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时代的印度与美国
Dhruva Jaishankar[16]
原文标题: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 in the Trump Era
文章框架: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增加了美国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从经济贸易、社会一体化、政治敏感性、安全和能源等各个角度来看,世界其他地区都对印度有着重要意义;印度面临着艰难的国际环境;印度担忧“一带一路”倡议会对其国家安全造成破坏;新德里方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单方面采取的行动,该倡议将会破坏印度的主权;印度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对印度发展构成限制。
观点摘要:
1.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中最出人意料的事件。他在竞选美国总统之前完全没有从政经历。特朗普在竞选中以及当选后的决策风格和言辞增加了美国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印度的经济和社会与世界高度融合。印度人散居在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欧洲和中东,汇款额达到690亿美元,印度也是引入投资的主要来源。印度国有能源企业已经在俄罗斯、越南、莫桑比克以及南苏丹等地进行了投资。印度贸易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2%,高于中国。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国防设备进口国。从经济贸易、社会一体化、政治敏感性、安全和能源等各个角度来看,世界其他地区都对印度有着重要意义。虽然在国际利益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印度仍面临着重大的国内挑战。目前印度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624,虽然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188个国家当中仅排第131位。印度的识字率正在不断提升,但是国内仍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不识字。虽然印度的城市化发展有着巨大潜力,但其城市化进程仍然缺少计划性。印度的人均寿命提升,婴儿死亡率下降,但印度在公共健康方面的支出仍然很低。印度在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有着极大的需求,目前在印度进行商业经营仍面临很大困难。为印度青年创造就业机会对于印度政府来说仍是一个重大挑战。
2.印度同样面临着艰难的国际环境。印度与邻国之间没有建立稳定的关系。印度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同时为缺乏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而感到沮丧。中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BRI),随着该倡议延伸至巴基斯坦和印度洋地区,印度担忧这一倡议会对其国家安全造成破坏。新德里方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单方面采取的行动,该倡议将会破坏印度的主权(将“一带一路”项目延伸至主权属于印度但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地区)。此外,中国通过为东道国提供不可持续的债务而增强其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随着国际体系的变化,印度正在努力参与到新秩序和新规范的制定当中。新德里意识到,如果印度缺席国际议程,那么其将会面临长期的劣势。
3.印度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担忧。它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对印度发展构成限制。印度同样对中国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以及尼泊尔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参与表示担忧。
各国应独立自主,南亚的地缘政治变得更加复杂、不太稳定
Shivshankar Menon[17]
原文标题:Brace Yourself,South Asia's Geopolitics Is Becoming more Complex,less Stable
文章框架: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得十分复杂;中国正在利用诸如“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等经济手段来追求地缘政治影响力。
观点摘要:
1.随着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同时崛起以及日本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大国,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得十分复杂。当前世界权力比冷战时期分配得更为均匀。现在,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如今,各国的经济发展机会不如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多。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分散化,越来越具有区域性。保护主义势力在世界各地上升。
2.以“一带一路”倡议(BRI)为代表的中国力量崛起以及中国对全球领导地位的追求(首先是在亚洲而后扩展到全球范围)都对国际现有秩序和西方至上观念构成挑战。中国正在利用诸如“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等经济手段来追求地缘政治影响力。实际上,在当今世界中,经济和政治已经不再是分开的,而且政治可能正在推动经济发展。
北京的镜中世界
David Sandalow[18]
原文标题: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in Beijing
文章框架:特朗普总统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是一个由190多个国家通过的气候变化协定;中美两国对于科学的态度是不同的;2017年5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亚洲、欧洲和非洲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联系;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强调“合作共赢”,表示要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美国总统拒绝市场原则、科学和多边领导,这违背了美国人深信不疑的价值观和传统。
观点摘要:
1.特朗普总统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是一个由190多个国家通过的气候变化协定。特朗普的言论既拒绝了被广泛接受的科学,也拒绝了长期被认可的美国领导准则。
2.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不仅重申了其对《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还重申了基于市场的应对全球变暖的政策。中国领导人明确支持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2017年5月,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来到北京,讨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支出问题。
3.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保守派推行排放权交易的想法时,在中国几乎不存在私人企业。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由政府主导。在中国一些省份,创业是违法的。30年后,中国政府不仅支持私人企业发展,还采用诸如排放权交易等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7个省份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项目。但在美国,联邦政府很少有机会利用排放权交易来帮助应对未来数年的气候变化。
4.中美两国对于科学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从来没有不尊重科学。相反,中国人倾向于尊重科学和科学家。中国政府支持科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5.但美国政府对科学的敌意是令人担忧的。在美国的众多资产中,其科学机构的卓越地位尤为突出。从晶体管到小儿麻痹症疫苗和互联网再到无数其他的例子,美国科学在20世纪改变了世界。两党总统都大力支持几代人的科学研究。当前政府对科学严重不尊重,拒绝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结论,并提议大幅削减科学研究预算,如果这一局势没有得到逆转,将对美国造成长期损害。特朗普政府所实施政策的这一特点让许多中国人感到困惑不解。
6.对于几代人来说,观察家们用诸如“自由世界的领袖”和“不可或缺的国家”等术语来描述美国,这反映了美国在帮助领导一系列联盟和多边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些联盟和多边机构在二战结束后塑造了世界。在这段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外交政策都遵循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发表的准则“韬光养晦”。
7.特朗普总统挑战了美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在他的言辞中,他用“美国第一”取代了“美国是一座在山巅上闪耀的城市”。与此同时,2017年5月中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亚洲、欧洲和非洲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联系。他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用于资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邀请数千名外国科学家在中国工作。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强调“合作共赢”,表示要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8.这种角色转换在气候变化外交中尤其生动。1992年,美国成为最早加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之一,该公约由共和党总统签署并获得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中国(当时是一个小型排放国)也加入了这项协议,但坚称几乎没有义务限制排放。
9.2017年6月,特朗普总统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作为回应,中国政府重申了履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并继续推进国家政策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及减少煤炭使用。中国与欧盟领导人承诺: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清洁能源转型。
10.美国总统拒绝市场原则、科学和多边领导,这违背了美国人深信不疑的价值观和传统。上周在北京,加州州长杰里·布朗(Jerry Brown)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历史传统的美国愿景。他谈到了加州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并强烈支持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布朗州长,这是一项仅为最重要的人而保留的荣誉。
11.与此同时,民调数据显示,特朗普总统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决定在美国人中非常不受欢迎(就像总统本人一样)。美国有9个州、100多个城市及1000多家美国公司加入了由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组织的“我们仍在”这一环保活动,声明即使是美国政府退出,他们仍致力于为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目标而努力。
“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愿景[19]
原文标题:Vision for Maritime Coop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日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计划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中国愿与沿线国家密切合作,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推动海上愿景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中国利用海洋作为促进共同福祉的基础,以共享蓝色空间、发展蓝色经济为主线,鼓励沿线国家调整战略,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共同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通道;沿线国家要共同承担海洋生态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海洋生态服务,从而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安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沿线人民的共同愿望;海洋安全是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保证;创新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蓝色伙伴关系是促进海洋合作的有效途径;发展蓝色经济合作机制,启动全球蓝色经济伙伴论坛,以促进蓝色经济的新概念和最佳实践,促进海洋产业一体化和产能合作;自三年前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寻求与沿线国家开展海洋合作,并已取得稳步进展;中国政府将以真诚的态度,以最大的诚意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
观点摘要:
1.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表明中国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并坚持通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讨论和协作实现共同增长这一原则。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日前,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计划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进一步推进与沿线国家战略对接和共同行动,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实现共同发展,共筑和繁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宝贵资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共同舞台。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海洋已成为市场和技术合作以及信息共享的基础和桥梁。发展蓝色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开创了更加注重海洋合作与发展的新时代。俗话说,“独行快,众行远”。顺应当前发展、开放与合作的主流趋势,加强海上合作,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更深层次的互利合作以及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加强海上合作,也有利于各国共同应对挑战和危机,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倡导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努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沿海和海洋领域的发展目标。中国愿与沿线国家密切合作,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
3.推动海上愿景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呼吁努力维护现有的国际海洋秩序,尊重沿途各国海洋发展的多样化概念,照顾有关各方的关切,弥合分歧,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其次,开放合作,包容发展。主张进一步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寻求政治互信,加强文明对话,促进包容性发展,促进和谐共存。再次,市场运作,多方参与。遵守市场规则和国际规范,发挥企业的主要作用。鼓励建立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促进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和工商界广泛参与海洋合作。最后,共商共建,利益共享。尊重沿线各国发展意愿,兼顾各方利益,发挥各方比较优势,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共享合作成果,共同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促进利益共同体的建立。
4.中国利用海洋作为促进共同福祉的基础,以共享蓝色空间、发展蓝色经济为主线,鼓励沿线国家调整战略,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共同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海上运输通道。各国将共同构建海上合作平台,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寻求以绿色发展、海洋繁荣、海洋安全、创新增长和协作治理为特征的人类与海洋和谐之路。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优先事项相一致,中国将深化海洋合作,与沿线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海洋合作将主要集中在连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衔接中巴经济走廊(CPEC)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共同建设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此外,经南海向南进入太平洋,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另一条设想是共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立足于建立互利互惠的蓝色伙伴关系,中国将努力创新合作方式,建立新的合作平台,共同制订行动计划,实施示范和激励合作项目,使沿线国家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创依海繁荣之路,共筑安全保障之路,共建智慧创新之路,共谋合作治理之路,实现人海和谐,共同发展。
5.维护海洋健康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提出,沿线国家要共同承担海洋生态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海洋生态服务,从而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安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多样性,加强务实合作,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推进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建立跨境海洋生态走廊;共同努力监测、评价、保存和恢复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岛屿生态系统和沿海湿地的健康状况。此外,沿海湿地国际论坛也将举行。促进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各国在处理海洋污染、海洋垃圾和海洋酸化,以及红潮监测和污染应急反应方面,将加强合作,建立有关方面的合作机制,对海洋环境进行协作评估,并联合发布海洋环境状况报告。建立中国-东盟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和行动计划框架下开展合作。鼓励沿线国家共同启动和实施“绿色丝绸之路使者计划”(the Plan of Green Silk Road Envoys)。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鼓励在海洋部门进行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的示范项目。中国愿意支持小岛屿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愿意在应对海洋灾害、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和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等方面提供技术援助。中国还将向沿线国家提供支助,进行岛屿和沿海的调查和评估。加强蓝碳国际合作。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计划”旨在与沿线国共同开展海洋和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监测,标准规范与碳汇研究,发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碳报告”,推动建立国际蓝碳论坛和合作机制。
6.促进发展、消除贫困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鼓励沿线国家充分发挥其在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加强互联互通、促进蓝色经济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加强海洋资源利用合作:中国愿与沿线国合作开展资源调查、建立资源名录和资源库,协助沿线国编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引导企业有序参与海洋资源开发项目。此外,中国还鼓励参与国际组织进行的海洋资源调查和评估。提升海洋产业合作水平: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建立海事部门工业园区和经济贸易合作区,并推动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参与。实施一批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支持沿线发展中国家发展海水养殖,改善生活水平,减轻贫困。中国还将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发海洋旅游路线和高质量旅游产品,建立旅游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加强国际海上合作,改善沿线国家航运服务网络,共同建立国际和地区航运中心。中国鼓励沿线国家通过缔结友好港或姐妹港协议、组建港口联盟等形式加强合作。中国企业将被引导参与港口的建设和运营。相关国家将共同推进海底电缆的规划和建设项目,以提供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提升海运便利化水平:在这方面,中国鼓励与有关国家的交流与协调,加强国际运输市场环境,促进海上运输。中国愿与沿线国家加强海关合作,推动信息交流、口岸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沿线国家的信息网络将被改善,通过共同构建信息传播、处理、管理和应用体系,信息标准和规范体系以及网络安全体系,为信息共享提供公共平台。积极参与北极开发利用:中国愿与所有各方一起,共同开展航道科学考察,建立陆基监测站,开展北极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以及提供导航预测服务。中国支持北极周边国家改善海洋运输条件的努力,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北极航道的商业使用。中国愿与有关国家开展北极地区潜在的资源调查,加强与北极国家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企业被鼓励以负责任的方式参与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中国将积极参与北极有关国际组织举办的活动。
7.海洋安全是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保证。倡导互利合作共赢的海洋共同安全观,加强海洋公共服务、海洋管理、海上搜救、海洋防灾减灾和海上执法等方面的合作;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和海上安全保障能力;以及加强海上公共服务合作。中国提出共同开发和共享沿线海上公共服务,鼓励各国共同建立海洋观测和监测网络,共享海洋环境调查成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中国愿意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遥感卫星系统应用领域加强合作,提供卫星定位和信息服务。在海上航行安全合作领域,中国将承担应有的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海上航行安全及危机管理机制,并与各方携手作战,应对海上犯罪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在开展海上联合搜救任务方面,在国际公约框架下,中国将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加强与沿线国家开展联合搜救任务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鼓励各国扩大在互访、信息共享、人员培训、联合军演等领域的合作,增强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的能力,包括重大灾害和安全威胁。在共同提高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的能力方面,中国建议在南海、孟加拉湾、红海、亚丁湾联合建立海洋灾害预警系统,建议共同开发海洋灾害预警产品,用于运输、护航、防灾减灾。中国将同沿线国家一起,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培训中心,开展海洋灾害预防和灾难应对的联合研究和应用,为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在加强海上执法合作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对话,管理分歧。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加强海上执法,建立和完善海上联合执法、渔业执法、反恐、反暴力合作机制,建立海上执法联络网,并通过集体努力制订紧急计划,促进沿线国家海事执法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培训提供必要的协助。
8.创新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各国将努力加强海洋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以增进对海洋的了解,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应用,并获得公众对加强海洋合作的支持。加强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合作。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起,推出一个“海洋科学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共同调查和研究“一带一路”沿线的关键水域和通道,通过研究季风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印度洋大陆边缘的地理科学调查,预测异常并评估影响。中国将进一步努力加强海洋调查、观测技术、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鲜技术、无人机和无人船等领域的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海外合作示范基地,并推广海洋技术基地。建立海洋技术合作平台:中国将与沿线国家一起,为共享海洋研究基础设施、数据和技术资源、海洋技术合作园区搭建平台。共同打造智能海洋应用平台。加强海洋数据与信息共享,建立海洋数据库之间的合作机制和网络。鼓励各国共同开展海洋数据再分析和应用,建立海洋气象和海洋气候数据中心,共同开发海洋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海洋教育和文化交流:海洋奖学金项目将继续获得来自中国的资助,许多来自沿线国家的个人将前往中国进行研究和培训。各国将致力于实施海洋知识和文化交流以及一体化计划。中国沿海城市被鼓励与沿线国家的同行建立友好城市伙伴关系,并努力加强与非营利性海洋组织和科学教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广妈祖民俗文化,建立世界妈祖海洋文化中心,促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水下考古发掘合作。海洋文化年和海洋艺术节将在沿线各国举行,以庆祝“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联合推广海洋相关文化,通过跨境采访和其他努力,加强媒体合作,打造“朋友圈”。我们将在海上艺术创作方面展开合作,展现沿途各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公众的支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9.蓝色伙伴关系是促进海洋合作的有效途径,努力促进政策协调,加深共识,增进相互政治信任,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共同参与海洋治理,以便为海洋合作提供体制框架。
建立海洋事务高级对话机制:中国将同沿线国家一道,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不同层次的协调和对话机制,制定政府间和部门间合作的工具,包括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并推进重大合作项目的进展。在执行行动计划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任务中,共同努力发展沿线国家间的高层对话机制。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级圆桌会议和中欧海洋合作论坛将如期举行。
10.发展蓝色经济合作机制,启动全球蓝色经济伙伴论坛,以促进蓝色经济的新概念和最佳实践,促进海洋产业一体化和产能合作。努力共同制定国际蓝色经济分类标准,并发布关于蓝色经济发展的报告,探讨与海洋有关的公共财政产品,以支持蓝色经济的发展。共同开展海洋空间规划和应用。促进蓝色增长的跨界海洋空间规划,实施共同原则和技术标准,并共享最佳实践和评价方法。中国愿意为沿线国家提供海洋空间规划的技术援助,并共同打造海洋空间规划国际论坛。通过多边机制加强合作:中国政府支持发展海洋合作机制,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亚领导人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框架下制定政策和规则。加强智库之间的合作:鼓励沿途各国智库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开展对有关战略和政策以及发起的重大举措的联合研究,以便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智力支持。中国支持国内智库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与沿线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共同努力,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智库联盟。加强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鼓励沿线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促进与海洋有关的公共服务、学术讲习班、文化交流、技术合作和知识传播,作为政府间努力的补充,以加强全球海洋治理。
11.自三年前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寻求与沿线国家开展海洋合作,并已取得稳步进展。中国同有关国家领导人签署了政府间协议、谅解备忘录和联合声明,与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马尔代夫和南非等国签署了海洋合作协议,努力与沿线国家同步战略并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加强合作平台的作用: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亚领导人会议以及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开展了海洋事务磋商,建立了包括蓝色经济论坛、海洋环境保护研讨会、海洋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以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在内的对话与合作平台。相继举办一系列“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活动,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妈祖海洋文化论坛等,从而促进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海上合作。增加金融投资:中国政府已调动国内资源,建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国 -印尼海上合作基金。与此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为主要的海洋合作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本着加强与沿线国家务实合作的精神,中国政府一直鼓励经济特区(如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西岸、珠江三角洲和沿海港口城市)利用当地优势,实现进一步开放。中国政府支持福建省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洋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的发展。中国还为推动海南省作为国际旅游岛,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洋创新增长示范城市做出了努力。正在实施的项目:正在实施的一系列计划和项目取得了进展,包括马来西亚马六甲海边工业园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缅甸皎漂港、科伦坡港口城市、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项目二期、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的铁路、肯尼亚蒙巴萨和内罗毕之间的铁路以及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中国正在与荷兰合作开发海上风力发电,并与印尼、哈萨克斯坦和伊朗合作实施海水淡化项目。潜艇通信的连接性得到显著提高,亚太门户(APG)海底电缆正式开通运行。中国钦州产业园区和马来西亚关丹县、柬埔寨西哈努克城经济特区以及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目前正在建设中,并已取得显著进展。
12.展望未来,中国政府将以真诚的态度,以最大的诚意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发展。珍爱共有海洋,守护蓝色家园,共同推动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蓝图。
美国外交政策与跨大西洋关系
Erik Jones[20]
原文标题:U.S.Foreign Policy and th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文章框架:分裂的欧洲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提供了许多机会去聚集欧洲境内的盟友以损害美国利益。
观点摘要:
赞成欧洲统一的观点往往对维系欧盟这一复杂事项关注较少,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各国狭隘地追求自身国家利益方面。分裂的欧洲创新度和繁荣度不高;分散的欧洲市场贸易成本更高;而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欧洲公司对美国的投资也会减少。因此,大量经济分析表明美国跨国公司从欧洲内部市场中的获益不均匀。分裂的欧洲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提供了许多机会去聚集欧洲境内的盟友以损害美国利益。这个论点可以追溯到杜鲁门主义和冷战时代,俄罗斯造成从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半岛的不稳定局势,以及中国在中欧和东欧国家为其“一带一路”倡议寻求支持的事实也都印证了这一论点。
莫迪出访华盛顿和以色列,专家们发现美印合作的机会和挑战
Hunter Marston[21]
原文标题:As Modi Travels to Washington and Israel,Experts Fi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文章框架:弗莱认为,美印协调合作的一个方式是双方都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观点摘要: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杰米·弗莱(Jamie Fly)讨论了美国国会在推动美国与印度立法交流方面的作用。极少数的美国国会工作人员和舆论界人士访问过印度,弗莱对此感到惊讶,他坚持认为,在立法交流领域的对话常规化可以加强美印双边关系,他认为美印双边关系具有“重大的长期战略重要性”。弗莱对美国政府的缺乏远见表示担忧,他强调,“美国第一”政策只能为美国提供短期效益,但真正重要的是长期效益。弗莱认为,美印协调合作的一个方式是双方都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弗莱表示,如果美国想对目前势态良好的美印关系进一步投入时间和精力,那么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美国政府取得长期成功的途径。
从多边维度看俄罗斯的“转向亚洲”战略
Stephen Blank[22]
原文标题:Russia's“Pivot to Asia”:The Multilateral Dimension
文章框架:俄罗斯的“转向亚洲”战略正取得明显进展;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不仅支持欧亚经济联盟(EEU)与“一带一路”倡议(BRI)进行对接,同时还希望欧亚经济联盟与欧盟进行融合;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也对整个中亚造成了影响;欧亚经济联盟无法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也无法取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欧亚经济联盟并没有恢复俄罗斯在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更不用说其在整个亚洲的地位;鉴于俄罗斯难以说服朝鲜与其进行合作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进展,在俄罗斯与朝鲜开展合作方面不应持过于乐观的态度。
观点摘要:
1.尽管面临种种挑战,但许多俄罗斯作家和官员坚持认为俄罗斯的“转向亚洲”战略正取得明显进展。俄罗斯对许多多边倡议(从北冰洋到南亚)施加影响并增强在这些倡议中所发挥的作用。然而,俄罗斯没有能够从这些倡议中获益。莫斯科认识到,亚洲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如果俄罗斯国内改革失败,并且无法采取措施参与亚洲竞争,那么俄罗斯在亚洲将被边缘化。俄罗斯加快了“转向亚洲”战略的实施。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将亚洲视为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市场。俄罗斯采取“转向亚洲”战略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原因而不是政治原因。另外,推动俄罗斯转向亚洲的是客观因素而不是西方的行动,转向亚洲似乎是永久性的。虽然俄罗斯、中国和中亚四国正在就中亚自由贸易协定问题进行讨论,但由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分歧,这一协定很难顺利达成。无论如何,与中亚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无法抵消俄罗斯被排除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之外所带来的影响。事实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的发言中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他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俄罗斯排除在外进行了抨击,并补充道,俄罗斯不仅支持欧亚经济联盟(EEU)与“一带一路”倡议(BRI)进行对接,同时还希望欧亚经济联盟与欧盟进行融合。普京希望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接,这表明俄罗斯承认了中国在中亚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主导地位,莫斯科必须适应北京。这是俄罗斯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莫斯科之前不愿承认这一点。俄罗斯无法取代中国在欧亚大陆的主导地位。一些俄罗斯作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为俄罗斯带来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大加赞赏。
2.俄罗斯提出的区域经济倡议即欧亚经济联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挑战。目前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的危机凸显了欧亚经济联盟成员之间政治凝聚力的缺乏,以及莫斯科在政治上的失衡和在这一贸易集团中的绝对主导地位。此外,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也对整个中亚造成了影响。欧亚经济联盟试图限制中国与中亚的贸易,该贸易集团还迫使中亚当地消费者高价购买俄罗斯的劣质商品。然而欧亚经济联盟无法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也无法取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然而,俄罗斯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即使欧亚经济联盟能够取代由中国或美国主导的贸易组织,俄罗斯也几乎无法从中获益。相反,俄罗斯还必须对欧亚经济联盟中一些较贫穷的成员国进行补贴。因此,欧亚经济联盟主要是一项地缘政治项目,而非地缘经济项目。除非欧亚经济联盟进行重大改革,否则这一倡议无法对俄罗斯经济产生积极作用。的确,欧亚经济联盟现在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卢布的贬值已经引发中亚地区各国货币的贬值,造成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欧亚经济联盟并没有恢复俄罗斯在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更不用说其在整个亚洲的地位。2010~2016年,欧亚经济联盟各成员国在俄罗斯贸易中所占份额仅上升了0.5%。
3.如果俄罗斯自己的贸易集团失败,那么俄罗斯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倡议中获益?一些俄罗斯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为整合苏联加盟共和国所做的努力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或者说“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倡议具有互补性。但证据表明,中国仅关注自身利益,将俄罗斯利益置于中国目标之下。2014年,中国投资者宣布对修建经过北京的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感兴趣。虽然在最初的谅解备忘录中,该铁路线计划穿过西伯利亚,但后来中方透露该铁路线将会经由新疆到达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绕过莫斯科,进而使运输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中国观察人士无疑会担心中国被排除在俄罗斯与朝鲜的项目之外。然而,鉴于俄罗斯难以说服朝鲜与其进行合作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所取得的进展,在俄罗斯与朝鲜开展合作方面不应持过于乐观的态度。
沿丝绸之路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
Michael Clarke; Andrew Small; Harsh V.Pant; Ritika Passi;Sebastien Peyrouse; Meena Singh Roy; Nargis Kassenova[23]
原文标题:China' 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Views from along the Silk Road
文章框架: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布了“一带一路”倡议(BRI)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雄心勃勃的倡议引发了各国政府以及外部评论员和分析人士对该倡议所涵盖的各个领域的各种反应;提高中国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能源资源,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力;这种国家建设与地缘政治的融合对边疆地区非汉民族的影响比较明确,即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现代化、一体化。
观点摘要:
1.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公布了“一带一路”倡议(BRI)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讲话时宣布,中国希望与中亚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深化在欧亚地区的合作并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发展”。一个月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讲话,鼓励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合作,共同开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中国将更多的“肉”放在这样有雄心壮志倡议的“骨头”上,其通过6条核心“经济走廊”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支持建立多边金融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丝路基金(SRF);发布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官方“蓝图”。北京也支持该倡议,并做出了相当大的财政承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拨款400亿美元,为“海上丝绸之路”拨款250亿美元,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拨款500亿美元,为丝路基金拨款400亿美元。
2.这一雄心勃勃的倡议引发了各国政府以及外部评论员和分析人士对该倡议所涵盖的各个领域的各种反应。第一种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的地缘政治目标所驱动的,旨在打破美国在亚太地区设立的“包围圈”,并限制印度的崛起。第二种观点强调了该倡议的经济基础。这一观点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艰难发展的直接产物,特别是中国还要实现其长期以来的愿望,即缓解其沿海和内陆省份之间的经济失衡,并希望通过该倡议寻找处理过剩产能的渠道。在这种观点下,通过成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而创造的地缘政治利益可能会受到欢迎。最后,其他人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北京越来越渴望通过“软实力”扩大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影响,使中国成为全球霸主美国的替代领导者。
3.提高中国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能源资源,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力。在6条确定的经济走廊中,大多数涉及与能源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包括通往俄罗斯、中亚和印度洋的管道。在战略上,“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陆路供应路线发展和多样化的关注,是中国从“马六甲困境”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即中国在依靠海运供应路线的情况下,如果与美国发生冲突,那么这条海运供应路线可能容易受到美国海上力量的影响。最后,中国建立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度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表明北京希望利用剩余资金支持重大基建项目,增强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事实上,中国官员认为这些机构不仅是解决亚洲“基础设施赤字”的手段,而且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手段。
4.这种国家建设与地缘政治的融合对边疆地区非汉民族的影响比较明确,即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现代化、一体化。在外交定位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相关组成部分和举措,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力图将中国描绘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崛起实际上对区域和全球是安全有利且无害的。然而,鉴于“一带一路”倡议侧重于对传统的不安全边界地区进行整合,该举措也可能会推动北京在超出其边界的地区投射影响力,这有可能破坏中国与邻国的重要关系。
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中国治理与美国企业的发展机会
Mei Gechlik[24]
原文标题:Appropriate Norms of State Behavior in Cyberspace: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Opportunities for US Businesses
文章框架:中国承诺“网络信息人人共享”可能为中国企业创造海外商机;美国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领衔“一带一路”虚拟连接;美国表现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美国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具体措施仍有待制定。
观点摘要:
1.中国承诺“网络信息人人共享”可能为中国企业创造海外商机,正如2017年《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红利普惠共享”这一部分的规定(如下)所反映的那样: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并支持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联合制造、金融、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按照公平原则参与国际竞争,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构建跨境产业链体系。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他国能力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等行业,促进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
2.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商业机会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如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根据中国法律,中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都是法人。至于不在中国经营的外国企业是否也可以分一杯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不明确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情况是中国能够明确解答这些问题或至少提供一些意见,但美国不需要也不应该被动地等待中国的回应。欧洲正以一种美国无法做到的方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建设实体连通性,积极将国际标准应用到中国带来的商业机会中(例如,通过陆运、航运和海运连接欧亚大陆),这是国际公认的。但是,美国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领衔虚拟连接。
3.最近,美国表现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据报道,美国支持中国的联通计划。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亚洲政策顾问强调,“美国公司将能够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因为美国公司“在全球基础设施发展方面拥有长久而成功的业绩,并准备参与‘一带一路’工程”。
4.然而,具体的措施仍有待制定。有消息称,2017年5月14日至15日,美国在参加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便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聚集了来自华盛顿和北京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私营部门,以促进美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但是,并没有美国官方公告或主要新闻媒体证实这一消息。美国应该与中国当局加强交流以明确“一带一路”沿途的商业机会,特别是给美国企业带来的机会,这将是一个明智之举。
在压力下的多边主义
Homi Kharas[25]
原文标题:Multilateralism under Stress
文章框架:世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领导力;美国必须带头为多边开发银行制定愿景,无论是在这些机构的董事会还是在全球论坛上;中国作为发展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其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一种阴霾;中国认为其“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纪工程”。
观点摘要:
1.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多边发展体系的领导者,塑造其结构并资助其运营。现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领导力。当前需要这种领导力在资助方面做出重要决定,因为对联合国机构和一些基金机构为期三年的拨款已经到期,这些基金机构包括全球环境基金、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全球教育合作伙伴关系。
2.同时,不管是在这些机构的董事会还是在全球论坛上,美国必须率先为多边开发银行制定一个愿景。二十国集团已经委托一支杰出的成员小组来研究国际金融机构所发挥的最佳作用,在这支小组中: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担任组长,组员包括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约翰·泰勒(John Taylor)等。该小组将在2018年9月前提交最终建议。
3.在这一背景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在发展金融过程中崛起为主要玩家。中国已经协助建立了两家新的且目前已投入运营的开发银行,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亚投行的总实收资本为200亿美元。到2020年,亚投行将比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拥有更多的实收资本(虽然后者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储备金),并将拥有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相同的贷款能力。
4.中国的商业银行,即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向国外提供贷款。这两家银行的国际资产总额大致相当,为6800亿美元,该金额是西方各多边开发银行资产的总和。中国还宣布其额外的优惠性资金贷款总额为1160亿美元。就中国而言,发展融资得到了最高水平的政治支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7年5月主持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36位国家元首参加了此次高峰论坛(意大利是七国集团中唯一的参会者),此次高峰论坛旨在为全球新秩序奠定基础。中国与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将该倡议视为一个“世纪工程”,而美国则认为该倡议是在削弱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存在。
美国在一个不断变化世界中的全球发展领导力
Homi Kharas[26]
原文标题:U.S.Global Development Leadership in a Changing World
文章框架: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最近打算将发展合作作为重要对外关系工具的体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拥有比世界银行更多的实收资本;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中国的海外开发项目能够成功。
观点摘要:
1.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国最近打算将发展合作作为重要对外关系工具的体现。“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所有亚洲国家,以及东非和其他资源丰富的一部分非洲国家。令人惊讶的是该项中国倡议涉及规模之广。
2.与西方所有的多边开发银行相比,中国最大的两家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已经拥有大致相同的国际资产(6800亿美元)。此外,中国已经宣布其优惠性基金共计1160亿美元。中国协助创建的两家新多边开发银行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现已投入运营。根据协议条款,到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投资能力可能高达2500亿美元。届时,该行可以拥有比世界银行更多的实收资本。
3.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中国的海外开发项目能够成功。在施工期间,肯尼亚西格里大桥的坍塌只是最近的一个大型项目失败的例子。建立援助机构来制定关于采购、咨询、环境和社会标准以及信誉的复杂议定书,以确保项目符合国际标准。中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帮助中国扩大区域影响力了吗?
