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海史话:人海和谐共生之路-和谐人海趣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海洋里生活着一些奇异的生物,产生着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对于很多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的祖先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它们和人类生活神秘地联结在一起,编造出无数奇谈怪闻。

    海龟的故事

    1.龟宝

    宋代武将徐彦若渡海前往海南岛。开航之前,有一位随军将领在浅海滩上拣到一只小琉璃瓶。

    瓶子只有婴孩的拳头那么大,里面装着一只3厘米左右的小乌龟。乌龟一刻不停地在瓶子里转来转去。瓶颈很细很细,不知道它是怎么进去的。

    随军将领觉得这玩意儿怪有趣的,就把它收起来了。

    船行海上,风平浪静。到了夜里,船身忽然倾斜起来,好像一侧的船帮有什么东西压着似的。

    船上的人十分警觉,他们跑到吃重的那边一看:怪啦,船帮上层层叠叠地压满了乌龟,好些乌龟还在没完没了地往上爬呢!

    军士们拿来刀子、铲子、棍子,有什么就拿什么,都去扒拉那些乌龟。可是,扒拉掉一层,又上来一层,越是往下扒拉,它们越是爬得快。别看军士们在岸上打仗行,在海里对付这些乌龟可不行。眼看船身越来越斜,好些乌龟已经上了甲板。船身吃重,走起来慢多了。

    乌龟们一个劲儿地往上爬,谁也没办法治它们。再这样下去,船身还不让它们压沉了?军士们着急起来。

    海龟的吉尼斯纪录

    海龟早在2亿多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是有名的“活化石”。主要分为棱皮龟、蠵龟、玳瑁、橄榄绿鳞龟、绿海龟、丽龟和平背海龟。据《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记载,海龟的寿命最长可达152年,是动物中当之无愧的老寿星。正因为龟是海洋中的长寿动物,所以,沿海人仍将龟视为长寿的吉祥物,就像内地人把松鹤作为长寿的象征一样,沿海的人们也把龟视为长寿的象征,并有“万年龟”之说。海洋中目前共有8种海龟,其中有4种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山东、福建、台湾、海南、浙江和广东沿海,我国群体数量最多的是绿海龟。

    乌龟们爬呀爬,全都冲一个方向——那个随军将领的舱门。随军将领一拍脑袋,突然醒悟了:呀,别是琉璃瓶里的那只小乌龟在作怪吧?

    他把琉璃瓶取出来,放到甲板上。果然,琉璃瓶在哪儿,乌龟们就转身往哪儿爬。这位将领吓坏啦,他连忙祝告上苍,请老天爷保佑。祝告完毕,就把琉璃瓶远远地扔到了海里。

    这下行了,成百上千只乌龟掉转脑袋,向船边爬去。“扑通!扑通!”乌龟们接连不断地掉到海里,朝远处游走了。

    军士们松了口气,对这件事议论纷纷。船上有一个长年漂泊在海上的胡人,大伙儿听说胡人最懂得海上的怪事,就去问他。

    胡人惋惜地叹了口气:“唉,没福呀!那个琉璃瓶是件‘龟宝’,乃是稀世罕见的灵物。多少人下了工夫找都找不到,可惜那位将领没有福气领受它。倘若有谁能得到这件龟宝,把它放在家里,这样一来,深海的宝藏就会源源不断而来,何愁不富!”

    大伙儿听了,慨叹不已。

    2.玳瑁报恩

    明朝将领熊元乘在沿海地区抗击倭寇,遇到过一件不寻常的事。

    有一天,一只玳瑁——就是大海龟被潮水冲到了海滩上。海水退潮很快,玳瑁来得回不得。它笨拙地扭动身子,两只前爪拍打着沙滩,半天也挪不了几步远。

    熊元乘的部下杨总兵觉得这是个意外的收获,下令把它捉来,送到天妃(传说中的海上女神)宫,让工匠扒了它的皮做几条漂亮的玳瑁皮带。

    玳瑁被按倒在案子上,刚刚准备开刀,熊元乘走过来了。这只玳瑁大口大口地喘息着,口中的呵气袅袅上升,结成了一小朵云彩。熊将军一见,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熊元乘对杨总兵说:“我看这玳瑁非同一般,恐怕是一头神物。你还是把它送到海口去放生吧!”

    将军有令,部下唯命是听。海口离城有20千米,熊元乘恐怕路上有误,要亲自前往。杨总兵不敢怠慢,连忙准备了一只小船,带上熊将军爱喝的酒,陪他放生去了。

    小船沿江而下,两人喝着酒来到海口。船上的水兵把玳瑁轻轻搬下来,放到海里。熊元乘和杨总兵微笑着,满意地看着玳瑁向远处游去。

    这时候,风浪大作,玳瑁似乎很感激二位将领,它不住地回过头来,伸着前爪朝他们作揖。

    事情过去以后,熊元乘慢慢把它忘掉了。

    过了一个多月,他率领船队与倭寇打仗,忽然发现有一只巨大的海龟在风浪中出没。这只海龟不断地鼓风作浪,把敌船压倒在下风。熊元乘的船队顺风攻击,连战连胜。

    熊元乘很感谢这只神奇的海龟。他注目细望,原来正是一个多月前放了生的那只漂亮的玳瑁!

    海上探珠

    明代嘉靖年间,金陵(现南京)人杨参在广东做官。有一次,雷声隆隆,大雨哗哗,天上掉下来一个圆乎乎的东西。这东西落在官衙里,骨碌碌地滚到了审事厅上。

    圆球有桌子那么高,外面黏糊糊的,裹满了海草。杨参让人把海草剥开,发现里面包着一个昏迷的人。

    这个人尽管没死,也已经奄奄一息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扶起来喂了点汤水,他总算睁开了眼睛。

    他望望四周,发现自己在官衙里,不由得眼泪哗哗地流。

    杨参问:“你是什么人?因何缘故在此球内?”

    那人跪倒在杨参面前,喃喃地说:

    “老爷,我是海边的老百姓,我可让人家给坑害苦啦!”

    “你慢慢说清楚。”

    “老爷,我祖祖辈辈居住在海边,素常以采蚌取珠谋生。那一天,我和两个同乡到海上去采珠。我让他们在船上拉着绳子,自己拽绳下海。在深水里,我发现了三颗珠子,其中有一颗特别大,是夜明珠。我先采了夜明珠,把它捧上去交给老乡,告诉他们下面还有两颗小的,我采了就回来。谁知刚刚下到水底,绳子就断了。我被水流冲到一个潭里,潭底下盘着一条龙,那里倒没有水。

    珍珠是怎么形成的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根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2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我跨到龙背上歇了会儿,肚子很饿。后来,我看见这条龙常常舔自己的胳肢窝,就也去舔。龙的腋下有一些黏液,味道特别苦,不过,一舔就不饿了。

    龙不断地流黏液,这些黏液裹在我身上,挣也挣不开。黏液越裹越多,裹成了一个球,把我憋得晕晕乎乎的。不知怎么一来,龙身扭动起来,飞上了半空。我只听见身边不断地响着滚雷,别的什么也不知道。后来,龙把我甩了下来,我就完全晕过去了。”

    杨参听了这番奇怪的叙述,心里半信半疑。他问清另外两个人的姓名住址,把他们抓来审问。果不其然,三审两审,那两个人交出了夜明珠,还交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他们恐怕两个小珠采上来以后分不到大的,就起了谋财害命之心,便把绳梯割断了……

    杨参审明案情,命令将两名谋财害命之徒处死,并将那颗夜明珠交还了采珠人。

    犼龙相斗

    东海里有一种怪物,名字叫“犼”。犼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有人说像狗,有人说像马,有人说像狮子,有人说像麒麟。

    这种东西异常凶猛。它的嘴里会喷火,火苗一窜上百米。在云雾里,它翻腾穿行,急如闪电。

    犼能够吃龙的脑子,这两种东西是势不两立的死对头。它们常常在天空中打架,那场面实在惊心动魄。

    明代末年,有人在杭州湾的海宁县见过一场犼龙相斗。那一天,空中飘来两团乌云,前一团带来一阵冰雹,后一团夹带着闪电。只见后面那团黑云紧紧地追赶前边那团,不一会就压在了它的上面。这时候,雷鸣电闪,大雨倾盆,黑云翻滚不停,里面似乎有两头猛兽撕咬在一起。

    没多久,云散雨止,一切归于平静。到了第二天,有人发现附近的山里掉下来一条黄龙,有数十米长,已经死了——大伙儿纷纷传说:它是被犼咬死的。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夏天,山西平阳县也发生了这种事。这回,一头犼追着几条龙从海上来到平阳上空。人们看见有三条不带角的龙——蛟和两条带角的公龙围着犼斗。天空中雷电交加,整整打了三天三夜。结果,犼杀死了一条龙、两条蛟,自己也被咬死了。

    这些东西一齐掉到了山谷里。有人赶去观看,除了死去的蛟龙以外,还发现一头怪物的尸体。它有7米长,样子像马,脖子上的鬃毛长长的,又有点像麒麟。鬃毛里,冒着数米高的火焰。人们说:这怪物就是犼。

    又过了几年,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阴历六月间,浙江杭州东北方向的皋亭山里发生了一场暴风骤雨。

    天空中乌云滚滚,压得很低。在黑云里,隐约可见一头犼和一条龙。那只犼像是狮子的模样,嘴里喷着火;那条龙像是画上见到的模样,嘴里吐着冰雹。两个家伙从皋亭山一直打到钱塘江口,在海里消失了。一路所过之处,地面上的树木被烧毁,冰雹积起半米厚,庄稼全都被砸坏了。

    看起来,犼与龙斗有时候赢,有时候平,有时候两败俱伤。每当犼龙相斗,总伴随着电闪雷鸣。要说电闪雷鸣倒也不稀罕,谁都见过,至于黑云里有什么,那就各有各的说法了。有的人说:云里边不是犼,是雷公。

    唐朝开元末年,广东的雷州半岛上空也有过类似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一回,人们看见南海出现了一条大鲸鱼。天空中乌云滚滚,几十个带翅膀的“雷公”在云层中穿来穿去,他们的身边伴随着“隆隆”的巨响和闪闪的火光。

    雷鸣电闪持续了七天,人们纷纷传说这是雷公和鲸鱼相斗。雷电过后,海边的居民看见南海上红红的一片,像是血染似的。到底雷公和鲸鱼谁胜谁败,谁也说不上来。

    大箭鸦和小令旗

    清朝时候,广东有个石濂和尚派徒弟到海外的大越国去。

    航船走到“七洲洋”,看见有很多奇怪的鸟绕着桅杆不停地飞。这些鸟满身黑毛,跟乌鸦似的,它们的尾翎尤其怪,像是一根根令箭。这些鸟呱呱地叫着,听来是那么凄凉,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还不算,船身周围的海浪中,突然又竖起了一面面小令旗,令旗大约有几十枝,穿过来,穿过去,有红的、有黑的、总也不离船身四周。

    船上的人越发紧张了:天上有令箭,水上有令旗,我们到底遇上什么了?

