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马来西亚-文化艺术与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史上的马来西亚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但是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有些事物沉淀在了河底,无法进入人们的视线;有些则随着河水一路漂移,虽然经过了水流的冲刷,被打上了岁月的痕迹,但还是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趣味和含义。

    第一节 传承至今的手工艺

    马来西亚一直都以拥有丰富的传统工艺而骄傲,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特点的马来西亚手工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如今新一代的艺术家们,正不断拓展着亚洲当代艺术的领域,把它们推向新的高度。

    从史前的山洞壁画到处于领先地位的当代油画,马来西亚艺术创造的历史跨越了2000多年之久;而在马来半岛的东部海岸和沙捞越的长屋内,马来西亚的传统工艺得以保存下来,流传到现在,并将继续延续下去。

    由于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的中心位置,也是古代商贸路线的交汇点,所以它的文化发展一直都深深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美术和工艺也反映了当时多种文化交织的状况。

    1.史前艺术

    2000多年以前,一些工匠在沙捞越的尼亚洞画了100多幅画,描绘人形和船,这幅壁画绵延伸展了50多米。与此同时,穿越南中国海,在霹雳州怡保附近的一个山洞的墙壁上也有一些不知名的艺术家描绘出抽象的图案、人形及动物。在马来西亚,石洞壁画很少见,许多年来,学者们都弄不明白这些工匠到底是谁,这些绘画又意味着什么。后来,在霹雳州、沙捞越和沙巴现代原居民居住的山洞里也发现了壁画,这表明那些史前的艺术家很可能就是距离现在较近的原居民山洞画家的祖先,而且这些壁画所描绘的就是史前艺术家日常的文化和宗教生活。

    马来西亚人的手工艺历史要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居住地。在霹雳州挖掘出来的旧石器时代的作坊是制作粗糙的石制切割工具的,这要追溯到38000年前;而在沙巴地区发现的较先进的片状石制工具则要追溯至大约28000年前。大约公元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陶器和经过打磨的石制工具。这些生产方式至今仍然被沙捞越的伊班人使用。

    在遥远的沙捞越巴里奥高原,山都望附近的沼泽地,有些不同寻常的石头雕像,大圆石上刻有图画和螺旋图样。马来西亚半岛唯一的石雕是在森美兰的甘拔士码头的一群巨石。这群巨石中的三个大石块,描绘出了印度教教徒阴茎的象征及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题字,却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和年代,一直以来都是马来西亚考古学的求解之谜。

    2.木雕工艺的复兴

    木雕是沙捞越很受欢迎的手工艺品,那里的人们仍然雕刻墓前圆柱,柱中放着逝人的骨灰罐。现存最早的圆柱大约有200年的历史,但是人们认为这种风俗应该要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其他木雕传统在巴生加厘岛的默马里族幸存,它们雕刻传奇的画像,并相信是他们祖先的象征。彭亨的加户原居民也在木头上刻画他们的传奇,沙捞越的伊班人雕刻独特的犀鸟图案,而肯亚人雕刻神话的狗神祖先。

    在马来半岛,木雕工艺正在经历复兴。这里出现了对旧工艺的新兴趣。现代的马来木雕不仅用于装饰博物馆的墙壁,也装饰银行的休息大厅、商业和政府部门包括首相的办公厅。在马来西亚国内的一些全用木质材料建成的旧皇室宫殿的镶板、门柱、窗户和门上都能看到一些很好的旧式木雕。丁加奴州巴苏的恩西克·朗是个雕刻能手,在他的人生中,有40多年时间任巴苏首长的主要雕刻者。他作品中的一些样品还保留到现在。这些作品展示了上层阶级的房屋特点:不使用钉子,并使用刻有花形和可兰经诗文的漂亮嵌板。

    3.金属制品和珠宝

    从1世纪开始,印度和中国的旅行家们就开始介绍马来西亚的国王们:在古老庭院里,统治者戴着传说中的黄金首饰,穿着玫瑰色的衣服。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找到对马来手工刺绣最早的介绍。虽然从虚幻的神话中很难分辨出实际情况,但是到了14世纪苏丹梅拉坎时代,工匠和雕刻家已经成了皇室整体的一部分。这些工匠和雕刻家生活和工作在皇宫之外的村庄里。回教君主、酋长、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及家人是消费阶层,穿金戴银,而织工及木雕工人则依靠皇室的光顾和赞助维持生存。

    每逢皇室婚礼等极重要的事件,每个工匠都要参与准备这个盛大事件所需的嫁妆和仪式。然而,随着场合变得越来越西洋化,统治者便开始购买进口的珠宝、衣服和人工制品,很多传统艺术和雕刻濒临灭绝的危险。

    幸运的是,在半岛马来人居住的大部分地区,男女工匠们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如今,银质品、丝织品和木雕正在历经巨大的复苏。例如,尽管银质品在其他地方都已近乎销声匿迹了,但在哥打巴哈鲁还在茁壮成长。

    早期的银饰多是罕见的做工和珍品,18世纪的乔霍瑞安皇室的萎页组合,是幸存最早的银饰,它使用的是现在很少见到的极其辛苦的技术。近来,珠宝和功能性的片状物比如水果碗、插座、勺子都很流行,虽然旧款式召唤品种多样的人工制品,但其设计和技术都是一样的。在伊斯兰教,竹子被作为拟人化的图形,很多款式也因此加入了花朵、树枝甚至云朵。

