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举世飞旋的抢救者:万桐书-鄂地的奇人奇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中国湖北有些地方,历史上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天上飞大鹏,地上走鄂人。

    这样的话对湖北人而言,自然是赞誉了。把人比喻为破云而飞的大鹏,不怕风雨雷电的阻挠与挑战,振翅疾飞,一往无前,何等的神勇阿!

    鄂人在大地上走,当然不是无所作为地走,其意是深刻而又令人值得玩味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走”字,把古今鄂人带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生大舞台,亮相在世人的眼前,人们不得不对大有作为的鄂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了。

    对历史上的鄂人之中的精英与智者暂且不妨先放一放,先说说在晚清末年,特别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即将推翻满清王朝的前夕,在湖北汉口出现的许许多多的奇人奇事中的两位神秘的人物。

    这两位人物都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人杰。他们是革命党人中的秘密工作者,身负旨在推翻腐朽透顶的清王朝的重任。

    其中的一人名叫申先鄂,出生在汉口,他是同盟会的骨干人物,跟随孙中山先生已经多年了。

    他是法国留学生,原本是学习建筑专业的,回国后却没有施展所学专业的机会,腐朽的满清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日,将中国断送在外国列强的手中,置国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何言美化中国的建筑业呢!

    面对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申先鄂开始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对软弱无能的清王朝的统治十分不满。

    他是个很有文化品位的饱学之士,不仅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而且亲眼目睹了西方文明所给予人们的种种好处。

    他萌生了推翻满清王朝的念头,放弃了建筑事业,决意从事拯救国人灵魂的伟大事业。

    他从起初的模糊意识中逐渐转向清醒的认知,觉得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是正确而又可行,于是,他便主动地向革命党人靠近,在友人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的追随者。

    年近30岁的申先鄂,在革命党人的言传身教中不仅心窍大开,而且越来越变得机敏干练,聪慧过人。

    革命实践的历练使申先鄂变得有胆有识,沉着老练,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深受上级领导的器重。

    上级委派他到汉口从事地下党的秘密工作,营救被困的地下党人,开展有利于秘密起义工作。

    为了不暴露身份,便于隐蔽,不致被满清王朝所派出的密探发觉,他化名鄂先生,将自已的姓名颠倒过来,称为鄂先(申)生。

    鄂先生在汉口靠近口江码头的一条深巷的巷口,开设一家旅馆,名曰望江楼。

    望江楼并不十分气派,也不十分豪华,只不过是一座木制的二层小楼。

    这座与当时当地许许多多的木制小楼一样的二层小楼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样子,但它所承载的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所存在的意义也是非常不一般的。

    这只有它的主人鄂先生十分清楚,十分掌控,给它披上了神密而有光彩的外衣,其内在的机密和事态的进展除了鄂先生心知肚明外,还有与鄂先生身份一样的不少志士也深知其中的奥秘,而局外人是不明小楼存在的深层意义,也就是说小楼不仅是栖身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从事秘密活动的极其重要的所在。

    小楼所在的地方不仅可以让从水路往返的乘客住宿,也可以让从陆路往返的人们住进来,还可以让那些从空中“飞”来的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女老少们作为落脚之地,暂作休息,等消除了旅途的劳顿,然后再离去,另找别处或住或乐,随心所欲。

    既然是神秘联络的地方,那就自然不能让一般的所谓外人知道真相,更不能让满清王朝的鹰犬们知道其中的奥妙。

    当然,鄂先生除了十分谨慎外,还会采用许多为人所难以察觉的障眼法与隐蔽法来遮挡敌人的耳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引火烧身的隐患。

    无论是来自水路的客人的情报,还是来自陆地天空的客人的密令,都与上海广州等地上峯的安排有关,鄂先生接受这些有关起义的指示的时候,很小心也很兴奋。

    小心的原因在于作垂死挣扎的清廷像困兽犹斗似地拼命疯狂,以期活命,极力反扑,革命党人随时会有牺牲的危险。

    兴奋的原因在于浓重的黑暗的雾云已经逐渐趋于稀薄,革命的烈阳即将喷薄而出照亮神州大地,给人们带来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

    正当鄂先生面对远处的大江临窗眺望,心潮起伏的时候,不料浓黑的雾云从江心飞快地飘移而来,使鄂先生不禁心头一紧,发出不快的一声轻叹。

    随着轻叹的尾音,紧接着浓云黑雾顷刻间化作了淅淅沥沥的雨丝,向洞开的窗户飘进来,洒在鄂先生的脸上身上,鄂先生顿时感到一丝寒意掠过心头。

    然而鄂先生并不感到有多么冷,依然站在窗前固执地望着处于云雾笼罩之中的远处的江岸,听着逐渐放大了的雨的声音。

    慢慢而飘的细雨在风的催动下逐渐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猛,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哗哗而响地瓢泼大雨。

