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成功是特例,不成功是普遍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成功者身上拥有其他人不具备的一些特质。看起来成功者都有各不相同的特长,但“成功的模式”就是他们都有特长,而失败的人大都没有。比如,从思维模式来说,成功的人主要想的是如何成功,而失败的人主要想的是如何规避风险。每个人都可以对照一下,看自己是想获得成功用的心思更多,还是想避免失败用的心思更多,由此,你是哪种类别的人,一目了然。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日本水泥大王浅野一郎,年轻的时候,只身一人到东京谋生,当他看到东京街头有人在卖水时,非常高兴:东京真是个好地方,连水都能卖钱,看来我浅野要活下去不成问题。可是,会不会有人这样想:东京这个鬼地方,连水都要钱,看来我活下去很困难。
“连水都能卖钱”和“连水都要钱”是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
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关键看你如何思考。天下大雨,可能有推销员会说,现在下这么大的雨,刮这么大的风,即使我去了,客人那里可能也没有人在。这样,他必然是失去了一个拜访的机会。可有的推销员就会想:今天下大雨,刮大风,可能别人都不会去,这样,那个老板肯定有空,如果我过去,他很可能就有足够的时间接待我。试想,第二个推销员成功的机会是不是会更多一点呢?
这就如同在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有人会这么想:题目这么难,我还是不去思考了,要不费半天劲也不一定能做出来,等晚一点问问做出来的同学或老师吧。但是也有人会这么想:题目真难,不过我还是再试试看吧,说不定能做出来呢。
成功的人总是在想,我怎么样能够赚更多的钱,获得职位的提升,怎么样能够创业。遇到问题时,他们首先会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绕过障碍的方式。比如,假设我是一个大专生,要去找工作,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心仪的职位中哪些没有可恶的学历歧视,就先去应聘这样的单位;如果我确实喜欢某份工作,但是招聘信息上规定了学历的限制,我会想去试一下,看有没有绕开第一轮简历筛选的方式。我看到的是机会,解决的是问题,很可能就靠这些避免了重回大学再读两年,避免了浪费青春。但是,有些人可能会想,那我回去多读两年迈过这个门槛或者干脆去应聘其他对学历没有要求的职位——他们看到的永远是问题,解决掉的是自己。
这样的人,即使找到了工作,他们考虑更多的也是如何避免被辞退而不是如何力争上游,追求的是工作的稳定性而不是挑战性。他们不知道,最大的稳定性不是国家权威,不是行业垄断者给你的稳定,而是自己的专业能力,只要有这东西,你在哪儿都可以,中国没机会了,在地球另一面也行。
总的来说,成功的人拥有的是极限思维,他们总是希望挑战极限;失败的人拥有的则是底线思维,他们只想到怎么守住底线。
积极思考是有成就的人的习惯和共同点,但是对整个人群来说,他们就成了 “特例”,积极思考成为他们区别于一般人群的独特之处。
遇到问题,你是运用极限思维还是底线思维,这将决定你能否成功。
通往失败的路由借口铺就
“哦,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虽然流行歌曲唱的是爱情,但这样的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屡见不鲜。小时候因为对自己的成绩不自信,放弃参加各种竞赛;青春期对自己的魅力没把握,不敢主动接近喜欢的人;长大了还是不太肯定自己的实力,大公司不敢面小公司不敢挑——很多人就在“算了吧”之类的话中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哈佛有句名言:失败的人不一定懦弱,而懦弱的人却常常失败。这是因为,懦弱的人害怕有压力,害怕竞争。在对手或困难面前,他们不善于坚持,往往选择回避或屈服。
常把“还是算了吧”这句话挂在嘴上的人,看起来好像与世无争,其实内心深处是很懦弱的,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去尝试。如果一个年轻人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人生,就总对眼前的机会说算了吧,那他将永远无法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实力,等于是自己埋没了自己。
我常在北京出差,会去五道口附近拜访朋友。五道口有一栋搜狐大厦,非常漂亮,这栋大厦的老板,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曾说:“一个人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相信自己。世间的道理没有任何规矩可言,没有既定的说法,也许某种既定的说法是对的,但未必适合你,一定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张朝阳是现代年轻人创业的榜样,他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慢慢拼搏得来的。他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要相信自己:“你也许目前是弱小的,对某些事情,内心感到很恐惧、很不安,没有信心,你会听到别人对你的评论和批评,但你必须告诉自己:你自己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设计出一条适合你自己的道路。”
其实,不仅仅张朝阳把相信自己列为成功者应该具有的心态,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自己内心意念的追随者。即使他们怀着谦卑的心去尝试,他们内心也非常确信自己该做什么、能做成什么。而这样的能力,需要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可很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自己总是怀疑多于信任,我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和我交流过这样一些想法:
“考试真的太难了,凭我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别人拿第一名,是因为他聪明。我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不可能拿第一。”
