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取之不尽的宝藏-海底矿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锆英石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人类开发海洋的欲念更加强烈,走进深海大洋的步伐更加坚定。那么深海大洋究竟有哪些资源呢?海洋的资源究竟有多少?据有关资料显示,海洋中有镁1,800万亿吨,钾500万亿吨,锰4,000亿吨,镍164亿吨,锌140亿吨,铜41.6亿吨,钴58亿吨,钒26.8亿吨,银5亿吨,铯6亿吨,铷1,900亿吨。我们尚无法断定这些数字的准确性,但是我们可以断言:海洋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矿山。

    与陆地相比,海洋资源惊人的丰富。浩瀚的大海中,蕴藏着许多种元素,诸如金、镁、铝、钾、钙、锶、溴、硫、铜、锡、钨等,应有尽有。海洋的锰资源是陆地的68倍,镍资源是陆地的274倍,海洋钴矿是陆地的967倍,海洋铜矿是陆地的22倍。更为惊人的是,海底的铀竟是陆地的2,000倍,是一个巨大的原子能库呢。按目前世界的工业消耗量计算,仅太平洋锰结核中的金属钴就可供全世界使用30万年,其中的镍和锰可供全世界使用2万年,其中的铜可以使用900多年。此外,海底的多金属结核有3万亿吨,石油2,800亿吨,天然气140亿立方米。海滨沉积物中也有许多贵重矿物,如:含有发射火箭用的固体燃料钛的金红石,含有火箭、飞机外壳用的铌和反应堆及微电路用的钽的独居石,含有核潜艇和核反应堆用的耐高温和耐腐蚀的锆铁矿、锆英石,某些海区还有黄金、白金和银等。我国铬尖晶石近海海域也分布有金、锆英石、钛铁矿、独居石、铬尖晶石等经济价值极高的砂矿。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人类还只能从海水中提取极少量的元素,还有很多种元素,人类只能望洋兴叹。不过,随着人类向海洋探宝进军步伐的加速,这些海底宝藏终将服务于人类。

    水下黄金知多少

    海里有黄金吗?回答是肯定的,海中不仅有黄金,而且很多。据海洋科学家的研究报道,大海拥有13.7亿立方千米的水,与高出水平面的陆地体积相比,竟然高达18倍!也就是说,如果把地球上露出海平面以上的陆地全部砍掉,并把它们填到大海中,也只能填满海洋水体的十八分之一。

    平均每一吨海水中含有0.02~0.06毫克的黄金。尽管海水中黄金的含量不高,但海水的体积很大,整个海洋中的黄金储量还是多得惊人,估计约有600万吨。

    有位德国科学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反反复复地进行从海水里提取黄金的试验,几十年后,他伤心地承认,他失败了。不是因为大海里没有黄金,而是因为提取海洋黄金的成本太高了,他不得不放弃他的研究和梦想。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海洋里的黄金总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财富。

    深海锰结核

    锰结核锰结核是一种多金属结核,它含有锰、铁、镍、钴和铜等几十种元素。锰结核也称为多金属结核或锰矿球。锰结核遍布在世界各个海域,据估计,全球锰结核半数以上在太平洋的洋底,约17,000亿吨。太平洋3,000~6,000米水深的海底表面是世界最大的锰结核基地。我国已在太平洋海底调查20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其中有30多万平方千米为有开采价值的远景矿区,联合国已批准其中15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分配给我国作为开采区。还有一种矿藏,名叫富钴锰结核,它储藏在3,000~4,000米深的海底,比锰结核容易开采,美国、日本等国已为此设计了一些开采系统。

    科学家正在对锰结核矿进行勘探由于锰结核内含的各种物质是现代工业所急需的原料,为此开采海底锰结核迫在眉睫。美国的锰矿全靠进口,所以对锰结核的开发最为重视。目前美国在大洋锰结核开发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追溯锰结核发现的历史,应该从100多年前的一次海洋调查谈起。1873年2月18日,正在做全球海洋考察的英国调查船“挑战者”号,在非洲西北加那利群岛的外洋海底,采上来一些土豆大小深褐色的物体。经初步化验分析,这种沉甸甸的团块是由锰、铁、镍、铜和钴等多金属化合物组成的,而其中氧化锰最多。剖开来看,发现这种团块是以岩石碎屑,动物、植物残骸的细小颗粒及鲨鱼牙齿等为核心,呈同心圆一层一层长成的,像一块切开的洋葱头。由此,这种团块被命名为“锰结核”。锰结核的大小尺寸变化也比较悬殊,从几微米到几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几十千克。

    锰结核不仅储量巨大,而且还会不断地生长。生长速度因时因地而异,平均每千年长1毫米。以此计算,全球锰结核每年增长1,000万吨。锰结核堪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多金属矿物资源。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海底锰结核的存在实在令人类振奋不已。

    锰结核的成因

    水下5,000米洋底的锰结核锰结核资源来自全宇宙,来自天上,来自海底,来自大陆。宇宙每年要向地球降落2,000~5,000吨宇宙尘埃。宇宙尘埃中含有许多金属元素,分解后部分进入海水;大陆或岛屿的岩石风化后也能释放出铁、锰等元素,其中一部分被海流带到大洋沉淀;当火山岩浆喷发,产生的大量气体与海水相互作用时,从熔岩中搬走一定量的铁、锰,使海水中锰、铁越来越多;海洋浮游生物体内富集微量金属,它们死亡后,尸体分解,金属元素也会进入海水。当这些金属元素沉积海底后,在海水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带极性的分子在电子引力作用下彼此吸附,并与海底火山喷出的物质和海底的鱼类残骸相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形成锰结核。

