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的不良习惯-说话之前要三思,管住舌头别乱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改掉不假思索就说话的习惯

    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假思索,想说就说,这是极其不好的习惯,要知道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很难收回。所以,要养成谨慎说话的习惯,在生活中、工作中把握好自己的说话尺度和说话方式。

    1.说好第一句话,顺利导入话题

    与人交往时,往往第一句话就能决定交谈的深浅度。一句动听的开场白,很可能使谈话双方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己;一句不入耳的话,很可能破坏交谈气氛,失去结交朋友的机会。

    说话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大忌,不能乱说。说话要注意场合、对方的身份等条件。要说好第一句话,因为一句动听的开场白,很可能使谈话双方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己。

    张力是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好的人。无论是与陌生人谈话,还是与熟人聊天,他都能制造出非常活跃的谈话气氛,并在交谈过程中,使双方友谊进一步加深,这就是他获得好人缘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同事的生日聚会,在会场上遇到了王超,便走上前,彬彬有礼地说:“您好!听说您和今天的寿星是老同学?”王超高兴地点点头说:“您是?”“我是他的同事,很高兴能认识您!今天还真是个好日子,不但能给同事祝寿,还能结交一个好朋友,真的很难得。”张力面带微笑地说着。王超也高兴地迎合着张力的话题,就这样两人高兴地聊了起来。生日宴会结束后,两人依依不舍地分别了。

    张力与王超能成为好朋友,第一句开场白的作用最大。如果张力的第一句话没有吸引王超的注意,没有为交谈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那么二人的情况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然,说好第一句话,并不只局限于与陌生人的交往中,还要渗透到朋友、夫妻、亲人的交往之中,这样可增进友情、巩固爱情、温暖亲情。

    丈夫因事外出,不小心将随身携带的5000元钱弄丢了。他心里非常着急,本来家里条件就不富裕,这5000元是妻子辛辛苦苦、奔波忙碌攒下来的。想到这里,他不停地责骂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向妻子交代。无奈之下,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当妻子接通电话后,他支支吾吾地说:“对不起,我……把5000块钱给丢了。”

    妻子听了以后说:“人丢了没有?没有丢就好,赶快回家吧……”听完妻子的话,他感动得不知所措,傻傻地站在电话亭旁,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其实,妻子非常节俭,丢了钱,她心里一定非常难过,可是她很懂得道理,知道事情发生了,埋怨也没有用。

    夫妻二人结婚10多年了,丈夫从来没有给妻子做过一次饭,那天他亲自买菜下厨房,为妻子做了几道菜,虽然做得不是非常好,可妻子却吃得比往常更香。

    从此,夫妻双方更能体贴、理解对方了,感情加深了许多。

    生活中,无论是亲戚、朋友、夫妻间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种情况往往都是由一句不恰当的话引起的。可见,说好第一句话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把第一句话说好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让第一句话拉近彼此的距离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开场白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与鲁肃是忘年之交。就这样,鲁肃与诸葛亮拉上了关系,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人群而独自生活,只要彼此都留意,不难发现双方存在的那层“亲戚”关系。

    譬如:“你是天津人?我曾在天津上过大学。说起来,还真巧呢!天津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您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我也是,我们还是校友呢!您是哪届的呀?说不定我们还是同届呢!”

    “您来自皖南,我出生在皖北,两地相隔咫尺。在这里还能遇到老乡,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这种初次见面互相攀认式的谈话方式,很容易搭起陌生人之间谈话的桥梁,使人在短时间内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从而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用第一句话让对方体会到尊重

    对陌生人表示敬重、仰慕,是礼貌的第一表象,是拉近双方距离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胡乱吹捧,说话的内容要因时因地而异。例如:“您的作品我曾拜读过多次,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可谓受益匪浅!没想到今天竟能在这里见到您,真是荣幸之至啊!”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祝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您的家乡桂林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不是有句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吗,我真的很高兴能认识您这位桂林的朋友。”

    (3)在第一句话中就把问候送出去

    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与熟人见面,问候是少不了的。见面后,第一句话,最好就把问候传递出去。一般情况下,“您好”是最常见的问候用语,但是如果能因对象、时间、场合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例如: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应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先生(女士)您好”,显得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等,可在您好前加上职业称谓。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也可按照时间分别对待,早晨说:“早上好”,中午说:“您好”,晚上说:“晚上好”,比较得体。

    人生无处不相逢。与陌生人交谈并不可怕,也没有必要过于拘束、不自在,只要主动、热情地同他们聊天,努力探寻双方的共同点,遇到冷场时,能及时找到话题,制造谈话气氛就可以了。只要学会了这些技巧,就能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初次见面,第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叩开对方心扉的敲门砖,也是使人一见如故的秘诀。

    (4)第一句话就使对方感到体谅、关爱、包容

    如何与陌生人说好第一句话,怎样与朋友、亲人说好第一句话呢?这其间,也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生活中,朋友、亲戚、家人之间,总会出现一些矛盾,此时,第一句话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句不得体的话,不但会使矛盾加深,还可能伤害到彼此间的感情,所以,在张口前不妨往语言里加些关爱与理解,这样,再深的矛盾也会因为爱而化解。