“其实我也努力了,就是没有什么回报。看来我还是不适合走这条路……”
……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通往地狱的门是由借口铺成的。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正是这种谨小慎微、满足现状、惧怕未知与挑战的心理,正是这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借口,让你一次又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不断失败。
在飞机发明之前,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都说人类不可能在天空中飞翔;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不少优秀的投资人也不看好它的市场前景——如果科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总说“算了吧”,恐怕我们今天还生活在煤油、马车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时代。
我想对那些对自己几度失望的学生们、家长们说:“没有办法”或“算了吧”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词,如果你们想要成功,首先就要把这些消极没用的话从自己的字典里去掉。
再简单的事,如果你不去做,就不可能有结果。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却总是有人用“算了吧”终结自己成功的机会。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就是用积极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消极的人则看不到将来的希望,也就激发不出现在的动力,便很少能取得成功。消极的思维会摧毁人们的信心,使希望泯灭。其实可能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心态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少为自己找借口,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办到的事。
不要觉得“无所谓”
“反正我的成绩就这样了,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学不学无所谓。”
“他们都觉得我不听话,不是好学生、好孩子,那我干脆做个坏学生得了,反正没有人相信我,我也无所谓。”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那么难,我学习不好也无所谓,反正将来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还那么用功学习干吗?”
……
看到这样的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或许你自己也曾说过。考试没有考好,家长教训你,你虽然没有公然顶嘴,心里却想:“反正我的成绩已经这样了,考大学肯定无望,我也无所谓了。”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嘴里说着“无所谓”、心里想着“无所谓”,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我分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人没有成功的欲望。没有成功的欲望,成功就和他无关,那么学习、考大学等也都跟他无关了,他只要继续过他自己的小日子就行。因为没有成功的欲望,所以在他们眼里,什么都变得“无所谓”了。
有人或许会不服气,认为欲望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是在危言耸听。别着急,且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欲望的故事:
有一群登山爱好者准备征服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于是,他们组成一个小分队扎营在海拔2000米的山脚等待天气好转。他们当中有些是专业登山运动员,体魄健壮,经验丰富。
天终于晴朗了,队员们行动起来,由经验丰富的队员带领出发了。
在攀登者脚下,高山有种被驯服的宁静,只有峰顶的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光芒。每个登山者都沉浸在攀登的乐趣中,同时用手提电台与基地保持着联系。
正当他们慢慢接近主峰的时候,突然间,乌云翻滚,狂风肆虐,气温骤降。几个经验丰富的登山运动员知道情况不妙,要求大家全力返回。可是,由于在上山途中逗留时间过长,夜已慢慢逼近,他们已无法下山,只能等待营救人员前来。狂风怒吼而来,许多队员的衣服被风撕破,手套也脱落了……
祸不单行,有位队员的腿部被飞石击中,鲜血大量流出,伤员痛苦地呻吟着。风越刮越大,严寒也随之降临。伤员极其痛苦地喊:“我冷,我……冷……”血流出后又很快结成冰。一个登山者说:“现在天色尚未全黑,我来背他下山,或许他还有救。”
“你这是去找死,营救人员马上会来的。”众人劝阻道。可他还是背起伤员努力向山下走去。
夜幕降临了,山上下起了暴风雪,营救人员根本无法上山。第二天,营救人员在海拔4000米处发现了伤员和背着他的人,他们竟然还活着,而在原处等待救援的登山者紧紧挤在一起,都已经僵硬了。
营救人员说,在这种天气下,伤者和背着他的登山者能存活下来简直是奇迹。分析原因后断定,他们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他们一个晚上都没有停止高强度的运动。其实这样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假若那两个登山者没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在那样的环境下,即使他们做再多高强度运动,仍然逃不出死神的魔爪。
在许多人眼里,“欲望”是一个不太好听的词,但事实证明,欲望是一个人通向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让自己从“无所谓”中摆脱出来,激发自己的欲望。
请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成功的渴求,只有这样,你才有成功的可能。
辛苦考研为哪般
这天,我在下楼的时候碰到了邻居家的孩子小吴,他热情地跟我打招呼:“崔叔叔好!”
“你好!小吴,最近在忙什么呢?”
