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导弹兵装备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战略核突击任务。战略导弹兵是重量级的打击者,可以在本国对另一个国家实施作战,也可以从一个洲发射导弹打击另一个洲,所以,战略导弹兵使用的武器称为洲际导弹武器。战略导弹,射程通常在1000公里以上,携带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以及拦截对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等重要目标。
因此,战略导弹兵是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起核威慑作用,通常包括陆基战略导弹兵、战略核潜艇导弹兵和战略航空导弹兵。目前,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均拥有战略导弹兵,其中以美俄两国的战略导弹力量最为庞大。战略核导弹从第一次发射成功至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其间,由于超级大国间激烈的军备竞赛,使战略导弹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质量大为提高,其生存能力、突防能力都相当高。所以战略导弹兵是有核国家军事力量的支柱,是空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导弹兵的规模和作战能力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全局,对战争和世界安全有极大影响,所以其使用权通常由国家最高当局严格掌握。
一、美国战略导弹兵
美国战略导弹兵属于陆基、海苦、海基和空基三位一体的导弹部队,主要由其陆基洲际导弹部队组成。1956年,美国国防部决定:射程大于3千米的导弹均由空军负责管理。因此,美国的战略导弹兵隶属战略空军编制体系。战略空军司令部设在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附近的奥弗特空军基地。由于美国的指挥体制是作战与行政管理分离的体制,所以,战略空军司令部在行政上属空军管辖,在作战上则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直接隶属于美国总统,按总统的指令执行各种战略作战任务。1960年8月30日,战略空军司令部正式接收了第一个“宇宙神”战略导弹部队。
美国的战略导弹兵均部署在美国本土,美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最大建制单位是战略导弹联队,每一个导弹联队就是一个导弹基地,导弹联队是战略导弹兵的基木作战单位,下辖2~4个洲际导弹中队,中队下设5个小队,小队为基本火力单位。每个联队约有2000人,通常拥有150到200个发射井,分布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
60年代以后,美军战略导弹兵先后拥有过“大力神-1”、“大力神-2”、“民兵”系列导弹和“和平卫士”导弹。“大力神1”导弹是美国战略导弹兵部队的两级液体洲际弹道导弹,用来攻击敌方的地面战略目标,1962年4月装备部队。“大力神-2”是“大力神-1”的改进型号。”民兵”系列导弹有多种型号。其中,“民兵I”是美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的三级同体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国的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1962年开始装备部队,射程8000千米,命中精度为圆概率偏差1.8千米。“和平卫士”导弹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导弹,弹长21.6米,弹径234米,核弹头500万吨TNT当量,最大射程12800千米,命中精度90米。由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其作战性能较以前的型号大大提高,是美国最先进的战略导弹之一,它具有投掷重量大、反应速度快、精度高、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发射的特点。
2005年9月19日撤除MX“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10枚,目前美国的陆基战略核力量只有“民兵Ⅲ”陆基洲际导弹500枚,每一枚可携带3个核弹头,或2~3枚分导式多弹头,弹长1826米,弹径1.6米,命中精度185~450米,射程达13000千米。“民兵Ⅲ”导弹是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美国第一种分导式多弹头同体洲际弹道导弹,是美国的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对目标选择更灵活,命中精度高,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空防能力。