    有人说:“谁也别出声,赶紧趴倒。咱们遇上鬼船啦!”

    这时候,天空中乌云集拢,掀起了风暴。附近的海面上,似乎有一条黑龙在浪涛中游来游去,渐渐逼近了船身。船上的人吓慌了,连忙点燃硫磺和鸡毛,把各种污秽的东西往海里扔——那时候的人迷信,认为这样做可以避邪。

    真也巧,扔了这些东西以后,大家心神安定了一些,再看“黑龙”,似乎不往船边游了。

    又一个晚上,阴云遮天,星月无光。突然,船后的海面上迸发了一片火光。火光很大,像山上燃起的野火,照得船帆红彤彤的。

    火光越来越近,水手们嚷起来:“糟啦!这是大海鳅的目光。咱们的船舵挂在它身上啦!”

    据说海鳅有数十千米长,大嘴一张,吞只船就像吞条小鱼一样容易。船上的人又慌了神了,水手们不停地用木棍“梆梆”地敲打船帮,舵手们竭尽全力扭转舵把。一直闹到二更天,航船总算脱离了海鳅。那闪闪的火光越来越远,渐渐消失了。

    瞧瞧!那时候出个海可真不容易,真真假假、堪称惊险万分呢!

    唐高宗为什么要尊重鲤鱼

    公元650年,唐高宗颁布了一条法律:禁食鲤鱼。如果在捕捞过程中捕到鲤鱼,必须放生,谁要捕鲤、吃鲤,便会挨60大板。为什么要禁食鲤鱼呢?那是因为皇帝姓李,“李”和”鲤”同音,鲤鱼便在唐朝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地位好比皇亲国戚。不言而喻,这条荒唐的法律对于渔业——特别是春秋以来以鲤为主要对象的养鱼业是一个打击。不过在公元690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那年,这条唐律被废除了。因此,“禁食鲤鱼”这条法律危害渔业的时间最多不超过40年。

    秦皇入海

    秦始皇当皇帝以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跟海神打仗,却没闹清海神是个什么样子。

    他醒来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朝中的大臣,问他们海神是什么模样。

    有的大臣说:“海神嘛,人头鸟身,耳朵上挂两条蛇,就是禺强。老辈人说,他还是风神呢。”

    有的大臣说:“那可不一定。禺强是北海的海神。大王遇到的如果是南海的海神,那么应该是祝融。祝融也是火神,人面兽身,他常常坐着云车,让两条龙驾着。”

    有的大臣说:“也许是东海里的鲲,那是一条大鱼,会变成大鹏鸟。”

    什么是鲲

    鲲传说中的一种大鱼。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庄子》。庄周在其《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有的大臣说:“四海都有神,东海的海神叫禺,也叫阿明;南海的海神叫祝融;西海的海神叫巨乘;北海的海神叫禺强。他们经常跑来跑去,谁知道陛下遇见的是哪一位呢?”

    秦始皇越听越糊涂。他虽然统一了中国,可是仅在陆地上打仗,海里的情况不清楚。

    于是他坐上一条大船,先到东海去看看。

    大船在海里走啊,走啊,来到了一个叫芝罘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一条很大很大的鱼。秦始皇以为它就是鲲,一箭射去,把大鱼射死了。

    秦始皇射死了大鱼,自以为战胜了海神,就班师回朝了。其实,鲲的体型巨大,哪能轻易让箭射死呢?秦始皇射死的只是一条普通的大海鱼而已。

    这件事让海神知道了——到底是哪位海神,谁也不清楚,也许是东海的禺吧。海神想:“你秦始皇不是老想见我吗?好,我让你见一见,叫你知道我的厉害!”

    秦始皇是中原的皇帝,倘若在陆地上见,海神怕吃亏。倘若让秦始皇坐船在海上见,又怕他埋伏下弓箭手。怎么办呢?海神想了个法子,决定为秦始皇架座海桥,一步一步走到海里来见他。

    在海上架桥,最难办的是立桥墩,这事海神自己来干。

    它化作一个老头儿,东走走,西望望,到处选石头。海边尽是沙滩,有那么几块小石子也不够用,海神找呀,找呀,来到了山东省的阳城山,看中了这里的大石头。

    阳城山的石头有黑的,有白的,一块块都躺在山坡上,老头儿不知从哪里搞来一条鞭子,“啪”地一甩,嘴里念念有词:

    石头石头莫发呆,

    鞭子一响醒过来。

    黑的变牛,白的变羊,

    摇头摆尾跑得快。

    石头忽悠忽悠晃起来了,黑石头真的变成了牛,白石头真的变成了羊,它们抬抬头,踹踹腿,抖落抖落身上的土,从四面八方的山坡上尥着蹶子跑过来了。老头儿把鞭子甩得“啪啪”响,轰着成群的牛羊往海边走。那些跑得快的,早已“扑通扑通”跳进东海,向远方游去。

    老头儿在海边碰见了一个老婆婆。

    “老婆,你看俺的牲口乖不乖?只要俺鞭子一甩,叫它往海里跳就得往海里跳!”

    老婆说:“哪儿有什么牲口?我只看见石头从坡上滚下来掉到海里。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老婆一语道破了海神的机关,那些牛羊“噔”的一下,全都站住不动了。

    海神急啦,挥起鞭子往牛羊身上一个劲儿地抽。这些牛羊犟极了,海神抽得它们身上直流血,它们仍然一动不动。慢慢地、慢慢地,它们又变成了石头。

    海神没招啦,只好就此罢休。从此以后,阳城山附近的山石全都立着,而且向海边倾斜,似乎是要往海里跳的样子。又因为海神用神鞭抽过它们,所以它们身上有一道道的红印,好像流过血的样子。在东海上离岸几百步远的水里,还有两块1米多高的石头,好像在往海里走,那也是被海神轰下去的。

    东海边竖起一排石头的事,早有人报告了秦始皇,秦始皇不知道那是海神干的,就派人前去视察。

    视察的人回来报告:“陛下洪福,那些石头排得整整齐齐的,一直通向海里,像是天然的桥墩。”

    “好,天赐良机!马上给我在上头铺好桥面,我要到东海里头去看日出!”

    有位大臣说:“陛下且莫大意。以臣之见,海上的石墩非人力所为,内中恐有缘故。上回陛下射死的大鱼,恐怕只是海神的属下,这次会不会是海神在搞鬼呢?”

    秦始皇说:“倘若真是海神搞的,那也没什么关系。我正想看看海神长得什么模样呢!”

    “哎呀陛下,海神兴风作浪,神通非凡。陛下到海上去见他,非比身在中原。如果一定要去,最好先焚香祈祷,以免发生意外。”

    秦始皇想了想,这话有理。我到海上去见海神,不比海神到岸上来见我。大海是海神的天下,得注意点儿礼节,于是便说:“好吧,听你的。”

    石桥架起来了,秦始皇带着随从,恭恭敬敬地在海边焚了香,磕了头,表示要到海上与海神相见。

    祭礼刚刚结束,海上就涌起一阵阵的波涛。波涛之中,隐隐传来了闷里闷气的声音:

    “秦皇陛下,久违了!听说你要见我,我已经作好了准备。不过,有言在先:本神相貌不扬,不准画形图影。你如果答应这一条,可以从石桥上过来见我。”

    秦始皇一听,吓了一跳:哎呀,真的是海神出现啦!他连忙答应说:”尊神放心,寡人遵约就是了。”

    波涛渐渐平息了。秦始皇勒缰驱马,带着几个随从走上石桥,故作从容地向海中行去。

    走了大约15千米,来到了石桥的尽头。放眼远望,但见瀚海上千米,碧波荡漾。回望海岸,海岸线已经消失在水汽里。秦始皇置身于辽阔的大海,突然感到自己很渺小,不由有点惶惑。

    这时候海面上腾起一股水雾。雾气中,渐渐显现出一张巨大的面孔。这张面孔狰狞可怕,令人心惊胆战。秦始皇知道啦,这就是海神。

    秦始皇的随从里,有一个机灵的家伙。海神越是不准画形图影,他越是好奇。这个随从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那张怪脸。

    这事瞒不过海神。随从勾勾画画快要画完的时候,那张怪脸突然沉了下来,怒不可遏地吼了一声:“走!”很快在水雾中消失了。

    这声大吼把秦始皇吓了一跳,他不敢怠慢,拨转马头就往回跑。

    可怕的事情发生啦:脚下的桥墩慢慢向海底沉了下去。桥墩下陷,桥面也开始扭曲。秦始皇骑的是一匹快马,那马风驰电掣般地狂奔,前腿刚刚挨着桥面,后腿腾空之处就开始“轰轰隆隆”地崩塌。一路跑,一路塌,秦始皇的坐骑刚刚跃上海岸,15千米长的桥面就塌了个干干净净。