“现在正忙着考研复习呢。”
“呵呵,考研是好事啊!祝你马到成功。”
听了我的话,小吴开始跟我诉苦:“崔叔叔,您不知道,如今报名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竞争大得很,我这正犯愁呢。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班上有32人,今年居然有16个同学准备考研。按常规,我们这个专业一个班考研人数也就五六个,达到七八个就属于非正常情况了。也不知道今年大家都怎么了,竟然有这么多准备考研,哎,一想到这,我就发愁呀。”
小吴的一番话让我陷入深思,因为这又牵扯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考研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
据调查,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纷纷选择报考研究生以缓解就业压力。虽然很多人嘴上说考研是为了给自己充电,但是想必他们心里不得不承认读研的根本原因就是延缓就业。
根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最新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读研者都是为职业发展的长远动机考虑而读研的,有一半的本科毕业生是出于希望去更好的大学甚至是因为就业困难、“随大流”等动机而读研。
那么,以考研“曲线就业”的美梦能否真的如愿以偿呢?实际上,近年来研究生毕业后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只是被读研推迟了两三年。当然了,选择读研无可厚非,但缺少职业规划而盲目选择读研就是对自己未来不负责任,这样的人迟早要为自己或盲目、或逃避的选择付出代价。
某科技大学电信系研究生小李,本科毕业时曾成功应聘华为有限公司,不过小李认为读完研究生后再去应聘起点更高,职位也会更高,于是最终选择了保送本校研究生。小李本科毕业时正值中国电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电信人才走俏。然而,三年之后,当小李研究生毕业再次去华为应聘时,却遭到了拒绝。原因很简单,随着电信市场的成熟以及高校扩招,电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已大不如前。
从这个例子看来,继续深造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光辉的前程。目前,不少读研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就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求职,不如逃避这种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继续做我擅长的、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事情,比如读书。
其实该不该选择读研,关键在于对自己的未来是否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比如,如果你的职业理想是当一名统计分析师,那么硕士研究生学历就是必需的;如果你的专业是物理学,而你也希望今后能够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那么少说也要攻读到博士学历,你积累的学识和研究经历才能够让你走到科学的最前沿。
小周是某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去年通过了淘汰率极高的公务员考试,被国家某行政机关录取而成为许多同学眼中的就业成功者。实际上,从读研究生的第一天起,小周就在分析自己性格的基础上拟定了一份求学与求职的详细计划,并初步判定自己比较适合两种职业:高校行政管理者和公务员。
“求职绝不是从制作简历才开始的。”小周在上研究生之初就开始为两年后的求职实战进行准备。这期间,他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并且自学法律,考取了律师资格证。
收到公务员面试通知,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面试中虽然无法立即得到肯定的答复,但小周自我感觉发挥得很好。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一位考官告诉小周,他对知识的把握和镇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正是单位想要的人才。
在我看来,研究生最宝贵的其实不是学历,因为有学历的人太多。读研的人最需要把握的宝贵资源是时间。只要有时间,没有实习的机会可以去找,专业不好可以另学。有效地利用和把握研究生的时间,才真正对自己的成功有益。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本科生就业难,它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平时我关注的几位老师,比如新东方的一批名师、孔庆东教授等,他们在工作还是考研方面也有很诚恳的建议,推荐大家去找来看一看,或许会对自己有所帮助。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读研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决定,一定要慎重,三思而行,因为这会消耗你两三年的宝贵时间。
千万不要为了躲避就业而选择读研,因为研究生毕业之后还是要面临求职。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只有明白这点,你的研究生才不会白读,光阴才不会虚度。
将来你也许会成为“跳跳族”
国企收入稳定,待遇不错,但没有前途!
外企工资高,待遇很好,但压力太大!
房产热火朝天,我也要去赌一把!
这工作再做下去我要疯了,一点也没兴趣!
老板真抠门,又刻薄,比周扒皮还周扒皮,不高兴,我就走人!
办公室政治味道太浓,我不喜欢,撤!
这份工作太辛苦,经常加班,我可受不了!
……
工作稍不如意就跳槽,人际关系不行也跳槽,看到可以多赚些钱的工作就选择跳槽,甚至没有任何原因就跳槽。在这样一些人眼里,下一个工作肯定比现在的好,一切问题都能以跳槽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工作就成了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注定要跳黄职业生涯,哪还有光明的职场未来?
一个家长对我感慨:“崔老师,你说比起我们那个时候,这些孩子多能折腾啊!我们那时有了份工作先甭提高兴不高兴,那肯定是先对老板、领导感激涕零,工作起来像头黄牛一样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有半分含糊,对企业、对工作那都是忠心、踏实、认真。可现在的孩子呢?真是不得了了,那脚底下就像安了弹簧,跳来跳去,就没见他们消停过,怎么那么不踏实呢?”
