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不要让纷扰世事左右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塑造一颗平常心

    想在人生的漫漫旅程里追求成功的人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需要拥有一颗好的生活态度,才能把自己的塑造得更加完美。

    人们之间似乎经常会格格不入,很多困扰及难题的产生,均起因于人与人之间不能和谐相处的“性格”,这个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之一。由于彼此个性的冲突,造成了许多的家庭的破碎、友谊的决裂。所以,性格上的缺点,也是影响塑造平常心的重要障碍。

    我们所具备的最大威力——做选择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再度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你可以与人虚心合作,也可以固执己见;你可以让自己做一个友善的人,也可以去做一个难处的人;你可以信任别人,也可以对谁都不信任;你可以热心助人,也可以拒人于千里之外;你可以使自己激动,也可以要自己冷静;你可以让自己发脾气,也可以让自己对那些原本会使你生气的事淡然处之;你可以去做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也可以做一个尖酸刻薄的人;你可以自以为人人都与你为敌,也可以自信大家都喜欢你;你可以蹉跎、怠惰,也可以雄心勃勃……你完全有权利自己做选择。

    富兰克林的例子,就是性格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一天,富兰克林突然警觉到他经常失去朋友,他此时才开始注意到原因在于他太爱争强好胜了,所以,很难与别人相处。时隔不久,大概是过年前几天,当年度计划大致确定后,他坐下来列了一张清单,把自己个性上所表现的一些缺点全部列在了上面,并且,从致命的缺点开始,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为止,重新依次排列了一次。他发誓改掉这些所有的毛病。每当他彻底改掉一个毛病时,就在单子上把那一条划去,直到全部删完为止。结果,他变成了美国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当殖民地13个州需要法国的援助时,他们派富兰克林去,法国人对他的印象奇佳,他果然不负使命。富兰克林的这种做法被广为传诵,是公认的个性塑造中的经典案例。与之相反,假如富兰克林的选择是我行我素,不对自己的个性加以检讨,假如他仍然不改争强好胜的毛病,假如他也像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放任自己的天生个性,……那么,他绝不可能成功地争取到法国的援助,而整个美国历史也将被改写了。一个人的性格居然也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可是,却还有很多人在到处说:“我能怎么办?”其实,你怎么知道你办不到?你怎么知道即使经过数年的努力你仍不会有所收获?至少,我们可以使我们周围的人都觉得人生还算合理、愉快、至少,我们不会为身边的人带来无谓的烦恼。林肯讲过:“我要准备好自己以待时机来临。”他深信耕耘一定会有所收获,他果然等到了那一天。

    然而,那些说“我能怎么办”的人,害怕失去了身上习以为常的一些东西,其实,生活经常会出现“有所失,便有所得”的事情,下面的小故事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只木车轮因为被砍下了一角而伤心郁闷,它下决心要寻找一块合适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来,于是,离开家开始了长途跋涉。不完整的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阳光柔和,它认识了各种美丽的花朵,并与草叶间的小虫攀谈;当然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适。终于有一天,车轮发现了一块大小形状都非常合适的木片,于是,马上将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可是欣喜若狂的轮子忽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变了,自己跑得那么快,根本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也听不到小虫善意的呜叫。

    可见,有时失也是得,得即是失。当我们有所失落的时候,生活才更加完整。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渐渐体会到,许多苦恼的根源来自人们心中的一个误解,完善自己的性格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然而,当人们踏上追寻完美的不归之路时,生活便渐渐变成了专门为他们捕捉过失的陷阱。所以,我们总是因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愧疚与担心,担心爱我们的人会因此对我们感到失望,结果却适得其反。

    人们当然要为其既定的目标积极努力,但无论怎样的生活都不会是一块无瑕的玉,环境的变化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谁又能时时刻刻应付自如?精神分析学家戴维?柏恩斯在他的书中提到过一位著名律师的故事。这名大律师非常担心在办案时犯错误,因为,他害怕会因此失去同事们对他的尊敬。当他无法摆脱和控制这种情绪而向同事们讲出来后,令他惊异的是,无论他是否做错什么,同事们都和他更亲近了,因为他们能够将他当作普通人看待。