    从此以后,秦始皇再也不敢提见海神的事了。

    安期岛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神仙,名叫安期生。他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方士,常年在东海边上卖药,曾经见过秦始皇,谈论过有关长生不老的话题,后来得道升仙,成为一名道家仙人,人们于是就把安期生居住过的小海岛,称做安期岛。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长山中常刘鸿训率领一队武士出使朝鲜,在海上航行时听说安期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就下令让大船驶向安期岛。刘鸿训的手下有一个副官说这样去是会有危险的,必须等一个叫小张的人引路才能到达安期岛。为什么要等小张呢?原来,已经得道升仙的安期生,从来不和尘世间的人们往来,只有他的徒弟小张,一年中有那么一两次来人间走走看看,如果有想去安期岛的人,必须先得到小张的许可,否则,即便乘船去,也要被飓风掀翻大船,葬身海底。过了不几天,刘鸿训终于见到了小张,只见小张有30多岁的年纪,戴着一顶棕榈做的草帽,腰间佩着一把宝剑,相貌堂堂。听了刘鸿训的要求后,小张表示可以,但不许副官和他同去,而且只准许刘鸿训带两个人乘船去安期岛。说话间,他们就登船起航,也不知道离安期岛会有多远,刘鸿训只感觉坐在小张引导的小船上,就如同乘坐今日的气垫船一样,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眨眼间,就来到安期岛上。说来也是奇怪,刘鸿训他们向安期岛出发时,还是寒冷的冬天,可是到了安期岛上,却是春风温煦,漫山遍野盛开着鲜花。小张领刘鸿训来到一座山洞中,只见洞中并排坐着三个盘腿打坐的老头儿,只有中间的一个起来让侍童招待他们,另外两个老头就像没有看见他们似的。神仙是拿什么招待刘鸿训的呢?神仙不像我们凡世一请客就是喝酒吃肉,而是请刘鸿训饮茶。可说是喝茶,却不放茶叶,那水也很特别,是从洞外石壁中自然流出来的,当然,由于这神水来之不易,所以,神仙们就在神水流出的洞口插入一把大铁锥。喝的时候,只要拔出大铁锥,神水就立刻射出来,用茶杯接住,满了,再用大铁锥堵上。这神水是淡碧色,刘鸿训品尝了一下,感到寒冷冰牙,就借口怕冷没敢喝下去,见此情景,侍童又拔出石壁上的大铁锥,这回流出的神水,则热腾腾地冒着香气。刘鸿训询问其中的缘故,老头儿笑着说他身居仙境,不关心这些俗事。刘鸿训又向老头儿请教长生不老的方法,老头儿说想要长生不老,这事不是富贵人所能做得到的。后来,刘鸿训来到朝鲜,向国王讲述所见所闻,国王叹了一口气说:“只可惜你没能喝下那杯冷茶,那是天上的玉液琼浆,喝一杯就可长命百岁呀!”刘鸿训听了非常后悔,在他要回国时,朝鲜国王送给他一件用纸帛重重包裹的礼物,再三叮嘱他不要在靠近海水的地方打开它,可是,刘鸿训忍不住好奇心,当船刚刚离开海岸不久,就急忙拆看礼物,原来是一面镜子,仔细一看镜子里面,那些鲛人龙宫水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正在刘鸿训目不转睛地看着镜子里的景物的时候,忽见海中一股高楼般的巨浪迎面汹涌扑来,已到船头,刘鸿训害怕至极,命船快行,但潮水如风如雨,紧追不放,刘鸿训害怕极了,只好把镜子扔进大海。奇怪的是,海面立刻就风平浪静了。当然刘鸿训也平安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乾隆皇帝与“海龙汤”

    乾隆六下江南,引发了众多故事。其中,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刚巧是冬天。那一天,天降大雪,却在浙东地区遇到了海盗,被追得走投无路。后来,他逃到一个小沙滩上,躲在一艘倒覆的小船底下,才侥幸逃过一劫。傍晚,有个渔家姑娘同她的父亲到沙滩来收渔网,这才发现了他。此时,乾隆又吓、又冻、又饿,快要昏过去了。

    好心的渔姑父女把乾隆背负到小渔村,先让他在家里的小竹床上躺下,然后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石花茶,让他暖暖身,乾隆这才缓过神来。渔姑父女问他的来历,乾隆坦诚地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告诉他们。但渔姑不信,她的父亲也不信,威震天下的乾隆皇帝怎么会到这穷渔村?那些海盗为什么又要追杀他?但看看他的模样,确实与众不同。虽说一路逃奔,弄得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而内在的气质与雄伟的身姿,倒有一派帝王气象。

    渔姑说:“不管你是皇帝也罢,乞丐也好,既然到了我们这里,先要设法让你喂饱肚子。”谁知姑娘此言一出,乾隆皇帝顿觉腹内空空、饥饿难忍了。

    不一会儿,灶头冒起了青烟,飘来了一阵阵诱人的鱼味香。再待一会儿,姑娘端上来一碗番薯干饭,还有两只菜。一只菜是清蒸豆腐渣,上面放着四条虾鱼;另一只菜是一碗汤,汤里漂浮着几条鲜嫩的虾鱼和葱绿色的菠菜。虽说乾隆此时已饥饿难忍,但因久居内宫,从未见过此鱼,倒也不敢贸然下筷。姑娘说:“捕鱼人家,穷乡僻壤,实在没有什么好招待。”又说:“这是龙头鱼,是海岛人常吃的渔乡菜,别看其貌奇特,但却鲜嫩无比,可口入味。”

    见姑娘这么说,乾隆皇帝就不再犹豫,忙下筷挟鱼。谁知,鱼一入口,那鱼肉儿软骨无刺,嫩白柔滑,几乎连硬梆梆的番薯干都渗透着浓浓的鱼鲜味,还未等他细细品嚼,已一古脑儿咽下去了。他越吃越好吃,一口气吃了三条虾,扒了半碗饭,再用勺子喝了一口虾汤。哈,那鱼汤鲜呀!鲜得连脚指头都跳起舞来。

    乾隆问道:“请问渔家,这是何鱼?什么味道如此鲜美?”

    渔夫说:“这叫龙头鱼,俗名虾。据老一辈传说,它是东海龙王的子孙后代。你看,其头状似龙头,其肉形如珠玉,因幼小生长在龙宫里,深受龙母的宠爱和琼浆玉露的滋润,故长大后,其味特别鲜美。”

    乾隆又问道:“这两道菜不知可有菜名?”

    渔夫因无思想准备,一时答不上来,但乖巧的渔姑却灵机一动,从容说道:“有,当然有。这道菜”,她用手指了指那盆吃得只剩一条虾的豆腐渣,“菜名为‘白龙睏雪地’。那道菜”,她又指了指那碗喝得只剩小半碗的菠菜虾汤,“菜名为‘龙游青山’,俗称‘海龙汤’。”

    “海龙汤,龙游青山?”乾隆闻听,脸露喜色,拍手叫道:“这菜名太有诗意了,妙极了!”

    渔姑笑道:“这菜名不仅有诗意,还很有寓意的!”

    “噢!”乾隆听之一惊,好奇地问道:”请渔姑细说其详。”

    渔姑说:”你看,铺在盆子上的那些豆腐渣,白色晶莹,好似一片雪地;而那条虾鱼,形似白龙,俯卧其上,岂非是白龙睏雪地?!”“这……”乾隆略一思忖,忙说:“这比喻倒很巧妙。”渔姑又说:“如果贵客确是皇帝,今日被海盗追逐到这里,前面是白茫茫的大海,后面是大雪封山,岂不类同于这白龙围困在雪地上?“听渔姑这么一说,乾隆皇帝顿时羞得满脸彤红,深感惭愧。但细想当时之情境,又不得不佩服这渔姑的机灵和聪明。”若说这‘龙游青山’?”渔姑突然话锋一转,说出另一道菜名的奥妙。“这一条条倒垂的菠菜,却似一道道葱翠的青山;而龙头鱼游弋其中,自由潇洒,其乐融融,故名为‘龙游青山’。”稍待一会儿,渔夫又补充道:“若贵客确是皇帝,待大雪过后,脱离困境,重返苏杭,游历名山大川,岂不是‘龙游青山’了!”经渔姑父女这么一说,乾隆皇帝顿时心情开朗,龙颜大悦,胃口大开,把那一碗海龙汤喝得底朝天,把豆腐渣和仅剩的一条虾鱼也全部吃光,似乎还意犹未尽呢!其实,那个贫困的渔家,因冬天海上多风浪,很少出海捕鱼。他的家里,除了早上用小网捕上的仅有的几条虾鱼外,再也拿不出第二样菜肴来招待客人了。

    龙珠

    海神尽管不讲理,有时候也得听人摆布。

    陕西咸阳有一座岳寺,里头供着周武帝的塑像。神像供了好多年了,前去磕头拜佛的人不少,谁也没有注意到它的帽子上有一颗梅子那么大的宝珠。

    武则天当政时期,有个书生来逛岳寺。这位书生不信佛,也不拿神像当回事。他看见这颗珠子晶莹可爱,就把它摘了下来。

    时值盛夏,天气热得很。书生逛完庙,在门殿里脱下件内衣,顺手把珠子一裹,塞在了金刚门神的脚下。身上一轻装,他感到很舒服,就大大咧咧地出门而去。至于珠子和内衣,书生早已丢在了脑后。

    第二天,书生离开咸阳,到扬州去收债。从咸阳到扬州,要路过河南开封的陈留郡。书生来到这里,借宿在当地的旅馆里。

    这位书生是个好看热闹的人,当天晚上,他听说有胡人赛宝,赶紧就跑去了,到了那地方一看,原来是外国商人在比货物。胡人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货物来吹牛,吹得最神奇的是珍珠。

    书生看了看他们的珍珠,最大的也不过像是黄豆粒。他不以为然地对胡人们说:“嗨,你们这些珍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在咸阳的岳寺弄到了一颗,比你们的不知要大多少倍呢!”

    胡人们一听“岳寺”,都愣了神了,连忙问:“是不是周武帝神像帽子上的那颗?”

    书生洋洋得意地说:“可不是吗?我把它摘下来了。”

    胡人们喜出望外:“啊呀,这颗宝珠我们早已闻名,正想去赏识赏识呢!你既然得到了它,能不能让我们开开眼呢?”

    书生一拍脑瓜,这才想起了那个衣包:“呀,我把它丢在金刚的脚下边了!”

    胡人们露出失望的表情:“可惜!可惜!你倘若能把它拿来,我们愿意出大价钱,用金银丝帛跟你换。”

    “不行,我得上扬州收债去。”

    “你放的那些债有多少钱?”

    “五百千。”

    “好吧,债钱我们付了,你回咸阳取珠子去。珠子取来,我们还会出高价。”

    书生高兴得眼睛直放光。他接过债钱,急急忙忙赶回咸阳,幸好,衣包没人动,还在金刚脚下塞着,他打开衣包,珠子还在。书生欢欢喜喜地带着珠子回到陈留郡,把珠子给胡人看。

    胡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当即设宴招待书生,连着庆贺了10天。

    庆贺完毕,开始谈价钱了。胡人问:“你这颗珠子打算讨个什么价?”