    4.纺织工艺和蜡染

    丝锦缎被称为金锦缎,是最适合皇家场合的纺织品。这种优雅的针织布料,深受皇家场合和政府的喜欢。它们用做传统新娘的装扮,可以为新郎新娘制成华丽的套装。吉兰丹纺织工的陈列室里,淡紫色的颜色只卖给皇室,另外有一些设计即使在当今也只有统治者可以享用。

    马来西亚的纺织工一般是女性,她们从母亲或祖母那里学来技术。最优秀的纺织工是为皇宫工作的,像丁加奴顶尖的纺织工的祖母,就是从2000名当地工匠中选出来成为苏丹御用纺织工的人。像其他做小时工的工种一样,金锦缎纺织在丁加奴和吉兰丹进行着,所用的技术与织布机和以前的一样。棉布有彩色丝绸背景加上浮动的金线和银线做成的织品。

    每种高度的不同部分是kepala,一种具有特细加工造型的中心镶嵌物。

    这种设计的名字反映了马来自然和乡村的风格:其一是知名的笋尖,另一个是公鸡的尾巴图案。按传统,贵族可设计他们自己的金锦缎造型,这种习俗流传到今天的丁加奴州。

    和金锦缎相关联的是tekat,这是一种古老的金刺绣和富贵浓艳的天鹅绒技艺。这种奢华的材料可以使用于马来人的家具、壁挂、床垫,甚至卧室拖鞋。

    沙捞越的伊卡染也很有名,它是一种带有网织环的独有纺织品。伊班族的纺织品有多种作用,可以用做新生儿的襁褓以躲开邪恶,也可以用来包裹打猎探险的胜利品的头颅。

    蜡染经常用来作为马来西亚的象征物,马来西亚国家航空公司用其作为制服。而蜡染裙犹如男性的盛装一样用在社交礼节上,甚至是马来西亚国内娱乐场合的强迫性服装。它还被用来制作围裙,用于时尚而传统女人的笼裙。但蜡染并不是马来人的传统手艺,而是于1930年从印尼传入的。即便它只有较短的历史,却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今马来西亚国内最流行的工艺。

    蜡染是利用锌条做成的印染块把款式按长度粘在布上,弄成需要的形状,泡在熔化的蜡油里。最成功的手工蜡染,是用一种名叫嵌町蜡笔的装满液体蜡和染料的笔把设计的图案画在布上,然后用刷子画。

    后一种方法意味着可以采用比桶染方法更多的颜色,而且手工的设计只受限于技工的想象力。蜡染作坊现在在马来西亚随处可见,但大部分手工艺人集中在半岛的东海岸。

    5.陶器和其他手工艺品

    霹雳河附近,江沙皇城的对面,有因拉布沙用陶器而享誉马来西亚的村庄。这些瓢状的瓷器可以在很热的天气保存冷饮。这种罐子用当地的泥土做成,并在车轮里完成,以方便手工设计雕刻。在太阳下面干燥之后放在砖窑里煅烧,并在窑里面烧得很热的时候,埋入稻壳来得到不同的颜色,这样,褐土陶器和黑色陶器就制成了。

    在沙巴和沙捞越,土着人因他们编制的篮子和帽子而出名,游牧普南人用断藤条编制黑色和白色的篮子。为寻找最好的材料,他们经常花一天的时间深入森林,再把它们弄干、劈开,编好后用树叶做成的染料染色。

    用棕榈藤和露兜树叶做的席垫虽然工艺朴实,但仍然需要高技巧。

    在马来西亚全国,针织席垫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这些席垫可以用在村庄房子的地板、床、凳子上和清真寺里,也可以用于太阳下晾晒食物,以及在其他更需要方便、轻巧席垫的地方。更多的专业编织者喜欢用棕榈藤编六角形的盒子。在沙巴和沙捞越,花、叶甚至图片故事都是编制席垫的设计构想部分。

    第二节 绚烂多姿的马来艺术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这片蕉风椰雨的地方,在收纳了外来移民的文化之后,形成了具有本身特质的马来西亚文化。

    1.浪漫的舞蹈

    音乐和舞蹈是马来西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历史资产。

    从马来西亚传统舞蹈和音乐上就可看出,马来西亚的舞蹈和东南亚其他马来族的舞蹈一样,具有轻快流畅、婀娜多姿的特点。同时由于马来西亚的多种宗教和信仰的交融,祖灵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阿拉伯、中国、西欧等不同文化的并存,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马来西亚的舞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马来的舞蹈,风情万种,非常具有特色,主要可分为四类:

    宫廷舞蹈

    马来宫廷舞蹈源自于泰国北部,原本只是由宫女表演给苏丹后、贵族妇女和公主们消遣的舞蹈,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在苏丹大殿上表演,用来歌颂苏丹的功德,最终成为宫廷宴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5-16世纪初,是马六甲王朝时期,也是马来西亚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宫廷舞蹈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先后融合了马来民间舞蹈,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舞蹈艺术的精华而逐渐完善,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宫廷舞蹈艺术家。

    集合了浪漫、优雅的姿势,配上传统宫廷音乐,悠悠地说出马六甲王朝的辉煌故事。

    马来宫廷舞蹈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受泰国宫廷舞影响的阿昔舞,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宫廷舞影响的蜡烛舞,带着长甲的依奈舞,以及佳美兰朱吉舞等。

    蜡烛舞是马来西亚的一种优雅的少女舞蹈,也是一种独特的奇幻表演艺术。舞蹈中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少女遗失了订婚戒指,借着碟子里的烛光,通宵地找寻这枚戒指,直到破晓时分。蜡烛舞的舞者手持小烛台,全身随着甘美兰的乐音、节奏作优雅摆动,伴随着蜡烛的微光,观众不知不觉进入迷幻情境。

