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苛求孩子成为1%:与孩子一起解决成长过程中的12道难题-“我挺住了,没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长跟孩子说话就是亲子沟通,这种沟通是否有效、是否对孩子有意义,可不是说了就行的。

    常常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抱怨家长很啰嗦,挺烦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以后,亲子沟通也越发不容易,你说东、他说西,闹不好就说翻了,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想跟孩子沟通顺畅,让孩子能够听进去家长讲的道理,还真得学习、思量和实践。

    成人的谎言

    打针是大多数孩子都要面对和经历的。

    如果你去过儿童医院,你就知道打针的地方,绝对是哭声叫声交响曲,用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形容一点不为过。一个孩子哇哇大哭,他的父母就是一脑门子大汗,遇上个哭起来没完或者企图逃跑的,那护士不是跟着着急,就是有些不耐烦。对大人而言,给小孩子打针绝不是件轻松的事。为了给孩子打针,成人常常跟孩子说:“别哭,别哭,一点都不疼!”但孩子还是哭个不停,我亲眼看到一些孩子常常一进医院大门就开始哭叫起来。

    博奥患有先天性扁桃体肥大。从六个月开始,基本是一有风吹草动,他的扁桃体就会感染,继而高烧不退,于是打针成了家常便饭。

    大概在两岁前,面对打针博奥和其他孩子一样会哇哇大哭。那时,我从不阻止孩子哭,也从未告诉孩子打针不疼。因为,打针的疼痛对小孩子来说是很难耐受的,孩子有哭的权利。哭不是不勇敢,而是减缓疼痛,尤其当他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哭就是表达,不允许孩子哭就是压制他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打针都是很疼的,尤其是做青霉素试敏,那是极疼的,大人也会疼得龇牙咧嘴。父母跟孩子说打针不疼,但孩子感受到的是很疼,孩子会很困惑、很恐惧。他不知道爸爸妈妈说不疼,可为什么这样疼,结果造成孩子对打针更惧怕、更逃避。

    所以,与孩子沟通,首先就应该说真话,说假话会埋下很多后患。

    随着博奥一天天长大,尤其他掌握的口语已基本能与父母交流了,我就直接地告诉他:“打针会疼的,但咬咬牙能挺住,你要挺不住就哭!”

    博奥每次打针基本都有明显挺的过程,哭的时间不长,差不多是象征性地哭几声,加上每次都受到我和爸爸的表扬、鼓励,所以,带他打针一点儿不麻烦。差不多两岁半以后,打针根本就不哭了。客观地说,这对两岁多的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以至于儿童医院的不少护士大加称赞。后来常常是一打完针,他就很神气地告诉我:“妈妈我挺住了,没哭!”“我是男子汉吧,打针都不哭!”

    其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加上我们对孩子的耐心和鼓励,大多数孩子打针都可以不哭。我在幼儿园挂职锻炼时就发现,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小班(3—4岁)幼儿打预防针的时候都做到了不哭。

    打针哭不哭看起来是个小事情,但其中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成人如何与孩子沟通交往,一个是如何培养孩子自制和坚强的品质。

    说与孩子年龄相符的、他听得懂的真话,是亲子沟通的前提。如果家长为了达到所谓有利于孩子的目的,无原则地说些安慰、遮掩、迁就的话,会有很多后续、延时的害处。孩子在幼儿阶段往往不能理解复杂的语言和事物,他们听不懂成人具有潜在含义的语言。成人复杂的语言、多层的含义会把孩子弄糊涂的,他的脑袋里要么怀疑事物本身,要么不相信别人。更严重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会怀疑自己,他还会学着说谎。孩子的心像水晶一样清澈透明,世界再也没有比在孩子的心中种下怀疑的种子更可怕的事情了!

    成人千万千万不可跟孩子说谎!

