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举世飞旋的抢救者:万桐书-痛不欲生失爱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万桐书把门开开,看到哈萨克族的工人逊乃别克站在门外伤心地看着他,并小声说他已经知道了孩子的事,前来帮忙为孩子料理后事的。

    万桐书把他让进屋子里,请他用茶。

    他坐在桌子旁的凳子上对万桐书说:“请万教授节哀顺变,赶快办后事吧!我办过这种丧葬事,请让我帮忙吧!”

    万桐书心想不能延长时间了,时间越长,连晓梅越痛苦,会不断地哭,哭坏了身体会影响工作的。

    于是他对逊乃别克说:“好,请你帮忙,把孩子埋葬了。”

    他说完又不知怎么办,望着逊乃别克陷入迷茫中。

    逊乃别克在大院里负责清扫垃圾、打扫办公室和排练厅等,平日里也给万桐书的工作组买些生活用品,相处的很和谐很有感情,他非常喜欢唱歌跳舞,经常请教万桐书和连晓梅,他们都很热情的指导他,帮助他。他很受感动。

    由于他很年轻,很青春,很有活力,又爱刻苦学习,万桐书把他当学生看待,教给他许多关于演唱与表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他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近在剧团的演出中,有个青年演员因病不能参加演出,团长很着急,万桐书推荐他顶替那青年演员参加演出,结果他表演的很出色,受到团长的表扬,打算培养他,让他去进修班学习。

    团长和演员们都很惊奇地问他为什么表演的这么好,演唱的这么到位,这么动人,他回答说都是万教授和连教授耐心教导的结果。

    他对万桐书非常敬佩,敬佩他的人品,敬佩他的学问,敬佩他忘我工作的精神,处处以万桐书为榜样要,不断提高他的水平。

    他本来是给万桐书的幼儿来送牛奶的,可走到门口听到了连晓梅的哭声,又听到了万桐书劝慰连晓梅的声音,于是他知道幼儿不幸去世了。

    他赶忙又走回家拿出了一个又大又好看的长木箱——这是硬柞木的箱子,质地很坚固,制做很精美,刻着美丽的花纹。他用这箱子装衣服,此时他取出了衣服。

    他又拿了一把新铁铣和一把新镐头。

    他拿着这三样东西又来到万桐书的房门前等候哭声停止了,打算进去帮忙。

    他把东西放在门外进屋了。

    当他征得万桐书的同意,就走出房门,把门外的三样东西拿进屋子里。

    看到热情的逊乃别克来帮忙,连晓梅也止住了哭声,她对逊乃别克表示感谢。

    逊乃别克又劝慰了她,说幼儿升天是最纯净最圣洁最没有杂念的事情,不要让伤心的哭声惊动他,保证他的纯洁的灵魂升入幸福的天堂。

    连晓梅听了他的话,也觉得有道理,就忍住自己的悲伤,再没有大哭。

    他们在木箱的箱底铺了一床小棉被,给孩子穿上新衣服,把可怜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箱,又在木箱的周围放了一些新买的布,在孩子身上盖上厚厚的布单,然后把箱盖钉好。

    逊乃别克抱起木箱,万桐书拿上铁铣和镐头,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家门。

    他们走出大院,穿过对面的新疆大学的校园,走到学院外南面的一座土山上,在山坡的顶部,选择了一块平坦的地方,挖了一个宽大的深穴。

    逊乃别克征询万桐书的意见:“孩子的头向哪个方向?”

    万桐书果断地回答:“朝东面,朝北京。”

    他们把木箱轻轻地放入深穴,让小孩的头向北京的方面伸去。

    万桐书一边埋着土,一边默默地说:“好了孩子,你好好地安息吧!等爸爸和妈妈完成了工作任务,一定带你回去……”

    等他们埋葬完孩子,东边的天空出现了朦胧的白光,随着那白光不断的扩大上升,他们迈着沉重的脚步向山坡下慢慢走去。

    他们在逐渐升起的旭日中离开了墓地。

    万桐书强抑心头的悲痛,仍然坚持记谱的工作,他把对孩子的哀痛化作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忘我的工作着,由于埋头于工作,对死去的孩子的伤痛也就慢慢的淡化了。