Zijia He[27]
原文标题:Is OBOR Helping China Expand Its Regional Influence?
文章框架:自中国宣布“一带一路”倡议起,已经过去了将近4年;杜特尔转向中国以使其支持他的“意识形态调整”,这表明北京有能力在经济关系更加密切的前提下,提高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印度只有2亿美元的支出;与北京更多的经济接触没有产生更友好的中印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据说是实现更大的区域一体化,但其影响可能是相反的。
观点摘要:
1.自中国宣布“一带一路”倡议(BRI)起,已经过去了将近4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通过支持北京就安全和边界问题的主张以获取经济援助,外国观察家担心,该倡议建立在中国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以获得自己的区域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利益是否与北京的目标相一致。
2.2016年10月,中国向菲律宾承诺价值24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150亿美元用于“一带一路”项目,90亿美元用于信贷。此后,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中国全球投资追踪》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已在菲律宾开展了33亿美元的建设项目。杜特尔特转向中国以使其支持他的“意识形态调整”,这表明北京有能力在经济关系更加密切的前提下,提高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
3.自从“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10月宣布以来,中国在印度投资了约48亿美元,其中包括向印度电商公司Flipkart集团投资7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在印度只有2亿美元的支出。
4.但是,与北京更多的经济接触没有产生更友好的中印关系。新德里怀疑自己已经被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通过东印度)所包围,尽管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进行了投资,但它仍然怀疑北京的意图。最近中印边界对峙和中国国防部的警告加剧了紧张局势。作为回应,印度正在转向日本寻求融资,允许日本公司有权参与其首个高速铁路项目。
5.如果“一带一路”倡议无法解决其参与国的担忧,那么它将有效地把这些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将是像菲律宾这样的国家,欢迎中国的倡议,并对中国开放更多的空间。另一类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尽管有机会从中国的慷慨援助中获益,但它们对该地区的中国活动更加持怀疑态度。“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据说是实现更大的区域一体化,但其影响可能是相反的。
美国的核产业有未来吗?
Mark Hibbs[28]
原文标题:Does the U.S.Nuclear Industry Have a Future?
文章框架: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私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美国没有清晰的有关如何应对中国和俄罗斯地缘战略核出口的协议;由中国和俄罗斯核能公司造成以及为实现两国核能公司利益而进行的攻击行为,使西方从事核电业务的企业处于一种两难困境;政府应该与美国产业之间进行一次有组织的对话,讨论华盛顿加强美国核出口并为核设备、材料、技术出口形成公平国际竞争环境的措施。
观点摘要:
1.美国核工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但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私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联邦政府对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紧急救助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华盛顿两极化的政治文化将阻止其他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征收碳税,使核能在与其他能源竞争中更具成本优势。
2.美国也没有清晰的有关如何应对中国和俄罗斯地缘战略核出口的协议。一些专家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出口中国不需要在国内建立的核电站)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而另一些人则相信美国应该接受该倡议。
3.由中国和俄罗斯核能公司造成以及为实现两国核能公司利益而进行的攻击行为,使西方从事核电业务的企业处于一种两难困境。它们希望其竞争对手公平参与,但它们也不愿意牺牲与中国和俄罗斯产业合作所带来的真正利益。
4.与此同时,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应该与美国各行业之间进行一次有组织的对话,讨论华盛顿可以采取何种措施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美国的核出口并为核设备、材料、技术出口形成一个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这可能会使白宫更好地利用美国进出口银行,并建立官僚权力结构,以支持联邦政府在核贸易方面形成更加协调和战略性的观点。
中国提议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调停展现出一种趋势
Jennifer Staats; I-wei Jennifer Chang[29]
原文标题:China' s Israeli-Palestinian Mediation Offer Shows Trend
文章框架:在习近平主席与巴勒斯坦总统哈默德·阿巴斯的会晤中,中国领导人指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中国价值数十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现在加紧外交努力可能与其“一带一路”倡议有关,因为该倡议中的投资计划面临着重大安全和恐怖威胁;中国需要保护其经济投资、实现其提高国际地位的愿望,以及意识到其作为正在崛起大国的责任。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提出的旨在解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旷日持久冲突的四点和平建议,只是北京领导层在帮助解决具有全球影响的主要地区冲突方面的最新举措。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称,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能否解决是中东和平与否的关键,并呼吁恢复2014年破裂的谈判。但其他因素可能会使中国目前的提议变得更加紧迫。习近平主席在7月下旬与巴勒斯坦总统哈默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在北京进行会晤期间提出了他的最新提议。在会晤期间,中国领导人指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中国价值数十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该倡议在许多其他投资者拒绝投资的动荡地区建设道路、港口、铁路以及其他项目。
2.仅仅在2017年,中国就已经参与了多种调解。2017年3月,中国政府提出要调解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持续的紧张关系。但随着沙特阿拉伯在特朗普任期内与美国建立新的关系,利雅得领导人尚未接受这一提议。尽管德黑兰对中国的努力表示欢迎,但它也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加强与欧洲的关系。中国官员提供调解的其他案例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分歧,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国、缅甸和孟加拉国之间的分歧。中国还提出帮助解决最近波斯湾国家与卡塔尔之间的冲突。虽然中国过去一直关心冲突地区,并呼吁采取政治解决方案,但现在加紧外交努力可能与其“一带一路”倡议有关,因为该倡议中的投资计划面临着重大安全和恐怖威胁。此外,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特别是美国正减少在其参与地区的影响力。在2014年美国和北约撤军后,中国领导人最初并不愿参与阿富汗的安全问题,并加入了现在处于搁置状态的“四方协调机制”,该机制旨在把塔利班带到谈判桌前。
3.但对于中国调解的接受度却是喜忧参半。在与印度的冲突中,巴基斯坦等实力较弱的国家对中国等外国势力的干预表示欢迎。如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印度其他国家通常抵制外国干预。中国的斡旋努力也相对有限,主要涉及主办或召开会议,而不是更坚定地对各方施加影响,例如2015年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代表之间的谈判。作为国际和平建设新的参与者,中国仍然缺乏能力,但有时仍然愿意采取有效调解所需的步骤。然而,中国需要保护其经济投资、实现其提高国际地位的愿望,以及意识到其作为正在崛起大国的责任,从而为中国调整其长期以来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和在解决国际冲突问题中发挥领导作用提供越来越大的动力。
中国的新投资指导方针对拉丁美洲意味着什么?[30]
原文标题:What Do China's New Investment Guidelines Mean for Latin A⁃merica?
文章框架:在有关中国企业轻率地进行投资决策的谴责出现后的几个月内,中国国务院公布了一套新的指导方针;这份文件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该文件赞扬了外国投资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并呼吁企业继续促进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投资以及围绕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
观点摘要:
1.在有关中国企业轻率地进行投资决策的谴责出现后的几个月内,中国国务院公布了一套新的指导方针,以管理目前从中国喷涌而出的外商投资。该指导方针旨在遏制中央政府已经看到的“非理性”和“异常”的海外投资,同时使这些投资更加符合中国的国家政策。
2.最重要的是,这份文件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在政府公布的官方文件中很少见到),这可能意味着中国承认在美国南部的委内瑞拉和秘鲁等国家的投资出现了失误,以及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面临重大挫折。
3.和很多其他指导性文件中的数据一样(如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该文件中的数据也引人注目。该文件赞扬了外国投资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并呼吁企业继续促进有利于项目建设以及围绕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该指导方针甚至将“一带一路”建设定位为一个“指导思想”,外国投资可以沿着这一“指导思想”进行发展。尽管有关拉丁美洲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该倡议的问题仍然存在,但中国国务院最近的政策文件明确欢迎该地区参与这一庞大项目。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承诺和风险
Jennifer Staats[31]
原文标题:China's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Promises and Perils
文章框架:从亚洲到非洲,中国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越来越将中国卷入那些深受暴力冲突困扰的地区;中国承诺,“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在巴基斯坦,政府正积极致力于确保中资项目的完成;在缅甸和斯里兰卡,政府无法达成足够的共识来完成“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居民持续反对的情况下,项目也停滞不前;政治领导和强有力的机构对项目的长期有效、高效和可持续运行是必不可少的。
观点摘要:
1.中国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正在派遣中国国有企业到那些不愿承担风险的公司所规避的地区去修建公路、港口、铁路以及进行其他项目。从亚洲到非洲,这种大规模倡议越来越将中国卷入那些深受暴力冲突困扰的地区。
2.中国承诺,“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大规模的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往往会加剧当地冲突,并引发或加重暴乱,但是中国表示其承建的项目不会引发这种危机。受暴力冲突困扰的国家如何才能保证中国的项目不会受到影响呢?在亚洲三个国家的早期经验表明,这项任务并不简单。对于受暴力冲突困扰的国家以及从暴力冲突中恢复过来的国家而言,即使是实施这些项目也将很困难。
3.在巴基斯坦,政府正积极致力于确保中资项目的完成。这些项目包括位于俾路支省海岸线的一个深水港项目,以及从印度洋到中国西南部的公路、水电项目。尚未解决的巴基斯坦国内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许多俾路支人抵制在其省份进行的项目建设,并且与这一投资区域相邻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多次爆发由塔利班武装分子造成的暴力冲突。巴基斯坦对此做出回应,建立了由至少9000名陆军士兵和3000名准军事人员组成的特别安全部队来保护“一带一路”项目。基于此,中国不得不权衡巴基斯坦的国内政治局势,公开敦促巴基斯坦政界人士解决在项目上的分歧。
4.在缅甸和斯里兰卡,政府无法达成足够的共识来完成“一带一路”项目。当新当选的领导人反对其前任正在实施的项目时,由中国主导的重大投资便被搁置。在斯里兰卡,当前的领导阶层有一个反对中国在汉班托特市进行港口建设的施政纲领。政府叫停了该项目并达成了一项新协议,该协议于7月签署,但即使是这份新协议也遭到了科伦坡的街头抗议。不仅如此,在有关建设该项目的协议在该国告别军事独裁统治的政治转型期间被废除之后,在缅甸克钦邦(一个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之间发生内战的地方)的水电站项目仍然处于搁置状态。
5.这些经验对那些正在经历或正在从暴力冲突中恢复过来的国家以及那些可能会发展未来“一带一路”项目的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首先,政治领导和强有力的机构对项目长期有效、高效和可持续运行是必不可少的。要为项目的成功铺平道路,政府必须是透明的,并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合作以确保其担忧被反映在最终协议当中。东道国政府需要事先确定其目标和需要,以便在最初的合同中推进和保护这些利益,其应该建立一个支持者网络,帮助监测事态进展并确保项目的成功。中国的海外投资的确为那些真正需要这些投资的国家带来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潜力。如果当地政府可以从已经开始运行的项目中学习经验,那么其可以增加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
乌克兰和中国投资:在潜力中持谨慎态度?
Dong Yan[32]
原文标题:Ukraine and Chinese Investment: Caution Amid Potential?
文章框架:尽管乌克兰总统佩特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缺席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乌克兰官员表达了其对中国基础设施倡议的支持;乌克兰基础设施部副部长维克多·多夫甘(Viktor Dovgan)将乌克兰对该倡议的希望概括为“六个月之内,乌克兰将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地图中的物流中心”;中国官员对在乌克兰投资的谨慎立场,源于对中国影响力局限性的敏锐认识;中国官方对在乌克兰进行重大投资所持的谨慎态度,不应与缺乏兴趣混为一谈。
观点摘要:
1.由于乌克兰最近依然处于经济困境,该国在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3%,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授权的改革仍在缓慢推进,乐观的评论人士预测中国在乌克兰的投资最终会增加。有三个特别现象引起人们的猜测:最近围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的宣传活动;2017年3月因更加自由的签证政策,中国游客赴乌克兰旅游人数上升;以及中国建议开启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区谈判。
2.尽管乌克兰总统佩特罗·波罗申科(Petro Poroshenko)缺席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乌克兰官员表达了其对中国基础设施倡议的支持。乌克兰基础设施部副部长维克多·多夫甘(Viktor Dovgan)将乌克兰对该倡议的希望概括为“六个月之内,乌克兰将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地图的物流中心”。然而,热切的官方言论也引起一些评论人士的警惕,这些人认为,“成功的企业必须与其投资者在价值观和文化选择方面保持一致”。在打开乌克兰大门之前,政府将会很好地保护这个国家积极但仍未成熟的转变。一些官员担心中国可能会对乌克兰政治施加不必要的影响。
3.正如许多欧亚经济体讨论中国投资时一样,应该对这两种说法持保留态度。对于乌克兰来说尤其如此,在过去几年里,政治动荡在投资者的态度转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投资者的态度首先是积极的,然后是消极的,然后又是积极的。仔细研究一下乌克兰和中国最近的商业和外交关系,就会发现中国在改善双边关系方面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考虑到这一点,中国在乌克兰投资方面的官方立场比中国私人资本更加犹豫不决和模棱两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项目(以及融资能力)由中国国有企业自行决定,因此中国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似乎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增长。
4.那么如何解释中国在乌克兰投资时的谨慎态度呢?要找到答案,必须回顾21世纪初到现在的中乌关系轨迹。与东欧其他后共产主义国家相比,乌克兰在两方面表现突出:首先,在其政治动荡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其次,在这些动荡影响其与中国关系的程度上。在列昴尼德·库奇马(Leonid Kuchma)政府管理下的乌克兰与中国之间合理的生产关系,即基于技术转让和武器销售的战略伙伴关系,在2005年的橙色革命后变得更加明显。2005年底,乌克兰官员邀请中国台湾高级官员参加半官方的国际会议,此举触怒了北京,这导致在维克托·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执政期间中乌高层交往陷入停滞。
5.随着维克多·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在2010年当选总统,这种情况迅速发生改变。在就任总统后,这位乌克兰新总统在两个月内会见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并在此后不久访问了中国。随后中国对乌克兰进行了一系列经过仓促谈判的投资,其中仅有少数投资最终成功。最具破坏性的投资是2012年由中国进出口银行资助的一笔失败的贷款换粮食协议。中国同意向乌克兰提供15亿美元的农业投资,乌克兰将以玉米出口作为回报。尽管双方于2012年达成了协议,但该协议尚未得到全面实施。维克多·亚努科维奇在2014年初遭到议会弹劾被罢黜总统职位,这仅仅发生在其访问中国以及两国缔结友好条约的几周后,从而进一步暴露出中国外交官无法准确评估乌克兰。
6.因此,中国官员对在乌克兰投资的谨慎立场,源于对中国影响力局限性的敏锐认识。这些限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乌克兰对中国就克里米亚和顿巴斯的中立政策感到特别不满,例如中国在2014年对联合国涉乌决议草案投弃权票。一些新闻媒体称,由英国伦敦国际仲裁法院就贷款换粮食协议进行裁决已陷入僵局,这导致中国进出口银行放缓远期投资,中国进出口银行一直是海外投资的主要融资来源。即使2017年5月乌克兰副总理兼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部长库比夫(Stepan Kubiv)最近对位于北京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总部进行了访问,但中国对此反应依然冷淡。乌克兰唯一的公开表态是推迟将其国家粮食谷物集团私有化。
7.然而,中国官方对在乌克兰进行重大投资所持的谨慎态度,不应与缺乏兴趣混为一谈。从政治上讲,自2016年年末以来,两国的行政和立法部门已经恢复了高层交往,中国已经谨慎地向乌克兰捐赠了紧急救援和其他非致命武器装备。或许更重要的是,中国官员就乌克兰加入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发表了令人鼓舞的声明。这样做可能会努力帮助乌克兰与独立国家联合体保持距离。
8.从经济上讲,传统的农业和军事技术合作模式仍继续存在。中国企业正开始利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的乌克兰专业知识,比如在飞机引擎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中国企业也重新燃起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兴趣。鉴于乌克兰重大建筑工程承包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国内银行业最近的动荡局势,中国基础设施公司与乌克兰政府分支机构之间最近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是否会实现还有待观察。考虑到这一谅解备忘录,在2016年年末,渤海商品交易所收购乌克兰一家小型国有银行尤为有趣。该银行新所有者的目的是弥合对乌克兰市场感兴趣的中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监管和融资障碍。然而,鉴于这一微不足道的金额(约317万美元),此次收购应更多地被视为在乌克兰投资条件出现突破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试图让中国投资者更有优势。
在发展中世界的中美竞赛,从前和现在
Charles Kraus; Gregg Brazinsky[33]
原文标题:US-China Competi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n and Now
文章框架:格雷格·布拉辛斯基认为,中国追求全球地位的愿望使其努力培养与第三世界盟友的关系;布拉辛斯基认为中国目前在亚洲和非洲的参与与其在冷战时期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有很大差异;从经济和地缘战略角度来看,中国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成就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试图统一后殖民地亚非国家的努力更相似。
观点摘要:
1.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负责历史和公共政策项目的查尔斯·克劳斯(Charles Kraus)最近与格雷格·布拉辛斯基(Gregg Braz⁃insky)进行了一次对话以进一步解读布拉辛斯基的新书《赢得第三世界:冷战时期的中美战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布拉辛斯基认为,中国追求全球地位的愿望使其努力培养与第三世界盟友的关系。在冷战的大部分时期内,美国对中国参与全球南方事务颇有争议,部分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非白人种族的反殖民势力。布拉辛斯基写道,冷战时代竞争的“遗产”今天仍然存在。
2.布拉辛斯基认为中国目前在亚洲和非洲的参与与其在冷战时期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有很大差异。不幸的是,媒体与东方学者的观念相吻合,认为当代中国外交可以被理解为重建“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努力。这些媒体筛选中国相关信息及其外交政策向公众传播。所以想要进行更认真思考的人得不到充分信息,许多不知情的大众都接受这种被曲解的中国历史,并将其作为真理。
3.但是,与明清时期的历史相比,中国目前在非洲、亚洲国家的参与与中国20世纪成为后殖民国家的相关性更大。从经济和地缘战略角度来看,中国想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成就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试图统一后殖民地亚非国家的努力更相似,而不是重建贸易商在几个世纪前使用的那条“丝绸之路”。
冷战后美国六大外交政策失败
Adam Garrie[34]
原文标题:Six Major US Foreign Policy Failures of the Post-Cold War Era
文章框架:沃尔福威茨理论,即“限制”俄罗斯和中国,阻止它们成为超级大国,这项政策已经全面失败了;中国的经济崛起促成了北京在全球事务上更加强硬的态度。
观点摘要:
1.沃尔福威茨理论,即“限制”俄罗斯和中国,阻止它们成为超级大国,这项政策已经全面失败了。自从乔治·沃克·布什担任美国总统(第一届坚持沃尔福威茨理论的美国政府)以来,俄罗斯和中国已经崛起,这意味着全球存在三个超级大国,而不是沃尔福威茨和刘易斯·利比所梦想的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2.中国的经济崛起促成了北京在全球事务上更加强硬的态度。中国正不断在朝鲜问题上向美国提出异议,发起了现代历史上最广泛的贸易和商业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并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建设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在事实上成为与美国和俄罗斯军事战斗力和实力相当的武装力量,在冷战时期这两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中国。
评估中俄波罗的海军演
Richard Weitz[35]
原文标题:Assessing the Sino-Russian Baltic Sea Drill
文章框架: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建设陆上公路、铁路线和其他贸易运输渠道,这与中国不断增加的海上活动形成互补。
观点摘要:
近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扩大了对外国港口和物流网络的访问以维持长期部署。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俄罗斯海军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进行联合演习。最近,中国在非洲之角关键战略地区吉布提建立了首个海外军事基地,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全球海上军事实力。中国建立吉布提基地以及参与较远海域的联合军事演习表明了北京正在寻求建立一支能够增强中国国际实力和提高中国声望的远洋海军。虽然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打算在波罗的海海域永久存在,但中国官员认为出于保护航道和中国贸易利益的需求,中国有理由开发蓝水海军。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建设陆上公路、铁路线和其他贸易运输渠道,这与中国不断增加的海上活动形成互补。
资产和援助:借力中美经济关系升温,加强投资指导、发展标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Agnieszka Paczynska[36]
原文标题:Assets and Aid: Leveraging Warming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to Strengthen Investment Guidelines, Development Standards,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es
文章框架:近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关于“100天计划”初期行动的进展报告;包含在初期行动之内的是由美国官员出席中国于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做出的承诺;在整个会议期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都采用了包容的论调。
观点摘要:
1.近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关于“100天计划”初期行动的进展报告。这些措施包括增加美国牛肉生产商、生物技术公司、电子支付供应商、天然气供应商和其他美国商业利益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虽然有些人对包括“100天计划”在内的各项行动是有效且将被如实地推行这一说法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是美国政府将这些初期行动宣传为中美关系升温的试验。在初期行动被公开时,美国商务部部长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表示,“中美关系目前已经创下新高,尤其是在贸易方面”。
2.包含在初期行动之内的是由美国官员出席中国于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做出的承诺。此次高峰论坛是中国最大且最重要的年度外交事件。此次高峰论坛以30位世界领导人的出席为特色,以一份联合声明的签署为结束,与会各国领导人在公报中强调,将共同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经济、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将努力促进多边贸易体制。虽然美国不是该公报的签署国,但出席高峰论坛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马修·波廷格(MatthewPottinger)表示美国正式承认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并且可能更加支持中国的此项倡议。
3.在整个会议期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都采用了包容的论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谈道,“我们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释放新的经济力量,为全球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并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以使人类离命运共同体更近一步。”习近平主席言论的全球性和雄心勃勃的特质与特朗普的“美国第一”言论和以国内为重点的政策议程形成了对比。然而,尽管在议程方面存在差异,但中美关系升温和经济事务是促使两国关系改善的主要契机和渠道。
加拿大智库观点摘要
弗里兰的外交政策演讲少了什么:亚洲
Philip Calvert[37]
原文标题:What's Missing from Freeland's Foreign Policy Speech: Asia
文章框架: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在议会提出了一个有关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广泛设想;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在演讲中重申了加拿大对战后体系的承诺,并表示将通过“硬实力”来支撑这一承诺;弗里兰的演讲同时提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经济优势为“迅速增长的人口提供了不断提高的生活标准”。
观点摘要:
1.克里斯蒂娅·弗里兰(Chrystia Freeland)做了一些以前的加拿大外交部部长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做的事情。她在议会提出了一个有关加拿大外交政策的广泛设想,旨在应对目前可能破坏自由国际主义的趋势和公众情绪。
2.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在演讲中重申了加拿大对战后体系的承诺,该体系当前正面临越来越不切合实际的指控,并表示将通过“硬实力”来支撑这一承诺。在应对越来越多妇女与女童权利所面临的挑战方面,弗里兰的演讲提供了一个植根于女性主义的外交政策。在应对日益高涨的贸易保护主义方面,克里斯蒂娅·弗里兰断言,只要各国能更好地分享利益,自由贸易就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美国似乎在屈从于这些趋势并放弃全球领导地位,弗里兰称加拿大打算加快步伐,走一条不同的国际主义路线。
3.随后,该演讲同时提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亚洲和非洲国家的经济优势为“迅速增长的人口提供了不断提高的生活标准”。这些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地区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应被仅仅从经济视角看待。中国正在通过基础设施发展、软实力及其“一带一路”倡议(BRI)以加强其在东南亚、中亚以及其他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日本感受到了在其周边越来越大的权力真空以及美国在亚洲意图的不确定性,所以正在致力于培养盟友并对抗中国的影响。
印度-日本-美国海军演习:地缘政治分析
Debalina Ghoshal[38]
原文标题:Indo-Japan-US Naval Exercises: A Geopolitical Analysis
文章框架:美国、日本和印度之间的海上演习是一个对抗中国的战略信号;军舰、潜艇和海军飞机成为“马拉巴尔”演习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次演习是在孟加拉湾进行的,旨在加强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之间的海上合作。
观点摘要:
1.美国、日本和印度之间的海上演习是一个对抗中国的战略信号。对于美国来说,一方面,印度是在印度洋地区对抗中国的一个可靠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印度则意识到在印度洋地区其需要更多的海军力量来对抗中国。当然,目前它不寄希望于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在军事方面没有能力在亚洲周边地区发挥影响力。俄罗斯也表现出将权力和影响力施加于欧洲的愿望。另外,中俄双方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美国是印度唯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2.军舰、潜艇和海军飞机成为“马拉巴尔”演习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日印三国在演习中首次同时出动航空母舰级别的战舰。演习还包括展示其反潜作战和侦察能力。反潜作战能力的存在对于印度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马拉巴尔”演习开始之前,中国的潜艇在印度洋地区被发现。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也没有得到印度的肯定,印度拒绝中国的邀请,即加入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倡议。
3.这次演习是在孟加拉湾进行的,旨在加强美国、日本和印度三国之间的海上合作。对于航空母舰,印度海军与其空军联队展示了其“维克拉姆帝亚”号,美国海军与其空军联队展示了“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日本则展示了其“出云”号护卫舰。对于导弹驱逐舰,印度海军展示了其“拉维尔”号驱逐舰,同时美国海军则展出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日本则展出了“涟”号驱逐舰,对于潜艇,印度一艘俄罗斯建造的海军潜艇“海宝”石号和美国的“洛杉矶”级潜艇分别参加了海军演习。
迈克·兰伯特的内部研究:中国在高加索地区构建桥梁还是前哨?