    戏剧舞蹈

    在宫廷舞蹈发展的同时,马来西亚戏剧舞蹈也得到了发展。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舞剧一样,它只在戏剧中起增加色彩和调节气氛的作用,却是戏剧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玛容》、《麦娜拉》、《麦暮龙》等戏剧中,最精彩的舞蹈大多在戏剧开始时表演,遵守着严格的程式。

    随着戏剧的发展,这种舞蹈变得越来越短,仅用来突出戏剧的开场气氛。

    马样,是从泰国传入马来西亚的宫廷舞蹈剧,结合甘美兰的音乐、非常浪漫的爱情故事和歌唱词曲,逗趣幽默,涵盖了戏剧、舞蹈、音乐等元素。

    民间舞蹈

    大多数马来西亚民间舞蹈来自宗教祭祀活动和节日的娱乐活动,也有一部分由宫廷舞蹈流入民间演变而成。大致可分为三种:

    祭祀舞。原始马来人信仰万物有灵,为了祈祷和祭祀各种神灵而产生了多种祭祀舞。包括为祈祷水稻丰收的哈拉舞、感谢丛林的神灵来到人们的领地的古奴干舞、打猎以前的阿迦波市那舞、捕鱼的巴央舞以及班伊人迁移头盖骨时跳的娘迦巴拉和尼莽安都舞等。

    鼓乐团舞蹈。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为赞颂真主穆罕默德,人们建立了鼓乐团,在演奏时要加进舞蹈,如霹雳州的达布斯舞、吉打州和玻璃市州的哈特拉舞和诺该舞,以及丁加奴州的罗达特舞等。

    社交性的娱乐舞。主要是在节庆或集会时跳,如萨宾舞、麦伊朗舞、朱吉舞、毕玲舞(即盘子舞)等。

    现代马来舞

    这是为适应现代马来西亚人民的生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舞蹈。如朱吉舞,是马来西亚全国性的社交舞蹈,它有基本的舞步,但在非正式场合,每一对舞伴的舞步又可即兴变化。经艺术加工后搬上舞台表演的朱吉舞,则更加规范和优美。另如阿赛舞,其动作缓慢、流畅而端庄。

    马来西亚的舞蹈情调既欢快热烈又具有东方舞蹈的细腻含蓄色彩。

    手臂动作变化多,强调身体造型的曲线美。伴奏以小佳美兰乐队和马来盆鼓为主,也有的还会加上小提琴、风琴等。舞蹈服装以马来民族服装为基础,增加装饰性,色彩华丽。

    20世纪6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还组织编创了一些舞剧及代表全国13个州的不同风格的舞蹈。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反映北部吉打州农妇欢快劳动的米鲁舞,表现吉兰丹州男女青年放风筝的瓦鸟布兰舞,表现南部马六甲地区男女青年爱情的巴因舞(伞舞),以及表现男子尚武精神的锡拉舞等。

    此外,马来西亚东部沙巴州山族的土风舞和沙捞越州的男子舞蹈大东朱落舞,还保留着马来族原始舞蹈的风貌。

    2.文学盛宴

    同舞蹈一样,马来西亚的文学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500年前《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传入马来西亚,使得印度文学对马来文学影响极深。

    到15世纪末,出现了兼具印度与阿拉伯文学特长的马来文学,其代表作有《拉玛王传》、《武迪曼传》和《穷人传》等。此外还有具民族形式和王朝编年史色彩的创作,如《马来纪年》、《汉都阿传》、《霹雳王朝史》及《巴塞诸王史》等,其中的《马来纪年》不仅是马来西亚的一部重要的史书,而且颇具文学价值。据说该书完成于1614年,编者是柔佛苏丹阿老丁三世的弟弟拉惹梦苏。

    马来民间文学同步发展,其体裁包括神怪故事、寓言、列传及班顿。

    班顿是民间流行的一种传统抒情诗,一首4行,文字优雅,前后押尾韵,先喻后寓,寓含哲理,而且适合于民间对唱形式,双方可合可抗,交互性强,是民间文学中的瑰宝。

    马来西亚新文学的发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期标准,可分为战前、战后、独立以后三个时期。

    战前时期

    在殖民主义的摧残下,马来文学发展十分缓慢。直至19世纪阿卜杜拉·蒙西的传记、游记等作品问世,才有了较大的变化。阿卜杜拉被看做马来新文学的鼻祖,作品有《阿卜杜拉游记》、《新加坡之火》等。

    身处殖民统治阶层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现实地描述真实世界,民族精神贯于其文,而且其文字多为易被大众接受的白话。阿卜杜拉·蒙西的作品标志着马来文学的新阶段。

    但此后,马来文学又有半个多世纪的沉寂。20世纪初,中东掀起了伊斯兰教现代化运动,马来亚一些宗教知识分子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通过文学作品抨击宗教保守势力,反映民族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曾当过寥内王室随从的谢德·谢赫·宾·阿勒哈迪和文书出身的阿赫马德·宾·穆罕默德·拉西德·达鲁是这时期马来新文学的代表人物。

    谢德于1925年改写了一部以阿拉伯国家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法丽达·哈努姆》,塑造了一个争取个性和思想解放的妇女法丽达的形象,表现了妇女要求解放的主题。阿赫马德·达鲁于1928年创作的以马来亚本土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她是莎尔玛?》,同样描写了敢于摆脱封建势力束缚的新女性,它通过社会冲突展示人物的性格,在表现妇女争取自由解放方面较前者进了一步。