    伴随着风声和雨声,传来了江水拍岸的声音,鄂先生感到水路上的船舶将被阻断,难以远行,心中不由一阵紧张。

    紧张的原因是因为鄂先生刚才派人去接迎一位刚从上海来的从事地下党秘密工作的重要人物,此人特意到此传送总部有着配合起义的重要机密的,如果此人发生意外,不按预定的日期到达,那么将势必贻误战机,造成不利的局面。

    鄂先生为此焦急思虑,诅咒大风大雨大浪的无情,心想该如何改变这不利的情况,变险境为坦途。

    如果这位重要的人物被长江大浪打翻了航船而造成生命危险的活,那将等于战局失去指挥的信号,而处于盲人走夜路的境地,是十分危险的。

    如果这位重要的人物一旦葬身于大江,那么就等于即将起飞的大鹏失去了明锐眼睛,不知该如何飞翔,如何前行。

    所以,这个重要人物关系到汉口地区整个起义的步骤与布署,关系到成功与失败的命运,不能不引起鄂先生的关注与思虑。纷纷扰扰的思绪占据了鄂先生的整个身心,令他全神贯注于窗外的风雨和长江大浪的咆哮,忘记了泼洒入窗的大雨的进犯,忘记了头脸不断滴水的苦楚,恨不得长上一双不怕风吹雨打的铁翅,飞向江岸搭救落水的人。

    正当他焦急思虑而准备亲自动身前往江岸采取有效措施的时候,突然被有节奏的敲门声惊醒了。

    他急忙离开窗户走近办公桌,以同样很有节奏的声音传令敲门的人进入房间。

    他从敲门的声频中听出了需要见他的人是自己的亲信,也就是说他知道来人是谁。

    当门外的人听出房内人的声音后,便利索地推门而进,快步走近鄂先生,轻声而又急切地说:“鄂先生,贵客病倒在床下,请您看看。”

    说话的人年近30多岁,长得非常精悍,双目透出急切而又痛楚的光。

    他就是奉鄂先生之命前去接迎坐船而来的那位传送十万火急密件的人。

    他即是鄂先生的贴身保镖。

    此时他打扮成一位旅馆的总管,从服饰穿戴到举止言谈,都酷似操劳旅馆业务的人,全然看不出他是一个高明的枪手或者身怀绝技的会武之人。

    鄂先生听完他的报告,心中明白,但依然不动神色地说:“病情严重吗?”

    来人说:“十分严重!”

    鄂先生说:“我们要对客人负责,不能出现死人的事情,快请医生治病。”

    “我去请。”

    “不!我先看看。”

    于是,鄂先生随同来人走出房门,穿过走廊,走向临近后院的房间。

    鄂先生的保镖名叫申神,他是鄂先生的侄子,因为父亲在反清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他从小便在鄂先生的抚养教育下成长起来,鄂先生送他到佛山的反清武馆学习武功,又送他到广州军校学习军事技艺,练习枪法,使他成为身怀绝技的革命党人,特意保护鄂先生。

    他们为什么在房间里说暗语?

    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明说呢?

    因为,来这里的人很复杂也很频繁,有时住房不够住时,客人便在这间房子里住,曾住过不少不明身份的人,也住过清廷的官与兵,谁知道他们住房的目的不是侦察?

    鄂先生人手有限,防范也是有限的。为了提防敌人在房间里偷放窃听器之类的东西,鄂先生只好在房间里以平时训练好的暗语与申神说话。

    所谓“贵客病倒在床下”,指的就是那位重要的送情报的人受了严重的枪伤,住在秘密的地下室。

    鄂先生以对客人病情负责的态度为借口去看病人,别人听了绝不会产生什么不同寻常的怀疑,这便是鄂先生的智谋的显露。

    鄂先生的确机敏过人。

    鄂先生不愧为革命党人的精英。

    临近后院的那间大房子是申神的办公室,里间屋子是申神的寝室。白天他在外屋办公夜间他睡在里屋。

    也就是说无论白天黑夜,申神都坚守在这里外两间房。

    这外屋倒没有什么奥妙,而里屋却大有奥妙。

    奥妙究竟在什么地方?

    外人是不知道的。

    也难以发现有什么秘密。

    然而申神是心中有数的。

    申神的睡床很一般,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外人看见这样的床也不会产生什么惊讶或者质疑。

    然而,在这张并不起眼的床下却大有奥秘,这奥秘只有申神和他的叔父鄂先生知道。

    他们是这种奥秘的创造者。

    只有创造才会享用这样保命的奥秘。

    当你拉开铺向床下的地毯便会看到地板,床下的地板和房间的地板连成一片,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如果当你用脚使劲踩踏床下的地板,你会看到四尺见方的一块木板的边缘会出现桐油剥落的痕迹,顺着痕迹用刀去撬,就会撬起木板而看到一个漆黑的洞口。

    从洞口下去,便是木制的梯子,顺梯而下,左拐延伸,有道木门,打开门即是一间很大的地下室。地下室也有暗道,暗道向右拐,就可以走出后院进入长满竹子的山间,越过山坡就可以走向通往机场的山路。

