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就受益,互相攀比则受损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传习录》
有这么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对相交甚好的朋友,因为两人都是教徒,便相约一起去圣山朝圣。
他们经过十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圣山。当他们正在山顶虔诚地朝拜的时候,一位满头白发的圣者突然出现,说道:“看你们如此虔诚,我将送给你们每人一个愿望。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愿望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则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圣者说完后,专注地观察着这对好朋友。朋友A站出来对着朋友B说:“不如你先说你的愿望吧!我比你年长,让你先实现你的愿望!”这时,朋友B急急忙忙地推托着:“不了不了,还是你先说吧,我还得想想呢!”“那等你想好了,再给圣者说吧!我们等着你”朋友A说着。
这时,朋友B更加着急了,只见他突然皱着眉头嚷嚷道:“奇了怪了,平时也没见你有如此谦让的心怀,遇到这事儿你便谦让起来,你生活比我过得好,让我得到两倍的愿望,你也吃不了亏啊!”
朋友A也急了:“怎么就不吃亏了呢?!这可是两倍啊,傻子才谦让你呢!要么你先说,要么咱俩都说不了!”
听了朋友A如此决绝的回答,朋友B彻底愤怒了,对圣者说道:“圣者,既然他一定要让我说,那我就说了,请你弄瞎我的一只眼睛吧!”话音刚落,朋友B的一只眼睛立刻什么都看不见了。与此同时,朋友A的双眼都失明了。圣者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这个故事看似可笑夸张,但现实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好朋友之前不能相互攀比嫉妒,谦让才能使友谊长存。若是选择了比较,那么受伤的则是双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谦让”才是能让友谊更加深厚的交友之道。
谦让,顾名思义即谦虚、忍让。故事中的两位教徒若是能稍稍谦让一些,让自己受益较对方少一点,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结局,而这个结局只会是皆大欢喜。但,心胸狭隘的双方在关键时刻都忘记了谦虚和忍让,反而让嫉妒冲昏了头脑,做下了伤害彼此的事,这可真是得不偿失。
王阳明的交友之道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得到一份真挚的友情,受到他人的认同和欣赏,谦卑、忍让是必须的处事方式,若是你事事都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不管不顾他人感受,那么,友谊甚至是爱情、亲情都会与你越行越远,让自己从此孤独一生。
一个人立身处世最惬意的方法就像《菜根谭》中所说的:“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行走于狭窄小径时,请留一点余地给朋友;品尝美味佳肴时,请将可口之物留一些给朋友。如此,朋友将不会远走,人生也将不会孤独。
与朋友相处,让一步海阔天空,天长日久,朋友在感受到你的真情后,便会学习你的处事之道,与你谦让而行,所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待人接物,用宽大的心怀包容他人,给予他人方便,才能获得日后双方的愉快相处。
上述的处世之道来源于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所写的《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原来是向前”,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能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呢?伴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与人的相处多了一层攀比之风,比谁的打扮更时髦,比谁的老公更富有,比谁的房子更大……太多的欲望遮住了我们原本纯净的双眼,满眼的嫉妒让生活越来越无趣,除了物质,所剩无几。
中国人的“面子思想”十分严重,这是有目共睹的。有车的强过坐公交车的,开宝马的强过开捷达的,开跑车的强过开普通四驱车的,有专属司机的强过自己开车的……可在攀比之后又剩下了什么呢?孤独、寂寞、没有交心朋友,这一切的痛苦都是攀比之心造成的。
作茧自缚也莫过于此,毛毛虫作茧是约束自己,是在为化蝶做准备;而好攀比之人是在给自己建造牢房,将自己与朋友、与家人一层一层地隔开拉远,让自己孤独终老。
欲得人心,须容人之过
及至吾身与吾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传习录》
对于包容他人的过错,王阳明有着自己的一番哲学。
