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萌动的大烦恼-消除心理压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曾经听过一位“不会歌唱的女歌唱家”的故事。她在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前,认真地反复练唱,歌声婉转如夜莺,声音优美又动人,但是临到她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舞台的时候,面对听众的几百双注视的眼睛,由于情绪过度紧张,当钢琴伴奏的引曲弹完了,该她张嘴歌唱时,她竟然一句也唱不出来。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比如,第一次讲课的年轻教师,本来把讲稿准备得“滚瓜烂熟”,可是当他正式讲课时,由于紧张,讲不出来,或者讲得丢三落四、前言不搭后语。他们在讲完这堂课后回忆说:“我好象腾云驾雾一般,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

    医治这样的心理失常,不需要什么手术或者药物,靠积极性的自我暗示就可以。如果在心理上坚信自己“我经过了刻苦的练习,完全有把握可以像平日那样”,在头脑中浮现出自己唱成功、讲成功时候的情景来,你就会从紧张的心理状态束缚中解脱出来,充满信心地唱下去、讲下去。相反地,如果你的自我暗示是消极性的,总是胆战心惊地想着“错过了这次机会,我就一切都完蛋了!”或者“不行,这次准不灵,没戏了!”那你准会“砸锅”、以失败而告终。因而迈出紧张泥潭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成功和信心关系至深,无论是考试或者表演,都是按照记忆(计算之类的思维性记忆、游泳之类的运动性记忆都包括在内)规律办事的。你要相信你自己的记忆和熟练动作。如果你按照记忆规律办事,已经记住了某些材料、动作的时候,却还在嘀嘀咕咕,信心不足,那么这种心理上的重担必将大大损害你的记忆的再现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充分相信记忆的自然定律,相信自然定律绝不会失信于你。信心对于考试、体育比赛等等激烈的争夺尤其重要,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临场时的精神上的竞技状态。

    获得1976年奥运会十项全能金牌奖的运动员詹纳,在被记者询问他获奖后的体会心得时,他讲了这样一段话:“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詹纳讲的百分比,只是一种约略的估计,不一定有什么科学测验的依据,不必过分认真地计较;可是他强调在激烈的竞赛争夺中,运动员们的不同心理状态,远比差不多同样的技术水平更为重要这点,我认为是很中肯的。而且,我们还可以把詹纳的心得体会扩展到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领域里去,也就是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那就必须首先保持心理上的高度健康水平。

    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人就是战胜了“心理上的挑战”后取得大成功的。你还记得中国女排1982年9月25日,在秘鲁的利马市阿毛塔体育馆,以3:0(15:1、15:5、15:11)击败南美劲旅、东道国秘鲁队那场惊险的比赛报道吗?“秘鲁队昨天击败美国队后,利马市一片欢腾,今天阿毛塔体育馆座无虚设,观众为秘鲁女队欢呼打气,场内喊声震天。中国队面临这一特定形势,情绪稳定,信心十足,经受了一次严峻考验。”“在震耳欲聋的呐喊和喇叭助威声中,她们同样表现了沉着冷静,应付困局的精神……”中国女排排除了激烈的心理干扰,消除了紧张的心理压力,终于夺得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消除紧张靠信心,而“信心”又靠什么呢?我想有两点值得注意:

    1.防止过重的心理压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要思想负担太重。当然,“过重”的界限不好统一规定,对你讲来可能是“过重”,对他讲不一定是“过重”。一般所谓“过重”,是指对某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个人说来,超越了他(她)心理上可以负担的重量。正像不要“强人之所难”那样,也不要强己之所难。过犹不及,一件任务如若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或者相反地对自己的能力讲来微不足道,那就会收不到好的效果,就会失去学习或进取的兴趣和信心。如让诸葛亮去和张飞比举重,诸葛亮会说“真要命!”张飞则会说“真没劲!”

    由此可见,理想的心理压力界限应是:既不要过重,也不要过轻,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完成工作任务时所应付出的心理力量(俗称“心力”)。这样做可以巩固信心、增强信心,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心理压力,使心理压力的重量逐步增大。

    2.把信心建立在熟练基础上。信心不是单凭默念“下定决心!”所能得到的,它靠平日的流汗以至流血的苦练。运动健将、艺术大师、表演名家,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文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的成功,都凝聚着他们平日辛勤努力的汗水。

    美国哈佛大学的精神病专家乔治·E·维兰特博士,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对200多人的情况做了追踪的调查研究,他把他的研究结果写成报告,发表在1979年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他在报告中指出:一个人若是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就可以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长大后适应能力差的年轻人,得重病或者中年夭折的机会,比长大以后适应能力好的年轻人要大得多。

    另外,维兰特又制订了一份调查表,根据一个人在事业上是否有成就,婚姻是否美满,每年度假几次等项因素,来评定一个人的“成年适应能力”。维兰特让40年代初期在哈佛大学上过学的204名男生,填写了这份调查表。结果表明:凡是那些能够妥善处理日常紧张事务的人,当他们活到54岁时,身体仍然健康;而那些处在紧张状态下,觉得精神上压力很大的人,他们的衰老程度就要比前者快得多。204四名男生当中,在21岁到46岁这段时期,精神最舒畅的有59人,其中只有两个人得了慢性病(慢性心脏病),或在53岁时死去(心脏病发作);有48人精神压力最大,其中18人得了重病或在53岁前死去(分别患有心脏病、癌症、肺气肿、高血压以及背部有毛病和外伤史等,个别人自杀)。

    维兰特由此得出一条规律性的认识:不能适应紧张状态的危害程度,也许大于精神紧张对人们的危害。照维兰特的研究结论说来,不怕精神紧张,就怕不能适应精神紧张。至于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精神紧张,我在这本小书的有关部分里,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了,请朋友们留心翻阅琢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