    当前,心理学家们十分热衷于研究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所谓延迟满足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孩子能否克制自己的欲望,管得住自己。毫无疑问这跟孩子的自制力、坚持性有关。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在幼儿时期能克制住自己的孩子,成长的过程更健康、成年后的发展更成功。然而,任何人的自制力都不是天生具有的,它一定与个人的气质类型、成长环境及所受的教育有关。

    现在的成人常常频繁地表扬孩子,这确实比总是批评孩子好。但它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它有两个明显的弊病,一是会降低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二是影响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使其为贪图外在的奖励而活动。

    比较好的与孩子沟通的语言、教育孩子的办法是鼓励。

    鼓励与表扬不同。表扬更多的含义是针对活动的结果,鼓励的核心是告诉孩子,只要你努力了,你就比原来做得好,你就进步了,重点在激励孩子活动的信心,让孩子与自己的过去比,而不是与别人比。很多家长认为与别人比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但每个孩子的自身条件、生命特点和所处环境都是不同的,横向的比较往往是最伤孩子的。这一点,博奥给了我深刻的教训。

    博奥上小学后,和邻居的孩子汀汀一个班。那孩子很优秀,加之常在一起玩,我常问他们两个人在学校的情况。后来,我发现那孩子不来家里玩了。闹别扭了?没有。问原因,博奥说没原因。再问,博奥愤怒了:“你看汀汀好,你给他当妈妈去吧!”

    我心跳加快,猛然意识到,我有意无意地把博奥与汀汀比较了。这极大地伤害了博奥,以至于他不仅疏远了汀汀,而且不愿意要我这个妈妈了。

    教训啊!

    聪明的人也犯错误,但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件事上我得聪明起来!从那以后,我从不把博奥与别人比,即使博奥的学习成绩从升初中的班上第三名滑到二十多名,我依然坚持鼓励他看自己,不看排名。

    说到鼓励,《中国教育报》以前曾登载过一个十分经典的事例,很具参考价值。上海一小学生顽皮淘气,不思学习,学习成绩频频下滑。其间父母骂也骂过、打也打过,物质刺激、精神虐待,诸多招法均无效,最后他终于成为班上倒数第一了。无奈中,他父亲与儿子有了这样一场谈话:

    “过来,儿子!”

    “爸爸,今天打哪儿?”

    “哪儿也不打,儿子,太好了!你终于成为最后一名了!”

    “爸?”

    “你想想看,最后一名就不用担心别人赶上你了,就像长跑,只要你现在使劲儿,你就能缩短与倒第二的距离,对吧?”

    “你说我能赶上倒第二?”

    “只要你努力不断地跑,就能!”

    “行,爸爸,下次考试我就赶上他,拉钩!”

    儿子开始对学习上心,考试的时候一下子赶上了五个人。后来,爸爸不断地鼓励,儿子不断地进步,即使儿子成绩有反复,爸爸也鼓励他:“没关系,只要你在跑,你就比原来跑得远。不看名次,看自己是不是在努力!”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上海一所挺好的中学。

    如果,我们家长乐于鼓励孩子,那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都会不断进步!

    你打过孩子吗?

    所有的教育理论书上都说不应该打孩子,要跟孩子讲道理,打孩子是很不好的行为。

    你打过自己的孩子吗?我在不算很大的范围内,做过随机调查,结果是从未打过孩子的父母很少,可能连3%都不到。我的一个朋友在北京的一所著名学府中工作,受我的挤兑,他也在学校里做了问卷调查,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承认打过孩子。这么多人打孩子,并不能说明打孩子是正确的,只能说明打孩子不大好避免。既然打孩子很难避免,我们就得想想怎么克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打孩子是让孩子通过皮肉之苦,规避类似不好行为的出现。但皮肉之苦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效的,只有当孩子不能理解你的要求或听不懂你讲的道理的时候,皮肉之苦才会直接有效。如果不是这个前提下,皮肉之苦不仅难以奏效,还会引起孩子产生无助感、冷漠、仇恨、暴虐和暴力倾向等问题。因此,打孩子绝不能想打就打,必须克制。

    大概博奥不到两岁的时候,因为闯祸挨了人生第一次打。有一次,博奥把两只小脚丫放到了桌子上,那时候家里房子都很小,餐桌是折叠的,其牢固程度可想而知。我告诉他必须拿下去,这样不仅很难看,而且会压翻餐桌的,上面的盘子、饭碗都会报销了。他拿了下去,片刻,趁我不备,又举了上去。也许是心中惊慌,终于把桌子碰翻了,稀里哗啦,上面的餐具基本都摔得粉碎。没说的,博奥的小屁股挨了一顿巴掌,并且被惩罚一个星期不得吃小食品。

