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生命想要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就要看他的知识面有多宽,对自身资源的开发有多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就称得上是有准备的头脑。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即使机遇降临,你也只能与它擦肩而过。
奥利勒在成为堪斯亚建筑工程公司的执行副经理之前,只是这里的一名送水工,他进来以后并不像其他的送水工那样经常抱怨工资太少,把水桶搬进来之后就躲在墙角抽烟,而是主动给每一位工人的水壶倒满水,并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让他们讲解有关建筑方面的各项工作。不久,这个勤奋好学的送水工引起了建筑队长的注意。
两星期后,奥利勒当了一名计时员。尽管自己职位提升,奥利勒对待工作仍然勤勤恳恳,早上,他总是第一个来,晚上,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由于他平常总是向技术工人请教,因此,他对所有的建筑工作都非常熟悉,当建筑队的负责人不在时,工人们也总喜欢向他请教。如今他已经成了公司的执行副经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依然很专注于建筑专业的学习与积累。他时常鼓励大家学习和运用新知识,还经常拟计划、画草图,向大家提出各种好的建议。只要拥有足够的时间,他就把客户希望的事做到最好。
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师。
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推动力。奥利勒原本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才华,一切只因他的持之以恒、勤奋刻苦,不断地积累知识,让他从一个普通送水工摇身变为一名建筑大师。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你勤奋刻苦,注重知识的积累,你就能改变命运。
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年轻时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一名小小的图书管理员,可他十分珍惜并利用这个机会,挑灯苦读,博览群书,广泛地吸取知识的营养,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正是他的这种勤奋努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成为中国近代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于一身的一代伟人。
多么令人叹服的人生,多么令人敬佩的命运,试想,假如林肯从小不努力学习,他会从一个鞋匠的儿子成为美国总统,从而改变自己及全美国人民的命运吗?假如张海迪不努力学习知识,不用知识武装自己,她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从一个弱女子成为轮椅上的强者吗?假如李阳不努力学习英语,他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从一个碌碌无为的学生成为一位国际语言大师吗?答案通通为“不能!”知识的力量就是这么伟大,可以说,知识是引导人们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塔。
在当今的社会,拥有足够的知识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使你最终走出默默无闻、平平凡凡的境地;相反,那些知识一穷二白的人,最终将无所作为。
知识比财富更重要
一般来说,人们在学校所接受的只是最基础的教育,要想真正学到人生最有用的知识,就要自己去感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与灵感。
我们一切可能的成功,主要靠我们自己今天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取决于我们今天对于知识的积累。一些人喜欢抱怨自己的薪水太低、运气不好,或者怀才不遇,却不知道其实自己正置身于可以求得知识、积累经验的社会大学堂里。今天的知识积累就是明天的财富。
许多天赋很高的人,终生处在平庸的职位上,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思进取。而不思进取的突出表现是不读书、不学习。宁可把业余时间消磨在娱乐场所或闲聊中,也不愿意看书。他们往往对自己目前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已经感到满意了,意识不到新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忽视了对自己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心甘情愿陷于颓废的境地,尚未做任何努力就承认了人生的失败。这种心态下,他们肯定是不会有大的作为的。
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必须积蓄足够的力量。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个人难以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也难以向更高的地位发展。
受到加利福尼亚的一棵参天大树的启发,托马斯·金感言:“在它的身体里蕴藏着积蓄力量的精神,这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崇山峻岭赐予它丰富的养料,山丘为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天空给它带来充足的雨水,而无数次的四季轮回在它巨大的根系周围积累了丰富的养分,所有这些都为它的成长提供了能量。”
事实无不证明:那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学无术的人,成功的机会更大。
有位商界的杰出人物这样说:“我的所有职员都从最基层做起。俗话说:‘对工作有利的,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任何人在开始工作时如果能记住这句话,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各种机会中随时学习,不断地吸取养分,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就会对自己的一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要随时随地学习本行业的知识,而且一定要研究得十分透彻,绝对不能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些事情看来微不足道,但也要仔细观察;有些事情虽然有困难险阻,但也要努力去探究清楚。如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扫除自己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我们知识储备得越多,就预示着我们今后的发展潜力越大。无论目前职位低微高尚,汲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将对我们的以后人生和事业大有裨益。
有一个年轻人出门时间比在家时间还要多得多,但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是随身携带着书籍,随时阅读。一般人轻易浪费的零碎时间,他都用来学习。结果,他对于历史、文学和科学,都有相当见地。他为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相信他的付出定会有回报的。