这位家长的儿子大学刚毕业两年就已经换了5份工作,他是既担心又惆怅:换一个两个也就罢了,但不能老换啊。这样老换,老不满意,啥时候是个头啊?更别提什么长远发展了。
我笑了,说:“你分析得很对,但你只看到现象,没有看到本质!”
“现象?本质?”这家长显然没搞明白,急着问,“那问题出在哪儿?”
“我就直说了,感恩心!”
“感恩心?”家长疑惑。
“对,孩子缺乏感恩心!在孩子看来,工作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他工作,老板付工资,天经地义。只要是立足于这一点,他就丝毫不会多想诸如感谢之类的事,所以,他一旦觉得不满意,随时可以拍屁股走人,因为大家互不相欠。这样,频繁跳槽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事实上,一种健康正常的心态应该是对工作怀着感恩之心,没有老板给予的机会你怎么工作?(不过他可能想,这是他能力强!)没有这份工作,你怎么成长?(可能他又会想,我付出劳动了!)这些孩子其实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丝毫体会不到感恩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益处。”
我顿了顿,接着说:“孩子没有感恩心,那么,即使老板写了推荐信,他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这样下去,孩子其实很危险,因为,这必然直接导致他频繁跳槽,跳到最后,反而容易迷失,以至于浪费光阴。频繁跳槽还势必带来浮躁感、挫败感,还有迷茫。你说这个残酷的、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能接受这样的孩子吗?你是老板,你愿意雇这样的人吗?即使他能力很强,任何公司也不会欢迎一个这样折腾的人!”
频繁跳槽是缺乏感恩心的表现,一个缺乏感恩心的人很难有所作为。
在儿子踏入社会前,有位父亲告诫儿子三句话:“遇到一位好老板,要忠心为他工作;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算你的运气好,要努力工作以感恩惜福;万一薪水不理想,就要懂得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技艺。”
这位父亲是睿智的,所有年轻人都应将这三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秉持这个原则做事。即使起初位居他人之下,也不要计较。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自己的心态归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的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随时积累经验,不要计较一时的待遇得失。
一旦做好心理准备,拥有健康的心态之后,那不论做什么事都能心甘情愿、全力以赴,当机会来临时就能及时把握。
在这里,我想对那些牢骚满腹的年轻人说:“请将目光从别人的身上转移到自己手中的工作上,心怀对工作的感激之情,多花一些时间,想想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提高和进步的地方,看看自己的工作是否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如果你每天都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工作,相信工作时的心情将愉快而积极,工作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
带着一种从容、坦然、喜悦的感恩心情工作,你将有一份全然不同的体验。
责任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上面列举了年轻人辞职的一些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1.我和女朋友分手了
何先生是一家英语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他用“欲哭无泪”来形容自己面对这一辞职理由时的心情。“连跟女朋友分手这种理由都能拿出来,而且说走就走。这种行为太不负责任了,就算不考虑公司,也应该想想,那么多学生一下子没了老师可怎么办?”何先生对此表示很无奈。
2.我怕迟到所以干脆就不来了
刘先生是武汉一家网络公司的董事长,他说,有一次公司给新招的10名大学毕业生做培训,第二天仅有5个人到场。“都是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人,怎么就消失了呢?”刘先生拨通其中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电话,那学生竟称“起来晚了,怕迟到了挨批评就干脆不去了”。这样的理由让刘先生啼笑皆非。
3.我看不惯这个主管的作风
某公司的人事主管张经理曾面试过一个年轻人,当张经理他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时,年轻人给出的回答是看不惯上司的作风,所以就辞职了。张经理有些吃惊,就继续问他看不惯上司的什么作风,对方却讲不出个所以然,只说“反正就是看不惯”。张经理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自我了。”
4.我觉得我在这个公司没有自由
有人专门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各大公司年轻人辞职的理由中有23%是:我觉得我在这个公司没有自由。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中尤其多。
5.我就不想来了
前面那些辞职至少是有理由的,但是对于最近一些没有理由的辞职,一些企业老总感到很无奈,比如刘经理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招聘会上刘经理招到了刚刚毕业的小孙,前几天突然到办公室说了句“我不干了”,第二天就不见他来上班了,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就消失了。
很显然,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并不把工作当回事,认为工作是自己的事,高兴了就来,不高兴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这是责任感缺失的一种表现。
如今,不少青少年都缺乏责任感。有的老师、家长曾经跟我诉苦,说孩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作业没完成,不是推说自己生病了,就是说帮爸爸妈妈干活了,没有来得及做;摔坏东西时,要么把东西藏起来,要么就撒谎说不知道是谁打破的;有的孩子则把老师通知开家长会的事情抛到脑后,等等。
在孙云晓写的《夏令营的较量》一文中,孩子责任心的缺失更是可见一斑:为了让自己更轻松些,孩子们纷纷将背包扔进马车,一路上,东西随处乱扔……