Michael Eric Lambert[39]
原文标题:Is China Building a Bridge or an Outpost in the Caucasus? : Mi⁃chael Lambert for Inside Policy
文章框架:中国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倡议(BRI)希望使道路和港口建设现代化;近年来中国作为高加索地区开发者和投资者的作用日益增强;到目前为止,高加索地区各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没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因素,一些国家可能更喜欢在高加索地区拥有中国维和人员,而不是发动另一场战争;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位于世界上不稳定的地区,这可能会促使北京在更远地区发挥更大的安全作用;中国最终可能会通过建设军事设施来确保高加索地区的安全。
观点摘要:
1.格鲁吉亚政府虽然热衷于吸收重点行业投资,但最近拒绝北京购买一家本地银行的企图。格鲁吉亚人民是众所周知的民族主义者和宗教信仰者,中国的影响被一些格鲁吉亚人(尤其是老年人)视为一种威胁。格鲁吉亚不是唯一一个对中国影响力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俄罗斯邻近的阿布哈兹拒绝接受来自中国的3000名工人。阿布哈兹是一个面积为866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有24万居民,试图在摆脱几十年的苏联影响之后保持其特性。对阿布哈兹来说,中国是潜在的收入来源,但同时也可能影响其保护特性的原则。中国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倡议(BRI)希望使道路和港口建设现代化。但中国从未认识到阿布哈兹可能对领土完整感到敏感。阿布哈兹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出口葡萄酒、西红柿和橙子。中国已经成为阿布哈兹重要的合作伙伴,但也被莫斯科视为在该地区的潜在竞争对手。
2.俄罗斯在南高加索地区的活动范围很广,但近年来中国作为开发者和投资者的作用日益增强。而且中国还在格鲁吉亚资助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例如,中国也向亚美尼亚矿产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从中亚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进出口银行也是吉尔吉斯斯坦最大的债权人,吉尔吉斯斯坦直接参与了“一带一路”倡议,并从中国发放的价值超过13亿美元的贷款中获益。与对民主和人权感兴趣的欧盟成员国相反,中国并不在乎这些规范。此外,与俄罗斯不同,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活动不是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国正在中亚的各个行业投资,从农业到高科技产业。
3.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陆上路线即“丝绸之路经济带”贯通南亚、中亚和中东地区。到目前为止,高加索地区各国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没有直接联系。然而,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有责任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有些沿线国家则依靠俄罗斯、中亚和高加索国家来避免恐怖袭击。
4.中国似乎并不打算在南高加索地区建设军事设施,甚至不考虑往阿布哈兹驻派中国维和部队人员以避免今后发生冲突。然而,中国投资的增长有可能使情况发生改变。的确,鉴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国家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冲突造成了区域不稳定,中国驻派维和部队似乎并不是幻想。对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中国是一个潜在的区域秩序维持者。由于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困难,一些国家可能更喜欢在高加索地区拥有中国维和人员,而不是发动另一场战争。
5.中国的投资数额令人印象深刻。但长远而言,缺乏安全性可能是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北京依靠合作伙伴来确保在高加索地区的投资安全。但是,或许有一天中国有必要往该地区派遣维和人员或者部署军事设施以确保自己的利益,就像在非洲的做法一样。中国在南高加索地区的投资是进入欧盟和俄罗斯市场的机会,但贸易重要性日益增加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这不仅仅是南高加索地区的问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位于世界上不稳定的地区,这可能会促使北京在更远地区发挥更大的安全作用。
6.因此,中国最终可能会通过建设军事设施来确保高加索地区的安全,将高加索地区变成位于欧盟、俄罗斯和土耳其之间及黑海沿线(中国在此已经拥有很多合作伙伴)的中国前哨基地。事实上,在高加索地区发生的事情可能预示着中国在欧亚大陆其他地方将做出更大的安全承诺。欧洲和北美政府应该对这种可能性的影响进行更为认真的评估,以免它们只认为中国只想在高加索建立一个连通欧洲市场的经济桥梁,而没有想到中国也会在欧洲边界建立一个军事前哨基地。
英国智库观点摘要
中国和地中海:贸易开放吗?
François Godement; Dragan Pavlićević; Agatha Kratz;
Abigaël Vasselier; Moritz Rudolf; Jérôme Doyon[40]
原文标题:China and the Mediterranean: Open for Business?
文章框架:中国承诺以投资、贷款或改善总体关系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国家绝妙的发展机会,许多国家都在寻求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机会;中国在中东和北非的关注重点在于治理和地缘政治问题,该地区明显具有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潜力,而且能源采购也是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经济利益之一;欧洲在地理上位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终点,因此,欧洲必须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南部组成部分,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概念到现实的发展;意大利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是互惠互利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北非地区若干国家发起的国家发展规划为该地区带来了许多经济机会,对外国投资者实行激励措施并创建了稳定的经济框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将中东地区视为出口中国产品和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市场。
观点摘要:
1.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的国家往往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仰望“天空”。中国承诺以投资、贷款或改善总体关系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国家绝妙的发展机会,但是这些机会都局限于“双边之井”。正如天空是广阔的,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所覆盖的国家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最初的65个,每个国家都在寻求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机会。事实上,区别“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是非常困难的。“一带一路”倡议确实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该国代表着“一带一路”倡议唯一的地理局限性)拓展。
2.中国分析家指出“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人力资源障碍。事实上,中国企业在自己雇用自己的员工时最容易取得成功。而中国企业担忧在欧盟国家不能雇用中国工人。对欧洲地缘政治的担忧似乎是次要的,而其他情况才是更不明确的:“难民”“民粹主义”,更重要的或许是欧洲国家政府的频繁更替(意大利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使中国(采取自上而下管理模式)忧心忡忡。相比之下,中国在中东和北非的关注重点在于政府治理和地缘政治问题,该地区明显具有作为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潜力,而且能源采购也是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经济利益所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处于欧洲的影响力范围内并倾向于遵守欧盟规则。埃及官僚主义、贪污腐败问题严重。事实上,尽管推动埃及与中国的合作是有意义的,但一些分析家认为富有的海湾国家更具有同中国合作的优势。
3.欧洲在地理上位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终点,因此,欧洲必须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南部组成部分,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从概念到现实的发展。有关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的讨论及其对现行贸易和投资模式的影响在未来几年可能主宰中欧关系的发展趋势,为中欧关系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北部陆上路线相比,南部海上路线不是那么明晰。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官方地图的描绘,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和意大利的威尼斯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然而,事情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中国的关注重点将由其可利用的机会决定,而不是官方地图的路线规划。目前,希腊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2008年,中国企业与希腊签订合同获得比雷埃夫斯港两个集装箱码头为期35年的特许经营权。2016年8月,中国远洋运输集团(COSCO)成为比雷埃夫斯港的控股股东。在此期间,由于中国的投资与管理以及中国经过该港口的运输量增加,比雷埃夫斯港口的吞吐量、基础设施水平、营运水平和营业收入明显提高。
4.据广泛的媒体报道,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是中国货物进入欧洲的门户。通过比雷埃夫斯港向欧洲市场运送货物比通过欧洲其他地区的港口运送会更节约时间和成本。此外,中国对比雷埃夫斯港的所有权将加速“中欧陆海快线”的建设,这条线路将进一步缩短运输时间,拉近中国与东欧和南欧的距离,这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精神”。
5.近期对中国在欧洲投资的分析往往集中在中国针对“三大”欧洲经济体(德国、法国和英国)进行的大型战略性企业并购上,或者是通过创建“16 +1”模式加入中东欧(CEE)机制。不过,这类关注重点忽视了中国在欧洲投资活动的深刻意义。2012年以来,中国对南欧的兴趣迅速上升,2015年,该地区吸收了中国对欧盟投资额的40%以上,而2000年至2011年这一比例平均为7.2%。中国研究人员对南欧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尤其是2017年2月意大利总统塞尔吉奥·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访问北京后,意大利国内也开始了各种相关分析。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意大利成为中国投资目的地的原因很多。周立苗(Zhou Limiao)指出,投资意大利符合中国目前的发展优先事项。意大利拥有领先的技术公司,意大利的技术专业性几乎完全符合中国当前政策要求。意大利在机床、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方面的专长符合中国五年计划中概述的技术优先事项。王旭光(Wang Xuguang)和毕淑娟(Bi Shujuan)认为意大利也将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作用。王旭光认为,意大利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是互惠互利的,他指出,在一系列由中国领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意大利公司将更受欢迎。反过来,意大利的参与将通过向东扩展欧洲的治理规范和技术来惠及亚洲。除了中国企业在意大利投资的理论原因之外,笔者认为,另一个更实际的原因在于中国对意大利的经济资产非常感兴趣。事实上,周立苗解释说,意大利经济仍然处于全球和欧元危机的复苏阶段。周立苗认为意大利的这种困境给了中国“千载难逢的机会”,让中国企业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世界一流品牌,分享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资产。在战略层面上,这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不大,但是在象征层面上,这对中意双方都具有很大意义,中国苏宁集团在2016年收购意大利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约70%的股权就是一个例子。由于深陷债务之中,米兰足球俱乐部仅以2.7亿欧元出售这部分股权,这对中国来说的确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6.“一带一路”倡议和北非地区若干国家发起的国家发展规划为该地区带来了许多经济机会,对外国投资者实行了激励措施并创造了稳定的经济框架。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目前正在执行两项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家发展计划。“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在北非地区的投资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中国和北非国家都应该把握好这次机会。在阿尔及利亚,舍尔沙勒港是中国在地中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2016年1月,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阿尔及尔港务集团三方签约将共同投资兴建阿尔及利亚中部新港。中部新港项目价值33亿美元,其目标是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年吞吐量达到650万个集装箱和约3000万吨散装货物的配送中心。中国已经是埃及最大的贸易伙伴,通过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政府的“振兴计划”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深化两国政治互信并加强经济关系。除了这个计划,埃及总统的“向东看”政策旨在吸引中国对埃及能源、基础设施、农业和金融领域的投资,并鼓励中国推动苏伊士运河经济特区发展。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埃及是北非地区最欢迎“一带一路”项目的五个利益相关者之一。埃及认为自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枢纽”和“区域优先事项”,所以其将重点放在本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协同增效上。中埃双边本币互换以及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发展表明两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强。
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田文林(Tian Wenlin)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升级版。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将中东地区视为出口中国产品和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市场。此外,鉴于中东经济目前正在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还可以促进中东的经济结构调整。田文林还认为,由于与美国的战略对抗,中国的地缘政治压力增加,这促使中国拉近与中东地区的关系以打破美国的战略遏制政策。田文林认为,政治不稳定、宗教派别冲突、恐怖主义的蔓延以及地缘政治分裂的总体趋势(这被认为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残余)是“一带一路”项目在中东成功实施的主要挑战。另外,田文林还指出“第三方风险”(即该地区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的战略利益)可能给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挑战。他表示,由于华盛顿不愿意接受中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日益增长这一事实,所以北京和“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来自美国的怀疑和干涉。
谢里夫总理辞职:对印度-巴基斯坦战略稳定的新打击?
Antoine Levesques[41]
原文标题:Resignation of PM Sharif: Fresh Blow to India–Pakistan Stra⁃tegic Stability?
文章框架: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辞职使印度-巴基斯坦双边关系降温的可能性更大;巴基斯坦致力于成为一个免受恐怖主义威胁的“正常化”国家,但同时担心与印度的经济和军事鸿沟不断扩大。
观点摘要:
1.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于7月28日因2016年“巴拿马论文”泄露引发的腐败丑闻被最高法院取消总理任职资格。19个月前,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与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会晤标志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双边关系在长期的缓慢下降后走向了暂时的缓和。谢里夫的辞职使这种双边关系降温的可能性更大。南亚在等待特朗普政府的关注,而美国并未将该地区作为一个高度优先事项。华盛顿还没有表示要如何解决阿富汗冲突,它继续向印度靠拢,并与巴基斯坦维持一种糟糕的关系。
2.巴基斯坦致力于成为一个免受恐怖主义威胁的“正常化”国家,但它也担心与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美国的双边政策可能变得更加强硬,巴基斯坦将更加接近中国。这种紧密的关系已经使巴基斯坦成为其东部邻国所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试验平台。印度正在对巴基斯坦失去耐心,指责巴基斯坦反复出现的恐怖袭击,并指责巴基斯坦欢迎中国干涉印巴两国的双边争端,从而使中国在该地区施加更广泛的影响。
中国必须与区域强国合作,使“新丝绸之路”计划得以实现
Raffaello Pantucci[42]
原文标题:China Must Get Along with Regional Powers to Make Its New Silk Road Plan Work
文章框架:地缘政治非常重要;随着各国进一步深入多极世界,大战略的重要性只会不断增长;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特别差,源于双方的相互猜疑;通过克什米尔有争议领土的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路线进一步激发了印度的担忧;中印两国过去的关系令人担忧,但它们联合在一起无疑将比单独发展更加强盛;为了能够可靠地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将需要与当地国家进行合作,特别是与主要的区域力量建立积极关系;至于“一带一路”沿线没有涉及的国家,中国将发现在这些地区很难实现其愿景,无论它们为解决问题投资了多少资金。
观点摘要:
1.地缘政治非常重要。随着各国进一步深入多极世界,大战略的重要性只会不断增长。国家间的战略、经济甚至情感层面的关系将全部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需要富有经验的外交来导航。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鉴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旨,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以履行承诺,建立一个始于中国的贸易和经济走廊网络,将“中央王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目前与印度的对立,凸显了地缘政治是如何破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外交政策倡议的。
2.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特别差,源于双方的相互猜疑。大多数分析师似乎并不认为两国之间将会发生冲突。但不管这个“出口”是什么样的,我们无疑将看到由于印度在南亚的影响范围,中国想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更加艰难。中国一直致力于促使各国作为其主要的盟友,这将支持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提高其战略能力。然而,这种发展盟友的做法直接破坏了巴基斯坦常年的对手即印度目前在国际舞台上将隔离伊斯兰堡作为对跨界恐怖主义进行惩罚的做法。
3.此外,通过克什米尔有争议领土的中国 -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以下简称中巴经济走廊)路线进一步激发了印度的担忧。在战术层面上,中国拒绝将“穆罕默德军”头目马苏德·阿兹哈尔(Ma⁃sood Azhar)列入恐怖分子名单,并阻止印度进入核供应国集团,这些举措都指出北京显然与印度有着侵略性的关系。印度表现出自己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坚强的参与者,其在公开场合接近达赖喇嘛,这是中国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4.当然,这样一种姿态是资本的特权。中印两国过去的关系令人担忧。两国之间发生过战争。然而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总体基调往往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两国都是金砖国家集团的成员(可以说是该集团的两个领导者),两国都接受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印度渴望获得中国的境外投资,而中国则渴望进入印度市场。两国都看到了机会,都认识到亚洲巨人在未来几十年里将会有一个向上发展的轨迹。中印联合在一起无疑将比单独发展更加强盛。但是,这一积极的信息彻底埋在了不丹边界传来的负面消息之下。没有建立一个富有成效的关系,两国现在发现彼此之间不断发生争执。这对两国来说都是问题所在,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训,因为它力求在全球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5.为了能够可靠地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将需要与当地国家进行合作,特别是与主要的区域力量建立积极关系。随着计划建设基础设施,扩大投资,北京正在致力于大幅彰显其在该区域的存在(它需要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敌人)。鉴于南亚的一些路线对部分中国最贫困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北京要确保尽可能实现对这些路线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道路的承诺。这一教训将在南亚的背景下发挥作用。为了使北京能够履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承诺,中国将需要关注地缘政治。随着北京力求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变成现实,与俄罗斯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
6.至于“一带一路”沿线没有涉及的国家,中国将发现在这些地区很难实现其愿景,无论其为解决问题投入了多少资金。随着国家、公司和利益的扩大和深化,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并渴望与相关国家进行合作。地缘政治是一个有着很多不同层次的“象棋游戏”,随着在全球国家力量分布越来越分散,北京如果想要履行其伟大愿景的承诺,就要学会如何参与这些游戏。
金砖国家峰会后的中印关系
Oliver Scanlan[43]
原文标题:Sino-Indian Relations After the BRICS Summit
文章框架: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间的关系似乎很亲切,两国领导人都避而不谈最近的洞朗对峙;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的行动已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实施,这是一项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旨在扩大直接通过西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陆路运输线;流亡的马尔代夫前总统和反对党领导人穆罕默德·纳希德(Mohamed Nasheed)直言不讳地批评当前政府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以及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举措。
观点摘要:
1.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之间的关系似乎很亲切,两国领导人都避而不谈最近的洞朗对峙。对于外部评论员而言,为期10周的军事对峙显得异常怪异。这一事件被形容为三十年来两个新兴大国之间最严重的对峙,印度和中国的评论人士都发表了好战言论,进一步激化了局势。尽管局势有所缓和,但中印关系尚未走出困境。潜在的战略背景使双方建立对彼此的信任极其困难。大量评论都集中在未解决的边界问题上,有“鸡脖”之称的西里古里走廊将印度半岛与印度东北各州联系在一起,其最窄的地方只有22公里宽。中印两国对能源安全的追求却使它们陷入了相互的、消极的威胁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导致两国1962年边境战争发生的导火索。这种情况存在巨大风险,但仍有可能给包括缅甸、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在内的印度边境小国提供大量机会。
2.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的行动已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实施,该倡议是一项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旨在扩大直接通过西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陆路运输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能源进口的80%都是通过狭窄拥挤的马六甲海峡运输而造成的。从历史上看,缅甸在与外国列强打交道时展示了明智的方法。世人完全有理由相信,缅甸当前或未来的政府将继续采取这种战略方针,其地位将因其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而得到加强。莫迪总理将在金砖国家峰会结束后立即访问缅甸。
3.在马尔代夫,政党在政治上的考量也很多。流亡的马尔代夫前总统和反对党领导人穆罕默德·纳希德(Mohamed Nasheed)直言不讳地批评当前政府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以及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举措。纳希德承诺,如果再次当选,将取消目前所有的中国项目。
法国智库观点摘要
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
Penelope Marbler; Lea Shan[44]
原文标题:Chinese Investments in Infrastructure Worldwide
文章框架:事实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亚洲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是积极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欧亚地区建立一个集中的贸易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通过基础设施、新机构和一体化市场来加强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多样化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还出现了新的合作模式。
观点摘要:
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2016年为11.3万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自21世纪初以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平均增长率为10%。由于中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其已逐渐从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变为国内消费主导型模式。这些事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政府愿意投资海外,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并在最近几年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事实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该倡议旨在建立和连接三大洲即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陆上和海上道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巨大的项目,涵盖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和四分之三的能源资源。预计未来10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支出将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主要来自中国的银行、国有企业和中国地方政府。随着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成立(目前由57个国家成员组成),“一带一路”倡议将得到加强。
2.亚洲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是积极的。菲律宾计划从中国借款34亿美元。由于菲律宾的国内基础设施日益老化,其目标是发展经济(目标增长率为8%),所以愿意促进与中国的关系。越南寻求从亚投行获得基础设施投资,总投资约为500亿美元。事实上,这个国家遇到了交通拥堵、废物处理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短缺等问题。泰国也愿意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铁路项目。在阿拉伯半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希望通过发展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大规模“清洁煤炭”项目,使其能源结构多样化。这个项目得到来自中国银行和政府的资金支持(14亿美元),该项目将由中国工人实施,并于2023年完工。
3.“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欧亚地区建立一个集中的贸易区。中国公司不仅积极参与南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建造连接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速铁路项目(项目成本为51亿美元),而且在中亚地区也与大量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中国-哈萨克斯坦输油管线,中国-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中国-吉尔吉斯斯坦铁路线。即使有些政府(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已经认识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但中国在高加索地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仍然具有挑战性。然而,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投资。在美国也有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三家中国国有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已经表示有兴趣参与巴拿马运河附近1200公顷土地的开发。随着丝路基金入股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9.9%的股权),“一带一路”倡议还进入了北极地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欧亚北极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的关键项目。预计中国和俄罗斯将在北极项目上进一步合作。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似乎与外国本土文化相适应。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CPEC)已经建立,其部分融资方式将以伊斯兰金融(这种方式兼容于伊斯兰教法)为基础。据估计,中巴经济走廊将创造70多万个就业岗位,巴基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2.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股市一直看好“一带一路”倡议:与其相关的金融证券(比如能源行业的证券)在2017年2月出现了价格上涨。
4.印度并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和孟加拉国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关系对印度来说是一个优势,因为这可以减少孟加拉国的贫困,从而减少孟加拉国非法移民进入印度的数量。但是在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忽视全球贸易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印度如果想成为全球大国,就不能忽视中国的外交政策。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通过基础设施、新机构和一体化市场来加强互联互通。尽管如此,印度仍在寻求其他选择,比如计划在印度、阿富汗和伊朗之间开始空运货物,这是一种与中巴经济走廊竞争的方式。
5.“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多样化的。“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工具之一,该倡议可以把国内过剩产能转移至其他有需要的国家。这也是中国实现能源项目多样化的一种方式。这一举措也是中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种手段,使其从商品出口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有一个外部原因:促进贸易互联互通,并创造一个新规则,以替代西方国家所制定的贸易规则(即挑战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在南亚和中亚的活动)。事实上,中国的高速铁路网就是一个例子,因为它在短短十年内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现在将其铁路知识出口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以扩大其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速铁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改变世界贸易规则的方式,因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历史上都是由美国主导的。通过将三大洲连接在一起的想法,“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使中国在文化和经济中扩展其软实力。