    由于十二木卡姆是由十二组不同调式的组曲组成,再加上最后的终结性的组曲,形成了十三组结构宏大而曲调丰富的完整和谐的独特结构,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气势宏大的套曲。

    组成十二木卡姆宏大套曲的各部分犹如漫长而复杂的黄河长江之中的水花激流,浪涛漩涡,闪现出多姿多彩的奇观,发出不同音色的响声,使人神迷心往。

    十二木卡姆演唱的许多特殊风格,许多不同于一般音乐调式的旋律,超出了传统音乐的记谱符号,单纯使用已有的传统音乐的符号是不能满足十二木卡姆音乐曲谱的需要的。

    这不仅需要借鉴外国音乐的符号,还必须绞尽脑汗创造新的装饰音的符号,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而又出色的完成记谱的工作任务。

    如:十二木卡姆中的手鼓伴奏的鼓点既丰富又严谨,既活泼又规范,既生动又合理,要想记录下来很困难,因为没有现成的手鼓谱但又不能不记,怎么办?

    不记是最大的缺陷和遗憾。

    要记又没有现成的曲谱。

    万桐书处于两难之中发愁。

    发愁是无济于事的。

    必须知难而上运用创造的智慧扫除前进的障碍,成为胜利者。

    万桐书废寝忘食地思考着,不知疲倦地翻阅着国内和国外有关的音乐参考资料,处心积虑地在纸上画着写着,他的身影伴随着灯光彻夜不眠,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创造符号的思维中,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忘记了个人的安危,他自言自语地说即使毁灭了自己,也要创造出新的符号。

    他的决心感动了音乐艺术的缪斯,他的精神激励了思维的天神,他终于产生了音乐创造的灵感,也许是他幼年时的天性又恢复了,他在激活了的脑海中出现了创造的新的符号,那些奇妙的符号的欢笑的面孔站在他的眼前。

    万桐书终于成功了。

    他终于创造出二线谱。

    十二木卡姆的手鼓伴奏的鼓点终于以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了。

    又如:7/8的节拍和切分2/4拍的确定,也是相当困难的,不确定是绝对不行的。怎么办?

    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查找资料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根本没有资料可参考。

    这是个很大的难题。

    又是一座山峰挡住了去路。

    犹如当年的哥德巴赫数学难题摆在了华罗庚的面前。

    不破不立。要立就必须破了。

    要走前人不曾走过的路。

    要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

    万桐书到维哈剧团的艺术大师们中间去请教,去感受。

    他仔细观看了民间的萨马舞蹈和麦西莱甫中的“赛乃姆”歌舞,从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

    他又跟舞蹈家一块研究切磋,终于悟性顿开,才把节拍确定下来,解决了歌谱的记录问题。

    万桐书在记谱工作中是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他不仅根据录音记谱,而且在无法记谱的过程中创造性和发明了许多不曾有的新谱的符号来记录演唱的歌曲和乐曲,这在一般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他被称为记谱的超人。

    被当时音乐界的专家学者誉为谱神。

    经过长时间艰苦而又创造性的记谱工作,万桐书终于按计划按方案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对十二木卡姆的记谱任务。

    经过上级部门的验证和审核,完全符合达标的要求。

    万桐书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嘉奖。

    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将此视为万里长征的良好开端。

    他在当时发言谈感想时语重心长地说这只不过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不过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见他是非常谦虚的。

    也是非常清醒的。

    他不同于那些明明是燕雀之辈却自吹自擂地称自己是扶摇直上九千里的大鹏。

    他更不同于那些明明溢于言表而幼稚的非常可笑,却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自大者。

    1952年12月新疆省文化局举办了为时四个多月的音乐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全疆各文工团和驻疆部队的音乐工作者、演员和民间艺人和各县文化部的音乐干部,包括了六个民族的53名学员进行学习。

    万桐书担任教务主任兼教员。

    为了普及音乐,培养骨干,提高素质,创造优秀的作品,首先就得解决识谱的问题。

    由于维吾尔族文字是从右往左的方向书写,而谱书写的方向与此正好相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万桐书参考了原苏联塔塔尔斯坦等外国的乐谱书写方法,在试行中发现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不能尽如人意。