    博奥上一年级的夏天,我隔七八天会给他几块钱,一般一次不超过三块,主要是为了购买水、冷饮使用。一个偶然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床下藏着41只花花绿绿、缀满各种小饰物的铅笔。审问之后,他承认是用那点儿私房钱买的,因为那些铅笔很好玩儿。这么小的孩子,居然敢买了如此之多用不上(他用的都是中华铅笔)的小玩意儿,一顿屁股之苦是不应该逃掉的。仅仅挨打还不行,要求他留下五只,其余的没收。巧的是没几天,电视里搞了一个庆“六一”,为农村学童募集图书、玩具、文具活动,我建议博奥把其余的铅笔捐给农村的孩子。博奥很高兴,还整理了不少图书、玩具,我们一家三口来到沈阳彩电塔下,完成了博奥人生的第一次慈善活动。组织者不仅赠给博奥一张登塔门票,还有记者给拍了照片,这张照片成为博奥挨打衍生出的珍贵纪念。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孩子,训斥的时候都很少。原因并非博奥有多懂事或者不犯错误,别人家孩子的问题、毛病,博奥都有,一样没少。只是,我认为,孩子一天天长大,知道的道理一天天增多。既然孩子听得懂道理,那为什么要动手呢?如果道理没讲通,孩子听不进去,那就是大人的问题了!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思维萌芽期,小孩听不懂什么道理的时候,可以有限使用轻微体罚,这是打孩子的唯一理由。也正是依据这一理论分析,博奥后一次的挨打是冤枉的,本可以讲道理的,我动用的是武力,我为我的冲动汗颜、反思。

    写到这儿的时候,我把草稿拿给我的研究生和一位好友阅读,他们给了我十分积极的反馈。研究生说将来绝不打自己的孩子,而好友特意赶来痛说自己家史:因为父亲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他小的时候经常挨父亲之棍棒。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他父亲会用车外胎做成的皮鞭打他。他整天幻想着自己有个地方可逃,或者父母开恩打得轻点儿。他说自己现在与父亲感情很淡,而且最可怕的是自己也经常打孩子。打孩子倒不遗传,但被打的孩子会自觉不自觉模仿学习使用武力,这是最糟糕的。

    日本的学者很早就研究过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孩子性格的关系。父母对孩子是耐心、平等、民主的,孩子的性格则是开朗、积极和健康的;父母对孩子是忽视、专断、粗暴的,那孩子的性格则要么是回避、胆怯、退缩,要么是暴躁、无忌、武力的。这充分说明了家长不能轻易打孩子,打与不打都要有理可依。

    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孩子!

    面对孩子班主任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沟通既是教育的载体,又是教育本身。因此,与孩子的沟通就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孩子成长是个慢慢的过程,很多的事情、很多的道理他不会一下子就明白、就理解,尤其对一些特定环境下的事情、复杂的社会现象等等,最好不与孩子谈论,或者换个角度,以免孩子产生歧义,或污染孩子的心灵。

    博奥上三年级的那年,学校开运动会,老师动员孩子们为班级作贡献。所谓作贡献,也就是让孩子们的家长四处去借彩旗、拱门、锣鼓之类渲染气氛的物件,博奥把手高高举起,告诉老师可以借来跳舞的“大头娃娃”。

    博奥在我的办公室看到过大头娃娃,那是我们从幼儿园借来表演新年节目的,用完之后,马上就还了回去。但博奥已经答应了,我就只好再去借。由于那个东西很大,一台车只能放三四个,我请同事帮忙,打了两台车,才把十个大头娃娃借了回来,送到学校去。我跟博奥说,以后可以借点别的东西,别再答应借这东西,我自己根本拿不回来,还要麻烦单位同事。

    学校运动会要开两天,第一天晚上回来的时候,博奥很蔫儿,我想是兴奋导致的疲劳。第二天运动会结束后回到家,博奥情绪更低沉,一脸的不开心,问为什么?他气哼哼地说:“再也不给老师借东西了!”我以为是指大头娃娃,就说:“妈妈一个人能拿得了的东西还是可以借的。”“凭啥还给她借啊?我一个人借了那么多的娃娃,一次都不让我下去表演!”仔细问了之后,原来,老师多次安排班上学生,一批批戴上大头娃娃,到操场上随意表演,却一次也没有让博奥去。第一天博奥想,先让他们玩儿,明天有我的,结果博奥在等待与希望中备受煎熬,最终还是失望了。