    锰结核的开发

    20世纪初,美国海洋调查船“信天翁”号在太平洋东部的许多地方采到了锰结核,并且得出初步的估计,认为太平洋底存在锰结核的地方,其面积比整个美国都大。尽管如此,当时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重视。

    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后,195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梅罗发表了有关锰结核商业性开发可行性的研究报告,锰结核巨大的商业利益引起了许多国家政府和冶金公司的关注。此后,海洋锰结核资源的调查、勘探才大规模展开,开采、冶炼技术的研究试验也得以迅速推进。在这方面,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取得显著成绩的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及中国等。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已涌现了100多家从事锰结核勘探开发的公司,并且成立了8个跨国集团公司。

    锰结核开采方法有许多种,比较成功的方法有链斗式、水力升举式和空气升举式等。

    链斗式采掘机就像旧式农用水车那样,利用绞车带动挂有许多戽斗的绳链,不断地把海底锰结核采到工作船上来。

    开采锰结核水力升举式海底采矿机械,是通过输矿管道,利用水力把锰结核连泥带水地从海底吸上来。

    空气升举式同水力升举式原理一样,只是直接用高压空气连泥带水地把锰结核吸到采矿工作船上来。

    20世纪80年代,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矿产企业组成跨国公司,使用这些机械,取得日产锰结核300~500吨的开采成绩。在冶炼技术方面,美国、法国和德国等也都建成了日处理锰结核80吨以上的试验工厂。总之,锰结核的开采、冶炼,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一旦经济上有利可图,新的产业便会应运而生,进入规模生产。

    海洋矿产资源开采示意图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洋锰结核调查。1978年,“向阳红05”号海洋调查船在太平洋4,000米水深的海底首次捞获锰结核。此后,从事大洋锰结核勘探的中国海洋调查船还有“向阳红16”号、“向阳红09”号、“海洋04”号、“大洋1”号等。经多年调查勘探,我国在夏威夷西南,处于北纬7°~13°,西经138°~157°的太平洋中部海区,探明一块可采储量为20亿吨的富矿区。为了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自1991年以来,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组织下,我国先后组织了16次远洋考察,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圈定了7.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并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合同,争得了一块属于中国的金属结核矿区,使它成为中国在太平洋中的一块宝贵资源。中国继印度、法国、日本、俄罗斯之后,成为第5个注册登记的大洋锰结核采矿“先驱投资者”。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也由此成为我国远洋考察与开发研究的主力军。

    日本是一个陆地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自然对海底锰结核兴趣极大,他们对海底锰结核开发做了多年的研究与调查工作,1970年在太平洋塔希提岛附近3,700米水深的洋底试开采成功。1974年以来,日本以国际贸易部为首的数家企业公司组成深海矿物资源开发协会,负责主持有关锰结核的开发和利用。日本由通产省主持大洋的矿藏资源开发,投资2万亿日元,于1989年研制成功了锰结核液压式开采设备。日本有近50家公司联合进行大洋矿产资源的勘查,其投入之高,堪称世界第一。此外,前苏联曾借助两艘5,000多吨的调查船“勇士”号及“门捷列夫”号,进行过海上调查研究。法国和德国对锰结核的开发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和人力。

    海底“可燃冰”

    冰是透明的水冻结而成的,很常见。然而世界上还有一种冰,人们对它所知甚少,它就是“可燃冰”。可燃冰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天然气水合物”。

    可燃冰的发现早在20世纪30年代“可燃冰”三个字道破了它的用途——可以燃烧,它是继煤、石油和天然气后,人类发现的又一种新型的能源。就外表而言,它酷似冰,是一种透明的结晶。中国科学院汪品先院士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时介绍,可燃冰的发现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年,人们发现天然气输气管道内形成白色冰状固体填积物,这种天然气水合物给天然气输送带来很大麻烦,石油地质学家和化学家便对如何消除这种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年代前,前苏联在开发麦索亚哈气田时,在地层中也发现了这种气体水合物,这时人们才开始把气体水合物作为一种燃料能源来研究。此后不久,西伯利亚、北斯洛普、墨西哥湾、日本海和印度湾等地方相继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人们意识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全球分布的潜在能源,于是掀起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热潮。这种天然气水合物就是可燃冰。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条件,首先是温度不能太高;第二是压力要够,但不需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能生成;第三是要有气源。据估计,陆地上20.7%和大洋底90%的地区具有形成可燃冰的有利条件。绝大部分的可燃冰分布在海洋里,其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倍以上。可燃冰中的甲烷大多数是当地生物活动而产生的。海底的有机物沉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后,死的鱼虾、藻类体内都含有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另外,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项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甲烷水合物的晶体。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气体。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处于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和水在温度2℃~5℃内结晶,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可燃冰。

    在不同的海域,环境条件各异,因此,可燃冰存储的水深也各不相同。在赤道海区,可燃冰存储在400~650米水深的海域,但在南、北两极,可燃冰存储在100~250米海深的沉积岩中。显而易见,这是极区与赤道的水温条件不同所致。

    可燃冰极易燃烧,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都多得多,而且燃烧以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不难想象,当人们解决了可燃冰的开发技术后,可燃冰就可以取代其他日益减少的化工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成为一种主要的能源。我国海洋开发方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关注可燃冰,有的已开始对这一能源进行研究。然而,可燃冰的开采谈何容易,时至今日,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而可燃冰的开发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果将可燃冰从深海简单地提升,那么在升出海水的过程中,随着水深变浅,水的压力降低,水的温度升高,可燃冰会融化,可燃冰中的甲烷会释放出来,而可燃冰中的甲烷含量要超过自身体积的100多倍,有可能引起可燃冰灾害,还可能造成温室效应,影响大气温度。然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人类总是会向可燃冰的藏身之地进军,并终将解决开采可燃冰的技术问题。

