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青少年养成高尚情操的故事-大桥寻梦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四十年的坎坷曲折,四十年的酸甜苦辣,四十年的沧桑变迁,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我站在金山寺塔顶上,临风畅怀,眺望着浩浩东去的大江流水,心中感叹不已:逝者如斯。惟有那高高矗立,直指云天的四座桥塔,再次向大家作证:大桥情系老同学年6月,我们这些生长在特殊的艰苦年代的学子,走出高中校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各自奔向漫长的人生之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敢说,但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抱负,不同的志向,鼓动着大家去追求、去奋斗。今天,公元2002年5月25日,隔开三十九年以后的三十八位老同学又走到一起来了。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人生历史上难得重现的日子,可说是千载难逢,非同一般。那时,我们宜兴三中高三甲班除了中途应征入伍和其他原因离开的外,全班毕业时共55位同学,今天有38位(其中8位女同学)相聚在建设中的润扬长江大桥畔,这是多么不容易啊!相聚一个缘。

    这要感谢举世闻名的长江大桥,感谢大桥工程的指挥者——我们的老同学吴胜东。39年前他又小又瘦,站在后排(第四排)左起第三位,很不起眼,现在已是两鬓花白的桥梁专家、高级工程师、交通厅的副厅长了。他尽管白天担负着繁重的工程指挥、管理以及接待任务,晚上还要加班到深夜,然而他没有忘掉39年前曾经同窗苦学的老同学们。他前后两次将老同学们请到大桥重温旧梦。一次是1998年9月12日,把宜兴的九位同学请到即将竣工的江阴长江大桥;这一次把更多的老同学请到镇江润扬长江大桥畔,特别交代要把在农村中奋斗的老同学请过来会一会,真行啊!这天上午他安排了专车把大家接到镇江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指挥部。

    我们还要感谢还在领导岗位上的几位老同学,正是他们的精心策划,才使同学们的旧梦得以重温。特别要感谢“联络官”鲍涤民、许逸芬等同学,是他们煞费苦心找到了“踏破铁鞋无觅处”散落在尘世各处的老同学的下落,千方百计地把他们召集起来。

    四十年啊,说长也不长,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可说短也不短,四十年间世事发生了多少变化,同学们天各一方,少年郎变成了白发老头,花季少女已成了满脸皱纹的黄脸婆!我们中间,最大的已经62岁了,最小的也有58岁了。四十年间,我们这个班已有4位同学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年正当国家遭难,大学紧缩,高考非常难考,我们班有10名同学考取大学,是本届四个毕业班录取率最高的。未考取的同学,有的入伍当兵,有的回乡务农,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当了教师,有的当了妇女干部,有的嫁了男人远走他乡……今天,老同学们来到一起寻梦了,寻找六十年代的旧梦。他们从北京赶来,从上海赶来,从淮北赶来,从南京赶来,从无锡赶来……从城市的高楼中赶来,从宜兴农村的大地上赶来……为了寻梦,因故未赶上接人专车的许洪仙同学,特地从宜兴打的来到镇江,七转八拐找到大桥指挥部。相聚凝眸,双手紧握,又惊又喜,泪眼婆娑。许多人因数十年未谋面,竟成了陌路人!要不是有形的大桥为媒,要不是无形的心桥为媒,隔开这么多年,有这么多的老同学,走到一起有多难啊!在大桥建设指挥部的会议室里,同学们每个人循序自报“家门”,犹如一幕幕电影倒叙到三十九年前。尽管每个人只在二三分钟里浓缩了自己漫长的历史,然而这看似平静的言语,却包含着浪花飞溅,滔滔翻滚的江河,冲击着大家的心浪,一起飞溅一起翻落。想起目前处境仍然十分艰难的同学,大家的心更是难以平静。袁新君同学至今尚未娶妻,没有家室,在南京某小区物业管理当门卫,走不开未能前来;王永如我的同桌,至今仍是纯朴的农民,他每天要上街卖菜维持生计,没来;邵根娣同学每天作小工挣钱,不愿轻易放弃微薄的一天收入,没来……还有一些同学因路途遥远,难以成行。一些在农村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因环境等因素,难免有自卑感,但人生能有几回梦,同学情谊如同手足,最好还是来重温旧梦吧潘寿英同学把珍藏的1963年6月拍摄的毕业合影照片翻拍后每人发了一张。照片原件已经泛黄,但翻拍后还比较清晰。说来惭愧,想当年因为家境贫困,连一元钱都拿不出,这张照片我都未拿到。这次初拿到手,聚会的38张脸孔,几乎都已面目全非,通过照片背面的排名大家才得以“对号入座”。