一个随时随地都注意磨炼自己工作能力的人,任何事情都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对于一切接触到的事物,他都细心地观察、研究,对重要的东西务必弄得一清二楚。他也随时随地把握机会来学习,珍惜与自己前途有关的一切学习机会,对他来说,积累知识比积累金钱更重要。他随时随地注意学习做事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技巧,有些极小的事情,也认为有学好的必要,对于任何做事的方法都仔细揣摩、探求其中的诀窍。如果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学会了,他所获得的内在财富要比有限的薪水高出无数倍。
如果你真有上进的志向,真的渴望造就自己,决心充实自己,那就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人都可能增加你的知识和经验。
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随时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加广博、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加开阔,使自己能够从容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工作中积累的学识是我们将来成功的基础,也是我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财富。
给脑袋“投资”更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是财富。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那点知识而企望它管用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随时学习,让知识占领我们的头脑。
在任何一项投资中,没有比给你的脑袋“投资”更使你受益的了。
当你月收入上千元的时候,你就可想办法把自己所赚的10%的钱都拿去学习。你收入不够,就表示你懂得不够,表示你学得不够,表示你行动的次数还不够。当你收入增加的时候,你就应该继续把这些收入的一部分做再次的投资,所以你下一次可以赚更多的钱。
很多人愿意花几千元买一套衣服,愿意花好几百元去唱KTV,愿意去吃大餐。然而,做这些事情会增加你的收入吗?不会。有时候也许你要休闲,也许你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让自己感觉到很帅或很漂亮,这些都不错,但如果你要给自己“投资”,那世界上最佳的“投资”之处,就是你自己的脑袋。
那些让我们羡慕的成功人士不是因为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通常会不断给自己的头脑进行一些“投资”,来帮助自己继续成功,而且效果非常好,速度非常快。
学习能不断改进自身
学习在于增长知识和能力;体验就是实践;改进则是根据实践改正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周恩来总理又加了一句“改造到老”。学有真学、假学之分,学到嘴上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运用的人就少了。因此,不断修正自身的不足,才是进取的根本所在。
知识是通往智慧的最佳入口,可以使人眼界开阔、心胸豁达。不要轻视知识、忽略学习,应该让有限的资源用在学习和能力的成长上。
人们这样分析过三代成功者:第一代人成功于1978年以后,他们头脑灵活、敢想敢干、勇于冲破各种束缚,他们大富大贵也大起大落;第二代人成功于1992年之后,大多是一些归国留学生、下海官员等,他们有着高深的知识、广博的人脉;第三代人是成功于21世纪的网络弄潮儿,他们年轻有朝气、才智过人,但缺乏社会经验,不善管理。
第一代人中的大部分人知识水平并不高,小学毕业者大有人在,但他们借助于历史机遇获得了空前成功。我们在尊敬之余应该清楚地明白:历史不可能总是重复某个阶段,特殊时期永远是短暂的,仅凭眼光好、胆量大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年代已经过去。今日世界已经成为第二代成功者的天下,而第一代成功者大多已经退居幕后,知识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我们必须重视知识,认真学习,不断进取。
体验更是重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所具备的技能、环境所要求的技能三者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体验就是实践,只有经过实践的洗礼,知识才能长期存在大脑中,能力才会成为基因融入到身体内。
实践中人们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控,从而达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尽管我们学习的知识很丰富,各种能力测验成绩也很高,但实践中遇到失败的情况还是会有,有些人可能还会更多。失败一定有原因,找到并弥补它就会完善自己,从而超越过去的自我。将这种超越过程梳理成方法就会使我们成功,就会造就工作和人生的成功。
实践中遇到失败自然会心情沮丧,但沮丧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更加烦恼。只有拥有进取之心,重拾自我的豪气、检阅过去的经历、梳理失败的原因、展望未来的前程、制订未来的计划、马上采取行动,才能获取人生的成功。下面以一位职业经理人张强的亲身经历为例,阐释什么是进取之心以及如何打造进取之心。
1990年大学毕业后,张强去了机电部的一个电子厂。第一份工作是下车间当员工,这离他当老板的梦想相距甚远。上天在给他考验的同时也给了他机会,在车间的三年,培养了张强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坚强意志,也让他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世。
三年里,他从员工做起,先后做过主任、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在这期间又学习了企业管理知识,结识了金融、工商、税务等方方面面的朋友,积累了各类资源。
1993年,他决定下海经商,准备开办一个生产集成电路的电子工厂。虽然有技术也懂管理但缺钱,身上1万元人民币与开工厂的最低资金额800万还有“一点儿”距离。通过种种努力,最终采用了资产抵押的方式借到了800万。
有了工厂,成为老板,张强便开始有点飘飘然了,特别是当钱来得太容易时就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买车——一个月就买了三辆车:尼桑、丰田大霸王、原装进口奥迪A6。因为雇用了职业经理人,他的心思就没有放在管理工厂上,开始肆意挥霍,最终导致生意惨败。
1995年年底,在亏损240万的情况下,只好把工厂变卖,他又从一个拥有200人的公司总经理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但那时张强也没有觉得沮丧反而有些庆幸,毕竟损失不太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己还年轻,一切可以重新再来。其后几年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做过群众演员、节目主持人……一步步地重新振作起来。
2001年,张强又从北京赶到深圳淘金。虽然当时身上仅有两元钱,肚子饥饿难忍,但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找工作。后来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按理说已经不错了。但对比自身经历之后,他又觉得自己应该再进一步。首先,他进行了自我分析:经验丰富、口才好,授课应该更适合。因此,他便进入了讲师行业,再次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为80多万人进行过培训。