    书生早就打定主意把价钱往高处抬。他壮了壮胆子,把头一扬:“一千吊!”

    胡人们哈哈大笑:“这么一点价钱,跟宝珠太不相称!这么着,我们给你五千吊!”

    胡人们合伙凑了钱,把珠子买下了。

    书生没想到胡人肯出这么高的价钱,他接过钱,在那里呆呆地发愣。胡人的头领说:“你可太不识货啦!要是有兴趣,你可以跟我们到海上,咱们去瞧瞧宝珠的神通!”

    书生跟着胡人乘船来到东海海上,胡人的头领拿出一只平底的银锅。他往锅里倒上奶酪,开始架火煎熬。等到煎出酥油,他又用一只金瓶装上珠子,放在酥油里熬。

    熬到第七天,海上出现了两个老头,老头的身后还跟着几百名随从。这些随从个个手里都拿着珠宝。这伙人愁眉苦脸地来到船上,要求赎取那颗宝珠。

    胡人说什么也不肯卖那颗珠子,两个老人和随从们怏怏不乐地消失了。

    又熬了几天,老人和随从们又在海上出现了。这一回,他们带的珍宝更多,在船上堆成了小山。他们再一次恳求胡人把宝珠换给他们,胡人仍然不同意。

    熬了30来天,两位端庄白净的龙女升上海面,来到了船上。她们一声不言语,默默地走到锅边,纵身一跳,跳进了瓶子。

    火还在烧,酥油还在翻滚,瓶子里的珠子化了,两位龙女也化了。龙女和珠子化合在一起,变成油膏。

    书生看着这幕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

    胡人的头领对他说:“伙计,瞧见了吧,你这个珠子乃是龙珠,暗中有两位龙女保护着。我们用火煎这颗珠子,等于煎的是龙女。那两个老头和后边跟着的男女,都是些龙,群龙舍不得龙女,只好拿海里的宝贝来赎珠子。”

    停了一会儿,他又说:“我不是个贪图富贵的人,那些珠宝引诱不了我,我要的是脱世成仙!”

    说着,头领从瓶子里捞出油膏,脱下鞋,把油膏抹在了脚底心里。众人正在诧异,他突然纵身一跃,投向大海。船上惊慌了一阵,没等平静下来,只见那头领轻飘飘地站在水面上,步行如飞地奔向远方。他一边走,一边还向船上的人招手,很快就消失了。

    剩下的胡人闹闹嚷嚷,一个个破口大骂:“狗杂种!骗子!混蛋!宝珠是大伙凑钱买的,他一个人把大伙儿全给蒙啦!”

    油膏没了,再骂也没用。胡人们把银锅里的酥油倒出来,抹在船帮上。不一会儿,海上刮起了顺风,航船很快就回到了岸边。

    那个胡人头领可真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商人,他不仅捉弄了海里的群龙,也捉弄了他的同伙。看来,成仙得道的人并不是都那么神圣,他们里头也有这种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骗子呢!

    人生百岁,只庆有余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巍巍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孝道作为世代相传的家庭美德,早已成为人们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髓。

    浙江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把寿星作为吉祥神来崇拜,并且十分重视寿诞的庆贺礼仪。最初是因为海上作业的艰辛,朝不保夕,使得淳朴的渔家人常常感叹世事无常,由此更加珍爱生活、珍惜生命。后来,这种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逐渐积淀成民间孝道文化,而伴随孝道文化而来的寿诞习俗也流传千古。

    “海屋添筹”是怎么一回事

    《东坡志林》第二卷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二位老人遇到一起,互相问起年龄。一位老人说: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的年龄了,只记得我年轻时曾与盘古有过交情。另一个则说:在海水变桑田的时候,我曾下了筹(古代用来计数的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制成的小棍儿或小片儿),最近我的筹堆满了十间大屋子。后来,“海屋添筹”就成了祝寿之词了。

    东海岛屿的庆寿传统,其实从给孩子过周岁起就已开始,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寿诞是从30岁开始。据说,人生逢十是一大关口,提前祝寿不仅能避邪,还可讨个长命百岁的吉利。所以,依照东海各岛的传统习惯,30岁以下不祝寿,30岁以后每逢10年举行1次,而30岁那年的庆寿典礼就称“做生”,又叫“头寿”。随着时代发展,海边渔家人的寿诞庆贺传统也有所变化。如今,在浙江南部包括舟山的大多数岛屿,除富商豪门外,人们一般都是从50岁开始举行真正的寿诞礼仪。因为人们觉得30岁虽说是“头寿”,但毕竟太过年轻,年纪轻轻的就要祝寿可能会折寿。不仅如此,祝寿的年月也往往提前一年进行,如五十大寿会在49岁进行,故海上又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当然,每个岛屿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像洞头、玉环一带海岛的人们就是逢50整岁才开始祝寿,依此类推,每10年1次。闽南的庆寿大典也是从50岁才开始,称为“头生日”;这之后,寿诞越来越隆重,称为“大生日”。山东长岛60岁开始祝寿,此后“逢五排十”必大庆。有的地方还为已故长辈过生日,名为“烧生日”。

    66岁,海龙王请吃肉

    在东南沿海岛屿,人们给年满66岁的老人做寿是常见的寿诞风俗。其实,这一习俗在江南一带也颇为流行。尤其在上海、江苏、浙江地区,民间流传着“年纪66,阎王要吃肉”的谚语,意思是说阎王爷在人66岁时想索命,所以66岁是人生的一道坎,老人必须吃一刀肉后才能还了阎王的债。另外,在东海地区,人们一直信奉海龙王为海内天子,掌管着人生死的海龙王自然比阎罗王权大势重,所以沿海地区流传“66,海龙王请吃肉”的民间佳话。每当老人活到66岁,出嫁的女儿要割6斤6两有肥有瘦的鲜肉,送到娘家为父亲或者母亲祝寿。一般的做法是将猪肉切成形如豆瓣的66小块,红烧后连同一碗糯米饭和三根鲜葱送给寿主品尝,俗称“吃寿肉”。有意思的是,女儿送肉要用缺口的碗。据说是因为66岁是人生的一大关口,只要度过这个关口,人就平安无事。

    吃寿肉的习俗还有其他的规矩。例如,送寿肉的时间要在上午,最好是赶在涨潮的时候。寿肉要从窗口递进去,不能破门而入。寿星吃寿肉前,先要供祭给灶神,虔诚祈祷之后才可食用。倘若寿主是吃素者,女儿可以用66块烤麸代替寿肉。有的小岛上的寿主在享用瘦肉前,习惯先在每块肉上割下一小块,放在装有少量糯米饭和葱的碗里撒向大海,让龙王先享用。据说,海龙王吃了这寿肉便会向天帝奏本,替66岁的老人添福加寿。在山东胶东半岛,民间也一直流传着“66,吃碗肉”的俗谚。逢老人66岁生日时,至孝的儿女或侄辈会送上66块肉;若寿者吃素,家人则用数量相同的豆腐干代替。人们认为这样老人才能顺利通过66岁这一人生旅途上的关口。

    不一样的闽家渔民庆寿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一隅,东面临海,三面环山,素有“闽海雄风”之称。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孕育了这里独特的民俗风情。除了传统的寿诞习俗,闽南地区很多地方还有独具特色的庆寿礼仪,如女婿寿、禳寿等。

    女婿寿:女婿寿是福建一些地区的特殊寿俗。与传统的晚辈向长辈祝寿不同,它是岳父岳母给女婿置办的寿庆仪式。女婿过30岁头寿时,岳父母要带上1对黄鱼、5千克猪肉、2瓶米酒、5千克面以及衣服、桂圆、枣子、橘子等去女婿家祝寿。据说,这些礼品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鱼象征有余,米酒表示满足,寿面代表长寿,橘子因为和吉利谐音,表达了岳父母对女婿的良好祝愿。女婿收下礼品后,要以长寿面、果品、糕饼等回敬岳父岳母,也恭祝岳父岳母长寿。不过,这种祝寿不摆寿堂,只是以寿酒款待前来祝贺的人。

    禳寿:福建地区给长辈祝寿的传统一般是男庆九,女庆十。意思是如果男人六十大寿,必须提前到59岁那年庆祝。此外,在正寿的前一天,还必须做禳寿。禳寿的仪式较为复杂。首先,家人把亲友送来的寿烛在祖先灵前全部点燃,灵前不仅要摆上三碗寿面,寿面上还要分别插上三朵纸花。这时,晚辈们过来对寿星叩拜,然后落座喝酒赏乐。如果家境宽裕,家人还会请人来设坛念经,替过寿者向北斗星求福寿,称为“拜斗”;还有的人家会邀请业余民乐队,在坛前弹奏,称“夹罐”。正式庆寿时,家中华灯齐放,亲朋好友汇聚一堂,有的家庭还有亲友送来寿诗和寿序给寿星作为纪念。

    自古以来,敬老爱老、重视家庭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寿诞礼仪不仅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外化,也为儿女表达孝心、全家团圆提供了机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沿海地区盛行的寿诞礼仪整体上来说和内陆保持一致,基本内容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庆祝的程序趋于简化,人们的寿礼更为高档,这正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好。

    不一样的渔家丧俗

    生命中有诸多的“不可承受之重”,譬如亲友的离世远去就是每个人必经的情感之挫。面对死亡,丧俗礼仪不仅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追念之情,也传递着人们对死者的祝福。慎终追远、哀死思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丧葬文化特色。

    形式各异的葬法葬式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着多个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差异,再加上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有所区别,因而一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例如,契丹族是生活在森林中的民族,他们习惯将尸体悬挂在树上,等到三年后才焚烧尸骨,这叫树葬;依水而居的独龙族会将非正常死亡者的尸体扔于江河中,任其漂流,此为水葬;火对于生活在西北高寒地区的羌族非常重要,所以他们选择焚烧死者的尸体,让死者的灵魂在熊熊大火中得到安息。历史上,中国中原的广大地区,人们世代以农业为主,以土地为生命之本,再加上帝王们都以黄为显贵之色,似乎土就是人们回归自然的最佳处所。因此,人们希望死后能“入土为安”。但如今大陆汉民族提倡火葬,因为火葬相对土葬更科学,并且尸体经过高温焚化不会污染空气、水源,又不占土地,可大大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所以,火葬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死者骨灰撒向大海作为一种环保葬法,在沿海地区也渐渐流行。海葬冲破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又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理想的骨灰处理方式。如今中国很多沿海地区都流行海葬,如青岛于1991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前后都组织骨灰撒海活动,政府也大力提倡海葬。

