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外科主任王模堂,绰号“摸主任”;颌面外科权威姚恒瑞,绰号“姚关节”;把唇裂做得天衣无缝的邓典智教授,绰号“邓豁豁”;颅颌面手术权威温玉明教授,绰号“温清扫”;拔牙技术炉火纯青的连瑞华教授,绰号“连拔牙”;牙根管治疗权威黄婉蓉教授,绰号“黄根管”;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周岳城,绰号“周激光”……这些绰号,幽默可乐,恰如其分地认定了他们在中国口腔界的地位。
“摸主任”
王模堂教授是四川乐山人,1949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他是全颌面外科专家。王教授医术精湛,早在1950年代就开展了口腔颌面部肿瘤及颈淋巴节联合清扫术,后来还开展了恶性肿瘤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他解决了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内一些技术难题,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疾苦。
口腔颌面部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的有乳头状瘤、唾液腺混合瘤、纤维瘤、脂肪瘤、软骨瘤、血管瘤、神经鞘瘤等,恶性的有鳞状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骨肉瘤、软骨肉瘤、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等,病变可发生于口腔、唇部、上颌窦、唾液腺、颅面骨、口咽部等多个部位。口腔颌面部肿瘤不仅影响面部外形,还会造成咀嚼、吞咽、语音、呼吸等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病变持续发展,将危及患者生命。他的拿手绝活是对颌面部肿瘤的诊治,患者求诊,他只需用手这里摸一摸,那里摸一摸,就能确诊患者是良性瘤还是恶性瘤,是良性瘤中的哪种瘤或恶性瘤中的哪种瘤。他的“摸诊”结论,与活检报告相差无几,准确率高达95%以上,因而得了个“摸主任”的绰号。意思是只要经他手摸过的,就可以确定大致的手术方案了。
一次现场表演,更让“摸主任”名扬全国。
有一年,在北京举行全国颅颌面肿瘤学术研讨会,王教授应邀出席。一位江苏患者颌下长了一巨型肿瘤,像马蜂筑的一个大蜂包吊在颈子上,他求遍北上广大医院,也没人敢接诊。肿瘤已包围了重要血管、神经,肿瘤越长越大,事关死活。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会场,各路专家面对吊在患者颈子上的蜂包,嗫嚅着却步不前。这时,王教授出场了。他走到患者跟前,左看看,右看看,两眼微闭,在上面蜂包摸摸,下面摸摸,决然吐出一句话:“你这个肿瘤的摘除手术,我来做。”会后,患者随摸主任到了华西,王教授顺利切除肿瘤。
“姚关节”
姚恒瑞教授教我们颞下颌关节。他长得英俊高大,穿一条牛仔裤,裤兜里经常揣一把小牛角梳,时不时拿出来梳一梳,让花白的头发保持整齐。姚教授不仅专业技术炉火纯青,外语文艺体育诸方面亦卓有成就。
他有极好的英语功底。外宾作报告时,他临场作同声翻译,无论外宾语速有多快,哪怕夹杂着一些地方俗语,他都能同步准确译出。
他喜欢画画,他撰写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一书,有五百多幅插图,都是他一手描画的。
他还是体育竞技场上的佼佼者,除了掷铅球铁饼在华西医大运动会上多次获奖外,还能打垒球。
他是业余书法家,毕业前夕,同学请他题词留言,他便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用不同字体写出一段幽默、隽永的寄语。
他擅长作词谱曲,他为“口七七”作的级歌至今还在传唱:
晨风阵阵,
花朵欲放,
报晓的晨钟,
在校园回响!
钟声回响,
书声朗朗,
生活的晨曲已奏响,
郁郁的树林,
芳香的花朵,
都在倾听这动人的乐章。
美好的早晨,
怎能消失在梦乡,
火热的生活,
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啊,朋友,晨钟已敲响,
切莫蹉跎好时光,
快!快!快!
快!快!快!
展开你雄健的翅膀!