嘉靖元年(1522年),一位泰州商人穿着奇装异服向王阳明求学,想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答应了。学习了一段时间,这人便打算自立门户,独自出去游历、讲学,他的行头依然是怪异奇特。临走前,王阳明问他为什么喜欢穿成这样?此人说道:“我此举乃是反对理学陋规、讲究心学尔”。王阳明一听便知他说的这些都是借口而已,便毫不留情地戳穿他的谎言说道:“我看你是怕别人看不起你,才选择穿着奇异的服装!想要出人头地,可不能走如此偏门左道之路!”此人听后,脸上一红一紫,像是有人脱光了衣服似的羞涩难当。想到计划已被老师看穿,没脸继续留在这,他便想黯然离开。没想到的是,王阳明不但没有计较他的过失,还好言相劝让他留下来继续学习知识。此人被王阳明的善举感动,决定洗心革面,一心向学,最终抛弃“歪思想坏脑筋”,成为王阳明最得意的门生,即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作为上级或者师长,不能容忍下属、学生的过错与不足,久而久之就很难在下属或者学生之中树立起威信。
若凡事都锱铢必较,没有一颗包容之心,只会让身边的人如履薄冰般的做事,毫无自信、战战兢兢地做事肯定不会做得非常完美,到头来还是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小事能容,大事指导。作为上级,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容忍下属的过失,有惩有罚才能促其成长。
楚庄王在中原屡次胜利后,决定设宴款待群臣。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楚庄王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向大家敬酒致谢。
此时已夜色渐黑,下人们点好的蜡烛在大厅内摇曳着,正当妃子与群臣杯酒相撞之时,蜡烛被一阵狂风吹熄,屋内一片黑暗。楚庄王的妃子站在群臣之间,突然,自己的袖子被一人拖曳住,她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挣脱出来,在挣脱的过程中,她还顺手将此官员帽子上的缨扯断,作为物证来向楚庄王指证此人的非礼行为。
挣脱出来的妃子踉踉跄跄地来到楚庄王面前,满眼泪光的她向楚庄王哭诉着。然而,楚庄王的反应让人出乎意料。他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尽兴!”群臣听罢大王的话,利索地扯断了自己的帽缨。当蜡烛被重新点燃,每个人的帽缨都被扯断,非礼妃子的人才逃过一劫。对于楚庄王的举动,妃子大为不满,不知其为何意。楚庄王说道:“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我不能为这一点过错边让我的臣子失颜于人,这不仅会伤了他的心,还会破坏宴会的气氛,得不偿失啊!”
此事不久,楚庄王的军队里便出现了一名勇于杀敌的猛将。这名猛将出现在攻打郑国的战役上。此次战役是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的战役。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这名猛将带领士兵发起了数次冲锋,杀敌甚多,敌人闻之丧胆,只得投降。战争胜利后,楚庄王为猛将论功行赏时才知晓他名叫唐狡,但是楚庄王并不知道的是,这位猛将便是当日非礼妃子的臣子。此次他奋勇杀敌,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报答楚庄王的恩情。
大肚能容,方能得人之心。领导者在包容下属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留后路,只有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才能得到下属的倾力回报,自己的事业才会辉煌起来。
人生在世,孰能无措?犯错之后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错,希望改过自新。如此,我们为何不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他?为何不多给一次机会给犯错之人?给他们一次改过的机会,实际上也是给了自己一次被他人报恩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想他人所想,虑他人所虑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亲民”就像《孟子》中所说的“亲亲仁民”,“亲之”就是仁爱的意思。百姓不仁爱,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让他们互相亲近。而要和他人互相亲近,人们就需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王阳明无论是官在要职之时,还是被贬偏远之地,都一如既往王地关注百姓的生活,将心比心地为他们着想,从不因自己的困苦而忘却百姓的困苦。
