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还要改错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悟真录》
《论语·雍也》中,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所以,王阳明认为,颜回是“未发之中”的人,所以能做到不迁怒于别人,同样的错不会犯两次。
国学大师梁漱溟在《孔家思想史》中写道:“‘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但,我们很多时候做错了事,却不知道。二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
“不贰过”听着简单,做则不易。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逃避过错,为自己的失误辩解;有的人则认为“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像这类人,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问题,所有,势必再犯错。
小文是一家玩具公司的销售员,刚开始,在公司他的销售业绩最差,倒数第一,但,一年后,他却成了销售冠军。此后,他的销售业绩也稳步增长。很多同事向他取经,他便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说:“这就是我的致胜法宝。”打开一看,每页纸上都记着小文在工作中所犯的错误,以及一些心得。
“不贰过”是小文取得成功的秘诀,同样,也值得人们借鉴。
《易经》上说“日新谓之盛德”,意思是,最高尚的品德就是每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而,“日新”的基础就是“无贰过”。
王阳明强调“自省”和“慎独”,这两点都是帮助人们避免反复犯错的方法。“自省”让人牢记错误,从中吸取教训;“慎独”,则使人小心谨慎,不至于重蹈覆辙。
人之所以会反复犯错,一方面是因为世事难料,更重要的是则是因为人们不够重视。
不要揪着错误牢牢不放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都会犯错,但过分把精力放在过错上,就像是补破了的饭甑,就有文过饰非的弊病。就好像,人犯错后,自省是为了掩盖错误,而不是改正错误。
“文过饰非”的意思是,人们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出自唐朝刘知几的《史通·惑经》。
错误,人人都会犯,关键的是,对待过失和错误的态度。有的人实事求是,不隐瞒、不避讳、不歪曲;有的人是只说好的不提差的,撒谎掩饰过错,即文过饰非。后者,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容易带来不好的结果。
南朝陈后主就是一个不愿意面对过失的人,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和他是一类人。其中,都官尚书孔范最为典型。他表面上举止、谈吐都十分文雅,但实为曲意逢迎的狎客,遇到后主犯错时,他总是歪曲事实,为后主开脱。最后,陈朝灭亡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陈后主的命运告诉我们,一个人若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而是对其百般掩饰,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
其实,过错并不可怕,它往往是成功的开始。美国一位大企业家曾说:“年轻人需要多犯错,因为错误是事业发展的最好燃料。”
1886年5月的一天,佐治亚州的药剂师约翰·潘博顿调制出一种能提神解乏、镇静心神的药水。潘博让助理魏纳伯在药水里加入一些糖浆、水和冰块,谁知,魏纳伯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加入药水中,阴差阳错,药水变成了美味的饮料。最后,潘博顿把它当做了解渴的饮料来销售。因为,药水里含有古柯叶和可乐果,他们为它取名为“可口可乐”。如今,它已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
“可口可乐”因为一次过失而诞生,可见,错误和过失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负面影响,也有其正面的价值。正确地面对过失和错误,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但,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无法看到犯错带来的正面力量。他们担心做错事,不敢尝新,所以,他们总是在原地踏步,没有长进,甚至变糟。这时候,大家为何不像王阳明所认为的那样,坦然面对错误,努力改正,不要像补破碎的饭甑一样,浪费时间和精力,这才是自省的真谛。
有错就改,是有良知的表现
夫旧习之溺人,虽已觉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难若此,又况溺而不悟,日益以深者,亦将何所抵极平!
