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志,即一事无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教条示龙场诸生》
不立大志,天下就没有可以成功的事,即使是学习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立下志向便能成功的。
王阳明的意思是,志向的立定,是做任何一件事的基础,即使像是那些木工、书法、弈棋等工匠技艺,也要有学好的决心,才能有所造。
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对学业毫无追求,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生命因为有追求而变得与众不同。当你立志要成为一个圣人或贤人时,就会全力以赴地追求、探求圣人之道和贤人之道,然后,成为一个圣人或贤人;如果你对生命除了生存别无他求的话,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方向之后开始坠落。
也许你不知道,一个人的潜能往往都超出了自己的估计,可以完成一番事业,但是,因为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放纵,没有树立一个具体的、正确的志向,将自己的潜能就此埋葬,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觉得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
因此,在决定要甩手大干一番时,要为自己打一支强心剂,唤起更大的潜能,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以后的每一天。
《传习录》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萧惠向王阳明请教圣人之道。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总问我不应该怎样,而不愿听我对生活的感悟。”
萧惠很惭愧,于是向王阳明认错,表示愿意听他说的一切向。王阳明说:“你现在所说的并不时你发自内心的,你只是为了敷衍我。还是等你真正立志要做圣人之后,再问我吧。”
萧惠不甘心,于是,再三地请教。王阳明说:“我已经给你说了,而你还没领悟到!”
王阳明所说的就是要一颗真诚的要成为圣人的心。坚定了志向,剩下的就简单的多了。
王阳明的学生应元忠有一个浙江学生,这个学生因为跟应元忠学习后对有些问题还是不明白,于是,长途跋涉去拜访王阳明,希望能从先生这里得到开化,学习心学。
王阳明问他,从应元忠那里学到了什么。
他回答:“没有什么特别的,除了每天都告诉我要有成为圣贤的决心,不要放任自流。”
王阳明听他这么一说,觉得学生已经学到圣贤之道的方法了,自己也没什么再可已再教授给他了。
学生觉得自己并不懂圣贤之道,于是,再三恳求王阳明教他。
王阳明说:“你一个人从浙江过来,路途十分遥远,一路上你也遇到不少的困难,但是你并没有因为旅途未知的坎坷而半途而废,是不是有人强迫你呢?”
学生说:“我因为对一些道理不明白,所以想投身于先生门下学习,虽然,路途劳累,十分艰难,但是我不觉得辛苦,反而我的内心却无比愉快。旅途中的这点劳苦比起要向学的决定就太渺小了,根本用不着别人来强迫我!”
听学生这么说,王阳明抚须而笑:“你所说的已经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答案。你有投入到我的门下学习的志向,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告诉你要怎样来,你就越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克服一切困难来到这里。如果你发现内心想成为一位圣贤,用这种坚持不懈的方法,就能达到。别人能告诉你什么呢?你为了到我这里来,克服重重困难的方法,没有人交给你,但是你还是做到了。”
经过王阳明这么一说,学生才恍然大悟。
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的。其实可以说,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因为如果下定决心,人就会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它、完成它。
人的一生,既漫长又短暂,既复杂又简单。同时,又受到各方面的牵制,很容易被物质上的东西诱惑,迷失方向,最后,一事无成。因此,想要成为一个有能力有决心的人能有所成就的人,要怎样做呢?
坚定自己的目标
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养生息,都要有重点,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效果。虽然,偶尔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只要有指南针,那就不会迷失方向。
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明确的人生目标事必不可少的。有的人虽然聪明,也有很大的潜力,但他们心中无数,没有目标,得过且过,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去争取成功。一个人,一旦发挥了潜力,就会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上,所以,从某种意义说,明确的目标会帮助你集中精力。另一方面,当你内心特别想要完成一个目标时,你在这方面的潜能将会进一步激发。这样,你最终会将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有一番作为。
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不得不低头认输,忍辱负重到吴国为奴仆。
后来,勾践得到赦免,被释放回国后,他奋发图强,立志雪耻。于是,他用粗柴做成床,把苦胆悬挂在屋梁上,为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自己抬头就能尝苦胆,以此,让自己不忘记曾熬过的苦日子,也等着有一天能够一洗雪耻。
因为有这个目标的激励,勾践不顾身份,亲自下地耕作,夫人也和普通农妇一样在家织布,吃得很清单淡,穿得很简朴,体恤民情,特别爱惜人才,和贤能的大臣们共商国事。
就这样,越国日益强大起。机会终于来了,勾践率兵打败吴国,从此留下了“卧薪尝胆,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千古佳话。
从勾践的故事我们看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和自身所具有的才华关系不大,起关键作用的是是否具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远大的目标。只有,确定了心中的目标,人的潜能才会被激发,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促使自己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目标。
而且,每当一个人确定了明确的目标,生活中那些琐碎、繁杂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是对自己考验,时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生活和工作就融为了一体,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曾经有位大科学家被问起:“你为了这个研究,工作了几十年,难道不辛苦吗?”科学家笑着说:“我为什么会辛苦呢?我在做我喜欢的事,我在过我想过的生活,我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乐趣。”
每一个人蕴藏的潜力都是巨大的,一旦他们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会热情、疯狂地追逐,为了实现目标,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一切苦难都可以克服,蕴藏的每一分潜力都会被激发,对工作和生活都充满热情,工作不是负担而一件快乐的事。
那些所谓的天才,对待事业态度就是忘我的,所以对事业的热情,让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创造了奇迹,被人们认为是天才。
这种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成为了实现自我的巨大动力。一个人如果把精力倾注于一个具体的目标,他的灵魂就能实现超越,那些障碍就会变得渺小,成功就是必然。
立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方向错误,那么结果将会不尽人意,随之而来的将是对生活的消极,对自己的怀疑。那么,我们可以向王阳明学习怎样才能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吗?