    20世纪30年代,民族新闻事业以槟榔屿和新加坡为中心,有了很大发展,短篇小说也应运而生。阿卜杜勒·卡贾伊是这一时期着名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马来亚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改变落后社会状况的愿望,有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这一时期,哈伦·阿米努拉锡创作的长篇爱情小说《吉隆坡的茉莉花》,歌颂了马来亚青年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立志改革社会的理想。阿卜杜拉·西迪的长篇小说《让我们战斗吧》也属这类作品。

    30年代末,马来文学开始显露出较明显的反殖民主义色彩。伊萨·哈吉·穆罕默德是这时期着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大汉山男儿》勾画了两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贪婪嘴脸,表达了马来亚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疯子玛特勒拉之子》明确揭示殖民主义是马来亚社会贫穷的根源。伊萨于1967年获得“文学战士”称号。

    马来亚诗人朋谷受印度尼西亚诗歌的影响,于1934年发表了诗5首,是为马来新诗的开编。这时新诗仍受旧式民歌“板顿”、“沙依尔”诗的影响,格调低沉,感情缠绵,却包含了时代新的社会内容。新诗或对民族贫困和社会的不平发出哀叹,或流露对乡土的眷恋,表达对祖国的赞颂,并开始迸发出要求独立的呼声。如朋谷的《叹息》、阿布·萨玛的《我的祖国》、乌姆巴的《祖国的呼声》等。

    总之,战前的马来文学已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精神,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要求改革社会、摆脱愚昧和拯救国家的热忱。

    战后时期

    随着战后当局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在印度尼西亚文学发展的影响下,马来文学也进入新的时期。1950年8月,作家哈马扎、马苏里、马斯、罗斯美拉、季米·阿斯马拉等在新加坡成立了“五十年代作家行列”,亦称“五十年代派”。他们的宗旨是“发展和提高马来亚文化与文学”,“进行文学革新”。他们多在“为社会而艺术”的口号下从事创作活动,作品大多反映战后马来亚社会的贫困和劳动人民的怨恨,同时表现了革命者争取国家独立的决心,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有“被压迫者文学”之称,在马来西亚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十年代派”的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歌居多,代表性的有克里斯·玛斯的短篇小说集《前仆后继》,乌斯曼·阿旺的短篇小说《心声》和诗集《浪潮集》、《刺与火》、《天边》,马苏里的诗集《时局的色彩》(1962),克里斯·玛斯等9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合集《鲜花怒放》等。

    在“五十年代派”作家之中,哈马扎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但未形成主流,他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家是我的世界》(又名《私生子》)偏重于艺术技巧,有唯美主义的倾向。

    独立以后时期

    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政府积极鼓励用马来语进行文艺创作。在“五十年代派”的影响下,出现一批新作家。他们的作品大多描写底层社会的贫困、帝国主义的奴役以及现代建设和种族融合等。1958年以后,马来西亚语言图书局开始举办文学创作竞赛,进一步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

    阿·萨玛德·赛义德的长篇小说《莎莉娜》是一部获奖作品,这部小说标志着马来西亚文学走向新的繁荣。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女被日本帝国主义者侮辱后沦为妓女的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作者获得“文学战士”称号,并于1979年在泰国获东盟文学奖。夏嫩·阿赫玛德的长篇小说《满路荆棘》,描写了一个9口之家的农户遭遇天灾的痛苦经历,作品获得文学奖,作者亦获“文学战士”称号。其他获奖的长篇小说还有哈山·阿里的《流浪汉》,阿雷纳·瓦蒂的《环》、《人质》,易卜拉欣·奥玛尔的《偏僻的村庄》,卡蒂佳·哈西姆的《白鸽又在飞翔》,阿卜杜拉·侯赛因的《连锁》,安哇尔·里查万的《艺术家的最后光阴》等等。

    这时期的短篇小说有18家作品选集《对抗》(1968)和17家作品选集《奖》,汇集了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作品60篇。这两部选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优秀短篇小说之大成。诗歌方面,50年代末期出现了追求形式主义美的“朦胧诗派”,其诗作内容晦涩难懂,代表人物有扎查里、努尔、阿明等。这时期诗歌创作的主力仍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五十年代派”诗人,如乌斯曼·阿旺、马苏里等,以及新成长起来的一批院校诗人,如加西姆、阿赫马德、格玛拉、瓦哈卜·阿利、基哈蒂·阿巴迪等。院校诗人的作品在题材方面有新的开拓。60年代中期出现了标榜不落任何流派窠臼的三诗人──拉迪弗·默希丁、巴哈·扎因、穆罕默德·哈吉·沙勒,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文艺思想在70年代以后的马来西亚诗坛有一定的影响。拉迪弗·默希丁的《湄公河》、巴哈·扎因的《真情之延宕》、穆罕默德·哈吉·沙勒的《有识者游记之二》等都是风靡一时之作。1979年出版的诗集《时代小桥》,汇集了从30年代至70年代马来西亚着名诗人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马来西亚的戏剧创作,在60年代已由传统的“邦沙万”剧发展到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现代剧。加拉·迪瓦塔的《瓦顶与沙峨树叶的屋顶》,乌斯曼·阿旺的《从星星到星星》、《肯尼山上的客人》,加拉姆·哈米迪的《厄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剧作。剧作家萨哈罗姆·侯赛因创作的历史剧《丹戎布德里的驼子》也是在马来亚地区颇具影响的优秀作品。