——《静心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能为自己犯的错悔悟,十分不易,若要改正错误则更加不易。人不怕犯错,就怕犯同样的错误。然而,知错能悔、能改,就是“致良知”的表现——把盖住良知的尘埃清除,就能恢复良知的明亮。
孔子所说“三省吾身”种的“省”字,就有忏悔的意思。有悔才有改,才能成为圣贤。
西晋有一个名叫周处的人,自幼父母双亡,生性顽劣,当地百姓都很讨厌他,将他和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称为“三害”。
有一天,有人对周处说:“你再厉害,也比不过蛟龙和猛虎!”周处听后,十分愤怒,不服气,于是,花了三天时间,上山击毙了猛虎、下河斩杀了蛟龙。后来,周处才知道,大家因为讨厌他,想让他败于决斗。于是,他痛改前非,最后成了一位好官。
周处知悔能改,需要很大的勇气。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知悔却不能改。跨出了一步,却无法坚持,终究无法修成正果。
面对过错,我们只有知错,然后加以改正,才能获得错误带来的正面价值。
对症下药,自我提升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白天烦躁不安时就静坐。不想看书则必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自我修炼的是一种方法。
神医华佗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他精通医学知识,对患者对症下药。
有一次,有两个病患,他们症状一样,但华佗为他们开了两副处方不同的药。两人吃完药后,竟然都痊愈了。这就是,华佗针对不同的病因开出不同的药,才能药到病除。我们处理问题,也应如此。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针对自己的缺点,只要心诚,就会有方法改正。曾经,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说过的:“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找办法,而目只要去找,就一定有办法。”
爱说话的人,在说话前考虑下合不合适,时间久了,便会控制好说话的频。爱吹牛的人,尽量低调一点,抑制自己的虚荣心。如果缺乏恒心,就要刻意强迫自己去带着责任去完成一件事情。就像不想看书时,就强迫自己用心的看下去,不看完就不睡觉。这都是磨练人意志的好方法。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正缺点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所以,平时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轻松的面对问题。
做最好的自己不能盲目攀比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煅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郎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干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尢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传习录》
一天,刘德章问老师王阳明:“先生用纯金比喻成圣人,以金的分量比喻圣人的才智大小,用炼金比喻学者的修养功夫,非常深刻。只是把尧、舜比喻成重万镒的纯金,把孔子比喻为九千镒的纯金,似乎不太妥当。”
对此,王阳明回答说:“你这是从外表看问题,有意为圣人争分量。如果不是这样,万镒纯金也不为多,九千镒纯金也不为少啊。圣人之所以为圣人,重点是他们的内心是否纯粹,而不是计较心智的大小。只要心纯至都是圣人。”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差距不大,心理感到平衡;比对方好,易感到骄傲;不如对方,则感到痛苦;更有甚者,因嫉妒而诋毁别人。
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自寻烦恼。只看到人家的优势,而忽略自己的长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总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想明白这些,也就不会有心结了。
一天,一个国王发现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
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因没有松树高大,而轻生死了;松树又因不能像葡萄那样结果,也死了;葡萄又哀叹不能像牵牛花那样有美丽的花朵,也死了;牵牛花却因为没有紫丁的香气,病倒了??这时,只有剩下生机勃勃的矮小心安草。
国王不解,问道:“别的植物都枯萎了,你为什么还能这么勇敢乐观呢?”
“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树,您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然后浇灌它们,让他们开花结果,而您只是希望我做好小小的心安草啊。”小草回答说。
拿自己短处跟人家的长处比较,是很愚蠢的。像心安草那样,成为与“自己比较”的独立体,才是明智之举。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就是这个道理。客观地对待差距,才能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王阳明所说的“人人自有,个个圆成”的境界。满足的是需要,而不是欲望。
喜、怒、哀、乐,本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王阳明认为,喜、怒、哀、乐的本体是中正平和的。人们在表达情感时,喜、怒、哀、乐才杂着别的意思,才会过度或不足,就成了私欲了。可见,心若不受欲望的诱惑,人们就不会有痛苦、快乐的区别了。