6.“一带一路”倡议中也出现了新的合作模式: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成员)签署了一项协议,以加强对新兴市场项目的投资,尤其是在亚洲的基础设施领域。另外,一些政策将会改变,尤其是以色列在欧洲的地位。在经济和贸易一体化与合作方面,以色列可以成为世界领先大国之间的斡旋者,因为以色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公司已经完成了在欧洲的一些项目,比如土耳其的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新高速铁路项目。然而,西方国家却面临着两难境地:它们应该接受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所有投资,还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利益?事实上,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获得英国国家电网天然气管道配送业务61%的股权,估值138亿英镑(约合1200亿人民币)。似乎“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存在的挑战是没有关于“一带一路”的定义,其行动计划似乎是庞大的,但其行动的核心仍然是模糊的,因为它更像是一个愿景而不是行动。此外,尽管中国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指出了投资软基础设施的迫切性,即加强财政和货币框架,继续改革国有企业,制定针对金融风险的政策,提高宏观经济数据。然而,通过亚投行创造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这一举措可以被视为是全球的重大变化,因为这可以被视为其他国家可以效仿的模式。事实上,一些新闻记者提出了创建由欧洲领导的“非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可能性。这一机构可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并为非洲大量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这对欧洲也是有利的,因为该机构会与非洲有着特殊的历史纽带,并且欧洲有能力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比利时智库观点摘要
中亚的丝路之争[45]
原文标题:Central Asia's Silk Road Rivalries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与地缘政治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两大战略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尚未推动新疆和中亚之间贸易份额的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和中国的新周边外交政策都旨在促进中国周边地区的亲华态度;“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实施防止腐败的措施,也没有强调改进法治或治理的规则。
观点摘要:
1.“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最大的陆上组成部分,该倡议雄心勃勃,旨在投资1万亿美元修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新型运输和贸易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议的两个组成部分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共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目的是改善欧亚大陆与欧洲之间的连通性,中亚对该倡议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
2.“一带一路”这一举措被标记为一项“倡议”,因为它没有具体的目标或战略,缺乏制度结构。中国各部委、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似乎都在制订自己的连通计划,以呼应广泛的“一带一路”概念。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及其组成部分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成了一个整合已有独立项目、投资和举措的新“外衣”。
3.在经济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发展新市场,缓解国家铝、钢铁、建筑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从而提振增长放缓的中国经济。中国希望成为欧亚各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并开辟新的欧亚贸易路线。中国决策者希望能够缩小较贫穷的中西部内陆地区与较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4.在地缘政治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实施“周边外交”政策的关键,“周边外交”政策旨在通过提供交通运输和电力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以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这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经济框架,利用中国的优势(即大量资本储蓄与优惠贷款、工程技术知识和生产建设能力)来发挥政治影响力,为中国制定新的全球化议程。正如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所显示的那样,“一带一路”倡议也帮助中国成为一个崛起的国内外议程制定者。
5.“一带一路”倡议也有隐含的意识形态因素。事实上,这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构成挑战,西方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结构性政策改革与技术援助,如在教育和卫生等部门的改革与援助,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政府希望国家主导的以信贷为主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方案可以刺激区域经济增长。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那么它将成为新型国际秩序的基础,其中中国扮演领导角色。在这个意义上,中亚是中国实践对外政策新思想的试验场。资金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至关重要。2017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投资已经超过500亿美元,2014 ~2016年,中国共签订了价值约3049亿美元的新建设项目合同。具体数值很难计算。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用于为“一带一路”沿岸及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及其他项目提供投资及融资帮助。
6.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拥有1000亿美元的资本,预计将成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融资来源,尽管亚投行第一年仅发放了20亿美元贷款,而且主要是与其他多边贷款机构合作。
7.中国官方文件突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目标,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金融一体化及文化、教育和旅游交流。除了丝绸之路的古老起源之外,这一想法在中国现代规划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中国的战略家最近又重新为这一概念注入活力,作为欧亚大陆枢纽或中国的“西进”战略(以抗衡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将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扩展到中亚,因为中国在中亚与美国存在很少的竞争。
8.“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两大战略目标。首先,为中国提供进口、出口和能源供应替代路线,并减少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战略航道的依赖。其次,在中国西部边境两侧建立一个稳定的区域。中国在该区域关注的主要安全和稳定问题(中国希望“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帮助解决的)一直是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该自治区与8个国家接壤,有15个无水港并且自然资源丰富,这使其成为通向其他市场和文化领域的战略关键门户。在新疆2200万人口中,约46%是维吾尔族人,这些人是与中亚和土耳其有着历史和文化联系的穆斯林人口。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长期紧张的关系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根源。来自其他省份的大量国家主导的投资和移民促进了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但也扩大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引起了维吾尔人对文化同化的焦虑,并呼吁拥有更大的自治权。
9.“丝绸之路经济带”迄今为止对新疆的主要影响一直是通过国家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大部分已经被投资于管道建设),推动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至高水平。到目前为止,“丝绸之路经济带”尚未推动新疆和中亚之间贸易份额的增加,也没有实现新疆自身贸易份额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基础设施、物流枢纽和经济特区(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在多大程度上被证明是在经济上可行的,它们可能会增加贸易和投资,并创造机会,特别是为大公司和国有实体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造机会。
10.为了支持北京方面对新疆的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了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的作用,上海合作组织包括5个中亚共和国中的4个,还包括俄罗斯和中国,以及自2017年6月以来重点关注安全和反恐问题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上海合作组织总部设在北京,这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形象,扩大其地区影响力,但该组织的效用有限。虽然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将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成一个经济参与者,但俄罗斯对此表示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扩大其经济影响力提供了另一个框架。
11.“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的重点是沿着两条宽阔的运输走廊(通过互联互通推动了经济合作)改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新的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途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连接中国与欧洲,该走廊建立在现有的铁路和道路基础设施之上,但俄罗斯在开发新的运输能力方面进展缓慢。
12.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和商业投资有可能改变中亚地区,恢复中国与伊朗、中东、高加索和东欧的联系,使区域联系有所改善,并承诺大幅提高经济效益。然而,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和商业投资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风险。中国政府的一份官方白皮书强调其合作性质,旨在协调现有的“多边合作机制”,主张应“通过协商共同构建,以满足各方利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试图缓和当地对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怀疑,并希望“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改善中亚国家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它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与现有的国家计划合作。虽然成为欧亚经济联盟(EEU)成员的过程复杂,但“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对参与者实施超国家治理结构和规则。引人注目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和中国的新周边外交政策都旨在促进中国周边地区的亲华态度。但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每个中亚国家,反华情绪普遍存在,而种族主义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公开的。一些地方政界人士将其视为排外倾向的一部分,但出于历史原因认为应该与中国加强合作。亲华和惧华的兴起将影响中亚地区的政治、地缘战略和文化状况,要么加快、要么放慢中国的扩展速度。
13.一些消极态度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尤为明显。根据民意调查,更多的吉尔吉斯斯坦人认为中国崛起是一种经济威胁而不是合作机会;他们还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欧盟视为更重要的经济伙伴。这种看法在哈萨克斯坦的民族主义者中尤其明显,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担忧主要是在经济方面。诸如放宽对中国游客签证制度等举措遭到了民族主义者的尖锐批评。在吉尔吉斯斯坦,反华情绪常常引发抗议,或被政治领导人用来动员以反对中国企业。
14.不出意料的是,不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欧洲经济组织都没有实施防止腐败的措施,也没有强调改进法治或治理的规则。虽然中国通过诸如亚投行这样的机构强调其遵守国际治理标准的承诺,但中国在中亚投资的高层腐败事件频繁发生,历来如此,包括对高级官员的贿赂。中国投资者往往投资于易腐败的行业,如采矿业,在该行业中,国家执照被非法获得,只能转售给其他投标人。2016年9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负责人据报道涉嫌受贿100万美元而被捕。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华总商会会长承认,“一些中国投资者也加入了这些肮脏的交易”。像其他投资者一样,中国企业在复杂和腐败的官僚制度方面也面临着问题。
15.腐败的部分问题是许多交易缺乏透明度,一些企业在选择时没有经历竞争性招标。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发展银行为政府提供软贷款,用于支付中国企业开展基础设施项目的费用。例如,中国于2013年向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提供了3.85亿美元贷款,用于由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TBEA)对比什凯克热电厂进行的改造工作。这个过程引起了吉尔吉斯斯坦议员的争议,他们被告知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做出了这一决定。据热电厂负责人Salaydin Avazov所说:“如果我们有钱重建,我们会举行招标。既然没有钱,我们就要同意进出口银行的条款。”而中国和中亚政府则认为,不招标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鉴于不同公司会出现不准确的信息,这也给管理不善和腐败提供了一定空间。
二十国集团的气候承诺必须被付诸行动
Guntram B.Wolff[46]
原文标题:G20 Climate Commitments Must be Turned into Action
文章框架:在贸易、非洲、女性赋权和许多其他问题上,二十国集团成员国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其目标是连接亚洲大陆与非洲和欧洲国家;欧盟(EU)和中国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性发展领域进行合作;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中将可持续发展放在优先地位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非洲契约”,将是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最重要因素。
观点摘要:
1.在汉堡最近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之后,除了可耻的暴乱带来的痛苦记忆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回忆呢?在贸易、非洲、女性赋权和许多其他问题上,各成员国达成了共识。但是二十国集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并没有达成共识。不过,除美国以外的其余19个成员表明将继续遵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美国确实公布了一个“降低排放量”的计划,同时支持能源安全,并帮助其他国家“更清洁、更有效地使用化石燃料”。
2.如果想要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目标,二十国集团需要发挥领导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低碳基础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将是根本性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其目标是连接亚洲大陆与非洲和欧洲国家。该地区的基础设施需求和城市化趋势将是巨大的,因此把可持续因素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将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的具体步骤。
3.欧盟(EU)和中国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性发展领域进行合作。欧洲拥有可以被有效利用的先进技术。欧洲的银行也有兴趣成为绿色投资的共同融资者。中国和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联合领导,可能会改变中国这一庞大的投资计划。二十国集团还就一项“非洲契约”达成了一致,同时也应将可持续因素纳入对非洲国家投资的私营企业。非洲的人口快速增长,是决定未来气候变化的大洲之一。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目标应该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此外,二十国集团需要把言语付诸行动。然而,有些国家更倾向于使用化石燃料。理想情况下,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应鼓励这些国家使用最有效的技术,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支持可能是有用的。
4.总的来说,二十国集团成员与《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所有成员面临的挑战一样,即如何将大胆地承诺付诸实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已经没有那么紧迫了。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中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优先地位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非洲契约”,将是实现气候变化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俄罗斯智库观点摘要
美国在中亚:在“С5+1”(中亚五国+美国)机制和“让美国再度强大”之间
Elena Alekseenkova[47]
原文标题:The U.S.in Central Asia:Between“С5 +1”and“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文章框架:美国国务卿首次访问中亚五国,在访问期间,与中亚五国外长举行峰会,启动了“C5 +1”(中亚五国+美国)机制,发布了美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国在中亚地区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并在该地区积极投资。
观点摘要:
1.2015年10月30日~11月3日,美国国务卿首次对中亚五国进行访问。访问期间,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举办了首次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外长以及美国国务卿参加的峰会,启动了“C5+1”(中亚五国+美国)机制,发布了美国与中亚五国的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2.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在中亚的积极投资,中国对中亚地区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自2015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加入了欧亚经济联盟,这表明它们希望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加强合作。显然,美国很可能置身事外。尽管美国在中亚地区没有直接经济利益,但美国置身事外不符合美国追求的外交关系多样化,也不符合避免让中国和俄罗斯在该地区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愿望。“C5 +1”机制表明,想要帮助中亚国家解决地区问题的不仅有中国和俄罗斯,还有美国。
二十国集团峰会后的中国[48]
原文标题:China After G20
文章框架:汉堡含糊的结论性发言与中国国有企业在许多地缘政治场景中日益增强的自信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推动,中亚地区可能对国际力量平衡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观点摘要:
1.在汉堡(7月7~8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可能会被人们记住,主要是因为在富裕的德国港口城市街头发生了骚乱。此外,尽管峰会议程关注诸多问题(全球经济、移民、备受争议的气候变化等),但这一全球峰会的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汉堡含糊的结论性发言与中国国有企业在许多地缘政治场景中日益增强的自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尤其有趣,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引发大的政治变动,尤其是中国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中亚、中东和东南欧等其他重要国际参与者的竞争。
2.在中亚地区,中国目前在最大、最富有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拥有强大的立足点,该国25%的原油产量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2009年,中国企业完成了连接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西部的一条石油管道,同时在采矿、建筑、交通和天然气等其他领域的投资也成倍增长。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一直在与俄罗斯争夺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其他苏联中亚国家,比如土库曼斯坦,它正日益成为中国天然气的附属国,其天然气出口量高达78%,直接出口到东方国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推动,这一地区可能对国际力量平衡产生影响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中国和俄罗斯将如何着手争取它们在该地区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曾投资于该地区能源资源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现在会回到从前吗?此外,新参与者很可能会对该地区感兴趣,土耳其、伊朗,尤其是印度可能都想加入其中。新德里可能会成为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盟友,同时也是中国的制衡力量,因为中国在印度的主要对手国家巴基斯坦大举投资。
美国中情局和德国联邦情报局会惩罚埃尔多安吗?
Ajmal Sohail[49]
原文标题:Do CIA and BND punish Recep T.Erdogan?
文章框架:安卡拉越是撇开华盛顿和柏林推动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和德国就会越对此感到担忧;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亚洲和欧洲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也推动了这一倡议,这引起了美国政策制定者的担忧,该倡议被认为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了巨大挑战;安卡拉遵守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华盛顿不会容忍。
观点摘要:
1.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Erdogan)最近外交政策目标的动机和基石对安卡拉的前盟友来说确实是个问题。安卡拉越是撇开华盛顿和柏林推动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和德国就会越对此感到担忧。埃尔多安有时试图使安卡拉与莫斯科破裂的关系正常化。多年来,埃尔多安一直反对普京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并放弃了让叙利亚独裁者阿萨德必须下台的要求。但目前,他与俄罗斯和伊朗达成协议,共同打击“伊斯兰国”(ISIS)和“基地组织”的分支“努斯拉阵线”。
2.埃尔多安在2017年5月14~15日访问中国,参加了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北京雄心勃勃的国际物流和贸易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包括6条经济合作路线,将影响6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土耳其。“一带一路”倡议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们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公布。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亚洲和欧洲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也推动了这一倡议,这引起了美国政策制定者的担忧。该倡议被认为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了巨大挑战。
3.因此,安卡拉遵守北京的“一带一路”倡议,华盛顿不会容忍。此外,埃尔多安坚定地渴望恢复奥斯曼帝国,建立“泛突厥”,并拥有想要支配逊尼派伊斯兰世界的意愿,这不仅造成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裂痕,而且也导致安卡拉和华盛顿之间产生分歧。埃尔多安最近声称,土耳其“致力于”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他还补充道,安卡拉正在寻求国防工业的自给自足,不会允许任何人阻止其军事行动。埃尔多安在土耳其第四艘国产护卫舰“基纳利亚达岛”号(Kinaliada)的下水仪式上表示,“我们将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此外,普京的“泛东正教”战略,尤其是其与巴尔干半岛的关系,引起了华盛顿和柏林政策制定者的担忧。据知情人士透露,普京想要在巴尔干建立卫星国家,并将其作为“特洛伊木马”,以对抗北约的“俄罗斯-瓦尔德”战略。最后,根据德国反毒品-恐怖主义联盟的评估,应对埃尔多安的倒计时已经开始,在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将在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经历动荡。
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驱动因素的需求:展望未来五年
Dmitri Trenin[50]
原文标题:Demands on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Drivers: Looking Out Five Years
文章框架:2014年,被困于乌克兰危机中的俄罗斯公然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中国和俄罗斯已同意协调“一带一路”倡议和莫斯科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EU),并且两国已经开始进行自由贸易磋商;莫斯科正在将注意力转向非西方世界。
观点摘要:
1.2014年,被困于乌克兰危机中的俄罗斯公然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此举有效地结束了长达25年的大国合作关系,开创了两国间激烈竞争的时代。三年来,莫斯科继续进行抗争。与此同时,俄罗斯与西方的冲突日益加深,与美国的对抗和与欧盟国家的隔阂成为俄罗斯在国际环境中显著而永恒的特征。俄罗斯也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是由石油依赖型经济模式的终结所导致,并随着西方对莫斯科在乌克兰行动的制裁以及油价下跌而进一步加剧。俄罗斯现在已经渐渐从经济衰退中复苏,进入经济停滞状态(或充其量只是进入了疲弱的经济增长状态)。
2.中国和俄罗斯已同意协调“一带一路”倡议和莫斯科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EEU),并且两国间已经开始进行自由贸易磋商。2017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凸显莫斯科对外政策中的“大欧亚”概念。克里姆林宫认为,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一轴线可以扩展到东盟国家,俄罗斯将越南作为进入该地区的依托,并一直向区域大国即印度尼西亚“献殷勤”。
3.对俄罗斯而言,随着二十国集团(G20)和金砖国家组织取代了之前的八国集团(即现在的七国集团,俄罗斯被踢出了八国集团),并随着上海合作组织(SCO)取代了公众心目中对俄罗斯-欧盟峰会和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的设想,莫斯科正在将注意力转向非西方国家。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容易。莫斯科与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关系虽然友好,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化,这主要受到俄罗斯经济疲软的影响。石油价格下跌导致俄罗斯出口萎缩了约三分之一。而俄罗斯武器销售的扩大并没有弥补这一缺口。
欧盟创建自己的欧亚战略
Elena Alekseenkova[51]
原文标题:EU Towards Creating Its Own Eurasian Strategy
文章框架:欧盟是中亚地区影响力最小的参与者;欧盟近年来决心在双边而不是多边基础上与中亚地区各国建立关系;中国在欧亚大陆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并没有减少欧洲对该地区未来的焦虑;欧洲因缺乏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信息而越来越感到紧张;欧盟在中亚地区的担忧;欧盟认为有责任将自己融入当前形势,以便在之后试着从内部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观点摘要:
1.2015年,欧盟开始准备审查《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战略》,承认欧盟是中亚地区影响力最小的参与者。根据欧洲议会对外政策总署的分析报告,中亚地区变得更加不稳定,并没有重新配置资源(主要是天然气),这些都被提前预测到了。欧洲国家与该地区之间的贸易量非常小(也许除了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贸易量),该区域领导人将民主视为生存威胁,腐败阻碍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使国际社会的经济援助变得“模糊”,而且,人权状况尚未得到改善。
2.总而言之,欧盟近年来决心在双边而不是多边基础上与中亚地区各国建立关系。然而,目前,欧洲的做法出现了重大转变。尽管欧盟目前更加关注内部挑战,但是,布鲁塞尔正在逐步向欧亚地区推行自己的战略。这一观点由欧盟负责中亚事务的特别代表彼得·布里安(Pe⁃ter Burian)大使在2017年2月14日图青(德国)圆桌会议上的讲话而证实,在此次圆桌会议上,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联合发布了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安全影响与中欧合作前景》的报告。发表该报告的官方和作者认为,欧盟和欧洲大陆其他主要强国正在认真考虑为欧洲和亚洲建立共同安全区域。只有通过该区域国家的发展和欧亚大陆共同的经济“连通性”的形成,才能确保这种安全。此外,布鲁塞尔已经注意到了该地区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3.中国在欧亚大陆的“一带一路”倡议(BRI)并没有减少欧洲对该地区未来的担忧。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中巨大的财政资源承诺和中国“去除”过剩劳动和提升建设能力的希望,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决心实施其计划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自然会担心所有这一切将如何付诸实施。
4.欧洲因缺乏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信息而越来越感到紧张。因此,欧盟坚持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讨论、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开宣传应具有多边性。而且每个项目都应该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参与欧洲安全与合作委员会(OSCE)、上海合作组织(SCO)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CICMA)框架的利益相关者要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进行展望,并且所有区域的主要捐助者和金融机构需要进行多边协调。很明显,欧盟将尝试约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手脚”以最终使项目内所有形式的合作、融资程序和谈判过程制度化。
5.欧盟在担心什么呢?中亚和南亚有着相当大份额的灰色经济、非法活动和不透明的决策,这已不是什么秘密。很显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过程中,精英阶层的双边谈判和容易获得的来自中国的资金流动,是未来此类情况发生的最显而易见的途径。其后果可能是腐败加深,社会分层进一步加剧,以及社会紧张局势升级。
6.另一个挑战是该区域国家对中国经济形成的过度依赖。中国的贷款绝不是廉价的,未来可能导致中亚经济体的不可持续性。这很可能会牵扯到中亚和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取向。而欧盟在苏联解体后一直试图将中亚与俄罗斯“撕开”,显然不会愿意将该地区完全让予中国管理。欧盟也对中国倡议实施的地缘政治后果表示担忧,特别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竞争的激化以及印度和中国之间矛盾的加剧。最重要的是,欧盟也难以从中国在阿富汗的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南部路线,即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中获得任何好处。
7.因此,在欧盟存在一种认识,即该联盟有责任将自己融入当前形势,以便在之后试着从内部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为此,欧盟将努力通过制度化、多边化的形式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以降低风险并实现利益最大化。显然,这将加强欧盟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互动,因为中亚国家是从中国到欧洲运输项目的关键环节。
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后:美国能在没有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引领北极吗?
Jessica Chin[52]
原文标题:Post Paris Accords: Can the US Lead in the Arctic Without Envi⁃
ronmental Standards?
