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莱茵:访德随笔-菩提树下大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早些年,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名为《柏林》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朱先生曾用充满感情和充满活力的笔墨描述了柏林的菩提树下街。他写道:“最大最宽阔的一条叫菩提树下,柏林大学,国家图书馆,新国家画院,国家歌剧院都在这条街上……”我一到柏林,就按照朱自清先生的描述,找到了菩提树下街。

    菩提树下街是柏林乃至欧洲著名的林阴大道,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说,这条街道是在腓特烈大帝时修建的。它从勃兰登堡门向东,到皇宫大桥(又称马克思一恩格斯桥),全长1475米,宽60米,有八条行车道。从相对窄一些的街道,一踏上这条街,眼界一下开阔起来,心胸也为之开朗很多。你如果不用心观察和体会,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繁华都市中用来运送行人和车辆的一条街道,在世界所有的大都会城市都可以看到。事实也的确如此,不用说发达国家的都市,就是我们国内的一些城市,这些年也是街道越拓越宽阔,街灯越换越漂亮,楼房越盖越高大,树木越来越名贵……但是,你如果用心观察和体会,就能发现菩提树下大街的与众不同,就能感受到菩提树下大街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想象,也会产生很多思考。

    我到菩提树下大街时,正是傍晚时分,不断变幻的阳光,像一支支彩笔,把街道两旁形形色色的古典式建筑涂染得五光十色。大街北面的建筑物有德国历史博物馆、新守卫宫(受法西斯及军国主义迫害者纪念堂和受强暴和战争迫害者纪念堂)、洪堡大学、老图书馆;南面有国家歌剧院、歌剧院咖啡馆……据陪同人员介绍,菩提树下大街两旁的建筑物,大多都有相当长的历史。洪堡大学建造于1748年到1753年,1761年竣工,是腓特烈大帝为其弟弟海诺利希王子建造的官邸,1809年,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将其作为大学使用。二战后期,垂死挣扎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同盟军曾在这条大街上进行殊死搏斗,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在战火中变成废墟。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建筑,大多是在二战后期仿照原来的模样重新建造的。但是,你走在大街上,看着这些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建筑,甚至于你走近它、抚摸它,丝毫不会感觉到它们是战后重建、只有短暂的几十年历史。

    大街上也有不少现代化的建筑,像宾馆、商店等,耸立在街道两旁。这些现代建筑与各种古老的显得很旧的普鲁士建筑相依在一起,不但没有让人感到别扭,反而让人感到魅力四射。夕阳的金色余晖洒落在这些古老建筑的屋顶上,让人油然生出历史的沧桑之感。崭新与陈旧、古老与年轻、高大与低矮的建筑交错而立,就好像一幅四世同堂的全家福:端庄沧桑的老太太旁,站着的是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严肃而刻板的老爷子旁,坐的是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朱自清当年看到的街还是这条街,楼却已非当年的楼,来来往往的德国人更是早已不复当年萧条的心态,真是“人面早已换新颜,老街依旧笑春风”。我这样一边走在街上,一边不禁猜测:这街两旁的宫殿里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悲欢离合?这些博物馆、图书馆里都珍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碎片?这些崭新的现代建筑里又正在上演着什么样的剧情?为什么柏林人在战后重建时,要恢复古代建筑的原貌?他们到底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也许这就是菩提树下大街的深刻内涵。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是我觉得菩提树下大街两旁的古建筑,却是有活力、有思想的生命。它在向人们展示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的同时,也在向人们称赞着德意志人民的骄傲。

    菩提树下大街得名当然是因为两旁產立着一排排菩提树。菩提树四季常绿,生命旺盛。这是一种很有个性的树木。树干挺拔坚强,显得十分威武,但树叶却又婀娜多姿,显得温柔浪漫。微风吹来时,整个街道的菩提树随风婆娑,像是一条绿波荡漾的河流,又仿佛一群身穿绿色长裙翩翩起舞的少女,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浪漫风情。两排树的中间,不时出现休闲的地方,摆放着一些桌椅,这就是柏林常见的临街露天咖啡馆和酒吧。每个这样的露天咖啡馆和酒吧,都坐着很多人,多数是柏林当地人,而且以年轻人为多。他们有成群结伙的,也有情侣,还有的是独自一人。他们一边喝着咖啡或啤酒,一边交谈,显得轻松而愉快。有人说走在或坐在菩提树下,感受到的空气都不一样,就像在吸氧,是一种享受。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在旅行疲累时也到露天咖啡馆和酒吧休憩。从露天咖啡馆和酒吧不时传出一阵愉悦的笑声,穿过菩提树浓密的树阴,向空中散去,与远处街头艺术家演奏的悠然的歌声相融合,使这条菩提树下大街更加充满魅力。

    沿着菩提树下街向东走,尽头是柏林有名的乐园广场。广场的南边曾经是普鲁士王宫,朱自清便曾经目睹过这座金碧辉煌的“故宫”的风采,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座普鲁士“故宫”被毁于战火,变成了满是残垣断壁的瓦砾场。这片废墟现在已经被开辟为马克思一恩格斯广场,马恩广场的一侧有用巨型玻璃镶嵌的宏伟的“共和国宫”。这附近还有一座高达365米的电视塔,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柏林的风光。而广场的北面则是著名的“博物馆岛”,这里汇集了老博物馆、老国家美术馆、皮尔卡蒙博物馆等众多的博物馆,珍藏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珍贵艺术品。对于爱好艺术的人来说这几乎就是个“天堂岛”了。岛上最为华丽的建筑莫过于柏林大教堂,它曾经是普鲁士王室的大教堂,可以说从里到外都非常的金碧辉煌雍容华贵,普鲁士王族的棺椁几乎都在这里存放。

    菩提树下街的西端,耸立着闻名世界的勃兰登堡门。这座被人们誉为凯旋之门、和平之门的建筑,为菩提树下大街甚至于为整个柏林增添了几分骄傲,几分辉煌。菩提树下大街上还坐落着一些雕塑。这些雕塑大都与菩提树下大街或者柏林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我经过的地方有一座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骑像,威武雄壮,气势轩昂。其他那些人物雕像,也都栩栩如生,精神焕发。如果把菩提树下大街发生过的故事编成一本史书,这些雕塑无疑是这部史书中最精彩一页。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穿着不同服装,有着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在勃兰登堡门前和大街上的一些人物雕像前留影。我想他们要从这里带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一个人物的影像,或者说一段历史,而是要带走一种文化,一种思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