现在让他想起来,没有当老板的梦想,没有经历过那些失败,根本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总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拥有进取心就可以将它克服。
努力学习才能打开知识宝库
“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这个成语说的具体是怎样的两个故事呢?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自古以来,无数成功者的案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一世。正如大文学家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们只有拥有良好的学习精神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成果,即汲取知识的力量!
其实,不光中国古代有很多艰苦环境下自学成才的例子,国外也有很多名人是依靠自己不断自学而走向成功的,萨尔诺夫就是其中一位。
电报业巨子萨尔诺夫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如意,供不起他读书。读小学的时候,就不得不利用假日及放学时间做工,挣钱来贴补家用。在他小学快毕业的时候,父亲又因为长年辛苦而积劳成疾,过早地去世了。他没有办法继续上学了,只好辍学当了童工。
年仅15岁,他就步入了社会,并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他一边开始自学,一边赚取微薄的工资补贴家用。几经周折后,他开始在一家邮电局送电报。他一天要送20份电报,为了一份电报,有时候要跑上几英里路,工作异常辛苦。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又累又饿的他几乎不能再多走一步路了。于是吃完一点儿饭他就赶紧睡觉了。为了能够多送几份电报,每天早晨他就赶到了电报大楼。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将来要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于是,开始自学当时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掌握的国际莫尔斯电码操作法。为了学习,他减少了每天送电报的时间,把时间挤出来用在学习上。对于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要学习这样的先进技术,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由于他惊人的毅力和决心居然学会了这项高难度的技术,于是邮电局破格提升他为报务员。
在公司的研究所,他独立完成了电气工程学学业,成为当时世界功率最强的电台——马可尼无线电公司的收发报员。他在日常工作中虚心向长辈学习,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报知识,很快就懂得了电报的原理,并熟练掌握了发报和收报。萨尔诺夫很快得到了上司的信赖,两年后被提升为发报员。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学习,第二年就晋升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电台的收发报员。1912年4月14目,当他值班时,收到了正在沉没中的泰坦尼克号船发出的遇难信号。他迅速而果断地把这一消息发送出去,并在随后的72小时内不间断地接收和发送这方面的消息。萨尔诺夫在这一事件中的出色表现,使他一时成为新闻人物,电报公司声望也大大提高,因此他受到公司的嘉奖。长期在电报业的工作让他敏锐地察觉到,无线电技术的市场化具有广阔的前景。公司认为他具备了经理人的思维,在他30岁那年,把他提升为无线电公司这所特大型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这些都要完全归功于他的努力与勤勉。他这样卓越的成绩,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与萨尔诺夫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父母和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读书环境,让你在学习上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力以赴地学习。如果你觉得萨尔诺夫的故事还不能激励你,那你来看看这个美国女孩的故事吧:
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她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她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她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
逐渐的,她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她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单词,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
多年后,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这个女孩就是海伦·凯勒,她一生共写了14部作品,其中包括世界闻名的散文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和海伦·凯勒相比,现在的你拥有聪明的大脑,健康的身体,灵活的反应能力,舒适的学习环境,良好的机遇……具备的优势很多。但是,和上面提到的所有成功者比,你还缺点什么呢,就缺乏成功者们刻苦学习的精神。
你必须意识到,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学习的一生,从小到老,都在学习着,实践着。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就应该具有像爱迪生、巴尔扎克那样的刻苦努力、不懈追求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追逐梦想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勤奋踏实地将一点一滴的知识掌握,才能最终走向成功。若是连学都不想学,吝啬于付出自己的劳动,怎么会学懂知识,掌握知识,又怎么会品学兼优,出类拔萃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耕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付出辛勤的劳动,收获的时候才会有满意的果实。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人生能有几个花季,雨季?过去了就没法改变。
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这个道理啊。
学识决定身价
据中国上海人才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级人才应聘的年薪心理价位和招聘单位的岗位薪资走势相互之间的价值很接近,高级人才对应聘岗位的年平均期望薪资依次为:副总经理11.6万元、计算机工程师11.5万元、地区销售经理10.1万元、投资经理8.7万元、财务经理8.2万元、生产经理7.1万元、物流主管6.6万元、项目经理6.2万元、行政管理6.1万元。招聘单位的岗位平均年薪走势为:副总经理11.5万元、软件工程师11万元、销售经理7.5万元、财务经理7万元、项目经理6.6万元、市场经理6.6万元、客户经理6万元、质控经理5.4万元、人事经理4.8万元、企划专员3.8万元。