    2.寒暄是必要的,恰到好处即可

    俗话说:“话要开好头,事要收好尾。”说好第一句话的方法很多,寒暄便是其中之一。一番恰到好处的寒暄,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起到抓住人心的效果,特别是对谈话内容的深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引作用。

    所谓寒暄,是指人们见面互相问候一下,以示礼貌和关心。在人际交往中,寒暄起到了联络感情的作用,它能在两个陌生人的谈话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人们见面时打个招呼、寒暄两句,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寒暄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把寒暄的话说得更动听。

    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彼此间都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双方陷入僵局,打破僵局的有效方法就是寒暄。人们不妨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寒暄,例如:问问工作情况,对熟识的人,还可以打听一下身体状况等等。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几点:

    (1)寒暄要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人初次见面时的寒暄,一定要表现出诚意,要真心实意地询问对方,不要让别人感觉你只是为了应酬,才说出那些体贴关怀的话。

    (2)用询问工作进展、身体状况的方式,展开谈话内容

    与人见面寒暄时,询问工作进展、身体状况,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方法。可以这样问:“最近工作忙吗?可要注意身体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要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健康啊!”这样一来,对方不但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还能迅速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为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

    (3)依照行动确定寒暄内容

    当看到某人下班时,可以用“下班啦”这样的寒暄语打开话匣子,这样的问话,既大方自然,又能使对方感到亲切,使对方愿意与你交谈。

    (4)寒暄前,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交流。而交流则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只要事先对交谈对象有个大概的了解,在交谈过程中,就能抓住对方的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每个人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畅所欲言,但那需要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引起共鸣,你的观点或劝导,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人人都清楚地明白,谈话气氛对深度交谈的重要性,也都知道轻松愉悦的谈话气氛,是拉近谈话双方距离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尽量用轻松、亲和、充满感情的语气与他人谈话,就像在家中茶余饭后的闲谈一样,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

    适当的寒暄,可以缓和僵硬的谈话气氛,但寒暄不能过长,它只是与人交谈时的前奏曲,要适可而止。因为寒暄的主要作用,是融洽谈话气氛,拉近谈话双方距离,为步入正题做准备。如若把寒暄当成了谈话的主要内容,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认为你是个虚伪的人,办事效率也不会很高。

    寒暄语就像是打开谈话大门的一把钥匙,运用得当,就能轻松跃过门槛,可运用不当,就有吃闭门羹的可能。所以,在寒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使寒暄恰到好处,这样,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成为朋友。

    3.寻找安全话题,让人愉快接受

    关于话题,有人误解为:只有那些令人兴奋刺激的,才值得一谈。因而便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奇闻、令人惊心动魄的事情,或是令人难忘的经历,以及最不平凡的事情。其实,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往往让人产生亲切感。

    聊一些安全话题,会让我们聊得更加投机,气氛更加活跃。在平时与人说话要注意,如果自己的工作恰好是销售,那么就更应该注意了,因为这决定着自己的工作能力。

    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走进一家珠宝店,在柜台前看了很久,售货员礼貌地问了一句:“姑娘,您需要买什么?”

    姑娘不冷不热地说:“随便看看。”从她的言语中,售货员敏感地察觉到这是位个性独特的女孩。此时,售货员如果不能找到令顾客满意的话题,这笔生意很可能泡汤,使钱财在自己手边溜走。

    这时,售货员不断打量这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从姑娘的穿着打扮上断定,这位顾客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于是,售货员说:“您的这件上衣好漂亮呀!一定没少花钱吧?”姑娘的视线从陈列品上移开了,说:“是的,这种上衣的款式很少见,我非常喜欢它。”售货员又接着说:“这么新潮的衣服,肯定不是在国内买的吧!”姑娘骄傲地说:“是的,它是我朋友在国外给我带回来的。”“姑娘本来就天生丽质,再穿上这件衣服,更显得光彩照人了。”售货员面带微笑地说。

    “您过奖了。”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售货员见状,又说:“不过,姑娘还有些美中不足,如果能够配上一条项链,那就锦上添花了,它能将您衬托得更加完美。”

    姑娘客气地说:“是呀,我也这么想,只是项链是一种昂贵商品,我担心自己选得不合适……”

    售货员又说:“姑娘如果信得过我,就让我帮您参谋一下……”

    结果,这笔买卖顺利地做成了,姑娘高高兴兴地买走了适合自己的项链,而售货员也获得了一定的收入。

    有人认为,这种交谈方式是做买卖的一种手段。其实,寻找安全话题的交谈方法,完全可以用到交际场合中。

    与人交谈时,有人感到拘束无比,羞于启齿;有人觉得找不到共同话题,无法交谈;有人倍感尴尬窘迫,欲言又止,或话不成句;有人说话生硬,使人误解……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安全性话题。究竟什么样的话题,才是安全性话题呢?其实很简单,只要能让听话者感到舒适,不使他产生厌烦感,就属于安全性话题,也算把话说到点子上了。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说别人感兴趣的话,说对方爱听的话。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安全性话题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讲话要因人而异。