任何关节疾病,他一看一摸,就知道病根在哪里。经他治疗,手到病除。
有一次,一位西昌患者,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前牙开合,咀嚼困难,慕名来成都找姚教授。姚教授仔细检查了口腔,照了X光片,说,“你把下颌的智齿拔掉,再调整一点咬合就行了。”患者心里直打鼓:“我上部分疼痛,你喊我拔下面牙齿?”对姚教授产生了怀疑。见患者迟迟没反应,姚教授说,“既然你让我看病,就得听我的,先把那颗牙齿拔了试试嘛。”患者带着疑惑拔掉了下颌的智齿。第二天疼痛就有所缓解,第三天疼痛就大大减轻了,上下前牙也可以咀嚼东西了。患者原以为至少要住院做手术才能解决问题,没想到只花了三元钱,就把困扰他一年多的病给治好了。
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听姚教授讲课,可天妒英才,1986年,姚教授患胰腺癌不治,早早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八岁。
“温清扫”
温玉明教授是口腔颌面外科权威,因为对根治颈淋巴清扫有开创性研究,在治疗口腔恶性肿瘤导致淋巴转移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因而得了个“温清扫”的绰号。
温教授作头颈部手术,他能轻易避开血管、神经,干净利落,双手配合如同钢琴演奏,看他做手术,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别人做一台颈淋巴清扫手术,至少要三个小时,他一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1985年,四川省先进医院工作会议在达县地区人民医院召开。他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会议。会后,温老师问王时美院长:有没有华西口腔的学生?王院长说,“黄北平刚刚分到医院。”温老师特地抽出一个小时时间,从住院部到门诊口腔科看望我,仔细询问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给予鼓励。他的亲切关怀让我感铭在心。
“邓豁豁”
邓典智教授是颌面外科手术的权威,他的唇腭裂修复术在全国赫赫有名。
唇腭裂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缺损和畸形,吮吸、进食和语言等功能都有严重障碍。造成唇裂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不外乎遗传基因和环境影响两方面的因素。唇裂修复手术一般医院都能做,手术方法多数采用旋转推进法:将缺隙的一侧软组织切开一块,组成一个带蒂的组织瓣,旋转到另一侧对位缝合。可切多切少,旋多旋少,那才真正考验医生的水平,有的裂口虽然缝上了,手术疤痕却清晰可见,唇部形状很不自然。邓教授做的唇裂修补,两侧鼻孔等圆等大,鼻翼不塌陷,上唇两侧高度对称,唇红缘连线自然,发音进食与正常人无异。由于邓教授做的唇裂手术巧夺天工,因而得了个“邓豁豁”的绰号。
“黄根管”
黄婉蓉教授主要教我们牙体牙髓病,她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牙齿的牙髓和根尖发生病变,根管治疗是最好的一种治疗手段。根管治疗分为开髓拔髓、根管预备、根管消毒、根管充填。根管预备是根管治疗的必要步骤,要预备好根管,首先是要找着根管口,让根管“通通通”。人的牙齿差异很大,根管形态千差万别,有的根管狭窄细小,有的根管弯曲畸形,有的根管钙化堵塞,而根管又深深地埋藏在牙根之中,肉眼看不见。探寻根管口,疏通根管,得靠微妙的手感、丰富的经验。如果功夫修炼不到家,即使找到了根管口,疏通根管手法不对,都可能造成根管侧穿。别人找不着的根管口,黄老师找得着,别人捅不开的根管,黄老师捅得开。有一次,一位患者需要进行根管治疗,几个同学和带队老师轮流上阵,探了半天,也没找着根管口。
“这颗牙齿根管不通,根尖部阴影很重,治疗效果不好,拔了算了。”一位同学建议拔除。
“让我来看看。”黄老师坐到治疗椅上,取了一支最小的扩大针,寻找根管口。她坐在那里,平心静气,手指微微颤动,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最终找到了根管口,疏通了根管,经过几次换药,患牙不痛不松了,根尖部的阴影也消除了,一颗被判处死刑的牙齿成功保留了下来。
“人的牙齿只有那么多颗,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拔一颗少一颗。夫妻原配的好,牙齿原装的好,能保住的一定要保住,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拔除。从本质上说,牙科医生的职责不是为患者拔牙的,是为患者保牙的哟。”黄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这样的道理。
“连拔牙”
连瑞华教授,1941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是口腔颌面外科专家。
