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
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工会组织员工到郊外旅游,并且允许员工带家属。郝蕾带着五岁的女儿小琳一起去。
小琳在家是个刁蛮的小公主,郝蕾怕她到时乱来,在车上一再嘱咐:一定要懂礼貌。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小琳满口承诺,说自己“一定听话”,但她根本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
到郊外的度假村时已经快七点了,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餐。十个人一桌,郝蕾所在的这一桌还有两个人在洗漱,小琳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把各盘菜尝了个遍。郝蕾打了一下小琳的手,让她等那两个阿姨来之后再吃。
这时,郝蕾的一个同事客气地说:“孩子小,不懂事。只要孩子高兴,就随她去吧!”
见阿姨这么说,小琳更有恃无恐了,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蒸蛋挪到了自己跟前,并且不让同桌的小朋友吃。当郝蕾看到其他人的目光时,一阵羞赧,她一把抱起小琳,走出了餐厅,不管小琳怎么哭闹,她也不理。
郝蕾一把将小琳塞到车上,打算回家,她觉得小琳太不懂礼貌,太让自己丢脸了。她心想,回家后要狠狠地揍她一顿……
其实,像小琳这样的孩子还处在自我意识萌发时期,他们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他们不懂礼貌是正常现象。礼貌仅仅是成年人交往时的行为规范,家长不能要求孩子生来就懂礼貌。
礼貌是人们为了表示自己对周围的人的尊重而采取的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看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对人造成不便要道歉,接受别人帮助之后要感谢……这些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讲礼貌的实质是表示自己对周围的人的尊重,是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
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只有对周围的人有礼貌,他们才会对你有礼貌。比如,在电梯对别人说声“你好”,那对方也会说“你好”。注意公共礼仪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受欢迎和被尊重。
由于家长溺爱,很多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认为,凡事都要以他们为中心,他们做任何事情既不考虑他人,也不考虑后果。所以,他们乘电梯经常横冲直撞,公共汽车上别人给他们让座时他们不会说“谢谢”,认为别人帮助自己是天经地义;等等。
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首先要改变“孩子学习好则百事好”的观念。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则万事足,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无礼”行为掉以轻心。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嘛!”有的则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管也没有用。”如果家长对孩子不讲礼貌的行为熟视无睹的话,后果很严重。如果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不懂礼貌,轻则影响同事关系,重则丢掉工作和朋友,从此“厄运”连连。因此,家长一定要把教孩子懂礼貌、尊重他人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理解周围世界的规则,需要了解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需要了解如何与别人相处,等等。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家长不及时加以指导,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另外,规则还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家长在教孩子规矩时,最好“言传身教”少讲“大道理”。比如,公文包是爸爸的,化妆盒是妈妈的,未经允许,孩子不能随便动等等。同样的道理,书包是孩子的,未经允许,家长也不要随心所欲地翻看,要听孩子的决定,或让孩子自己管理。
爸爸:“刚开学考试,你怎么就得了个‘0’分?”
小胖:“老师说,一年级学生都要从‘0’开始。”
家长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耐心地教孩子打招呼、用餐的基本礼仪。如果孩子一时学不会也不要勉强,家长要有耐心。孩子有高超的模仿能力,家长将一些礼貌行为演示给孩子看,孩子就会以此为范本进行模仿,然后形成习惯。
对待小琳在餐桌上的不礼貌行为,郝蕾及时将她带回家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如果回家后再揍小琳一顿的话,那不仅不能解决小琳不懂礼貌的问题,反而有可能让她下次更变本加厉。因此,郝蕾应学习发挥情商的作用,采取“情商四步法”帮助小琳解决问题:
第一步,发挥情商中识别感情能力的作用。回到家后,郝蕾应先向小琳表示未经同意就带她回家的歉意,必须询问小琳的想法。不管小琳说什么,都要向小琳表示自己理解她的感受。
第二步,发挥情商中利用感情能力的作用。虽然小琳在餐桌上不讲礼貌,但郝蕾应该对小琳想吃自己喜欢的菜表示理解。
第三步,发挥情商中理解感情能力的作用。郝蕾应告诉小琳,她刚刚在餐桌上的表现是自私的,会让别的阿姨叔叔看不起,等等。因为郝蕾是以尊重的态度和真诚的语气与小琳交流,所以这时小琳愿意敞开心扉。
第四步,发挥情商中调整感情能力的作用。郝蕾帮助小琳解决对礼貌的认识问题。在与小琳交流时,郝蕾可以问小琳对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打算怎么办以及如何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等等。如果小琳没有想法,郝蕾可以给她提一些建议。
反思:你是否认为教孩子懂礼貌与提高学习成绩一样重要?