    降半旗志哀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当某一国家的首脑或重要人物逝世,或者发生重大灾难事故时,为了最隆重地表达人们的沉痛哀思,当今世界各国大都流行一种礼节,这就是降半旗志哀。降半旗志哀是最庄严、最隆重的哀悼礼仪。那么,你也许会问,这种礼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降半旗志哀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的海战。那时,当一场大海战结束之后,战败的一方要将自己的旗帜降下一些,而把胜利方的旗帜高挂在自己的旗帜之上。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丧礼仪式。原来的含义已经不存在了,只是作为一种“尊敬”的标记被保留下来,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隆重丧礼仪式。

    海边丧俗礼仪的特点

    居海为安的渔家人也有自己的丧俗礼仪。总体来说,渔家丧俗礼仪和内陆大多一脉相承。比如,内陆常见的哭丧、停尸、小敛、大敛、听卜等,海边渔家习俗中几乎都有。自古以来,东海地区有句谚语叫“生儿为了吃吃,生女为了哭哭”,意思是说,生个儿子,长大后要为父母供养伙食;生个女儿,可以在父母死后下工夫哭。由此可见,他们的哭丧礼仪和内陆是一致的。不过,同为沿海地区,北方渔家丧俗习尚和东海地区的丧俗礼仪各有其特点。东海各岛屿会根据情况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葬礼:正常死亡时,葬礼程序基本沿袭江南内地。假如渔民出海遇到翻船事故而死,而家人往往又没有事先找好坟墓,大家便把棺材抬到坟山上,先用稻草将棺材包夹起来,以避免风雨侵袭,俗称“草夹坟”。等条件成熟后再为死者举行葬礼。由于海岛环境险恶,突发性的风暴时有发生,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二次葬”的现象在沿海地区非常普遍。而最具特点的非第三种葬礼——潮魂莫属了。

    北方沿海地区的丧俗礼仪程式比较讲究,每一步都要细致到位。根据旧时习俗,北方渔家普遍实行土葬,葬式的繁简因各家而异。一般的程式是在病人咽气前,家人将逝者的寿衣穿好,死后抬到堂屋让亲属省容,随后才将死者装进棺材里,在家停灵三天。这时,死者的子女穿上孝服,分早中晚三次去土地庙前焚香烧纸,称做“送米汤”。送米汤持续三天,直到子女最后一次到土地庙烧纸钱才结束,称做“辞庙”。辞庙归来的子女忌讳进家门,男的得跪在灵柩前,女的站在街门旁,同时放声大哭表示哀悼。特殊的是,死者落葬后,从墓地归来的死者子女得在预先放好的水盆前梳发三下,磨三下刀,磨三下斧子,然后才能进家门。出殡三日后,死者子女要到墓前重新修坟墓,俗称“圆坟”。然后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子女到墓前烧纸,以示悼念。

    别具一格的海岛民俗文化

    1.渔民不舞龙灯

    农历正月初一,黎明前家家户户燃放爆竹(炮仗),谓“开门炮”,以示全年生活红火,俗有“天降财气门开早”之说。初二出门向亲友拜岁,近邻好友还互访互宴,谓吃“新年饭”。东门渔民不舞龙灯以示对船龙爷的敬意。初一、初二家家户户祭扫祖坟墓,带上香、蜡烛、纸箔、炮仗,谓“拜坟岁”,寄托哀思,祈求新年吉祥。

    什么是海宴

    “海宴”是什么意思呢?是在大海里举行宴会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呢。说的是水晶宫仙女邀请洛川妃奉郝女君之命,到五台山汇集各路神仙来恭迎圣驾。东海公则约齐河山公、钓鳌客等海上诸位神仙去五台山献礼,诸仙对演玉佩春鸿舞蹈,海藏神则手捧大珊瑚引领各位神仙献宝,这事后来被清代一个无名氏作者写成了一部杂剧,题目就叫《千秋海宴》,意思是千百年来绝无仅有的一次众神仙献宝大聚会。

    正月十四夜吃发财羹农历正月十三晚上灯,十八日倒灯。十四日夜,吃发财糊辣羹,用黄豆、虾皮、咸肉切细拌番薯粉煮做咸糊辣,也有糯米浆板、桂花做的甜糊辣,小孩们自带碗筷,串街走巷,挨门挨户吃糊辣羹,说一声:“吃发财羹啦!”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串门越多,吃得越多,越会聪明。讨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会发财。夜晚要到城隍庙、天妃宫、王将军庙、关圣殿拜菩萨,保佑捕鱼人平安丰收。

    “糊辣羹”相传是明初抗倭将士既当饭又当菜的珍肴美味。每年十四夜东门人吃“糊辣羹”的习俗从明代延续至今。

    2.十四夜扮故事

    正月十四日晚上,东门直街三角一店旁、东边道头、西边土地庙道头等地,二三人一班,脸孔着色,身着奇装异服,立在凳、桌上被称为“扮故事”,有说有唱,滑稽有趣,常令围观者捧腹大笑。

    元宵期间,还有舞鱼灯、跑马灯,演唱马灯调:“正月里来舞鱼灯,洪武兵马到东津,前面开路吴大酣,后面督军常元春。二月里来……”至今上了年纪的东门人,还能哼上几句。

    3.三月三海螺爬上滩

    相传有个皇帝女儿,胃口不开,脸色蜡黄。宫中太医也诊治不好。有大臣奏:东海海岛礁石中海螺,吃了能增食欲,肌体白嫩红润。皇上乃下令东海岛人拾海螺,作贡品送至皇宫。那天刚巧三月初三,海岛男女老少,到海边岸礁拾螺,齐声呼叫:“今天三月三,为了皇上囡,海螺快快爬上滩”。蛰居海岩缝隙的海螺纷纷出游,沐浴在和煦春光中。

    每年三月三,东门岛人,要到门头嘴、黄泥崩、李氏湾一带海岩边拾螺。有摇舢舨到黄沙湾、秤锤礁、缸爿礁、铜头山、檀头山等岛礁上去拾。有辣螺、香螺、珠螺、马蹄螺、芝麻螺、蟹螺(螺壳中藏有小蟹,不能吃)等。

    4.孩子端午扮

    五月初五家家裹粽子。门上插菖蒲,挂虎头、八卦牌,或张贴虎画,有的还挂门神钟馗像,以驱魔祛邪,保平安。正中午,屋内喷雄黄烧酒,驱蛇虫八脚。年轻妇女做各色香袋,以蛇、蝎、壁虎、蟾蜍、蜈蚣“五毒”香袋为多,还有虎、八卦香袋,以祝福少儿平安无事,活泼健康。岛上向来有”孩子端午扮”的习俗,家家户户给孩子添置新衣。节前新女婿向岳父家送节,头节(结婚后第一次)较丰厚,有粽子、猪肉、老酒、鲜鱼等,用套篮挑送。岳父母则回送一套质地较好的衣料。

    五月十三旧时为弟兄会,系朋友或结拜弟兄聚会之日。有吃麦糕、馒头和馄饨的习俗。花生、炒豆佐酒,席间猜拳狂饮,至酩酊大醉罢休,“老酒不喝醉,不算好朋友”。结拜弟兄们常到官基山上关圣殿或天妃宫、城隍庙等寺庙,跪在庙宇天井,对天地、菩萨,各人自报姓名、年岁,发誓结为弟兄,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海枯石烂不变心。

    岛上结拜兄弟之风颇兴,女的结拜姐妹,沿袭至今。

    5.七月三十点香球

    相传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生日,也有说是“天地狱”日子。晚间,在房前、路边、屋旁到处插香,称“点地香”。是日晚,东门人还要走四庙,到城隍庙、关圣殿、王将军庙、天妃宫插地香,庙宇烛光红通通,地香烟火点点,煞是好看,有的把香插在大海螺壳上,高高悬起,称“点香球”。

    6.除夕谢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后,家家户户准备过年,忙于掸尘、捣年糕、炒倭豆、番薯片、打米胖糖等。二十五、六日,设案堂前(中堂),选潮涨时辰,用三牲福礼祈求降福,称“谢年”。祭祀祖宗、先辈,做“过年羹饭”。除夕晚,全家团圆共宴佳肴,吃“年夜饭”。夜间室内点灯,“间间亮”,门户敞开,祈盼财气进门。通宵不眠,称“守岁”,又称“守你娘爹双全”。临睡,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主妇把年糕切成片,在秤、斗、米甏等处放一片年糕,作压岁钱,祈求来年财盈粮丰“年年高”。睡觉前,放炮仗为“关门炮”,盼望来年更好。80年代后,东门渔船在除夕夜晚涨潮时辰,鸣放鞭炮,一般先由带头船鸣放,然后,数百艘渔船齐鸣,瞬时东门港上空色彩缤纷,爆竹声声,达数小时之久,意在祈盼来年更上一层楼。

    7.“倭倭来”

    明朝洪武、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从海上偷渡入境,烧杀掳掠。朝廷迁昌国卫至象山东门岛。岛民对倭寇恨之入骨,称豌豆为倭豆,煮倭豆,炒倭豆(倭寇),有的用线或铅丝把豌豆穿起来煮,叫川豆。“倭倭来”的摇篮曲,用倭寇来了如同老虎来了一样,吓骗婴孩睡觉,词曰“倭来,倭来,倭倭来。阿拉(我的)宝贝,睡觉来。”

    8.阿姑代拜堂

    公鸡陪洞房旧时渔村新郎出海生产遇风,不能如期赶上婚期,习惯由阿姑代拜堂,在洞房内笼养1只公鸡,鸡颈系红布条,新郎回来把鸡放出,俗称“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民国时村人曹某在岱山张网,因大风不能按时赶上婚期,只好由其妹代拜堂,头系红布的大公鸡陪洞房。

    9.东门鱼捶面

    嫩滑、爽口、鲜美、色泽清白的东门鱼挂面是远近闻名的渔岛一大特色菜肴。制作鱼捶面需选用特别新鲜的鳗或马鲛,去头斩尾,剥皮抽骨,不留鱼刺,将清白鱼肉和以蛋清,用手打匀,使其成韧软膨松,似糊非糊状,放在厨板上,用木棒或玻璃瓶,滚压成厚约2毫米的薄片,撒上番薯粉(淀粉),使其凝固、精蒸,取出冷却后切成3~5毫米宽的条条。