    他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又征求了不少作曲家的意见,认为大有创新的必要。

    他大胆的把谱子反过来用,让谱服从维吾尔族文字的书写方向。达到词谱和谐一致的目的。

    采用这种办法必须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取得整个音乐界的认可,否则,是行不通的。

    万桐收在训练班举行了多次的座谈讨论和对比试唱。在反复探讨研究与书写实践的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方法可行。

    这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革新。

    也是引人瞩目的大胆创新。

    所以引起各有关方面极大的重视和关注。

    省政府,党委宣传部,文化局等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座谈会进行讨论。

    省党宣传部文艺处的刘肖无、王玉胡,军区文化部的丁辛,省文化局的副局长王元方等领导前来参加会议。会议由王元方主持。

    万桐书把改革的方案提交会议,并谈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与会人员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研究,认为这种谱子的书写方法可行,一致通过了万桐书的曲谱方案,会议决定立即推广运用。

    这种方法自此正式运用了,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很好,解决了音乐史上的大问题。

    这种方法一直运用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方法仍然在用,学校的教材,报刊杂志等仍然使用这种方法。

    后来的人们只知运用这种方法很好,但很少知道这种方法的创新者——万桐书先生。

    然而只知默默耕耘的万桐书并不计较是否有人知道他对曲谱的革新,他是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先哲先觉,他是注重以德示人的音乐艺术大师。

    这正如毛泽东在一首诗中所写的:

    俏也不争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它在丛中笑。

    ……

    这就是万桐书默默无闻的为山花创造烂漫时的形象。

    1954年迪化市的供电情况已经大有好转,这是解放后迪化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具体反映。此时的苇湖梁发电厂在市民的眼中可以说是光明的寄托,发电厂以崭新的面貌和规格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与希望。

    有了正常而充足的电源,就可以把吐尔地阿訇父子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再重新记录一遍了,为全部完整的保留一套音响效果较好的十二木卡姆的演唱演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此时十二木卡姆的记谱大部分业已圆满的完成了,工作的重点转入记录、整理、歌词翻译等项目。

    这是上级领导部门的工作计划,也是十二木卡姆工程的方案。

    省文化局再次召开会议,布置了具体的工作任务。

    在省文化局长亚森·胡达拜尔地和副局长王元方的关心与支持下,再次邀请喀什的吐尔地阿訇和奥修阿訇来迪化参加十二木卡姆的录音整理工作。

    吐尔地阿訇父子接到通知非常兴奋,他们立即启程,依然跟前次一样乘汽车,依然带上心爱的白马,于7月4日来到迪化。

    跟前次一样,吐尔地阿訇父子又是在烈阳高照的日子来到了迪化。

    在他们父子还没有来到迪化之前,万桐书夫妇就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住宿的地方。依然是剧院原来的住房,依然是原来的马棚,所不同的是又重新修建了,重新人粉刷了,重新装修,比原来的大多了,亮堂了,舒实了,华贵了,仿佛是独具特色的艺术殿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满艺术氛围的感觉。

    在他们所住的里外两大间的房子里全都按上了电灯,连白马的马棚也装上了电灯。

    电灯的按装标志着光明已经驱逐了里暗,象征迪化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说明解放后的迪化有了飞快的变化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

    连晓梅买来了新的床单给吐尔地阿訇父子的新床上铺上了,又给他们的枕头也换上了新套子,看起来又干净又舒适。

    两床被褥都是新买的,放在床上让人看了眼馋,仿佛是新婚恋人们的用品。

    在屋子里的墙壁上挂着吐尔地阿訇父子演唱十二木卡姆时的大像片,像片上是吐尔地阿訇拉着萨它尔琴在演唱,奥修阿訇在打着手鼓伴奏伴唱。

    此外还有他们父子与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全体人员的合影。

    还有他们父子与上级领导们的合影。

    还有他们父子二人与万桐书夫妇的合影。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父子二人与万桐书等人在天池的合影留念,以及他们与白马的合影。另外还有白马飞奔的,白马与吐尔地阿訇互相亲吻的照片,白马驮上奥修阿訇飞驰的照片,白马与万桐书亲昵对话的照片。