    有些话题,虽然一般人听起来感觉很有趣,而且在谈话过程中,非常受人欢迎,无论是听的人,还是讲的人,都能有种满足感,但这类话题毕竟不多,像轰动社会的新闻,根本不用等你来讲,别人就早已听过了。

    你在某一个场合,讲了很受欢迎的故事,而在另外一些人的面前,这个故事并不一定适合。所以,认为只有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就会常常觉得是无话可谈了。

    其次,寻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话题。

    寻找谈话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与别人谈一些哲学理论方面的抽象话题,如果以这样一个话题开场,即便准备得很充分,但由于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话题,在一般场合下,也会变得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的话,那么任何题材,都可以成为良好的谈话资料。比如谈足球、篮球和羽毛球;或是谈生命、爱情、同情心、责任感、真理、荣誉;也可以谈一些食物、饮料、天气之类的;可以谈到某个人物的见解,还可以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当然这是一个活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下调换。

    如果双方是初次相逢的陌生人,不妨从天气、籍贯、兴趣和衣着等方面着手。这些也属于安全性话题,不会触及个人隐私,以利于继续交谈下去。例如:“你是哪里人?”“浙江。”于是,可以列举浙江一些优美的景观、发达的城市等。如此一来,双方的话匣子就算是打开了,谈话气氛也会逐渐好起来。或者,你还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如果能外出郊游,一定很不错。你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对方可能会说:“我喜欢爬山……”然后,接着对方的话题,便可以继续交谈下去。顺势类推,绝对能找出源源不断的话题,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再次,试探对方的兴趣爱好,寻找安全话题。

    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众人交谈,只要主动、热情地同他们说话、聊天,在话语中逐渐摸索、试探,总会找到投机的话题。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想要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拓展谈话的领域,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必须使对方能够了解。比如:看到了一个雕刻,指着这件雕刻说,真像××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要确定对方在这方面不是一个外行才可以,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还有可能会让人烦。

    举个例子说,如果想知道一个人的职业,可以说:“阁下常常去游泳吗?”他说:“不。”那你就可以问他:“整天都是很忙吗?每天上哪儿消遣居多呢?”

    这种问法,也是想要得知他人职业的一种试探法,这样,就可以试探出对方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如果对方的回答是星期日或每天5点后去消遣,不用怀疑,他肯定是有固定职业,反之,就不必再细问了。一旦确定了别人有工作,再去问及职业,如此一来,就可以和对方谈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了。

    总之,和他人谈论时要根据对方来确定安全话题,否则会让彼此都很尴尬。

    4.千万别信口开河,想好之后再张口

    信口雌黄、刚愎自用、自吹自擂是社交过程中的一大禁忌,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就更不用说是交朋友了。

    说话时要注意三思而后说,不能信口开河、自吹自擂,否则会影响自我的形象,也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张晓宁是一家外企公司的销售人员,由于运气好,取得了一些小成就,老板因此给他加了薪、升了官。可是,他的同事关系却非常差,公司里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合作,原因是他过于自大、骄横,喜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有一次,一位同事向他求教销售技巧,他张嘴便说:“你怎么就这么笨啊!来公司都快一年了,还只是个小小的销售人员。你看我,早已经被提升了。”同事听后很是气愤,但他压住了怒火,好心劝导张晓宁说:“你不能这样说话,没有人愿意听你说教,如果你与客户也这样说话,那么你的前途也就到头了。”张晓宁不屑一顾地说:“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是不是忌妒我啊!”同事见状离开了。后来,同事们都知道了张晓宁的这一毛病,没有人愿意搭理他。后因与同事关系太差,不久,张晓宁就向公司领导上交了辞职信。

    无论是与同事交谈、出席社交场合还是与亲人交谈,都要注意一些谈话禁忌,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更好,别人更容易接受,千万不要像张晓宁那样,到头来只能是自食恶果。因此,在与人谈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揭别人的隐私,不做无谓的争辩

    很随便地把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揭发出来,这样不但会损害别人的声望,而且还会将自己卑劣的人格表现得一览无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自己知道的那部分未必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可靠,所以不要到处宣扬。否则,很可能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到那时再后悔,就已晚矣。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一些纷繁琐事是在所难免的,不值得板起脸与别人争论不休。如果自己偏偏是那种喜欢争辩的人,那么你的精力和时间会显得很不值钱,更不要说对人际关系的损害程度了。

    为了一些小事争论,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坏处会有不少,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影响了个人形象,还使自己养成挑剔的恶习;进而骄傲自大;最终会破坏辛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百害而无一利。

    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单单为刁难对方,逞一时之强,于人于己都无好处。如果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尊严,就绝对不可以刺伤别人的自尊心。

    常言道:“要想别人尊敬你,必须先尊敬别人。”

    (2)不用强硬语气给别人纠错

    一个人在做错事或做了一件吃亏的事时,能否纠正,关键在于这件事是否是从自己口里说出来的。如果自己心甘情愿将过错说出来,说明这一错误很可能得以改正;倘若是由别人指出来的,那么在被人指出的情况下,当事人很可能为自己的过错做出种种辩护。

    纠正别人的错误时,要讲究方法:

