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萌动的大烦恼-增进心理耐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情况:面对相同的困难情境,或者是在同样性质的问题面前,有些人会很容易地引起心理挫折,并导致不适应性的行为;而另外一些人却相反,他们能够沉着地对付这些问题或困难,并且冷静地去解决它们。

    这种现象说明,对于来自外界的挫折的抵抗力是因人而异的。心理学实验和生活实践也证实,人们对于挫折的“抵抗力”,或者说对于挫折的“容忍力”,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这就如同当外界的病菌侵入人体时,对病菌抵抗力强的人不易于发病,而缺乏抵抗力的人,却会很容易地病倒那样。

    心理学把对于挫折的抵抗力(容忍力),叫做“挫折耐力”,或简称为“耐力”。这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再具体些讲,所谓“耐力”就是指一个人在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防止、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换一个说法,耐力是一个人可以承受来自环境的各种打击,或者是能够经受得住各种挫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耐力和习惯、态度等十分相似,它也是经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它和每个人的人格整体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挫折耐力低,那么,经过几次挫折的打击后,这个人的人格就可能会失去完整性,甚至会分裂。这样一来,就有可能造成行为失常或产生心理疾病。

    最初使用“耐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性格心理学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他给耐力下的定义是:“能够战胜、驾驭心理适应。也就是说,可以抵抗挫折而没有什么坏适应反应的能力。”可见对于挫折的抵抗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特征。有耐力的人不会轻易地产生不适应的行为,不会表现为行为失常;他们和周围的人们可以保持与创造和谐的圆满的人际关系;他们的生活是愉快的、轻松的。相反地,缺乏耐力或者丧失耐力的人,则会恰恰相反。因而,耐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主要标志。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心理耐力呢?首先可以从缺乏心理耐力的原因讲起,看一看为什么会缺乏心理耐力,从而也就可以了解应该从哪里入手、怎样培养心理耐力。

    缺乏心理耐力的主要原因有三条:

    1.“挫折经验的不足”。这可以从那些自幼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明显看出来。这类孩子在家里,因为经常可以容易地、而且及时地满足要求,因而当他们到了伙伴集体中时,就往往会经受不住哪怕是稍微一点阻抑个人要求、愿望的刺激。当他们的要求和愿望遭到挫折、碰壁时,就常常会表现为逃避、抗拒、攻击等反常的反应。特别是那些生活条件优裕的独生子女,从幼小时起,父母对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达到了所谓“要月亮不敢给星星”的地步,因而长大后,如果缺乏必要的锻炼,听任他们娇惯任性地恣意发展下去,当他们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后,遇到“风风雨雨”或“磕磕碰碰”的时候,就往往会表现为适应能力很差,成为不合群的、被人嫌弃的人。

    2.“挫折经验的过剩”。比如,那些家庭穷困、双亲不和的孩子们,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地管制,或者干脆放任不管,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以致使他们从幼小起就具有了较强的防御机制。这些自卫性行为,日久天长地持续下去,就会逐渐地成为习惯,最终难于适应日后的生活。这类儿童长大成人后,往往表现得蛮横无礼、不讲道理;或者作出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借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也有的人与此相反,表现为孤独、内向、阴沉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情感不易表露,抑郁寡欢。

    3.“挫折经验的断续”。这是指这样一种情况:比如,一些在情绪变化无常、没有准脾气、而又不坚持管教的双亲养育下的孩子,由于同样一件事,父母昨天可能许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或愿望,可今天又变卦不允许了,致使他们对自己的需求或意愿为什么会受到阻抑,不知就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这种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培养、熏陶下的孩子,往往由于莫名其妙地克制自己,思想上不明确规范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于是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了耐力。这类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表现为优柔寡断、胆小怯懦、反复无常的不良性格。

    针对上述三种不利于培养心理耐力的因素,培养训练心理耐力的办法,主要是要让儿童、青少年经受适量的挫折经验,让他们适当地去“经风雨、见世面”。

    这里所谓的“适量”或“适当”,意思是说:如果挫折经验过多、过强,会失去信心,觉得“高不可攀”、“永无希望”;因而,在心理上会经受、招架不住,导致消极不良的后果。相反地,如果挫折经验过少、过弱,会麻痹斗志,引不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往往会养成人们吊儿郎当、敷衍了事的性格倾向。总而言之,挫折经验不可没有,但既不要不足、过多;也不要断断续续地变换不定。

    不论是做父母的、或者是当事者本人,掌握这个“适量”的挫折经验的分寸、火候,委实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心理技巧。至于怎样才能做到“适可而止”地不多也不少、不强也不弱的心理抑制状态,留待后面专门讨论。

    另外,心理耐力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为生理上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精神上的能量。一个人若想能够妥善地、现实地解决外界的阻力,排除心理上的抑制状态,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身体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讲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魄中”的意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