文章框架:相比单纯的经济和金融问题,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更有可能受到更多惩罚,并逐渐让人们对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缺乏信心;虽然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的初步结果涉及液化天然气贸易和美国承认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美国必须更全面地思考并将北极问题作为未来议程的一部分;如果美国想要成为“第一”,那么其需要将气候变化规则纳入国家战略,并在商业、研究和政策方面建立统一战线以及与北极共同体开展合作。
观点摘要:
1.2017年4月下旬,特朗普总统签署了名为《美国优先海上能源战略》的行政命令,该战略计划旨在于北极和大西洋海域进行海底钻探,并对这两个地区的海洋保护区进行能源勘探。在担心特朗普政府将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之际,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在5月举办的第10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签署了《费尔班克斯宣言》,认识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然而,不久之前,特朗普总统于2017年6月1日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该决定加剧了此前的矛盾,遭到北极共同体的批评。相比之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稳步发展其极地研究能力并不断进行投资,并在2013年获得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身份。中国对该地区的兴趣范围包括科学研究、贸易和运输、渔业、旅游以及发展未来的资源。
2.相比单纯的经济和金融问题,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更有可能受到更多惩罚,并逐渐让人们对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缺乏信心。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被视为环境标准和技术进步的捍卫者,但按照目前的预测,美国在北极发挥的作用将会减弱,特别是如果其不能同意北极共同体及其观察员达成一致的共同目标。虽然目前存有需要解决的重大安全问题,但软实力领域的发展也需要通过更大的研究和人文交流来在该地区建立合法性。俄罗斯和中国一直在多个项目上共同合作。
3.在加强伙伴关系方面,一个进一步讨论的潜在途径是中美全面经济对话。虽然首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的初步结果涉及液化天然气贸易和美国承认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美国必须更全面地思考并将北极问题作为未来议程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国已与冰岛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自从中国与挪威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已于2017年重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尽管中国的北极愿景仍未被阐明,但通过成功地将该愿景与其日益被人们接受的“一带一路”倡议联系起来,该愿景最终将连接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该项目将会对北极的运输、贸易和能源产生影响,所以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所有因素。因此,美国必须明确界定该地区的目标,鼓励更大的合作,并通过支持像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这样的机构来捍卫其在制定环境标准和政策方面的领导地位,实现保护人类健康和全球环境的使命。
4.美国必须在北极保持活跃,以掌握任何领导权力及管理资源开发,同时保护海洋航行和原住民的生计。尽管美国已经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但必须优先考虑环境保护以及与北极有关的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展望未来,芬兰是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的新主席,2017年,中国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对该国一家新生物柴油工厂投资10亿美元。如果美国想要成为“第一”,那么其需要将气候变化规则纳入国家战略,并在商业、研究和政策方面建立统一战线以及与北极共同体开展合作。
澳大利亚智库观点摘要
印度在“一带一路”中感受到压力
Dhruva Jaishankar[53]
原文标题:India Feeling the Heat on Belt and Road
文章框架:新德里列出了一套倡议必须遵循的准则;人们当然有理由对“一带一路”倡议未来的成功表示怀疑;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忧是明确的;相关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缺陷不应该成为印度担忧的理由;尽管印度的资源规模较小,存在商业问题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限制,但印度已经采取了一些重要的、经常被忽视的措施来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已承诺在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群岛开发“基础设施”,并将这些国家与现有的印度-斯里兰卡海上安全合作机制联系在一起;目前至少有三个主要的互联互通倡议特别重要;印度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另一种表现是与其他同样存在此种担忧的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中巴经济走廊代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
观点摘要:
1.2017年5月,当中国在北京主持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被邀请的印度没有出席。为了回应一些质疑,新德里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声明,强调了“增强实体互联互通”的好处,但列出了一套倡议必须遵循的准则。这些准则包括避免“不可持续的债务”、考虑“环境保护”、项目成本评估透明、保证向当地社区转让“技能和技术”,以及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印度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并没有满足这些要求。此后,印度的担忧得到了其他主要国家和企业的部分响应,包括欧盟(EU)、美国和日本。
2.人们当然有理由对“一带一路”倡议未来的成功表示怀疑。承诺和交付之间存在差距。新的投资承诺可能正在减少。中国企业常常在新的运营环境中挣扎。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宠物项目”或地方领导人的选区。中国的倡议有时会导致缅甸、泰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东非的民众抗议(偶尔会出现暴力冲突)。而且,中国政府倾向于许多现有的举措,在受益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持下,往往会抬高其重要性。
3.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忧是明确的:涉及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一系列问题。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穿过印度宣称的领土,对于印度来说这将对其带来威胁。此外,新德里关注的是,巴基斯坦对中国的依赖可以使其成为一个附庸国。由于中国声称对巴基斯坦的稳定负有更大的责任,这使华盛顿有所放心,但新德里认为,中国没有发挥使南亚稳定的作用。
此外,印度的另一个担忧在于“海上丝绸之路”,印度认为许多商业项目可能用于军事目的。吉布提现在是中国首个海外军事设施,瓜达尔港正在发展成为中国的前哨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已经利用卡拉奇和塞舌尔进行补给和加油。此外,也不排除其他国家(从东非到南亚和东南亚)的港口投资逐渐被军事化。斯里兰卡(该国政府承认陷入“巨额债务陷阱”)是将不可持续的中国债务转变为中国对港口控制的最明显例子,尽管斯里兰卡当局向印度保证,这些港口仍将不会用于军事目的。斯里兰卡最近拒绝了一艘中国潜艇停靠在科伦坡的请求,这表明它对印度的担忧很敏感。
4.相关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缺陷不应该成为印度担忧的理由。但国家安全政策必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直接影响了印度的邻国政策、反恐目标、对稳定的亚洲力量平衡的渴望,以及塑造全球机构和规范的能力,这可以说是对印度外交政策最大的挑战。在印度看来,仅从地图上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看起来很像一个套索。那么印度在做些什么呢?印度能够(或应该)直接与中国竞争的这一想法忽略了印度的重要制约因素。首先,印度的资源不足以做出承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印度的4.8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2.4倍);其次,印度的对外投资主要是由私人部门主导的。与大多数美国或欧洲企业一样,印度企业不太可能涉足于无利可图或高风险的海外投资,更不用说从政府那里获得指示(国有能源公司是例外)。最后,印度的基础设施传统上是破旧的,尽管这正在逐渐改变:孟买、德里和海德拉巴的机场现在都是世界级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某些小段的高速公路和桥梁上。印度的城市现在拥有7条地铁线,另外7条正在建设中。港口、炼油厂和大型太阳能发电厂也开始建设。问题在于,这些成功仍然是特例,并由于资金问题受到限制。印度的基础设施公司也过度举债,不愿加快支出,限制了近期的扩展。此外,印度在海外的项目管理记录一直很差。
5.尽管印度的资源规模较小、存在一些商业问题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限制,但印度已经采取了一些重要的、经常被忽视的措施来应对“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重新关注其“邻里优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确保“一带一路”倡议不会危及印度周边国家的安全。这一想法是与较小的邻国建立非互惠性关系。实际上,这意味着要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对“国内发展”(或“集体努力、包容性增长”)的呼吁延伸到邻国。实际上,这需要对印度的邻国给予更多的外交关注。在过去三年里,印度总理对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不丹、缅甸、阿富汗、塞舌尔和毛里求斯进行了多次访问。今天,这些国家政府都致力于深化与印度的关系。另一个因素涉及外国援助。2012年,印度成立了一个援助机构(发展伙伴关系管理处),每年向海外提供约10亿美元的赠款,主要用于南亚和非洲。印度已经开始或完成了一些重要的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倡议,包括阿富汗的一个主要大坝和高速公路、与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的电力传输,以及斯里兰卡的住房项目和铁路。印度还展示了其提供迅速的人道主义援助的能力,包括近年来对斯里兰卡、尼泊尔和马尔代夫的人道主义援助。新德里向其他南亚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并试图重振地区主义。
6.印度特别关注印度洋,从东非到马六甲海峡以及更遥远的地区。印度已承诺在毛里求斯和塞舌尔群岛开发“基础设施”,并将这些国家与现有的印度-斯里兰卡海上安全合作机制联系在一起,这一机制的重点是海上意识。印度已经与塞舌尔群岛长期合作,以监测其专属经济区,并向毛里求斯提供海上巡逻船。此外,如果要在亚洲发挥适当的经济和商业作用,印度必须认真对待区域互联互通,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互联互通。东盟现在是印度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但印度在东南亚的商业影响力仍然很低。印度历来不发达的东北部和安达曼以及尼科巴群岛,阻碍了该地区的商业活动。2015年印度与孟加拉国达成的《土地边界协议》以及对缅甸的开放带来了新机遇。此外,印度-东盟的努力今年得到了重大推动,最终印度邀请东盟10国领导人参加其将于2018年举行的共和国日庆祝活动。
7.目前至少有三个主要的互联互通倡议特别重要,尽管都在努力建设中。一个是印度-缅甸-泰国三边高速公路,从曼尼普尔的莫雷到缅甸-泰国边界的湄索(Mae Sot)。一旦建成,该公路将与一条延伸到越南南部海岸的高速公路连接起来。第二个倡议是加叻丹多模式交通运输项目,将缅甸的实兑连接到印度的米佐拉姆邦,并将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湾连接在一起。这个项目已经延期且预算超支,但正在取得进展。最后,正在探索将钦奈与缅甸的土瓦港(Dawei)联系起来,这一项目是由泰国和日本进行的。这些努力是积极的,但可能还不够,例如,印度和东南亚之间的空中联系,特别是缅甸和越南等国的航空联系仍然很匮乏。但印度-缅甸-泰国三边高速公路、加叻丹多模式交通运输项目和钦奈-土瓦港项目代表了将印度与东南亚联系起来的一些努力,并促进了东南亚的商业再平衡,从而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
8.印度应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另一种表现是与其他同样存在此种担忧的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在安全伙伴关系方面,印度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取得了重大进展。它现在与所有三个国家定期进行海军演习,并参加高级双边和三边(印度-美国-日本以及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对话。这些国家之间在安全问题上的协调程度现已相当可观。印度还以各种方式支持东南亚军队,包括通过对缅甸的技术援助、向越南作战飞行员和潜艇水手提供训练、为新加坡军事演习提供便利设施,以及与印度尼西亚协调海上巡逻。但是,除了安全合作(建立能力、提高互操作性和促进信息交换)之外,印度已经开始与某些国家进行具体的合作。迄今为止,日本的努力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最近推出了一个“亚洲-非洲增长走廊”倡议文件,此前印度和日本首相曾讨论过这一问题。这些措施(缓冲印度邻国在印度洋上的安全竞争、连接东南亚并在安全和基础设施领域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伙伴进行合作)足以解决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担忧吗?可能不会。
9.然而,鉴于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影响微乎其微,中巴经济走廊代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一种可能是,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努力会失败,而该项目甚至可能会使北京和伊斯兰堡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该项目在未来可能会使巴基斯坦演变为国际社会中更负责任的成员。但中巴之间日益增长的政治军事关系,目前看来很可能将进一步加剧与印度的安全竞争。
关注北京,印度与日本双倍下注
Shashank Joshi[54]
原文标题:With An Eye on Beijing, India and Japan Double Down
文章框架:1999年,印度时任外交部部长贾斯万特·辛格(Jaswant Singh)前往东京平息印度在当年进行核试验后所引起的愤怒;随着2012年安倍晋三(Shinzo Abe)和2014年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上台执政,日本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由于美印关系的戏剧性发展,安倍晋三试图扮演一个更重要、更自信的地区角色,而在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各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和性质感到担忧;鉴于双方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同关注,印度与日本于5月启动了“亚非发展走廊”,预计日本的投资将达到2000亿美元;尽管亚洲的安全体系结构在某些方面有所变化,但印日关系确实有很大前景。
观点摘要:
1.1999年,印度时任外交部部长贾斯万特·辛格(Jaswant Singh)访日。时任日本首相小渊惠三(Keizo Obuchi)声称日本和印度的关系基本上都很好。这似乎是无力的称赞。但核问题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印度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将消除这种隐患。但是印度没有签署该条约,这个隐患也很快被消除了。
2.2000年,印度时任国防部长首次访问东京,并宣布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一系列总理级互访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进行,“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于2006年开始,2007年发起“四边倡议”,2008年签署《日印安全合作联合宣言》(日本与印度的关系植根于它们对地区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相似看法),并于2010年启动了“2 +2”外交与国防副部级对话。随着2012年安倍晋三(Shinzo Abe)和2014年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上台执政,日本与印度之间的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2013年,日本向印度提供的武器销售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在长期缺席之后,东京于2014年重返美印“马拉巴海军演习”。此外,印度与美国于2016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用核能合作协议》。
3.在过去10年里,美印两国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美印关系的戏剧性发展,安倍晋三试图扮演一个更重要、更自信的地区角色,而在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各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和性质感到担忧。最近几个月,另外两个因素也发挥了作用,即最近缓和的中印对峙(印度-中国-不丹三国交界处的洞朗地区)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影响,以及对美国外交政策在亚洲和世界的可预测性、可靠性和一致性的更广泛关注,在这一点上,艾略特·科恩(Eliot Cohen)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因此,9月13 ~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纳伦德拉·莫迪家乡古吉拉特邦(Gujarat)作为访问印度的首站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次访问至少达成了15项协议,其中包括计划在两国特定城市之间实施“开放天空”政策以及设立“日印向东行动(Act East)论坛”,旨在推动日本参与印度东北部与中国接壤的敏感地区事务。
4.鉴于双方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同关注,印度与日本于5月启动了“亚非发展走廊”(AAGC),预计日本的投资将达到2000亿美元。印日联合声明没有提及“亚非发展走廊”的名字,但它含糊地承诺将“进一步加速”非洲的互联互通。印度与日本两国政府首脑还强调了所有国家的重要性,即确保以国际立场与负责任的债务融资行为为基础,以开放、透明和非排他性的方式发展和使用互联基础设施,同时确保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法治与环境。他们还重申了“优质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这些基础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发展战略、安全、适应力、社会和环境影响、就业机会以及当地社区能力建设。在印度5月的声明中,这一措辞不仅直接拒绝并攻击了“一带一路”倡议,而且这段话的篇幅是6月美印联合声明的两倍多。
5.设立“日印向东行动(Act East)论坛”的声明是十分有趣的,但目前还不清楚设立该论坛的目的是什么。日本对印度边境国家的投资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2014年首次提出日本参与印度东北部边境建设项目,其中包括2000公里的“战略公路”,2016年,孟加拉国和缅甸的国道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些项目目前仍处于“筹备研究”阶段,尽管与国际协力机构(JICA)的贷款协议已于3月就签署。尽管亚洲的安全体系结构在某些方面有所变化,但印日关系确实有很大前景。
新加坡智库观点摘要
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并不会破坏亚洲气候问题合作
Simon Tay[55]
原文标题:Trump's Paris Letdown Needn't Harm Asia's Climate of Coop⁃eration
文章框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应对气候变化,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并非最完美的,但它是全球第一个促使所有国家做出承诺并为之努力的协定;几周前,在北京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观点摘要:
1.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应对气候变化,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此前,他曾谴责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而对美国来说,《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是由即将离任的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糟糕的协议”。但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一决定从科学角度来看是错误的,也不利于全球合作。更广泛地说,该决定削弱了美国可以继续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并成为可靠合作伙伴这一信念。
2.《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并非最完美的,但它是全球第一个促使所有国家(从中国和美国等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到最小的岛屿国家,只有尼加拉瓜与叙利亚拒绝了这一协定)做出承诺并为之努力的协定。《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被广泛接受的一个原因是,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调整其国际承诺。因此,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目标是成为低碳经济的“绿色”工厂,发展可再生能源,掌握诸如电池和电子汽车等技术专业知识。印度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风能大国。
3.2017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敦促美国遵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并做出切实承诺,即加大对绿色能源的投资,并关停一些高碳、燃煤项目。现在中国不仅有机会,也需要加倍承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领导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在国内采取的措施对其他国家产生积极影响。几周前,北京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旨在推动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将亚洲与欧洲联系在一起。目前仍存在的疑问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否会成为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答案是肯定的。在过去,中国的声誉曾受到指责,指责者称其对基础设施的援助是败坏道德的并对当地社区有害。但从那以后,中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新汉班托特港在斯里兰卡的交易:“一带一路”项目的模板?
Amitendu Palit[56]
原文标题:The New Hambantota Port Deal in Sri Lanka: A Template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jects?
文章框架: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港多年来一直被视为支撑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扩大地缘战略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地点;斯里兰卡政府已与中国就该港口的运营和财务管理重新进行了谈判,以改变港口的风险分担结构,并解决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新汉班托特港协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商业和非商业活动之间的功能分离;中国对港口这些设施的投资将使其获得关键的自然和地理资源,从而使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得以扩大;汉班托特港位于斯里兰卡南端,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汉班托特港新规划中传递出的信息可以看到,在项目开发和规划中,各国将会遭遇挑战,因为它们旨在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整合。
观点摘要:
1.斯里兰卡议会最近批准了有争议的汉班托特港一项新的业务结构。这种结构创造了独立的合资公司来管理港口的商业和非商业活动,并将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公司作为这两种活动的主要合作伙伴。本文研究了该结构是否可以成为中国领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未来项目的模板,虽然该倡议在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资源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地缘战略问题。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港多年来一直被视为支撑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扩大地缘战略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地点。中国投资港口的发展引起了印度战略界的极大关注,印度担忧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其军事资源得以在该港口周围水域进行部署。该港口也因经济原因而受到批评,因为斯里兰卡前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领导的政府表示没有注意到该港口的经济可行性较差。因此,斯里兰卡无法收回成本,而该港口已经沦为一个负债累累的设施,进一步加重了陷入经济困境的斯里兰卡的负担。
2.目前,斯里兰卡政府已与中国就该港口的运营和财务管理重新进行了谈判,以改变港口的风险分担结构,并解决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该港口最初是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大量融资。考虑到港口的低经济使用价值和财政收入的减少,斯里兰卡政府一直在努力偿还债务。根据新协议,该港口的金融结构已经转变为以股权为基础的金融结构,而不是债务。国有的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和斯里兰卡港务局分别以85%和15%的股份组建一个合资公司。这个合资协议的模式是两家公司在经营科伦坡港口码头业务时达成的。股权安排将向汉班托特港注入新资金,中国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向该项目投资逾10亿美元。新公司即汉班托特国际港口集团有限公司(HIPG)将专注于港口的商业运营,以及基础设施和货物装卸的发展。
3.新汉班托特港协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商业和非商业活动之间的功能分离。虽然汉班托特国际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将专注于商业活动,但汉班托特国际港口服务有限责任公司(HIPS)将专注于港口安全、导航、停泊、疏浚、污染控制和其他港口服务。斯里兰卡港口管理局将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主要股权合作伙伴。通过完善这些服务,已经解决了一些与项目相关的问题。首先,通过改变金融风险分担模式,来改变港口不赚钱的现状,以减少斯里兰卡的债务负担。其次,要确保中国不以非经济性(主要是战略性和军事性)目的来利用港口,不将港口的非经济职能转移给公司实体。
4.拟议的业务结构将商业和战略之间的功能分离,分别由中国投资者和当地投资者拥有多数股权的商业实体进行管理,这标志着项目开发过程的开始,这一过程可能会在即将到来的连接性架构中标准化。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连接项目的主要关切之一是,利用即将建设的基础设施可能会扩大中国的地缘战略影响力。中国对这些设施的投资将使其获得关键的自然和地理资源,从而使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得以扩大。斯里兰卡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许多其他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面临的问题。这些国家与斯里兰卡共同面临的关键困境是,若想获得中国的资金,是否就需要在主权战略自主方面做出妥协。
5.新规划的汉班托特港是否能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新项目模型在港口中发挥作用时,才会知道答案。然而,对该港口的“战略”使用仍存在担忧,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该港口位于斯里兰卡南端,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保持对港口的控制权是有利的,尽管汉班托特港不是繁忙的航道纵横交错的斯里兰卡的中心(因此,不能够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但该港口具有地缘战略重要性。中国对这一重要性的认识也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将能在港口附近拥有大片土地用于工业发展。很明显,斯里兰卡担忧中国港口开发商拥有土地使用权,可能会对其国家安全造成损害,这在大规模的公众抗议中体现了出来。
6.目前尚不清楚,新规划中规定的商业和安全职能的分离,是否将确保中国开发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纯粹出于商业目的,而非地缘战略目的。保持商业和战略利益的良性共存将是对港口当局的挑战,并将要求两家新公司在港口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从汉班托特港新规划中传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在项目开发和规划中,各国将会遇到挑战,因为它们旨在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整合。中国主导的这一倡议同时吸引了参与国做出多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如获取资金发展基础设施、避免金融债务和保持战略自主权。在许多其他国家参与其中之前,斯里兰卡已经开始经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选择。这些选择的影响不能孤立地从个别国家的国内政治状况和区域动态中去看待。在南亚,区域动态主要包括: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战略效应感到担忧,以及它在减轻这些战略效应方面所做的努力。斯里兰卡在努力平衡中国与印度关系之间遇到了挑战。这可能仅仅是斯里兰卡的开始,也可能是其他许多国家的开始。
要想使“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中国必须与其他国家协调合作[57]
原文标题:For Belt and Road to Succeed, China Must Work Harmoniously with Other Countries: Shanmugam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古丝绸之路,以及连接亚洲、中东和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基础设施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中国已经获得了惊人的成果,历史上还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之相比;“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符合中国的利益,也需要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的崛起应该是和平的;中国有机会通过“一带一路”和其他地区倡议,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半球经济增长的新经济架构”;即使中国的实力增强,中国也将无法忽视美国的利益;与现有的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合作,符合中国的利益;一个更多极化的世界有多稳定将很难预测,但它将符合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从而维持稳定;新加坡受益于像“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举措,并将继续保持与邻国、中国以及欧洲和美国的良好关系。
观点摘要:
1.“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古丝绸之路,以及连接亚洲、中东和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基础设施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新加坡外交部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Shanmugam)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时表示,该项目大胆、富有想象力、雄心勃勃,并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愿景,即目前是“基础设施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导者”。这位部长表示,中国在投资,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发展关系方面也“非常具有战略意义”,中国企业准备承担风险,并投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2.面对许多对中国及其政治制度的批评,尚穆根先生说,必须承认,中国已经获得了惊人的成果,历史上还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之相比,无论是进步的速度还是从贫困走向繁荣的人口数量。他说:“中国一直在证明其批评者是错的。”并引用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功,这与声称其政治体制不允许创新的说法相反。尚穆根先生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可能使欧亚大陆、中国和东南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然而,他还提醒到,虽然像“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路线可以促进贸易,但也可能会加强极端分子与圣战分子之间的联系。他说,其他国家的个人利益也存在风险。中国将不得不尝试与这些国家合作,并试图符合其利益。这可能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比较容易的部分。他表示,如果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信任赤字,那么与印度、日本甚至亚洲以外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对抗可能会形成,而且美国的影响潜力“不应被低估”。他补充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该倡议对“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都不是最佳选择。没有一个国家(即使是中国)能够在现代世界里独自发展。该倡议需要符合中国的利益,也需要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中国的崛起应该是和平的。
4.尚穆根先生表示,中国有机会通过“一带一路”和其他地区倡议,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半球经济增长的新经济架构”。他补充说,如果能够与“有影响力以及拥有世界经济影响力的国家”共同协作,并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就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
5.在演讲中,尚穆根先生指出,中国可能崛起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他预测,在技术和军事上,中国将在未来20年到30年成为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他说,这也将不可避免地改变中美之间的相对实力。他表示,尽管美国仍有重要的领导地位,但世界超级大国实施单边行动的范围越来越小,特别是在中国拥有强大利益的地区。他补充说,即使中国的实力增强,中国也将无法忽视美国的利益。