    总之,吐尔地阿訇父子在迪化的生活照差不多全都有了。

    这些像片是对吐尔地阿訇父子二人的深情留念,也是他们在迪化整理十二木卡姆的重要见证,更是时代的见证历史发展的见证,在以后的岁月中定将显得弥足珍贵。

    这些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是万桐书当时拍照下来的,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洗印和扩照。

    这次他听说吐尔地阿訇父子快来了,特意抽出时间洗出来又进行了扩照,进行了放大,镶在镜框里,挂在墙壁上,给吐尔地阿訇父子一个惊喜。

    更为别致的是在工作台的对面的墙上,赫然醒目地挂着一把小提琴。

    这是万桐书夫妇特意买来的意大利名牌小提琴,是特意送给吐尔地阿訇父子的礼物。

    因为吐尔地阿訇父子虽然会奏许多种维吾尔族的乐器,但他们对小提琴却并不太熟悉,也不会熟练的演奏,所以他们常常请教万桐书夫妇,技艺大进。

    前次吐尔地阿訇父子离去时,万桐书迫于时间紧凑,买了一把国产的,急急忙忙赶到车站送时,由于忙乱,不小心摔坏了,但他们父子并不嫌弃,依然收下了,说回喀什可以修好。

    但万桐书感到很内疚,很过意不去,心想把坏了的小提琴送给人家很难堪,很失礼,心里总不是滋味。

    所以,万桐书这次特意买了一把进口的小提琴送给吐尔地阿訇父子,事先挂在他们的房间里,表示谢意。

    吐尔地阿訇父子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到了迪化。万桐书夫妇特意到车站接迎他们。当他们在车站一见面就像久别的亲人会见时的那样亲热起来了。

    他们彼此拥抱在一起,激动的眼泪夺眶而出,心有千言万语一时却又说不出来,只有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以眼泪代替心中久存的话语。

    过了一会儿,当他们的情绪平静下来了,他们才分开了。他们擦掉脸上的泪珠,说起相见时的喜悦和离别后的怀念。

    他们说了许多相互相信的话。

    说了许多关于十二木卡姆的话。

    共同的心愿和心念把他的心紧紧的连在一起,他们就像一家人似的无话不谈,就像亲人似的亲密无间。

    他们坐上早已订好的牙生·艾买提的六根棍马车,向维哈剧团的大院走去。

    牙生·艾买提早已成了吐尔地阿訇父子的朋友,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常在聚会并演唱十二木卡姆。

    牙生·艾买提非常崇拜吐尔地阿訇父子,经常请教他们,所以,对十二木卡姆的演唱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次他们见面也显得非常亲热,除了拥抱还表示维吾尔族特有的见面礼。

    吐尔地阿訇的白马和牙生·艾买提驾辕的黑马见面后,显的很亲热,两匹马互相亲吻着脸,表示重逢后的喜悦。

    白马被拴在马车后面的车板上,随着马车走。他们坐在马车上又说又笑,气氛显得很活跃。

    吐尔地阿訇很想听牙生·艾买提唱歌,他一边赶着马车,一边鼓动牙生·艾买提唱支歌,牙生·艾买提犹豫着,他便有意唱出了上次他所唱的那支歌。不过,词有所改变,把北京的客人改成了喀什的客人。

    歌词是这样的:

    我赶着着马车六根棍

    接迎喀什的客人真高兴

    唱首民歌表心意

    献给远方来的客人送真情

    敬请客人快上六根棍

    我拉你们一路赏风景

    草原风光天限好

    远处传来了驼铃声

    我的马儿拉起六根棍

    不见鞭影听歌声

    敬请客人快坐好

    马儿快快走南门

    牙生·艾买提唱完了,他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那意思是他班门弄斧了,不自量力了。

    但吐尔地阿訇等人却不这么认为,认为他唱得非常好,唱出了十二木卡姆的味道和韵律,立即鼓起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牙生·艾买提偏过头来对吐尔地阿訇大笑着说:“小弟我刚才献丑了,请大师原谅吧!请老哥也来唱支歌,给我的马车添添景,壮壮威,怎么样?”