    从教育理论上讲,博奥的老师犯了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如果我们用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标准,苛刻点儿要求她,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理由有三,她忽视了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和天分,忽视了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既然有十个大头娃娃,既然有两天的时间,就应该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去表演和展示,为什么总让那么几个孩子表演呢?为什么让多数的孩子眼巴巴地渴望着?另外,大头娃娃表演根本不需要用什么专业的表演技巧,带上它,瞎晃乱蹦也能把人逗笑,不同人带上就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为什么不给每个孩子张扬、创造的机会?即便是不善表演的孩子带上它也会有不同平常的效果,这不是创造的机会吗?还有,她没有考虑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孩子的积极行为是需要积极强化的,她的行为是对孩子行为的负强化,缺乏起码的行为因果关联,极大地挫伤了关心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件事上,我对她很失望,也对博奥很同情。

    怎么办?和孩子一样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或者找老师责难理论一番?或找校长反映一下?

    我不想这样做,因为,那不利于孩子心灵的成长。

    于是,有了我与孩子一番认真的谈话:“妈妈觉得你不高兴挺有道理,不是胡搅蛮缠,放在别人身上也会不高兴。但是,你替老师想一想,老师要照顾你们五六十个学生,有些事她可能也没想到。她会想这娃娃是你借来的,可能你以前已经玩儿过了,现在不一定想玩儿了,所以没让你表演。你那么想表演,但你没跟老师提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啊?老师总让那几个同学去表演,可能是老师觉得他们舞跳得好。这不是多大的事情,别记在心里,下次我再借,老师会让你表演的!”

    博奥的气是消了,不再对老师嘟嘟囔囔。但那以后的八年里,博奥再未回家说过需要给班级帮忙的任何事情。直到高三,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开运动会的时候,才允许我为班上同学每人买了一顶帽子。

    可能有人会说,是不是这孩子有点小心眼儿,这么件事能记八年?但是,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的情感伤害会进入到人的潜意识中,甚至终生难忘,即所谓的“弗洛伊德魔咒”。这也是我们一定要保护儿童心理的重要原因。

    凭良心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自认为挺好的家长,我用自己的理性与教育智慧,把不少诸如此类事情的副作用降到了最小,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我的孩子心灵少受伤害,附带的理由也是对我同行们的理解和宽容。我了解他们的甘苦与无奈。所以,我想尽力缓解、降低师源性伤害(即源于老师的伤害)对孩子发展的坏影响。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专业教育工作者类似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犯,我们更多的孩子不断地受到情感和心灵的伤害。做家长的要么是默默地忍受、要么迁怒于孩子、要么与教师大闹一场,甚至打到法庭上,结果呢?受伤的仍然是孩子!

    这件事必竟涉及当事人,是不是要把它写出来,我犹豫再三。但为了更多的孩子不再受到这种伤害、为了更多的家长借鉴与孩子沟通的合理方式、为了我们的老师不再有意无意犯这样的错误,我还是把它写了出来,仅此而已。

    社会永远是复杂的,每个人都会遇到令人困惑、无奈、委屈的事。明显的无理、公开的欺侮、赤裸的肮脏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所以有人主张把这些都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世界就是三分饥饿、三分寒冷、三分不公平”。我不太赞同这样的教育方式,我觉得随着孩子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逐渐会有能力认识各种人、事物和社会,世界的冷与暖、光明与黑暗终究会被他们认识,而我们绝没有必要一股脑儿地,把他们还很难理解的东西扔过去,那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所谓不该说的事情有的时候真不能说!

    “我们痛恨中国的教育”

    随着孩子年龄与视野的增长与扩展,他们的思维会越来越复杂。儿童在三岁左右出现思维的萌芽,这对人心理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这时候的思维必须依赖实物和动作,也就是孩子只能在活动中,凭借一些东西、物体才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他正在玩儿球,很快,球滚到了柜子下面,如果旁边恰巧有笤帚或木棍,他就会使用工具把球拿出来。如果成人不许他活动,而要求他想想怎么办,那他就没有办法了。

    到了五六岁,孩子的思维开始转变,逐步依赖形象,也就是靠大脑中已有的事物形象来思维,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时候,孩子理解事物是很表面的。记得一天下课回来,我跟博奥爸爸说:站了一天,腰腿都酸了!博奥听到了说:“妈妈,让我闻闻,哪儿酸啊?”