一边是大量的工人下岗找不到工作,一边却是高级人才的薪资越来越高。显然,知识与才能已开始把握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财富。现代社会的人际竞争,很大程度上已归结为知识的竞争。有知识者有财富,将成为普遍的规律。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联想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以来,随着其认股权证的分配实施,使一些员工一跃成为百万富翁。此外,在以往联想内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励机制基础上,已经产生了一批百万富翁。两者相加,联想这架高科技财富机器制造出来的百万富翁数量已有数百人之多。这些百万富翁普遍比较年轻,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有关专家分析说,如今企业已经渐渐成为中国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承载主体,随着各种形式股份制的推行,有知识才能的年轻人将会成为富翁的主流。
清华同方也不甘落后,其总裁陆致成放出豪言:最短三年,最长五年,这家清华大学的高科技企业要造就一百名千万富翁、一千名百万富翁。这使得那些心存鸿鹄之志,怀揣科研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有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暴富机会。
孙家广就是一位受益者。这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清华大学的教授,曾因发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中国迄今唯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工程技术而闻名,如今他走出象牙塔,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同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按照国家政策,该企业允许个人科技成果以无形资产形式折价入股,参与分配,包括孙家广在内的骨干人员因此占有该公司5000万股份中的8%,即400万股。虽然孙家广只说这400万股是由四个代表人认购,上市后再分配给企业员工,对他个人占多少股份不愿意置评,但作为该软件公司核心技术的发明人,哪怕只拥有1%的股份,上市后孙家广也会轻而易举,一跃而成千万富翁。
其实,像孙家广这样以技术入股,通过上市身价过亿的中国科学家已有先例,如水稻杂交专家袁隆平,他持有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0万股,占总股本的2.38%,排在第四大股东的位置上。按目前的价位计算,股票市值超过8000万元。
也许有人说那些年龄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只有给人家打工的份。其实不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都是要在大学里专门学习的公式、定律、规则之类,而是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按照托夫勒的定义包括信息、数据、图像、想象、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社会象征性产物。实际上,对于致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专门知识,相当一部分是要在社会大学里才能学到的。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并不等于没有知识。况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市场巨大,对于那些在意识和经验上有准备的人,机会也一样存在。知识经济时代,只要认真地学习掌握知识,关键是有效利用知识,就能走上成功之路。
学习是成功的基石
积累知识对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响,见识短浅的人是不可能成大事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注重自己的学习能力,必须能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大事者,往往有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优雅的谈吐……而这些莫不是从学习而来的,成大事,需要从学习开始。许多成大事的人,并没有惊人的天赋,只是靠后天的努力罢了。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父亲竹亭老人曾经长期苦学,却为科举考试所困,43岁时才补为县学生员。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壮年悔过,因此对竹亭公督责最严,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声地呵斥儿子。至于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发愤教育儿子们。曾国藩曾经在信中提到过这样的事:“先父……平生苦学,他教授学生,有20多年。国藩愚笨,从8岁起跟父亲在家中私塾学习,早晚讲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讲一遍,还不行再讲一遍。有时带我在路上,有时把我从床上唤起,反复问我平常不懂之处,一定要我搞通为止。他对待其他的学童也是这样,后来他教我的弟弟们也是这样。他曾经说:‘我本来就很愚钝,教育你们当中愚笨的,也不觉得麻烦、艰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曾国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国藩9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15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仪》,直到能够背诵。还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恐怕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曾国藩在14岁时因一首诗而得了一门亲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显达,推究其根源,实在是靠家学的传授。
对曾国藩来说,美服可以没有,佳肴可以没有,华宅也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书,不能不读书,读书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1836年的那次会试落第后,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虽然会试落榜,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做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可是这时曾国藩身边所剩的盘缠已经无几。