    吐尔地阿訇不知所措地望望万桐书,万桐书微笑地点点头,示意他唱吧!

    于是,吐尔地阿訇沉思了一会儿,唱起了十二木卡姆中的歌曲。

    他坐在马车上弹奏着弹拨儿,奥修阿訇打着手鼓在伴奏在伴唱。

    他唱出的歌词是这样的:

    我的白马是折不断的翅膀

    我跟它飞过了不少的地方

    难忘那四处流浪的生活

    难忘那受人折磨的卖唱

    我的白马仰望着东方

    我看到东方升起了红太阳

    难忘那流浪汉得到了解放

    难忘那欢歌笑语在飞翔

    我的白马住在我的心房

    我的心绪只有白马给张扬

    十二木卡姆没有记载会失传

    痛苦的阴影让我的心发慌

    我的白马感知了来自北京的希望

    万桐书录音记谱来传扬

    十二木卡姆从此有救了

    感激的歌儿唱向远方

    吐尔地阿訇父子演唱的歌曲实在太美了太激动人心了,陌生的路人们听到这样的歌曲都被震撼了,他们围住马车专心致志地听吐尔地阿訇父子唱歌,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一片,马车不能行走了,停住了,所有听歌的人都被歌声迷住了。

    当吐尔地阿訇父子唱完歌,人群里立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人们在不断的赞扬声中陆续离开了马车。

    牙生·艾买提唯恐又被人群挡住马车,他打个唿哨,一扬长鞭,那马车立即从人群让开的夹缝中跑走了。

    马车来到维哈剧团的大院门前,吐尔地阿訇父子看到了大门外挂着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他们的字,他们深深的感动了,感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感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对十二木卡姆的关心和支持。

    当吐尔地阿訇父子被万桐书夫妇领进他们的住房时,他们被眼前的景像惊得啧啧称赞,顿时感到心头一亮,感激的情感油然而生,沛然而出。

    他们再次拥抱了万桐收夫妇,不住声地感谢他们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当他们把白马牵入宽敞干净的马棚后,那白马似乎早已明白万桐书夫妇为它安排好住房,它不停地亲吻着万桐书夫妇的头脸,发出低微而柔情毕现的鸣声,表达它对他们的深情厚意。

    吐尔地阿訇父子从喀什带来了一把崭新的萨它尔琴,送给了万桐书夫妇。

    给万桐书送了一双喀什特有的淡黄色的高腰软皮靴子,这种靴子穿在脚上很舒服很美观,专门用以跳麦西莱甫的,当时很流行,也很时尚。

    他们又给连晓梅送了一块漂亮的艾得来斯丝绸,让她量身定做裙子穿。

    还给连晓梅送了一顶非常漂亮的女式小花帽和一件丝绸坎肩,也是跳舞晚会上所穿的极品。

    万桐书夫妇要给他们付钱,他们唬着脸说见外了,说什么也不要,说这是一点心意,是钱买不来的深似大海的情意。

    万桐书夫妇只好作罢了。

    万桐书只好吟出一首诗,表达对他们父子二人的比山重比海深的情谊。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唐代诗仙李白的诗。万桐书借用来表达对吐尔地阿訇的深情厚谊,并对他们讲述了诗的作者李白与诗的出处。

    吐尔地阿訇听后,笑哈哈地说,他也有一首诗送给万桐书夫妇。

    万桐书说什么诗,请他快快吟出来。

    吐尔地阿訇笑吟吟地说:

    喀呐斯湖深万丈,

    不及万桐书送我情。

    吐尔地阿訇吟完诗,爽快地说他套用了李白的诗,见笑了。

    万桐书夫妇笑着说吐尔地阿訇的诗吟得非常好,有新意有深度,比他借用的诗要好的多。

    由此他们又联想到十二木卡姆曲调填现代新词的问题,他们对这一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准备在以后的整理工作中再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