    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开始出现更高水平的思维形式,这就是抽象逻辑思维。这种思维依靠的是大脑中掌握的概念,概念最终是人类思维的基石。

    学校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小学生到三年级的时候出现了学习成绩的第一次分化,一小部分(一般在3%以下)在一二年级学习还跟得上的学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探其原因,主要的问题是三年级以后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地要靠逻辑思维,单靠记忆的内容在减少,而逻辑思维发展较慢或是智力有临界问题(智商在90—80之间)的学生自然会跟不上。

    我遇到过一个三年级的孩子,通过使用国际上通用的瑞文儿童智力测验量表,测得他的智力为临界障碍。为了确定,又使用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两次复测,结果确实是智障。他父母十分困惑,理由是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经常考双百。

    思维的发展是个缓慢的过程,一直到上初中,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以逻辑思维为主,同时他们在理解、处理问题上仍很片面、肤浅和感性,他们做事也常常像几岁小孩一样。家长会发现他对人、对事很较劲,常常像个见什么都要顶一下的小牛犊,你说东,他非要说西。

    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对待课程和学习,他们依靠的完全是逻辑思维,但对待生活和社会,他们还是很感性、幼稚和偏激。

    博奥上高中以后,偶尔会发表一些对班级、老师、学校及社会的看法。我知道省实验中学有这样的校风,学生思维活跃,敢说话,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学生经常有机会在一起“说天下、侃大山、吹大牛”,这使得学生们都善于说古论今、纵论天下、侃侃而谈,甚至“胡说八道”。所以,我常常会当一个好听众。直到有一天,博奥回来跟我大谈中国的教育,历数了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并向我挑战“请问你能拯救中国的教育吗?”最后还咬牙切齿地说“我们痛恨中国的教育!”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客观地说,博奥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他如此激动、生猛的言论,必定来自于同学之间的瞎侃,同时也表现出高中生思维的幼稚、片面,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及老师的辩证的指导和纠偏,并且是当务之急。

    我告诉他,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不只是你们看到的那点儿。但任何的教育都能够挑出许多问题;即使有很多问题,它仍是一种难以改变的社会存在,不仅我拯救不了,谁都拯救不了;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是否需要拯救,你们可以争论;虽然中国教育问题不少,你可以对它有意见,但你们不可以蔑视、含糊它,谁这样做谁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结果,博奥认识到了自己与同学们的幼稚、冲动,并跟同学们又白话、争论了几次。后来他们忙着应对高考,谁也不想跟中国教育较劲了,谁也不肯“以身试法”了。

    平生第一次给儿子写信

    任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启发、帮助他解决问题的首先应该是家长。不过,不是所有的时候,你都知道他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面对面的交谈、解决。尤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常常不喜欢跟你说,也不喜欢听你说。这会儿,书面交流是一种好方法。

    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博奥放学回来很沮丧,只说因考试成绩大幅下降被老师狠狠批了一顿,默默无语,就差两眼泪了。这时,再问下去是极不明智的,于是我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很长,也很动情。

    儿子:

    期中考试结束了,从你的面部表情和言谈话语中,妈妈感到了你考试失意的压力,虽然你没说什么,但妈妈知道你内心不轻松,想法很多,在这个时候妈妈想和你聊聊,说说心里话。

    儿子,不知你还记否,妈妈曾给你讲过很多关于你小时候的故事、经历,妈妈还在与你的交流作文中写过你小时候肉嫩嫩、粉嘟嘟的只有六七公分大的小脚丫。是的,妈妈、爸爸年纪不小了才有了你,你是上天送给爸爸、妈妈最好的礼物。因为有了你,爸爸、妈妈的人生都变得与以往不同。只是我们养育你的时候并不轻松,你的体弱多病让爸爸头上添了几许白发、让妈妈流过多少眼泪。

    好在,你一天天长大了,而且你一直是一个知情达理的好孩子。说起来,妈妈不是一个十分尽职的妈妈,工作忙起来,缺乏对你的心思和照顾。但一直以来,你健康地成长着。直到今天,妈妈心中始终认为你是一个懂事、让父母放心的、难得的好孩子。你身上具有的善良、明理、睿智、节俭、从容的品质让我们引以为荣,从而证明了我们对你的养育是成功的。正如你说的那样:现在不整天打电游、泡网吧、不乱花钱的孩子不多了。为此妈妈心里很知足,也很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做你的妈妈。