关于推己及人,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不为那些挨饿受冻之人想想呢!”景公被晏子问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羞愧难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古名言警句,是仁者之为。在孔子眼里,无论是谁,内心都有仁义的存在。人性本善的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人性本仁。仁爱,带给他人包容和理解,给予自己感恩与快乐。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设,离不开将心比心,虑他人之所虑的精神。一个有仁德的人,自然会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周围的人尊重自己,也就必须先尊重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此,才能受到他人的推崇和爱戴。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妻子每到天寒时,便早早起床为全家人做早餐,这其中,还包含了家里的仆人。虽已是古稀之年,她仍独自生火、烧水、煮粥。满满的一大锅粥要熬上很长时间,杨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待。清甜的粥香顺着热气渐渐充满厨房,飘到了院子里。院子的另一边,仆人们伴着这熟悉的香气陆陆续续地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厨房,并接过杨夫人盛好的满满一大碗热粥喝了起来。
杨夫人的儿子杨东山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劝母亲说:“天气这么冷,您又何苦这么操劳呢?”杨夫人语重心长地说:“他们虽是仆人,但也是各自父母所牵挂的子女。现在天气这么冷,他们还要给我们家做活,让他们喝些热粥,心中有些热气,这样干起活来才不会伤身体。”一席话说得儿子点头称赞。
杨夫人的善行不仅教育了儿子,还感动了仆人。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心,得到了仆人忠心尽职工作的回报,也得到了仆人们对她的爱戴和尊重。
在这个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且十分复杂的年代,若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己及人的美德必不可少。不论身处何境,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带来真挚的情感,才能让朋友越来越多,朋友圈子越画越大。如此一来,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会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批评少一些,赞扬多一点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传习录》
王阳明倡导,朋友之间相处,应该少一些指责、责备,多一些鼓励、赞扬,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持两人良好的友谊。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对周遭的人都采取这样的交往方式,少一些批评责备,多一些表扬鼓励,这样才能让双方愉快相处,共同成长。
批评,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行为,你可以逮着他人的小过失折射出很多观点:这个人能力低下,考虑事情既不全面又没有逻辑性,还无法做到持之以恒等等。但是,我们要做的是更深入地观察,在他人做事的时候多看到并提出他的优点,让他有兴趣持之以恒地做完这件事,并在做事的过程中找到自信。这样做,不仅让自己多了一个好帮手,更是对此人的一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没有人不喜欢他人对自己的赞美,赞美可以让人更容易亲近,拉近双方关系,是建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之处。
曾经有这么一家人,他们经常搬家,原因在于无法与邻居处好关系。不论搬到哪个地方,住在附近的人们都不喜欢他们一家人。时间长了,这家人十分懊恼,便请教智者,智者给了他们一个解决的办法——要懂得说好话。
听了智者的话,这家的女主人便执行起来。当她在菜市场碰到邻居,便会夸赞邻居的菜篮很别致,还要夸赞邻居很会买菜,买的菜又新鲜又便宜;当她在送孩子上学的途中碰到邻居也带着孩子上学,便会夸赞邻居家的孩子聪明又懂事;当她遇见邻居老太太,就会夸赞老太太最近气色好,显年轻了不少;她对邻居的称呼也有讲究的,年长的就叫大娘、婶子、叔叔、大爷,见到年纪相仿的就以姊妹相称……如此一来,他们家便迎来了良好的人缘,生意也渐渐好了很多,日子过得比以往开心愉快了很多。
赞扬,能让受表扬的人感到愉快,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双方的良好关系才能带给彼此快乐心情。赞美绝对是一个很有效的交往技巧,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小李和小张在一家公司上班。两人因一次合作展开了口交,此后关系一直都不怎么好,彼此都不喜欢对方。一次,小李给小陈说:“我真是不喜欢小张的臭脾气,动不动就闹脾气,不把我们当同事对待。你去劝劝她,让她改改她的脾气吧!”小陈听了小李的话,第二天就找来小张谈心。此后,当小李再次与小张碰面时,小张对她笑逐颜开,还经常主动跟她搭话。小李也一抛前嫌,愉快地与小张相处。小李很好奇小陈是如何说服小张的。小陈笑了笑告诉她:“我跟她谈心呀,就说我很羡慕她,公司里的人都喜欢她,特别是小李,说她不仅长得漂亮,还温柔善良,上次与她吵架真是不应该。就这些。”