美国海基核导弹技术先进、戒备率高、可靠性好,对俄罗斯具有绝对优势。弹头数、面目标摧毁能力分别是俄的3.12倍和2.51倍。目前美国的海基核导弹以“三叉戟”C-4/C-5为主,装备俄亥俄级潜艇,“三叉戟”携带8枚分导式弹头,可以在30分钟内从美国达到莫斯科,一艘潜艇上携载的24枚“三叉戟”导弹可以使100万人的城市顷刻之间灰飞烟灭,目前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的“三叉戟”导弹仍然保持着10分钟内就可以发射的状态。美国从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潜地弹道导弹,1961年在“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潜艇上首次水下发谢成功。其先后研制出“北极星”A1、A2、A3、“海神”(C3)、“三叉戟”-I和“三叉戟”-Ⅱ六种型号潜地导弹,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714、1979年和1990年装备潜艇。
美国战略导弹兵部队建设大力推进核武器信息化、小型化、特利化的进程,提高实战性。美军在日本首先使用核武器时的空军部队,虽然称不上是导弹部队,但美国战略导弹兵编制从一开始就列入了空军编制,这为导弹的实战化总结了不少经验。从数次美国导弹兵进行重大演习和核试验的情况来看,美军都从实战化的角度来进行组织和论证导弹作战的有关内容。1954年3月1日,美国试验第一枚氢弹,TNT当量600万吨,是1945年摧毁日本岛的原子弹的500倍。选择太平洋比基尼珊瑚礁,结果氢弹爆炸使航行在公海上的日本渔船“福龙丸第5号”的23名船员受害。
1997年美国战略导弹兵开始装备B61-1型低当量核钻地炸弹。该弹能钻地约6米,当量从少于1000吨到几十万吨可调。2003年拨款1500万美元进行“坚实核钻地弹”可行性研究,谋求进一步提高钻地深度,缩小当量,减少放射性沉降。向实战化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美军战略导弹兵的作战原则,强调攻防一体。也就是强调首先使用核武器进行先发制人的同时,非常注重对核袭击的积极防御。从星球大战计划到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就是这一作战原则的最好诠释。
二、俄罗斯的战略导弹兵
俄罗斯和前苏联是首先将战略导弹兵作为一个独立军种的国家。
1949年8月29日前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0年1月14日,前苏联战略火箭军成立,主要装备地地中程和洲际导弹,是目前俄罗斯核力量的主力。
1992年8月俄罗斯组建航空部队,隶属国防部。
1997年7月将航天部队与战略火箭部队、导弹防御部队合并成一个全新的战略导弹部队,统称为战略火箭军。
2001年7月将原隶属于战略火箭军的军队和导弹空间防御部队合并组建航天兵,归属总参谋部直接指挥。
俄岁斯战略火箭军有4个火箭集团军,另有若干个独立火箭军与火箭师。火箭集团军下辖若干火箭师,每个师辖有5~12团。每个团编有4~10个发射井和一个指挥控制中心,火箭师的兵力约7000人,团的作战兵力约为2500~400人。
目前,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有752枚洲际导弹和3546枚核弹头。其中第四代SS-18导弹180枚,弹头1800枚。SS-18型号导弹北约称为“撒旦”,射程可达1.6万千米,能攻击地球上任何区域的目标,是两级液体燃料惯性制导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从1979年开始装备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共发展了6种型号。早期I型、II型、III型的SS-18导弹携带1800万元2500万吨当量的单弹头,在1983~1984年间被携带10个分导式多弹头的SS-18lV犁导弹取代。SS-18IV型导弹从1980年开始部署,到1984年俄罗斯共有308枚SS-18IV型导弹。1988年之后,SS-18IV型导弹部分被SS-18V型导弹代替。160
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装备SS-19型号导弹150枚,弹头900枚;第五代SS-24有46枚,弹头460枚;SS-25有360枚,弹头360枚;SS-27(“白杨”-M)26枚,弹头26枚。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共部署5922枚核弹头。
2004年俄罗斯已经组建了新型号的“白杨-M”SS-27洲际弹道导弹团,这种导弹将是未来战略火箭军的唯一核导弹。它说明,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导弹武器在朝着提高生存能力、提高打击硬目标能力和突防能力、缩短反应时间的方向发展。161
三、法、英两国的战略导弹兵
法国自戴高乐时期起开始执行独立的核威慑战略,经过数十年努力,法国于1960年成功爆炸了本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最早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的国家之一。1964年,法国开始组建第一个地地战略导弹中队,随后装备S-1到S-4系列导弹。战略核力量由海空二位一体构成,以海基力量为主。法国的战略导弹兵隶属于战略空军,战略导弹弹头总数超过500枚。
法国积极推行“有限核威慑”战略。在对战略导弹兵的作战运用上,强调以战略导弹兵为后盾,以核威慑战略为基础,拒绝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义务,同时强调联合使用核力量与常规力量。
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英国由于受到了美国核保护伞的庇护,其核力量相对较弱,仅保留了海基核弹头。