    3.璀璨的当代美术

    由于在英国殖民地时代,工业制品大量流入,一些传统艺术和工艺不可避免地衰退了。与此同时,新的艺术却在传入,例如油画和水彩画。最初,马来西亚艺术家效仿西方风格,但独立之后,一群新的艺术家自立起来,创造了他们自己的与伊斯兰教一致的抽象派。此派最着名的三大画家是:拉蒂夫·莫西丁,他以土着人为主题,并以他们的生活环境为灵感;赛义德·阿马德·贾马尔,是抽象派的冠军;三人中最有名的要属易卜拉欣·侯赛因,可以在兰卡威他的画廊和工作室里看到他的线性抽象艺术。

    在经济繁荣的19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一群新的艺术家浮现,他们的作品供不应求:拉斐·甘尼的“住景”、黄海昌的关于移民的史诗系列、艾哈迈德·泽基·安努尔的迷烟肖像画、李珠福融合东西方的可视化语言。一些新人在国外留过学,给当地传统带来了新视角。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艺术家为了看起来“时尚”,刻意要和本地主题区别开来。然而,独立40多年之后,马来西亚艺术家们上了年纪,在融合本土和外来影响继续从事马来西亚艺术的时候,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根,最终成就了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三节 特色体育与休闲

    马来西亚拥有森林覆盖的山峦、巨大的山洞、汹涌澎湃的河流和神秘深邃的海洋,对于追求惊险刺激的游客来说,这里就是他们挑战极限的胜地。

    马来西亚的高原森林是那些河流上游的发源地,湍急的水流飞溅着泡沫,冲进一条条河流之中。有些水流会渗到具有渗透性的石灰岩山峦中,形成巨大的山洞。因此,这里既是激流橡皮艇和皮划艇运动的绝佳地带,又吸引着人们前来进行洞穴探秘。有些山洞洞口极小,并且经常被浓密的树叶遮盖,所以相当惊险刺激。

    1.户外运动

    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能够从不同侧面挑战人的体力与意志,这片地带却常常被大众所忽略。

    马来西亚天气炎热,气候多变,时而烈日当头,时而倾盆大雨,人们在丛林中行走很容易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同时,热带雨林中不时出现的蚊子和蚂蟥都使得马来西亚人在运动时选择远离雨林。对于那些居住在城市中的马来西亚人来说,空闲的时候,一家人会去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者在城镇附近挑一处容易到达的海滩或瀑布,在那里进行家庭野餐。而那些住在乡下的人们,空闲的时间都花费在传统的艺术形式上,像放风筝和旋转陀螺等。

    随着近年来马来西亚人到海外留学或是到国外旅游,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观念,冒险运动逐渐在较年轻、较富有的马来西亚人中间流行开来。

    对探险活动爱好者来说,雨林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要算空气湿度了,有时这里湿度甚至可达100%。另外,由于天气炎热,还会有脱水的可能,一些热带疾病如疟疾也会经常遇到。

    最富有挑战性的丛林探险地当属马来西亚的内部山区。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半岛上中央山脉的山脊部分、沙巴州的克罗克山区以及沙捞越州的北部姆鲁山区。

    许多较长的路线需要翻山越岭,花费几天的时间。如国家公园的大汉山的7日远足游和姆鲁山的4日游。备受游客欢迎的马来西亚最高峰基纳巴卢山(4100米)通宵游相对来说更有文化气息,但是非常辛苦。令人兴奋的田野风光位于半岛上柏隆地区中央山脉北部的广大偏僻地带,这里险峻的丘陵地形满是暗藏的瀑布,与沙巴州的萨巴玛里奥盆地一起,构成了马来西亚东部的边疆。

    因为要走过泥泞的小路,穿过众多的河流(有时甚至要在石块间跳跃),所以徒步旅行时会对雨林的潮湿气候深有体验。然而,要想体验神秘的丛林,背着背包徒步旅行恐怕是最好的方式了,这样还有机会看到难得一见的热带野生动植物。因为有了当地奥朗阿斯里人和原住民做最好的丛林向导,还会有机会了解他们正在快速消失的独特生活方式。

    2.山洞冒险

    马来西亚到处都是极高的山,而姆鲁山则是洞穴探险的圣地。它拥有最大、最长的山洞,开发设施也最为良好。姆鲁山巨大的山洞为游客提供了极好的冒险、技术探险的机会。

    马来西亚已考察过的通道的大部分都很潮湿,这些通道大约有200千米长,并且由于雨量的变化,水位有时会出现突然的大幅变动;如果地表是干燥的,则会积满厚厚的鸟粪。

    这里有坚韧如同绳结式的壮观的回旋、收缩及伸展的地貌。在这里探险经常会在巨大的石笋旁攀过或是穿过窄窄的蚀石桥。虽然每年都会有国外洞穴探险队来这里考察探险,但还是没有人确切知道姆鲁山还有多少神秘的洞穴。

    在马来西亚的北方还有一个叫做布达的地带,被美国探险队称为“一个富有水果、毒蛇和不朽的处女通道的完美伊甸园”。这里当属世界上最为壮观的洞穴群之一,其中的一个洞穴是东南亚地区最深的垂直落差的洞,另有一洞拥有垂直落差465米,成为本地区最壮观的垂直地貌。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地貌,当地在布达建立了州立公园,并入姆鲁山国家公园。

    3.攀岩

    攀岩运动在马来西亚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一直被热爱探险但又期望花费较低成本的探险运动爱好者所喜爱。马来西亚的攀岩运动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它比传统的登山运动更易操作,另一方面是因为攀岩运动是政府“青年之友”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促使了人工攀岩的发展。

