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莲花开:星云大师给世人的14堂人生课-不要把心关闭起来,打开心世界本不郁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在文明时代,人们生活在鸟笼式的公寓里,抬头不见天日,四望不见原野,心胸越来越狭,眼光越来越小,人事的交往日趋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愈来愈可能发生,整个社会一片紧张、竞争、角逐、明争暗斗的景象,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静和谐的快乐。

    ——星云大师

    人生最大的悲伤之源就是“看不开”

    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幻莫测,让人在不经意间迷失了自我。其实生活在这个尘世中的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人生的风浪。

    当我们在人生中真的遇到风浪的时候,如果我们选择用认真的态度去面对它、解决它,其实你会发现,这并不算是你人生中的风浪,只能称它为你人生航海旅行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不仅它不会带给你什么困惑和压力,反而会让你觉得这趟人生旅行很刺激、很过瘾、充满了挑战性,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旅程。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以致与人产生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掘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不要太过留意朋友的话,别去猜疑他们是否有恶意。多些去和朋友沟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想想自己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等,以下是医学角度的解决方法,你可以试着矫正:

    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往往和消极的暗示有关。首先,你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我们认识了多疑的危害,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其次,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对你撒谎,在背后说你坏话时,你心里可以不断反复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会对我撒谎”、“他不会说我坏话”、“他不会看不起我”、“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讨厌猜疑”、“我不该猜疑这些”等等。这样反复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

    再者,你还可以与他人加强交流,坦率地、诚恳地把猜疑问题提出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只要你以诚相见,襟怀坦白,相信疑团会解开的。

    人生在世,要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或失意。其实,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时间负面情绪的困扰会使人沮丧抑郁,同时也会严重干扰我们的生活。学会安慰自己,遇事看得开,能使自己从困境中得到解脱,使人活得轻松,生活也会有滋有味。我们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想法也会各异,若总是看阴暗面,那么芝麻大的小事也会看得比磨盘还大,自己也会被压得喘不上气。遇事如果能想得开,处事也许就会应变自如,相信没有爬不过去的山,失意时提醒自己振作,痛苦时可以自己寻找欢愉。

    天地只在心间,心宽天地阔

    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嗔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人生一世无非三餐一宿,其实所谓的理想和志愿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的,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简单,不应该抛开现实去追求幻想中的美好,而要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平静的朴实,其实能够吃饱喝足已经是上天最大的厚爱了,多少人连一日三餐都没保障啊,虽然成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只有一瞬间的喜悦,而大多数的时间是平凡如常,我们不能只看到瞬间的喜悦而去不遗余力地追求,而忘记了在漫长的创业旅途中让自己一路开心,不要做一个孤独寂寞的成功者,这样即使成功也没有意思,要成为一个平凡朴实的大众英雄,从枯燥和苦闷中挣脱出来,哪怕是一个微笑,都会让生命变得精彩。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应该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当今世界,文章里常常是阳春白雪,天高海阔,高山流水,淡泊明志,但有宽广心胸的人实在不多,人生来似乎就为了一个“争”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争来争去,人活了一辈子,都要奔着一个地方去,生死之局无人可逃,所以人的重要一关是要看透生死,渡生死河至涅盘岸,但真正能悟道的,堪破生死的人却寥寥无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录着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如果刘禅果真按照遗诏的要求去做了,恐怕三国一统的就不是司马氏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即便很难,但总应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无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私心,人皆有之,只要做到心底无私,问心无愧,凡事都为他人着想,不求做个圣人,做好一个凡人足矣。人生活在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拥有了真诚、善良和宽容,就会发现,天地之大,广阔无垠。

    世人纷扰为利,我自宽心自持

    放宽心胸,像大海容纳百川,像虚空容纳万物;凡事包容它,不要负担它,自然就能消除压力。

    抛弃名利,宽心自待的重要一点是来自于心态的平和,因为心态平和的人能把事情看开、看淡。因为大多时候,不是外界的名利束缚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将我们自己框死。所以,要善于解放自己的心灵,让自己跳出名利的圈子,从而使心境恬静一点、洒脱一点。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师父挥挥手说:“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小和尚撒完种子后,发现飞来几只小鸟啄食他刚撒下的种子。“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要命。“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大喊:“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冲到哪儿,就能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枯黄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小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头:“随喜!”