    根据宾客不同的口味,配上不同的配料烹煮而成,是招待宾客的一道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上等佳肴。东门酒席上为第一只热菜出盘。鱼捶面起始于东门岛,后在石浦,今在丹城、宁波等地普遍流行。

    做鱼捶面剩下鱼头、鱼皮、鱼骨,将其斩细、煮沸,配上调料,拌上薯粉,可制作鱼骨浆,味道鲜美。

    有朋自远方来,好客的东门人,总会捧上最新鲜可口的鱼圆、鱼捶面盛情招待。这浓烈的渔家情意,这醇美的渔岛海味,真令人回味无穷、永生难忘。

    至于鱼丸、鱼面来历,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很早前,渔岛上有个体强力壮英俊的小伙子,一天,他驾着一只小帆船去猫头洋捕鱼、捉虾,遇上不测,船翻了,人随波逐流,家人心急如焚,他美丽善良的未婚妻哭肿了眼,流干了泪。昼夜坐在妈祖庙娘娘菩萨前,祈求小伙子平安回家。

    第五天晚上,那小伙子终于回来了,他被未婚妻真挚的爱情感动。特用鳗鱼去头去尾,去皮去骨,把鱼肉斩成浆,做成雪白滚圆的鱼圆,象征那纯洁的爱情,把鱼肉做成一条条面,表示情意绵绵,永不分离。

    从此渔岛家家户户逢年过节或远方来客均要做鱼圆、鱼面。

    鱼汛谚语创丰收

    靠海吃海的渔民经年累月积累了许多下海捕鱼的知识,像舟山地区流传的“岸上桃花开,南洋旺风动”、“夜里田板(青蛙)叫,日里洋地闹”、“清明叫,谷雨跳”等谚语,说明渔民只有把握好鱼汛才能保证捕鱼丰收。山东长岛的渔谚“赶鱼郎,黑又光,带着我们找渔场”、“谷雨前后东南风,鱼虾靠近海边行”、“二月清明鱼似草,三月清明鱼似宝”、“七月西风刮秋雨,海里刀鱼往东走”说明了某些鱼类的特性和捕鱼技巧。例如,有一种受人偏爱的海螺,螺肉有辣味,这种海螺在麦收季节喜欢齐集平板的礁石上,于是山东龙口便有谚语曰:“麦子上场,腊肉上床”,山东荣成则说“八月十三,瓦屋楼子上山”,这瓦屋楼子就是海螺,意思也是海螺会爬上礁石,十分有趣。

    山东沿海有哪些渔谚

    1.长岛一带有如下渔谚:

    初五、二十正晌满;初八、二十三,涨一宿,靠一天;十二三,正晌干(最低潮),满个潮,黑了天;十五六,吃了晌(午饭)以后(最低潮);十七八,两头抓(早晚低潮时都可以赶海);十八九,两头不得手(早晚不宜赶海);二十四五黄昏满,吃了早晌把潮赶。月亮晌,潮不涨,海鸥叫,潮来到。

    2.即墨渔民的鱼汛谚语:

    初三潮,十八水,二十三四跌到底。初八、二十三,两头晌崩干。

    3.昌邑一带有:

    初一、十五两头水,漾到晌天落到黑;

    初八、二十三,两水一样尖。

    4.烟台地区,恰逢东北风则不宜赶海,正如谚语云:

    东北风,十个篓子儿九个空。

    气象谚语保平安

    渔民海上作业经常会遭遇乌云密布、大风大浪的天气,不期而至的台风甚至可能造成船毁人亡。勤劳聪明的渔民凭着多年的抗灾斗争经验,慢慢摸索海岛气候变化规律,一些通俗易懂的观天测海的气象谚语便产生了。如长岛渔谚“清明到,有风暴。清明暴,别胡闹”,意思是说清明前后多风,大家出海要警惕。胶东半岛流传的“青魂叫,雅虎听,不是下雨就刮风”说明从水鸟的叫声可以判断是否刮风。在山东蓬莱,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前后必有大潮,所以有渔谚“初三水,十八汛”一说。还有一些气象谚语已经含有科学成分。如山东半岛的俗语“雾天行船靠捞水,夜间行船看紫微”,是说渔民遇到大雾天方位不明时,可以用一条长线,系着一个铅砣,放入水中测深浅。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还可以从砣子上沾着的海底泥土判断海域,而夜里行船的方向辨别便要看天上的紫微星。还有“靠脚行船舵拉紧,顺风随下风”,意为船如果在航行中跑下风,就要收紧篷缭,顺风顺水航行时,大篷所在的船舷为“下风”,船员要在这里调整船篷。

    这些气象谚语都是靠渔民日积月累并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虽然饱含了先人与大自然斗争的辛酸,却为后辈减少了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自然人文谚语见真情

    除了气象谚语和鱼汛谚语,与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相关的谚语也让沿海居民长记于心。它们不仅反映了沿海渔民热爱海洋、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愫,也传达了渔民对生活的赞美之情。例如,温州地区流行的“十网打去九网空,一网打牢做富翁”,意思是说渔民捕鱼要看准,有时一网打下去就能获得大丰收。宁波地区盛传的“春风一刻,千金不换”的谚语歌颂了春光明媚对出海捕捞的好处。舟山地区人们常说的“山无百日穷,有水就有鱼”、“以海为田,常吃新鲜”等谚语,无不表达了渔民对海的依赖尊敬之情。

    日常谚语说世情

    海岛谚语还以简短的形式诉说了民俗世情。例如,“大船救人先甩绳,小船救人用船腚”、“大船见山如见虎,小船见山如见母”就是以丰富深邃的内涵来反映客观规律的渔谚。舟山渔谚“潮水太急难抛锚,火气太大难和好”、“东风西流水,伙计蹬蹬腿儿”则描述了渔民们顶风破浪,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抵抗灾难的情景。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渔家生活艰辛的谚语,如“前有风暴,后有海盗”、“海里的乌鲨,山里的老虎——一样狠”。这些反映生活方方面面的日常谚语,蕴涵着广大渔民质朴的人生观,相对比鱼汛谚、气象谚更具独特的艺术风采。

    渔歌渔谣唱响生活之宏歌

    世代流传的渔歌渔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可用于沟通交际、协调劳动,又可以释放情感,使力量大增。

    渔家劳动歌:无号不齐

    扬帆远航捕鱼,海上作业艰辛又苦闷,大家唯有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艰苦的工作。动人心魄的渔民号子便是激励斗志的进行曲。

    渔民的劳动多种多样,劳动号子的种类也多。仅在山东沿海一带搜集的渔民号子就有100多首。例如,蓬莱渔民自古相传的“登州号子”就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它主要由一系列劳动号子组成:溜网号是渔民在海滩上整织晾晒渔网时哼唱的号子,它调式平稳缓慢;当渔民整理好网具即将上船时,领号人便即兴引吭高歌上网号,上网号的调式沉重;众人合力拉锚唱的号子就是拉锚号,因为号子随锚的大小和水流的缓急有所变化,因而大锚号沉重平稳,小锚号轻松愉快;摇橹号是渔民们出海时随摇橹推拉唱起的号子,虽短小,但一唱一和之间,平静安详;撑篷号是一首大型号子,开始的号调轻松畅快,无须用力,随着船篷的升高,号子转为深沉缓慢;进入渔场,若是发现了鱼群,全船船员立刻精神亢奋,紧摇橹,猛划船,唱起调式急促强烈而又紧张有力的紧撸号;起网时,伙计们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一边拖网一边唱起调式明快的上网小号;捞鱼号子是用抄网往舱里装鱼时唱的号子,虽然简单重复,但是说唱结合,生动朴实,十分中听。

    渔民生活歌:酸甜苦辣尽其中

    悠扬动听的渔民生活歌大多是渔民生活的真实再现,反映了渔民内心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如山东长岛一带渔民,他们出海要熟悉经常活动的渔场和返航经过的地点,于是渔民便把地名编成歌谣:

    羊角沟,靠掖县,

    虎头崖,太平湾,

    长岛有个大黑山,

    砣叽岛,趴狗山,

    小牧岛,鳖盖山,

    隍城岛,锯牙山,

    南城有个上凤山,

    八湾篮子靠龙山,

    海猫砣子老铁山,

    大连有个大连湾,

    安东有个大花船,

    上还出个硬木杆。

    除了《渔民苦难忍》、《一年辛苦空欢喜》等一些渔歌揭示了旧社会渔民遭受渔霸海匪的欺负外,大多数渔歌都积极向上、热烈欢快,如东海一带的《渔家乐》、《四季渔歌》,多为反映渔民新生活的内容。

    鱼为什么没有腿

    碧波荡漾的大海中有数不尽的各色各样的鱼,世代居住在海边的渔民无法解释这些海洋生物的由来,便幻想出海洋鱼类的起源神话。传说远古时期,鱼也长着四条腿在陆地走动。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时没有将天和地的距离分开很远,生物们都感到压抑难受。下凡巡视的女娲娘娘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着急。想了七天七夜的女娲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找一种走兽献出腿来化作天柱,把天顶高。但动物们都考虑到自己的安危,不愿意献出腿,唯有鱼自告奋勇地对女娲说:“只要大家快快乐乐地生活,我愿意献出我的腿。”于是,女娲砍下了鱼的四条腿,吹一口气变成了四根又粗又长的天柱,把天高高地顶起。为了感谢鱼的舍己为人,女娲将鱼的伤口打了几个结,最后变成了鱼鳍。从此,鱼靠着尾巴和鳍自由地在海里游来游去。

    民间表演艺术

    热情奔放的西方人,喜欢毫无顾忌地投身于狂欢中,大家浓妆艳抹,手舞足蹈,纵情欢乐。而含蓄低调的中国人则喜好以另一种方式宣泄自己的喜悦欢乐。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海边的渔民,他们常常借酬神赛会、庙会举行狂欢。逢此时节,各种戏法曲艺纷纷登场,民间音乐舞蹈大放异彩,这些虽不能带来笙簧喧哗、旗幡蔽日的轰动热烈,倒也不失淳朴闲致的海之韵味。

