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三王朝-沙陀第一朝之后唐兴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节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克用病逝后,其子李存勖继其位为晋王。从此,李存勖指挥晋军进行了长达l5年的征战:他首先给契丹军队以沉重打击,使其长久不敢南下;其次是一举灭掉了割据幽州称帝的刘仁恭父子;再次是于923年,攻陷后梁都城汴京,推翻了后梁的统治。毛泽东在读史时曾批注道:“生子当如李亚子”,对李存勖赞赏有加。

    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复唐之国祚,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唐自923年建国至936年亡国,历四帝,历时13年。

    李存勖是沙陀第一朝——后唐的建立者,称帝前,他忠厚沉稳,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平定南北,建后唐,灭后梁;称帝后,不思进取,开始享乐,尤好粉墨登台演剧,不理朝政,冤杀忠臣,最终死于伶人之乱。观其一生,可以说是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庄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无疑是对李存勖一生最准确的评价。

    深得父宠李存勖是李克用的长子,唐光启元年(885)生于晋阳宫。幼时体貌奇特,忠厚沉稳,喜欢独来独往,深得克用钟爱。且自幼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13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及壮,便射骑,胆略绝人,心胸豁达。

    存勖11岁时,跟随父亲讨伐王行瑜,得胜后随父亲觐见唐昭宗。昭宗见了他,非常惊讶:“这孩子真是长相出奇!”又轻抚着他的背说:“这孩子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为我大唐尽忠啊!”接着,昭宗又赏赐他翡翠盘等物。《北梦琐言》又记,昭宗曰:“此子可亚其父。”于是,时人称其“亚子”。

    李克用对聪明出众的李存勖寄予了厚望。

    龙纪元年(889),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冈,伶人奏《百年歌》,演奏到了“老年时期”,声调极为苍凉凄苦,在座的人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5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

    天祐五年(908)正月,李克用临终时,召监军张承业、大将吴珙谓曰:“吾常爱此子志气远大,可付后事,惟卿等所教。”克用死后,存勖嗣王位于晋阳,时年24岁。

    谋略过人李存勖刚一即位,就镇压了其叔李克宁的叛乱,除去内患。不久,又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一月之间,境内风俗大变。存勖每次外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心大悦,王霸之业基础更加稳固了。

    的确,李存勖比起父亲李克用来,谋略更胜一筹。李克用与朱温多次争战,居于下风,“土疆日蹙,城门之外,鞠为战场”,克用忧形于色,存勖对父亲说:“凡事盛衰有常理,祸福相依,我家三代,尽忠王室,势穷力屈,无所愧心。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如今朱氏意图篡国,陷害良善,妄称神灵相助。依我看来,他离灭亡不远了。父亲此时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何事轻为沮丧!”克用听后“释然,因奉觞作乐而罢”。

    再如,沧州刘守文被梁军围攻,其父刘仁恭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恨他反复无常,忘恩负义,不肯发兵。李存勖则劝父亲:“这是我们重振河东的机会,千万不可心怀怨恨不许。现在的形势,如果九分天下的话,朱氏今有六七,他所忌惮者,只有我们与刘仁恭,我之兴衰,系此一举,不可失也。”太祖乃发兵,果然壮大了声势。

    三垂冈大捷李克用死时,晋军与梁军对峙潞州。存勖下令班师,梁军见晋军撤回,知道克用已死,以为潞州必取,无需援军再举,朱温也退回大梁。存勖见梁军没有任何防备,就对部将说,梁军以为我们正在服丧,肯定不会出兵作战,况且又认为我年轻,刚刚接替父亲之位,肯定没有治国能力,更不用说领兵打仗了。这样,他们必有骄怠之心。如果这时我们“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