    举世关注可燃冰

    据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目前,在世界各大洋中已经查明的可燃冰存储区已有60多处。据测算,仅在我国的南海,可燃冰资源量就达相当700亿吨石油,约相当于我国目前陆上油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在世界油气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可燃冰的出现燃起了人类对新能源的无限渴望。美国、俄罗斯、日本甚至还有印度都先后投巨资对可燃冰进行研究。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门提出建议研究开发可燃冰,参议院、众议院有上千人提出议案,支持可燃冰的开发研究。目前美国每年用于可燃冰研究的财政拨款达上千万美元。

    “黑烟囱”之谜

    1977年10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所属的深海潜水器“阿尔文”号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率先发现海底热泉生态区。这个海底热泉生态区位于东太平洋,水深2,500米。这里也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热泉生态区热液的喷出速度高达每秒数米。热液喷出后,遇到了冷的海水而迅速降温,所带出的矿物质结晶而形成筒状,由于含硫化物较多而呈黑色,高度可达10米,如同黑烟囱耸立于洋底。这些黑烟囱迅速生长,又很快倒下,形成一片金属硫化物矿床。

    黑烟囱后来,海洋学家又先后在墨西哥西部沿海以北的北纬10°海底和北纬21°的胡安·德富卡发现了海底中耸立着许多黑色的“烟囱”,并为此取名“黑烟囱”。海洋地质学家仔细研究了洋底热液喷出口,他们发现,这些喷出口实际上是洋底的间歇喷泉。炽热的热泉从洋底裂缝里流出来,虽然温度很高,但不会沸腾,这是因为在2,000多米水深的海底,其压力相当于200多个大气压,如此高的压力下,热液是不会沸腾的。热液喷出后很快冷却,热液中含有的大量矿物质,包括锌、铜、铁、硫黄混合物和硅等,散落在海床上,越积越厚,最后形成烟囱状的山峰。这种人间罕见的奇异景观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

    “黑烟囱”含有大量金属硫化物科学家以距西雅图以西480千米太平洋海底的“黑烟囱”为例,对“黑烟囱”的成因进一步作了解释。科学家们认为,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不断地与太平洋板块碰撞,令海底地层出现裂缝,继而产生了裂缝扩张,于是地球内部的热液喷涌而出,这些热液冷却后又形成了新的海底地壳。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泻而出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当从地裂中涌出的炽热的海水再度遇上冰冷的海水中时,便形成了一缕缕漆黑的烟雾。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这就是海底“黑烟囱”的成因。

    “黑烟囱”含有大量金属硫化物,在已发现的30多处矿床中,仅属于美国的加拉帕戈斯裂谷中的硫化物的储量就达2,500万吨,其开采价值达39亿美元。从多处海底热泉采样分析来看,这些硫化物含有的矿物元素种类繁多且品位极高。发生这种热液喷出现象海域的平均深度为2,225米。热液矿藏又称为海底金属泥。海底热液矿藏中含有大量金属的硫化物,这些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而红海的重金属泥则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有经济价值的热液沉积矿床。

    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数千年来在海底热泉附近积聚而成的。海底热液位于海底活火山山脉各处,而这些火山山脉蔓延全球所有的海洋盆地。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还在与火山列岛毗连的地点形成,例如太平洋西部边界沿线的列岛。

    另一类新发现的海洋矿物资源是富钴结壳。这种矿壳沉积于水下死火山侧面,历时数百万年才形成,其矿物质来自海水中熔化的金属,而这些金属则是由海水和海底热泉提供的。

    热泉使金属硫化物沉积集中,同时又使各种金属散布海洋,促进了富钴结壳的积聚。

    “黑烟囱”与生命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曾千百次地问自己,我们来自何方?最早,人们认为生命是神创造的奇迹,甚至有些人认为生命是从岩石缝中钻出来或来自其他的天体。

    黑烟囱是海底热喷口前苏联科学家奥巴林提出了生命起源之说。奥巴林认为,生命来自海洋。生命首先从无机物开始,继而变成简单的有机物,再从简单的有机物变成更为复杂的有机物。海洋中有水、氢和氨等,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醇类、简单的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这是一个从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的过程。后来又形成了氨基酸联结起来的蛋白质和淀粉等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继而,这些有机化合物的水滴从周围分离出来,再不断地从周围汲取各种物质,使这些水滴的内部逐步复杂化,而且逐步变大,大到一定程度再分裂增多,从而一步步进化为生命。总之,奥巴林的学说有三点是值得人们注意的:第一是生命来自海洋;第二是生命是从非生命的无机物逐步演变成有机物,进而成为更复杂的有机物;第三是生命的出现和演变经历了几十亿年漫长的历程。

    海底黑烟囱确切地说,生命源自海洋中的无机物,而且唯有在海洋的环境条件下,生命才能形成。现在大多数科学家依然确信生命源自海洋,大海是人类生命真正的故乡。为此,研究海洋中的无机物对确认生命的起源意义重大。

    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向人类复现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大海难。影片生动地再现了冰海沉船的悲壮景象,同时描述了一对恋人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影片的导演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不久前,詹姆斯·卡梅隆突发奇想,要乘深潜器进入海底拍摄千古奇观,探索生命的起源。卡梅隆一行对海底“黑烟囱”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黑烟是海底火山喷射出来的。卡梅隆等人认为,要探索人类生命的起源,就必须从这些物质开始。卡梅隆将其深海所见拍摄成一部纪录片。我们期待着卡梅隆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许人类可以在海底找到生命起源的奥秘,彻底地解开生命起源之谜。