路过睢宁时,遇到了睢宁知县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与曾国藩家是世交,也认得曾国藩。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于是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做路费时,易作梅立刻借给了他一百两银子,在临别时还给了他几两散银。
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流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爱不释手,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而那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钱也不能少。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钱订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虽然银两很有限,但自己随身所带的冬季衣物在这初夏季节也用不着,还可以拿去当了换点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这就是书籍。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爱钱、不聚财,但却爱书、聚书。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两银子换回一大堆书的消息后,不怒反喜:“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还债),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将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读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
曾国藩不仅书读得多,而且读得极深,他是这样看待“专”字的:“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不久;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览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则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治学贵专,不专则广览而不精,博阅而不深,只能得其皮毛而失其本质,知其形而忽其实,懂其表而不识其内涵。专一是治学的标尺,越专则标度越深。
他还善做札记。曾国藩说:“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之者,即有一人摘抄之法。”做好札记的笔、纸要准备好,读书不动笔,等于白读;读书不做记,读也白读。
曾国藩读书还讲究一个“恒”字,读书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事情,日日读书,日日写作。在翰林院,曾同藩已经是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许多人到了他这样的地位,早已觉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书本了。可是他却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而且还非常认真地制订了一份详细的读书计划。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但就是在这一时刻,他仍不忘写箴言以警示和鞭策自己。这几句话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
1872年,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他自知油尽灯枯,将不久于人世,便抓住生命最后时光做自己最喜爱的事——读书。就是这样,在理学的探究与修养的提高上,可以说他为自己画上的是一个完满的句号。
天下才子必读书
当我们研究成功人士的事业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在我们接触过的事业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工作之后。
大约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读过的书,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他的同班同学。时至今日,这些成功人士的年平均阅读量也在20本书上下。小说与文学传记各占一半,高出普通人很多。
也许你对教育工作者在过去的12个月平均阅读25本书不会感到任何惊讶,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是在同一时期,成功人士也阅读了15本至20本书,你又有何感想呢?对于那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阅读的书平均起来每人大概要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书,他们阅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这就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阅读量。事实上,有19%的成功人士说他们一年至少要阅读26本书,这些书中小说类与传记文学类各占一半。
虽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爱好及家庭的活动作为他们最喜爱的休闲娱乐,但是时至今日,阅读仍是最流行的一种消遣方式。这并没有什么可让人惊讶的,因为成功与阅读之间具有互补的作用,成功人士从阅读中获得成功的方法,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
绝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书虽然是一种没有声音的东西,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
俄国着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中记述了人类生活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书籍蕴含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变得伟大,变得粲然有光。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
金圣叹说过“天下才子必读书”。读书,是你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钥匙。
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因为许多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除了书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比如说爱迪生。爱迪生仅在学校进行了三个月的学习便退学了,并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才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教他学习算术、历史、地理、英文、文学等多门课程,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爱迪生的知识面,开发爱迪生的智力,同时母亲还经常鼓励他,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以便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母亲还经常为爱迪生购买一些科普读物,在这些读物中有一本题名为《派克科学读本》的书把爱迪生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为爱迪生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对科学的翅膀。