医生尽量为患者保存牙齿,可当牙齿实在保不住时,只有拔牙,将病牙干脆彻底地清除掉,再做假牙。有些做正畸手术的,也需要将多余的牙齿拔除。拔牙看似简单,一夹二摇三旋四牵五脱位,牙齿就从牙槽里出来了。可百人百病,百牙百状,有些牙一个根,有些牙是双根,有些牙有三个根,有的牙甚至有四五个根。有些牙根部弯曲畸形,拔除非常困难。连教授就有这样的本事,在他手里,似乎就没有拔不出来的牙齿,他首创的增隙拔牙法至今仍在国内广泛应用。
有一次,一位患者的阻生牙需要拔除,几个实习生忙乎了半天,夹住牙齿摇不松动,挺也不松动,带队老师用牙挺撬挺,那颗牙仍坚如磐石,他们只好去请连教授。连教授不慌不忙地用牙挺将患者阻生牙的颊侧和近中面挺了一下,下结论说,“这颗牙齿有四个根,要先分根。”连教授在器械盘里拿了一把劈冠器,用榔头挺敲了一下,就将阻生牙劈成了两块,然后用牙挺轻松地将牙齿挺了出来。
连教授口袋里随时带着自己改良过的牙挺。他那把牙挺,顶端磨得又尖又薄。那时还没有微创拔牙一说,他的拔牙术,就是现在国际上推崇的微创拔牙法。
连教授平时脸上都挂着笑,说话细声细语的,对学生的要求却相当严格,可以说是严格得近于苛刻。
高年级一个同学拔牙时,把牙根断在牙槽窝里了,怎么都弄不出来,带习老师也没有办法。连老师上去,用牙挺轻轻地探,探了几下,就把断根从牙槽窝里探了出来。连老师走了,那位同学将那个断根夹起来看了看,觉得断根不膨大、不弯曲,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怎么就拔不出来呢?他感到很奇怪,就将断根夹住在牙槽窝边比试,想探个究竟,不小心断根又掉进牙槽窝里去了。他觉得断根已拔过一次,再把它拔出来应该不是难事,就学着连教授的方法,用牙挺在牙槽窝里探。可再怎么用力,断根就是不肯出牙槽窝。他不敢去找连教授,求助带习老师,忙到下班,断根仍不肯出窝。实在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找连教授去了。连教授一来,还是那把挺子,还是那样在牙槽窝里试探,只十几秒钟,断牙就顺着连教授的挺子,乖乖地从牙槽窝里爬了出来。这事并没完,连教授将此事上报系里,建议学校给那位同学一个记大过处分,理由是,那个学生拿患者身体做实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那个同学学习成绩特别好,还是班干部,听到连教授要建议给其记大过处分,几个老师都向连教授求情。连教授坚持响鼓也要用重锤敲,不给记过处分不行,学校就真的给了那个同学一个记大过的处分。所以,有人又把连拔牙称为“严拔牙”。
“周激光”
周岳城教授1950年自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毕业,颌面外科专家,他对口腔医学的最大贡献,是在全世界首创激光穴位麻醉拔牙。
激光被称为“最亮的光,最准的尺,最快的刀”,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在工业、医疗、科研、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周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制造出了氦-氖激光麻醉机,按脏腑经络理论和神经节段分布原则,用激光照射相关穴位,使需要拔除的牙齿产生无痛麻醉效果。与针麻拔牙相比,激光麻醉免除了针刺组织的痛感,还能防止细菌侵入,拔牙创口出血少,愈合快。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因为不能在普通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采用激光穴位麻醉拔牙,效果特好。周教授的激光穴位麻醉拔牙曾获得过国家发明奖,“周激光”的雅号就这样叫开了。
遗憾的是,激光穴位麻醉拔牙技术在口腔临床上已销声匿迹了。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一是激光麻醉机成本较高,拔牙收费标准低,医生自然就选择用成本较低的针刺麻醉;二是医患关系紧张,担心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带来危险。还有可能是,周教授1998年去世,失去领头羊的科研团队无法进行深入研究。激光穴位麻醉技术就这样退出了口腔临床,或许只能在口腔博物馆才能看到激光麻醉机。
因为经络无形无体,解剖学上找不到相应的组织,一直受到所谓现代医学的歧视,周教授用激光照射穴位,就能够达到麻醉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经络的存在。我有一个美好的遐想:如果中国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经络”“穴位”“奇经八脉”进行深入研究,向世界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或许还有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机会呢。
……
教我们的老师个个身怀绝技,口腔内科学权威张举之教授,文章写得特别漂亮,外号“张举人”;口腔正畸学专家詹淑仪服务态度特别好,最受小朋友欢迎,被叫作“詹婆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