    十二木卡姆工作组的工作,重点转入到记录、整理、翻译词等方面。

    当时的工作人员除了万桐书和连晓梅,还有张森堂、阿尔西丁·塔特勒克、艾沙都拉大毛拉、马振芳、邓威等人。

    张森堂担任了歌词的汉文翻译。

    阿尔西丁·塔特勒克负责原文歌词记录助理翻译和整理。

    艾沙都拉大毛拉担任原词整理翻译。

    马振芳负责口头翻译。

    邓威负责记谱。是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来工作组工作的人员。

    7月上旬首先进行了十二木卡姆歌词的记录工作。

    在十二木卡姆的歌词中,有许多是察合台语的歌词。察合台语是维吾尔族在15世纪至20世纪的古典书面用语。一般人不太懂,必须进行翻译,才能理解原词的含义。

    记录歌词的人,听录音演唱的歌词,是听不清楚的,因为有乐曲的干扰。

    吐尔地阿訇如果离开他的演唱,只念录音的歌词,他是念不出来的。因为他是靠演唱念词的。这已经形成了习惯。

    这是特殊的困难,必须克服。

    否则无法记录单纯的歌词,也就谈不上翻译歌词了。

    万桐书等人经过仔细的研究与试验,采取分句分段的录音记录的办法记歌词。

    先由邓威一句一段地放录音,吐尔地阿訇一句一段的听,然后念出词来,再由阿尔西丁一句一段地记录写出词来。

    这样记录歌词的办法显然很慢很辛苦。但没有办法,只能坚持下去。

    坚持的结果,终于一句一句地把十二木卡姆察合台语的歌词全部录写完毕了。

    有了全部记录的歌词,就为翻译歌词打好了基础。

    从全套木卡姆的歌词中,也了解掌握了十二木卡姆中的每一个歌段和乐段的称谓。

    1954年8月中旬,在新疆省广播电台用磁带录音机,又全部录制了吐尔地阿訇演奏萨它尔琴的主唱和奥修阿訇打手鼓帮唱的全部喀什十二木卡姆的演唱。

    这是吐尔地阿訇和奥修阿訇原声录音的第二版的版本。

    这是吐尔地阿訇74岁时的原声录音版。

    随着整理与翻译工作的胜利完成,此时的重点任务业已圆满的完成了,大家感到无比的轻松,无比的快乐。

    在国庆节的庆祝晚会,工作组举行了隆重的座谈讨论会,大家在会上一边吃着水果、点心,饮着果汁酒,一边畅谈对完成十二木卡姆工作任务的感想。

    大家频频举杯庆贺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的胜利完成,祝贺吐尔地阿訇健康长寿……

    应大家的热烈要求和欢迎,吐尔地阿訇父子即兴演唱了歌颂国庆节的歌曲。

    吐尔地阿訇自奏萨它尔主唱,奥修阿訇打手鼓帮唱。

    吐尔地阿訇以十二木卡姆中抒情的曲调演唱了自填的歌词。

    那就是说歌曲的调式是原有的,而歌词是新编的。

    对这样的套用方式,吐尔地阿訇爷子早已运用自如,习以为常了。

    吐尔地阿訇和奥修阿訇商量了片刻,决定了所用的曲调和手鼓的节奏,然后开始了演唱。

    演唱的歌词如下:

    随着岁月的脚步

    我们伟大祖国的华诞隆重来临

    让我们放声歌唱

    歌唱伟大祖国的国庆

    歌唱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歌唱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就是被解放了的国家主人

    我就是共和国富强的见证

    在这欢乐的伟大节日里

    我用我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心

    我用我的歌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这就是十二木卡姆永远的心声

    他们父子的演唱精彩得让所有的人都激动的跳起来,鼓掌的声音像惊涛拍岸似的久久不息。

    为了表达对两位艺术大师的敬意,他们打开茅台酒,频频的举起酒杯,向吐尔地阿訇敬酒。

    吐尔地阿訇毕竟年纪大了,不胜酒力,喝了几杯就面红耳热地摇晃起来。

    万桐书只好出面挡驾,代替吐尔地阿訇喝光了所有敬来的酒。

    奥修阿訇不比他的父亲那样年迈体弱,无法推辞,只好开怀畅饮,直至酒酣耳热,大有一醉方休的意思。

    宴会结束后,大家把吐尔地阿訇父子送回了家。

    万桐书夫妇回到家正准备睡觉时,不料传来了一阵马的悲鸣,万桐书急忙下了床,准备开门出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