    第一,要持同情的态度

    因为这样做,不会吹毛求疵,同时对别人的过错予以谅解,从而培养自己的大度胸怀。

    还要注意的是,说话要用一种温和的语气。“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弄错了!”这样具有刺激性意味的字眼最好不要用,因为听者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用一种温和态度来对待,如果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唠叨不绝,不但会使对方陷于窘境、难堪,而且还会造成僵局。

    第二,让对方自然改变主张

    最好能将自己的想法移植给对方,使对方觉得是自己修正了原有的想法,而不是由别人指出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人,应该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使他有知过而改的想法,严厉责备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纠正对方的时候,有些人喜欢用命令的口吻,这样效果不但不佳,相反还会得罪人,所以最好是用征询式的语气。

    (3)不要说自夸性的话

    千万不要自吹自擂,与其自夸,倒不如谦逊。也许自认为了不起的事,别人可能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好夸大自己的人,间接为拓展人际关系制造了障碍。别人表面上对你恭恭敬敬,背地里会指责你不会说话。当取得某些成绩时,与其用自夸性语言往自己脸上贴金,倒不如让别人说出赞赏性的话。

    总而言之,说话前要仔细掂量,要三思而后说。使得双方的交谈比较顺利、愉悦,留下好印象。

    5.话不要说得太满,要留有回旋余地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大凡社交老手,都深谙其中的道理。只说三分话,剩下的七分留给自己欣赏,这才是最明智的处世之道。

    说话不能太满,要给自己留回旋余地,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烦恼和难堪。

    一个年轻人想在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谋得一个职位,恰巧爱迪生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就接见了他。年轻人向爱迪生表明了来意,同时,还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以后,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顿时无言以对了,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从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他能谨记“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就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采,习惯性地使用一些修辞。其实,运用修辞并非坏事,但是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用词不当很可能让别人误解。

    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用“根本”一词来修饰自己的话,结果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才使自己很难堪。

    话多的人,通常喜欢一吐为快,不考虑说出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容易惹人厌烦。其实,多说话非但无益,还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老于世故的人,说话会分轻重,只说三分话。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狡猾、不能深交,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每个人说话时都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了解的人,而你却畅所欲言,虽然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

    如果与谈话者关系较浅,却与之深谈,会显得自己没有修养;如果所说的话涉及对方的利益,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显出你自己的冒失;如果你的话题是关于评论社会的,可是你并不清楚对方的立场,偏偏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同样会招致对方的不满。

    逢人只需说三分话,是指有些话题不需要说,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它与“事无不可对人言”有没有冲突呢?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竹筒倒豆子”,只说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则另当别论,但他们只说三分话的本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本说话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也不必说;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但却没有得其地,那也不必说。没有得其人,而自己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已是很多了;如果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暗示别人,看看别人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说了三分真话,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作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人。

    如何才能说出别人爱听的话,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适时地探测别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话,这才是说话的最高境界。

    6.多说谦辞敬语,客气话听着舒服

    很多人认为说客套话是一种不良习惯,认为那是虚伪的表现。可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说客套话已成了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人们要养成说客套话的习惯,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人们心目中,应酬、寒暄、客套是虚伪的表现,因此就大加排斥。殊不知,要想在当今社会立足,不讲客套、寒暄是行不通的。并且客套话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更何况寒暄、客套并非虚伪,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礼貌,也是人人都应养成的习惯。

    其实,与人交往的客套话会使对方产生被尊敬的满足感。下面说一些简单的习惯用语作为参考:

    (1)谦称自己

    封建社会中常用“鄙人”、“小人”、“仆”、“臣”、“在下”、“妾身”等自称以示谦逊,如今时代变了,现在已不再用,但仍然有谦称“小侄”、“小弟”、“学生”、“部下”、“门下”、“弟子”等。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说话时,也有习惯用的谦称。比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母亲为“家母”、“家慈”;称自己的兄、姐为“家兄”、“家姐”;称自己弟、妹为“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内子”、“内助”;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称自己女儿为“小女”;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等等。

    (2)尊称对方

    除了称对方为“您”以外,还可以称对方为“先生”、“老伯”、“伯父”、“伯母”、“阿姨”、“大哥”、“大姐”、“兄弟”等。对晚辈,也可以称“贤侄”、“贤婿”等。在谈话中,遇到与对方关系密切的人,同样以习惯的尊称,例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对方的女婿为“令婿”,称对方父子俩为“贤娇梓”,称对方兄弟俩为“贤昆仲”,称对方的学生为“高足”、“贤门生”等。

    (3)使用敬词

    除了通常使用的“请”、“谢谢”以外,在言谈中,还有丰富的谦敬语可供选用。例如:求人释疑说“请问”,请人指教说“赐教”,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年龄说“贵庚”、“青春几许”,托人办事说“拜托”,对别人的看法、见解表示称赞说“高见”,欢迎人家做客说“恭候光临”、“恭候大驾”,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则可说“奉陪”、“奉送”、“奉告”、“奉劝”,请人给自己的作品提意见说“雅正”、“斧正”等。