如果你认为爱迪生的成功除了受到母亲的教育启蒙和拥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外,还与偶得《派克科学读本》而获得了开启人生成功的这把钥匙有关,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富兰克林,要知道,他的成功绝不仅仅源于某一本书。
恐怕没有人会在富兰克林这个名字的面前无动于衷,因为即使你不是一个美国人,没有享受过富兰克林对于美国民主所做出的一切贡献,但你总会感受到避雷针的好处吧,富兰克林就是它的发明人。
读过《富兰克林自传》的人可能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书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有多么重要。
富兰克林在家里排行最小,他有着一副结实的身板,圆圆的脸,灵活而又机智的眼睛。他与别的孩子一样,调皮淘气。可是他喜爱读书。
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时,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关爱地问:“贝恩,你圣诞节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富兰克林回答说:“书包,父亲我要书包!我有了书包后,就能像吉美那样去上学了!”这个回答大大出乎了父亲的意料。早在富兰克林7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读书了,而且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后,他几乎已将父亲书架上的书全都读过了一遍。他还能写出一些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把他写的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了家住伦敦的伯父,并且受到了伯父的称赞。
由于家境困难,富兰克林只好中途辍学到詹姆士的印刷所当了一名学徒,当时他年仅12岁。在此期间,富兰克林结识了一名书店的学徒,他利用这个学徒的关系,将他所喜爱的书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归还。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夜夜苦读。
小富兰克林爱读书的习惯远近闻名。由于晚上读书时需要大量的蜡烛,他就悄悄地请求伙伴们为他收集一点剩蜡烛好方便他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后来伙伴们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为他积攒一些,有时还送给他一支。
富兰克林刻苦读书的精神使大人和孩子们都非常地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他回家时,他的朋友和家长们就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一些蜡烛头作为礼物送给他。所以每次富兰克林从印刷厂回家时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家长们为他准备的蜡烛头。
俗话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对于富兰克林的求知欲来说,就像一块永远不会吸饱的海绵。他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上的贫乏,就越想到群书之中博览一番。
富兰克林为了满足读到更多书的愿望,他召集了几个爱好读书的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取名为“共同社”。其成员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使每个成员都能读到更多的书。
在“共同社”的支持下,三年之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创办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并且越办越火,就是这个当年小而且简陋的图书馆,日后竟发展成为北美公共图书馆之定律。
在此以后,富兰克林开始得到事业上的成功,他又计划建立了美国第一家图书馆。这时共有100人捐款,罗克登大律师还把捐赠的一些事宜表述为法律的形式,并使之成为北美洲募捐图书馆之母。
康德对富兰克林的评价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同样,列宁从小也爱读书,5岁的时候就开始识字,很快列宁就能诵读出许多诗歌和故事了。但是列宁因为在青年时期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学校开除了。在萨马拉他苦苦自学了一年半之久,以校外生的身份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该大学的甲等毕业证。
读书是列宁终生坚持的习惯,哪怕是在沙皇的监狱中他也不忘读书。列宁曾在彼得堡被关押了14个月,在这14个月之中,他利用监狱图书馆读了14个月的书。他一边读书,一边收集各种资料进行研究。一天,列宁的姐姐在探望他时说:“听说你的案子快要结案了,你很可能快要出来了。”列宁却风趣地说:“还早咧,我的资料还没有收齐呢!”
列宁在一生之中都极重视读书与学习。在其逝世的前几个月,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
同样,科学界的巨人爱因斯坦对读书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那些自然科学的故事,对于陨星、地震、风暴等等方面的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时,他曾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学年、学期和每月的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拉谟、笛卡儿、培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麦克斯韦、赫兹、拉普拉斯等人的着作。就是在不断的读书与学习中,他才积累了如此渊博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时代的狭义相对论。
大文学家鲁迅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勤奋读书的好习惯。他平时除了写作外,就是读书,当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报纸看看杂志,把读书当作了一种休息与娱乐。
即使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下,他还向许广平要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对上面的消息和文章做了详细的阅读。
成大事需要读书学习,读书是积累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以书为友,你将获益良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