    所以,这间神秘的地下室既可进又可出,既是藏身的地方,又是活命的出口。

    这是鄂先生的杰作。

    更是鄂先生的战地。

    他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鄂先生和他的保镖申神进入地下室,看到受伤的人躺在床上闭着两眼,处于昏迷之中。在鄂先生发出接头暗语后,昏迷的人慢慢睁开两眼,也轻轻地说出了暗语。

    鄂先生的暗语使昏迷者神心一振:“夜来风雨声。”

    昏迷者望望鄂先生,翕动着嘴巴,露出几分光彩,缓慢而又费力地说出:“花落知多少?”

    鄂先生抓住昏迷者的手,使劲捏了三下,昏迷者点了三下头,便示意在他的胸前内衣中夹有密件,让鄂先生伸手取出。

    按照昏迷者的暗示,鄂先生很快从他的内衣布层中取了出了暗语写就的机密。

    鄂先生看过机密恍然大悟。

    他不由看看怀表,露出十分焦急的神情。

    他当即指示惊疑的申神按照密件的计划和时间,通知所有准备起义的各武装分部,立即做好临战的准备,等待起义时间的到来。

    申神按照鄂先生的紧急指示,走出地下室很快消失在风雨飘摇的夜色中。

    昏迷的人是孙中山先生起义总部的情报机构所属上海分站的机要人员,代号为海鸟。

    他不仅要将起义的机密送达到汉口武装起义的分部,也要将汉口分部的机密反馈给上海指挥部,再由上海情报站转送总指挥部呈送孙中山先生,以便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一举掀起全国统一武装起义的高潮,推翻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

    如果此人死了,那么反馈的大事就会陷入困境,更换人必然要费很大的周折,必然会造成种种接头的困惑,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昏迷者的生还至关重要。

    此人必须活下来而不能被死神掠走。

    鄂先生有责任检查他的枪伤。

    经过仔细而又费力的检查,鄂先生发现在他的体内距离肺叶仅有几毫米的血管外壁上有一颗英国毛瑟式长枪子弹,堵塞了血管的正常循环,导致心脏衰弱达于极点。

    难怪昏迷者大口喘气而出语困难。

    他的生命处于快要结束的危险境地。

    他的生死关系到整个的战局。

    必须挽救即将被死神带走的革命者的宝贵生命,让他焕发出新生的活力与战斗的勇气,是鄂先生应尽的职责。

    昏迷者是革命党人的骄傲。

    也是临危不惧甘愿献身的勇士。

    当长江大浪掀翻了轮船而即将造成船沉人亡的时刻,昏迷者想到了身负的重任,想到了机密的重要,决心必须活着死里逃生而将机密传送到目的地。

    代号海鸟的昏迷者万万没有想到当他携带机密从上海出发时,已被清廷的密探机关所发觉,当即派出两位身手不凡的所谓神探暗中跟踪了。

    他们的目的是从代号海鸟的行踪中了解并掌握汉口起义分部的动向,找出武装起义总指挥部的秘密所在,企图趁机将起义者的上层机关及其首要人物一网打尽,来个斩草除根,一举消灭起义的武装部队。

    当风浪打翻轮船即将沉没时,代号海鸟悄无声息的义无反顾地跳船入水了。他想与风浪搏斗游上江岸,凭他的水上功夫完全可以从怒吼的水浪中求生上岸。

    革命的信念鼓舞着他非冒死不可,有关起义的机密文件比他的生命更重要,更伟大,他绝不能轻易的死去而导致汉口武装起义的失败。

    关系着成千上万的革命党人的生命的文件给他以无穷无尽的力量,他在江中不停地游斗,时而被浪头打入水底,时而憋足了底气游上水浪,拼命向长江石岸游去。

    在他用尽浑身力量战胜了大风大浪的袭击,游上江岸的时候,不幸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当他刚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崎岖而又奇滑的江岸后,还未来得及站起身子,两支乌黑而又冷森的枪口便对准了他的脑袋。

    紧接着从长江水浪中游来两名浑身淋着水的彪形大汉,费力的爬上江岸,向海鸟偷偷地靠拢。

    游上江岸的那两位大汉便是从上海暗中跟踪他的清廷神探。

    用枪口对准他的便是在汉口堵截他的清廷的密探。他们是接到跟踪神探事先发出的情报而来江边捕获海鸟的。

    枪口下海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容犹豫,当即想来个鲤鱼打挺跳入江水,躲过一劫。然而眼前却猛然出现了游上岸的两个凶神恶煞似的大汉,堵住了他的退路。

    海鸟在江岸被突然围住了,前有枪口,后有凶汉,眼看就被俘获了。

    海鸟不想成为俘虏。

    也不想轻易的送命。

    他要活下来完成上级交给的使命。

    然而情势十分危险,该怎么办?