    (4)使用客气话

    客气话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常用的除“对不起”、“请原谅”、“请多关照”以外,在答谢对方帮忙办事时要说:“有劳了”、“难为您了”、“让您费心了”、“不好意思,让您破费了”;在请人给予方便时说“借光”,在请人原谅时说“包涵”,在因故不能陪伴别人时说“失陪”,在发觉自己的礼貌不周时说“失敬”,分别时劝告主人不要再送行说“留步”,表示对初会者神交已久说“久仰”,与朋友多时不见说“久违”等。

    希望人们平时与人相处能正确地对待交际中的客套,适当地运用客套,相信一定会使你大有收获。

    7.实话巧说,歹话好说

    在生活中,与人交流是避免不了的,说话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对自己开诚布公、实话实说。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如顾及面子、自尊,以及出于保密等等,实话实说往往会令人尴尬,伤人自尊。因此,实话是要说的,但却应该巧说。实话巧说,坏话好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那么,该如何才能把实话巧妙地表达出来呢?怎样才能既让人听了顺耳,又能使人欣然接受呢?在这里介绍几点。

    第一,由此及彼心知肚明

    两个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如果实话“实说”,或者直接反驳就有可能伤了和气,影响团结。

    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样能避免一些麻烦。

    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冯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老冯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丁厂长忙问:“疼了吧。”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老丁一听忙说:“老冯,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老冯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老丁一下子听出老冯的“弦外之音”,忙说:“老冯,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老冯把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进而巧妙地把治病和用人结合起来,不仅没因直接反对老丁而伤了和气,并且还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很是高明!

    第二,抓心理达目的。

    抓心理达目的的言外之意,是要告诉人们,与人交谈时,要学会洞察对方心理,在掌握对方想法的同时对症下药,采用一些技巧,与对方进行交谈。

    一位穿着华贵的妇女走进时装店,对一套时装很感兴趣,但又觉得价格昂贵,犹豫不决。这时,一位营业员走过来对她说,某某女部长刚才也看好了这套时装,和你一样,也觉得这件时装有点贵,刚刚离开。于是这位夫人当即买下了这套时装。这位营业员能让这位夫人买下时装,是因为她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位夫人“自己所见与部长略同”和“部长嫌贵没买,她要与部长攀比”的心理,巧妙地达到了让夫人买下时装的目的。

    第三,藏而不露巧表达。

    运用多义词,委婉曲折地表明自己要说的大实话。

    林肯当总统期间,有人向他引荐某人为阁员,因为林肯早就了解到该人品行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同意。一次,朋友生气地问他,怎么到现在还没结果。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副“长相”。朋友一惊道:“什么!你未免太苛刻了吧,‘长相’是父母给的,也怨不得他呀!”林肯说:“不,一个人超过40岁,就应该对他那副‘长相’负责了。”朋友当即听出了林肯的话中话,再也没有说什么。很显然,林肯所说的“长相”,和朋友所说的“长相”,根本不是一回事。林肯巧妙地利用词语的歧义性,道出了“这个人品行道德差,我不同意他做阁员”这句大实话,既维护了朋友的面子,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实话巧说,坏话好说,是讲话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一境界,即使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能轻松应付;即便是再难处理的问题,在他手里也是小事一桩。

    8.先学会倾听,再发表意见

    上帝造人的时候,只给人一张嘴,却给人两只耳朵,为什么呢?这是要求人们要多听少说,唯有如此,才能从对方的谈话中挖掘更多的信息,才能对加深相互了解或深度交谈有所裨益。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别人忽视,都希望自己成为交谈中的主角,把说话权交给他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听众,有时比自己说话更有价值。一旦满足他人的这个愿望,就会由衷地愿意和你接触;反之,如果一味地把他人当成听众,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别人会认为自己不受重视。

    威森是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的青年,他的工作是向一家专门替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连续3年,威森先生每个星期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不拒绝接待我,”威森先生说,“但他也从来不买我的东西,他总是很仔细地看我的草图,然后说,‘不行,威森,我想我们今天谈不成了。’”经过150次的失败,威森终于明白自己过于墨守成规了,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抽出一个晚上去研究与人交谈的哲学,以拓展新观念,创造新的热忱。

    不久,他就急于尝试这一新方法,他随手抓起6张未完成的草图,冲入买主的办公室。“如果你愿意的话,希望你帮我一个小忙,”他说,“这是一些尚未完成的草图,你能否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位买主默默地看了看那些草图,然后说:“把这些图留在我这儿,几天后再来见我。”

    3天以后,威森又去了,拿着草图回到画室,按照买主的意思把它们修改完,结果那位买主全部接受了。从那时候起,买主又向他订购了许多图案,双方还成了知心朋友,不仅如此,买主还把威森介绍给了他的其他朋友。

    其实,图案都是根据买主的想法画成的,威森却净赚了1600多美元的佣金。“我现在明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一直无法和这位买主做成买卖,”威森说,“我以前只是催促他买下我认为他应该买的东西,而现在,我的做法正好相反,尽量把说话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方觉得这些图案是他自己创造的,确实也是如此,如今我用不着去向他推销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把说话权交给别人呢?

