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茅以升-茅以升与科技报事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旭

    茅以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虽与世长辞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却永在人间,流芳百世。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长期负责全国科普工作,热心为广大群众掌握科学技术,为普及科学知识,铺路搭桥。他是新中国科技报事业的开拓者和卓越的组织者之一,特别是在他担任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期间,中国科技报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已有会员单位近70家,期发行量达1000多万份,科技报初步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茅老为科技报事业呕心沥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广大科技报工作者的心中。

    我在茅老身边的多年工作中,深深感到他为人豁达,办事务实,文风严谨,关注人才。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件事:

    自己动手

    1981年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召开的前夕,大家都希望茅老能针对科技报的现状、对如何办好科技报,提几点希望。我征求茅老意见,是否给他准备个讲话提纲。茅老笑着说:“自己动手吧。”于是,他专门抽出时间,大量翻阅了各地的科技小报,针对科技报当时存在的版面内容和形式上的不统一、宣传报道方针不够明确、地方特色不够突出以及大部分科技报是初办而经验不足等实际问题,亲自写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很有说服力的《我对办科技报的几点看法和意见》的发言稿。当茅老在1981年12月的中国科技报研究会“二大”会议上讲话后,与会代表都感到大受裨益,赞不绝口。茅老从科技报应具有的政治性、地方性、时间性、科学性、趣味性等问题讲到科技报的名称、形式、喉舌作用、文风语法、经济效益、科技信箱和今后科技报如何稳步发展等10个问题,条条联系实际,令人深受启迪。特别是谈到喉舌作用时,茅老说:“科技报要为科技工作者说话,除发表科技知识、科技新闻、科技成就外,要登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四化’建设的创议;也可以有政治性的建议,甚至科学性的批评。如某个研究人员的科研项目对‘四化’建设很有作用,但受人排挤。对这个情况科技报要替他们说话。不但在工作上,而且在生活方面也要替他们说话。因为生活问题不解决好,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科技报要给科技工作者以多种多样的支持和关心,促使他们安心为‘四化’更好地工作。”茅老的这段话,至今各报还记忆犹新,成为办好科技报的准绳。

    铺路搭桥

    茅老不愧是桥梁专家,他不仅能架物质的桥,而且还架了不少精神的桥。1986年,他盼望已久的《中国科技报》终于创刊了,当我将此消息告诉他时,他激动地说:“自1933年到1949年期间,我是设计和修建钱塘江大桥的主持人。那时一江阻隔,把浙江省分成东西两半。如能架起桥梁,不仅可以填补东西铁路网和公路网上一个重要缺口,而且也寓有为抗日战争的需要做准备的意义。尽管过去中国的铁路桥梁都由外国人包办,而且‘钱塘江造桥’被人看作是‘不可能的事’,但我还是鼓起勇气承担了这个任务。这桥历时两年半建成通车。三个月后,因为抗战由我方自动炸断,抗战后开始重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竣工通车。回顾这段历史,深感造桥不易,也就越发领悟到桥梁的意义。”茅老接着说:“时隔30多年,1981年在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的年会上,我又想起了架设桥梁的事。不过,这里所说的,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是科技信息的桥。我当时建议办一张全国性的中国科技报,并且说这是我晚年的一大心愿。事情真叫人兴奋,在我年值九旬之际,《中国科技报》于1986年元旦创刊了。我希望她会成为科技信息的枢纽,成为领导、专家、群众之间,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文化界之间的重要桥梁,让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时代列车奔驰向前!”茅老一生架设了很多桥梁,他本身就是一座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沟通中外科技的“桥梁”。

