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成才-无章节名: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若不听假话,邪恶的事就不会产生,忠义和不肖自然就界线分明,白和黑也就会明显地区别开来。

    明莫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

    ——三国·魏·徐干《中论·修本》

    明智,就在于能够分清自己所为的是非;聪明就在于能够听清自己说话的好坏。

    人有识真之明者,不可欺以伪也。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人有识别真伪的辨别能力,是不能用假的欺骗的。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

    若不遇到盘根错节的根,怎么可能分辨出哪个是锋利之器呢?

    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看到高山才知道小丘的矮小,看到大海才知道田沟的渺小。比喻相比之下才能明鉴。

    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因为眼睛明亮各种形体就可以分清的,心思敏锐各种情理就都能通达的。

    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光滑的玉,有时很难与石子区分;洁白的石块,有时倒很像玉。比喻外表相似的东西,使人真假难分。

    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虽有好书满箱,但还须经过高明的鉴赏者才能评定。

    酌理以富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用斟酌审辨事理来丰富提高自己的才能。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眼睛反复察看,心里自然就有言论要发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分辨玉石的真伪要烧足三天才能知道,辨别是豫树还是樟树要等七年以后才能区分出来。

    骇机一发,浮谤如川,巧言奇中,别白无路。

    ——唐·刘禹锡《上淮南李相公启》

    危险的事一发生,流言谤语就像洪水一般,奸巧的话有时也会碰巧说中实情,因而没有办法分辨清楚。

    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

    ——唐·韩愈《争臣论》

    耳目不但要视听,而且还要去判断是非险易。

    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

    ——唐·房玄龄《晋书·贾充传附贾模》

    是与非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自然而然清清楚楚,这是不可能掩饰的。

    水浊谁能辨真龙。

    ——唐·张籍《长塘湖》

    若水浑浊有谁能辨出龙的真伪呢?比喻混乱之中是难以分辨真伪的。

    心不能辨是非好恶,恶得谓之心与?

    ——唐·李翱《杂说·二首》

    若心不能辨别是与非,好与坏,怎么还能叫作心呢?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唐·张九龄《在郡秋怀》

    兰花和艾草如果不分开,这清香作何用处呢?

    长本非长,短形之则长矣。

    ——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

    长并非特长,只是和比它短的相比才显得长。

    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全唐诗·渔文》

    在狂风和大海掀起狂浪之时,鱼和龙混杂在一起是很难分辨清楚了。比喻混乱之时难辨真假。

    良玉未剖,和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

    ——唐·李延寿《北史·苏绰传》

    良玉没经过剖琢前和瓦石一样,骏马没奔驰前和驽马相互混杂在一起。

    当局称迷,旁观见审。

    ——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元行冲传》

    棋局间对阵的双方常常看不清局势,而在一旁观棋的人却往往是能分辨清楚的。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宋·陆游《绝句》

    居住在山中的人不一定知道山的好处,倒不如行人看得仔细明白。比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宋·陆游《次韵季长见示》

    成功和失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模式,正确或错误原本是需要慢慢察看才能清楚。

    明者未形而知惧,暗者患及而犹安。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序》

    明察之人在灾祸还没有完全表现形成时就知道警惕,而糊涂之人等到灾难已经降临了还没有觉察。

    人情成是而败非。

    ——宋·欧阳修《为君难论》

    人们常常这样认为,成功的就是对,失败的就是错。

    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

    ——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有学问智慧的人,就一定能分辨得出是和非。

    论事者,当以事理之长短曲直,而不当以其年之先后。

    ——宋·朱熹《答陈宰书》

    评理论事,应当看所说的道理是正确还是错误,而不应以当事人的年龄长幼作为分辨是非的标准。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宋·朱熹《诗集传序》

    心灵的感受有邪恶和正确,因此言论也有是和非。

    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

    ——宋·苏辙《范景仁墓志铭》

    事情应当讨论其对与错,不应当问其是否难易。

    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

    ——宋·苏辙《乐全先生文集叙》

    是和非要在事前辨别,而成功与失败在事后才能验证。

    事有是非,义难隐讳。

    ——宋·苏轼《参定叶祖洽廷试策状》

    事情有对与错之分,理义却很难隐瞒。

    按其已然之迹而诋之也易,推其未然之理而辨之也难。

    ——宋·苏轼《国学秋试策问》

    按照已经发生的事情做出批评很容易,但对推知未显露的事理做出鉴别就很困难。

    泰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

    ——宋·苏轼《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泰山的大秋毫的小却是无法形容的,巨大细小是相对而言的。

    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不明辨事情的是与非,而喜欢别人称赞自己,世界上确实没有比这糊涂的了。

    地若无山川,何人重平道。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大地上若没有山川,还有谁能重视平坦大道呢?比喻只有比较才有认识。

    观史不可以成败优劣论人,只当论其是非。

    ——宋·程颢《太极图说》

    评价历史不能用成败优劣来评论人,而应当以是非作为标准来论断。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元·施耐庵《水浒传》

    虽亲眼看到的事,还恐怕不一定是真实;何况是从背后听来的话,怎么就可以全都相信呢?

