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孩子不生病 这样做,病了好得快-腹泻是小病,防治有讲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慢性腹泻可能是母乳过敏孩子腹泻,家长应如何护理孩子腹泻会大便增多,使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和营养物质,如果不及时控制很容易造成身体脱水,严重时威胁生命。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前者是饮食不当,细菌和病毒侵袭肠道所致,后者是过敏和喂养不当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所致。孩子出现腹泻,家长要及时就医,弄清楚原因,不要擅自用止吐、止泻药。

    急性腹泻怎么办

    腹泻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紊乱的症状。儿童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会引起孩子急性腹泻,饮食不当也会引起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包括腹泻时间超过2周的迁延性腹泻和腹泻时间超过2个月的慢性腹泻,对母乳或奶粉过敏及菌群失调容易导致孩子慢性腹泻。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会导致孩子出现腹泻的症状。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该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圆球状,中间的壳体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外边的壳体类似车轮的外缘,此病毒形态极像车轮,故起名为轮状病毒。

    婴幼儿受到轮状病毒感染后,早期的主要症状是呕吐和发热,继而才出现腹泻,每天大便56次,个别孩子可达到10次以上。多次腹泻后,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但是不会出现脓血。由于失水量比较多,孩子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的并发症。

    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通过粪口途径感染孩子,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病程一般为7天,可以自愈。轮状病毒感染人体以后会破坏肠黏膜的绒毛,在绒毛表面的大量乳糖酶也会同时遭到破坏,导致乳糖吸收障碍。所以孩子腹泻的时候,吃母乳、喝牛奶都会延长腹泻的时间,加重腹泻的程度。

    目前对于轮状病毒尚无特效药物,各种抗病毒药物对该病毒均无效。人体在感染轮状病毒后3天内会产生特异性抗体,肠道局部出现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抗体,这种抗体有中和病毒的作用。所以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属于自愈性疾病,尚无特效药物。病程一般为7天。如果前期注意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就不会有大的危害。

    如果腹泻比较严重,伴随呕吐、绞痛、血便、发热等症状,可能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例如大肠杆菌或者沙门氏菌。出现以上症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尽快确定到底感染的是哪种细菌,以便对症治疗。

    寄生虫感染也会引起腹泻。寄生虫很容易在群居环境中传播,好的卫生习惯是阻止寄生虫感染的最好方法,所以要让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温馨提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早期的主要症状是呕吐和发热,继而才出现腹泻,每天大便56次,个别孩子可达到10次以上。轮状病毒感染后失水量比较多,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的并发症。家长要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尽量不给孩子喝奶制品,喝奶制品会延长腹泻的时间。轮状病毒导致的腹泻属于自愈性疾病,护理重点是前期注意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慢性腹泻可能是母乳过敏

    晓梅是一个漂亮能干的白领,才30岁就已经是某外企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怀孕以后更是满怀信心,努力要证明女人可以做到家庭和事业两不误。但是孩子出生后不到6个月,晓梅已经累得筋疲力尽。

    孩子出生一个多月,脸上就开始长湿疹;2个月以后,频繁打嗝、吐奶,每次都吃不了多少;3个月以后又开始拉肚子,一拉就是几个月,每天36次,拉稀便,有时有黏液,有时有脓血,3次被诊断为痢疾,还有医生认为是慢性痢疾。

    痢疾是饮食不洁造成的,这更让晓梅感到无法理解了,家里的餐具、玩具、孩子穿的衣服,每天都要消毒,哪来的痢疾杆菌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晓梅听一个同事说起她的孩子也经常腹泻,经我治疗后痊愈了,于是她带着孩子找到了我。从孩子的症状及化验结果来看,我确诊孩子不是痢疾,而是对母乳或牛奶过敏引起的腹泻。如果孩子出生后有湿疹、哭闹、打嗝、放屁、吐奶、便秘、拉肚子,特别是有黏液脓血,一般提示孩子可能对母乳或牛奶过敏。其实,母乳过敏比较常见,主要因为母乳中的大分子蛋白持续刺激肠道,形成相应抗体,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刺激反应的时间为06个月。孩子如果对母乳或牛奶过敏,一般都会在6个月内出现症状。牛奶是一种异性蛋白,其中含有的乳球蛋白会损害小肠黏膜。根据患儿过敏症状的轻重不同,可能出现肠道黏膜充血水肿、肠壁损伤、出血、糜烂等。因此,腹泻的次数和大便性质也不同,重者表现为血丝(或带血块)痢疾样黏便,可伴有呕吐、腹痛、睡眠不安、体重不增等。患儿大便时好时坏,无发热症状。

    有些孩子症状比较轻微,仅仅表现为湿疹、打嗝、轻微腹泻,但不影响生长发育,我们经常称之为生理性腹泻。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对母乳或者牛奶就不过敏了。

    但有些孩子对母乳或牛奶过敏严重,就需要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暂时停止母乳喂养,换用无敏奶粉(游离氨基酸),逐渐过渡到低敏奶粉(部分水解奶粉)。