    后梁开平二年(908)五月,李存勖亲自率周德威、丁会统军从太原南下直扑潞州。趁着晨雾晦暝,存勖率亲军伏三垂冈下,与周德威等将领分兵直捣梁军的营寨,梁军果然毫无防备,被李存勖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三垂冈,成为李家父子和朱梁争霸之战中的一个别具意义的地点。李克用当年置酒三垂冈,曾指着李存勖对众将说过:“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而20年后,李存勖真的在这里打了个大胜仗。这场战役,从此改变了梁晋之间的实力对比。

    无怪乎朱温闻讯,既惧而叹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

    清人严遂成有诗: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写出了李克用父子气盖万夫的英雄风貌。

    整顿改革潞州解围之后,李存勖回到晋阳,重用张承业、周德威等名臣,开始全面整顿,以图重振雄风。存勖在魏州近10年,太原军国政事全部委托张承业治理。张承业“积聚余帑,收兵市马,招攘流散,劝课农桑”,“踰法禁者必惩,由是贵戚敛手,民俗丕变”。河东地区民心依附,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由是,史书言:李存勖“成霸基者,承业之忠力也”。

    为提高战斗力,李存勖对军队进行了严格整顿。他即位之初,在整肃军纪方面,就已小露锋芒。

    晋军多为追随李克用征战多年的部队,“破贼迎銮,功居第一”。李克用对他们的纵容,使得他们根本无所谓法纪与军纪,平时欺侮官吏,掠夺百姓,酗酒赌博,战时甚至烧杀掳掠。李存勖多次主张整顿军纪,皆被李克用笑为无知。

    李存勖即位后,任命李存璋为河东马步都虞侯兼军城使,负责整顿军纪。李存璋立即部署,打击扰乱军纪的将士,诛杀了几个首领,没过几天,军纪大振,百姓们拍手称快。

    潞州解围之后,李存勖又制订了一系列军事制度:骑兵不见到敌人不得上马;阵型布好后不得随便离队乱走;分兵出击时必须按约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等等,违反者一律处斩。此外,他还身先士卒,亲自带队训练,原本单兵能力强而团队战斗力和战役配合能力低下的晋军在他的整顿下,很快成为一支令敌人生畏的虎狼劲旅。作战时“进退有序,步骑严整,寂然无声”,“人百其勇,短兵既接,无不奋力”。

    三箭报仇经过整顿改革,晋军势力大增。此后,李存勖与后梁开始了对河北的争夺。

    后梁开平四年(910),晋梁两军在柏乡一带展开激战,梁军大败,精锐兵力损失惨重,朱温为之骄傲的龙骧、神威、神捷诸军全军覆没。河北的形势也发生重大变化,王镕、王处直全面倒向李存勖,李存勖基本控制了河北地区。经此一战,梁元气大伤,晋军声威大震,使后梁在河北的势力退至魏博以南,为以后南下攻梁创造了有利条件。

    柏乡大捷之后,后梁乾化二年(912),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从太原起兵,东出飞狐,联合王镕、王处直,直逼幽州。晋军一路节节胜利,许多燕将不战而降,燕境大部分被晋军占领。刘守光求降,言:“予俟晋王至,即泥首俟命。”李存勖亲征幽州,发兵攻城。城破,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被擒。

    李存勖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祭奠李克用,然后斩之。

    至此,李存勖完成了父亲临终前交给的第一个任务。

    从此,李存勖再无后顾之忧,就专意南下,与后梁一决雌雄。

    就在李存勖进军幽州的同时,后梁乾化二年(912)六月,朱温被其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在位数月,其弟友贞杀友珪自立,是为后梁末帝。此时,后梁矛盾重重,国势日益衰微。

    后梁贞明元年(915)三月,后梁宣义节度使杨师厚病死。朱友贞派开封尹刘鄩领兵6万,前往控制魏博,引起魏州兵变。李存勖乘机亲率晋军主力东下,于贞明二年(916)二月,将刘鄩军包围在故元城附近。经过数次交战,李存勖歼灭梁军7万,刘鄩仅率数十骑突围逃往滑州。

    魏州之战,不仅决定了河北争夺战的胜负,也改变了晋与后梁的力量对比。

    后梁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建元同光,是为“后唐”。后迁都洛阳,俨然唐朝中兴之臣。