    在指挥部大楼门口,三十八位同学基本仍按三十九年前的排列位置(因个子高矮仅作了些小调整)再次留下那历史的一瞬。流水难返,时光不回,此时此刻过后又将永待成追忆了。许逸芬同学还保存着毕业前的座位表,那张表上的名字还是我书写的,这张表很是珍贵,简直可以送博物馆了。于是复印后连同通讯录每人分发一张作为永久的纪念。

    晚上的聚会上,觥筹交错,你敬我祝,笑语夹着欢声,祝福随着问候,祝酒之声此起彼伏。兴之所至,欢歌一曲唱起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夫妻双双把家还》、《送战友》、《草原之夜》、《打靶归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曲、戏曲,独唱,清唱、伴唱,京剧、锡剧,唐宁珂同学退休后随丈夫定居南京,平时甚是寂寞,这次兴奋得像小姑娘一样,边唱边舞,同学们也都似乎一下子年轻了三十岁。一支支歌声把情感推向高潮,热烈融洽的气氛深深地感动了店堂的服务员,她们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激越的节拍、昂扬的音调唱了起来。

    回到宾馆,外面是光照九州的一轮皓月,房间里是满屋子的谈笑风生。五六人、十几人围坐在一起,畅叙着数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学生时代的饿肚子、炼钢铁、支农劳动等等的少年艰辛,谈到踏上社会后如何闯荡、漂泊、挣扎、立足、生存、发展的人生滋味;从学校的变化谈到老师的去向;从单位说到家庭;从家乡说到国内外……今夜是一个不眠之夜,老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我们为早逝的同学而伤感,为因故未能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而惋惜。鲍涤民提议给远在柳州的蒋盘生同学打一个电话,给近在无锡的蒋文龙同学打一个电话。让部厅级同学给“训”一“训”。接通了蒋文龙,吴胜东告诉了他今天老同学聚会活动的情况,接着赵国华与他通话。国华说,我的心脏比你的跳得还厉害,我从北京赶到镇江总比你远得多吧,你来的话我们会重点保护你的呀!周伯年接着“训”他,文龙呀,你总不能老当三把手啊,难得做一次一把手天不会掉下来,今天这种难得的机会你不来,会遗憾一辈子!人家许洪仙误了车还特地从宜兴打的赶到镇江呢……一句句“训”话,既得体又亲切。想必蒋文龙会一夜睡不好觉的。

    阔别四十年,一朝相聚,悲喜交集,有讲不完的故事。皓月当空(正好是农历十四),清风徐来,环宇澄清。枕边宁馨的金山禅寺静静地屹立于江畔,佛陀之光不分昼夜,弥漫宇宙。长江浩浩荡荡,一往无前,悄悄地奔向大海。江面上不时传来轮船清脆的鸣笛声。

    躺在床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人生,内心如江水翻腾不息。九百多年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长江赤壁发出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真是天地无限,沧海茫茫,人生在世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回想三十九年前,我就是从镇江7号码头乘轮渡过江到扬州上大学的,如今已“告老”还乡了。明天,我们这些老同学又将各奔前程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航船启程,涛声依旧,何时再能重温今天这个“旧梦”呢感悟箴言人生能有几回梦,同学友谊情同手足,终于还是重温旧梦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