    黑暗生物圈的发现令世人震惊,人们不禁要问,那里根本没有阳光,它们又是怎么生存的?原来,这些生物与陆地上靠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相反,陆地上光合成的生物是从阳光中获得生存能量的,而黑暗生物圈的生物是从化学物质中获得生存能量的。热泉提供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化学能量,生物就可以借助这些能量生长。世界上确有大量的生物在没有阳光的世界里繁衍生息,它们不是靠光合作用,而是靠化学合成。这种新的观点令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发生了革命。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纪录片《深海异类》中说:“这种聚会在下面的黑暗中已进行了几十亿年,与我们毫无关系,即使太阳明天消失,它们也不在意。”

    也许人们还会问,海底火山旁的喷口和裂缝处的热液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氢,陆地上的大多数生物如果吸入硫化氢必将中毒身亡,那么那些海底生物为什么不会中毒呢?这个问题经过一些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那些海底生物与陆地生物不同,它们的体内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和代谢形式,足以消除硫化氢的毒性。

    研究海底热泉附近的生物群颇为重要。因为第一,这些生物具有工业和医药价值,它们将成为新型化合物的来源;第二,这些微生物中,也许包括原始的生命形式,这将有助于揭开人类生命起源的奥秘。

    现在,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学家确信,海底热喷口也许是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研究生命起源最好的实验室。错误的断言1840年,英国生物学家弗布斯断言,深海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弗布斯讲得十分具体,即在大海的560米水深左右,生物恰如在火中及在真空中一样无法生存。弗布斯还将水深大于560米的海域称为“无生物带”。弗布斯的理论立刻得到许多知名学者的响应。弗布斯的这一理论在几十年后终于被否定,否定这个理论的不是别人,而是事实。

    1869~187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汤姆教授率领海洋调查船对海洋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次海洋调研中,以汤姆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在2,000多米的深海中采集到许多生物。19世纪末,摩纳哥的阿尔贝一世借助拖网,在6,100米水深处打捞到一条鱼和几只海星,还有其他一些小的海洋生物。这一事实表明:深海中存在生物。它彻底地推翻了弗布斯提出的深海无生物的理论。

    毕比看见了什么

    70多年前,美国生物学家威廉·毕比乘坐一个大潜水球,成功地潜入1,000米的深海。这个潜水球直径1.5米,壁厚3.8厘米,重量2.45吨,球上设有3个观察窗,窗的直径为20厘米,窗上采用了厚度为7.6厘米的石英玻璃。通过潜水球逐渐下沉过程中的不断观察,毕比在水下看到窗外有什么生物呢?请看:

    30米水深处:发现一大群褐色水母。

    60米水深处:发现深海鱼。

    60~90米水深处:发现一些“会飞”的生物,它们的身体有一层薄薄的外壳,扑打着一双肌肉般的翅膀,在海中“飞行”。

    120米水深处:发现圆口鱼、灯笼鱼等深海鱼。

    180米水深处:发现发光的深海鱼。

    360米水深处:发现身体细长,有金色尾巴的海蛇,同时小虾的数量增多。

    420米水深处:发现水母。

    495米水深处:发现一群闪着淡绿色光的灯笼魚。

    750米水深处:发现一只水母。

    870米水深处:发现一条约90厘米长的细长鱼。这条鱼身上有许多亮斑,眼睛下有淡绿色的光。

    。

    近年来,随着海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可以进入10,000多米水深的洋底,在那里,借助于安装在艇外的摄像头,研究人员从屏幕观察到海蛞蝓、蠕虫和小虾。这表明:即使在最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也有多种生命存在。

    其实,海洋生物的种类远比陆地上多。据报道,海洋中的生物大约有1亿多种,大部分生存在海洋表面到500米水深的海洋空间中,因为在这个区域,海水中的氧气含量和营养物质比较丰富,还能照射到阳光。

    事实表明,整个海洋空间中,生命无所不在。

    黑暗生物圈

    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阳光,生命似乎不可能存在。然而,美国科学家的一次海底考察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1997年,一些美国科学家乘坐潜艇行驶在太平洋水下的一座海底山脊时,惊奇地发现:一些火山管正流出一种温度高达350℃的黑色流体。在此附近的海域,他们发现了大量长达1米多的蠕虫,还有直径30厘米的巨蛤和一些奇怪的鱼。这是在2,630米水深的黑暗的海底世界,这里水的压力要比水面上高263倍,水温也很高,竟然还有一个巨大的生物群。这就是深海的“黑暗生物圈”。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美国海洋科学家在黑暗的深海世界里,也发现过这种奇异的现象。那是在东太平洋海底近100%的高温环境下,他们发现了耸立在海底的“黑烟囱”,“黑烟囱”附近还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和植物。据考察表明,生活在这些热液区的动物个体中,有长达3米、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蠕虫,还有特殊的辦鳃类、蟹类等生物。近年,人们发现北冰洋的深海喷泉和墨西哥湾的海底热喷泉周围也有生物群,人们从各种海底喷泉周围已发现超过600种的新动物物种。

    这些发现都生动地表明:在没有阳光的深海黑暗生物圈中,不仅有生命,而且有大量的生物群。“阳光是生命必要条件”的理论开始受到质疑。

    美国科学家正在加紧研制大型深海考察潜艇,并准备对深海热泉进行全面考察研究。同时他们还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求设立深海热泉自然保护区。

    为了揭开深海的奥秘,中国“大洋1”号海洋考察船于2005年4月初出发,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进行深海考察,其主要目的是探索生命的起源、热液矿藏、深海资源,整个航程历经300天左右,取得了丰硕成果。