    灭梁之后,李存勖又进兵关中,灭前蜀,得汉中及两川之地。后唐王朝达到了极盛。

    同年,唐梁双方夹河苦战,后唐掌控了黄河的重要渡口,取得随时渡河南进的有利态势。然后,唐军以轻骑日夜兼程,直抵汴梁城下。后梁末帝朱友贞自杀,统治17年的后梁政权,为李存勖所消灭。

    李存勖终于为父又报一箭之仇。

    魏州之战后,北方的契丹军围攻幽州等地,李存勖为解除后顾之忧,转兵北向。到贞明三年(917),击退了契丹,使其长久不敢南下。

    三箭之仇已报,如李克用临终所言,他“死无憾矣!”

    三年而亡李存勖以雄霸夺得天下,但没能守住天下。他在位3年,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在施政上没有任何建树,反而因宠信优伶,冤杀忠臣,致使人心祸乱,最终死于非命。

    唐昭宗以宠幸宦官亡国。李存勖作为五代时的一位帝王,应当知道宦官祸害之烈。然而,他不知以此为鉴,反而复兴旧弊。同光二年(924),李存勖下诏,把唐末流亡各地的宦官约千余人招至身边,皆给赐优赡,服玩华侈,委之事务,付以腹心,致使宦官作威作福,令“议者惜之”。

    李存勖自幼通晓音律,喜好演戏,常常自傅粉墨,与伶人同台演出。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叫“李天下”,并对伶人特别宠信,以致出现了伶人干政的混乱现象。

    当然,伶人中也有个别忠直的,敬新磨就是其中之一。《五代史补》记载:庄宗好猎,每出,未有不蹂践苗稼。一日至中牟,围合,忽有县令,忘其姓名,犯围谏曰:“大凡有国家者,当视民如赤子,性命所击。陛下以一时之娱,恣其蹂践,伤害民心。为民父母,怎么能这样做呢!”庄宗大怒,以为遭县令所辱,遂叱退,将斩之。伶官敬新磨,知其不公,乃与群伶齐进,挽住令,佯为诟责曰:“汝为县令,可以驱使百姓。既然知道陛下好猎,就应该多留出空地,怎么让百姓耕锄皆遍,妨碍天子鹰犬飞走耶!现在犯错而又不能自责,反而对陛下乱说,吾知汝当死罪。”诸伶亦皆嬉笑继和,于是庄宗默然,怒气消了大半,顷之,恕县令罪。

    此外,他“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常常听信伶人和宦官的谗言,疏忌宿将,弄得宿将们人人自危;任命孔谦为租庸使,搜括民财,搞得民不聊生,还认为孔谦理财有功,赐给他“丰财赡国功臣”的称号;自己挥金如土,荒淫无度,却舍不得花钱犒赏军队,以致军士穷困,怨声载道;冤杀名将忠臣郭崇韬,猜忌虎将李嗣源,导致人心离叛;纵容刘皇后搜刮民财,干政专权,据说,她曾当着李存勖的面,将其一名宠姬赏赐给刚刚丧妻的归德节度使李绍荣,李存勖心中不乐意,但不敢不允。

    926年,李存勖陷于四面楚歌的危殆境地,他自知大势去矣,于是神色沮丧,登高叹曰:“吾不济矣!”最终自食恶果,在伶人郭从谦发动的兵变中被流箭射中而死,时年42岁。当时,“帝之左右例皆奔散,唯五坊人善友敛廓下乐器簇于帝尸之上,发火焚之”。其后妃和宗室子弟均遭杀戮。

    李存勖即帝位仅3年便归于败亡,史家们就他的失败原因进行了探讨:骤胜之后骄傲自满,贪图安逸;忘记昔日南征北战之艰辛,沉溺于女色和打猎;宠信伶人,导致伶人干政;没有管好自己的妻子,导致皇后专权;军队待遇过差,导致三军愤怒;大肆搜括,导致百姓穷困;无故诛杀大臣,导致人人自危,万马齐喑。李存勖所犯的错误都是致命的,哪有不败亡的道理呢?