    首先,控制自己的说话量。

    也就是说,不要自顾自地说个没完。其实,说个没完并不是聪明者所为,而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一方面,说的话越多,给别人传递的信息就越多,里面可能有对方不喜欢的;另一方面,你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为别人传递信息,别人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认为你是一个善于炫耀自己的人,更何况,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不可能都是别人爱听的,也许一句说得不到位就可能得罪人,从此对你敬而远之。

    尤其是从事推销这一行业,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推销员的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使对方能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购买自己的产品,所以,在说话这一问题上必须得多多留意,应该做到让对方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在对方的话语中,揣摩到对方的性格、心思、购买欲望。

    在与人交际过程中,如果自顾自地说个没完,不管对方的来意、兴趣爱好,是很容易被误解的,那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当然,对于对方的提问也不能爱理不理,这样是不礼貌的,容易刺伤对方的自尊心。因此,对于别人的提问要耐心地听下去,抱着一种开阔的胸怀,把别人的话听完。真诚地鼓励对方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把想法表达清楚。

    当然,也不能只把自己当成纯粹的听众,偶尔也要跟着说几句,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对方说:“我很喜欢月季花。”这时你可以顺应对方一句:“我也很喜欢,特别是红颜色的。”这样一来,对方就会顺着你的话继续说下去了,从而为彼此间的谈话制造了愉悦的气氛,谈话也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可是,如果你说出一句大煞风景的话,不但不能继续话题,还可能破坏双方感情,为顺利交际制造障碍。

    与人交谈也有一定的规则,虽然它不像交通规则那样呆板,但是也得遵守着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否则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误入雷区。在社交过程中,与人谈话并不能像与家人谈话那么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它需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不能单纯地把自己当成主角,还要适时地充当听众。在恰当的时间里,把谈话内容扩大,以便继续谈下去。而且还要不时地与交谈对象互换位置,这样才能使交谈平等地进行下去。

    交流是双向的。在听完对方的谈话后,自己要发表一下意见或建议。如果只是沉默地听取而不做任何表示,交谈很可能陷入一片死寂的气氛中,这不利于交谈顺利地进行。再者,当别人发表完意见后,无形中就等于把说话权交到了你的手里,此时,完全可以毫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表现自己。

    其次,要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曾有科学家做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对象是一批受过训练的保险推销员。科学家把成绩最好的10%的推销员和成绩最差的10%的推销员做对比,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受过同等训练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出在他们每次推销产品时,在讲话的时间长短上,业绩差的那一部分人,每次推销时说话时间累计为30分钟;而业绩最好的那一部分人,每次推销时说话时间累计只有12分钟。

    人们或许不明白,为什么只说12分钟的推销员,却会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说得少,听的自然就多了。在倾听过程中,他们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而且,他们可以利用倾听的时间,思考、分析顾客的各方面信息。然后,针对顾客的各种情况、疑惑、内心想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业绩自然优秀。

    善于倾听不但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好处,对企业而言,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说话权交给别人,还能提升自己的人气指数,使自己有个好人缘。

    每个人都喜欢讲,而不喜欢听,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意识到多听比多讲效果要好。让自己尽可能地充当好听众的角色,这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大的好处。

    把说话权交给别人,就是告诉人们,要强迫自己喜欢别人的话题,以足够的耐性去倾听对方的意见,就像去电影院看一场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一样,要耐着性子把它看完。如果自认为电影不好看就一走了之,那么买电影票的钱也就白花了。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不喜欢对方提出的话题时,一走了之,这种行为很可能伤害到对方,影响双方感情。所以,在交际这个大舞台上,不要总把自己当成主角,要适时地把说话权交到对方手上。否则,就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尊敬。

    社交场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每个人的个性、爱好都不尽相同,如果只要求别人去适应你,听你一个人讲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在社交过程中,不会交到真心朋友,更不会办成事。所以说,与人交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说话权交给别人,这不但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好处,还可以帮助你结交朋友、办好事。

    9.恰当恭维,戴“高帽子”也有学问

    恭维、奉承的话,大多数人都爱听,在“高帽子”面前,许多事情都显得由难而易了。推销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非常辛苦、难度较大的行业,但如果能发挥“高帽子”的作用,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让金钱流入自己的腰包。

    许多推销高手,都清楚给别人戴“高帽子”的好处,也已经把这一方式运用到了推销活动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品格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推销人员只要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及时满足对方的需要,把“高帽子”戴到对方头上,当对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还会遭到拒绝吗?