拒绝陪读
--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小婷上小学之后,沈静觉得自己的家庭生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小婷没上学之前,沈静每天吃过晚饭之后,会先做家务,陪小婷玩一会儿,做做游戏、讲讲故事,小婷睡觉后,沈静会上网聊聊天或看看书。在上班累了一天之后,沈静觉得自己在这时非常放松,因而感到十分惬意。
自从小婷上学之后,沈静每晚都要陪她学习。她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像个妈妈,而像建筑工地的包工头,整天盯着别人干活。只要沈静不盯着,小婷就会干“私活”,要么看漫画,要么自己在纸上乱画小人头像。沈静为这事,不知苦口婆心地对小婷讲过多少道理,也不知训斥过多少遍,但小婷似乎都无动于衷。
对小婷这种缺乏学习自觉性的毛病,沈静非常着急。她觉得,小婷的学习成绩要是上不去,就会影响将来的升学,甚至影响她一生的前途。因此,沈静决定天天陪着小婷做作业,希望能养成小婷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
沈静经常变换自己的陪读方式,有时在小婷写作业时坐在旁边盯着;实在忙不过来时,就不时督促一下。可以说沈静对小婷的学习是全程参与,从头陪到尾。
然而,沈静慢慢发现自己陪读的边际效益在逐步下降。一开始,有妈妈在旁边看着,小婷还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还有所提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小婷的成绩就停滞了,只要沈静一离开,小婷就开始“干私活”,注意力完全集中不了。这让沈静非常苦恼:自己花那么大的精力陪女儿学习,可女儿的成绩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到底是为什么?
现在有很多孩子像小婷一样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其实,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长而学习、为分数而学习!
由于学习不快乐,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下降,于是陪读成了成千上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长都像沈静一样成了“包工头”。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陪读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效益越来越低。
家长希望孩子提高学习效率,于是,他们一看到孩子学习不专心,就会开始唠叨,比如告诉孩子应该抓紧时间,做不完作业后果很严重,等等。然而,正是这种监督加唠叨,使孩子受到了双重压力。孩子的对立情绪会进一步上升,小动作会更多;发现孩子更不专心后,家长不仅盯得更紧,而且唠叨的频率也更高;于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趋向恶性循环。
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因而他们不喜欢家长像监工一样时时刻刻盯着自己,在表面上,孩子表现得服服帖帖,但心里却可能在想着如何与家长斗智斗勇。因此,家长陪读的成本越来越高,效益越来越低。
陪读即使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来说,它仍是一种外在压力,不可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共鸣。要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就必须形成内在动力,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作为白领,家长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往往是最放松的时候;若是老板时时刻刻进行监督,则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换位思考,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不喜欢父母陪读的原因。
孩子追求的是快乐和自由。一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当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后,就采用陪读的方式来监督孩子学习。这种方式虽给了孩子学习的外在压力,但它不仅没有解决孩子学习不快乐的问题,还让孩子感到更不自由,觉得自己不被家长信任,因而更加抑制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的,不喜欢受到他人的支配和监督。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尽量让孩子自己进行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自己的意愿,孩子会更愿意去执行。
孩子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下雨了,他们就会撑伞;气温降了,他们会增加衣服;饿了,就会想吃东西。只要孩子身心发育正常,就自然会具备这种自动调整行为的自觉意识。因此,对于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这类行为,家长不要着急,当孩子发现不按时交作业会被老师批评,跟不上同学的学习进度后,他就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后就会按时写作业。
不按时交作业,就会被老师批评,跟不上学习进度,这是孩子的切身体验。有了这种“切肤之痛”,孩子就会提醒自己:应按时写作业。这时,孩子自觉学习的意识就形成了。这种自觉意识与家长陪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内在动力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