    早在原始社会,海边的表演以娱神为目的。人们面对神秘不可知的自然环境、浩瀚无边的大海无能为力,只能举办一些活动来壮胆,求神保佑,例如,酬神赛会上的纸龙灯;鬼节时,空中、海上放的天灯和水灯都是为祭祀神灵而用。不过,这些以娱神为目的的活动,如今已慢慢退去封建迷信色彩,娱乐性和趣味性日益显著,已成为娱乐大众的生活调味品。

    曲曲唱说海之歌

    海边音乐是沿海居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生活乐趣的乐章。

    在闽东、闽中的沿海各县,当地渔民常常传唱几首老少皆宜的歌曲,内容多为反映海上捕鱼生活。如福鼎的《海上归来鱼满舱》:“哎!朵朵白帆映霞光,海上归来鱼满舱。男女老少齐欢呼,明日风帆又远航。”这首歌节奏悠长、音调宽广,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庆丰收的喜悦之情。

    又如,《拔帆起碇》:“中帆拔起咧咧噢,起碇吹螺就开流啰,各个渔民齐齐到噢,船到渔场就要敲啰。”这首歌节奏整齐,唱词中夹杂着地方方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舟山锣鼓享盛名

    舟山锣鼓闻名遐迩,甚至是享有国际盛名的海岛民间传统器乐曲。它最初流行于浙江舟山地区,表现了舟山渔民豪爽、粗犷开朗的性格和勇斗风浪的精神。从乐曲的雏形到今天的日益精臻,舟山锣鼓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古时候,船上没有汽笛,为了避免在航行中与其他船只碰撞,人们就用锣鼓传递信号。长途远行,为了排解海上生活的寂寞,船员和旅客还会用锣鼓助兴消遣。倘若遇到风暴,锣鼓还可以壮胆避邪。长此以往,民间就形成了一批专业锣鼓班子,每逢迎神赛会、婚丧嫁娶、乔迁新居,人们纷纷邀请锣鼓班子来助兴庆贺。20世纪50年代后,民间老艺人们在原有的锣鼓点子和民间乐曲基础上,逐步整理组成了十面锣七面鼓配套的排鼓和排锣,又配以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还用七只木鱼伴奏。最终形成了完善而又有渔岛特色的吹打乐曲。舟山锣鼓是舟山渔民在自己海上作业生活基础上创造的乐曲,它历经时间的洗礼,又被艺人完善,以其欢乐明快、节奏鲜明的特色,成为海岛音乐艺术中不朽的代表。

    舞姿舞韵现特色

    中国的民间舞蹈,北方多以动作夸张、节奏欢快热烈为特色,南方却以舞步轻盈、表演细腻为精髓。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其舞蹈融合南北之精华,彰显自我之本色。这些舞蹈有流行于福州地区的“龙灯舞”,夸张而又忸怩的祭祀舞,表现龙斗水的“板船龙舞”,还有反映济公斗火神的舟山“跳蚤舞”,更有温州洞头岛的“贝壳舞”等。这些舞蹈绚丽多彩,风格各异,具有浓厚的海岛民间色彩和渔乡乡土气息。

    温岭、玉环一带的祭祀舞——大奏鼓

    每年春汛来临之时,在温岭、玉环一带的海滩上,一群群装扮成山鬼和海妖的渔民踩着急促的鼓点,大幅度地挥动着胳膊,一面做出种种忸怩的表情,一面跳起夸张的舞蹈。在高亢激越的唢呐声中,一位身穿大红坎肩、腰系嫩绿绸带的“海神”出场了。他左手高举木鼓,右手拿着木槌,伴随着鼓声,时而转身大跳,时而左右奔走。海神身边有6~8名男扮女装的山鬼海妖,他们上穿镶有橘红色图案的大褂子,下着灯笼裤,头戴彩球,耳着耳环。每个人手中都拿有木鼓铜钟等乐器,一会儿扭跳着做鬼脸,一会儿双人对舞,不停地晃动全身。这些山鬼海妖围着海神,踏着短促有力的节拍,动作干脆有力、铿然有声。一时间,脚步声、鼓乐声声声交融,海滩上一派豪迈壮观的景象。这就是极具海岛特色的大奏鼓。

    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温岭、玉环一带的大奏鼓是一种祭祀海神的舞蹈。传说那古朴的木鼓和山鬼海妖的扮相源于闽南泉州移民的迎神跳鼓习俗。后来,温岭、玉环一带渔民融合了两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将其发展成为今天有名的大奏鼓。从此,渔民为了祈求远航平安,就跳起大奏鼓来祭祀海神。

    幻彩缤纷俏灯彩

    灯彩是一种制作精巧的花灯,用竹木、纸品、金属、绸缎、菠萝、贝壳等材料制作而成,是一类造型独特的艺术,包括宫灯、纱灯、走马灯、壁灯、提灯等;它是一种融合了彩扎、编结、刺绣、剪纸、书画等的综合技艺。

    舟山、洞天的水灯

    水灯,顾名思义,是能放在水面漂浮的灯彩,而天灯则是可以随风飘动的花灯。这一上一下、一空一陆的灯彩均是东海舟山、洞头各岛渔民喜爱的民间工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俗称的“鬼节”。渔民们祭祀完神灵后,便在空中放天灯、海上漂水灯来敬送鬼神,祈求保佑海上捕捞平安。水灯的制作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舟山的人们喜好用稻草扎成浮盘,上面点燃各色灯光;洞头渔民则偏向用竹篾扎成扁圆形的浮盘,周围用白纸糊上,上面开口,下面固定在木板上,中间插上蜡烛。

    什么是天灯

    天灯亦是民间俗称的“孔明灯”。传说,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一次战争中使用天灯取得胜利,因此而得名。它高1米左右,顶呈长方形。整个灯用铁丝圈成,周围糊上白纸,底部留有点火的孔。放飞时,点燃芯火,灯内空气受热上升,在空中随风飘动,像流星般美丽。如今,水灯、天灯早已不是沿海居民独享的民间活动了,它已逐渐流行到大江南北。江南一带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在“七夕”放水灯、天灯,这种灯彩在潜移默化中也成为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

    国旗国徽与海洋

    大家知道,国徽是国家的标志,国旗则是国家的旗帜,一般由宪法规定。如我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旗是五星红旗。可是,有些国家的国徽或国旗上却以海洋的形象作国徽或国旗的图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国徽或国旗上有海洋形象的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民族,大多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在这个国家的形成或民族命运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海洋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在这个国家人民的心灵深处。因此,许多国家的国徽或国旗选择海洋的形象,赋予了海洋特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它所象征的意义也都是经过国家认定的特指意义,是不允许更改的。

    欧洲一些濒临海滨的国家或岛国,长期以来和海洋休戚与共,因此,许多国家的国旗或国徽上有海洋的形象,并以此作为这个国家或民族某一方面的象征。如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的岛国马耳他,它的国徽就是灿烂阳光照耀下的一艘具有马耳他风格的渔船。这艘渔船的前部绘有古埃及植物神和尼罗河水神奥西里斯的眼睛,表示渔船出海后会得到神的保佑,而船上无人无帆无桨,奇特的高高翘起的艏艉显得古朴而又神秘。马尔他的国旗则是红白相间,白色象征纯洁,红色则象征着勇士的鲜血。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相传在1090年的时候,一个名叫罗杰的人漂洋过海来到马耳他岛,率领他的追随者赶走了从阿拉伯来的统治者,罗杰从此深受岛民欢迎。为了答谢岛民,罗杰从自己的三角旗上撕下红、白两种颜色的一角,留为纪念。后来,红色和白色就成为马耳他制定国旗的基色。同样,拥有悠久航海历史的西班牙,其国徽的主体是盾和王冠,两侧各立着一个大力神银柱,分别代表西班牙海峡的直布罗陀和莱昂岛。在银柱的红色饰带上,则写着一行文字:“海外还有陆地。”由此可见西班牙历史与海洋的密切关系。而瑞典的蓝底十字国旗,原本是瑞典国王的私人用旗和皇家海军军旗,直到1906年才正式定为国旗。具有悠久航海历史的大西洋海岸国家葡萄牙的国旗上,有一小半绿色,表示对葡萄牙航海家和骑士勋章获得者亨利亲王的敬意。葡萄牙国旗和国徽上的图案,是一个古老的航海仪,即金色的浑天仪,象征葡萄牙航海家利用浑天仪,走遍天涯海角进行全球航海探险和对新大陆进行开拓的非凡历史功绩。

    位于大西洋东海岸的非洲国家加蓬共和国,它的国徽是两只黑豹扶持的盾牌,牌上绘制的是一艘飘扬着加蓬国旗的多桅帆船,给人以威严而又神秘的感觉,它有什么意义呢?原来,它不仅象征着加蓬以航海贸易为主的经济命脉,而且,其帆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形象,也象征着加蓬人民争取民族进步的决心。利比里亚的国徽上,则是一艘张满风帆的船只,象征着获得自由的黑奴乘坐这样的船只从北美回到故乡,在天空中飞翔的两只洁白的鸽子,则象征着自由和和平。有印度洋上的“一把钥匙”之称的毛里求斯,位于马斯克林群岛,其国徽上就有一把红色的钥匙,标志岛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同时,国徽上还绘有一只双艉楼、弧形底、配有桅顶横桁和桅桨的金色帆船,象征海外贸易。塞舌尔共和国的国徽上,是一片蓝天白云下的海洋,海中的两座岛屿象征着塞舌尔的国土由两组岛屿组成;海上行驶着一艘白色帆船,象征着塞舌尔的渔业经济;国徽上还绘有一只类似海龟的玳瑁,国徽两侧还各有一条大旗鱼。此外,突尼斯、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家的国徽上,也有大海的形象。

    大洋洲上的国家,可以说是和海洋关系最密切的海洋国家或海洋民族,国徽上有海洋的形象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了,像基里巴斯、西萨摩亚、斐济、所罗门群岛等国家的国徽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海洋形象。