英国于1952年10月2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随后建立了一支较小的 战略导弹部队,其战略核力量约有2000人。编为一个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中队,驻扎在克莱德基地。
英国1971年取消陆基洲际导弹部队建制,1998年4月,英国皇家空军的WE0177自由下落式战略核炸弹退役后,英国的核力量过渡到单一海基核力量上,战略核威慑全部由其3艘“前卫”级核潜艇和一艘“决心”级核潜艇承担。1艘“前卫”级核潜艇装备“三叉戟”D-5导弹16枚,每枚可携带12个独立的分弹头。英国政府承诺,每艘核潜艇携带的弹头总数不超过96个。因此,英围的战略导弹兵实际上就是核潜艇部队。162
四、印度的战略导弹兵
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开始实施核武器研制计划,并于1974年5月18日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又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使已有的核装置基本上实现了武器化,旨在建立一支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它的地对地弹道导弹已达到2200千米,并进行了4次成功发射。
印度战略导弹部队从1995年开始装备“普里特维”近程地地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为150千米,有效载荷为500公斤。从2000年开始批量生产“烈火-1”型中程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可达1400千米,有效载荷为1吨。1999年4月和2001年1月两次成功地进行了“烈火-2”型中程导弹试验,射程达到了2200千米,有效载荷为1吨,2002年装备部队。2002年进行试验发射了射程3500~5000千米的“烈火-3”型导弹。此外,开发了射程8000千米以上的“烈火-4”型(又称“苏里亚”)洲际导弹。
战略导弹兵的威慑地位
核威慑作用在高技术战争中有着强有力的“盾牌”效应。对一个拥有核战略导弹部队国家动武,任何国家都将持谨慎的态度。这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建设是有利、有节地实施局部战争导弹战的根本保证。海湾战争中美国的战术核导弹,成功地制止了众多军事家所预言的伊拉克可能要用生化武器和粗制核武器来参战,使战争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战略导弹兵存在即威慑凡有战略弹道导弹或大规模杀伤性战役战术导弹的国家,都十分强调其威慑作用。
一、战略导弹兵的威慑作用
由于战略弹道导弹具有远战突袭、快速反应以及毁灭性的杀伤效果,它的运用起到“造势”、“遏战”作用,通过配合政治和外交斗争,达到威慑和制约对方的战略目的,使敌方不敢轻易动武或者制止战争升级。冷战期间,前苏联和美国都将威慑作为核力量运用的重要内容。前苏联认为,“必须承认实际上存在威慑这样一个促进战略军事平衡的凶素”。对前苏联米说,威慑“反映了一种情况,在这情况下任何一方都无法对另一方犯下侵略行为而不受惩罚”,即“在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里,一方的一种行动将导致另一方的对抗行为”。也就是说,在双方都有战略核武器的情况下,其运用首先是威慑。167
核实战是有效威慑的基础。因此在核力量运用战略中,各国非常重视核力最的发展和实战能力的提高。前苏联除将保持摧毁对方50%的人口和经济实力的打击能力外,特别强调加强军事训练和保持高度战斗准备。前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戒备率平时达到75%,这本身就是威慑运用的象征。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已不复存在。继承前苏联绝大部分战略核导弹的俄罗斯,仍然坚持威慑运用的原则。1993年11月2日,俄罗斯最高决策机构——安全会议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军事系统基本原则》,该原则规定核武器政策的目标是:通过遏制对俄罗斯联邦及其盟国发动侵略的企图,来消除核战争的危险。安全会议副秘书长马尼洛夫中将说,为了“防止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俄罗斯必须拥有核武器。
美国自1945年核武器问世到冷战结束,始终将战略导弹兵部队作为“三位一体”核威慑作战力量的支柱。弹道导弹运用首先以威慑前苏联为主。冷战后,美国也没有改变重在威慑的原则,仍然确立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和以攻为主、攻防兼顾的核威慑战略。美加强战略导弹兵建设,认定全球近1100个包括核、生、化设施在内的战略目标深藏地下,常规导弹部队的作战力量可望不可即,只有战略导弹兵能胜任这种作战任务。威慑的目标不仅对前苏联分裂出的部分国家,而且把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国家。美国强调“由于全球性弹道导弹的扩散及运载核弹头的能力的发展,美国在设法遏制核冲突的同时,必须保持对任何水平的攻击做出恰当而有效的反应,在使用核武器的时机和规模上做出各种选择,能在最低冲突水平上恢复威慑态势”。尽管美俄的战略导弹的数最在逐步减少,但质量在不断改进。美国对第三世界中它们认为是敌性国家和潜在的核国家,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和威慑态势。