立志要靠理性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汝中、德洪侍坐,先生顾而言曰:“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侯璧起而对曰:“珙亦愿立志。”先生曰:“难说不立,未是必为圣人之志耳。”
——《传习录》
何廷仁、黄正之、李侯璧、王汝中、钱德洪陪王阳明坐着。王阳明看了看他们,然后说:“大家因为明确的向志,所以学问没有长进。”李侯璧站起来答道:“我愿意立志。”王阳明说:“你是立下了志向,但不是立志要做一个圣人。”
王阳明的意思是,正确的志向很重要而且要符合客观规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他打算从魏国到南面的楚国去。但,这个人不听劝告,让车夫向北方驰去。
一路上,知道他要去楚国的人都告诉他,应该往南走才能达到目标。
但这个人非常固执,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就一定能到达楚国,所以,在一开始就错了的情况下,继续错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准备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务必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方向且不知修改,一错再错,那么潜能就算被激发,但也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立下一个正确的志向常常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最先进入关中,到达灞上,秦朝灭亡。随后,他与项羽的矛盾越来越大,“楚汉相争”持续多年。
数年之间,刘邦麾下的大将韩信,英勇善战,驰骋沙场所,收复了齐国,尽然,功高自居,逼刘邦封自己为齐王。
之后,韩信的势力日益强大,项羽企图挑拨韩信和刘邦的关系,派了一位名叫武涉的说客去韩信那里,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但被韩信断言拒绝。
齐人蒯通知道韩信的实力,也知道韩信在决定天下胜负时的重要性,于是,劝说韩信要审时度势,看清形势,保持中立,不可与刘邦走得太近。韩信被蒯通的话打动,思绪万千,犹豫不决,最后,他还是选择不背叛刘邦。
故事到这里,已经形成一个未解的千古之谜:韩信在为什么会选择不背叛刘邦,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面对这个历史之谜,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从韩信对蒯通说的那段话里找到了答案:“汉王对我的恩惠,我无以为报,他把他的车子、衣裳、食物都跟我分享。常人道,坐人家的车,就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的衣,就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食,要为人家的事业效力,图谋私利、背信弃义,我怎么做得到呢?”
但是,之后,韩信的表现跟他所说的这番话似乎又在告诉我们,他不愿意背叛刘邦另有它因。
首先,我们来看看韩信后来的表现。
刘邦打败项羽后,改封韩信位楚王,但没收了他的军权。不过韩信还是很满足,如果后来没出什么事,韩信也许他就这样过下去了。
后来,因为韩信收留了项羽的旧将钟离味,于是被别人诬告谋反,韩信由此被刘邦设计逮捕,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不承认自己谋反,当然接受不了这样的处罚,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他开始日夜怨恨,整日郁郁寡欢,以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来时和临走时,樊哙跪拜他,且自称臣子,还说:“大王竟肯光临寒舍!”韩信出门后,笑着说:“没想到,我居然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
这样的压抑,让韩信后终于萌发了反叛之心,这时的他毫无周密的计划和策略,才不顾手中已无兵权,铤而走险,与他人合谋发动叛乱,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由此,韩信当初不肯背叛刘邦的真正原因,就另有说法了。这一切都是他的志向所致。据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一文中说:我有一次到淮阴,听见淮阴人说,当韩信即还是平民百姓时,他就显得野心勃勃。他母亲去世时,他家中贫寒,根本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找宽敞的坟地,让他母亲的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从韩信找地葬母这件事就表明了他要出人头地的志向。只是,如果相信自己的话,坟地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心为名为利的韩信,在当齐王时,虽然手握重兵,但他对自己没有信心,深恐自己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丢了,因此,无论被人怎样说,他都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后来,被人诬告,不被刘邦信任,官职从“王”被降为“侯”,心理失去平衡,终日抱怨,才发展到了谋反的地步。
从韩信的生平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立下不正确的志向,未来的每一步都是危险的。
对于经历了57年的生命历程的王阳明,有一个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志向贯穿了一生,并激发了他的潜能产,生了实现理想力量,激励他去探寻、摸索人生的奥秘,最终,在他的坚持和正确的选择下,王阳明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像王阳明这样一位对心灵乃至自然、宇宙的规律都有深刻了解的人,对于人们的立志又有什么告诫呢?
