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雨-七十年代农村人过春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最看重和最隆重庆贺的节日。每当春节临近,人们都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和特意的安排,以便过上一个热热闹闹、欢乐祥和的春节。

    春节临近时,生产队的年终分配结果也出来了,劳力多的人家成为“结余户”,高高兴兴地等待着生产队的年终分红;而一些家大口阔劳力少的家庭则成了“超支户”,赶紧筹钱还上“超支”款。无论是钱多还是钱少的人家,这个“年”还是要过的,只是过的是“肥年”还是“瘦年”的区别罢了。因此,农家都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抓紧做好“过年”的准备工作。

    农村人“过年”的准备工作是从腊月开始的。进入腊月以后,农家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了。

    腊肉和腊鱼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腌制腊肉、腊鱼是农妇们的拿手好戏,其制作方法是在新鲜的猪肉和鲤鱼的表面抹上一层盐,然后放入空水缸里存放十来天,之后再把肉和鱼拿出来在太阳下进行晾晒,当晾晒的肉和鱼变成干货以后就是腊肉、腊鱼了。一般来说,农村人是年头养猪年末吃肉,有条件的人家每年都要养几头猪,除了卖给国家换回现金以外,自己可以在春节前宰杀一头猪准备过年;没有条件的人家也要省吃俭用攒点钱,腊月里在公社的肉食品店里买几斤猪肉腌制腊肉。至于鲤鱼,则全靠生产队解决,我们老家的鱼塘比较多,每个生产队里都有两三口鱼塘在养鱼,到了腊月时,生产队就用抽水机把鱼塘里的水抽干,把鱼分给每家每户,农妇们就开始腌制腊鱼了。

    豆丝也是人们为过春节准备的食品。豆丝的制作比较简单,就是将上好的大米在水中泡上一两天,等大米泡胀以后用石磨将大米磨成米浆,人们先把锅灶烧热,其后加点食用油,等油烧热后再把米浆均匀地摊在烧锅里,当米浆变成薄饼似的米制品以后,人们把它从烧锅里拿出来卷成长条,然后再用菜刀将它切成一个个的小块,在太阳底下晾晒干了以后就成为豆丝了。春节时家里来了客人,农妇为其煮一碗豆丝,里面放几个鸡蛋和一点腊肉,再加点作料,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招待了。当年我在农村的时候最喜欢吃新鲜的豆丝,就是把新鲜的豆丝炒着吃,炒时加点油盐、大蒜、葱、姜,有时再加上一两个炒鸡蛋,这份香喷喷的鸡蛋炒豆丝就是最好的美食了,直到今天我也是难以忘却。

    糍粑是人们为春节特意准备的食品。糍粑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每年生产队都要种植一些糯谷,分给村民制作糍粑。糍粑制作难度也不大,就是比较麻烦。制作糍粑时,人们先是把糯米在清水中浸泡一天,然后放在烧锅里蒸煮,但要掌握好火候,不能煮成干饭或者是稀饭,然后把蒸好的糯米放入脚盆或水桶里,人们用擀面杖反复地击捣、搅和糯米饭,直到把它捣碎并且紧紧地粘在一起,再将它做成长条状,晾晒到半干的时候,用菜刀将它切成一个个的小块,晾晒干了以后就成为糍粑了。

    炒米、糖果、花生、瓜子是人们为过春节准备的几种小吃。炒米也是用糯米做的,先把糯米在清水中浸泡,再把糯米煮成半熟状并晒干后,人们称之为“阴米”,村民将“阴米”在烧锅里炒熟后就制成了炒米。制作糖果前先要熬制麦糖,麦糖就是用小麦熬制成的糖,其制作过程分为育芽、蒸煮、发酵、压榨四个阶段,既比较复杂又要一定的制作技术,小时候我吃过村民制作的麦糖,但没有观摩麦糖制作的全过程。炒米与麦糖混合起来就制成了糖果。花生是生产队分配的,生花生炒熟后就成了小吃。葵花和南瓜是村民们在自留地里种植的农作物,瓜子留下来洗干净晾晒干,春节前农家把它们炒熟后就是一种很好的零食了。

    农家准备的上述“年货”基本上不用花多少钱,因此农村里除去特别贫穷的家庭,这几样“年货”一般的家庭也是能置办齐全的。

    70年代人们购买生活日用品和工业品需要各种票证,每当春节临近的时候,各种票证就自上而下地按人头发下来了,当年常见的是布票、食用油票、烟酒票等,人们拿上票,带上钱,就可以在大队的供销点或公社办的供销社购买商品了。

    春节前做一套新衣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事。农村人平时难得有现钱,所以春节前也是人们做新衣服的时候。当年农村供销社里没有成衣卖,人们只好在供销社买一些布匹,再请裁缝师傅为自己做新衣。这时候,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每个成员做一套棉衣或者外套,因为买布匹需要布票,即便家里有钱也不能多做几套新衣;条件差些的人家只能保“重点”了,就是只能为谈婚论嫁的儿女或上中学的孩子准备新衣,以免春节走亲访友时太寒碜被人瞧不起,其他家庭成员只能是穿旧衣旧裤将就“过年”了。

    春节前,勤劳的农村妇女除了准备好各种各样的“年货”外,还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床单、被套洗得干干净净,破衣破裤也缝补得整整齐齐。

    贴年画、贴春联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功课”。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观,在大队供销点买回花花绿绿的年画贴在自家的墙壁上或者门面上。当年正是八个“革命样板戏”十分火热的时候,“样板戏”里的人物剧照就成了一幅幅的年画。此外,一些反映工业战线、农业战线取得丰硕成果的宣传画也是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有个习俗,人们喜欢在门框上贴两张“门神”来降妖镇魔,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就是百姓家门口的两大“门神”。与购买年画不同,当年供销社里没有现成的春联卖,春联都是人们自己制作的。春节前,《湖北日报》上就经常登载一些春联,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也经常播出一些春联,人们就从供销社里买来红纸,请学校的老师或村里会写毛笔字的人写上几副春联,除夕的晚上贴在前、后门的门框上,庆贺春节的到来。

    除夕夜是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时候。平时晚上基本是停电的,除夕的晚上则有电力保障,并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三。夜晚降临前,各家各户都要拉一根电线到大门外,安上一盏电灯彻夜照明。在除夕的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赶回家里守夜。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前吃一顿平时难得见到的丰盛晚餐,这顿团圆饭吃得其乐融融,充满了家庭的温馨。如果在外地工作的家人没有赶回来吃团圆饭,全家就像是缺少了什么似的很不自在,家中的老人更是食不甘味。

    团圆饭吃完了,大家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当年没有电视看,农村也没有其他什么娱乐活动,于是有的人就约人打纸牌,有的人就谈天说事。

    大年三十“守年”是农村的传统,也就是在三十的晚上,一家人聚集在一起直到初一的凌晨。农家的孩子们常常夸下海口,说是要陪大人“守年”到第二天,但是,常常是还不到12点,小孩们就东倒西歪,呼呼地睡着了。

    初一早上,做晚辈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给自己的本家长辈拜年,说一些“身体健康”“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做长辈的就拿出炒米、糖果、花生、瓜子等之类的小吃招待大家。

    大年初一,大队有时也会组织一些舞狮子、踩高跷、划龙船等活动,走村串户地进行表演,这也是当年春节期间唯一重要的娱乐活动。

    当年农民的生活比较贫困,物资也很匮乏,但浓浓的乡情和亲情、农村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长久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二〇一三年二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