    “随性、随遇、随缘、随喜”概括了人生中多少自然规律,多少人生智慧!一切自然随意,不为名利所扰,人生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让你寝食难安、愁眉不展。

    有一天,烦恼的少年来到一个山脚下。只见一片绿草丛中,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

    烦恼的少年看到了很是奇怪,走上前去询问:“你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解脱烦恼?嘻嘻!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牧童说。

    烦恼的少年试了一下,没什么改变,他还是不快乐。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河边。岸上垂柳成荫,一位老翁坐在柳荫下,手持一根钓鱼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的少年又走上前去问老翁:“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老翁看了一眼烦恼的少年,慢声慢气地说:“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的少年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路遇两位在路边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们怡然自得,烦恼的少年又走上前去寻求解脱之法。

    “喔,可怜的孩子,你继续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个灵台洞,洞内有一位老人,他会教给你解脱之法的。”老人们一边说一边下着棋。

    烦恼的少年谢过下棋的老者,继续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灵台洞,果然见一长髯老者独坐其中。

    烦恼的少年长揖一礼,向老人说明来意。

    老人微笑着摸摸长髯,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对对对!恳请前辈不吝赐教,指点迷津。”烦恼的少年说。

    老人答道:“请回答我的提问。”

    “有谁捆住你了吗?”老人问。

    “……没有。”烦恼的少年先是愕然,而后回答。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老人说完,摸着长髯,大笑而去。

    烦恼的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没有任何人捆住自己,我又何须寻找解脱之法呢?我这不是自寻烦恼,自己捆住自己了吗?

    人们看惯了日升月落,春秋更替,习惯了一年四季的冷暖现象,却很难看淡人间的悲欢离合、情仇恩怨,更难将伤心难过看得风轻云淡。也许我们无法选择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人和事,我们也无法让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不再去追求名和利,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平淡地看待纷纷扰扰的名和利,放宽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经历。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人生是一次远航,不论怎样努力,我们都看不到尽头。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许许多多挫折与失败,包括朋友的猜忌与误解,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冷遇和事业的磨练与打击,都会将我们近乎颓废的身体沉沉地压下去,甚至无力抗拒。也许我们彷徨无助的心灵只需要一句安慰,一句鼓励,但是我们更应该给自己一个永恒的榜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而不能自安

    就贫富而论,有钱的人,虽然衣食无缺,华盖重裘,但有时候为了人事的困扰,同样日夜不得安宁;没有钱的人,尽管每日难过,依然每日过,无钱一样可以挺起胸膛,安心自在,此即所谓的“人穷志不穷”。

    有句俗话叫做“人穷志短”,意思是说人一但穷了,腰杆子上的骨头虽不比别人少一根,可就是直不起来。话虽这么说,但也不见得穷人尽志短。

    元代着名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在贫困的农家。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给富户放牛打工了,帮衬着家里赚点儿开销。

    家庭生活的贫穷没有让王冕“志短”,相反,他自幼热爱读书学习。白天,他帮人放牛时常常去学舍旁听那里的学生诵读经书,往往因此把牛给忘在山上,回去便遭雇主一顿鞭打,虽被鞭打,王冕仍旧一如既往地去学舍偷听学习。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王冕以坚韧的学习精神,终于获得了转机,得以拜会稽学者韩性为师,终于成为一个通学大儒,成了当时人尽皆知,后人世代相传、流芳千古的文人画家。