    §§§第2节后唐明君李嗣源

    926年,后唐庄宗命丧伶人之乱。兵变将士拥戴李克用之养子李嗣源继位,即后唐明宗。李嗣源是沙陀政权中唯一的一个明君,在位8年,励精图治,与民休息,史家称为“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然而,由于他目不识丁,全靠权臣辅佐。其所用之人均非大才,《旧五代史》评其“君亲可辅,臣子非才”,是颇为中肯的。李嗣源继位时已是60岁高龄。933年,因重病缠身而亡。

    佳号“横冲”李嗣源,沙陀部人,本名邈佶烈,唐咸通八年(867),生于应州之金城县。父亲李霓原是李国昌的爱将。邈佶烈为人质厚寡言,执事恭谨,被李克用养以为子,赐名嗣源,称帝后,改名李亶。

    父亲去世时,李嗣源年仅13岁。因为善骑射,被李国昌收到自己帐下,做了他的侍卫,曰:“英气如父,可侍吾左右。”每次围猎时,李嗣源仰射飞鸟,张弦必中。深得李克用的赏识。不久,李克用便将他要到身边,倍加器重。

    李克用遇上源之难,部将被害者甚众,嗣源当时17岁,在乱军之中拼死保护着李克用躲开飞箭翻越高墙,逃出虎口,而且自己毫发无损。李克用镇守河东时,李嗣源率领李克用亲骑随同征战。李存信为蕃汉大将,每次出兵征讨,多出师不利。李克用便让李嗣源做了他的副将,此后,每次出征,总能大胜而归。

    成年后,李嗣源雄武独断,谦和下士。每有战功,从不夸耀。平时,唯治兵仗,廉洁自律。李克用曾试探他,让他到自己的府中,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李嗣源仅拿了几卷丝织品和几千文钱,然后把这些东西又分给了部下。曾与诸将在一起,他们炫耀自己勇猛善战,李嗣源却说:“公辈以口击贼,吾以手击贼。”众惭而止。

    乾宁三年(896),梁人急攻兖、郓,郓帅朱瑄求救于克用,克用派遣李存信率兵3万救之。李存信派嗣源率300骑而往,败汴军于任城,遂解兖州之围。当年,魏帅罗宏信背盟,袭破李存信于莘县,存信败走,嗣源殿军而还,李克用为嘉奖他,就把他率领的500骑兵命名为“横冲都”。

    光化三年(900),大将李嗣昭和梁将葛从周交战,兵败而退守青山口。梁军扼守要道,使得李嗣昭大败而走,这时李嗣源赶到,对李嗣昭说:“让我为公试决一战。”于是,解鞍磨箭,凭高为阵,左右指画,梁追兵望之莫测。这时,李嗣源大喊道:“我来取葛从周的项上人头,其他士卒可无动!”于是,带兵横冲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李嗣昭率兵随后跟进支援,一鼓作气将梁军击退。收兵后李嗣源才发现身上有四处箭伤,血流被股,李克用亲自给他解衣敷药,抚其背曰:“吾儿神人也!如果没有你,今天葛从周会笑我无将。”自青山之战后,李横冲名扬天下,威震四海。

    战功显赫李嗣源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在李克用去世后,作为河东主将,他协助李存勖转战10余年,立下赫赫战功。

    天祐五年(908)五月,李存勖亲率兵以救潞州之围,李嗣源率领突骑左右军与周德威分二路进兵。李嗣源早晨到达敌人夹城的东北角,命士兵们用斧头砍去鹿角,然后背来柴草填平壕沟,一举攻克夹城。不久,周德威在西北边攻破夹城,晋军大破梁军,解除潞州之围。解围之战,李嗣源“功居最”。

