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欧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如罗马等相比,柏林应当说相对年轻,只有800年的历史。据柏林史料记载,柏林原来没有城,也没设市,只是因其交通方便,位置显要,驻扎着军队以及一些商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居住区。这一点,同世界上许许多多城市早期经历没有太大的区别。人类的居住地总是同环境密切联系,其首选条件是地理位置、交通优势、资源条件,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这同样也是一些城市最初的性格:宽容、善良。中国有句说人的古语,叫做“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城市也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它善待每一个到来者。否则,就不可能人越聚越密,房越建越多,城越来越大。到了1307年,一个小城市同柏林合并,形成了今天的柏林的雏形。弗里德里希一世后,柏林被提升为普鲁士王国的首都。1451年,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二世下令将这样两个小城的联合体定为国都。在普鲁士王国时期,柏林兴建了一大批后来被载入史册的建筑。今天看来,那些建筑反映着当时的统治者塑造这座城市性格的思想。后来有人称之为普鲁士精神。普鲁士精神的实质一直有着争议,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甚至把它贬责为“普鲁士是万恶之源。”二战后,盟军向世界郑重公告,永久解散普鲁士。事实上,从普鲁士王朝时期起,柏林的性格的确在起着变化,最明显的标志是有些压抑。郞个时代留下的最辉煌的建筑,大多都有一个圆顶或者雕塑,表现的是帝王和宗教的地位、权威、尊严。严格意义上说,压抑太久,必然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比如战争。1806—1808年,柏林被拿破仑占领。拿破仑掠走了原先安置在勃兰登堡门上的驷马战车,让柏林的性格变得更加压抑。
拿破仑败走以后,柏林被压抑的性格一下子得到了释放。之后的几十年中,柏林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人口也增长迅速。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如申克尔等,在柏林建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传统建筑,以及一座座色彩斑斓的公园。这个时期,柏林的性格又有些狂妄了。这种性格导致的结果仍然是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战败,柏林陷入严重危机。1918年,德意志共和国在柏林宣告成立。在那些年中,柏林开始得变得冷静、理智。尽管当时的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社会不断出现革命和骚乱,赔款与制裁几乎将柏林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但柏林的文化生活仍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创新的话剧、名人云集的首映式、富有节奏的夜总会以及前所未有的夜生活使柏林成为“黄金时代”的中心城市。
可惜好景不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柏林刚刚恢复了些元气,1933年希特勒上台了。在炮制了臭名昭著的“国会纵火案”之后,犹太人、共产党人、反对派等各界人士遭到了纳粹的残酷迫害。纳粹统治下的柏林,理智渐渐被狂热代替。看起来,一个城市性格的改变,在某些方面如同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只要有一种力量促使,就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性格的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纳粹的独裁统治和二次大战之后,1945年的柏林成为一片废墟,并被四个二次大战的战胜国所占领:苏联(东区),美国(西南区),英国(西区),法国(西北区)。此后一段岁月中,柏林的性格又变得沉默,或者说内向起来。这种性格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未必不是好事。沉默和内向可能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但同时也是一种成熟的征兆。