    国徽上海洋形象的意义

    斐济国徽上有一艘独木舟,代表南太平洋上古老的交通工具。所罗门群岛的国徽上绘有鳄鱼和鲨鱼,代表岛屿周围的动物。

    美洲大多数国家,由于自然地理上的原因,他们的国旗或国徽上都有海洋的印迹。像巴拿马、巴哈马联邦、巴巴多斯、多米尼加、伯利兹、厄瓜多尔、哥伦比亚、格林纳达、加拿大、萨尔瓦多、圣卢西亚、苏里南、乌拉圭、古巴等国,他们的国旗或国徽上大都有大海帆船海洋生物等图形。如加拿大国徽上有一条蓝色绶带,上书加拿大格言“从大海到大海”,代表了加拿大西临太平洋,东靠大西洋的特殊地理位置。圣卢西亚国徽上有条白色饰带,上用拉丁文书写着:“在此下锚,就意味着安全。”海地的国徽与国旗的主体部分是同一个图案,图上是一角海岛,地平线上有两艘战舰悬挂三角红旗,岛上面左右各有一只铁锚。美国的国旗在1776年北美独立之前有多种旗帜,其中有的绘着海獭和象征海员的铁锚,有的绘着蓝色来象征海洋。1775年,约翰·曼利舰长在军舰上升起了美国第一面带有五星的旗帜。当时,它上角有13颗五角星,中心是一个海蓝色铁锚,锚上写有“希望”一词。可见,他们这些国家与海洋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海洋与十二生肖

    在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除了幻想的龙以外,其余均是陆地动物。但在我国的东海,还生活着若干与十二生肖相对应的水中动物。其中,以海洋鱼类为主体。具体的分别记叙如下:

    (1)老鼠斑。老鼠斑是石斑鱼中的一种,因为它的尖嘴很像老鼠而得名。石斑鱼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有花狗斑、红斑、苏鼠斑、泥斑、老鼠斑。石斑鱼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而且产量多,特别耐活。其中,以老鼠斑最名贵。当然,以鼠命名的还有老鼠鲨,其形状也酷似老鼠。

    (2)牛角箱鲀。它头上长着长长的两只角,使它特别像牛。它的游姿也和真牛的动作一样缓慢。它的头、体、被甲呈五棱形,眶前棘、腰骨棘各一对。尾鳍具紫蓝色圆斑,体甲呈黄绿色,分布在我国东海一带。

    (3)老虎鲃。又叫虎皮鱼。鱼体两侧通向眼部、腹鳍前部、背鳍前部和尾鳍前部有四条横向墨绿发黑的宽条纹,犹如老虎皮,因而得名。另外,它行动快速凶猛,并喜集群游动。

    (4)兔鱼。此鱼嘴巴形状和兔子一样突出,吃东西的样子也很像兔子,并和兔子一样喜欢吃青菜。不过,兔鱼的性情可不像兔子那样温柔,它的背鳍、臀鳍和尾鳍上部长有坚硬的长刺,刺的根部还会分泌毒液。

    (5)海龙。它的外形和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极其相似,能够隐藏在浮游海草或海藻之间。海龙又名藻龙,与海马属同一物种,包括叶海龙和草海龙两种。海龙美丽可爱,常常保持静止,而游动起来仪态优雅。叶海龙的身体由骨质板组成,并延伸出像海藻样的叶瓣状附肢,可将自己伪装成海藻。而草海龙则色泽多样,但附肢较少。昔日,在东海海域,偶有所捕。

    (6)海蛇。海蛇有两种。一为青环蛇,二为黑头蛇,其胆制药酒,可治中风及四肢麻木。据传“胆制酒,有祛风活血功能”。

    (7)海马。海马头部弯曲与身体的角度将近直角,看起来像马的造型。海马因而得名。海马是种奇异的小型海栖鱼类,身长5厘米至30厘米。游泳时直立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前进。春天,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鱼会从育儿囊里出来。昔日在东海的近海张网地区,常有所捕。

    (8)羊鱼。羊鱼长有两根长长的、像山羊胡须的触须,因而得名。这两根长长的“胡须”很不简单,它们具有味觉功能,可用来探测沙层或洞穴里的饵食。羊鱼常常将须隐藏在海底,斜斜地或垂直地活动,借此捕捉海底的食物。

    (9)猴面鱼。该鱼头部像猴子。不仅脸型酷似猴子,而且也长着像猴子一样的厚厚嘴唇,并有双机灵的眼睛,在海底活动时,一旦发现“敌情”,就会立即像猴子般钻进岩洞里躲藏。

    (10)鸡鱼。又叫鳞鲀,不仅长着鸡一样的花纹,而且吃起来味道也和鸡肉很相似。它的脸部十分有趣,具有十分美丽的体色。小小的口中有上下8颗像凿刀般尖锐有力的牙齿,咬合力甚强,连海胆的硬壳也能嚼碎。鸡鱼的眼睛在身体背部的中央处略向前,身体背部的第一背鳍前方生有一根十分粗壮的硬棘,这根粗硬的棘表面布满了粒状突起、而且棘的基部可以前后活动,宛如手枪的扳机,所以东海渔民又称它为“扳机鱼”。

    (11)狗头豚。此豚头部像小狗一样,性情温驯。狗头豚的体形成圆筒形、头大、嘴大、眼睛位于头顶上方。体呈灰黑色,全身散布着细小的银白色圆点,腹部有银白色斑纹,并扩展到嘴部。鱼体借胸鳍的滑动在水中迅速游动。胸鳍鳍基有一黑色圆斑,其周围有数条银白色条纹;背鳍后移到尾巴处,与臀鳍上下对称;尾鳍较窄,并有许多浅白色圆点。其肉有毒,不可食用。

    (12)猪鼻龟。该龟鼻子丰厚多肉,形同猪鼻,因而得名。其背甲较圆、呈深灰色、橄榄灰或棕灰色,近边缘处有一排白色的斑点。它的头部大小适中,但无法缩入壳内。眼睛的后方有一条灰色的条纹。四肢为了适应水生生活而进化为鳍状,但也不能缩入壳中。可见这是个长相十分奇特的海龟之一。

    明朝诗人胡俨曾有一首“十二辰诗”,巧妙地把生肖典故和传说融为一体。其诗曰:“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牧海东头。”

    看!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海。

    丰富多彩的海龙王祭祀活动

    《淮南子》曰:“云从龙,故致雨也”,意思是说云总是和龙在一起,龙能带来雨水。因而,每逢风雨失调,或者出海打鱼前,渔民都会虔诚地祭拜龙王。而那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诸如庆祝龙王寿诞、修建龙王庙、生产祭祀大典等一系列活动,就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瑰宝。

    广建龙王庙

    几千年来,神话中说海神龙王主宰着海水河水,人们为了定时朝拜它,便修建了一座又一座龙王庙,如烟台龙王庙、大连龙王庙、盐城龙王庙等。威海居民十分崇拜龙王,几乎每个沿海的港湾孤岛都修有龙王庙。舟山附近的一些渔村有许多龙王宫和龙王堂,如杨村乡应家棚龙王堂有个香岩老龙王庙,杨村龙王殿有个小金龙王庙,石盆村有个独角龙王庙,桐照乡泊所村龙王殿有个十爪金龙王庙,吴家埠有个马林龙王庙,桐照村还有白龙大王庙和洞盆浦龙王庙等。

    东海一带的龙王庙由经过加工的料石堆砌而成,整个龙宫的设计独特精巧、气势宏大。龙宫在正殿,龙母殿在后,左右两侧为龙女殿和龙太子殿。正殿中央有块蓝底金字的匾额,象征帝王风范。传统习俗中,龙忌金属,所以龙宫大殿里不能安放铁钉之类的金属制品。龙王的造像也有一定标准和陈列位置,任何人都不能违反惯例,否则就是对龙王不敬。

    庆贺龙王寿诞

    “各岛各龙王,各庙各诞辰”,各个地方龙王寿诞的日子并不相同,如浙江舟山定海地区的龙王寿诞是农历六月初一。庆祝龙王寿诞的前后三天,定海一带的人们挂起龙王旗、船灯、龙灯、鱼灯。到了夜晚,沙滩上一片灯火通明,异常美观。最重要的莫属龙王寿诞的祭典了,祭典中所用的烛、香必须是上乘的,祭品所用的全猪、全羊、全鸡要插香挂葱,再请手艺高超的工匠用面粉彩塑出鹅、鸭、海鸥等,一起供奉在龙王寿宴前。祭典开始时,德高望重的老人会手持清香带领大家入宫。当领队者宣布祭典开始时,殿外锣鼓震天,龙灯起舞,气势壮观;殿内,人们拜龙王、读祭文,庄严肃穆。祭典结束后,有时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龙王戏和龙王庙会。在渤海湾的大连、旅顺一带,沿海居民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庆祝海龙王诞辰。这一天,渔民换上新衣欢聚在海滩,在锣鼓唢呐声中载歌载舞。壮汉们将扎着红绿彩带的全猪、全羊抬到海边,再摆些水果、鸡蛋作为龙王爷诞辰祭品。年轻人在供品前下跪叩首,举行烧香焚纸仪式。渔民们登船出海,在海面上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临近中午,渔民们以家庭为单位在船舱甲板摆上宴席。大家尽兴地喝酒吃肉,谈笑风生,同享龙王诞辰祭品。还有一些地区的祭祀典礼是在农历二月初二,如山东威海成山头景区每年此时举行盛大的龙王祭祀大典。当地民间一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所以成山头人对龙王的信仰甚为虔诚。他们的龙王祭祀大典分为祭海、民间表演两大版块,祭海大典设在成山头的好运角广场。祭祀大典结束后,还会有胶东渔家特色的民俗表演,这些表演都是渔民的本色演出,节目精彩纷呈,吸引眼球。

    生产中的龙王祭祀

    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最关心的便是生产收成以及出海安全,所以他们在出海捕鱼前和捕鱼回来后都会祭拜龙王。例如,在东南沿海岛屿,每逢新一轮鱼汛开始,人们便会在龙王庙里供奉鱼、肉等贡品,向龙王表示敬意,希望龙王多赐恩惠;当渔船即将出海时,大家敲锣打鼓把龙王神像或是供奉在庙里的龙王旗请到船上,借龙威保佑自己海上航行一帆风顺;龙王神像和龙王旗请到船上后,渔民在船头用丰盛礼品供祭,船长会燃起蜡烛,取少量的酒肉洒入大海,祈求龙王保佑渔船出海丰收,人船平安;出海捕鱼归来,无论丰收与否,安全抵达的渔民都要举办隆重的谢礼仪式,感谢龙王一路保驾护航。渔民们为了祈求平安出海、满舱而归,把海龙王视为至高无上的海神,以一颗赤诚的心供、请、祭龙王,也让自己的信仰找到归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