    他决定虚晃一招,打倒那两个游上江岸的大汉,复入江水,以图逃命。

    然而,他已经浑身无力了。

    他连喘息的力气都没有了。

    而那两个大汉是在水浪中坐着皮筏子游上江岸的,他们显然还有力量对付他,还有精力捕捉他,更何况他们上岸后正准备从内衣中掏着事先藏好的手枪。

    海鸟也想从内衣中掏枪,但已经来不及了,持枪的两位密探早已发出了命令:“不许劫!举起手来!否则,打死你!”

    在僵持的刹那间海鸟很想出击,但严重而又逼命的情势不容他出手。

    他暗暗自语:不能鲁莽。沉住气,冷静!怎么办?

    他急切地思考。

    时间不等人。快决定。他催着自己。

    思虑再三,他终于决定冒死跳江了。

    他鼓足浑身的力气,一咬牙,准备突击了。

    突然,他听到了两声来自江岸的枪声。

    风声和水浪声混合在一起大得刺耳,猛得惊心,但海鸟依然还是很清楚的听出在这暗夜中所传出的两声枪响。

    他以为是两位密探看破了他的心思和举动,当机立断对他开枪了。

    一瞬间,在他的脑海里闪过令他懊丧不已的两个字:完了!

    嘴里念叨着“完了”。但身子依然不倒。脑袋也很清醒。

    这究竟是怎么会事?

    他想不明也说不清。下意识地扭过头望着发出枪声的地方。

    忽然他看到用枪对着他的那两个密探不声不响地倒在江岸的雨水中。

    夜色深沉,风雨交加,浪涛怒吼,景象凄惨,但江岸特设的电灯光仍在闪亮着为航船引路,虽然惨淡微弱,余光昏黄得十分可怜,然而,眼光敏锐的海鸟还是借助余光的照射,看清了躺倒在地的两具死尸和死尸后忽显的一个人影。

    海鸟被眼前模糊的景像迷忽得思绪有些紊乱了。

    但他很快又理顺了思路,极力思考着眼前的一切,隐隐觉得似乎有营救他的人出现了。

    但不很十分确定,会不会是一切混乱之中偶然出现的误会。

    会不会是错觉与错乱中的误杀?

    情况十分复杂,任何误解与误判都会导致危险的后果。

    他暂且处于猜疑的思路中。

    他的动作也处于一时犹豫中。

    蓦地,他看到远处忽显的人影猛地向江边抛出了一支忽燃的发出声响的鞭炮。

    那燃烧的震响的鞭炮虽然在一瞬间被风雨打灭了。亮光并不很强。

    但他还是清楚地看到了。

    他突然明白了那是自己的战友发出的接头的信号。

    这是事先由总部和分部秘密约定好的火光信号。

    于是他断定那飘忽不定的人影便是汉口分部派来营救他的人。

    自己的战友神不知鬼不觉地暗中枪杀了敌人的杀手,来助他一臂之力,他感到很欣慰。

    来的正是时候。他不由大着胆子猛然跃起冲向逼迫他的那两个爬上岸的大汉,左右分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疾点那两个人的昏睡穴。

    他不想杀死那两个人。

    他想留下两个活口弄清敌人的战术意图,达到摧毁清廷在汉口的军事指挥部,使敌人大乱阵脚,一败涂地。

    但那两个大汉拳脚利落,武功高强,善于赤手格斗,并不像海鸟想象的那样愚笨。

    几经交手,招招落空。

    海鸟心想无法战胜对手,只好伺机脱身,免得在缠斗中耽误时间,误了情报所规定的宝贵时间,影响军事大局。

    他果断地飘身而起,向远处发出火光信号的地方奔去。

    他脱身心切,没有想到那两个大汉会掏出手枪对付他。

    就在他转身而起的刹那间,有一位大汉眼疾手快,用手枪对准他的侧胸打了一枪,他两眼一黑,双腿一软,无力地倒在地上任由雨水飘打。

    此时,那远处的人影已经意识到了会有不测的恶果,几个纵跃,飞快地飘向倒地的海鸟,对那两个大汉连发两枪,两颗枪弹不偏不倚地打准两个大汉的胸部,两个凶猛的大汉来不及还手,立刻一一倒在血泊中。

    那飘忽的神秘的人影枪法如此准确,如此高明,他究竟是什么人?

    他正是鄂先生派来接迎海鸟的神枪手申神。

    申神飞快地扑向倒地的海鸟,一摸他的鼻息——尚有气息,人未死。

    申神立即背起昏迷的海鸟,飘然而起,很快消失在风雨交加的茫茫夜色中。

    听到枪声的清兵和探子们立刻火速奔向江岸,企图活捉秘密举事的革命党人。

    但他们来晚了。

    当荷枪实弹气势汹汹的清廷密探与武装官兵们来到现场,看到四具躺在血水中的死尸不胜惊讶!