    重才举贤

    茅老十分注重对科技干部的使用和培养。他出于公心,慧眼独具,看其德才,用其所长,在使用中加强培养。1982年研究会的专职领导——秘书长出现空缺,而组织上还没有物色出合适人选的时候,茅老以商量、推荐的口吻对我说:“我看某某同志就很适合做这项工作,他不仅对科技业务熟悉,而且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你向组织说说看怎么样。”由于认识及其他方面等原因,茅老意见没被采纳。不久后,该同志被调到外地当领导去了。茅老知道此事后叹惜地对我说:“眼前的人才我们不用,结果肥水外流了。”时间过去了几年,茅老仍为此事深感遗憾。1988年7月河北科技报社创刊30周年纪念,我应邀赴石家庄参加报庆之前,到医院看望茅老,征询指示,茅老说:“代我向大会表示祝贺。”接着说:“石家庄南边有个赵家桥,那是1300多年前隋朝建造的我国第一座石拱桥,有时间去看看,看看我国的能工巧匠如何铺架精美的物质桥,将来学会架精神的桥,为他人搭桥,常言说,修桥补路增寿十年嘛。”说完哈哈大笑,笑得那样开心。稍顷,茅老重提他几年前推荐人才的事:“我推荐某某是为研究会举贤,搭个人桥,可惜啊!让一个人才流走了。”茅老为国为民举荐人才,由此可见一斑。

    重视科普

    早在20世纪50年代,茅老就被选为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他不仅对我国的科普工作不遗余力,而且非常重视运用报刊进行科普宣传。在茅老等著名科学家的大力倡导扶持下,1954年3月7日北京市科普协会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张科技报——北京《科学日报》。后来又有湖南、河北、山东、吉林、甘肃、广西等科技小报相继问世,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国已有科技小报22家。“文革”中,全部被迫停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科学的春天到来,各省、市、自治区科技报纷纷复刊或创刊,科技小报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茅老对这支科技报队伍给予很高评价并寄予厚望。他认为这是“我国新闻战线上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个新领域,很有发展前途,有着其他报刊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他满怀激情地颂扬“科技报是我国的独特产物,在当今世界上可谓一大创举”。他多次热情鼓励科技报的同志尽一切力量去编好这张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1980年2月,他出席了广东省科普作协迎春座谈会,并做了《扩展科普、繁荣创作》的即席讲话。

    茅老是一位深受千千万万求知者赞许和欢迎的科普作家,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科普创作。他的科普作品缤纷多彩,不仅有科普论述和科普专著而且有长文、随笔、知识小品、通俗演讲等。他的文章立论严谨,论证周详,质朴准确,引人入胜。他先后出版了《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第一、第二集,其中《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酷爱科技

    数十年来,茅老一直奋斗在我国科技和科普事业战线上,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力量。1982年5月,《北京科技报》邀请首都部分科技工作者座谈,发出《首都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倡议书》。茅老认为这项工作抓得好,抓得及时,最早签了名。为把这一活动推广到全国去,他还在同年6月4日上海《文汇报》上撰文,呼吁“提倡一下科学道德”。197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华北、东北等13家科技报座谈会上,代表们发出了“成立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的倡议,这个倡议得到当时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茅以升的大力支持。在他的亲自关怀下,翌年3月6日在沈阳召开了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第一届年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研究会的诞生,茅老担任了首届研究会的理事长。研究会创办了学术性会刊《科技报通讯》,茅老在创刊号上撰写了《谈谈如何办好科技报》的发刊词。1981年12月,研究会在郑州召开了第二届年会暨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茅老亲临大会,并在会上做了《我对科技报的几点看法和意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科技报应同其他报纸一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此次会议上,茅老再次当选为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理事长。

    在茅老的支持、倡导和直接领导下,中国科技报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各类研讨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凡20多次,征集评选各种研究论文近300篇,举办了八期编辑、记者读书班、培训班和研讨班;编辑出版了《科技报通讯》近百期,组织编写了《科技报采编工作》、《花繁果硕——科技报的作用实例选编》、《题花插图精选》、《经营管理参考手册》、《中国企业性公司指南》等著作。茅老对这些工作无不给予热情关怀和具体支持,讲话祝贺、亲自指导、题词作序、介绍推荐等屡见不鲜。

    我们要学习茅老一生向往光明、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高贵品质;学习他深入实际、亲自动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严谨治学的精神,为进一步办好科技报,把茅老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中国科技报事业推向新的阶段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副处长,1980年曾任茅老秘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