法国和英国核武器运用一直以威慑为主。法国强调拥有足够的核力量,使之具有威慑作用,能够制止任何敢于进攻的敌人。海湾战争中,针对萨达姆声称使用化学武器的威胁,英国政府多次发出警告:只要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英军就要用核武器进行报复。战略导弹兵作战行动服从国家战略冷战时期,美围推行霸权政治和谋求全球利益的战略,决定了它的军事战略是先发制人。在导弹核武器的运用上就是要首先使用的原则,强调第一次突袭的有效性。前苏联在80年代一直到解体前推行的“核战争两败俱伤”论,认为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力避核战争。所以他们1982年宣布“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任务”,在核力量运用方面,奉行威慑加实战的战略。首先通过保持能够有效摧毁对方或给对方以毁灭性核报复的核军备实力,遏制对方可能发动的核战争;一旦威慑失灵,则准备进行并打赢核战争。
二、军事战略的新调整
冷战后,国际格局变化,各国都调整了各自的军事战略,所以战略核武器的运用也有些变化。例如,美国提出了“全球威慑、应急反应”的“地区防御战略”构想。这个战略的依据是冷战结束后影响美国安全环境的诸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军事技术革命引起的未来战争性质的变化”。美国认为,由于前苏联和东欧集团的解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美国将不存在发生全面大战的危险,但局部地区的冲突和弹道导弹等先进武器在发展中国家的不断扩散,则增大了美国在海外保护其利益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日益重视对局部战争的研究,把它提高到军事战略的突出位置。对付这种局部战争,美国将立足于发挥其技术上特别是高技术的优势,大量、密集地使用高技术常规兵器,让对方无还手之力,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战果。鉴于这种战略考虑,美国将改变以前那种“首次核打击”理论。
俄罗斯在1993年出版的《军事理论政治基础》一书中强调,俄罗斯核武器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遏制对俄的侵略来消除核战争和使用核武器的危险。1993年宣布,对同有核国家结盟、对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的非核国家,及同有核国家共同对俄罗斯采取行动的非核国家,俄罗斯将保留在一场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改变了原前苏联1982年的“不首先使用”的承诺。这也是出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因为它不像前苏联那样拥有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对付种种军事威胁的强大的军队和装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还承诺了对世界无核国家和地区不使用核武器。可见,在导弹核武器的使用时机上,各国依据自己的军事战略做出不同的选择,但都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战略导弹兵对世界安全造成威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核实力排行第二的是俄罗斯。至2006年1月,美国用于实战核弹头仍有5735枚,其中包括5235枚战略核弹头和500枚战术核弹头,另有4225枚处于储存状态。俄罗斯目前也还拥有7200枚实战核弹头,其中包括3800枚战略核弹头,3400枚非战略核弹头。如果美俄两国导弹兵展开大规模对抗,不但彼此的生存面临威胁,整个地球恐怕也足以毁灭若干次。
几十年来,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等国家,加快导弹兵实战能力,对核武器的不懈追求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
巴基斯坦于1998年5月28日和31日,进行了两组6次核试验。在第一组试验后,巴基斯坦政府声称准备给4月中旬试验成功的“高里”中程地地弹道导弹装上核弹头。据国外核专家估计,巴基斯坦从1986年到1991年共生产157~263千克武器级铀。如按每枚铀弹需20千克计算,可供制造8~13枚核弹,1991年以后生产的铀可供制造13~25枚核弹。此外巴基斯坦还在建立武器级钚生产能力,每年可分离出10~14千克钚,可供制造1~2枚核弹。169
印度积极储备和发展核武器,目前已经建成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并积极推进核武器实战化进程。从2001年开始,印军导弹兵在大型军事演习中都设置了核战争科目演练,模拟核反击作战,从而不仅使核武器装备到部队,而且将核反击列入训练内容,标志着印度核武器从威慑运用转入实战进程。使用核武器最明显的动机就是对付入侵。核国家遭到入侵当然会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胁,或者最终使用核武器。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对拥有核武器国家进行作战,这个假设是否还会成立,遏制核战争爆发的力量与引发战争的力量谁又能占据上风呢?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在1998年竞相进行核试验后,印巴冲突便开始“以核相挟”,战争一开始迅速升级,冲突规模不断扩大。双方在边境地区部署了导弹兵部队,携带核弹头的中短程导弹,形成了严峻的战略导弹兵的对峙态势。这期间,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导弹兵也都剑拔弩张,核战争几乎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庆幸的是一触即发的局面得到缓解,没有继续发展和扩大。