    海洋生物与“蛋白质宝库”

    我国的海洋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所以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我国的黄河、长江等河流每年将约4.2亿吨的无机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席卷入海,为大海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养育了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目前已鉴定的我国海洋生物有20,278种,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海洋生物约占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

    海洋生物分为海洋哺乳动物、海洋爬行动物、海洋鸟类、海洋鱼类、海洋节肢动物、海洋软体动物、海洋腔肠动物、海洋植物。

    海洋哺乳动物又叫海兽,如各种鲸类、海豚、海豹、海狮、儒艮等。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

    海洋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片,在陆上繁殖的变温动物,如海龟、咸水鳄等。

    海洋鸟类的种类不多,如红喉潜鸟、黑脚信天翁、海燕、小军舰鸟、海雀、白鹭、海鸥等。在我国海域,人们共记录了183种海鸟。

    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七分之一。

    海洋节肢动物,如鲎、虾类、蟹类等。目前,在我国海域共记录到节肢动物4,362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物种的五分之一。

    海洋软体动物,如石鳖、贻贝、珍珠贝、扇贝、牡蛎、文蛤、乌贼、章鱼等。在我国海域共记录到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物种的1/8。

    目前,在我国海域记录到的各种海洋腔肠动物共计1,010种,它们分属于腔肠动物门的三个纲。

    海洋植物由低等的藻类植物和高等的种子植物组成。

    若将所有的海洋生物全部介绍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此仅向大家介绍一些有趣的海洋生物,以对精彩纷呈的海洋生物有个大概的印象。

    美丽的蝴蝶鱼是热带鱼的一种,最大的蝴蝶鱼身长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失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得天独厚的体形,令它们可以自如地潜入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

    虎鲸身体强壮,凶狠残暴,它是海中的“暴徒”、“杀手”。虎鲸行动敏捷,游泳迅速,时速可达55.6千米,远比世界奥运会游泳冠军游得快。海洋生物无论大小,一旦遇到虎鲸便难以脱生。雄虎鲸游泳时,高达1.8米的背鳍突出于水面上,就像古代武器——戟在海面上倒竖着,因此虎鲸有“逆戟鲸”的别名。

    海豚是最聪明的动物。如果用动物的脑占其身体重量的百分比来权衡动物的聪明程度,那么海豚仅次于人,名列猴子之前。有些技艺,猴子要经过几百次训练才能学会,而海豚只需学二十几次就行了,聪明的海豚在许多著名的海洋馆中的表演,常常令人们惊叹不已。

    海豹体长约1.5~2米,最大的雄海豹体重达150千克,雌海豹略小些,体重约120千克。我国辽宁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潜水本领很高,一般可潜到100米左右,在水深的海域,还可以潜到300米,在水下可持续23分钟。海豹游泳的速度也很快,时速可达27千米。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体重60千克左右的海豹,一天要吃7~8千克的鱼。

    你看,海洋中的腔肠动物,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刺细胞,且触手特别多,遍布于体表。触手是海洋腔肠动物最敏感的部位。

    弹涂鱼也很有趣,它的左右两个腹鳍合并成吸盘状,能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发达的胸鳍呈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附肢。遇到敌害时,弹涂鱼的行动速度比人走路还要快。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更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面去捕捉昆虫吃。因此,人们称弹涂鱼为“会爬树的鱼”。

    有的海洋生物小得惊人,如浮游藻类,身体直径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但形状各异,有纺锤形、扇形、星形的,有椭圆形、卵形和圆柱形的,另外还有树枝状的。

    红藻的藻体呈紫色或紫红色,大多数为多细胞,由丝状、片状和分枝状组成。它们也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带形。红藻多数喜居深海,少数种类可在200米的海底生长,红藻的种类约有2,500多种。

    无数的海洋生物使海洋成了一个巨大的“蛋白质宝库”。目前世界上各大海域的捕鱼量数以千万吨计,只要保护得当,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的蛋白质相当于全球耕地生产能力的千倍。海洋有能力每年向人类提供30亿吨高蛋白的水产品,至少可供300亿人食用。我国近海共有渔业水域280多万平方千米,有许多重要渔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捕捞量约2.8吨。中国有悠久的海洋渔业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主要渔业资源有带鱼、黄花鱼、对虾、鲆鱼等。中国的渔业发展坚持以养为主,捕、养、加工并举的方针,而且特别重视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1997年,全国海洋水产品总产量2,176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385万吨,养殖产量791万吨,总产值1,568亿元,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目前,我国年人均水产品消费约26千克,其中16千克来自海洋。

    让海洋宝库永远聚宝

    水俣病提醒人类

    海洋的确是一座宝库。海洋宝库里的宝物中,有些是可以再生的,永远不会枯竭,如海洋能源。有些宝物的存量非常大,人类消耗的微乎其微,丝毫不致影响存量,如食盐。可是有些宝物就不能毫无计划地开发了。如石油、天然气,按目前开采的速度;一二百年内就会用完了。还有些宝物虽然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已经过度开发,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再生,如水产资源。而清洁、健康的海洋环境更是宝中之宝,是比一切别的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环境若是被污染了,海洋这个宝库就永远不能再聚宝。

    海洋水体庞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海洋水体的容量可以看做是无限的,有非常大的自净能力,能够把排到海水里的一切物质稀释,使它们分解成无害的物质,或者沉到海底。海底的海流速度很小,把废物抛到海底就不会被冲出来,扩散到别处。于是,人们把海洋当做废物垃圾场。