    柏乡之役,晋梁两军对峙,李存勖觉得梁军气势很盛,担心将士畏惧不前,想激励士气,他手持白金巨钟给李嗣源赐酒,对他说:“你看见梁军的白马、赤马部队了吗?看上去令人胆破。”李嗣源笑着说:“彼虚有其表耳,明天这些马会在我们的马厩中。”李存勖拊髀大笑曰:“爱卿已在气势上战胜了!”李嗣源将酒一饮而尽,跃马挺身,与其部下百人直冲白马阵,生擒二骑兵将官而回。而李嗣源铠甲上的箭像刺猬身上的尖刺一样多。李嗣源的行动,使三军将士士气大增,自辰时及未时,骑军百战,嗣源往来冲击,不可胜计。是日,梁军大败,嗣源以功授代州刺史。

    李存勖派周德威讨伐幽州刘守光,李嗣源奉命领兵支援,和刘守光的大将元行钦遭遇,李嗣源和元行钦共交战达8次之多,元行钦7次被李嗣源射中,仍和李嗣源酣战不止,李嗣源也被元行钦射中大腿,他忍痛拔下利箭,和元行钦再战。最后,元行钦终因勇武稍逊一筹,归降李嗣源。

    天祐十四年(917)四月,契丹30万军队进攻幽州,守将周德威向李存勖告急求援,李存勖召诸将议进取之计,诸将都说:“敌人不会长久围攻,野外掠不到什么东西,便会在粮尽后自己退去,那时我们从后面追击杀敌,必获全胜。”这时,李嗣源上奏:“德威尽忠于家国,孤城被攻,危亡在即,不应等敌退,我愿领骑兵五千作为先锋前去援救。”于是,李存勖命嗣源为前锋,与李存审、阎宝率军赴援,三军会于易州。李嗣源对诸将说:“敌人的骑兵以马上为生,不须营垒,况彼众我寡,我们应该衔枚箝马,沿溪涧潜行,袭其不备也。”

    从易州出发后,李嗣源率兵在山中一路行进。第二天,敌骑大至。李嗣源与长子从珂奋力血战,击退敌兵,继续前进。在距离幽州60里的山谷口与契丹骑兵再次遭遇,晋军失色。李嗣源对将士们说:“为将者受君命而忘家,临敌阵而忘自身安危,以身殉国,正在今日。诸君请看我们父子如何杀敌报国!”说完他挺身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不一会儿就将一名契丹的酋长俘虏挟持而回。晋军呼跃奋击,敌众大败,势如席卷,委弃铠仗羊马不可胜计。

    解幽州之围后,李嗣源大军入幽州,周德威亲自出来迎接,执手歔欷。九月,班师于魏州,李存勖也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升他为检校太保。

    同光元年(923),李存勖称帝,封李嗣源检校太傅兼侍中,命他率步骑5000攻打郓州,不久,又命李嗣源为前锋,大破梁军于中都,生擒梁将王彦章。后李嗣源向李存勖建议攻打梁都汴州,早日灭掉后梁,促使李存勖下了西进袭取汴州灭后梁的决心。李嗣源领兵先行,到达后先攻封丘门,梁将王瓒开门投降,梁末帝自杀身亡。

    李存勖至汴州,看到李嗣源路侧列队迎接时,大悦,用手拉住他的衣服,以头触嗣源曰:“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不久,加封李嗣源为中书令。后又赐嗣源铁券,进位太尉,一时荣宠无比。

    黄袍加身李嗣源虽为后唐屡立战功,但毕竟“功高震主”,李存勖当了皇帝之后,渐渐地变得昏庸起来,对昔日的功臣们也妄加猜疑,郭崇韬、朱友谦无故被杀后,中外大臣皆心怀忧惧。帝在京师,“颇为谣言所属”。

    李存勖派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监视李嗣源起居,朱守殷私下对李嗣源说:“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振主矣,宜自图之,无与祸会。”李嗣源说:“我心不负天地,祸福由他自来,我躲避什么,人命在天,你不用多说了。”李嗣源确实心无二意,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预料。