    你一天天长大了,长成了穿44号的鞋、176cm大个儿的男子汉了。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会不断地遇到你从前未曾遇到的问题、迷惑、困难与挫折,比如自身发育、同学矛盾、成绩下降、环境(如流行)压力、异性同学交往等等。就以这次期中考试为例,你的感受就不同于从前,你再也不会说“皇上不急,太监急什么”的笑话,你会从心里感到不安、上火、有压力。妈妈并不十分在意你的某一次成功或失误,妈妈更在意你生活是不是有目标、有计划和肯努力。无论是你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的老师没有一个不认为你是一个有天资的孩子,妈妈更是心中有数,因为妈妈是学心理学、搞教育的。一个有天资的孩子如果不肯努力,岂不是对上苍资源的浪费。妈妈从前就十分信任你,与你平等、民主地交往,今后妈妈依然信任你,因为你在长大。

    妈妈自己有一个人生原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换言之,也就是赖干是干、好干也是干,为什么不好好干。只要我好好干了,努力了,就能成功;即使不成功,我心坦然。妈妈希望这会对你有影响。

    哲人说: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妈妈自己不怕犯错误,也不怕你犯错误。面对困难、失误和失败的时候,不被压力压倒了,站不起来了,走不了了,那么你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也就会不断成长进步了。

    古人曰:成败乃兵家常事。我说:考试成败乃学生常事。妈妈相信你不会被一次失误压垮,你永远是站立着的。爸爸妈妈希望你有好成绩,因为学习成绩对你来说很重要,但我们更希望你永远是个正直、自立、快乐、向上的人,这对你的一生更重要。

    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更是爸爸、妈妈工作的动力,虽然我们在一天天变老,但我们也要与你一道进步!

    你可以以任何形式与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面谈、写信、电话、E-mail。我们不仅是你的父母,更在努力着做你的朋友!

    妈妈

    11.27 下午于家中

    特殊时候的特殊办法

    第二次给博奥写信,已是几年后的冬天,理由已与学习无关。博奥因为忘记了一件事,被爸爸大加指责,说其无责任感,干不了大事等等,我认为他爸爸有些小题大做、求全责备,便与其争吵、理论一番。博奥写了个纸条放在书桌上,说自己学习不好、又没能力,愧对父母等等,于是,我给他又写了一封长信。

    我的小毛头:

    昨天晚上爸爸妈妈为你给别人送东西的事情争执了几句,可能吓着你了,这可能是爸爸妈妈很少吵架,偶尔见到你害怕了。其实事情没那么严重,爸爸妈妈有了不同意见也是要交流碰撞的,碰撞的过程也是求同存异、达成谅解的过程,你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与人争执、交流必然是常有的事。

    其实早就想与你唠一唠,拖至今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妈妈的原因。妈妈手头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妈妈实在太忙了。所以心不静,无法专心与你交流。你可能要问妈妈为何把自己搞得如此之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子了。今天妈妈也向你说说我的想法,也让你了解妈妈的思想。妈妈今年已经44岁了,在这样一个高节奏的社会里,44岁已是一个越来越没有竞争力的年龄了。妈妈靠自己的奋斗,有了一点实力和声誉,现在有不少人看重妈妈的作用,请妈妈做事。这些事情是既有利于社会,又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妈妈无论于公于私都要来做这些事。妈妈其实也很累、很烦、感到极大的压力,但是我们要生活得好一点,就必须奋斗,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等到我50岁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上来了,那时我想奋斗未必有这么多的机会了!第二个原因是妈妈始终相信你,响鼓不用重锤。

    但是看到你的信,我还是想和你聊聊。

    1.关于你现在的状态

    我对你现在的状态总体是满意的。理由有三。第一,你比以前有朝气了,体育爱好越来越多了,语言越来越幽默了,会唱的歌越来越多了。这表明你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也表明你的睿智。第二,你在学校中学的并不吃力,虽然与你自己要求的成绩还有差异,但与我看到的用功、吃苦的学生比起来,你基本还是潇洒一族。第三,你曾经说过希望考北大医学院,无论这个想法能否实现,我都为你骄傲,这说明你已打算未来了,即便你只是随便说说,我也高兴,至少你心中留闪过目标。目标就是动力,一个人没有目标,心中就没有畅想,一个不敢畅想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