    王冕的贫而乐道、困而好学的精神,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为后人中人穷志长的好学之士,树立了勤勉奋斗的标杆。

    人穷固不可志短自轻,但身处贫穷,该如何自处呢?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乐道则无所谓贫穷与否,好礼则无所谓富贵有无。

    不同的人对待贫穷的看法不同,标准不同,忍受贫穷的能力也不同。对于贫穷,有些人是不得不居于贫困,苦熬贫困,觉得贫困可怕之极;也有一些人是甘于贫困,借贫贱的环境来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是自觉地忍受贫困。孔子所谓“贫而乐道”,即是说虽身处贫困中而不以为意,仍旧乐道好学也。

    在当今社会,有了钱,你可以买豪宅别墅,但却不一定能买到一个家;你可以用钱买到昂贵的钟表,但却不能买到时间;你可以用钱买到书,但却不能买到知识;你可以用钱买到最好的医疗服务,但却不一定能买到健康;你可以用钱买到地位,但却不一定能买到尊重……

    钱在人的生命中尽管不可缺少,但贫富自有天命。钱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有富贵之命,自然能过上富足生活,富贵了之后能够“好礼”,便不违先圣训诫;如若不能通过努力发财致富,那就该做到达人知命,安贫乐道,这也是人生的财富。

    狭窄的心胸容不下世间的美好

    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哪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

    心胸狭窄就是心内不能容物,极端的自我与自私,心中只有自己,不能出现别人。心胸狭窄的人,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他们自我自私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世界里只能有他们自己。如果有别人比自己强的话,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的陪衬,这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就烦躁不安、心神不定,甚至连日子都过不下去。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一个真正的强者也许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但他们的不能容忍和心胸狭窄之人的不能容忍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的目标是要做到最好,他不能接受自己处在第二的位置,所以当他发现有人比自己强的时候,他会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使自己成为最强的。他们的风格是激发自我潜能,通过对自我的超越来超越别人,使自己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强者总能得到更多人的注意,总能成为舞台上的明星,明星总是耀眼的。本来人们都习惯于崇拜强者,对于强者经常抱着一种欣赏与向往的态度,而心胸狭窄的人,却不能接受身边存在比自己强的人,有时候是因为比自己强的人会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狭窄的心胸使他们不能吃一点点亏。而更多时候,这纯粹是一种心理上不接受和极度反感的情绪,乃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所致。他们没有能力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也不允许有比他们更引人注目的人物存在。

    心胸狭窄的人,忌贤妒能只是他们性格弱点的一个方面。心胸狭窄意味着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无意的触犯与伤害,不能以淡然开朗的心态对待问题。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本身知道自己并不是最强的,也许根本就算不上强,但是他不能接受在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有人比自己强,若是发现有人强过自己的话,他就会心烦意乱,去盘算如何削弱对手,而不是提高自己。他们的风格就是压制别人,通过压制使别人不能超过自己,使自己永远保住第一的位置。所以你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打交道,就永远无法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会感觉总有一个人在压着你、拖着你,让你举步维艰。

    修心养性,是做人的前提,是事业成功的根本。所以,无论如何,修心养性之艰辛路,都必须脚踏实地认真走过。开阔心胸,是修心养性的具体步骤。所谓开阔心胸,就是做人要有开阔的胸怀。心胸阔大,方可容天下之物,能容天下之物,是一种恢宏的气度。做人必须具备这种气度,才会有所成就。

    对人对事,宽心以待才能从容自如

    当自己与别人见解上有冲突,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的时候,我们就不快乐了。我们职业往上高升之时,马上就欣然色喜;万一利益被人夺去了,我们就懊恼伤心。种种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一位成功人士,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八个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许多事情就能豁然开朗!”