有目标的人生才有动力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教条示龙场诸生》
王阳明曾说过:“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先立志。”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要展翅高飞,翱翔于九天之外,将天下尽收于眼中;燕雀因为没有那么远大的志向,所以对自己能够触及道榆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儒、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就是因为他立下的远大志向息息相关。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种种磨难,但也没能摧毁他的意志。其实,除了王阳明,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都有远大的志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向着目标努力奋斗。所以,成就事业,立志是十分重要。
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从小就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和母亲跟随因被聘为校书郎的哥哥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字写的很好,刚劲有力,所以被官府的雇用,以抄写文书谋生。班超很珍惜这份工作,起早贪黑地抄写文书,非常认真。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境,边境人民生活十分苦难,班超对此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巳绝交50多年了,谈和是不可能的,整日忧心忡忡。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他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这份工作实在太无聊了,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他站起来,将毛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我身为大丈夫,怎么在这种抄抄写写地浪费生命呢?我心中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呢?为什么不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作贡献呢?”此时,周围的笑他异想天开,班超则回应说:“燕雀安之鸿鹄之志?”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要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班超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一名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在他的建议下,朝廷派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隶,流芳千古。
班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敢于放弃不正确的选择。把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激励着自己向目标前进。可见,志向对于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
王阳明认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亦何所底乎?”明代思想家程颗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有言曰:“男人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身躯。”宋代文学家苏轼则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认为“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伟人”,英国作家塞缪尔·迈尔斯也说过:“人若有志,万事可为。”由此可见,志向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是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所推崇的。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充实、有意义,就应该胸有大志,所以要早立志、立大志。
坚持不懈,理想终成现实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传习录》
中国有句古语说得好:“志不强者智不达。”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也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树立远大的志向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是否能丰收的前提。人们所说的大志是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离不开国家的富强了、民族的团结。
王阳明从小立志即读书做圣贤之人。
王阳明十二岁时,在书馆里问老师:“人生第一大事是什么事?”老师回答说:“饱读诗书,金榜题名。”王阳明摇摇头,说:“这可能不是人生第一大事吧。”于是,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通情达理,做圣贤之人。
十二岁的王阳明,对人生得人认识可以说十分的深刻也很正确。但是,在那些被世俗化了的大人们看来,年幼的王阳明似乎有些猖狂,甚至还有一点滑稽可笑,但就是这样一个崇高的志向,让王阳明在以后的人生才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使之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最终开创了心学。
翻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人都立长志。岳飞,从小便立下“精忠报国”的志向,虽然他英年早逝,但也为国尽忠。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通过自己的的努力,成为了新中国卓越的领导人,一生都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因此,我们应该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奋斗不息。
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亨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军与清政府作战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攥紧拳头,站了起来,他包含热情地称赞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盟会的首领孙中山。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生活疾苦,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腐败根基。
在那些众多的听故事的孩子中,有要做“洪秀全第二”梦想的孩子只有孙中山,少年立下志向,并为之奋斗终生。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并超越了这个理想: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虽然实现了皇权之梦,却终究还是没能改变社会,而孙中山,却推翻了前年的封建社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早立志、立大志,可以让你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正如中科院吴传钧院士所说:“人生短暂,工作为志,乐观为勤,不仅要旱立志,而且要立大志,发愤图强,贯彻其中,必有收成。”
不盲目崇拜偶像
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
——《传习录》