    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努力塑造平常心,才能达到精神世界的完整。这样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自我能力的局限,勇敢地去实现梦想,不因失败而气馁。由此,我们便可触摸到平日所无法感知的那种完整了。生活不像游戏里的拼字小蜜蜂,无论已经拼对了多少个,只要错了一个就要被取消游戏资格。生活更像一个NBA赛季,即使最优秀的队伍也要输掉一些场次,而实力最弱的队也会打出自己绝妙的高潮,大家的目标就是争取赢的场次多于输的场次。

    创造简朴的生活形态

    我们应该尽量给自己一点自由,尽量使自己变得简单,生活得更有品位。

    不可否认,近年来,“金钱”、“财富”这些字眼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的人甚至赤裸裸地将之挂在口头上,把它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富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和象征,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得到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一个人,是不是应当把财富做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一心一意只为聚集更多的财富,除此以外,对别的就毫无兴致?

    其实,我们应该尽量给自己一点自由,尽量使自己变得简单,生活得更有品位。

    有位作家曾这样说:“生活大概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所有崇高、伟大、复杂、多变,落定之后无他,好好过日子而已。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吃、穿、玩和享受,也许是该从复杂退回简单的时候了!”

    其实,回归单纯几乎是绝大多数人心底的呼声。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一些人谈论自己未来的梦想:“将来我退休之后,就要到山林里去隐居。”“以后,我打算到乡下开一个农场,种菜、养鸡,自己养活自己。”“我向往到处去旅行,过那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我们也常常听到人们感叹:“即使是追求这种简单的日子,也好像总是遥不可及。”

    日本前几年开始风行一种“清贫思想”,它的要义是说“以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创造简朴的生活形态”。率先提出这个论调的是作家中野孝次,他对“清贫”的界定,和一般所谓的“贫穷”不同,是指人愿意节制欲望,刻意放弃对物质的占有,是出于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受物质主义的操纵与主宰,不断地以追求成就、累积财富为奋斗的目标,认为拥有汽车洋房、各种现代化设备等等这些物质条件,就是理想的生活。于是,我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盲目地去拼、去冲、去闯、去拿、去要,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其实我们拥有的,早已足够。

    日本社会学者加藤秀俊,曾经提出一个有趣的名词“计划性的陈腐化”,大意是说现代人为了满足消费欲望,想尽各种方法来加速商品流通,裙子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把能跑的车卖掉买新车,把能用的电视换掉买新电视,故意把好好的商品弄坏、弄旧,心中也不痛不痒。

    有一句话说得好,物质原是为了提高生活素质,而不是为了压榨环境与生命。如果我们的要求能简单一点,就不会觉得生活是如此沉重的负担,也不必把自己一步一步逼到绝境里。

    简单,并不是说就要消极地放弃一切,而是要知道如何选择,是心灵的简单——不追求流行,不参与人际争斗,不接受外在诱惑,不虚伪,不欺骗,不矫情,对自己忠实……这些都叫做“简单”。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大半的时间都是用来打拼,目的无非是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到头来才发现,要真正过得好,还是简单。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简单。那么,怎样才能让你的生活真的简单、轻松起来呢?以下的方法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第一步,写下你所有的赏心乐事。

    第二步,展望未来的一周(或者一天、一个月),事先计划好,在艰难的会议或辛苦的一天之后,在消耗大量精力之后,给自己一点奖励,快活一下。

    第三步,把上述情形养成习惯。

    想不出什么赏心乐事来吗?只要请教一下朋友或同事,就可以得到不少主意。一旦克服了不好意思的心理,就能了解其他人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其实,每个人都会不时让自己过得快活一点,只不过有些人比其他人在行罢了!没关系,实行的次数多了,你也会很在行的。

    在这里给你一点提议,不过,我们并不想让你太沉溺于享乐!我们提供的主意包括:洗个热水澡,洗头发,下午休息一下,写几封信,到外面散散步,周末时到外面游玩一下;和好朋友玩游戏;和子女共处一段时间,给自己买一束花,偶尔吃块巧克力,找只猫来爱抚一下,呆在洗澡间里,把门锁起来,和外界隔绝10分钟。

    就男人而言,学习应该怎样照顾自己,怎样让自己过得快活一点,实在是格外重要。现在这个社会中,家庭和工作仍然是分开的,仍然有男人的工作和女人的工作之分。男人和女人从小就受教导,相信女人是情绪方面的专家,通常比较能让自己过得快活一点。而许多男人则受到过时思想的限制,不能让自己过得更快活,没有解脱,没有娱乐。这是很遗憾的。