    人们生活产生的污水由各家各户的下水管汇入下水道,流进河流,或者直接排进海中。这些污水中有大量腐烂了的有机物,还有洗涤剂。有机物和洗涤剂中所含的磷酸盐都是营养物质,它们会使海水过营养。洗涤剂中还有些对海洋生物有害的其他盐类。每家排出的废水虽然不多,可是千家万户排出的废水就很可怕了。

    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水,尤其是造纸、制糖、酿酒、纺织、印染等工业排出的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特别大,这些污水有时发黑、发臭、起泡沫。冶金、电镀.等重工业的废水中的金属化合物,大多数都有毒性,尤其是汞、镉、铜、铅等的化合物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废水中还有大量石油制品,估计每年从各种渠道进入海洋的石油就达1000万吨。农田施放的化学肥料、无机和有机农药中也有相当大的部分随着灌溉用水从沟渠中排出,或者渗入地下,最后汇到河流里排入海中。工业产生的废气中的酸性物质还会溶解到大气中的水滴中,使落下的雨滴都是带有酸性的“酸雨”。发电厂排出的冷却水由于温度比周围的海水温度高,也会污染生态环境。就连海滨水产养殖业排出的水因为有机物质含量高,有时还带有病毒或细菌。

    人们在海底倾废场倾倒的固体废物、疏浚港口和航道挖出的泥沙等,也会慢慢扩散,悬浮在海水中。使放置在海底的核工业废料渗露出来,带来放射性污染。

    陆上百川汇大海,就这样把陆上的污染物带进海中。再加上海底油气开发飞速发展,钻探、生产时难免有一部分油气漏到海洋中。而且陆上生产的石油有60%是用油轮跨洋运输的,运输过程中也会有泄漏和洗舱残油。油轮发生事故时,大量原油溢入海洋,后果更为严重。

    由此而知,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从各个途径使海洋受到污染,已经到了海洋本身难以自净的程度。

    1953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被污染的危险陸。当时熊本县水俣湾旁的居民得了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听觉失灵,手指颤抖,发狂、痉挛,死亡率高达37%。后来发现其起源是附近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汞的化合物,流入海中以后,有些鱼把汞富集在体内,含量比海水中高许多倍,人吃了这种鱼就中毒发病了。水俣病提醒了人类,海洋的自净能力不是无限的,不能再毫无顾忌地向海洋排放废物。

    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海洋受到污染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毒物质,像重金属化合物,含磷、含氯的农药不易分解,会长期存留在海水中,或沉在海底沉积物中,达到有害的浓度就会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很多生物,如藻类、贝类、鱼类有富集有毒物质的能力,它们本身不会死亡,但人吃了这些有毒的生物后就会中毒、生病甚至死亡。如今农药在海洋中已经分布得相当广了,就连生活在遥远南极的企鹅体内都能检出一种剧毒农药多氯联苯,可见污染的严重性。

    石油污染也是对海洋环境的严重危害。1升石油在海中氧化降解需要消耗40万升海水中的溶解氧,这就夺去了大量海洋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使生物窒息而死。石油污染还能使鱼类丧失生殖能力;使海鸟羽毛粘连,难以飞翔;使海兽沾满油污,最终难逃厄运。石油中还有致癌物质,它富集在海洋水产体内,人吃了要患癌症。又黑又浓的原油要是沾到海滩上,那就更加不可收拾。

    有机物分解产生的营养物质和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物质浓度过高也会变成污染,引起灾难。例如硒的化合物含量较高时,一些繁殖特别快的藻类疯长,产生“赤潮”,海面上布满藻类,颜色都改变了,发红发臭,不仅把别的生物需要的氧消耗光,还能排出毒素,使海洋水产大量死亡。电厂的温排水、悬浮在海水里的固体垃圾、泥沙颗粒,都能使海水透光性减弱、溶解氧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

    我们平时使用的易拉罐、塑料瓶、塑料袋等废物在海水中也不容易降解。它们能存在很长时间,被海洋生物吞食就会危及它们的生存。还有挖泥、疏浚的废土不恰当地倾倒在海流比较强的海底,也会随着海流扩散,往往淤塞航道,或者改变海岸线。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人们一时不易察觉,但等到危害严重时,治理和恢复就很难了。例如过度捕捞造成的海洋水产资源的破坏,砍伐海岸带红树林,造成红树林生物基因资源的破坏,热带海洋中珊瑚礁的破坏都是许多年后也难以恢复的。

    人类已经认识到海洋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了。联合国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发展首脑会议,提出“21世纪议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人类应该对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子孙后代负责。人类不能盲目地只顾发展,不管环境。应该在开发的时候,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把环境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统一起来来考虑,在发展各种产业、建设物质文明耐,保护好环境,创造、维护健康的环境。

    海洋环境对人类至关重要。海洋大规模开发的历史比陆地的开发短得多,海洋受到的污染还比陆地轻,更需要及时注意,防止海洋环境受到进一步污染,使海洋宝库能永远聚宝,海洋开发能永远持续下去。警戒污染的卫士要控制、治理环境污染,首先要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经常地监测海洋环境受污染的状况,弄清主要的污染源,研究污染扩散的方式和途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海洋环境的本底,也就是未被污染以前的原始状况对分析污染问题是有用的。科学家不远万里到南极附近的大洋里,调查远离人类活动的海水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作为最基础的资料。在海岸带建设新的工厂时,事先要调查附近海区的水文、化学、生物、地质条件,一方面提供设计依据,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建厂后对环境的影响积累原始数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沿海的环境作了周密的调查,同时建立起长期监测海洋环境的网络。