    律己为何要严?因为不严会放松自我约束,让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待人为什么要宽?为的是给人自新的机会。这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强调自悟,对事物的标准,要有一个超然的体悟,对是非的判断,要有一个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把握。

    大将军徐达在大明王朝的建立上功不可没。他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牛,长大后一起打仗。有勇有谋,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律己甚严。

    徐达处处跟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填不饱肚子,他主动少饮少食,把口粮节省下来分给他们;大军还没扎好营寨的时候,他从不提前进帐休息,一定会等到大家都安顿好了,他才放下心来;士卒伤残有病,他亲自端药治疗;如遇上兵士牺牲,他会更加重视,筹集棺木葬之。所以,明军将士对他无不既感激又尊敬。

    在生活方面,他也无声色酒财之好。史书记载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经赐给他一块好地皮,但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臣看到有这个好处,于是用这块地皮谋取私利,向农民征收“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马上将此地上缴官府。

    朱元璋用严刑重刑,杀了包括功臣在内的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却得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之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并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大明第一功臣”。

    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说,跟徐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中,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采取的方式恰好相反,他们把这句话颠倒了一下,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自己很宽松,什么都能做,做了坏事也从不感到羞愧,但对别人却要求极严,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一点小事对自己不利就喋喋不休。

    “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却用常人的标准对待自己。像这样的人,他交不到几个朋友,做起事情来,也很难跟别人顺利地合作。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恕人”,只知道用最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是一种严重自私自利的体现。为什么不想想,你有什么资格这么要求别人?又有什么资格如此放任自己?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体现一个人在处世为人修养上的收放功夫,也是高尚品德的最好说明。宽以待人,首要之处是能做到无我而思;严于律己,最要紧处是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感情用事、嫉妒之心是纠缠一个人终生的两个主要因素,也是人们产生怨气的根源。所以,众所周知,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同门为师,天赋相差无几,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与个人的后天努力有关,学习好的笑话学习差的,后面者讥讽学习好的都是不道德的表现。

    身在逆风舟上看到他人能顺风急进,而做到扪心自问:别人一帆风顺对我有何影响?我虽在逆水之舟,又与他人有何相连?不生嫉妒之心就不是一件简单的心理行为。日常生活中看不顺眼的事很多,自己不生烦恼,就不会有人找你的麻烦!因此,人生处世无论遇到大事还是小事,心理平衡是化解人与人之间怨恨的第一心理要素。

    对人心宽,自己先做到心里平淡而不多虑。平淡是真,真诚就会善待一切,就会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平静的心情,才会意气舒畅,干什么事人才会充满朝气和兴趣,才会有好的心情处理人际关系。心情好的人对任何人物都会抱以宽容之心,不仅对仁人君子心宽,对势利小人更有自己的宽容之法。

    史书记载,唐太宗在攻打潞洲时,路过一个有五代同堂的人家,问他家的长辈“若何道而至此?”就是问他们家有什么办法能够五代人同住在一起。那家的长者回答说:“臣无他,唯能忍而。”太宗以为然。多么简单的回答!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只不过能忍让罢了。忍,就是宽恕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史书上又载:张公艺九世居,唐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家。问本末,书百“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由此可见,身为天子的高宗李治也深知处家立身的不易,就更明白治国的艰辛了。在现代,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已经是很难找到了,就是三五口之家能和睦相处也非易事,同样需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宽容相待。社会上那些子女对父母不敬,或者父母恨儿女不争气,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那些夫妻分道扬镳,又有几个能做到宽心善待对方的?

    教育家谢觉哉曾有一首着名的诗篇:“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试,敞开心扉给人看。”康德也说过:“真诚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宽以待人需要自己的真诚,真诚的力量是能感动一切的。

    即使生活欺骗了自己,也不应怀疑真诚的魅力。人只要具有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心理,就一定能用真诚之心去对待他人,一言一行也必定会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真诚的宽容之心必定能赢得他人的爱戴。缺乏真诚的人终究不会得到别人的相信。所以,海涅更是直接地告诉人们:“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古人也说过:“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生存必定要竞争,但生活需要宽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