所以,分清需要和欲望,就能摆脱欲望的操控呢,远离烦恼和痛苦。
简单来说,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是此时此刻的反应。比如,此刻你渴了,就需要喝水;你饿了,就需要吃饭;你困了,就需要睡觉……“需要”是很单纯的感受,也是人的身体和心理最本质的反映。如果不及时满足那些需要,身体就会唱反调,比如,饥不食、渴不饮,生命的能量就会透支;困不睡,精神就会崩溃。
曾经有一位大作家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您认为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时,这位大作家竟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大便通畅!”作家还解释说,如果你便秘过,你就知道大便通畅的幸福感觉了。
人的“需要”是无法抑制的,正如鱼儿需要水才能存活;鸟儿需要天空才能飞翔;时节到了,花蕾才需要绽放,柳芽才需要舒展……需要是生命的呼喊,归于本质的,也可以说,“需要”就是必须拥有才能存在。
需要,既是生理的本能反应,也是心灵的本能反应。现在职场、商海充满竞争,人们四处奔波,生活异常劳碌,疲倦、压抑自然常常会不可避出现。这时,我们的心里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放松一下”、“发泄一下”等,一些需要。那么,此时此刻的你,是否有想去街边花园走走的想法:此时此刻的你,是否就想停下手中的事,然后去躺在床上休息一下;此时此刻的你,是否突然很想一个人去旅行呢?……其实,这些想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它们都是当下你心灵的需要,是你此时此刻最真实的心灵感受,你为什么不去满足它、实现它呢?的确,幸福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如果我们此刻没有满足那些需求,那你就能真实地感受到这一刻的痛苦。所以说,对人生本能需要的满足,是最重要的。
而欲望,是一种虚幻的、不真实的东西,是人们本质需求之外的念想,是属于未来的产物,这种本质之外的念想驱使人们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去追逐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一旦有了欲望,心就不在纯粹,也开始不切实际,把思想投向了虚无缥缈、琢磨不透的未来。人们常把欲望和需要混淆,把欲望奉为至上,打欲望回报给人们却是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人之所以会心烦、苦闷、痛苦不堪,都是因为人们超出本质需求的念想太多,欲望太强,而无法得到满足。只是,人的欲望是否能够在某一时刻得到满足呢?答案是:不能。
欲望就像无敌洞,不知道底在哪里,一旦落入,就只会越沉越深,永远无法到达。正如夸父追日那不切实际的美妙幻想,拼命追逐,却遥不可及,最终死在了追逐的路上。人的欲望是永远也无法被满足的,它就像倒映在水中的月亮,看得到却摸不着;欲望同时也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个,又会产生一个新的,如此循环往复,让人陷入欲望的漩涡,不可自拔。
曾有人问孟子:“如果再给你一次生命,你要怎么活呢?”孟子回答说:“我一定会多注意我的需要,少去关注我的欲望。”孟子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必定是能清除的区分需要和欲望的本质:需要是真实的、简单的、纯粹的、触手可及的此时此刻,他告诫人们应满足;欲望则是虚幻的、复杂的、不可掌控的未来,所以要克制。
不能把行善当成获取名利的途径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由。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为了行善而行善,就不是真正善。就好比,侍奉父亲,不是为了得到“孝”的美名;辅助君王,不是为了得到“忠的称赞;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也不是为了得到“守信”和“仁爱”的赞誉。
《论语·先进》中写道:“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子张问老师怎样算是一个好人,怎样做才叫行善?孔子的答复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就是不留一丝痕迹。我们可以借用庄子所说的“灭迹易,无行地难”来加以理解。就像电影中得一些到坏人作案时,要戴上手套,之后还要毁尸灭迹,以逃脱警察得追查。即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不践迹”的态度,能很好地致良知,让社会更和谐。
一些人做好事,要么高调的四处张罗,要么希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或者是希望让所有人都能看见他做了好事,那么,这样的根本算不上行善。孔子对于行善的标准很高:一个人若是真心行善,他是不会让人感觉到他做事的痕迹的。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好事不留名”,不过,孔子的标准还要再高一点:做好事要用对方式、方法,如果你为了完成自己的善行,而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行善。
有一家卖布丁的商店,顾客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品尝布丁之后,再做决定买不买。
这天,店员告诉店主海特,有个老头常常来品尝布丁,却从没买过。海特说:“如果他想来就让他来吧,我们也欢迎。”
这时,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先生一瘸一拐地走进店里,来到那一排试吃的布丁前。原来,他就是那位从未买过布丁的老头。海特拿起一把勺子对老头说:“您想尝这些布丁吗,先生?调羹给您!”