    同光四年(926),因“庄宗失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先派元行钦去镇压,元行钦作战失利,不得已派李嗣源领兵前去平乱。

    李嗣源率兵至魏州城下,决定第二天攻城,当天夜里他率领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并与魏州叛军会合,拥立李嗣源“帝河北”,与李存勖隔河分治。李嗣源泣而拒之,乱兵呼曰:“令公欲何之?不帝河北,则为他人所有。苟不见几,事当不测!”又“抽戈露刃,环帝左右”。在哗变将士的胁迫下,李嗣源只好进了魏州城,叛将赵在礼流着泪欢迎李嗣源。当时霍彦威率领镇州兵5000人,闻帝既出,相率归帝。

    李存勖闻讯,派兵镇压,结果派出来的部将全都归顺了李嗣源。李嗣源兵临洛阳城下时,李存勖被城内叛乱士兵射死,大臣开城出降。李嗣源进入洛阳,当即被群臣拥戴监国,不久,继位称帝。但他没有听取改国号的提议,说:“予年十三事献祖,以予宗属,爱幸不异所生。事武皇(指李克用)三十年,排难解纷,栉风沐雨,冒刃血战,体无完肤,何艰险之不历!武皇功业即予功业,先帝(指李存勖)天下即予天下也。兄亡弟绍,于义何嫌。且同宗异号,出何典礼?历之衰隆,吾自当之,众之莠言,吾无取也。”

    926年4月,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灵柩前继位,以表示是合法继位,而非篡位,是为天成元年。

    李嗣源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李存勖在位期间的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加以改正。因此,被后世称为五代明君。

    改革政绩李嗣源从小跟随李克用打仗,有勇有谋,虽然不识字,但了解民间疾苦。他当了皇帝后,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措施,使后唐“粗为小康”。

    首先,将宦官和伶人赐死,撤掉由宦官专任的监军一职,伶人由于和李存勖一起误国,也被杀戮殆尽,消除了干政的两大隐患。

    其次,精简机构,汰除冗滥。他大量裁减后宫宫女,规定后宫只能留宫人100人,宦官30人,教坊100人,鹰坊20人,御厨50人。宫廷机构如此简单,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同时,还下令凡朝中有名无实的机构,一概撤除。同时,将军队分别驻屯于附近有粮的州县,免除军粮运输的压力。

    他还下令免除“诸道节度、刺史、文武将吏旧进月旦起居表”,废除了臣下每月初一上表问安的繁文缛节。

    第三,下诏禁止进献鹰犬珠宝珍玩之类的奢侈品,规定“天下节度、防御使,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达情而已,自于州府圆融,不得科敛百姓。其刺史虽遇四节,不在贡奉”。其间,渤海国王遣使朝贡,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张宪因此被赐死,以其失守故也。

    第四,严惩贪官。庄宗对地方贪官采取放纵政策,明宗则严厉打击,毫不手软。亳州刺史李邺因为贪赃而被赐自尽,丢了性命。汴州的管仓官吏们由于犯贪赃罪被查处时,他曾发怒说:“食我厚禄,偷我仓储,必死无疑。”对贪官严惩不贷。对于李存勖曾经重用聚敛民财的租庸使孔谦,李嗣源果断诛杀,诏书写道:“租庸使孔谦,滥承委寄,专掌重权,侵剥万端,奸欺百变。遂使生灵涂炭,军士饥寒,成天下之疮痍,极人间之疲弊。”但李嗣源还是明智地宽恕了他的家属,只没收了家产没有诛杀九族。

    第五,减免租税,严禁高利贷盘剥。他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损耗,即粮食和银子的损耗。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但一些贪官污吏却借机加大征收比例,中饱私囊。李嗣源就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同时,还多次下令减免灾区百姓赋税。对于税收,“宜定合税物色名目”,不得为难商旅。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

