱,只需一口饭,一张床,一本书。主人被匡衡的行为感动,便收留了他。

    长大了些的匡衡成了家中的主力,每日白天,他的汗水都挥洒在山间田野,只有午饭后的些许时间容得下他偷偷看一会书。如此一来,他看书的进度越来越慢,这让匡衡很是着急。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他也无法在夜里看书学习。一日,匡衡独坐在床上背诵白天午休时看过的一首诗,突然,东边墙上出现了一粟光亮,这可把匡衡高兴坏了。原来,这光明来自邻居家的灯光。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光亮,匡衡拿出刀,将墙缝挖大许多,让光明更多一些,让他能看清楚书上的字。就这样,匡衡日复一日贪婪地“偷着”邻居家的灯光,继续着他的图书之旅。

    通过刻苦学习,匡衡如愿以偿地饱读诗书,还一举成为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古罗马有两座圣殿:一座象征勤奋,另一座象征荣誉。若想到达荣誉的圣殿,必须要经过勤奋的圣殿,勤奋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也有人试图绕过勤奋的圣殿获得荣誉,但终拒之门外。有一些人,有很好的天赋和理解能力,旁人都认为他们会取得成功,成为一个获得荣誉被世人称赞的名人。但是,这种人往往凭借自己的天赋而忽略勤奋,最终止步于荣誉的圣殿。而那些看似愚笨,无出头之日的人们,选择了笨鸟先飞和持之以恒,最后,顺利走进荣誉的殿堂,受到世人尊重。

    历史上的精卫填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在讲述勤奋制胜的道理。王阳明在描写如何获得良知的时候,也反复强调专一、勤恳的态度才能让良知长存。若想有一个美好的前程,我们离不开学习,而学习又离不开专一和勤奋的精神,只有静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获得成功的瑰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