指责和批评,只能带来更多的怨恨和不愉快,不仅解决不问题,还会使双方的关系愈演愈烈。如若换成赞美和表扬,那么事情的结果将南辕北辙,双方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密,甚至会成为很好的朋友。“理智、美丽和勇敢的赞扬提高了人们,完善了人们。”法国名人拉罗什富科对赞扬也是极度推崇。所以,不论我们面对的是亲人还是朋友,赞扬,是维护我们之间良好关系的最佳途径,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对方的优点,将他们的缺点缩小到最小,当他们自己感到过失的时候,会因你的提醒而容易接受并改正。
王阳明推崇的仁爱精神,也包括了挖掘他人闪光点,多给身边人鼓励和表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能得到发展。
恶人的恶需要被感化
舜征庸后,象犹日以杀舜为事,何大奸恶如之!舜只是自进于义,以义熏烝,不去正他奸恶。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舜初时致得象要杀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过处。经过来,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责人,所以致得“克谐”。
——《传习录》
关于舜与象的故事,王阳明是这样理解的:
舜被尧征召之后,舜的弟弟象整天都想着如何能把舜彻底杀死,这是多么奸邪的事情?与此同时,舜却将精力花在如何提高自己修养,学会自我克制,用仁义去感化象,而没有直接指出象的奸邪之事。然而,文过饰非,就如同恶人一般故意掩盖自己的邪恶,如果直接指出他们的邪恶,反而会激发这种邪恶,让他变得越来越坏。舜最开始感化象时,仍然引起了象的杀机,也是因为舜太过心急,这是舜的过错。此后,舜才明白,若要得到和谐的关系和氛围,关键在于自己,责难他人是最不应该做的事。
老子所提倡的“以德报怨”也是这个道理:对待恶人,不能用恶来回报他们,反而应该用善良的心来感化他们。如此,才能激发出恶人内心的善良和仁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自己主动地改过自新。
《老子》中曾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意思是,人民不怕死,那么若是用死来恐吓和威胁人民又有什么用呢?老子的这番感悟,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当时,整个社会十分混乱,民不聊生,许多人为了生活,或聚而为盗,或揭竿造反。尽管朝廷用“砍头”来约束民众变成良民,也无法改变现状。
老子的这番感慨当然不是针对那些被逼上梁山的穷苦人民,而是泛指官府镇压盗匪的蛮横手段。老子认为,为什么一时间会有如此多的良民沦落为山上强盗?原因很简单,做良民没有活路。官府年年征收税务,自然灾害的来袭,都使当时的人民叫苦连天,唯有参与强盗的组织,搜刮一些富人的钱财,才能填饱肚子。在弹尽粮绝的生存环境下,再用“死”来威胁这些民众,显然是无用的。但若是在国泰民昌的状态下,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民众,将会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实际上,如果人人都生活在一个稳定又富足的环境下,将不会有人自甘堕落成为坏人。老子的感慨可以如此总结:“让好人有条件做好人,让坏人不需要做坏人。”国学大师南怀瑾这样解释老子的“以德报怨”的思想:“你对不起我,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乃至把你感化。”这就是宽容的心态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一个人在憎恨别人的时候,心里总是邪恶的,希望他人遭到不幸与惩罚,在没有如愿的时候又会产生失望和烦躁感。在憎恨他人的时候,心里总是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其优点,总是在言语上贬低他人、在行为上敌视别人,最后使得两人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但如果以德报怨的话,又有怎样的结果呢?答案很简单:“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十艮,恨自然会消失。”
宽容是智慧的表现,宽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则是大智慧的表现。以德报怨,是成熟任性的象征,如此,人生便能收获幸福与美满。由此,在我们面对别人对你的伤害时,请用安抚的手法来感化、熏陶那些伤害你的人,用善良引导他们发现过错,改过自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