    在典型的海域布设监测环境用的浮标,或者建立监测用的平台,上面装有仪器,专门监测海洋水质。除了观测海洋水文要素,像温度、盐度、海流、波浪等以外,重点测量的水质要素有酸度、溶解氧含量、海水的浊度、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各种重点污染物的浓度、油的浓度和种类等。有些量,像酸度、溶解氧,已经能用电极和特制的膜做成传感器,连续地测量。而另一些量,特别是痕量的污染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感器来连续、快速地测量,现在采取把化学分析实验室搬到现场的办法,用自动的电化学、光谱分析的方法在现场代替人进行测量。随着光纤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激光和光纤还能做出新的传感器来,日本已经有全部用光纤监测的海洋污染监测站。在监测浮标或平台上的计算机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采集一次数据,把它储存起来,或者通过通信手段把数据传递出来。在污染的情况超过警戒限度时,还会自动发出警报。在河流的入海口、污水排海出口、水产养殖区附近、工厂附近、电厂温排水入海口等污染比较严重的海区都应该设置监测站。根据海洋学理论还可以建立模型来模拟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帮助决策人决定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卫星和航空遥感的方法也常常用来监测污染。用电磁波可以探测到海面上的油膜,并且能测出油膜的厚度。用遥感光学仪器可以发现海面上的油膜、赤潮,还可以看到悬浮物扩散、分布的状况。遥感方法最适宜用于经常的监测、监视。

    石油是由很多种烃构成的,分辨出海面溢油的构成,可以了解油的种类,从而确定油污染的来源。根据各种烃的荧光性质的差异,可以把各种典型烃的光谱作出“油指纹”档案,在分析溢油事故、找出溢油责任者时是很有用的。

    有些海洋生物富集某种污染物的本领特别大,例如贻贝能富集重金属。于是用它作为重金属污染的指示生物,采集贻贝样品,分析它的肉里所含的重金属含量,比直接分析浓度非常低的海水要容易、准确得多。

    还有一种鱼,视觉不好,在海水中发出电脉冲定位,它发出的电脉冲随着海水中污染程度而变化,检测这种鱼的电脉冲,就能发现污染是否有变化。

    举一反三,将来还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从各个方面来监测海洋环境的污染状况。

    遏住污染的源头

    各种有毒的物质大部分是从陆地上排到海洋里来的,它们一旦进入海洋,溶解或悬浮在海水里,就难以治理了。因此,最根本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的办法是遏住陆源污染的源头。

    对于能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业,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改进工艺,尽量减少废物以及减少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通常把工厂产生的废渣、废水和废气叫做三废。最理想的办法是把废渣集中起来,开发一些回收技术,把它里面的化学物质提取出来,化害为利,生产有用的化工产品。最后没有其他利用价值的废渣可以加压制成建筑材料,既不至于占用土地堆放,又可以省掉制造建筑材料的原料和燃料。含有有机质的污泥可以放在会旋转的圆桶形窑里,通热空气烘干,使它变成颗粒状,这种颗粒可以作为燃料。对于废水,要进行化学、生物处理。加化学药剂,使其中的一些化合物与药剂起化学反应,变成无毒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从这些沉淀物中可以提取一些有用的物质。剩下的污水中主要含有有机污染物,可以用氧化和生物降解的办法来净化。生物净化的方法很多,例如用厌氧发酵技术或者喷洒细菌的技术,使废水中残留的有机物被细菌改造而与水分离。最终,使尽浑身解数,可以使净化的水恢复清澈的本来面目,而且生物可以在里面生存。净化了的水又可以循环使用。这些净化技术产生的废料是无毒的,不会造成新的污染,还有一部分可以当作肥料,或制成有用的化工产品。日本的东京湾、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易北河都曾经是漆黑的、没有生命的水体,经过多年治理,已经重新变成清水,海洋生物又回到那里生长。我国沿海水质总的来说是比较好,但是在大城市工业密集的地方,岸边、河口的海水的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了,需要从根本上治理,从处理废渣污水做起,控制住源头,使海洋环境得到改善。

    城市的排污口应该尽量建在海水比较深、距岸比较远、海流和波浪能迅速把排出的污水扩散稀释的地方,排污口安放在海底,这样可以尽量减小排污口的污染。发电厂的冷却水应该尽量循环使用,减少排海量。利用余热发电、取暖或淡化海水,降低排出的水的温度,是一举两得的事。用海水冷却代替淡水冷却,可以节约淡水,也可使排出的水不至于冲淡附近的海水。

    接触海水的海洋工程结构和船舶上涂的防腐、防污涂料也要用不溶于水的、无毒的。过去常用的含有机铜、有机锡的防污涂料已逐渐让位于生物涂料,这种涂料入水后表面有一层细菌构成的黏膜,能阻止附着生物生长。

    农业废水是重要的污染源,减少这种污染的方法也是从源头做起,采用科学施肥、施农药的方法,不要平均抛撒,而是集中施到作物最需要的地方,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这样,可以节省用肥、用药、用水,产生的污水和污染少,也达到节约的目的。还应该禁止使用毒性大、不容易降解的滴滴涕等农药。

    选择倾废场时,要妥善调查海域,选择海流小,尤其是没有上升流的海区,要求远离港口、航道、主要渔区,还要注意当地没有发生地震、浊流、断层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对于倾倒核废料的倾废场,更应该选在大洋深处的海盆,海流极小、水体平静的地方,还要把核废料密封在容器内,不要使放射性泄露出来。