    究竟是什么人杀害了官兵神探,他们只有望尸兴叹而无追踪捕捉的份儿。

    他们只好无功而回,向他们的昏睡的主子报丧去了。

    申神借助夜色之中的风雨的遮挡,一路无阻地把海鸟背到了旅馆的秘密地下室,一边抢救,一边向鄂先生报告了江岸枪战的经过情况,鄂先生赞扬了申神的机智与英勇。

    为了抢救海鸟的生命,鄂先生决定亲自出面去找另外一个以医生作掩护的革命党人。

    这位挂牌行医的地下工作者是鄂先生的挚友,两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互相激励,相互关照,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曾发誓为推翻腐朽的清廷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位医生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而且在为人处世上注重人品学问,特别敬重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伟大人格,对孙中山先生弃医救国的行为十分感动,认为孙中山先生的主张与行为是哲人的大德壮举,是远见卓识的表现,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符天意下合民情。所以,不仅效法孙中山将救死扶伤的医术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中,而且以实际行动为革命党人的义举奉献自己的一切,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的大力支持。

    他把鄂先生视为知己与兄长,认为鄂先生不仅是他的引路人,而且也是他的相濡以沫的良师益友,更是他的最亲切的顶头上司。

    然而鄂先生始终不摆上司的架子,与他接触共事始终以朋友的身份待他,这令他十分感动十分钦敬,鄂先生的存在使他精神充实生活有趣前程远大未来有望,所以,他觉得人生充满了乐趣和深远的意义。

    所以他觉得自己并没有虚度年华。

    他为自己所作的一切而感到充实感到自豪。

    他的名字叫万勖之。

    他原本出生贵州遵义的一个医药世家。

    他本想以医术救治病弱的国民,强健国人的身体,抵抗外国列强的进犯。

    然而多年的实践却无成效,感到异常的迷茫和苦闷。

    在鄂先生的引导和启发下他认识并与孙中山先生进行了交谈,被孙中山先生唤起民众,振奋精神,医治人的灵魂与精神,让睡狮猛醒,赶走入侵的外敌,实现中国的独立与强大等哲理所感化所顿悟,毅然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献身于革命。

    孙中山先生的理论使他大开心窍。

    孙中山先生的实践令他心明眼亮。

    他以挂牌医生的职业传递革命党人的秘密,抢救革命党人的伤员,为革命党人转送医药用品和各种器械,被誉为革命的救护神。

    每当他救活一个革命的勇士,就感到无比的兴奋,仿佛自己亲手推动社会前进了一步,亲手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底,为民主共和国的早日实现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他出生到这个封建社会的时候,起初他并不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该是多么可怕,也不懂得应该怎样看待这个不合理的社会,更不明白人生的旅途多么艰难,活下去是多么痛苦多么不幸。

    到了他该读书的年岁时,他的做了一辈子医生的父亲,给他讲了许多饱受折磨与痛苦的例子,让他明白生活在腐败不堪的清王朝统治下的国家是如何的悲苦,生活是多么的穷苦,洋人是如何掠夺中国的,如何欺压中国百姓的,而卖国求荣软弱无能的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是何等昏庸何等的可恶。

    生活在这样的制度下人人都没有尊严可谈,没有人格保障,没有生活的出路。

    作为行医的人同样面临无法生存的危途,同样存在着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顾虑,同样每日每时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同样受到达官贵人们的侮辱与迫害。

    既然出生在这样的社会,你就无法逃避地忍受社会的不公,就得咬紧牙关克服种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生存下去,生活下去。

    为了不断地鼓励他正视现实。奋斗下去,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叫万勖之。

    勖之便是不断勉励的意思,不断奋进的意思。所以,万勖之在父亲的苦口婆心的鼓励下树立人生即奋斗的观念。

    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诲,万勖之对清王朝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和反抗的心理。

    所以,当鄂先生进入他的生活,一经交谈,便立即成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好友。

    继而又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

    以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为掩护做地下党的秘密工作,起初他感到很危险,多少还有难以适应的支撑的压力。

    经过不断地磨练与巧斗,他逐渐成熟起来,沉稳与老练,机敏与周旋与日俱进,使他一扫畏难的情绪,成为具有大智大勇的革命志士。

    鄂先生和广大的革命党人是他的主心骨。

    孙中山先生和一大批英明的领导人是他的靠山和榜样。

    他看到了光明的曙光已经照耀在眼前,远大的理想即将实现,他很振奋,无所畏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夜已深沉,阒无人迹。唯有大风裹挟着疾雨不停地泼洒在大地上,泼洒在他的诊所的屋顶上,发出令人不安的凄惨之声。

    万勖之坐在冷清的诊所里,借助昏黄的灯光正在配制药物。

    此前他接到过鄂先生的口谕,说最近将有一场激烈的战斗,会有人员的伤亡,要他事先做好一切准备,配制好抢救伤员的药品,以备急需急用。

    为此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着,连自己的家也不回,守在诊所里等候命令。

    他隐隐的感到今夜将会有新的任务要他去完成,究竟是什么任务,他不甚明确,只是一种潜意识感觉而已。

    他静下心耐心地工作着,等候着,不时地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瞧着夜色之中的街市,看有什么动静。