    由于马来西亚开展攀岩运动的岩石表层都是石灰石,岩石突兀陡峭,钟乳石众多,因此马来西亚的攀岩运动过程极为艰难。同时,这些峭壁都很高,大约在100米左右,所以在攀登前一定要确定好合适的路线。

    4.富于刺激的潜水运动

    由于马来西亚海岛众多、海岸线绵长,所以潜水运动成为了马来西亚发展最快的冒险运动。马来西亚宝贵的珊瑚岛集各种魅力于一身,而且不断有新设的海上公园,游客们云集于此。

    在马来群岛几乎每一个潜水目的地都有专门人员提供导游服务,在这里可以租到整套的设备,接受PADI(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NAUI(美国国际教练潜水协会)或SSI(国际潜水组织)潜水培训。只有一些度假胜地的设施可以不用预约,其他地方的预约服务在吉隆坡、瓜拉丁加奴和哥打基纳巴卢都有提供。

    拥有国际级潜水中心的同时,也会有一些未经注册的导游从业者,或是缺乏足够的药物和安全设备,为此马来西亚潜水运动协会正在抓紧筹建本地标准并实行强制保险。当地最先进的设施和服务在沙巴州,那里离海岸不远有本地区潜水的首选目的地-诗巴丹岛。这个岛上有马来西亚唯一一个专门为潜水运动而建的高压室。在靠近诗巴丹岛的马布岛,是个岸潜的天堂,这里由于淤沙中独特的奇异生物而受到水下摄影师们的欢迎。而哥打基纳巴卢以西300千米的拉央岛则是锤头鹳和蝠鲼爱好者们的宝地。

    马来西亚的暗礁和海洋生物在丰富多样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从卡巴莱岛奇异的大型生物到天鹅岛浮游生物,再从纳闽岛珊瑚缠绕的沉船到乐浪岛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几乎每一处潜水地的潜水处都有一些当地特有的生物。由于水下的景色丰富迷人,水下摄影渐渐发展,当地已经开始有人出租水下照相机。

    其他的水上运动,如激流水上运动、冲浪、帆船等运动也十分流行。

    第四节 有声有色的文教事业

    马来西亚是个以农立国的民族,维持着许多原始信仰,特别是各民族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响尤为深远。由于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特色。马来西亚的教育与多元种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马来西亚的教育呈现出多民族性。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互相学习,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各族人民都富有多种语言的才能,这不仅归功于学校教育,也源自家庭和社会。马、华、印各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政府努力塑造以马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文化,推行“国民教育政策”,重视马来语的普及教育。华文教育比较普遍,有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1.多元种族的教育

    马来西亚政府现行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根据1961年教育法令及1995年12月以来连续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法令制定的。其教育方针是培养忠于马来西亚和有团结精神的人,培养有崇高品德、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能够为国家的需要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同时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颁布的《1991年教育法令》,马来西亚实行普及小学和中学的11年义务教育制,采取以国家教育为主,允许私人办学、政府学校与私人学校并存的教育政策。

    法令规定政府学校的教学语言为马来语,并重视英文教育,列英语为必修课,并在学校中开设伊斯兰宗教课程,也是为穆斯林学生学习宗教创造条件。

    目前,马来西亚有政府开办的学校,有华人社团组织创办并经营的华文学校和印度族人办的泰米尔文学校,这三种教育体系并存,构成了多种族教育的格局。

    占主导地位的政府教育

    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专及大学,政府教育均占主导地位,绝大部分学生是在政府开办的中小学里读书。政府开办的学校包括国民小学(简称国小)、国民中学(简称国中)以及大专和大学。由政府开办的学校,毕业文凭国家承认。在国民学校里,教学使用的语言为马来语,招收各民族学生。

    马来西亚政府学校的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拨款,每年的教育经费约占国家财政预算的20%以上。

    华文学校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坚持母语教育,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由社团组织创办并经营华文学校,包括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及大专学院。其教育经费一般为自筹资金,资金来源包括华人社团组织及个人捐款、筹款和收缴学生学费等。

    后来,政府将华文小学改制为国民型华文小学(简称“华小”),纳入政府教育体系,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在国民型华小和独中学校中,均以华语为教学语言。独中的初中和高中毕业文凭政府不承认,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要参加与政府学校同等学力水平的考试,才能获取政府承认的相关文凭。

    泰米尔文学校

    马来西亚的印度族人,为了发展本民族的母语教育,也开办了以泰米尔语为教学语言的泰米尔文小学。这类学校也已纳入政府教育体系,改制为国民型泰米尔文小学,其待遇与同类型的国民型华文小学相似。

    马来西亚在教育领域实施教育固打制。教育固打制,其实就是马来西亚政府在新经济政策下,制定的一系列对马来族和土着民族实行优惠政策中的一项政策,在其他各个领域都有固打制的规定。政府大学在新生录取名额上采取“配额”分配制,以确保马来族、土着民族学生所占有的一定比例。具体表现在大学录取新生时,并不纯粹以分数为录取标准,而是每所大学都将录取新生的名额,预先按照各种族人口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比例为:马来族及土着民族学生占60%、华人占30%、印度族及其他民族占10%。

    因此,在马来西亚政府开办的大学里,马来族学生占绝大多数。

    在政府教育固打制政策下,为马来族、土着民族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了马来族和土着民族的教育水平。

    2.马来西亚的正规教育

    马来西亚的正规教育学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6322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2年和高中后教育2年(亦称中学后教育,即大学预备班),然后考取大专或大学。