    第六,提倡儒学,留心治道。李嗣源不识字,四方奏章皆由枢密使安重诲读给他听,他每天也跟着学习文化知识,并告诫自己的儿子要读书,并学习其中的道理。他常与宰相冯道谈论政事,“召文武百辟极言时政得失”,虚心接纳臣子的忠谏。安重诲建议设置端明殿学士,任宿儒冯道为端明殿学士,宣讲儒家经典,鼓励子弟学习儒家文化。

    天成四年(929)正月,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奏:“臣孙赞,年五岁,默念《论语》、《孝经》,举童子,于汴州取解就试。”诏曰:“都尉之子,太尉之孙,能念儒书,备彰家训,不劳就试,特与成名。宜赐别敕及第,附今年春榜。”

    长兴元年(930)四月,恢复国子监六学,“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是也”。

    对于马背上得天下的草莽英雄,对于一个文盲皇帝来说,能够如此学习传扬儒家文化,体恤民生,实属不易。

    宽仁爱民李嗣源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学得很少,但在宽仁爱民方面却做得很好。史书称:“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在五代之君王中,是值得称道的。他每天晚上都要焚香祷告,说自己:“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希望上天能降下一位圣人,来统一天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种宽仁爱民之心在历代帝王中是少有的。

    冯道和他谈到民事时,说:“陛下现在威望很高,天下五谷丰登,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非常赞同,又问冯道民间有何疾苦,冯道便给他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李嗣源听了说:“此诗甚好。”遂命侍臣录下,每自讽之。让左右侍从记录下来,自己经常拿出来诵读,以此来提醒自己常想着百姓的疾苦,为民谋福。

    长兴二年(931)六月,李嗣源下诏诸道均平民间田税。十二月,诏开铁禁,准许百姓自铸农器、什器之属,只需于夏秋之时,每亩输农器钱一钱五分。这不仅给百姓省了一些花费,更重要的是百姓自己铸造铁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所起的作用更大。

    长兴三年(932)三月,李嗣源“观稼于近郊。民有父子三人同挽犁耕者,帝闵之,赐耕牛三头”。

    李嗣源在位期间,战事稀少,屡有丰年,边境“诸蕃不相侵扰”,人民安居乐业。后唐的社会生产得到明显好转,在五代乱世中出现了一个短时期的安定局面。

    病重而亡作为五代的一位明君,李嗣源虽然做出了一些政绩,但由于是个文盲,不知如何用人,再加上年老体弱,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后唐也没有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李嗣源在晚年也有严重的失误,这主要是他的疑心过重,随便杀戮大臣,尤其是连续诛杀宰相任圜和枢密使安重诲,使得君臣离心,父子猜忌,国家元气大为凋伤。

    长兴四年(933),李嗣源“暴得风虚之疾”,几月不愈。皇位问题就成了当时朝廷讨论的重中之重,当时有实力争夺皇位的众多王子中,主要是养子李从珂、长子李从荣和李从厚三人。他想让李从荣继位,但李从荣骄横跋扈,朝中多有不满,所以当有大臣提议立李从荣为太子时,竟是一片反对之声。于是李嗣源封李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未立为太子,但“班位宜在宰臣之上”。

    在李嗣源病重时,李从荣决定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抢夺帝位,禁卫亲军奋勇抵御并杀死了李从荣。李嗣源闻之,“悲骇,几落御榻,气绝而苏者再,由是不豫有加”。临终前派人将宋王李从厚接来立为太子。几天后,李嗣源病死,李从厚即位,是为闵帝。

    §§§第3节后唐末帝李从珂

    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优柔寡断,听信小人。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时任凤翔节度使,就从关中起兵,以“清君侧”为名,率军攻入河南,派人用药酒将闵帝毒死。闵帝死时年仅21岁,在位仅4个月。李从珂取得帝位,是为后唐末帝。

    英勇阿三李从珂,本姓王氏,镇州人。后唐明宗李嗣源在跟随李存勖出兵征讨时路过平山,遇到李从珂的母亲魏氏,就将她母子一起掠走了。李从珂当时十多岁,李嗣源对他很宠爱,像亲生的儿子一样对待他。李从珂小名二十三,幼年时谨慎稳重,沉默寡言。长大之后,才貌雄伟,以骁勇闻名,李嗣源更加喜爱。李从珂跟从李嗣源出征打仗时,由于勇猛善战而名震三军。连李存勖也说:“阿三像我一样敢于死战啊!”