    配完了药品他活动了一下身子骨,铺好床被,吹灭了灯光,躺在床上准备就寝了。

    不知什么原因他总时辗转反侧地难以入眠。他在心中数着数字排除纷乱的心绪,强迫自己入眠。

    他终于在昏睡中逐渐入眠了。

    可是,突然又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从床上惊醒,他立即起身下床,侧耳谛听了一下立即走向房门。

    当他开开门,点亮了油灯,却看到站在眼前的竟是一位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鼻架一副水晶眼镜的老头,他不禁愕然。

    那老头手里拿一把雨伞,对他一笑。他感到那笑声似乎很熟悉,却看不出是何人的笑声,他一时陷入迷茫中。

    老头终于摘下眼睛亮相了。

    他仔细看了看终于认出来了。

    他禁不住轻声发问:“原来是你啊!为何如此打扮?”

    老头仍然笑着说:“迫不得已啊!只好如此掩人耳目。连你都认不出来了,说明我打扮的很成功啊!”

    “出了什么事?”

    “你坐下听我说。别紧张,不会有事的。”

    于是,老头说明了来意。

    万勖之听后恍然大悟了。

    这老头不是别人,正是革命党人设立在汉口情报分站的主人鄂先生。

    一般来说,根据情报部门的规定,理应是单线联系,或者是以物示意相互暗递情报,更不会有负责实质部门的首脑人物亲自出面与下属直接接头或联络。

    鄂先生为何要破例亲自出面与万勖之接头呢?

    这其中到底有何奥秘呢?

    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猜疑。

    自然会令人费解。

    世上的事情总是无奇不有,出人意料之外。

    说开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鄂先生奉命从上海来到汉口建立情报网的时候,还没有被任命当秘密情报站的主任,只是一般的联络工作者。

    此时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因为突然的肠炎发作呕吐不已,腹痛难忍,只好到万勖之的诊所治病,结果服下药很快见效了。

    鄂先生认为万勖之的医术很高明,产生了钦敬之情。及至交谈后又认为万勖之谈吐不俗,博学多才,颇有见识,是个很有作为的医生。

    在多次的交谈中鄂先生发现万勖之对清廷怀有敌意,对孙中山很有好感,就主动交他为友。

    经过多次的试探鄂先生发觉此人很想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门徒,便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并让他抢救了几个在秘密战斗中负伤的革命的仁人志士。

    经过多次的生死考察,鄂先生断定他是真心参加革命的人,而不是口是心非之徒,也不是沽名钓誉之辈,就与他开诚布公地谈起结拜兄弟之事,万勖之喜出望外,设立酒宴,与鄂先生正式结拜为异姓兄弟。鄂先生比万勖之大七岁,为兄,万勖之为弟。

    就这样鄂先生与万勖之成为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

    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关系谁也没有外传于人,所以,任何人并不知道万勖之的秘密身份只知道他是个治病的医生。

    在秘密情报组织中,鄂先生一直与万勖之直接接头,不容别人插手。

    这种关系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如今,已有好多年的时间了。

    时间的考验已经证实他们心心相印,忠贞不贰,谁也不会背叛谁,所以,鄂先生放心大胆地与万勖之直接联络。

    鄂先生把海鸟受伤的事情讲给万勖之,要他当即抢救。万勖之立即配好了枪伤用药,并带上药用器械,同样化妆成一个住宿商人的模样,吹灭了灯光,走出诊所,打起雨伞,走向旅馆。

    他们二人先住进事先准备好的一间住房,然后又走出房间,轻轻溜进申神的住房,从里间房的床下洞走入秘密地下室,为海鸟动手术。

    为了以防不测,鄂先生让另外两个名为侍役,实为情报员的人住进原先他们进入的房间,以遮人耳目。

    一切都做的合情合理毫无破绽。

    一切都在风雨的掩护下悄然进行。

    足见鄂先生是何等的小心谨慎,巧于安排,万无一失,不亏为足智多谋的领导者。

    对海鸟的致命似的枪伤万勖之早已碰到过很多例,为不少伤员动过手术,所以,万勖之毫不费劲地成功的为海鸟做了手术,取出了一颗几乎要了命的子弹,并上好了药,包扎好之后,又叮咛伤者应当注意的一些事,然后离开秘室住进了鄂先生的卧室。

    他们二人又畅谈了很长时间,才沉沉入睡,天亮后,万勖之乔装改扮离去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静养与调理,海鸟的伤势好转了,行走如常,便又投入到紧张而又危险的情报工作中去。

    海鸟正式出门了,按照总部的计划,他要回上海执行紧急任务了。

    但他必须做全面的化妆与装扮,否则将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鄂先生为他设计了一套老年人的服装,要他装扮成江湖郎中,远走上海。