    用平常心为人处事

    平常心,实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

    “平常心”是从古至今常被人提及的一种态度。

    古人说:“平常心即是道”。那么,“道”又是什么呢?答曰:“道可道,非常道。”古人说的“道”,其实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且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哲学。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便可知所谓的平常心,是“无为、无争、不贫、知足”等等观念的综合反映。

    实际上,平常心就是我们的态度在平时总是会比遇到特别事件或突发状况时沉稳得多,也镇静得多。如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能够以平常心去对待,不但不惊慌失措,反而十分从容镇静,一面充分保持着人情味,一面还能够于适当的时机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态度便可称做“平常心”。

    拥有平常心,你也就拥有了人格魅力,也就能任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平常心是颗宠辱不惊的心。拜伦说:“真有血性的人,决不乞求别人的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爱因斯坦用钞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牌给女儿当玩具。莫笑他们的“荒唐”之举,这正是他们淡泊名利的平常心的表现,是他们崇高精神的折射。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也震撼了我们的灵魂。

    当你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时,你就会发现:真情,就在你身边。平常心是颗理解、宽容、忍让的心,就是欢乐别人的欢乐、痛苦别人的痛苦、喜悦别人的喜悦。多一分理解和关爱,世界就多一份真善美。

    平常心是颗尊重别人的心,就是尊重别人的劳动、人格、理想、信仰等。尊重使自己无形中得到好的修养,感受到精神的美。平常心是颗坚强的心,不畏泥泞路,不怕风雪夜。它使人始终奋勇向前,永不倒下。

    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也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平常心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平常心是一种超脱眼前得失的清静心、光明心。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都能拥有平常心,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如孔子所赞美的,不是个圣人,也是个贤人。只要我们努力,是能够以平常心去对待纷杂的世事和漫长的人生的,至少也能够做到以平常心跨越人生的障碍。

    虽然,以平常心待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平常心不一定与凡夫俗子无缘,我们平凡人的一生,也会有得意、失落、成功、失败,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和挫折。而我们的情绪和心境,会随之起起落落,有时前途无量,有时又跌人万丈深渊;有时迷茫无助,有时又柳暗花明。

    老一辈人说得好:“所有的人的加减乘除,最后的得分都是一样的。”其实,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组成完整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大起就会有大落,太平顺就难免乏味。

    所以,要以平常心做事,以平常心待事,不攀比,不虚荣,沿着自己期望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心平气和,不浮躁,人生就会充实而美好。

    我国著名的学者张中行先生,就具有超凡脱俗的平常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以平常人的平常心,看人看事,写人写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自然而坦荡。捧读张中行先生的文章,犹如倾听一位近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讲述他的人生经历。

    张中行先生是北大著名的“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齐名。张中行先生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职,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工作。张中行先生的著述甚丰,有《横约集》、《观照集》、《流年碎影》等,他以“五四”式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现代的思想感情,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刘国正先生这样评价张老:“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音,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奚谷生,金石书画亦有见闻。是个真正的杂家。”

    《流年碎影》以其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时代演进的种种轨迹。这部极有个性的传记作品,透视了张中行先生的人格魅力。张中行先生的一生,经历时间跨度大。青年时代的张中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无休止地探寻。生命有意义吗?如何生存才是合理的?什么是“存在”?“存在”是顺从意志的必然,还是顺应天运的必然?张先生的国学底蕴深厚,他研究国学,研究逻辑学、哲学。他不仅思索老庄、孔孟、佛学,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这在当代文人中并不多见,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叹为观止。

    张中行先生以平常心对人对事,他说:“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如不少人关心的张先生与杨沫先生的关系一事,在《流年碎影》中写有两段,真切自然,很有分寸,如实地讲述事实,描述感受。尤其令人感动的是,20世纪50年代,杨沫的《青春之歌》出版了,一些读者认为有些事可能影射了张先生,张先生写道:“我却没有在意。”这种宽容的态度,非常人所及,何等难能可贵!有人问张先生为什么总是沉默,张先生又写道:“其一,这类过去的事,在心里转转无妨,翻来覆去地去说就没有意思了。其二,我没有兴趣,也不愿意为爱听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人供应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三,最重要的,是人生大不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老了,余年无几,幸而尚有一点点忆昔的力量,还是想想那十之一二为是。”