    低敏奶粉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游离氨基酸、深度水解蛋白、部分水解蛋白。它们三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蛋白分子的大小不同,蛋白分子越小,越不容易引发过敏。游离氨基酸用于严重的蛋白过敏的治疗,部分水解蛋白主要用于预防。游离氨基酸没有蛋白,所以我们称之为无敏奶粉。

    孩子长大一点后,对母乳或牛奶的过敏症状会逐渐减轻,这时还可以换回母乳喂养,因为母乳被认为是婴儿最好的食品,也是最不容易过敏的。晓梅给孩子换用低敏奶粉后,孩子的长期腹泻很快就消失了。

    孩子12个月后,妈妈可以给孩子喝一点普通的配方奶,看看孩子是否还对牛奶过敏,若不过敏了可逐渐增加奶量。一般到了2岁,仍然对牛奶过敏的孩子已相对少见。除了母乳过敏导致孩子慢性腹泻外,乳糖不耐受也会导致孩子慢性腹泻。

    家长在照顾这些乳糖不耐受的孩子时,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孩子只是轻微腹泻,可暂停乳制品,改吃米汤或者米饭类食物。因为米汤本身较易吸收,不含乳糖,也是一种温和的收敛剂。

    2.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酸奶代替配方奶或者鲜牛奶。因为孩子对牛奶不耐受主要是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酸奶中含有的大部分乳糖已经预先被水解成单糖。

    3.对于以乳类为主要食物的婴幼儿,在腹泻期间应避免食用富含乳糖的食品,如母乳或牛乳,因为母乳或牛乳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可以给孩子服用不含乳糖的低敏奶粉,这种奶粉在婴幼儿专卖店能够买到。

    4.如果腹胀、腹鸣使孩子很难受,可以适当给孩子服用双歧杆菌制剂。这是一种非处方药,在普通药店就能买到,它能减轻孩子腹胀、腹鸣的症状。

    温馨提示

    如果孩子出生后长湿疹、哭闹频繁、打嗝、放屁、吐奶、便秘、腹泻,特别是有血便,一般提示孩子可能对母乳或牛奶过敏。如果过敏严重,就需要进行干预治疗,暂时停止母乳喂养,换用无敏奶粉(游离氨基酸),逐渐过渡到低敏奶粉(部分水解奶粉)。如果孩子只是轻微腹泻,可暂停乳制品,改吃米汤或者米饭类食物;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酸奶来代替配方奶或者鲜牛奶。

    孩子腹泻,家长应如何护理

    3个月以下的婴儿,如果频繁出现水样便腹泻,要及时就医。如果孩子腹泻后,出现以下这些症状,也要及时就医,不要延误。不断呕吐,精神不好;出现脱水症状,主要表现为嘴唇干燥,68小时没有小便;便中有血或者黑便;36个月的孩子,发热超过38℃;6个月以上的孩子,发热超过39℃;拒绝进食等。

    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冲奶粉时如果奶粉的浓度太高,也会引起腹泻,所以要准确把握冲泡奶粉的方法。

    过多饮用果汁(果汁中含有大量的山梨醇和果糖)或者加糖的饮料,会搅乱婴幼儿的消化系统,也会引起腹泻。减少果汁的摄取量,腹泻会在一周左右得到缓解。

    有些婴幼儿在接受抗菌素治疗的中后期,也会出现腹泻症状,这可能与药物有关。因为长时间给孩子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会导致孩子免疫功能降低,使得肠道内对抗菌素敏感的正常细菌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肠道内对抗菌素不敏感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孩子腹泻。这时候,应该停用所有的抗菌素及皮质激素,补充肠道正常菌种,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以恢复患儿肠道内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使正常菌种占绝对优势。

    孩子发生腹泻后,家长在护理孩子的同时,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孩子喝足量的水。一般来说腹泻不是严重的病症,但如果出现脱水就很麻烦。因此,孩子腹泻后,家长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让孩子喝点淡盐水。

    2.不要给孩子喝含糖饮料,也要减少奶量,这些都会导致腹泻加重。同时,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不能随便给孩子吃止泻药。

    3.可以给孩子吃一些含有合成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米饭、面条、土豆、面包、麦片等,也可以给孩子喝点酸奶,让孩子吃点水果和蔬菜。如果孩子没有食欲,也不要着急,只要多给孩子喝水,过一两天孩子的胃口就会好起来。

    4.精心护理。孩子腹泻期间会感到不适,要尽可能地抱他(她)、安抚他(她),如果是小婴儿,还要保持孩子小屁股的干爽,防止腹泻导致屁股红肿溃烂。

    5.喂养不当是1岁以下孩子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减少奶量和喂奶次数,可以很快减轻孩子腹泻的症状。

    为了预防孩子腹泻,家长在生活中不能忽视以下细节:

    1.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细菌感染会引起孩子腹泻,经常洗手是最好的防护措施。因为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很容易通过手进行传染。孩子上完厕所之后,最好用肥皂彻底洗手15秒。