    由于马来西亚的文盲率比较高,男性占11%,女性则占22%,所以马来西亚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政府努力扫除文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力求提高各民族的教育水平。

    此外,马来西亚政府十分关注原住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马来政府的政策是,尽量让原住民子女接受教育,至少达到中学毕业的教育程度。

    有关原住民的教育工作,由马来西亚教育部负责。由于原住民子女的辍学率相当高,所以在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很重。

    而马来西亚学生的假期,也很特别。学生每年都有4次假期,共84天。除了吉打、吉兰丹和丁加奴3个州稍有些不同外,其余各州均按此规定执行。马来西亚政府提倡尊师重教,规定每年的5月16日为教师节。

    学前教育

    马来西亚的学前教育,不属正规教育的范畴。但政府对学前教育同样十分重视,并将其纳入教育部管辖监督之下。在马来西亚,开办幼儿园或幼稚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向教育部注册,遵守教育部的规定,并按照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用马来文、英文和华文作为媒介语,讲故事,做游戏,玩教结合,启发儿童的智能和创造力;第二,必须有10名以上的儿童;第三,教师必须受过专职训练。各州的教育局对这些幼儿园是否遵守教育指南实行监督。

    马来西亚的学前教育,有幼教性质,又有商业特点。主要是依靠幼儿园进行,对象是4-5岁儿童。幼儿园有私营和官办两种形式,私营幼儿园一般是由华文小学董事会、社会团体、宗教团体和个人开办的。私营幼儿园形式不一,有的是贵族幼儿园,入园费很高,也有的条件简陋,收费较低。这些幼儿园基本分布在城市。官办幼儿园则一般开设在由教育部所指定的小学内,大多分布在乡村,由政府拨款,具有福利性质。一方面使儿童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家长减轻负担,富有教育与保育相结合的特色。

    马来西亚孩子们的语言才能,除了受家庭熏陶外,主要还是受益于幼儿园的多种语言启蒙和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已开始了多种语言的学习,各族儿童同处一幼儿园中,在讲故事、做游戏中,不知不觉开启了他们学习多种语言的能力。

    初级教育(小学教育)

    马来西亚政府推行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制,规定凡年满6岁的适龄儿童必须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小学生的课程有:马来文、华文、泰米尔文、英文、数学、物理、回教或道德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生活技能、地理等科目。近年来,政府推行一种宏愿小学计划,在五六年级采用新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马来西亚的小学校分为4种类型:国民小学、国民型华文小学、国民型泰米尔文小学和私立小学。

    国民小学(简称“国小”)与国民型小学,除了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一样外,在课程课时安排上侧重面亦有所区别。国民小学教授马来文和英文,侧重马来文,授课时间大于英文;国民型华小(简称“华小”)和国民型泰米尔文小学(简称“泰小”)则须教授3种语文,这两种学校都侧重本身的母语教育,授课时间大于马来文,更大于英文。其他课目授课课时与国小大体相同。

    此外,在一所国民小学里,如果有15名以上非马来族学生,即华人学生或印度族学生,学生家长可以向学校要求开设华文或泰米尔文课程,学校便可聘请华文或泰米尔文教师,在每周的星期六,开设华文或泰米尔文课,作为这些学生的选修课。

    由此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他们不仅要学习多种课程,而且要学习和掌握两种或三种语言,特别是华小和泰小的学生,他们不仅要母语考试合格,国语(马来语)考试也必须与国小生达到一样的等级,并且试卷与国小生相同。

    泰米尔文小学,主要分布在郊区的种植园区,以印度族学生为主。

    以上三种源流小学,都采纳教育部颁布的统一课程纲要,但按不同的教学媒介语进行。

    私立小学属贵族学校,主要是为外国人和马来西亚富裕家庭的子女开办。外国学生多来自外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官员的子女。私立小学除了依据政府小学的课程教学外,更强调英语和学生的道德教育。

    小学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中的学校学生爆满,而在偏僻的乡村及内陆地区,一些学校则缺乏学生来源,尤其是华小问题较为严重。

    中等教育(中学教育)

    马来西亚的中等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教育,与其他国家不同,情况较为复杂。中学教育也同小学教育一样,分为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

    马来西亚的中等教育全部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国民中学,简称“国中”。根据《1995年教育法令》,在所有国民中学里已全面采用马来文为教学媒介语,规定英文为必修课。国民中学也像国民小学一样,除了规定所学的马来语、英语和其他课程外,也可以应学生要求开设华语和泰米尔语课程。在国中里开设华语和泰米尔语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除了公立中学外,还有另一类中学为私立中学,包括华文独立中学、普通中学、商业学校、技术学校和国际学校,均由私人创办和经营。

    政府规定,私立中学必须在教育部注册,在经济上完全依靠自己,依靠学生的学杂费和社会团体及个人的捐助。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教授课程。在教学媒介语和编排课程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和伸缩性。华文独立中学在私立中学中数量较多,占有很大比重,又富有一定的特色,因此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华文独立中学的情况。

    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学制3年。大部分独中都要求学生参加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进入初中一年级,不合格者须先读一年预备班,再入初中一年级。独中采用留级制,考试成绩不合格者须留在原年级重读。

    中学后教育

    马来西亚的中学后教育,也属中等教育范畴。高中毕业后,学生们将有几种选择:可继续深造,在本国上大学;到外国求学;通过本地学院读双联课程,考取外国大学文凭;大批的学生则走上就业的道路。那些要继续深造,在本国考取大学的学生,还需要再读一年的高中后课程,即高中后教育,为考取大学作准备,即大学预备班。大学预备班分为文科、理科和工科3类,最后参加高等学校文凭考试(STPM),也就是本国政府大学录取的考试。