    张中行先生待人亲切、坦诚,他把自己一生中的体悟坦诚地告诉了后人,使人们在一种平和而冷静的态度中,真切而自然地感受到一位文化老人坦坦荡荡的平常态度。他的这种省悟,是原原本本的,像李叔同坐禅时的冥想,也似丰子恺那样远离尘海时的冷观,同时又如闻一多、朱自清那样直面人生。

    做一个超然物外的小人物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这是出自《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其含义是:当人们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地想去追求;等得到了,又时时刻刻担心害怕失去。

    人生处世的一大禁忌,便是患得患失。自古以来,在芸芸众生中,既有超然物外者,也有患得患失者。前者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奉行这种人生态度的人,往往容易体会到心灵的自由和满足,能够过着悠然洒脱的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尊严和快乐。后者则是一种病态消极的处事心理,这种人往往终日在得与失的罗网里钻来钻去,无法得到内心真正的超脱自在,更无法体悟到人生真正的快乐滋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患得患失常戚戚,超然物外天地宽。”

    著名的“扬州八怪”郑燮,以诗、书、画“三绝”为后人称道。他写的诗歌,自然流畅,大都来自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他的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体,苍劲有力,自成一家。他的画富于灵性,栩栩如生。他最擅长画兰和竹,所画竹子,挺拔潇洒,疏落有致;所画兰花,含蓄秀气,兰蕊如蝶。在为别人题诗的时候,他常常署上“板桥”二字,因此,人们都习惯叫他郑板桥。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郑板桥考中进士,做了县令。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明,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并且不满于那些残害人民的官僚,终因得罪达官显贵被罢官。回到扬州后他心静如水,并在心底深深渴望着清静幽雅的生活,企望从中感受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惬意和安详,体悟生命的乐趣。这种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不仅表现在他一生的情感和行为中,尤其体现在著名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 第四书》中。

    “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只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城,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若得制钱五十千,便可买地一大段,他日结茅有在矣。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碎砖铺曲径一条,以达二门。其内茅屋二间,一间坐客,一间作房,贮 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董茶具其中,为良朋好友后生小子论文赋诗之所。其后住家主屋三间,厨屋二间,奴子屋一间,共八间。俱用草苫, 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至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或曰: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什么便拿什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郑板桥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他心胸旷达、不为物欲所累的最真实写照。看来,他是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无失”的人生真谛,所以,他一生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惬意安乐。

    却说《资治通鉴》中“崔光取绢”一文,讲了一个与郑板桥人生态度截然相反者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北魏建国初期十分强盛,东夷、西域各国每年都向其进贡。又特意设立了交易市场,获取了不少南方的货物。到了梁武帝天监年间,国库全都充满了。胡太后有一次临幸储藏绢帛的仓库,当场让一百多位同去的王公、妃嫔、公主凭喜好任意拿绢回去。大家都尽其所能地搬取,最少的也拿了100匹以上。尚书陈留公李崇与章武王元融二人更是因为贪心,扛的绢太重而跌倒在地上,李崇扭伤了腰,元融扭伤了脚。胡太后看了很生气,让人把他们取的绢夺了,两手空空地出来,这件事在当时成为那些达官贵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而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绢,胡太后奇怪他为何拿得这么少,他回答道:“臣子我只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绢。”众人听了,都感到很惭愧。

    在当时,李崇、元融官至尚书令、章武王,算是“中央高级干部”了,什么样的场合没见过?什么样的好处没捞过?结果却为了几匹绢帛扭伤了腰和脚,不但颜面尽失,而且在太后面前摔了跟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实在不值。他们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完全是由于患得患失所致。如果他们不患得患失,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 怎么会惹得太后恼怒,闹出了一场笑话?又怎么会被后人耻笑?

    综观人间世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常理,可有些人总 想不通这层理儿,只要涉及个人利害得失之事,总少不了要去争,要去斗,要从争斗中得到更多。殊不知这种做法,总会给人带来莫名其妙的烦恼,难以言状的痛苦,排解不掉的忧愁。名利尽管得到,可是人的尊严丧失了,人的洁净丧失了,人的品味丧失了……这样,看来是有所“得”,但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更多?而且这种“得”究竟有什么意义?