事实上,如果家长给予孩子尊重,孩子不会不愿意写作业。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都看得很重,因此,当孩子因为贪玩或看电视而忘记写作业时,家长只需要适时提醒就行了。
对于已经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情商四步法”:
第一步,发挥情商中识别感情能力的作用。当孩子不愿做作业并且开始上网玩游戏时,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有可能有自己的打算,或是太累了,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批评或责骂,也不要唠叨,只需要适时提醒孩子:如果不抓紧时间,明天就不能按时交作业了。
第二步,发挥情商中利用感情能力的作用。这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如果家长对孩子这么说:“你怎么这么不自觉?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讲客气话,再让我看到你玩游戏,我就没收电脑!”那么,孩子肯定会产生抵触情绪,更加和家长对着干,就是不做作业。所以,家长应以尊重的口吻与孩子说话,比如可以这么说:“孩子,现在快十点了,你的作业才做这么一点点?”这样,孩子就会赶紧收心,专心做作业。若是家长用尊重的态度与孩子交流,他们会很愿意按家长的意思去做。
第三步,发挥情商中理解感情能力的作用。在这一步,家长应给孩子提出明确的希望,可以对孩子说:“抓紧时间,争取在十一点之前做完作业,然后去睡觉。”家长要注意,自己提出的希望必须是合理的,如果家长这么说:“你不做完今天的作业就不许睡觉!”对孩子来说就是不合理的,他就会想办法与家长对抗。
第四步,发挥情商中调整感情能力的作用。如果有必要,家长要让孩子进行选择,并把选择的后果告诉他。比如,家长可以说:“你是继续玩游戏还是开始做作业呢?如果你继续玩游戏,到一两点再睡觉,明天不能按时起床,那我就不等你了,我要按时上班,你只能坐公交车上学了。”让孩子自己进行选择,效果远比家长强制执行要好。提前告诉孩子选择的后果,不会让孩子感到家长是有意惩罚他,因而他会作出最理性的选择。
反思:当发现孩子学习时不专心,你如何处理?
说话算数
--让孩子养成信守承诺的习惯
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
常青醒来时习惯性地看了看床头的闹钟,快九点半了。他打了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这样的懒觉对他来说实在太奢侈了!身为公司销售部经理,常青很忙,昨晚九点多才回到家。
当常青刚要再次进入梦乡时,他五岁的儿子小波来到了他的床前。
小波扯着常青的睡衣说:“爸爸,妈妈说你今天不上班,那你今天开车带我出去玩吧!”
自己确实好久没有带儿子出去玩了,但是常青觉得自己很累,想利用这个周末好好休息一下,于是,他笑着对儿子说:“小波,你是我的乖儿子!今天爸爸实在太累,下次有空一定带你去游乐园!”至于下次是什么时候,常青自己也不知道,他想先开一张“空头支票”把儿子应付过去再说。
“那我明天也不去幼儿园了!”小波说。
“什么?小波,你不是说好了要天天去幼儿园的吗?你是男子汉,说话要算数哦!”常青马上坐了起来。
“你是爸爸,你自己说话也不算数!”小波反驳。
“我什么时候说话不算数了?”常青问。
“有一回,你说只要星期天不上班,就带我去游乐园。现在又骗我……”
常青想了想,隐约记得自己确实给过孩子类似的承诺,于是,他衡量了一下,让小波作好出门的准备,父子俩今天去游乐园。
可以看出,常青情商极高。他本来想继续睡懒觉,当儿子说他“说话不算数”之后, 他迅速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他明白,自己用开空头支票的方法应付孩子,是一种极其有害的做法,这不仅会让孩子觉得爸爸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家长,而且也会让孩子养成说话不算数的坏习惯。意识到这一点,常青迅速发挥调整感情的能力,作出了带小波去游乐园的决定。
常青深知培养孩子“说话算数”的品质的重要性。孩子不可能永远不长大,他们总有一天要进入社会,因而要适应这个社会的“丛林法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签订各种各样的契约,比如,招聘的时候,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契约;在工作中,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是契约;结婚时,与配偶领取的结婚证也是契约……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契约社会,而契约社会的本质就是信用社会。因此,在现代职场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维护自己的信用度。
为了提高孩子未来的信用等级,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信用意识,让孩子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现在,不少孩子的诚信观念淡薄,说话不算数的行为并不少见。比如,一些孩子为了让家长带自己出去玩,承诺不吃零食或不买玩具,但在看见零食和玩具后,他们就要求家长买,若是不买就又哭又闹,赖在地上不走,直到家长投降。
孩子的诚信观念淡薄,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家长平时就会出尔反尔,特别在急于达到某种目的时,会习惯性地给孩子开“空头支票”,就像常青一开始说“下个星期一定带你去游乐园玩”一样。正是家长不守信用的行为,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耍赖”的种子。
若想孩子树立守信用的意识,关键在家长自己,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家长必须注意,与其说一千遍守信用的重要性,不如以身作则,自己给孩子做一次示范。当然,很多时候不是家长不愿履行诺言,而是客观情况突然出现变化,他们不得不“毁约”,这时,家长应与孩子沟通,得到孩子的谅解,千万不要用一张新的“空头支票”来应付孩子!