    大学预备班的必修课程有马来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科学、历史、地理、伊斯兰宗教教育或道德教育,选修课程有华文、泰米尔文、生活技能、企业、家庭生活教育等。

    高等教育

    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正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力图在近期内使马来西亚成为本区域的教育中心。除了办好政府开办的10所公立大学外,主要发展私立学院的高等教育。随着新教育法令的实施,私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起来,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也同样分为公立大学、公立学院和私立大学、私立学院。公立大学和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费用,基本是由政府提供的,学费低廉。私立大学和私立学院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负担。

    公立大学及学院:目前马来西亚有10所政府公立大学和学院,有马来亚大学、理科大学、国民大学、博特拉大学、工艺大学、国际伊斯兰大学、北方大学、沙捞越大学、沙巴大学和苏丹依德利斯师范大学。

    这10所大学的入学录取工作基本上实行的是上述的固打制,优先照顾土着民族,所以校园里大多为马来民族的学生。近年来,为发展高等教育,马来西亚电讯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和国家能源公司分别成立了10所私立大学,如电讯大学、国家石油大学和国家能源大学等。

    马来西亚大学的学制一般是4-5年。除国际伊斯兰大学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外,其他大学均使用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国际伊斯兰大学和工艺大学有自主录取权,其他大学则由教育部的大学中心单位统一处理。各大学的开学时间是在5月份。

    除了10所大学外,还有几所公立学院。如果拥有马来西亚教育文凭(高中毕业文凭)就可以进入工艺学院。它主要是培训工艺与商业领域的半专业熟练工人。

    私立学院:随着马来西亚政府推行实施2020年先进国的目标,在教育方面逐步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使得私立学院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不少私立学院与外国大学合办双联课程,并实行学分转移,先在本地读两三年,最后一年再到国外读,节省很多费用,也能拿到外国大学文凭。在没有众多的私立学院之前,由于固打制的限制,许多中学,特别是私立中学的毕业生,包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能够升入本地政府大学或大专学院深造,只能到外国去读书,这要花很多费用,使一般家庭的子弟很难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而本地众多私立学院的建立,为中学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升学门路。

    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法令,私立学院的设立,必须向教育部的学术鉴定局提出申请,由该局审定后,方可获得政府承认。私立学院办学比较灵活,课程多样化,除了以规定的马来语教学外,还可向教育部申请批准一些课程,如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与政府学院相比,私立学院的学费比较高。

    客观上看,这些私立学院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很重视教学质量,讲究教学设备,具有一定的水平。但也有一些学院商业色彩太浓,他们以仅读两年或更少的时间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来招揽学生。

    当然,这样的私立学院很难保障教学质量。私立学院存在的种种问题,已引起了马来西亚教育部的重视。

    3.没有校园的大学

    马来西亚第一合作社银行于1998年9月在首都吉隆坡开办了一所虚拟大学,即敦阿卜杜尔·拉扎克大学(University Tun Abdul Razak),简称“UNITAR”。这是一所新兴的大学,虽然也有行政事务办公室和学生交流的地方,但它没有广阔的校园,也没有正规的教室和课堂,更没有藏书万册的大学图书馆。学生们学习以及教师教授的地方设在全马各地的学习中心,大学图书馆也采用先进虚拟技术,以电子形式为学生提供所需资料。要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学生,需要申请成为图书馆的会员,并依章缴纳会费之后,才可在教育中心的任何一个地方通过电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当然也可以在家里进行,节省在路上的时间。因此,敦阿卜杜尔·拉扎克大学虽被称做虚拟大学,但实际上并非是完全虚设无形的,它是一个“既看得见,也摸得着”的教育实体。目前这所大学设有商业管理、资讯工艺和商业资讯系统3个科系,提供商业行政学士、资讯工艺学士、商业行政硕士、资讯和多媒体工艺硕士、资讯和工艺管理硕士、理科硕士及博士7项进修课程。

    这所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职人员。在硬件设备上,它有最新多媒体个人电脑、彩色打印机、扫描器、影视会议器材和其他先进网络系统。据该大学总裁萨义·奥斯曼博士介绍说,这所大学是利用目前最先进的资讯工艺和电脑软件,录制教师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多媒体电脑就是学院的课堂,上课地点既可以在家里,也可以设在其他适合的地点。它的课程与远程教育课程相似,但比远程课程灵活和更具有吸引力。这种学习方式还没有普及,还处在试验阶段。

    大学耗费了巨资设立教学软件工厂,制造教学软件和录制教学光碟,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学生可以从教学光碟看到教师授课的情景,通过光碟学习各门课程的知识,并在大学的安排下,通过企业网络等信息公路与指导讲师在网络上沟通和学习,这种上课方式可能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向录影对话。学校方面会把对话过程拷贝下来,如果学生错过了多向录影对话机会,可以从拷贝品上来弥补错过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上有了问题,可在企业网络的上课时间提问,或通过电子邮件向指导讲师提问,这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学生还可在学习中心向值班的讲师当面请教疑难问题,或在学习中心复习功课。

    该大学的入学条件与政府大学相同,学生应具备高中毕业资格。它的学费要比那些私立大学低廉。每年分3个学期,学生不受年龄限制,接受面广。这所大学越来越受到学习电脑的人们和那些就业后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人的青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