6.美国过去25年单方面决定的能力很有可能将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很难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接管美国的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尚穆根先生还表示,与现有的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合作,符合中国的利益。他说,对许多亚洲国家来说,虽然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大多数贸易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仍是美国。在成品出口到美国之前,其作为中间产品进入中国。他说,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他还补充到,为了成功,全球经济需要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中国和美国之间必须没有贸易战”;必须有持续的增长、和平与稳定,这一切都是必要的。
7.一个更多极化的世界有多稳定将很难预测,但它将需要符合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从而维持稳定。据内政部长称,有数据显示,新加坡已经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机会中获益,中国在新加坡的投资占了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他指出,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也占到该地区投资总额的85%。
8.尚穆根表示,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并“积极支持这一增长”,并补充说,自“一带一路”倡议推出以来,新加坡一直对该倡议给予支持。有了新的机会,新加坡就能够(也应该)找到与经济相关的方法。他说:“小国必须不断地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它们的地位。中国、美国、印度将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是可以保证的。世界可以在一瞬间淘汰我们。”他还表示,新加坡受益于像“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举措,并将继续保持与邻国、中国以及欧洲和美国的良好关系。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安全需求
Alessandro Arduino[58]
原文标题: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ecurity Needs
文章框架:2016年5月31日,一个鲜为人知的当地组织信德革命军(SRA)直接挑战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对信德省的控制;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在海上和陆上都有广泛的安全考虑;虽然安全问题在北京并没有引起注意,但解决方案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即提供特殊风险评估、预防措施、保障私人安全的国际公司,也许最重要的是减轻危机;北京的经济影响力正开始在市场上被视为一种强劲力量,而中国的保险业正在开始意识到这个企业生态位的重要性;中国的海外承包公司,特别是那些涉及重工业和建筑业的公司,是从全球互联互通的“新丝绸之路”承诺中获益的“第一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经营任务有一个共同点:高复杂性;与中国海外利益相关的主要风险除金融结构投资外,均被归纳为三个层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危机管理方法植根于政府间的协议;“一带一路”倡议的威胁和相关风险主要集中在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北京已正确认识到中国工人在巴基斯坦面临的安全威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和中国私营企业尚未认识到他们面临的全面威胁;今天,一名新的参与者正在进军全球市场;后冷战时期的安全真空的特点是对私营军事和安保部门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第一波浪潮虽然边缘化,但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面临威胁,中国私营安保公司的作用也将有所增加;没有适当的安全市场知识和经济风险评估能力的中国国有企业很容易选择最廉价的方案。
观点摘要:
1.2016年5月31日,一个鲜为人知的当地组织信德革命军(SRA)直接挑战巴基斯坦中央政府对信德省的控制。通过使用一个简易爆炸装置进行攻击,一名中国工程师及其司机受伤。2016年初,中国铁路公司的三名中国高管与其他外国人在马里首都巴马科的丽笙蓝标酒店遭到恐怖袭击而丧生。群众中的所有中国人都没有得到足够保护,也没有机构适当预警该地区即将面临威胁。在巴马科发生的恐怖袭击中,中国高管成为目标,只是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在信德革命军的攻击中,中国工人是指定的目标,目的是阻止巴基斯坦用自己疲软的经济进一步支持中国经济。北京对伊斯兰堡的支持已经引发了巴卢奇部落地区的公开反对。然而,港口城市卡拉奇被认为是中国工人相对安全的地区。中国对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投资额估计达560亿美元,该走廊是将中亚与瓜达尔港连接起来的“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战略部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中国与60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新兴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努力的产物。当地居民与中国工人之间的对抗,在非洲、中亚和南亚地区并不新鲜,对工作条件和环境退化问题的争议引起了中国对其外商直接投资的担忧。而中国的海外投资总量在过去10年里增加了8倍,中国的大量资金被专用于“一带一路”项目,这是前所未有的。
2.必须解决的一个疏忽是,“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在海上和陆路都有广泛的安全考虑。卡拉奇的袭击表明,在该倡议的经济和安全影响分析中,地方问题得不到重视;所缺少的是评估当地社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对意见。据官方媒体报道,在此次事件中,袭击者留下一个信息,“反对‘崛起的中国帝国主义’”。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中国的公共外交,将该倡议作为复兴古丝绸之路和实现全球互联互通的机会,试图处理或减轻别国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这一努力没有在所有参与该倡议的国家中取得成功,这可能是其他一些冲突产生的先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指出,海外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外交部正在采取预防措施,保障中国海外人员的人身安全。“一带一路”倡议首次遭遇的公开打击,呼吁北京重新考虑接受中国投资的国家是否能够保证中国公民的安全。
3.虽然安全问题在北京并没有引起注意,但解决方案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即提供特殊风险评估、预防措施、保障私人安全的国际公司,也许最重要的是减轻危机。在过去几十年中,两极全球秩序的消亡引发了私营公司的兴起,其将提供军事服务作为核心业务模式的一部分。老雇佣兵现在是承包商,通过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显示自己的能力。今天,新一代的私人承包商从他们舒适的家中出发来执行武装安全任务。通过登录诸如shootersjob.com等网站,他们可以搜索在伊拉克或阿富汗进行的高薪工作,每年的工资高达15万美元。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要求,塑造了现代私营军事和安全公司的形象。自2013年以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安全的需求正在影响私营安保公司(PSC)的市场行情。从西方中心市场向亚洲市场的转变已经开始。具有“中国特色”的私营安保公司和俄罗斯的私营军事公司正在填补美国或英国对手由于缺乏与新客户的政治接触而无法弥补的空白。
4.北京的经济影响力正开始在市场上被视为一种强劲力量,而中国的保险业正在开始意识到这个企业生态位的重要性。传统的静态安全、反恐怖主义以及绑架索赎将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提供重要合作机会,中国保险专家也开始在这一行业中发挥预防作用。进入特殊保险市场的中国保险公司意识到有必要将其业务能力提升到符合国际最佳做法的水平。尤其考虑到保险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小众市场,但由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拓展,该行业已经被证明是高利润的行业。平安和中国太平洋等领先的中国保险公司已经扩大了与英国保险专家的合作。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他们是富有的公民,绑架赎金不仅仅是一个日益引起关注的问题,也是新的市场机遇。在这方面,中国对私人安全的要求需要一套更为复杂的解决方案。中国国有企业需要一套综合服务,其中武装人员只不过是该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迫切需要对中国和美国的私营安保公司应发挥的作用进行更清晰的定义。缺乏制衡措施使得私营安保公司只能在易于开发的灰色地带运作。中国企业刚刚开始认识到,由于诸如经济危机、冲突、内乱、国有化和货币贬值等因素的交织,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风险较高。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商业能力具有公共性质,其倾向于使商业和政治路线模糊化。因此,新兴经济体往往在危机时期过于乐观地依赖于北京对其支持。
5.中国的海外承包公司,特别是那些涉及重工业和建筑业的公司,是从全球互联互通的“新丝绸之路”承诺中获益的“第一人”。中国经济在2011年开始放缓至正常水平,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达成越来越多的施工合同,这些行业即将复兴。北京所提“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推动中国重工业的复苏,还将增加投资者对钢铁厂、混凝土工厂等整体建筑业的信心。经历5年多的商品价格下跌和工业产能过剩,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建设的国有企业开始再次进行投资。自2011年以来,由于政府主导进行投资,重型机械销售量首次有所增加。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对未来合约和收益的承诺,中国挖掘机的整体需求在2016年底飙升了50%。不幸的是,即使到2017年初,国有企业对安全机构的升级也没有任何兴趣。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以及对专业安保服务的支付意愿仍然很低。由于一半以上的“一带一路”项目都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中国的几家中小型企业营业利润率不高,没有能力支付较高的安全费用。
6.“一带一路”倡议包括60多个国家,在当地条件下其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差异。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经营任务有一个共同点:高复杂性。从投资5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CPEC)到投资50亿美元的埃塞俄比亚天然气管道或投资30亿美元的阿富汗艾纳克铜矿,每个项目都包含了几层复杂的金融和技术操作、政治意义和现实安全风险。毫无疑问,更大的复杂性也具有更大的风险。
7.与中国海外利益相关的主要风险除金融结构投资(如债券、股票、基金、期货)外,均被归纳为三个层面:(1)债务(一般债务、第三方债务、雇主债务、环境债务等);(2)建设(商业);(3)政治风险、恐怖主义、绑架和赎金、犯罪风险。这三个层面所示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在雇用私营安保公司方面的反应。尽管能源部门在风险管理和减缓方面已经达到某种成熟程度,但大多数有兴趣在“一带一路”沿线成为积极的利益相关者的中国国有企业和私人公司仍然不清楚这项任务的复杂性。
8.“一带一路”倡议的危机管理方法植根于政府间(G2G)的协议。这种双边方法提供了一种风险评估标准,其对中国与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然而,政府间的方法受到若干限制。最明显的是分裂主义对其中央政府的对抗。其他局限性包括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薄弱环节、文化和宗教障碍以及历史上根深蒂固的未解决争端。由于这些挑战,中国私营安保公司提供准确、持续的安全评估,远景规划,危机预防和缓解等措施的能力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中国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新铁路线(通过中亚将中国与欧洲连接起来)中已经面临着许多危机。这种威胁来自区域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如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边界冲突,加剧了中国工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抗议活动和暴力行为(例如2015年哈萨克斯坦的阿克托盖铜矿事件)。
9.“一带一路”倡议的威胁和相关风险主要集中在中巴经济走廊,北京已正确认识到中国工人在巴基斯坦面临的安全威胁。伊斯兰堡已经承诺将部署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来保护该地区的中国公民,并承诺提供1.5万军事武装人员以支持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以色列对中国工人的袭击事件和沿海城市格瓦尔达尔最近发生的暴力行为反映出,“一带一路”项目缺乏全面、持续的风险评估。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进行的项目评估中,最初的风险分析是强制性的,但监督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如何影响当地社区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的规模和建设速度对已经不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增加了更多压力。理解和管理这种压力是一种挑战,如果要在上述项目中获益,这种挑战就不可忽视。此外,中巴经济走廊的内部挑战也被一系列涉及种族和宗派代理战争的国际摩擦所扩大。印度-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伊朗的争端可能会使中国陷入不利的政治对抗中。分离主义和叛乱是风险评估方法中的主要变量,不仅在巴基斯坦,而且在由“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的几个国家中也是如此。中国基础设施项目在当地社区的涌入破坏了当地权力和财富产生的内在动力,创造了新的赢家和新的输家,同时还面临反华情绪被挑起的危险。从中亚到非洲再到东南亚,由于中国的投资刺激了当地社区的变化,发生了几起暴力对抗事件。
10.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多数国有企业和中国私营企业尚未认识到它们面临的全面威胁。当前中国国有企业在国外进行风险评估时,所需的方法和信息包括首先要了解项目在国有企业经营地区的影响。这一评估是整个国家风险分析的关键部分。大多数时候,疾病、地方争端和车祸会比平常的恐怖袭击波及更多的受害者。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国有企业内部缺乏安全和风险管理,还涉及中国企业对不同风险的认知。然而,中国已更多地意识到绑架或杀害中国公民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媒体后果。
11.今天,一名新的参与者正在进军全球市场。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在2016年上半年达到了51.1亿美元。这笔资金正在影响着市场走向,与美国先前建立的模式不同。如前所述,中国与美国相比,其在全世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目前还没有必要在战区外包物流和基础设施服务。因此,北京的第一个要求是确保对希望在贫穷国家建立合资企业的国有企业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2007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自2014年以来美国和欧盟部队在阿富汗和中东地区的势力再平衡,减少了西方对雇用私营安保公司的需求。
12.后冷战时期的安全真空的特点是对私营军事和安保部门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由中国国有企业牵头执行的“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了对市场的新需求。新的参与者包括一系列承包商,其范围从类似于跨国公司的国际私营安保公司,到越来越多的具有全球野心的中国私营安保公司。对发展成熟的中国私营安保公司的自然选择过程已被“一带一路”倡议的安全要求激发。与此同时,对中国基础设施和海外华人的保护只不过是“中国特色”力量私有化可能成为更大趋势的开始。
13.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第一波浪潮虽然边缘化,但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面临威胁,中国私营安保公司的作用也将有所增加。恐怖主义威胁、刑事勒索、政治暴力和中国国有企业安全预算的增加,已经促成了这种变化。同时,一个更成熟的国内安保部门将会支持中国武力市场实现专业化增长。与私营安保公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中的参与相比,对今天私人安全市场的忽视可能致使人们认为私人安保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减少。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一带一路”倡议在当今全球市场上将对安全的“全球本土化”需求提供众多机会,并要求私营安保公司能够在多个国家进行情报收集、风险分析和危机管理。具有“中国特色”的私营安保公司并不处于下一个战场的前沿,而是要在国家安全保障和维护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之间占据一个利基市场。就像在所有生意中一样,当代武力市场的主要驱动力是利润,因此中国私营安保公司也很有发展潜力。
14.没有适当的安全市场知识和经济风险评估能力的中国国有企业很容易选择最廉价的方案。大多数中国国有企业依然无法鉴别定价的不对称性。专注于安全服务的价格而不是产品质量仍然是争夺狭窄利润空间的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常犯错误。这种情况也由于当前缺乏详细规章制度和绩效监测制度而愈演愈烈。新纪元的军人没有回答几个世纪以来关于非国家参与者如何使用武力这一问题。当中国资产受到的暴力威胁增加(这将使防御性安全和先发制人的攻击之间的界限模糊)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安全性也将遇到同样的问题。同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也可能偏离北京的蓝图。与中央政府长期战略不符的国有企业和中国私人安保公司会引起突发危机。
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是福是祸?
Johan Saravanamuttu[59]
原文标题:Malaysia's East Coast Rail Link:Bane or Gain?
文章框架:随着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ECRL)的实施,马来西亚已经证实了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承诺;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也是“一带一路”倡议(BR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推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即“一带一路”倡议的海上部分相吻合;人们很可能认为,纳吉布总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从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都是很好的外交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和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项目,由于该计划严重依赖于中国的技术、专业知识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的融资,因此马来西亚必然会付出政治代价;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Liow Tiong Lai)在2016年于吉隆坡举行的马来西亚-中国工商界对话中,高度赞赏了“一带一路”倡议。
观点摘要:
1.随着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ECRL)的实施,马来西亚已经证实了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的承诺。然而,涉及中国企业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激增,可能会导致马来西亚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从而削弱其对北京的外交政策影响力。
2.2017年8月9日,东海岸铁路项目正式开工,尽管意义重大,但十分低调,该活动地点布满了中国国旗,中国国务委员王勇出席了开工仪式。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拉扎克(Najib Razak)在他的发言中说,东海岸铁路项目将于2024年完工,这将是该国改变传统规则的创新之举。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也是“一带一路”倡议(BR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岸铁路项目涵盖的路线全长688公里,将把行程时间缩短三分之二,即缩短至不到四小时。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表示,马来西亚可能是中国通往东盟的通道。
3.东海岸铁路项目将耗资550亿林吉特(约875亿元人民币),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提供385亿林吉特(约合59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而其余的165亿林吉特(约合人民币238亿元人民币)则通过伊斯兰债券(sukuk)集资的方式获得。到2030年,东海岸铁路的年货运量预计为5300万吨,旅客量预计每年将达到540万人次,预计运载比重是30%载客,70%货运。在马来西亚大量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东海岸铁路项目是最有意义的发展项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推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即“一带一路”倡议的海上部分相吻合。马来西亚的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被视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4.不管总理或其批评者对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的看法是否正确,但中国在马来西亚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已经成为现实。人们很可能认为,纳吉布总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从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都是很好的外交政策。小国与大国之间的不结盟和对冲政策,涉及相互依存关系的微妙平衡。考虑到中国作为亚太地区超级大国的崛起,小国家或中等国家(马来西亚认为自己是中等国家)为了优化与中国经济的“往来模式”而利用北京方面提供的优势是合乎逻辑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马来西亚这样做是否过于依赖中国,并因此可能会失去其在塑造超级大国的独立外交政策方面的政治影响力。然而,唱反调的人很快就开始指责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的“愚蠢”,认为来自中国的贷款将给马来西亚政府带来无法承受的负担。一名分析师表示,该项目最终可能耗资1000亿林吉特(约合1546.1亿元人民币)。
5.诚然,“一带一路”倡议和东海岸铁路衔接计划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项目,由于该计划严重依赖于中国的技术、专业知识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的融资,因此马来西亚必然会付出政治代价。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合作项目中可以学到一些经验教训。中国援助斯里兰卡政府在汉班托塔(Hambantota)建造大型深水港,这是一个存在金融问题的项目,引发了街头抗议,对腐败的指控,以及对于中国可能将这一港口作为其海军基地的担忧。新的斯里兰卡政府在2017年达成了一项新协议,中国获得该港口70%的股权,并获得该港九十九年独家特许经营权。新的协议可能减少了斯里兰卡的财政负担,但却赋予了中国对于港口的控制权和实际所有权。
6.自2010年启动以来,中国和泰国的高速铁路项目也遇到了阻碍。然而,在2017年6月,一项新的协议被签署,该协议是关于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曼谷-呵叻段,总长252公里,并最终与中国昆明衔接。泰国社会对这个项目的关切包括泰国政府立法允许中国工程师参与此项目、债务负担问题、对森林保护区的严重冲击等。斯里兰卡和泰国的经验表明,慎重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务之急。鉴于中国在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位置,马来西亚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至关重要。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Liow Tiong Lai)是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CA)的主席,在2016年于吉隆坡举行的马来西亚-中国工商界对话中,高度赞赏了“一带一路”倡议。他说,马来西亚可能会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6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键环节。马来西亚政府在其声明和承诺中表示,马来西亚已经对中国做出了太多让步,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更谨慎地进行“押注”。马来西亚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的东南亚国家。纳吉布总理的父亲敦阿卜杜拉·拉扎克(Tun Abdul Razak)于40年前访问了北京,并与毛泽东主席握手。与敦阿卜杜拉·拉扎克的握手预示着马来西亚外交政策的不结盟时代到来。纳吉布与习近平主席的握手会导致其进入一个过度依赖于中国的时代吗?
缅甸政府被呼吁建立“一带一路”特别工作组∗
原文标题:Govt Urged to Establish Belt and Road Taskforce
文章框架:2017年5月,缅甸国家参赞昂山素季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这一倡议在缅甸引起了热烈反响;缅甸战略和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吴泽亚图指出,缅甸并不在“一带一路”倡议最初的蓝图里,但如果没有缅甸的参与,北京的宏伟计划就不完整;仰光市的若开邦民族事务部部长吴梭埃貌表示,中国是缅甸的好邻居;缅甸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从信息交流、先进技术、预防跨国犯罪、消除毒品贩运和打击非法边境贸易等领域获得经济利益;缅甸和外国的企业普遍欢迎对该国基础设施进行的投资,但它们也强调了透明度、公众参与和遵守国际惯例的重要性。
观点摘要:
1.缅甸政府被敦促积极发挥作用,并组建一个特别工作组,以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领导缅甸政府的全国民主联盟的一名顾问强调,政府需要对债务进行审查,而其他国家则表示有必要探索互联互通将如何影响国家的主权和身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发起“一带一路”倡议(BRI),中国针对该倡议投入数十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创建一个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广泛贸易网络。2017年5月,缅甸国家参赞昂山素季(Daw Aung San Suu Kyi)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这一倡议在缅甸引起了热烈反响。领导缅甸全国民主联盟的经济顾问杜涅尔(Sean Tur⁃nell)指出,政府需要审议债务安排,同时强调缅甸通过该倡议能够扩大出口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为缅甸等国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益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这些区域连接起来,贸易成本就会降低,尽管所有这些也有不利的一面,但非常符合缅甸政府扩大出口市场,并使其多样化这一理念。”
2.缅甸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吴泽亚图(U Zeya Thu)指出,缅甸并不在“一带一路”倡议最初的蓝图里,但如果没有缅甸的参与,北京的宏伟计划就不完整。缅甸是这一倡议的核心部分,该国必须参与其中。“但我们必须以一种实现双赢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缅甸必须仔细考虑加入该倡议带来的好处和问题。他说道:“我们不可能在不考虑缅甸国家重点或利益的情况下参与其中。”他认为缅甸的地缘战略优势已经使它成为“亚洲的新十字路口”,并获得了许多国际利益。一位外国专家告诉他,缅甸的东南亚大陆桥尚未建成。这反映出缅甸目前的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而“一带一路”倡议是解决方案之一。但该倡议是否能解决缅甸面临的问题,取决于缅甸的政策制定者如何与中国合作,以及中国将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受益多少。挑战依然存在,但缅甸应该将风险降到最低。一些国际专家一直在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进行比较。马歇尔计划包括美国向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帮助它们在二战后重建经济等内容。他接着说,“这些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的马歇尔计划”。
3.东南亚研究所研究东盟问题的高级研究员廷貌貌谭(Tin Maung Maung Than)表示,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维持政权的稳定。但缅甸的问题在于,内比都不知道其国家会参与此倡议的哪一部分细节。在计算出将从中获益多少之后,中国宣布了这一倡议;缅甸仍然不知道这个国家将如何受益,有多少当地人将被雇佣,以及缅甸的主权将会受到多大影响。缅甸不知道如何衡量主权,也不知道当公路和铁路建成时,主权会受到多大的损害。仰光市的若开邦民族事务部部长吴梭埃貌(U Zaw Aye Maung)表示,中国是缅甸的好邻居。他说:“与此同时,我们要抓住机会,保护缅甸的主权和身份。”
4.缅甸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从信息交流、先进技术、预防跨国犯罪、消除毒品贩运和打击非法边境贸易等领域获得经济利益。全国民主联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U Aye Lwin强调了解决边境非法贸易的必要性。“我们需要在边境地区建立执法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消除非法贸易。”他说:“我们认为,这一倡议可能会解决缅甸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吴泽亚图强调说,政府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来制订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亚洲主导的全球化。这个项目很宏伟。但这个中国主导的项目必须主要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不是缅甸或其他参与者的利益。他说:“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制定战略,向中国展示什么与缅甸的国家利益相关。”
5.据《雅加达环球报》5月24日的报道,在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印度尼西亚试图从中国投资者手中获得价值280亿美元的投资。根据计划与财政部的说法,缅甸没有提出任何类似的计划。计划与财政部常务秘书U Tun Tun Naing表示,当国家参赞去北京时,就表明缅甸愿意加入“游戏”。但政府并未公布其参与细节。他说,“这不仅仅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我们有一系列的领域可以与中国和邻国同时进行合作。因此,中国所提出的倡议不能通过视而不见来实现。我们有一些项目已经在筹备之中,有一些项目正在进行当中,有些已经暂停,但将重新启动,还有一些新项目即将开始。每个项目的决策都取决于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我们如何从中受益。在做关于‘一带一路’项目的决定时,我们将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在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参赞昂山素季强调,由“一带一路”倡议领导的项目应该是国家优先项目的补充,并要考虑当地社区的福利。《缅甸时报》也采访了缅甸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负责人。从中可知,这些企业普遍欢迎“一带一路”倡议对该国基础设施进行的投资,但许多企业也强调了透明度、公众参与和遵守国际惯例的重要性。
瑞士智库观点摘要
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可以促进贸易和包容性增长
Mayra Salazar-Rivera[60]
原文标题:China's Belt and Road Policy Can Foster Trade and Inclusive Growth
文章框架: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依据古丝绸之路,重新划定了国际贸易路线;如果适当执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在反驳保护主义的同时促进包容性增长。
观点摘要:
1.通过使用最新的贸易促进指数(ETI)数据,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贸易促进指数的改善与双边贸易流量的增加有关。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可用性及质量由贸易促进指数衡量)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动力。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双边贸易流量的增加有关。作为主要贸易驱动因素的基础设施似乎反映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有关制定贸易政策的方法和交通连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了解基础设施在提升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个事实反映在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该倡议依据古丝绸之路,重新划定了国际贸易路线。该倡议投资于各类项目(包括铁路、港口、道路、天然气管道等)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预计将改善约60个国家的陆上和海上运输,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30%和世界贸易的35%。
2.中国通过追求“一带一路”倡议,试图追寻这样一条道路——美国在19世纪步入降低贸易成本的道路。罗伯特·劳伦斯(Robert Z.Lawrence)和 弗雷德里克·图希(Fredrick Toohey)在研究这一倡议的范围和挑战时,认为随着英国降低玉米关税、美国经济开放,技术进步和对铁路的投资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笔者认为,为了使中国的倡议取得成功并使其所有参与者受益,就必须要进入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市场。这一倡议的“副作用”与减少贸易壁垒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目的一样重要。中国的软实力在新兴市场可能会有类似的发展诉求。国际研究合作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汇集了俄罗斯、波兰、沙特阿拉伯和新加坡等国家。最后,如果适当执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在反驳保护主义的同时促进包容性增长。
亚太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Syed Munir Khasru[61]
原文标题:The Geopolitical Landscape of Asia Pacific is Changing Dramatic⁃ally
文章框架:习近平主席领导推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和美国总统特朗普放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结果是,许多亚洲国家正在重新定位自己长期以来面向两个国家的政策;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在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友好关系几乎没有希望达成,或者双方需要解决克什米尔和边界争端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亚太地区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战略问题和经济利益。