    那么,“高帽子”究竟该如何戴,比较适宜或效果较佳呢?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把握给人戴“高帽”的机会

    胡小民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他能轻松地使那些大牌作家为他写文章。不论那些人如何繁忙,面对他的请求都无法拒绝。据他所说,每当他去拜见一位作家时,开场白都会说这样几句话:

    “您好!我知道您目前非常忙,可正是因此,我才来请您写文章的,那些过于空闲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根本不入流,与您的作品简直无法相比。所以,我特地前来拜访您,请您无论如何都要帮这个忙。”无论哪个作家,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可能都会无法拒绝他的请求。因为没等拒绝的话说出口,他手中的“高帽子”就戴到了自己的头上,再拒绝别人显然有些失礼,也显示出自己的小气。

    一般来说,当对方不想帮忙时,拒绝的理由往往非常充分,要想改变别人的想法,使其接受你的请求是十分困难的。但若把握住说话的主动权,先给对方戴个“高帽子”,不让对方有机会说出拒绝的话,这样谈话是很容易成功的。

    (2)用类比式戴“高帽子”

    有人喜欢用类比的赞美方式给别人戴“高帽子”,这在推销过程中,同样是一种好方法。

    一位推销员在推销录音机扩音器时,他对一录音机生产商说:“我工作时,常用贵公司制造的收音机。那台收音机的质量非常不错,特别耐用,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用了10年,在这10年间,它从没发生过故障,不愧是贵公司的产品,值得消费者信赖。在使用过程中,我曾买过好几次别的产品,用不了多久,不是发生故障就是收听效果不佳,可钱却没少花,真的感觉不值。相比之下,还是贵公司的产品经济实用,价格不贵,质量却是一流的,虽然是10年前的产品,与现在的新产品比起来也毫不逊色,真是令人佩服啊!”

    录音机生产商听后,高兴地说:“是的,本公司的生产准则就是质量第一,服务第二。生产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德国先进的制造技术,采用世界上最好的原材料,所以我们对产品质量才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当今市场上,能保障产品质量的企业已经不多了,看来你是个有眼光的人啊!不过我对你们公司的产品也有所了解,无论是从技术上讲还是从选料上而言都很不错。这样吧,我们先少进一些你们公司的产品,如果质量有保障,我们将成为永久性的合作伙伴。”

    就这样,一桩买卖谈成了。其成功原因就在于:该推销员给对方戴了一个“高帽子”,由此可见,给对方戴“高帽子”时,也要讲究方法。

    (3)多使用钦佩性语言

    钦佩性语言容易使人产生优越感,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这对推销有很大帮助。

    伊斯曼是感光胶卷的发明者,世界最有名望的商人之一,为了纪念他的母亲,伊斯曼特地为母亲建了一座戏院。当时,纽约高级坐椅公司总裁亚当森认为,戏院需要大量的坐椅,如果能得到伊斯曼这个大客户,公司一定能获得一笔丰厚的利润。于是,他拨通了伊斯曼的电话,表示欲登门拜访。在电话中,伊斯曼明确地表示,只给亚当森5分钟的交谈时间,如果交谈超过了5分钟,这笔交易就宣告失败。

    为了促成交易,亚当森想了许多办法。他知道伊斯曼是会说到做到的,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才能赢得这个大客户。

    亚当森在约定时间到达伊斯曼的办公室。当时,伊斯曼正伏案处理一堆文件。伊斯曼慢慢地抬起头来,说:“早上好!先生,有事吗?”

    秘书为二人引荐后,伊斯曼客气地请亚当森入座。但亚当森并没有坐下,他仔细打量了伊斯曼的办公室,然后说:“伊斯曼先生,我在门外恭候时,就一直在想象您办公室的样子,现在亲眼见到了,真的令我非常钦佩,我很欣赏您办公室的什物摆放与设计,假如我也能拥有一间这样的办公室,那么即使工作再辛苦也值得啊!您知道,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房子内部的木建工程,在此之前我从没见过这样漂亮的办公室,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伊斯曼说:“这间办公室在修建时,我也非常满意,可是由于工作繁忙,我几乎忘记了自己还有这么一间漂亮的办公室,谢谢你的提醒啊!现在想想,我大概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仔细打量过这间办公室了,由此看来,真是一种浪费。”

    亚当森走过去,用手抚摸着一块镶板,那种神情似乎在触摸一件工艺品一样,把钦佩之情表现得恰如其分。他接着说:“这是用英国的栎木做的,对吗?选料真好,不一般就是不一般啊!”

    伊斯曼耐心地答道:“先生很有眼光,这的确是从英国进口的栎木,是一位专业木工亲自为我挑选的。”

    接着,伊斯曼亲自带亚当森参观了房间的每个角落,并耐心地为其讲述每件装饰品的来历和每种材料的出处。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谈话已经持续了两个小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亚当森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这笔坐椅生意。

    (4)“高帽子”戴得要恰如其分

    恭维的话人人爱听。对别人说恭维话,如果说得恰如其分,恰得其人,对方一定十分高兴,对说话者就会产生好感。

    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越喜欢受人恭维。然而,在有的时候,一些人说自己不愿受恭维,愿意接受批评,但这是他的门面话。如果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直言批评,那么对方心里一定很不高兴,表面上未必有所表示,但内心却是十分不悦的,说话者在听话者心目中的印象,也会有所降低。

    说恭维话,是处世的一门重要功课。善于说恭维话的人,说出的话能让别人听了感到舒服,而且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

    现实生活当中,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存有希望。年轻人把希望寄予自身,老年人把希望寄予子孙身上。年轻人都希望自己的前途无量,如果能举出几点,证明他的将来会大有成就,听话者一定十分高兴,把说话者当成知己。如果说话者称赞对方的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兴,因为对方至多是在说自己是将门之子,只有把他与他的父母一齐称赞,才会令他感到满意。