    这套服装不能让外人做,必须找可靠的人做,才会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再三的考虑,鄂先生决定让万勖之的夫人亲手做。

    万勖之的夫人虽然不清楚自己的丈夫和鄂先生所做的机密大事,但也能够猜测到几分,但她从来不打听他们的秘事,也不阻拦自己的丈夫冒生死之险去做事。

    相反,她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的秘事。究竟他们做了什么秘事,她是不很清楚的。

    她不仅为人诚恳,朴实,而且非常勤劳节俭,处处为丈夫着想,宁可自己吃点苦,也不愿累及自己的丈夫。

    她名叫王维珍,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中,从小养成了勤劳吃苦,任劳任怨,勤俭持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深受街坊四邻的爱戴。

    她为了贴补家庭的经济费用,尚未出嫁时就学会了缝纫工作,做起衣服来很利索很在行,颇受人们的欢迎。

    她与万勖之结婚后,仍然坚持做裁缝,不仅会裁剪会设计,而且会缝纫。

    她做出的衣服很精致也很考究。无论是长袍马褂还是西服女裙,俱都做得很到位很美观。

    鄂先生常到万勖之的家中叙谈,看过王维珍做过的衣服,觉得做工很到位,做出的服装无可挑剔。

    鄂先生来到万勖之家中,受到王维珍的热情招待。

    万勖之告诉王维珍做衣裳的事情时,却受到鄂先生的阻拦,万勖之不禁愕然,追问他为何又变卦呢?

    鄂先生只笑不答,弄得万勖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死死地盯着鄂先生不说一句话。

    过了一会儿,王维珍又问鄂先生是否嫌她做的不好,要另请高明呢?

    王维珍的问话使鄂先生沉不住气了,觉得王维珍误解了他的意思,只好不藏不掩地笑着说“弟妹误解了我的意思。我不是嫌你的做工不好,而是——”

    王维珍不依不饶地追问:“而是什么!”

    鄂先生只好指着王维珍的身体,微笑着说:“你有了身孕,我不忍心让你劳累啊!”

    王维珍释然地说:“我当什么事,原来说我是个大肚子,这不碍事,我一直这么干,从来没出过什么事,你放心吧!快说,做什么样子,别耽搁啦!”

    鄂先生仍然有顾虑,不肯爽快地答应。

    万勖之只好从旁为自己的妻子帮腔,敦促鄂先生打消顾虑,说出服饰的样子与大小尺寸。

    面对他们夫妇二人的再三催促,鄂先生只好打消顾虑,同意王维珍的要求,说出样子和大小尺寸,并说明这是紧急活儿,要的快,要赶时间,恐怕做起来很累的,能否经受得了。

    王维珍很爽快地说:“你放心,我不累,不会误你的事,会按时做好的,好了,别啰嗦了。现在开饭啦!你们先吃饭吧!”

    听了王维珍的话,鄂先生很受感动,觉得她是世上最好的女人。也是值得信赖的女人。

    鄂先生吃完王维珍亲手所做的饭,说了许多感激的话,然后放心地离去了。

    王维珍仔细端详着衣服的设计陷入沉思:这又是为秘密工作者设计的衣服,我必须尽力做好,必须提前做出来,万一情况有变,时间提前了,人要走了,衣服没有,岂不是误了大事?

    她展开黑色的布料一边量着尺寸,一边小声地问万勖之:“这又是化装用的衣裳?”

    万勖之一边帮她铺衣料,一边摇头说:“我跟你一样,不清楚。”

    “还瞒我?”

    “不瞒!瞒你,就不会叫你做了。”

    “放心好啦!我不会泄密的。”

    “你怎么知道化装用?”

    “这不明摆着吗?”

    “我怎么看不出?”

    “别装了。做这黑色长衫,是江湖郎中穿的,可长衫里面的背心有夹层,还放上铁板,还不明明是防弹衣吗?”

    “那有什么?防身有什么不好?”

    “还有这裤子,虽说是散腿,可腰上还有双层布夹子,显然是藏手枪用的。”

    “时局这么乱,藏把手枪也是应该的。”

    “当然。我说的是这人也是秘密工作者?”

    “心里明白就好,不用问,不该知道的别知道,你问我,我问谁去?只管干活吧!”

    “你和鄂先生干的事,都是大事,我明白,我支持,你们有保密制度,不过我是你老婆呀!也该让我知道啊!”

    听了王维珍的话,万勖之很有感慨,觉得不该瞒她,不该让她受委屈,她毕竟是自己的结发妻子,信得过的爱人。

    可转念又一想,革命党人的情报机关是有严格纪律的,不能把秘密随意告诉无关的人,更不能随意泄密,即使是自己的妻子儿女也要守口如瓶,否则,一旦泄密,将会造成不可收拾的严重恶果,那时悔之晚矣!