老头接过调羹,急切地挨着品尝了起来。他只是偶尔停下来,用一块很破旧的手绢擦擦他的双眼。
海特站在一旁想:可怜的老头!也许他曾经有钱买自己爱吃的布丁,如今他家境破落,也只能品尝一下了。
海特突然走到老人跟前说:“对不起,先生,能赏个脸吗?让我为您买一个布丁吧。”
听完海特的话,老先生好像被刺了一下似的往后一跳,转身对女店员大声说道:“劳驾,把这个布丁替我包好,我要带走。”他指了指店里最大、最贵的布丁。
女店员疑惑地看了看他,开始为他打包。这时,老头从裤兜里掏出少得可怜的钱来,然后将它们放到了柜台上。
一个真正行善者,总是把自己放在和被人一样的高度,在帮助他人时绝不会表现得像一个高高在上,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可见,做一个真正的仁者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王阳明所认可的仁爱精神应该是:“好事不留名”,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顾及他人的自尊。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静心录》
在《寄诸弟》中,王阳明曾说:“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意思是,很多错误都是一念之差造成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只要是将一念之过改正了,就可以得到“本心”,找回真正纯洁的灵魂。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是十分可贵的,所以,那些知错能高的人,也可以称得上是令人尊敬的君子。
人只要活着、学习着、工作着??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但,犯错并不可怕,那些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人,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而生活中、工作中有的人,为了不丢面子,从不正视自己的错误,将错就错。其实,真正的自省是完全敞开自己的内心的,是灵魂对每个细胞的审视,是一种总领全局的广阔的思考,是行走中,停下来查看前后左右的道路的谨慎。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得力大臣。武的叫廉颇,他多次领兵战胜齐、魏等国,以英勇善战闻名。文的叫蔺相如,他有勇有谋,面对强悍的秦王能够临危不惧、化险为夷。他两次出使秦国,第一次使国宝“和氏璧”完璧归赵,第二次是陪同赵王去赴秦王的“渑池之会”,两次的表现都令人佩服,秦王也因此不敢再小看赵国。于是,赵王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气,他想:他蔺相如何德何能,无非就是会耍几下嘴皮子嘛,这江山都是我廉颇打下来的,真正的功臣应该是我!他常对手下的人说:“被让我见到蔺相如,否则,我一定给他点颜色看看,看他能耐我如何!”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为了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干脆装病不去上朝。他还吩咐手下的人,碰着廉颇的手下,要和和气气的,不要和他们争吵,千万要让着点儿。有一次,蔺相坐马车出门办事,恰巧廉颇的马车正从对面过来,蔺相如就叫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去,让廉颇的马车先过去。
这时,蔺相如的手下们看不过去了,纷纷责怪蔺相如胆小怕事。蔺相如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你们说,廉颇和秦王谁比较厉害?”手下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接着说:“秦王我都不怕,廉颇我会怕吗?只是,我考虑到现在秦国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我们上下官员一条心。如果,我们两人斗起来了,谁受伤不好,都会给秦国可趁之机。所以,国事要紧,我这点的面子算什么呢?忍让一点儿,大家都过相安无事。”
后来,这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于是,有一天,他脱了上衣,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从此,两人成了要好的知心朋友,共同保卫着赵国。
廉颇的行为不仅说明了他是一位猛将,还是一位勇士,一个勇于正视自己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士。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知错能改”,但有时害怕受到追究,有时为了保全面子,即使知道自己不对,还是会强词夺理,不敢主动承认错误。但是,一味地逃避问题,是需要花费更多的的精力来掩饰自己所犯的错误的,所以,与其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不如直接为自己的错“埋单”,将它看做一次深刻的教训。人的就是在犯错在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错误就像路边的小水坑,几乎没有人未被水溅湿过,但,也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人才知道以后要小心地避开。所以,人生的旅途,不要害怕犯错,只要在犯错之后真心改正,那么前进的道路便会越来越顺畅。
所以,错误对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一笔难得的财富,正视它、改正它、铭记它、拒绝再次发生,这样,我们的生命的质量才会提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