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敷衍了事,继而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如果你在生活中,对待每一件事都很用心,出现问题也绝不逃避,而是想办法解决,那么你就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而如果某个人责任感缺失,即使是最擅长的事情,也会做得一塌糊涂。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里兹做了一辈子木匠,并且以其敬业和勤奋深得老板信任。当年老力衰时,里兹想退休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于是老板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希望他能再帮自己盖一座房子。里兹答应了。
盖房子的时候,里兹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他只想着如何和家人一起度过晚年的生活。在用料上,他没有原来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却什么也没有说。等到房子盖好以后,老板将钥匙交给里兹:“这是你的房子,我送给你的礼物。”里兹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一生盖了无数精美的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显得异常自私,因为缺少使命感,他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一个丧失责任心的人,其内心在没有良知监督与鞭笞的状态下,很难把事情做好,当然也不会创造出任何卓越的成绩。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必然懂得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不想“啃老”,就要学会独立
近年来,一个新名词——“啃老族”应运而生。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物价、房价上涨等原因,“啃老族”这支队伍越来越庞大。有媒体报道,“啃老族”已经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件真实的事:
小琦大学毕业时并不像很多同学那样急于找工作养活自己。她有自己的想法,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以自己的本科学历肯定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于是她决定考研。而考研失败后,她也并不灰心,想趁着年轻再搏一回。于是,在别的同学上班或上研究生的时候,她拎着大包的考研资料回家备战了。
小琦的父母对于她的决定也很支持,从此小琦就开始了衣食无忧的考研生活。
可没想到,半年后考研的再次失利让小琦成了一名“失业者”。虽然家庭条件还可以,但是,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妥当,于是小琦决定先找份工作。可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谈何容易,小琦能看上眼的公司,对方嫌她学历低又没有工作经验,而愿意要她的公司,小琦又觉得待遇低,看不上。最后,还是父母托人给她在一家公司找了一份文秘的工作。可没干几个月,小琦就满腹牢骚:“伺候人的活儿,不好干!”“人际关系好复杂,做什么事都得看人脸色。”后来,小琦干脆辞职回家,也不愿意再出去工作了。
现在,小琦每天在家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者约朋友逛街,买回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就这样,小琦的脾气还越来越大,不是嫌生活没劲,就是觉得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对于小琦的表现,父母在唉声叹气的同时却也无可奈何。
曾有人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形容“啃老族”的生活状态: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段话真是既形象又讽刺。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前所未有地被颠覆着。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6年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据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二是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的年轻人,占10%左右;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打工,约占20%;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比较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越比越不如意,干脆离职,占10%;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却因怕苦怕累索性待在家里的年轻人,占30%。
六大“啃老族
也有人称“啃老族”为“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闲坐家中,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大多在23~30岁,实际上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比如社会、家庭、自身等,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家长或孩子,但啃老族这个群体及其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
如果说“傍”字还是以亲情为基础维系的,有些许温情的成分,是社会新人在“心理断乳期”的短暂依赖,人们还可以容忍,那么,“啃”字的出现就令人心寒了。
“太辛苦”、“太累”几乎是所有“啃老族”都会用到的拒绝工作的理由。他们表示,自己会不断地寻找那些不那么累的活儿。年轻人就这样挥霍青春和精力,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维持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在现代社会里,割肉孝亲、卧冰求鱼等二十四孝故事逐渐被人们遗忘,如今是父母在无奈地“割肉养子”,实在令人心酸。
就业压力大、物价过高等原因,确实催生了更多的“啃老族”,但是,现在的孩子文化素质比父母高,身体比父母壮,年老的父母尚能在这种生活压力大的环境中想方设法地养家糊口,年轻的他们为什么不能?
父母终究会老。当“啃老族”在被这个社会指责的同时,我不禁也要问问他们:“啃”完了父母,再“啃”什么去维持生活呢?
在这里,我想给那些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敲响警钟,如果你们长大后不愿意成为令人鄙夷的“啃老族”,那就应该学会独立,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分依赖他人。拉美国家有一句谚语:“自力更生胜过上帝的手。”一个人在有利的条件下重视独立能力、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