观点摘要:
1.两个重要事件对亚太地区现有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主席领导推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和美国总统特朗普放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结果是,许多亚洲国家正在重新定位自己长期以来面向两个国家的政策。美国对传统亚洲盟国的含糊承诺,以及资金丰富的中国在基础建设投资方面提供的数十亿美元,有可能扰乱亚洲的正常秩序。特朗普的“美国第一”政策以及习近平主席对中国邻国的“财力雄厚”政策已经使几个美国忠实的盟国重新调整了与美国的联盟关系。最大的转变来自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菲律宾是美国在亚洲值得信赖的盟友之一,但杜特尔特却公开谴责美国,并与中国签署了多项双边条约。
2.中国向菲律宾捐赠了735万美元的武器装备,包括3000多支突击步枪和狙击步枪连同弹药,这些武器可能在棉兰老岛被用来打击激进的武装分子。杜特尔特疏远与美国的关系,可归因于美国正在批评他对毒贩的强硬政策。杜特尔特曾多次表示,他不喜欢美国在其国家的军事存在。相比之下,中国不可能侵犯杜特尔特的强大领导权,也不会就人权问题批评他。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不管怎样,泰国军政府与前奥巴马政府的关系并不是特别融洽;现在中国和泰国正在推行一项价值51.5亿美元的高速铁路项目。泰国军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开销作为刺激经济的长期手段,中国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向其提供了数十亿资金。如果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老挝和柬埔寨都向中国靠拢,那么就有可能扭转东盟国家地缘政治的基本走向。
3.在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友好关系几乎没有希望达成,或者双方需要解决克什米尔和边界争端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南亚两个最大国家之间的竞争破坏了区域合作,南亚仍然是世界上最不统一的区域之一,其国家之间的贸易甚至不到该区域贸易总额(由该区域国家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的贸易构成)的5%。南亚拥有约17亿人口,拥有两个相互敌对的核武器国家;任何一方的任何错误判断或错误估计都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整个地区也是如此。虽然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实际上是一个功能失调的机构,特别是与东盟相比,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抗也阻碍了其他区域和次区域举措,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中巴经济走廊穿过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使得印度拒绝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持怀疑态度。
4.传统的美国盟友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找到了合作的方法,中国继续推行区域贸易机制,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像“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亚太地缘政治格局正在经历调整和二战结束以来没有看到过的改变。随着亚太地区“在未知水域的航行”,其将会测试东盟等“传统”经济联盟的实力,并挑战传统智慧。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盟可能不会再像以前一样遵循同样的轨迹。该地区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所以需要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战略问题和经济利益。复杂的问题需要成熟的理解,在这个时刻,中国似乎比美国人更具优势,因为焦虑的亚洲人在观望事态的发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即事情将永远不会和之前一样了。
中国沿丝绸之路的投资大增[62]
原文标题:Chinese Investment Along the Silk Road is Soaring
文章框架:尽管中国政府为抑制资本外流而打击国内热衷收购的企业集团进行海外并购的行为,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的并购数量仍在大幅增长;中国于2013年发起“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建立一条现代“丝绸之路”;中国政府通过抑制资本外流来支撑人民币,并通过打击举债收购来确保金融稳定,这加大了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获得批准的难度;严苛的审查并未浇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寻找收购目标的热情。
观点摘要:
1.尽管中国政府为抑制资本外流而打击国内热衷收购的企业集团进行海外并购的行为,但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的并购数量仍在大幅增长。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中国企业在6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收购总额达到330亿美元,超过2016年总额的310亿美元。
2.中国于2013年发起“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建立一条现代“丝绸之路”,通过陆上和海上路线将中国与东南亚、巴基斯坦和中亚联系起来,并进一步与中东、欧洲和非洲相连接。在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为这项计划融资1240亿美元,但这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怀疑,它们怀疑该倡议的目的是维护中国的影响力,而不是为了实现北京声称的“共建繁荣”这一愿景。
3.汤森路透数据显示,在中国企业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进行与收购相关的投资大幅增长之际,中国截至8月14日的海外并购规模却较上年同期骤降了42%。报道称,中国政府通过抑制资本外流来支撑人民币,并通过打击举债收购来确保金融稳定,这加大了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获得批准的难度。报道称,中国企业2016年共动用创纪录的2200亿美元收购海外资产,收购对象涵盖从电影制片厂到欧洲足球俱乐部的各种资产。这促使监管机构加强对海外并购的审查。
4.然而,严苛的审查并未浇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寻找收购目标的热情,因为这些投资对企业和中国经济而言都是战略性投资。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熟知公司法与商法的律师兼合伙人希拉里·刘(Hilary Lau)表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时,会把眼光放得很远。”他说:“这些并购也受到相关政策的推动。中资银行和国有基金都会为‘一带一路’相关交易拨出一些专用资金。”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中国今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的交易数量总计有109笔,2016年和2015年分别为175笔和134笔。
瑞典智库观点摘要
在北极地区日益兴起的中俄合作
Camilla T.N.Sørensen; Ekaterina Klimenko[63]
原文标题:Emerging Chinese–Russian Cooperation In The Arctic
文章框架:俄罗斯将中国视为“北方海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首选潜在合作伙伴,并表示“北方海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虽然中俄两国关系不断深化,合作不断加强,但中国与俄罗斯并非联盟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是其最重要的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在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上有着长期的共同利益,因此,中俄两国必须友好相处,合理处理分歧;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表示担忧;中方表示愿意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联系;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主要关注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事宜以及中国与周边地区长期的经济交流问题;中俄两国在北极地区的合作充满了不确定性。
观点摘要:
1.2016年2月,俄罗斯副总理德米崔-罗戈津宣布中国是俄罗斯“北方海路”(NSR)基础设施建设的首选潜在合作伙伴,并表示近期将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举行会谈。罗戈津进一步表示“北方海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将其称作“冷丝绸之路”。许多因素导致俄罗斯转变观念,将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视作“北方海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伙伴。虽然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没有对“北方海路”建设造成直接影响,但是制裁导致俄罗斯经济衰退和石油价格下跌,进而对俄罗斯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算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北方海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2.随着俄罗斯与美国和欧盟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再次强调了2013年提出的“转向亚洲”的外交政策倡议。尽管中俄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俄罗斯在立场和政策上的协调性不断加强,同时两国在一些国际政治和安全问题上也加强了合作,但是中俄不会在国家安全、军事互助和集体防御方面达成明确协议。然而,近年来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扩大和深化并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反应或是思想和利益的短暂交会。中俄两国除了在加强能源资源和贸易投资流动方面的合作有着强烈兴趣外,两国领导人还对当前国际体系的发展和存在的威胁有着越来越相似的看法。中国和俄罗斯对美国的不满不断加深,它们认为美国不尊重中俄两国的合法权利。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与美国经济相关。中国领导人同样重视中美两国之间在维护地区和国际社会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以解决各自面临的国内挑战。傅莹强调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联盟关系,也没有形成反美或反西方联盟。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是其最重要的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在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上有着长期的共同利益。因此,中俄两国必须友好相处,合理处理分歧。中国专家表示,俄罗斯对中国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以及中亚苏联加盟共和国影响力的增强和国家利益的提升存在担忧。为了消除俄罗斯的担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利马峰会上再次表示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进行对接。这将会有助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构建欧亚大陆经济网。现在评判欧亚大陆经济网能否成为现实还为时过早,但现在俄罗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和意愿正在不断增强。中国也已经开始参与到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当中,例如从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速铁路项目。
3.虽然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但两国在北极地区的合作尚未取得较大进展。除了亚马尔半岛的合作之外,中俄企业并没有在北极地区能源开发合作上达成共识。一方面,俄罗斯企业需要并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和贷款;但另一方面,俄罗斯企业又不愿中国在俄罗斯能源项目上发挥过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希望在北极地区能源项目上发挥重要的管理作用。因此,俄罗斯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上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也没能缓解其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危机。中俄两国在提升总体战略伙伴关系上关注点的不同造成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中国主要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获得俄罗斯的能源以确保中国能源供应的安全和多样化。而俄罗斯则主要关注在地缘政治和安全方面加强与中国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例如,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主要关注的是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特别是关注维护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主导作用,而不是经济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关注的是经济事宜以及中国与周边地区长期存在的经济交流问题。中俄两国在北极地区的合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最近,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这将允许俄罗斯再次与西方企业合作开发北极地区。如果事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下去,近年来加强中俄在北极地区合作的进程将会减缓。
中国在波罗的海的矛盾信号
Julian Tucker[64]
原文标题:China's Mixed Message in the Baltic
文章框架:俄罗斯和中国自2012年以来每年都会举行军事演习;“海上联合-2017”演习分为两个阶段;北京一直坚持“不干预政策”,其在波罗的海地区没有任何军事野心;在波罗的海的任何冲突或紧张局势都不符合习近平主席所提“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
观点摘要:
1.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和中国每年都举行年度军事演习,其中包括在政治敏感区域进行演习。今年中俄两国的“海上联合 -2017”演习开始于波罗的海(7月21~28日),主要是在加里宁格勒海岸,该区域对俄罗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后于9月在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进行了一系列演习。
2.正如俄罗斯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此次演习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岸上阶段和海上阶段。演习期间,中国军舰驻扎在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波罗的斯克港。演习任务似乎专注于搜索和救援任务,以及反海盗活动,同时,此次演习也涵盖了实弹射击训练。新华社报道,“在海上演练期间,中俄双方官兵协同完成了副炮对海射击、联合防空、联合登临检查、联合搜救、航行干货补给、联合救援失事船舶6个课目的演练”。中国船只在7月30日前往圣彼得堡参加俄罗斯海军节的庆祝活动。据《人民日报》称,波罗的海演习的目的是加强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3.与莫斯科不同的是,北京一直坚持“不干预政策”,很难想象中国会在波罗的海地区有任何军事野心。中国和波罗的海诸国关系良好,合作不断深化。2016年,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庆祝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25周年,并迫切希望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
4.2016年11月,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峰会(“16+1合作”)通过了所谓的《里加宣言》,该宣言旨在加强“连接中国中部和欧洲东部国家的港口、运输走廊和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合作”。因此,在波罗的海的任何冲突或紧张局势都不符合习近平主席所提“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该倡议强调合作共赢及和平发展。毕竟,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热衷于促进与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的合作,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对芬兰和爱沙尼亚进行了高级别访问。
平衡行动:“16+1”合作框架
Patrycja Pendrakowska[65]
原文标题:A Balancing Act:the“16+1”Cooperation Framework
文章框架:自2012年以来,“16 +1”合作框架成为中国与中东欧(CEE)关系的焦点;“16+1”合作框架内的现行结构是不充分的;在与欧盟的项目合作中,“16+1”合作框架面临一系列挑战;目前还不清楚北京是否将“16+1”合作框架视为一个长期的对话项目,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投资战略。
观点摘要:
1.自2012年以来,“16+1”合作框架成为中国与中东欧(CEE)关系的焦点。然而,这一框架的特点是不对称,给所有参与者带来了挑战。这些不对称与政治文化、贸易失衡和贸易规模以及在交流模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给未来的关系带来了挑战)有关。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更明确的制度结构和决策程序,加强“16+1”合作框架和欧盟之间的协调,扩大关键经济领域,使中东欧国家在中国市场上更公平地竞争。“16+1”合作框架由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华沙提出,包括11个欧盟成员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5个非欧盟国家(黑山共和国、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和中国。该框架旨在加强北京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基础设施和文化合作,并与“一带一路”(BRI)倡议形成协同效应。对于像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这样的小国来说,“16+1”合作框架提供了重要的杠杆和议价能力,而像波兰这样规模较大的地区国家,在制定有关中国的政策上更具灵活性。
2.“16+1”合作框架内的现行结构是不充分的。目前,各种“16+1”协调机制分散在中东欧地区。例如,“16+1”合作框架促进旅游发展的机构设在匈牙利,“16+1”合作框架的招商联系机构设在波兰,而“16+1”合作框架的物流协调中心设在拉脱维亚。以这种方式构建机构是有益的,因为它有助于平衡各个成员之间的影响,但是从纯粹的实际角度来说,没有办事处可以协调所有项目和倡议的信息。此外,这也限制了机构向公众传达信息的能力。应设立这样一个办事处,由国际和跨学科工作组组成,其中包括来自17个国家从事不同领域的专家。这种必要性反映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政治文化之间的不对称性。在中东欧国家中,预计机构将积极和系统地向公众传达信息。
3.在与欧盟的项目合作中,“16+1”合作框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北京与欧盟各成员的双边互动被认为正在破坏欧盟在决策方面的团结。事实上,像德国这样更强大的欧盟成员担心,通过“16+1”合作框架,北京庞大的资本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将阻碍它们在中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利益。一个主要的争论是,一些“16+1”项目与欧盟的项目类似,而且将消除对欧盟成员国基础设施的依赖。例如,旨在连接希腊、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中欧陆海快速通道。巴尔干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的重要项目之一,因为区域战略的重要性。另一个例子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COSCO)收购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作为该地区的积极参与者,中远积极推动中国-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的建设,目的是在欧洲发展南北走廊。这些新建和升级的线路将改变对西欧港口,即德国(汉堡港)和荷兰(鹿特丹港)的依赖。此外,这些项目可能对巴尔干半岛、捷克共和国、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的发展大有裨益。贸易失衡是可能阻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因素。这可以被定义为贸易不对称。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东欧国家在转型经济和私有化方面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因此,中东欧经济体主要是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大型跨国公司较少。
4.目前还不清楚北京是否将“16+1”合作框架视为一个长期的对话项目,或者仅仅是作为一种投资战略。北京的意图是模糊的,特别是如果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欧盟政策、当地状况以及各国对中国雄心勃勃计划的挑战。为了构建合理的结构和代表这个平台的共同利益,应该建立一个“16+1”合作框架中央办公室。因为更强有力的体制框架将为中东欧国家提供更有利的谈判条件。此外,“16+1”合作框架与欧盟的紧张关系显而易见,并产生一种观点,即北京正在破坏欧盟。为了打破这种看法,在欧盟和“16+1”合作框架之间建立更好的对话和项目协调至关重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欧盟的担忧,并确保基础设施项目的任何重大重叠。中东欧国家应该集中精力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如新技术、可再生能源部门,并把握良好的互联互通机会。这样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贸易失衡。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方面,为使“16+1”合作框架取得成功,必须举行讨论会和辩论,以阐明潜在的误解并改进合作。
右翼言论:欧洲民粹主义者对中国的看法
Frank Esparraga[66]
原文标题:Rhetoric of the Right:European Populist's View of China
文章框架:随着经济放缓,中国正在寻求更好的发展,并将自己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中国还创建了进入欧洲的新结构;欧洲可以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很多好处,该倡议已经通过基础设施项目和外国直接投资在欧洲经济中取得了进展;一些右翼政党已经接受了中国,特别是涉及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项目。
观点摘要:
1.随着经济放缓,中国正在寻求更好的发展,并将自己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欧洲之间最大的接触将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欧洲的一些城市和港口将作为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关键通道,比如雅典比雷埃夫斯港和计划连接塞尔维亚与中国的有争议的高速铁路。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在过去几年里增长了77%,到2016年达到了惊人的350亿欧元。
2.中国还创建了进入欧洲的新结构。新的“16+1”合作框架绕过了欧盟(EU),并在中国与其中东欧伙伴之间建立了直接对话。虽然一些人接受了中国主导的宏伟基础设施计划、外国直接投资和“16 +1”合作框架,但另外一些人则持怀疑态度。
3.欧洲可以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很多好处,该倡议已经通过基础设施项目和外国直接投资在欧洲经济中取得了进展。在英国的中法欣克利角核电项目已被中国官员列为“一带一路”项目。即使在席卷欧洲的反全球化浪潮中,“一带一路”倡议仍然是促进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工具。在2017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一带一路”倡议对整个世界都有好处,而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
4.一些右翼政党已经接受了中国,特别是涉及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项目。例如,波兰已批准在华沙外围修建一座大型机场的计划,希望其能成为客运和货运枢纽。在新的法律与公正党领导下,波兰希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并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重要创始成员国。在匈牙利也有类似的情况,在那里,“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该国摆脱对欧洲国家依赖的一种方式。2016年10月,由维克托·欧尔班(Viktor Orban)领导的右翼保守派匈牙利青年党(Fidesz)宣布了“向东开放”政策,并概述了从上海通过俄罗斯将东欧与亚洲市场连接起来的道路网络的潜力。
印度智库观点摘要
在中国更广泛的政策转变中为“一带一路”倡议定位
Zorawar Daulet Singh[67]
原文标题:Loca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 China's Broader Policy Shifts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是更广泛的中国政策重新定位的一部分;21世纪的世界局势发生了戏剧性转变,中国将自身重新定位为亚洲发展的领导者;有些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可以被公开识别,而其他驱动因素则不太明显;大多数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评论都没有涉及地缘政治背景或结构背景;2011年,奥巴马政府雄心勃勃的“重返亚洲”战略加强了中国对威胁的感知;2012年,王缉思等有影响力的学者对太平洋扩张是中国地缘政治崛起的自然路径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新领导班子决定使用的新方法使领导层避免采用低姿态,支持以积极的方法塑造外部环境;“一带一路”倡议被作为一种保护周边国家并与周边国家互动的方法,同时加强形成一种连接亚洲不同地区区域秩序的可能性;一些中国分析家已经相当明确地将“一带一路”倡议定位为中国应对来自美国压力的方法之一;中国无法充分吸收其供给侧的生产能力这一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固有特征;为了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更深层次的动机,我们需要超越产能过剩问题,聚焦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动态;虽然中国国内秩序不会从根本上被打乱,但是全球为中国外化国内矛盾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中国一直以来是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的“搭便车者”,但现在,这一时期已经过去了。
观点摘要:
1.“一带一路”倡议(BRI)是更广泛的中国政策重新定位的一部分,在中国的政策重新定位中,中国领导人面临着一个摇摇欲坠的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带一路”倡议设想从亚洲腹地内部获得战略纵深以抵消来自美日联盟的地缘政治压力,并争取时间以改革国内高度不平衡的政治经济。
2.现已废弃、600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是一个变革性的发展。古丝绸之路使海上强国占据优势地位,大陆通信网络的崩溃改变了世界历史上后续事件的演变。亚洲后期的黯然失色常常被追溯到印度和中国的衰弱期,这一时期,它们与充满活力的西方进行着不平等的较量。随着亚洲重新崛起,并已经准备好将这些国家恢复到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21世纪的世界局势已经戏剧性地发生了转变。中国将自身重新定位为亚洲发展的领导者。中国通过同样的方式(指“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人们的钦佩和敬畏,“一带一路”倡议声称将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经济格局。
3.各国政府和企业提出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中国在该倡议中的动机是什么?有些动机可以被公开识别,而其他驱动因素则不太明显。“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更广泛的政策转变的一种表现,中国领导人面临着一个正在遭到破坏而无法维系的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所带来的挑战和机会。这一倡议产生的背景和时机表明,它的目的是从亚洲腹地内部获得战略纵深以抵消来自美日联盟的地缘政治压力,并争取时间以改革国内高度不平衡的政治经济。“一带一路”倡议应该被理解为是中国2013~2014年外交政策转变的一部分,该政策转变同时强调发展、安全和区域秩序建设。
4.大多数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评论都没有涉及地缘政治背景或结构背景,这些背景使中国领导人选择了以欧亚为中心的地缘战略。这是具有讽刺性的,因为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中国主要进行在海事领域的战略扩张。“一带一路”倡议似乎是中国内部有关地缘战略范畴辩论的高潮,中国的地缘战略旨在抗衡美国在中国外海的地缘政治地位。该倡议使在欧亚大陆以大陆为中心的秩序建设战略成为实施和检验中国思想的首选领域。
5.2011年,巴拉克·奥巴马政府雄心勃勃的“重返亚洲”战略旨在恢复和扩大美国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外围的影响力,这一目标将通过加强在东亚的传统联盟关系,同时建立新的海上合作关系来实现。到了2012年6月,美国政策制定者阐明了亚洲“再平衡”战略,宣布美国打算在西太平洋投入大量的海军力量。这些举动加强了中国对威胁的感知,一些分析家将“重返亚洲”战略视为是美国企图分裂亚洲,建立一个对抗中国的区域联盟。有趣的是,中国最初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反应是“谨慎”的,持“观望”态度。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安全专家史文(Michael Swaine)认为,中国因2012年的领导层换届,不愿提高地区紧张局势(这将使美国从中获利),以及对美国在太平洋野心持久力的不确定,都束缚了中国的“手脚”。甚至中国在外海的外交和军事自信已受到“避免与美国及其前线盟友发生冲突”这一理念的限制。
6.到2012年,王缉思(Wang Jisi)等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一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即太平洋扩张是中国地缘政治崛起的自然路径,他呼吁中国要“超越传统的沿海领土问题”。王缉思认为,基于海事自信的地缘战略将使中国陷入安全困境并冒险轻率地与美国在一个中国力量明显较弱的领域发生冲突。相反,推行“向西战略”将使中国拥有一个未被“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或现有的经济一体化机制”定义的领域。王缉思将他的地缘战略描述为“再平衡”战略而不是放弃东亚,这一“再平衡”战略同时追求海上权力与陆上权力。可以肯定的是,中国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旨在开发中国西部省份,以调整西部省份与较富裕沿海省份之间的发展失衡。
7.在一个重大的外交政策论坛上,整个中国领导层商议建立在未来10年内中国在其周边地区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从本质上讲,新领导班子决定减少对过去方法的使用。这种新方法使领导层避免采用低姿态,支持以积极的方法塑造外部环境。这一新姿态的一个方面是,在主权和领土争端问题上表现出更大决心。另一方面,强调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与周边国家建立一种持久的、互相协调的关系,最终使中国和这些国家受益。
8.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与这种新方法契合的地方:作为一种保护周边国家并与周边国家互动的方法,同时加强形成一种连接亚洲不同地区区域秩序的可能性。在2013年举办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评论道:“维护周边和平稳定是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9.一些中国分析家已经相当明确地将“一带一路”倡议定位为中国应对来自美国压力的方法之一。根据这一观点,该倡议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工程项目,而且是一个意图打破美国试图“扼杀中国”的战略概念。通过直接向欧亚大陆传播中国的地缘经济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避免了与美国发生直接而代价高昂的“冲突碰撞”,并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安全获得了战略纵深。
10.中国无法充分吸收其供给侧的生产能力这一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固有特征。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投资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已被广泛公认为是不可持续的,该模式依靠高收入经济体之间的大量相互进口需求吸收中国的生产。钢铁行业已成为这种产能过剩的象征。当前,中国可以生产12亿吨钢铁,这超过了国内和出口市场需要的50%。在前一段时间内,失衡和产能过剩的积累在中国的“一带一路”策略中扮演了一部分角色。然而,如一位中国高级银行官员最近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案。鉴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每年6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国的净出口增长率不可能上升到足够的程度以吸收国内的产能过剩。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通过痛苦的供给侧改革加以解决,习近平主席已经宣布要进行这种改革。
11.为了理解“一带一路”更深层次的动机,我们需要超越产能过剩问题,聚焦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动态。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的混合经济改革,中国私营资本在此期间的急剧增长,以及中国政治系统内产生的矛盾,都无疑是中国选择和制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驱动因素。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现在代表了混合经济的利益。可以肯定的是,习近平主席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明在中国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里根或撒切尔式的私有化。但是,混合经济的现实现在不能逆转。目前,民营企业的收入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其投资占所有制造业投资的88%。相比之下,国有企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其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5%。
12.在金融危机前的一段时期,即2008年前的高经济增长阶段,中国可以处理这些矛盾,因为人们都在努力赚钱。此外,在2008年后的一段时期,通过国家部门的大规模刺激计划弥补净出口和国内需求减少的措施削弱了中国内部私人资本的相对重要性。习近平主席加强党的建设策略也必须面对非国有经济利益在国内累积的现实。“一带一路”概念是否可以与扩展私人和国有资本积累的目标联系起来,维护国内的基本结构呢?