在王阳明看来,过于崇拜圣人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容易禁锢自己的思想,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他曾经对学生徐爱说:“子夏对圣人十分笃信,曾子却时常自我反省。圣人固然有他们的优势和可取之处,但比起自己反省探求真理就显得单薄了。如果你心中不明白,怎么能因循旧说,不自己去探求真理呢?朱熹虽然尊崇程子,但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他却自己独立思考,有不一样的见解却。”
古人崇拜圣贤,就是今人“偶像崇拜”。所以,偶像其实自古有之,其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就儒学思想而言,偶像一词,更多的是比喻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特殊,具有神秘力量的象征物。这种象征既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既可以是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但,他们的本质一样,功能一样,就是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然而,过度、盲目的崇拜,也可能导致崇拜的自我的迷失。
人们崇拜偶像的目的,是要为自已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以求完善自我。而那些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取得一些成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成为世人的榜样,他们的存在不是要独占鳌头,而是希望后来者能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超越。如果,因为对偶像的崇拜太过盲目,那就成了一味的模仿,生活就不会带给你所追求的。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这句话的意识是说,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选择适合自己的,为我所用。因此,对于偶像,我们要有取舍,懂得适度,要相信不要迷信。否则,盲目地崇拜偶像就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对于这一点,丹霞禅师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参透。
一个寒冷的冬天,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丹霞禅师云游到洛阳,走进附近的惠林寺避寒。当时,天气实在太冷了,丹霞禅师的双脚几乎要冻僵了,这时,他看见佛殿上供着很多木佛像,而且佛像前还供着香火,于是他立马拿起一尊木佛像,将其点燃,以此取暖。
此时,寺庙的住持回来了,他以进门就看见丹霞禅师在烧佛像,于是,又惊又怒,大声斥责道:“你这个和尚,胆子好大,竟敢烧佛像,阿弥陀佛!”
丹霞禅师看都不看住持,一只手用木杖拨了拨佛像上的灰烬,说:“佛像烧了之后,就可以取舍利子了。”
住持大怒,大声呵斥道:“你这个疯和尚,木佛像怎么会有舍利子?”
丹霞禅师淡淡一笑,平静地说:“既然木佛像没有舍利子,那就让我再拿几个木佛像来烧吧!”
其实,佛祖在丹霞禅师的心中跟佛祖在住持心中的位置一样,但丹霞禅师却能适时地物尽其用,在寒冷的冬天用木佛像生火取暖,这便是一种超越偶像的表现。
每个人心中都有让自己钦佩的偶像,如果,每个人都把偶像捧得很高,把偶像的所有都看作是优点,那也是容易出问题的。人们会忽略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盲目崇拜,把人家的人生当作是自己的轨道,结果适得其反。
王阳明当初很崇拜朱熹,在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他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结果,这种盲目的模仿,让他不但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问,他不再盲目的模仿,而是有选择性地,走上了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
圣人、偶像固然好,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复制他们的人生轨迹,更好的是有选择性地向他们学习某方面的优点,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斗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要过分地崇拜圣人,使自己划地自限,最终成为圣人思想下的次品。
切勿好高骛远害了自己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传习录》
在王阳明看来,后世的很多儒生根本没弄明白圣人的学说,也不知道体察扩充自己的良知良能,反而去追求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顾实际情况,去做自己不能做也做不好的事情,这时,求知,变味了,成了好高骛远、爱慕虚荣。这就好像桀、纣,要做尧、舜的事业,这怎么可能呢?碌碌无为直到老死是唯一的结局,这样的人很可怜!
这其实是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在确立人生方向时不好高骛远,而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志向时好高骜远,给自己定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实施起来十分困难,结局也只会使自己失望,深感挫折而已。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有极限的,最好不要为自己制定超过极限的目标。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位高僧隐居于一座千年古刹,很多人慕名而来,有的人想求高僧指点迷津、点化心智,有的人想拜高僧为师,学习武功。
当他们来到深山时,正巧高僧从山谷里挑水回来。一看,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挑得应该是大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多,而在于够用。贪婪只会适得其反。”众人仍然疑惑,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从山谷里挑满满的两桶水回来。结果,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洒了不说,那人的膝盖也受了伤。
“水没了,还得回头重新挑去;膝盖受伤,水挑得更。”高僧说。
“那么大师,究竟应该请挑多少水呢?”
高僧笑道,指着桶里说:“你们看。”
原来,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就是桶的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这是水桶能够承受的极限,能力之内能够控制的。一开始会常看那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不用看就能感觉到合适了。这条线实际是在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而且,比较容易能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循序渐进,慢慢地就会挑得更多、更稳了。”
现实生活中,像上文中那个洒了水,又受了伤的人很多,他们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道理很简单,简单到大家对它几乎已经忽略,根本不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希望自己拥有名誉、地位、财富,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太不切实际,不懂收放,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里。
每个人的心里都要有一把秤,对自己的评价要公正、公平,不轻不重,因为,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在树立心中的志向时,要问清自己想要什么、应该要什么、可以要什么。懂得量力而行,才朝对的方向持之以恒,获得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