反思:你给孩子开过“空头支票”吗?
热爱劳动
--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生存的技能
当小涛准备吹灭自己五岁的生日蜡烛时,乐曲让儿子许个愿。
“我想快些长大,当个大人,自己开汽车!”小涛把自己的愿望大声说了出来。
“小涛,当了大人以后,每天都要上班哦,会很累的。”乐曲笑着说。
“我不怕累!”小涛认真地说。
“对,小涛已经是小大人了!”乐曲鼓励小涛说,“小涛,我们全家人明天一起来大扫除,好不好?”
“好!”小涛回答得响亮、干脆。
第二天,全家一起大扫除。
“小涛,我们来比赛,看谁先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完,好不好?”
“好!”小涛答应,但马上又说,“爸爸,我不会收拾房间。”
“没关系。”乐曲笑着说,“要不,你先看我怎么收拾?”
“好。”这下小涛高兴了。
做完大扫除,全家人一起去吃麦当劳--主要是满足小涛的愿望。
“今天打扫卫生,你喜不喜欢?”吃完麦当劳,乐曲问小涛。
“喜欢!”小涛回答。
“那你还想不想做家务?”
“想!”
“小涛,那你想做什么家务?”乐曲问。
“小丫姐姐每天吃完晚饭后会下楼倒垃圾,那我也每天晚饭后下楼倒垃圾,好吗?”小丫是住在小涛家对门的女孩,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经常带小涛玩。
“好!”乐曲笑着说。
就这样,小涛开始慢慢养成了做家务的习惯……
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的许多社会生存技能都是在劳动中掌握的,劳动给了孩子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它能够让孩子感到充实、幸福,还能有效调节大脑。孩子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活泼好动,正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其综合能力会显著提升。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从小会表现出一种独立意向,比如,走路会推开家长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能够得到正确引导,那他长大后就会善于独立思考,办事果断。另外,劳动能促进孩子手脑并用,加快其智力发育。通过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加快脑细胞发育,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并能增强孩子体质。
如果孩子养成了做家务的习惯,那他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就会比那些缺乏劳动习惯的孩子更容易适应,比那些很少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能够获得才干,而且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小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得益于乐曲的正确指导。其实,劳动并不一定意味着痛苦,也可以是愉悦的体验。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劳动的愉悦,让孩子借助对劳动的美好体验,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因此,乐曲让小涛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没有向小涛灌输“劳动光荣”这类大道理。
在这个案例中,乐曲一开始让小涛看自己做家务,之后让小涛进行尝试,这能够让小涛产生一种“我也能做”的自信,这种自信可以为小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乐曲没有勉强小涛,更没有硬要小涛帮忙。这让小涛觉得“整理房间是件快乐的事”,从而渐渐地产生了自己尝试的愿望。当他看到房间被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时,他会得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喜悦。
另外,乐曲没有将自己摆在“监督”的位置上,而是与小涛一起做,做示范,告诉孩子做得更好的方法,并夸奖小涛“学得很快”。家长和孩子共同劳动,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现在有很多孩子不喜欢劳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懒惰,而是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很多家长很能干,他们情愿自己累得腰酸背痛也舍不得让孩子来帮忙,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换来孩子的懒惰、任性、做事没有责任心等坏习惯。
由于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方面的教育,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使孩子动手的机会减少,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所以,很多孩子的外表越来越聪明可爱,而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很多家长总喜欢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素质,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多家长意识到这一点时,往往为时已晚。
家长要激发起孩子的劳动兴趣,一开始可以让孩子把家务当做一种游戏来玩,这样他们就容易产生成就感,从而喜欢做家务。并且家长最好让孩子跟着自己做,让他们在旁慢慢学着做些简单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够逐渐掌握一些技巧。有了与家长一起劳动的经验,孩子就会模仿,渐渐掌握所有的劳动要领。
家长对孩子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如果孩子在劳动中有所失误,家长不要训斥和责备,要加以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比如,孩子擦桌子时不小心摔坏了爸爸的手机,家长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小心,不能过分批评孩子,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