    围剿海面上的溢油

    溢出到海面上的石油是最明显的海洋污染,危害很严重。为了围剿海面上的溢油,研究出多种技术。

    石油比海水轻,溢出以后,漂浮在水面,如果不加治理,就会随着风浪流扩散开来。因此,首先要把溢油围起来,不让它散开。可以用由拖船施放的围油栏围住溢油。围油栏是用人造橡胶或塑料制成的软袋子,能浮在水面,上面再装上帘式或栅式的栏,用它围成一个圈,溢油就跑不出来了。清除溢油的方法有机械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各有不同用途,最好配合使用。机械方法对不同的原油有不同的方法:有些产区的原油中含蜡和沥青的成分比较高,到了水里凝结成块状,像我国出产的原油大部分属于这一类,对付这类原油,可以用拖网,把凝固的石油收集起来,装在船上带回;有些产区生产的石油入水后呈液态的,可以用亲油的材料(如特制的塑料)制成圆盘、扫帚、抹布、海绵,在海面把油吸起来,在船上把油刮下来或挤出来,再循环使用。用机械方法回收的石油带回岸上仍然可以用。把大量的溢油回收以后,海面上剩下的油可以喷洒消油化学药品。使药品与原油起化学作用,生成的物质或者能溶于水,或者分散成颗粒,沉到海底去,不管生成物质是什么样子,都要求是无毒的,不影响海洋生物生活的。生物方法利用一种嗜油细菌,在实验室里大量繁殖,喷洒到海面油膜上时,含菌的液体表面活性很强,迅速覆盖海面,而且细菌继续繁殖,把石油都吃掉.将石油烃转化成没有毒的有机物质,成为海洋中浮游动物的食品。适当地配合使用这三种方法,可以把海面的溢油彻底清除。

    如溢出的原油已经扩散到海边,也要用围油栏把油围住,尽量不让它登陆。万一登陆污染沙滩和陆地时。只能使用各种清洁机械把它清除了。

    海洋污染物毒性效应

    俗语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然而在河北太行山脚下行唐县的矿场水坑中却有大量的“三腿蛙”。这些青蛙自幼生活在矿坑的雨水中,可能水中存在的大量矿物质或重金属在青蛙蜕变过程中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导致变异。这些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外源化学物,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毒性效应甚至危及生命。毒性效应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生长效应、生殖效应、形态结构效应、行为效应及致死效应,致死效应是最强烈的损伤效应,受影响机体在短时间内死亡。

    毒性效应产生的机理主要是对酶的抑制,另外有可能进入体内与受体结合、或使得生物膜通透性改变、或发生自由基反应等等,有急性毒性效应和慢性毒性效应之分。当外来化学物质进入海洋环境,使得海洋生物一次性(或24小时内多次)暴露于高浓度的外源化学物、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毒性作用,就是急性毒性作用。常常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得到外源化学物的半致死浓度.进而研究其毒性大小,探求化学物的致死剂量,以初步评估其对人类可能毒害的危险性。

    有些污染我们很容易找到污染源,例如通过排污管排入河道的排污口,进行离岸排放的深海排放口等,这些属于点源污染。但是还有些污染我们却很难确定其污染源,它们属于面源污染,经由降雨、土壤渗沥、表层流等渗滤进入表层水、地下水造成大面积污染事件的发生。这样的污染,往往是由人们近期或过去的陆地活动造成的,比如农业、林业的施肥,大面积的施放农药,道路等交通线路释放的污染,从化工厂月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发生的大气沉降等等。这些污染源单独来看可能都不严重,但是对于其受纳环境来说,其综合污染有可能很强。

    英国苏格兰“2007年重要水管理事件报告”指出,对于河流、湖泊及海湾,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都是最大污染源,从2005年起实施“水环境管理法规”治理面源污染。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比点源污染难得多,其控制和治理需要人们从根本上改变对土地的使用及管理方式,并制定法规有效地管理土地的使用。英国认为,为控制、管理面源污染,需要采取两个重要措施:建立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及鼓励敏感流域耕作,这是对于面源污染的主动防御措施,在英国选定了40个汇水流域优先监控其因农业耕作造成的污染情况,管理土地使用,确保排水达到汇水流域的生态要求,降低农业而碩污染。

    留下一片蔚蓝的海洋

    保护海洋环境,使它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开发海洋宝物的事业更有成效。

    保护海洋环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法制和管理更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管理也是技术。

    最重要的是使全人类都有海洋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各级决策人,更要有自觉的海洋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人人都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当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环境影响的关系。有些产业和海洋工程从当前、局部、经济效益来看可能是获利的、合算的,可是从长远、全局、环境影响来分析则是不合算的,甚至是不能允许的,环境大道理要管经济小道理,就坚决不可行。

    国际上制定了公约,以防止船舶、陆源物质、海洋开发、倾倒废物、核动力船舶等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本国的相应的海洋法规。我国也逐步制定了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法规。

    有了法律、法规还不够,不能只靠自觉遵守,必须有执法的机构。沿海岸线建立监视管理体系,用海监飞机和海监船不断巡逻。在监测的基础上发现违法的事件,造成污染的要及时处理、处罚,并且组织工程队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对陆上排污也要根据监测结果管理,纠正超标排污。

    对宝贵的海岸线要作功能区划分,根据科学分析,考虑到历史情况和需求,适宜进行什么开发项目,划分各种功能区,分别作港口、盐田、工业、发电、养殖、农业、旅游之用。地方各级政府不能擅自改变功能区的划分。要建立海洋环境自然保护区,在区内不得进行任何破坏环境的海洋开发活动。

    有了强有力的法制管理,再加上运用先进的技术,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蔚蓝色的、干净健康的海洋环境。

    年轻朋友们!海洋宝库中有着琳琅满目的宝物,而技术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金钥匙。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打开这座宝库,使它为人类造福;我们又要保护好这座宝库,保护好它的环境,使宝库永远聚宝,为人类子子孙孙永续利用。我们要从年轻时就认识到海洋宝库的丰富,建立起海洋意识和海洋环境意识,掌握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技术,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中建功立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