    旁观能辨非和是。

    ——元·施耐庵《水浒传》

    旁观者常常能够辨别出对与错。

    御车者知地险,操舟者观水势。

    ——明·吕坤《呻吟语·御民》

    驾驭车马的人熟知道路的危险,行船的人会观测水势的险恶。

    听言之道,徐审为先。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听取他人意见的方法,应该是首先要仔细地弄明白人家所说的意思。

    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

    ——明·吕坤《呻吟语·问学》

    若能够辨别真伪,这是一种很大的学问。

    当局者之十,不足以当旁观者之五。

    ——明·吕坤《呻吟语·应事》

    若是十个当事人看问题,却还不如五个旁观者看得清楚。

    得了真是非,才论公是非。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只有了解了事情的是非真象,才能以公正的立场谈论是与非。

    临事患不能辨。

    ——明·方孝孺《自省》

    遇到事情就怕不能分辨清楚。

    论人物当论是非,不当论成败。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对历史人物评论应根据是非作出判断,而不能以成败作为评判标准。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

    ——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

    处理大事最主要的是情况清楚并能作出决断,不清楚事情的起因便无法知道实情近而无法作出决断。

    左右之言不可轻信,必审是非。

    ——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

    对周围人的话不能轻易相信,必须仔细辨明是非。

    人之于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变,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

    ——明·刘基《郁离子》

    人们处理事情,要能辨别什么是主,什么是次,并正确地衡量利弊得失,差不多就可以避免后悔了。

    君子之修慝辨惑,如良医之治疾也,针其膏盲,绝其根源,然后邪淫不生。

    ——明·刘基《郁离子》

    道德高尚之人修正邪恶,辨正迷惑,就如同高明医生治病,用针扎最主要穴位,根绝病源,这样邪恶的事就不会产生了。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诽谤和称颂的话从来是不可听信,是与非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分明。

    牛骥以并驾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

    牛和骏马同拉一辆车就会同时疲惫不堪,拙劣的乐工混在高明的乐工中吹奏却无法辨出优劣。

    听言不难,明察为难。

    ——明·戚继光《将官到任宝鉴》

    听取意见不是最困难的,辨别是非才是最困难的。

    多闻而择,多见而识。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多听就能够有多种选择,见识多了就能够有所明辨。

    欲知后日因,当前作者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金生色》

    要想知道日后的因果报应,当前所作所为就是原因。

    惟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

    ——清·叶燮《原诗·内篇》

    只有具备辨别能力,是非才会明辨;是非清楚,取舍也就能够确定了。

    事当论是非,不当问难易。

    ——清·申涵煜《省心短语》

    辨别事情应当以是非为标准,不应考虑它是困难还是容易。

    射虎射石头,始知箭锋利。居世逢乱离,始辨英雄士。

    ——清·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只有射虎把箭射进石头里,才在石上知道箭的锋利;只有生活在混乱之时,才能辨别出真正的英雄。

    当局虽工,而蔽于求胜之心;旁观虽拙,而灼于虚公之见。

    ——清·陈确《瞽言》

    下棋的人尽管技艺高超,但是容易被好胜之心弄得迷惑不清;旁观的人尽管笨拙,但由于处于客观位置反而能看得明白透彻。

    分得两头轻与重,世间何事不担当。

    ——清·陈衍《元诗纪事》

    只要能分辨出轻重、主次两个方面,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啊!

    人用财试,金用火试。

    ——清·宋《古今药石·杂录》

    人用金钱测试就辨出品质如何,金用烈火烧炼才能分辨出是不是真金。

    听一边话,且莫判断是非,必细参两家情事,乃得。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只听了单方的话,暂且不要作出判断,还必须仔细考察两方的话,才能明辨谁是谁非。

    不遇阴雨后,岂知明月好。

    ——清·孙枝蔚《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

    不遇到阴雨天,怎么能知明月的好呢?比喻有比较才有鉴别。

    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

    ——清·毛宗岗《三国演义·评语》

    写国色天香美女的人,常用丑女来衬托其美,倒不如用美女来衬托更显得美。比喻用比较来明辨。

    观物者审名,论人者辨笔。

    ——清·金人瑞《水浒传序二》

    观察事物要审察它的声誉,评论人要明辨他的志向。

    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若是一棵麦子长出两束穗,农民也难以分辨清楚。比喻真假难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