1989年11月9日,随着柏林墙的轰然倒坍,东西德终于在1990年实现了统一,柏林也再次成为联邦政府的所在地。1999年4月19日,德国议会第一次在修缮一新的国会大厦举行大会。国会大厦新建的玻璃穹形圆顶,如今吸引着来自柏林和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在新旧世纪之交,柏林在勃兰登堡门前以热烈的气氛庆祝新世纪的到来。从那时起,柏林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今这种变化仍然在继续、在带领着柏林走向和平美好的明天……柏林是一座历经挫折和磨难的城市。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挫折与磨炼,造就了柏林的性格的大起大落,直到变成今天的稳健和坚强。走在今天的柏林大街小巷,你可能会对这座城市的性格有所体会。
今天的柏林街头,车水马龙繁忙异常,各种大都市特有的声音充斥着人们的耳膜,髙大的现代化办公楼反射着太阳的金光,来自世界各个地方、各种肤色的人们,一边走在宽广的菩提树下大街上,一边用不同的目光阅读着这座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活力都市。若不是人类发明了照相机这种东西,可有谁能想象得到,二战结束后的柏林,全城浓烟滚滚、大火熊熊、到处是断垣残壁。那时的人们,谁能料到柏林会有生机勃发的今天呢?二战结束时,合众国际社记者约瑟夫格里格在1945年5月8日来到柏林,采访盟国受降仪式,当天发回一篇电稿,这样写道:“柏林死了,作为一座城市,它已不复存在。它和斯大林格勒、考文垂、德累斯顿、科隆一样彻底毁灭了。只有郊区才有人住,也只有在郊区,才使人想到这里曾经是座城市。”是的,这里曾经是一座城市,这里现在依然是一座城市,一座还在发展腾飞的城市!作为奇迹的见证者,柏林的威廉大帝纪念教堂一直矗立在市中心,默默地看着德国人一砖一瓦地建起了新柏林。
威廉大帝纪念教堂建于1891—1895年间,原是为表彰“第二帝国”的创立者、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而建的纪念教堂,它是一座新罗马建筑风格的大教堂,正好坐落在原东德与西德的交界处。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纳粹德国指挥中枢的柏林曾经遭到盟军的猛烈空袭,包括此教堂在内的许多大型建筑都没有逃过炮火的侵袭,教堂塔楼的顶层在一次轰炸中被炮火削去了,教堂的墙面也斑驳倾毁,几成废墟。战后,柏林的其他建筑都得以一一复原,只有威廉大帝纪念教堂还保留着被破坏的历史原貌,没有加以修葺。现在的威廉大帝纪念教堂和四周现代化的大楼极不相衬,却也特别引人注目,每一个经过此地的人,都会被唤起对战争灾难的回忆。在1959—1961年间,德国政府又在它的毗邻处新造了一座镶有蓝花玻璃的平顶八角形新教堂。这座被柏林人称为“蛀牙”的教堂,其宗教功能已经被两座分立两旁的超现代摩登大楼——“新教堂”和“新钟楼”所取代,在“新教堂”和“新钟楼”,人们可以礼拜、可以倾听极棒的管风琴演奏,也可以欣赏另一种由简单所营造出来的静肃之美。而如今仍被保留着原貌的十几平方米大的塔楼,墙上则挂满了威廉大帝纪教堂由兴建到被炸的珍贵历史图片,记录下了战争给教堂带来的灾难。
德国人、柏林人就是这样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铭记历史,也在祈祷平。他们现在常说:“第一个开枪的,第二个死亡”。也许威廉大帝起念教堂代表了一段历史、代表了惨痛的过去,那么德国统一后新建的茨坦广场,则代表了柏林的未来、代表了柏林朝气蓬勃的新生。
波茨坦广场处在柏林的心脏,建于腓特烈威廉一世时期,二战之前是最繁华的地方,也是东西柏林联结的纽带。而在二战后,这里成了一片荒凉之地,1961年东德在波茨坦广场建起了柏林墙,这里又成了空旷的无人区。在战争残酷的摧残下,昔日繁华的波茨坦广场,几十年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两德统一后,波茨坦广场得到了新生,德国政府聘请了国际上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对其建筑进行了统一设计,组成了新的建筑群,这里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终日机器轰鸣。就是在坚韧不拔的柏林人手中,在运转不停的“德国制造”的机器声中,波茨坦广场走向了新生。新的波茨坦广场成为了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场所,集餐馆、购物中心、剧院及电影院等于一身,不仅吸引着世界各地来此观光的游客,也吸引着柏林人经常到此一游。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也纷纷落脚这里,戴姆勒·克莱斯勒、索尼公司欧洲总部……由波茨坦广场的新生,人们看到了德国的希望。现在的德国人对战争十分厌恶,一方面对二战深表忏悔,祈求世界人民的原谅;而另一方面德国人却没有一蹶不振,在世界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保持了自己的骄傲一德国式的骄傲,因为一个敢做敢担当的民族,是值得其他民族去尊重与敬佩的。正视历史,以史为鉴,这就是这个民族的风格。
走在柏林的街头,你会发现柏林人无论男女,走路的姿势、脚步特别强劲,用昂首阔步,一步一声,一步一个脚印来形容恰如其分。这稳健、有力的脚步,是否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柏林人的性格,或者说柏林的性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