    万勖之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是拯救中国的大事,是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事,他对自己所做的事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思想,倾注了全部的经历和热情,他坚信他所作的事肯定会成功,理想必然会实现,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

    他也明白自己所做的秘事是危险的,没有丝毫安全可言。他是抱着杀身成仁的决心来做这种大事的,随时都有可能被抓被关被杀的可能,但他不怕不退不缩,他早已做好了自我牺牲的精神准备。

    但他不能让自己的妻子担惊受怕,他要为自己的妻子着想,不能让她过多的承受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她知道的具体的秘密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减少她的心理压力。

    她毕竟不是保密组织中的人,尽管她可以猜测其中的奥秘,但我不能告诉她不该知道的事情。

    这样对她是有好处的,万一我被捕了,连累到她了,敌人会严审她的,会采用种种不可思议的手段逼迫她的,而她因为什么也不知道,自然会坦然应对的,如此以来,便不会发生令人遗憾的事情。

    他这样做并不是不相信自己的妻子,相反,他很相信很信任自己的妻子,认为即使有一天妻子因他入狱了,因他而被杀头了,妻子也不会出卖他的,不会背叛他的。

    这是多年来一起生活,一起恩爱,多年考验才得出的结论。

    事实上她已经暗中观察到了他所做的秘事。而且又间接的参与了。她总是一声不吭地帮他做事,毫无怨言。

    今天她忍不住了,终于明说了。

    万勖之觉得既然窗户纸被捅开了,那么就索性把那层纸亮开吧!

    但他不能明显地说出所有的机密和意图,他顺着她的猜测和疑问解释了这套衣裳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这套衣服所能起的防范作用,由这套衣服说明了他们所做的事情的伟大意义,说明了当今社会的无比黑暗,说明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的道理和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的伟大意义和作用,使她豁然开朗,精神振奋,感受到了自己丈夫的远见卓识,体会到了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深远意义。

    也就是说万勖之对自己的妻子讲述了清廷必败,而革命必胜的道理。

    讲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消除黑暗,燃放光明的豪迈之举,英雄所为。

    王维珍听后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了不起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人。

    她不再追问那些具体的事情的细节了。

    她停止了说话,把全部精力一下子都投入到了裁剪和缝纫工作中,用实干的精神来支撑自己丈夫所做的事情。

    这套衣服是很复杂很难做的,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不能有丝毫的破绽,否则将会影响到人身安危。

    紧迫的期限不容惯常的做法,为了不误交货的日期,她必须夜以继日地赶,成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她既是裁剪师又是缝纫工。她的心细和手巧是令人敬佩的。她干起活来可以说是不要命的,为了做好这套衣服她彻夜不眠,甚至忘了吃饭喝水。

    由于过度的熬夜和劳累,她几次几乎晕倒在地。当自己的丈夫来到身边时,她极力装出精力充沛无有倦意的样子,免去丈夫的顾虑和担心。

    在她废寝忘食的赶制下,终于提前一天完成了这套服装的制做,让自己的丈夫送交给鄂先生。

    鄂先生让海鸟穿在身上一看,非常合身,肥瘦长短都很到位。式样既美观又大方,针线缝制得既缜密又结实,做工实在是无可挑剔。

    鄂先生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声赞扬王维珍是个恪尽职守的好裁缝,是个了不起的好女人。

    他表示夜里亲自去见王维珍,给她送去酬金,表示谢意。

    然而,万勖之婉言谢绝了。他借口鄂先生工作繁忙,时间宝贵,阻止前去他家面谢自己的妻子。

    他说他代为转告。

    鄂先生说他很喜欢吃王维珍做的湖南特有的旦旦面和辣角面,要他转告王维珍,他晚上肯定去。

    万勖之又婉转地拒绝了。理由是离他诊所不远的街上有家饭馆可以吃到鄂先生所说的面,他可以陪鄂先生吃。

    鄂先生从万勖之的表情上看出不易察觉的难言之苦,心想他为何有与平日不同的表现?平日里万勖之主动请他到家赴宴,而今日我主动要求,他却拒我于门外,究竟为什么表现得这样反常?

    鄂先生不禁诧异地问他。

    “你为什么这样反常?究竟出了什么事?”

    万勖之反倒坦然地说:“你多疑了,什么事也没有。我是怕你太费神了。”

    鄂先生仍然追问:“不!你别瞒我,肯定有事,说吧!究竟有什么事?”

    万勖之巧言遮挡说:“我跟她吵架了,她心情不好,过几天再去吧!”

    鄂先生很了解王维珍对万勖之的感情很深厚,绝不会跟他吵架。

    于是,鄂先生玩笑似地说:“真人面前能说假话吗?我会信吗?还是从实招来,究竟出了什么事?”

    万勖之心想鄂先生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他既然看出了我的蛛丝马迹,那么,任我怎样百般巧言辩解,他也是不会释疑的,倒不如如实相告吧!

    于是,万勖之迫不得已,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