    2.给孩子吃的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因为有害的细菌也会通过蔬菜水果进入孩子的体内。

    3.坚持母乳喂养,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母乳是抵御疾病的最好“良方”。

    4.保护好孩子的小肚子,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不要让细菌有机可乘。

    温馨提示

    如果孩子腹泻后精神不好,并且出现呕吐、高烧等比较严重的症状,家长要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治疗。同时要多给孩子喝水,以防孩子脱水。

    孩子腹泻以后,不要给孩子喝含糖的饮料,也要减少奶量,腹泻容易导致乳糖不耐受,这些都会导致腹泻加重。可以给孩子吃点米饭、面条、土豆、面包、麦片等,也可以让孩子喝点酸奶,让孩子吃点水果和蔬菜。

    高手爸妈必备的医学常识

    婴幼儿容易食物过敏的原因

    婴幼儿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人的肠道每时每刻都要接触大量的细菌、病毒及食物中的各种大分子物质,作为抗原的大分子物质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屏障可有效阻断有害大分子物质进入机体,但肠道黏膜屏障从孩子出生到成人需要一个发育、成熟过程。

    研究证实:年龄越小,小肠结构越不成熟,肠黏膜通透性越高,大分子物质越容易被小肠吸收,从而导致过敏。此外,新生儿胃酸分泌少,2岁以前肠道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未达到成人水平。这些因素都使食物抗原容易通过肠道黏膜,进入人体而导致孩子过敏。

    婴幼儿肠胃局部免疫水平较低

    肠胃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在肠胃发挥免疫作用。研究证实: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通过与肠腔中的抗原形成复合物而抑制抗原的吸收与转运。新生儿肠道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相对较低,可造成大分子物质转运增加,这也是婴儿易发生食物过敏的原因。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导致食物过敏

    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成分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肠道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会增加,而大肠杆菌的数量会减少。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是益生菌,可通过免疫排斥、免疫清除、免疫调节而发挥抗感染、抗过敏的作用。喂养方式也会影响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和构成,而肠道菌群组成成分及数量的改变,可使婴儿对通常无害的食物蛋白抗原缺乏耐受而发生过敏反应。

    婴幼儿容易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绒毛是小肠的功能单位,可以使肠黏膜的消化与吸收面积大大增加。绒毛顶部为高分化的吸收细胞,隐窝部为低分化的分泌细胞。消化酶和负责电解质跨膜转运的转运蛋白均位于绒毛细胞的刷状缘膜上。各种感染可以导致酶活性降低,主动转运受损,引起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不良。

    乳糖酶位于肠绒毛刷边缘,位置较浅,任何原因所致肠黏膜结构破坏均可导致黏膜水解酶及载体蛋白减少。所以乳糖酶对弥漫性肠黏膜病变最敏感,极易引起乳糖吸收障碍,属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这也是婴儿慢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

    乳糖在小肠内由乳糖酶将其水解为葡萄糖与半乳糖(单糖)后被吸收。如果缺乏乳糖酶,那么被分解的乳糖将滞留于肠腔内,由于其渗透作用导致水、Na及Cl向肠腔内转运,肠内液体增多促进肠蠕动引起水样腹泻。未被消化吸收的乳糖在回肠和结肠内被细菌分解,产生乳酸、乙酸及氢气,以上有机酸使肠内渗透压增高,加重腹泻。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腹鸣及腹胀,称之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被肠内细菌发酵后产生酸,所以患儿的大便pH检测<5(正常为7?8),表明未吸收的乳糖被肠内细菌发酵后产生酸所致。这是简便的间接诊断法。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后如何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患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儿还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一般没有明显的前期症状,多数患儿突然起病,发热通常在38℃左右。部分患儿会伴有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在患儿手、足、口黏膜以及臀部会出现皮疹,这些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患儿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严重的并发症。

    出现下述症状,很可能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要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治疗。出现手足口病症状以后持续高烧;烦躁哭闹,不愿吃奶喝水,脸色不好;嗜睡、精神不好,甚至惊厥;病后走路不稳或者经常摔跤。

    手足口病病人在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发病后一周之内传染性最强。患者疱疹液中的病毒含量大,破溃时病毒会马上溢出。咽部分泌物的病毒可持续时间为12周,粪便为35周。在分娩前期受感染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如果孕妇在分娩前后有肠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孩子出生后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直接传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是主要的方法。

    1.经常洗手。餐前和上厕所后;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2.要经常为孩子居住的房间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接触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合理搭配孩子的营养,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家庭如何进行手足口病消毒

    一般来说,如果家中没人得手足口病,除了要及时正确地洗手、搞好家里的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及勤晒衣被外,一般不需要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如果家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还需对孩子的餐具、用品等进行消毒,当孩子痊愈后还应对所有物品进行最后的消毒。

    由于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热敏感,对污染物品可首选暴晒及煮沸消毒,也可从超市里选购有卫生许可证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稀释后,采取浸泡或擦拭的方式消毒。

    餐具和水杯可采用煮沸或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来消毒。生活用具等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