    2.关于你的成绩

    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其实都要面临各种形式的考试与挑战,有考试、挑战就必然要面对成绩与评价。有成绩就有高低,人不仅要面对高成绩,也要接受低成绩。总体说来,你到高中后的第一年,成绩不错。你想想,考上实验中学的学生都有很多优势、特点与实力,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大家都会彼此畏惧的。所以我对你心中的一些认识不同意,什么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更大的失败?什么叫伤了父母的心?什么叫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什么叫请父母原谅?是的,进入高二后你的两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但这就让你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了!一两次的挫折、不如意就把你打垮了!?你就那么脆弱?

    儿子,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学习也没有只上不下,绝大多数人的成绩都不会是一条不断上升的直线。主客观的、可控不可控的因素都会使成绩发生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升降。正确地看待它,才能有效地争取它。我始终认为,你的性格是你进步的阻力,而你并不缺乏自信的实力与基础。你已经是个大人了,克服与战胜自己天性中的弱点也是你必须要面对的。否定、怀疑、封闭自己会使自己快乐和进步吗?若会,我们一起来做好了!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时,大家都能来帮助你。但谁能真正地帮助你呢?你自己!有句老话叫:上帝助自助者!

    3.关于如何评价自己

    你当前感到的压力源自你的不自信,而你的不自信源自学习成绩排名的下降。其实,与他人相比不是重要的,关键是与自己相比,比一比自己是不是更努力,比一比自己是不是在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比一比自己是不是比原来进步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分的横向比较意义不大,关键是自己是否把握住自己。所以你是否应该多比比自己哪些知识学得欠缺、哪些方法有待完善、哪些努力还不够,我相信你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如果你认真地比了,觉得自己已没什么需要努力的地方了,已用尽力气了,就现在这个状态了,那还有什么遗憾的呢!我坚信,如果你认真比完后不会是这个结果,你会发现自己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有着自己从前忽视了的力量!

    对此,妈妈深有感触。妈妈也曾受到过无端而巨大的打击,倍感委屈,妈妈也曾身心疲惫感到过就要崩溃。最后,妈妈都坚强地站了起来。妈妈似乎突然发现,自己那么坚强、那么有潜力、那么能干。人有多大潜力,常常自己不清楚,只有面对挑战没有退路的时候,你咬咬牙挺过去了,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很优秀、很有潜力的。你现在就处于需要咬咬牙的阶段,我相信你能战胜!!!

    4.关于我们对你的想法

    儿子,写到这里,妈妈感到眼睛发潮。你信中说让我们感到失望与无奈,你有太多的歉意。儿子,你错了!妈妈从来都以你为荣,妈妈太不希望几次考试就让你如此心痛,感到对我们愧疚。因为你是大人了,你要为自己的未来、前途努力,所以你要努力学习,这是你的天职。但是,妈妈从来反对只以学习评价一个人,况且你的学习也不该被人否定。妈妈很在意你是否健康、快乐和与人交往。我们给你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值得你感恩的,但这也是我们的责任,你不必为此感到愧疚。其实,你将来考个什么大学,对我们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是健康、快乐的,无愧于自己的,你就无憾了!

    学会与你身边的人交往,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亲戚。你会发现与人交往是件快乐的事,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挺有魅力!!

    与人交往没多难,无非是一个笑容、一声招呼、几句交谈!

    儿子,你永远是我的最爱!!!

    永远爱你的老妈

    2004年12月4日

    与孩子书面交流,有一些独特的好处。

    首先,书面交流可能更理性。写的人、读的人都会平心静气,都会更讲道理,只要讲道理,就可能实现交流的目的。其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会更强,不便于口语表达的东西,反而更能打动孩子。第三,书面语言可以反复琢磨、不断思索,更有利于理解其含义。第四,书信交往能更好地体现平等意识,尤其当孩子处在青春期的时候,书信交往会让他感到自己被当成大人,受到了尊重。

    不过,写信虽然是与孩子交往的重要、关键手段,但不能是常规办法。一则家长们没有精力总写信,更重要的是,信写多了,也就未必有效了。

    与孩子书信交流是关键时候的关键办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