    李存勖在和后梁军队激战胡柳陂时,两军厮杀得难解难分,李从珂保护着李存勖夺取了一座土山,击退强敌,使本军的士气又振作起来。当时李嗣源因为先过河使得李存勖很不高兴,责备李嗣源说:“公当为吾死,渡河安往?”李嗣源待罪,李存勖以从珂从战有功,由是怒气消除。

    天祐十八年(921),晋军和后梁军队在黄河岸边交战,梁军退却,李从珂竟然领十几名骑兵混在梁军中,等到抵达敌人的营寨大门时,从珂大喊一声,杀死几个敌兵,然后用斧头砍下敌人的了望杆,从容回到自己营寨。李存勖见状,大叫:“壮哉,阿三!”赐酒一器。

    同光元年(923)四月,李从珂跟随李嗣源先袭占郓州。九月,李存勖败梁将王彦章于中都,然后,迅速奔袭汴州。当时,李嗣源为先锋,从珂率劲骑以从,昼夜兼行,率先下汴城。庄宗犒劳明宗曰:“复唐社稷,卿父子之功也。”

    起兵凤翔闵帝李从厚即位后,一直对屡立战功的潞王李从珂放心不下,担心他夺取皇位。因此,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朝中调到亳州任团练使,把李从珂的一个女儿召进宫中当人质。又将李从珂派到河东,让自己的堂兄弟李从璋任凤翔节度使,接替李从珂的职务。

    对此,李从珂非常恼怒。李从厚在让李从珂到河东任节度使时,没有正式的诏书,只是让人口头宣授。李从珂闻之,召幕僚将吏以谋之,皆曰:“主上年幼,未亲庶事,军国大政悉委朱宏昭等,王必无保全之理。”当天夜里,李从珂让人起草檄文,以清君侧为名,请求各节度使共同出兵,杀掉朱弘昭等人。

    后唐长兴五年(934)三月,李从厚命王思同领兵前来讨伐。

    在生死关头,李从珂登城垂泣,对城下的将士说:“我年未二十从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疮满身,树立得社稷,军士从我登阵者多矣。今朝廷信任贼臣,残害骨肉,且我有何罪!”说完,放声恸哭,闻者哀之。

    朝廷军将领中,羽林指挥使杨思权谓众曰:“大相公,吾主也。”率众投降李从珂。指挥攻打东门的都指挥使尹晖也率军从东门而入,归附李从珂。攻城的其他部队都被击退了。李从珂于是便重整旗鼓,率领兵马向东进发,直接攻打洛阳。

    闵帝李从厚听说李从珂将要杀到,与帐下亲骑百余匆匆逃离京城。路遇姐夫石敬瑭,石敬瑭将李从厚的侍卫全部杀死,将李从厚幽禁起来,不久,李从厚为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即帝位,改元清泰。

    后唐灭亡李从珂夺取帝位后,李嗣源之婿石敬瑭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之职,李从珂与他二人当初在李嗣源手下皆以勇力过人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因此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愈发猜忌,而石敬瑭亦有谋反之意。

    清泰三年(936),石敬瑭以调镇他处试探,李从珂与近臣语及其事。薛文遇宿于禁中,帝召之,谕以太原之事。文遇奏曰:“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图之。”于是,李从珂果真将石敬瑭改任郓州节度使。不久,石敬瑭终于叛变,同时向契丹乞援,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约为父子之国。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栢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李从珂无计可施,于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和皇族一块自焚于玄武楼。在位共两年,年52岁。

    至此,后唐经四帝,历时13年,终被后晋取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