    老年人则不然。几十年过去了,经历了风风雨雨、奔波劳碌,到老仍未曾达到预期目标,对于自己,已不再抱有希望,这时,他们会将希望寄托于子孙身上,如果说他的儿子学识渊博、能力过人,是稀有之才,他一定非常高兴。即使当面抑父扬子,他也不会责怪你,反而十分高兴,口头还会说:“你说得好”、“未必、未必”、“过奖了”。其实,他的内心,却认为说话者是慧眼识英雄啊!因此,说恭维话时,应特别注意对方的年龄。

    然而,对于一个商人,如果恭维他学问好、道德好、清廉自守、乐道安贫,他会无动于衷。但如果恭维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现在红光满面,发财即在眼前,对方听了一定会非常高兴。

    对于一个官吏,假如说他生财有道,定发大财,对方肯定不会高兴的,这时就应该说他为国为民、一身清正、劳苦功高,这样才能使他听着感到兴奋。

    对于一个文人,如果说他学问渊源、笔下生花、思想卓越、宁静淡泊,那么他听后也是非常高兴的。

    根据对方的职业,说出恰当的恭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一个笑话,某甲是个拍马屁专家,连阎王都知道他的大名,死后见到阎王后,阎王拍案大怒:“你为什么专门拍马屁?我最痛恨这种人!”马屁鬼叩头回道:“因为世人都爱拍马屁,不得不如此,大王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谁敢说出半句恭维的话。”阎王听了,连说是啊是啊,谅你也不敢!实则阎王岂不爱听恭维话?只不过马屁鬼说恭维话的方式,与普通人不一样罢了。

    世人都喜欢被恭维,只要恭维的话恰如其分,不流于谄媚低俗,不损人格,一定能获得对方的欢心。

    被抬高的感觉,能使人心旷神怡,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同。所以,在推销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顾客的这一心理,及时地把“高帽子”恰当地戴到对方头上,这样岂有不成功之理?

    10.见人说人话,遇山唱山歌

    常言道“遇物加价,逢人减岁”。这是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的一种技巧。人们永远希望自己的物品被别人认可、称赞,希望它超出固有价格;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年轻貌美,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所以,要想把话说得更动听,就要学会“遇物加价,逢人减岁”的说话方式。

    “遇物加价”与“逢人减岁”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行为,需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妨参考如下两点:

    (1)物往贵处说

    日常生活中,购物是一项普遍行为。购物过程中,大多数人的心理是花少量的钱买最多的商品。人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某人花费50元买了一样价值100元的物品时,往往会非常兴奋,当别人提起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但是,如果花费100元,买了一件价值50元的商品,当别人提起时,不免会影响情绪,认为自己吃了大亏。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遇物加价”的说法,便成了一句时髦话。

    前不久,王鹏买了一套新休闲装,宋晓燕知道它顶多只要两三百块就能买下来。宋晓燕见王鹏正在为自己买了一套新衣服而高兴,便没把实际价格说出来。这时,王鹏要宋晓燕猜一下这套衣服的价钱,宋晓燕说:“这么好的衣服,最少也得五六百元才能买下来吧?”王鹏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笑着说:“我才花了400元,怎么样,我买东西的水平够高吧?”

    宋晓燕明明知道该套休闲装的市场价格,但是她并没有说出衣服的实际价格,而是故意抬高了衣服的价钱,这样一来,王鹏少花钱多办事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从而对宋晓燕产生亲近的感觉。

    “遇物加价”这个方法,非常能讨人欢心,使用起来又非常简单,只要有意提高对方购买物品的价格,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抬高物品价格时,首先要对该物品的真实行情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才能把“遇物加价”的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赢得他人的欢心。

    (2)人往年轻讲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年轻漂亮,特别是成年人对于自己的真实年龄是非常敏感的,一旦有人将自己的年龄往大了说,就会产生不悦。所以,宁愿把人叫小了也不能把人叫老了,这是把话说到点子上的前提之一。例如,你是一位30岁出头的成熟女性,当别人说你像40多岁的女人时,你心里能高兴吗?或许嘴上不会说些什么,但心里也会责备对方不会说话。

    成年人大多有怕老的心理,与这些人打交道时,“逢人减岁”就能派上用场了。这种方法应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只要把对方的年龄往年轻说就是了,如果对方看上去大约40岁,可以说成30岁,对方听后自然会心花怒放,如果对方告诉你她的真实年龄时,你还可以进一步夸奖对方保养得好,懂得美容之道等,使对方的虚荣心得到充分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逢人减岁”的方法只适合于中老年人。如果对20多岁的年轻人,使用这种说话方式,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方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认为他不够成熟,怀疑他的能力,这时候要用“逢人添岁”取代“逢人减岁”的说话方式。

    其实,以上两种说话方式,最终目的是投其所好、讨人欢心。当然,这种投其所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并没有巴结奉承的意味,其主要目的是使别人开心。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也是赢得好人缘的一种手段。

    总之,就是谨慎说话,把握好说话的尺度。如果养成会说话的好习惯,对成就自己大有帮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