对于有核国家来说,总是把战略导弹兵作为战争的预备队,或者说核威慑条件下的战争形态,战略导弹兵是未来军事对抗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战略导弹兵都在摩拳擦掌。针对伊拉克可能拥有的核化武器,美英联军都强调不排除使用核武器打击伊拉克的可能,美国战略导弹兵甚至处于战备状态,并在海湾战争中准备了1000枚战术核弹头威胁伊拉克,如果伊拉克和南联盟有打核战争的条件,也许战略导弹兵之间的威慑会促使战争向和平的方向转变,战争也许就根本不会发生,也许导弹战会在激荡的军事和政治对抗中难以避免地发生。事实上,美国对伊拉克斩草除根式的外科“手术”,能充分说明美国对伊拉克核报复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担心,也证明美国不但有实战能力也有真使用的决心。中东军事强国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是不争的事实。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生产积累,目前以色列已经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
在空基核力量方面,以色列已经拥有了能够携带核航弹的多种机型,包括F-4“鬼怪”战斗机、A-4“空中之鹰”攻击机、F-15“鹰”式战斗机、F-16“战华”战斗机等。可能担负核作战任务的作战中队和基地包括:部署在内瓦提姆空军基地的第111、115和116中队,在内盖夫沙漠中拉蒙基地的第140和253中队,以色列北部拉马特-大卫基地的第109、110和117中队,以及在哈泽里姆空军基地的第101、105和144中队。
在陆基核力量方面,以色列拥有的“贾里科”系列导弹为其主要的战略打击力量。“贾里科-1”型导弹的射程为480千米至650千米,可以打到大马士革、阿曼和开罗。“贾里科-2”型导弹射程达到1800千米。
在海基核力量方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色列从德国订购了3艘具有远程奔袭能力的“海豚”级柴油动力潜艇。以色列已将这3艘潜艇核武化。以色列的核弹头被重新改装以适应美国提供的“鱼叉”导弹,并且在其导弹上安装了可沿海面巡航的制导系统。以色列在地中海拥有150英里的海岸线,两艘潜艇始终在海上值勤,一艘在红海或波斯湾内活动,一艘在地中海内活动,第三艘在母港内待命。这样至少有一艘潜艇可以在水中保持警戒,保证以色列在被攻击时即可采取报复措施。
乌克兰、哈萨克和白俄罗斯的核武器被认为是前苏联的遗产,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俄罗斯的技术监控之下。作为核能利用大国的日本,其核技术研究位居世界先进行列,西方军事专家曾断言,如果需要,日本完全能够在一个月内制造出核武器。
2005年2月10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朝鲜已经拥有基于自卫目的的核力量,六方和淡前景不容乐观。伊朗更是宣称已进入能进行工业规模核燃料生产国家的行列,争端日渐升级。
据估计,目前世界上具备研制核武器潜力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40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力图进入核俱乐部国家的数目还会大大增加,防止核扩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只要有核武器存在,就少不了有危险。专家指出,冷战时期,特别是冷战后期局势的稳定,主要归功于双方所具备的在遭到第一轮核打击后,进行毁灭性核报复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要花大价钱,需要更多的导弹、移动性导弹和核潜艇。如果新生的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了确保遭受第一轮核打击之后,仍有核武器可供使用而进行投资,就会进一步增加邻国的恐怖感。如果不这样做,则本国的军人就会因为惧怕遭到敌军首轮核打击后丧失全部核武器而整天忧心忡忡。这种“不用则失”的焦虑无形中增加了危机中的不稳定因素。
在邻国获得可供实战的核武器之前,如果有机会对其尚未成熟的核武器设施实施核打击或常规武器攻击,从而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时所爆发的危机将更加令人不安,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想到核威慑的存在。如果情报有误,邻国已将核试验的成果投入实战,你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军事设施落后、部队纪律松散及缺乏训练等都极易导致意外事故。随着有核武器的国家数量的增加,军事设施及管理核武器的平均可靠度肯定会下降。冷战早期核弹就曾数次因意外事故而险些爆炸。如果真的发生核爆炸,有谁敢说这不是敌国所为,继而向敌国投掷核弹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