    前些年,某杂志社编辑部评职称,有一个副编审的指标,竞争者却有三人。这三人中有两个是同一届大学本科毕业,有一个则晚两年,但文章颇具文采,并且有一篇在全国性的评选中获奖。若按照论资排辈,这个副高职称指标要在两位同期毕业者中选出一个;若按成就大小,这个副高指标则非第三人莫属。怎么办?经单位领导再三研究,再三斟酌,决定从工作时间长的两位中考虑,那位毕业晚两年的编辑也主动放弃竞争,待以后有机会再说。可是,那两位毕业时间和工作年限基本相同者,却争执不下,曾多次对论,各执己见,这是正常现象,并无什么可以厚非的。然而,其中有一位与领导的私交很好,而且善于溜须拍马、玩阴谋、耍诡计,曾不只一次在领导面前揭对方的短,夸自己的长,而且说得活灵活现,神乎其神,并且像乞丐讨饭一样讨取名利,像蚂蚁储食一样攒积荣誉。明智的人纵有天大的本领和业绩,也会尽量避免如此行事,免得他人说自己浅薄。功劳、优点尽可让别人去说,万不可盲目地推荐、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一朵花,把人家说成是豆腐渣,但此人却违反常情,竟愚蠢地这么做了,而且还果真奏了效,最后竟然如愿以偿。

    消息传出来之后,大家自然议论纷纷,有的说为了名利,不惜丧失人格总是令人可耻的;有的说别看他外表上表现得泰然自若,其实内心里没准儿像猫儿抓着似的;;还有的说当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已经丧失掉某些人生真正美好的东西……,他的所作所为使得 他声名扫地。而那位与他公平竞争不耍花招、不做手脚的人,两年后 也顺顺当当得到了副高职称,另一位明智退出的竞争者,过了三个春秋也顺顺利利的得到理想的职位。这两位当年没评上并获得广泛同情的编辑吃了多少亏呢?不过晚戴副高头衔两三年,少了点工资,可他们不争名、不争利的美德,众人可知。他们都感到自豪的不是因为自己终于得到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把握住了做人的道理。而那位编辑由于采取不正当行径争名夺利,到头来将自己的自由、尊严和人格丧失殆尽。两相比较,孰重孰轻,明眼人不是一目了然吗?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两者总是很难兼顾的。因此,在生活中,对于所拥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对于失去的东西,不要耿耿于怀,老是放不下;对于那些不该得到的东西,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这是精明、智慧和机智的生活态度。当然,在得失问题上,还要弄懂弄通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这正是祸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对得失,尤其对功名利禄方面的得失,应该淡泊一些,豁达一些,千万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著名古书《淮南子》中,有一个名叫塞翁的人,对这层道理看得很深,悟得很透。

    这个塞翁有一匹良马,雪白的鬃毛,高昂的头颅,雄健非常。一鞭扬起,如霹雳弦惊,那马听得飕飕风响,便驰骋往还,百里路程,常常一眨眼的工夫便跑完了。人们都说塞翁家里养着匹神马,实在比大将军的千里马跑得还快。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一天,这马儿脱缰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塞翁的亲朋好友得知此事,都尽力劝慰他,教他不要太伤心,但塞翁却丝毫没有忧愁的感觉,仍是那样快活、自在,黑黑的眼睛直瞅着来者,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马带着胡人的好马回来了。人们登门拜访,祝贺之声不绝于耳。

    塞翁说:“焉知非祸?”在别人看来,这样的好马失而复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哪有不恭贺的道理?何况塞翁的儿子喜欢骑马,家有良马,又有好骑手,这能是祸吗?没有料到,有一天,他儿子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很难看。于是,又有人来表示惋惜,塞翁又说:“焉知非福?”一年之后,朝廷下令讨伐胡人,年轻人纷纷被征召入伍,战死者占六七成,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残疾人免于征召,塞翁因此得以父子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失的相对性和得失转化的经常性、不可预料性。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得与失、祸与福总是相依相成的。想通这层道理,对名利问题上的得失,就大可不必斤斤计较了。如果是这样,看破了得与失相互转化的关系,就会觉得得到了固然好,失去了也无所谓。这样,自然会活得自在,活得安然,活得快乐,明智的生活态度正在于此。

    享誉五洲四海的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过得好的艺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的人,他的生活无时无处不充满忧虑,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他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乐趣,因而他的生命也获得久长。精神的 力量传递给肉体、感染着肉体,美好的情绪既能使人快乐,也能使生命延伸。所以,就让活得长久、过得快乐的艺术成为每一个人的座右铭吧,它可以使人生充满快乐。

    突破不平衡的心理误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态度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态度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买了别墅……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对比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