13.虽然中国国内秩序不会从根本上被打乱,但是,全球为中国外化国内矛盾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中国一直强调,除了国家资本,其一直在寻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刺激中国和非中国私人资本”投资。例如,最近在东南亚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在泰国的钢铁行业以及在印度尼西亚的水电)是由中国私人出资进行建设的。2015年,中国私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额为510亿美元,而国有企业为1570亿美元。2016年,中国的私营企业完成了约600美亿元的海外并购和其他直接投资,如项目融资。
14.总之,国内的失衡以及国家和私人经济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需要一个外部环境来调解和稳定在中国的改革时代已经出现的利益多样性和冲突。在中国国内,这些矛盾可能会爆发,如我们看到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中出现的周期性危机那样。对外开放使中国的一党制得到保护,促进了国家和私人资本之间的合作,同时避免了14世纪后中国闭关自守造成的停滞。
15.中国一直以来是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的“搭便车者”,但现在,这一时期已经过去了。“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全球权力转移产生的结果,也是中国试图主导这种权力转移的尝试,即形成一种可以增强中国的区域和国际地位并维护中国国内稳定的权力转移方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地缘战略(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使该战略具体化)是中国避免在西太平洋与美国发生对抗的一个务实选择。
中美俄在中亚和阿富汗的互动:印度的选择
Nirmala Joshi[68]
原文标题:Russian,Chinese and American Interplay in Central Asia and Afghanistan:Options for India
文章框架:中亚和阿富汗成为地缘政治的中心;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在这一地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合作;为实现其全球愿景,中国于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随着中国在中亚和阿富汗的利益不断增加,维护地区稳定成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重点;中国愿与俄罗斯合作维护中亚稳定,避免该地区成为大国之间的竞技场;无论对于欧亚经济联盟还是“一带一路”倡议而言,中亚都是至关重要的;中亚国家会对中美俄三国的国家倡议带来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提出的倡议,关于这一倡议的细节仍有待确认。
观点摘要:
1.地缘政治重心正在向广袤的亚洲大陆转移。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中亚甚至阿富汗正成为地缘政治的中心。据政治家和观察人士预测,谁能够在地缘政治中心地带施加影响力,谁就掌握了全球事务的主导权。中亚地区有着大量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一直以来,该地区都饱受恐怖主义和暴力极端主义的影响。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在这一地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合作。尽管俄罗斯在这一地区有着历史性利益,但中国正在该地区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中亚各国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它们决定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2015年7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亚国家,承诺印度将为中亚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为实现其全球愿景,中国于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2017年5月14~15日,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各国的29位领导人和50多个高级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峰会。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渴望获得全球大国地位的梦想。如今,中国政策的重点主要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而印度没有参与到这一倡议当中。在过去15年中,中国的利益已经从周边地区扩展到全球。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的启动,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利益也大幅增加。此外,中国在阿富汗的经济利益也不断扩大。鉴于此,维护中亚和阿富汗的稳定及安全就成为中国的战略重点。经济发展可以确保地区局势稳定。中国在这一地区所实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维护地区稳定,防止中亚成为大国的竞技场。在这一方面,中国希望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3.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竞争也正在变得日益明显。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罗斯一直希望获得大国地位。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EEU)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体现了这一愿景。中国的互联互通旗舰项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一带一路”倡议)无疑会对地缘政治造成很大影响,而“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是次要的。无论对于欧亚经济联盟还是“一带一路”倡议而言,中亚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两个倡议在中亚地区有着很大的利益重叠。阿富汗毗邻中亚地区,其地理位置优势也为美国监督俄罗斯和中国的发展动态提供了便利。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重启“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目的是将中亚与南亚连接起来。中亚国家也是中美俄三国互动的重要参与者。中亚国家会对中美俄三国的国家倡议带来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提出的倡议,关于这一倡议的细节仍有待确认。
洞朗大局:亚洲和世界都不以中国为中心
Shyam Saran[69]
原文标题:Doklam's Big Picture:Neither Asia nor the World is China-Centric
文章框架: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运用了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和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策略;“一带一路”倡议还寻求促进中国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贸易和运输线路中心这一概念的发展。
观点摘要:
1.在当今中国的战略思维中,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和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的观点如同中国古代战略家孙子(Sun Zi)著作中的概念一样清晰可辨。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运用了麦金德和马汉的策略:“一带”旨在保护欧亚大陆,对欧亚大陆的统治将给予一个国家全球霸权地位,这是由麦金德在1904年提出的;“一路”横跨海洋,根据19世纪末马汉的观点,对海洋的支配地位对一个追求霸权的国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2.“一带一路”倡议还寻求促进一个概念的发展,即中国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贸易和运输线路中心,辐射整个中亚地区,并远隔重洋到达东南亚、欧洲沿海地区乃至非洲东部海岸。在欧洲帝国主义出现之前,中国跟许多国家一样,参与了古代商队和航线网络的建立。其他大贸易国家包括古希腊、波斯以及后来的阿拉伯。丝绸之路贸易的大部分掌控在古索格代亚纳(古波斯)人手中,这些人居住在从东部印度和西部波斯通向中国西部的绿洲中。
东盟的中心地位与海上争端
Brig Vinod Anand[70]
原文标题:ASEAN's Centrality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文章框架:2017年6月,中国出版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白皮书;中国已逐步和非常巧妙地改变其在领土主权问题和原则以及遵循国际规范方面的立场;虽然特朗普总统已经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但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战略方针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东盟虽然在定期举行的年度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上谈到了东盟的重要性,但中国已经能够把东盟的经济刺激措施和发展项目区分开来,包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观点摘要:
1.2017年6月,中国出版了《“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白皮书。该设想的起点是中国海域沿岸,对该地区有重要影响。虽然全文描述了蓝色经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利益,但本文的重点围绕着促进“海洋共同安全观”展开。虽然这篇文章谈到了加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海上合作,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在非传统安全的掩护下,中国将扩大其硬实力投射能力。新的海事愿景要求维护现有的国际海洋秩序。除了环境问题外,这些活动也对海事领域的经济利益和民事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在中国海域的渔民遭遇一系列攻击,没有任何系统保存记录以用于调查,也没有任何处理此类事件的既定程序。这是东盟维护其中心地位并制定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领域。
2.中国已逐步和非常巧妙地改变其在领土主权问题和原则以及遵循国际规范方面的立场。而在中国2017年1月发表的《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中,它宣布坚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其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商法确定,包括“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17年5月发表的联合公报或2017年6月发表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完全没有提及“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3.虽然特朗普总统宣布美国已经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战略方针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与东盟和东亚国家的双边方略仍然存在,并因为中国的自信和其对周边国家的民族统一主义政策而变得强大。
4.东盟虽然在定期举行的年度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上谈到了东盟的重要性,但中国已经能够把东盟的经济刺激措施和发展项目区分开来,包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柬埔寨和老挝依然坚定地站在中国的阵营里,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对中国邻近海域的争议性问题采取相对中立的态度。不过,鉴于中国向柬埔寨提供贷款的性质,柬埔寨也可能出现债务危机。尽管菲律宾在与中国的黄岩岛争端仲裁案中获得了胜利,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却选择忽视常设仲裁法庭的调查结果,以讨好中国。杜特尔特在2017年5月中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东盟一体化的补充。印度尼西亚也热衷于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利益,但也希望向日本和美国提供此类项目,因为这些国家对该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中国标志着地缘战略目标的转变
Vidya Sagar Reddy[71]
原文标题:China Signals a Shift in Geostrategic Goal
文章框架:新加坡、韩国、美国、英国、德国和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中心都派出了部长级代表团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而印度则拒绝出席,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损害了其自身的“核心利益”;伊朗正面临西方国家对其核武器计划的制裁,其在叙利亚问题上坚决支持阿萨德政权,并允许俄罗斯军队在其领土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中国可以通过其“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实力使欧亚国家参与到上海合作组织中。
观点摘要:
1.2017年,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但未能取得习近平主席预期的结果。新加坡、韩国、美国、英国、德国和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中心都派出了部长级代表团,而印度则拒绝出席,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损害了其自身的“核心利益”。印度已经强调其不参加的原因是,得不到对于项目透明度、共同所有权和可持续性的保证。
2.伊朗正面临西方国家对其核武器计划的制裁,其在叙利亚问题上坚决支持阿萨德政权,并允许俄罗斯军队在其领土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俄罗斯一架军用飞机被土耳其击落后,两国关系已经恶化,但未遂军事政变后,土俄两国就尽快恢复双边关系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维持了土俄关系的正常状态。除了俄罗斯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提议,土耳其还对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感兴趣。伊朗和土耳其都是上海合作组织(SCO)的潜在成员。这两个国家的加入将完成对欧亚大陆的包围,这是地缘政治的本质。
3.然而,如果中国的资源被整合进一个拥有先进军事能力的单一政治组织,中国仍有可能主宰欧亚大陆。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成立的,但现在还包括4个中亚国家,这些国家曾属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Soviet Republics)。中国可以通过其“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实力使欧亚国家参与到上海合作组织中。
斯里兰卡:利用地缘政治
Asanga Abeyagoonasekera[72]
原文标题:Sri Lanka:Leveraging the Politics of Geography
文章框架: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BRI)后,斯里兰卡于2017年5月与中国签署了该倡议的重要战略项目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来自中国外交政策学者王缉思提出的“西进”战略构想,该构想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早期的思想源泉;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中心地带的斯里兰卡是连接东西海岸的纽带,斯里兰卡人民应该从国家参与这一倡议中获益。
观点摘要:
1.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BRI)后,斯里兰卡于2017年5月与中国签署了该倡议的重要战略项目之一。该协议是将汉班托特港股权出售给一家中国公司,而该公司会独家获得港口九十九年的特许经营权。根据习近平主席的说法,“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纪项目。这个价值万亿美元的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来整合欧亚大陆。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发起的最雄心勃勃的计划。一个世纪前,英国地缘政治思想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认为,任何能够控制欧亚大陆腹地的国家都将控制世界。
2.随着华盛顿抛出“重返亚洲”论调,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具有争议,已日益呈现“零和格局”。根据中国外交政策学者王缉思(Wang Jisi)的说法,随着华盛顿“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中国必须避免与美国出现正面交锋。相反,它应该填补美国从中东撤出后所留下的空白。这样做,中国能够影响到不受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或之前就已存在经济一体化机制的地区。“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来自中国外交政策学者王缉思提出的“西进”战略构想,该构想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早期的思想源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到2030年,美国将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将在众多国家中处于有利地位,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一。
3.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中心地带的斯里兰卡是连接东西海岸的纽带。斯里兰卡人民应该从国家参与这一倡议中获益,重要的一点是,这方面的所有战略项目都是经过仔细审查的。中国是斯里兰卡第二大贸易伙伴,超过美国,仅次于印度。中国-斯里兰卡双边贸易额超过了30亿美元。这一立场随着中国经济区和汉班托塔港的全面运作发生了显著变化。到2025年,由于对汉班托塔港的巨额投资,中国将成为斯里兰卡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尽管全球霸主美国正在加强与地区霸主印度的关系,但其他南亚国家正在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以抗衡这一局面。印度的作用和中国在印度洋的愿景仍然是学者们讨论的话题。正如中国担心美国一样,印度也担心受到中国的包围和孤立。
中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设在吉布提
Neha Sinha[73]
原文标题:China's First Overseas Military Base in Djibouti
文章框架:作为国防政策的一部分,中国已扩大其在非洲大陆的军事关系;吉布提位于印度洋西北边缘,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长期立足战略的核心;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加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使其有必要利用本国军队保护自身利益。
观点摘要:
1.近年来,作为国防政策的一部分,中国已扩大其在非洲大陆的军事关系。2017年7月11日,两艘中国海军军舰离开湛江港,搭载军事人员一起横跨印度洋。中国派出部队前往吉布提(其是东非的一个小国),并于2017年8月1日在这里正式设立其首个海外军事基地。联合国非洲维和特派团大约有2500名中国战备士兵和警察,该特派团的规模是苏丹南部最大的。自2008年以来,中国也是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因为中国有意在非洲大陆长期立足。
2.吉布提位于印度洋西北边缘,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长期立足战略的核心。在这里建立海军基地代表“第一条珍珠链”在连接中国与西亚的沿海航线展开。这在很多方面都有助于中国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海上基础设施网络,旨在确保其贸易路线,确保中国原材料和能源船舶的正常流通,以及其转型产品通过亚丁湾回到欧洲。非洲约有一百万中国公民,其中大部分受雇于中国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在非洲投入的安全项目是中国国防政策更广泛转型的产物。
3.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加上其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其有必要利用本国军队保护自身利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一组成部分,是通过陆地和海上通道将中国与欧洲和非洲连接起来的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一带一路”倡议表面上是一项经济举措,实际上其还具有固有的军事部分,即旨在保护海上航道的吉布提海外基地的建立,该基地是中国支持其海军在印度洋区域进行活动的海外基地。吉布提基地的建立,无论是为了补充其在非洲海岸附近开展的反海盗行动,还是部署其空中和海上力量以进行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都是外交政策战略性的转变。随着中国渴望成为全球力量,挑战现有的世界秩序,拥有军舰和远程战略飞机的永久性海外基地展现了中国的外交实力。建立这一基地表明,中国是能够维护全球利益的重要力量。
与中国实现新平衡:亚洲邻国的同时崛起并非史无前例
Mukul Sanwal[74]
原文标题:A New Equilibrium with China:Near Simultaneous Rise of Neighbours is not Unprecedented in Asia
文章框架:全球趋势支持印度和中国建立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伙伴关系,这样的框架也最适合解决边界问题;2017年5月,特朗普总统派高级代表团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亚洲与西方国家,以带动区域发展和推动互联互通为关键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印度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提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而不是远离该倡议。
观点摘要:
1.全球趋势支持印度和中国建立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伙伴关系,这样的框架也最适合解决边界问题。自2008年以来,由印度推动的印度洋海军论坛,是中印两国海军继续在印度洋开展海上安全合作的一个范例,尽管两国军队之间出现了洞朗对峙。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其在印度的投资正在不断增加。在伙伴关系中,亚洲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很快超过七国集团(G7),从而拥有在亚洲制定新规则的能力。到2050年,美国、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经济的三大巨头。重新崛起的亚洲将会从共同市场中获得更多收益,而衰落的西方国家则会从亚洲大陆的安全力量平衡中受益。
2.2016年,奥巴马政府未能加入由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但在2017年5月,特朗普总统派高级代表团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意识到这并不是由美国主导的。特朗普还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他的贸易政策声明明确表示,“这些(新)目标可以通过双边谈判而不是多边谈判来实现”。作为回应,欧盟和日本达成了一项没有美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在中印支持下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成员也不包括美国。这对于美国的首要地位是一个挑战。
3.在这个多极世界中,各国影响力正日益增强,更多的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军事力量的提升。全球三分之一的经济活动涉及跨境流动。那些在全球网络中联系更紧密的国家,可以预计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将高出最不联通国家4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存在疑虑,但在亚洲与西方国家,以带动区域发展和推动互联互通为关键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4.印度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提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而不是远离该倡议。印度可以与中国合作,将“一带一路”倡议中新疆喀什噶尔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的范围扩大至伊朗恰赫巴哈尔,承认领土争端,并回避主权问题。鉴于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伙伴关系的热忱,印度应该“向东行动”,而不是向西,因为该倡议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项目以及印度在非洲的互联互通倡议交织在一起。对于印度来说,未来是极具挑战性的。
印度尼西亚智库观点摘要
纳德·哈比比(Nader Habibi)谈到中东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作用[75]
原文标题:Nader Habibi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Middle East in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亚洲的头条新闻,亚洲、非洲甚至欧洲国家就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其中能够保证本区域获益表达了意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早些时候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中展示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战略;纳德·哈比比教授介绍说,鉴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目前其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形势,需要探讨中东是否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亚洲国家成为中东和北非国家更重要的经济伙伴有如下几个原因;虽然双方似乎正在从它们的关系中受益,但挑战仍然存在。
观点摘要:
1.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亚洲的头条新闻,亚洲、非洲甚至欧洲国家就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其中能够保证本区域获益表达了意见。然而,中东这个地区似乎是这些联系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8月10日,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所(ERIA)学者与纳德·哈比比(Nader Habibi)教授和布兰迪斯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的亨利·利尔(Henri J.Leir)教授进行了探讨。东盟和东亚经济研究所的首席运营官小林出(Izuru Kobayashi)在开幕词中表示,其想要了解哈比比教授对中东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特别是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其中对经济关系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
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早些时候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中展示了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战略。习近平主席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事情是抓住机遇,共同面对挑战,制定经济全球化的正确道路。几个月后,中国主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以讨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改善陆上路线和海上航线,建立更加高效的全球基础设施网络,将中国与非洲、欧洲及其他国家联系起来。
3.哈比比教授介绍说,根据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目前其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形势,需要探讨中东是否准备加入“一带一路”。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见解,其中包括加拿大驻东盟大使玛丽-路易斯·汉南(H.E.Marie⁃Louise Hannan)的观点。在哈比比教授发表演讲之前,他赞扬了加拿大在当今世界的立场和政策。然后他详细阐述了中国对中东的兴趣,其中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和投资机会,特别是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贸易;陆路运输替代品;以及中东和北非(MENA)地区作为进入欧洲和非洲物流和运输路线必经地的作用。他还研究了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的历史,包括2014年签署的《中阿全面战略合作五年规划》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中立政策(该政策是针对中东国家制定的)。
4.亚洲国家成为中东和北非国家更重要的经济伙伴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亚洲国家的工业化增长,亚洲的石油需求强劲,这对下滑的美国和欧盟国家石油需求进行了补充,因为美国能源业选择自给自足,欧盟国家将能源结构调整为可再生能源。其次,中东和北非对亚洲地缘政治问题的中立感到高兴。最后,双方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双边投资关系,即中国向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上游地区进行投资,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则增加了向中国石化下游产业的投资。哈比比教授还指出,如果中东和北非决定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那么它们将从购买中国的廉价出口产品中获益。
5.虽然双方似乎正在从它们的关系中受益,但挑战仍然存在。据哈比比教授介绍,“一带一路”倡议向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扩张可能会导致美国紧张,增加波斯湾军事对抗的风险以及破坏该地区贸易等挑战的出现。哈比比教授回答了关于中东是否准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主要问题。他表示,中东和北非可能还没有准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然而,许多中东和北非国家有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因为该项目被认为是对双方有利的。而且,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财政和技术援助是重要的。在他看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后果依然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如此,由于多重冲突将影响倡议的进展,所以外国势力的干预将导致中国在地缘政治方面更为活跃。
巴基斯坦智库观点摘要
中巴经济走廊是实现区域互联互通的工具
Muhammad Munir[76]
原文标题:CPEC as a Mean to Regional Connectivity
文章框架:为了在未来几十年里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势头,亚洲国家需要继续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以及一体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跨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的关键,该走廊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中巴经济走廊的某些项目在计划和初步执行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仍不能对此感到自满;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共赢项目,该项目不仅会让中国和巴基斯坦获益,也会让整个地区获益;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中国通往世界其他地区的距离将会大幅缩短;对于面临着严峻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巴基斯坦来说,中巴经济走廊将会为其经济稳定提供绝佳的机会,同时有利于改善巴基斯坦与邻国间的关系,使瓜达尔成为该地区的贸易和经济枢纽;中巴经济走廊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将有助于加强中巴两国间的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中巴经济走廊通过联系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发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催化剂作用。
观点摘要:
1.推动亚洲经济崛起背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该地区致力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区域连通性水平的提升。这为该地区开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带来了便利。为了在未来几十年里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势头,亚洲国家需要继续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以及一体化水平,特别是要加强跨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亚洲区域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将会为该地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也会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有助于缩小国家间和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进而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提高竞争力、生产率和环境可持续性,为经济增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从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区域互联互通与共同发展的愿景有关。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同样秉持着实现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实施新的能源资源项目以及建设瓜达尔港都是中巴经济走廊的组成部分。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的关键。该走廊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这是中国、巴基斯坦和整个地区实现合作共赢的独特模式。中巴经济走廊在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投资机遇多样化、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农业合作、旅游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人文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实现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2.中巴经济走廊的某些项目在计划和初步执行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仍不能对此感到自满。历时15年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计划将分为4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截至2018年。到2018年早期项目将会完成。第二阶段截至2020年。截至2025年,第三阶段的中期项目将会完成。第四阶段的长期项目将会于2030年之前完成。中巴经济走廊共有四大支柱性工程,包括瓜达尔港建设、能源项目、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工业园区建设。瓜达尔港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门户。它为巴基斯坦与中国西部地区、中亚、波斯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东非和印度西北部提供了贸易联系。瓜达尔港的建成和投入运营将会为当地带来巨大改变,将在未来8~10年里创造200万个就业岗位。根据瓜达尔港开发机构的预测,在未来30年内将有170万经济移民涌入瓜达尔。海湾国家石油出口的60%运往中国,运输距离为16000公里,瓜达尔港建成后,这一距离将会缩短至2500公里,运输将会更加安全,运输成本也将会降低80%。瓜达尔港预计每年将会运输1900万吨原油,在港口经过精炼处理后通过瓜达尔-喀什运输管道运往中国。在中国的资助下,巴基斯坦正在瓜达尔修建新的国际机场。截至2017年5月,机场建设进度已经完成40%,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机场将会全面建成。瓜达尔还将建立一个液化天然气终端、一个海水处理厂、一家新的拥有300个床位的医院,以及沿瓜达尔东湾的高速公路项目。这些项目的预估成本为8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向巴基斯坦提供无息贷款。2016年1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同意为瓜达尔港城市总体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提供资金支持,旨在将瓜达尔建成一个区域性枢纽城市。中国为该项研究提供410万美元的资金,该研究预计在一年内完成。该项研究将会确定瓜达尔相较于其他地区港口城市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也会提出促进贸易、旅游、社区参与、公私合作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和全国性战略。
3.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共赢项目。该项目不仅会让中国和巴基斯坦获益,也会让整个地区获益。对于中国来说,该走廊将会增加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路线。瓜达尔-新疆贸易路线将会替代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运输路线,降低运输成本和缩短时间,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此外,在中巴经济走廊运营之后,中国将会为本国生产的商品在中亚、中东以及非洲找到新市场。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经济活动也会相应增加,有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巴经济走廊还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外汇储备结构,为中国企业创造投资机会,创建中国内陆地区与印度洋之间新的纽带。中巴经济走廊建成后,中国通往世界其他地区的距离将会大幅缩短。例如,中国西部地区到欧洲之间的距离将会缩短50%,运输成本相应降低50% ~65%,运输时间将会减少50%。中国西部地区到中东地区的距离将会缩短80%,运输成本将会降低75%,运输时间将会减少85%。对于面临着严峻经济和政治挑战的巴基斯坦来说,中巴经济走廊将会为其经济稳定提供绝佳的机会,同时有利于改善巴基斯坦与邻国间的关系,使瓜达尔成为该地区的贸易和经济枢纽。此外,中巴经济走廊包括公路建设、铁路建设、能源管道建设、瓜达尔国际机场建设,这些都是巴基斯坦的新资产。中巴经济走廊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将有助于加强中巴两国间的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通过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和巴基斯坦将有机会开展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打击海盗。这有助于实现整个地区的权力平衡。
4.中巴经济走廊通过联系南亚、中亚和西亚地区发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催化剂作用。内陆国家阿富汗将会成为这一项目的主要受益者。中巴经济走廊东西部的对接将会使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实现互联互通。中亚国家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和巴基斯坦都希望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紧密联系。对于中亚国家来说,它们都希望实现能源运输管道多元化,而中巴经济走廊能够实现中亚国家的这一愿景。通过瓜达尔港,中亚国家的自然资源和货物能够顺利出口到中东和欧洲国家。中巴铁路建成后,塔吉克斯坦将能够直接进入印度洋市场。通过中巴经济走廊,中亚国家也能够进入世界市场,并从中获益。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四方交通运输协定的恢复为区域连通带来了新动力,并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中巴经济走廊的潜力。当前,中国、巴基斯坦、伊朗的三边合作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中巴经济走廊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中巴经济走廊能够为阿富汗和印度之间的贸易敞开大门。
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关系的关键
Muhammad Munir[77]
原文标题:CCPEC as a Linchpin of China-Pakistan relations
文章框架: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一个独特的大型项目,不仅在巴基斯坦和中国,而且在整个地区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设想“一带一路”倡议的试点项目,该倡议包括6条国际经济走廊;《2016~2017年巴基斯坦经济调查》第17章强调了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稳步崛起,与巴基斯坦的利益汇合在一起,使中巴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多个维度;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预计,由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发展,基础设施缺口可能会因加大对交通和电力的投资而减少,预计未来两年巴基斯坦的经济将增长5%;中巴经济走廊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在加速。
观点摘要:
1.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一个独特的大型项目,不仅在巴基斯坦和中国,而且在整个地区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5月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宣布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这一构想,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该走廊对巩固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当前,随着地区和全球形势的变化,中巴关系的紧密性日益增强。2015年4月20日,巴基斯坦和中国签署了一份关于开展中巴经济走廊工作的协议,最初的投资额为456亿美元,今天已经达到620亿美元。在中巴经济走廊中,各种项目的进展十分重要,如瓜达尔港的发展、能源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工业合作等。2017年6月,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临时代办赵立坚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中表现最好的项目之一。他指出,中巴经济走廊中价值185亿美元的19个早期项目正在顺利进行。
2.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关系未来发展的关键。这个项目非常重要,中国已经把该走廊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当中。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设想“一带一路”倡议的试点项目,该倡议包括6条国际经济走廊,即:(1)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又称第二欧亚大陆桥;(2)中蒙俄经济走廊;(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4)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5)中巴经济走廊;和(6)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试点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成功将对其他5条走廊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3.《2016~2017年巴基斯坦经济调查》第17章强调了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和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调查报告指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长期的合作愿景,双方领导层都想实现区域内全面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和平与繁荣。”研究表明,这一走廊将实质性地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预计中巴经济走廊将通过提高竞争力来加速城市化进程,吸引本地和外国直接投资。中国产业的转移将带来可能的知识溢出和技术进步。预计中巴经济走廊将解决贫困问题,给整个区域的人民带来希望和更好的生活水平。从短期来看,由于进口机器和设备,贸易逆差预计将增加。然而,从长远来看,进口替代和扩大出口的措施将改善经常账户余额。因此,长期来看,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下,国际收支状况也会有所改善。
4.巴基斯坦国防大学的战略分析研究所于2017年8月23日组织了一场非常有用的“中巴关系:超越中巴经济走廊”的主题研讨会。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发言人强调,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关系的关键。有人指出,将这一旗舰项目孤立于两国之间的全面关系之外将是一种错觉。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稳步崛起,与巴基斯坦的利益汇合在一起,使中巴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多个维度。中国一直赞赏巴基斯坦在反恐方面发挥的作用。最近美国对巴基斯坦施压,要求其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做得更多,中国的反应是恰当的,因为它为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的作用进行了辩护。此外,中国还呼吁美国重视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重要地位,尊重巴基斯坦的主权和安全关切。战略分析研究所主任萨姆雷兹少将在他的致辞中强调了这次研讨会的重要性。他表示,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探讨巴基斯坦和中国相互促进与发展的途径。他说,两国已经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中巴经济走廊是这方面的主要发展。他认为,现在是采取客观方法加强两国经济和战略合作的恰当时机。
5.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临时代办赵立坚就“‘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是关键”作了介绍。他强调了中巴经济走廊的三个重要方面:首先是“一带一路”倡议,其次是中巴关系,最后是该地区的全球化进程。他指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试点项目,在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得到了特别关注。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关系的关键,将为巴基斯坦提供巨大的经济机遇。与此同时,他明确表示,在两国经济关系中,中巴经济走廊并不是一切。除了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外,中国还开展了另外300个项目。他补充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双赢的项目,将造福两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预计,由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发展,基础设施缺口可能会因加大对交通和电力的投资而减少,预计未来两年巴基斯坦的经济将增长5%。
6.此外,赵立坚还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在其他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在加速。中国向大约5000名巴基斯坦学生提供奖学金。他指出,大约有22000名巴基斯坦学生在中国学习。他表示,中巴经济走廊将在促进发展中国家资本和技术流动的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化有了一种新趋势,即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中国工业将在非洲、东南亚和南亚创造8500万个就业岗位。赵立坚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将为巴基斯坦的工业化提供基础。他补充说,早期19个项目(主要是能源项目)的进展相当不错。在19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已经完成,另外11个项目的建设也即将完成。
7.有这样的前景和潜力,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媒体对中巴经济走廊有如此多的批评。人们担心,这将不会是双赢的合作,中国企业将获得比巴基斯坦更多的好处,这将对巴基斯坦的当地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游戏”已经结束。有人可能认为,在执行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方面存在一些挑战,但媒体对这些挑战的估计是不准确的,而且大多被夸大了。中国专家认为,巴基斯坦的精英阶层不赞成中巴经济走廊,是因为受到了大多以英文为主进行宣传报道的西方媒体的影响。中国的观点在巴基斯坦并不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把中国的观点翻译成英语。
以色列智库观点摘要
中国在红海:吉布提海军基地与航海家郑和的回归?
Gideon Elazar[78]
原文标题:China in the Red Sea:The Djibouti Naval Base and the Return of Admiral Zheng He
文章框架:7月,中国在吉布提建立了亚太地区首个海外军事基地;该基地的建立是“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的体现,意在发挥中国在印度洋和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力;建立基地并不意味着走向世界霸权,而是强调其在保护中国维和行动方面的潜在作用;2013年,中国派出了一艘军舰和军用运输机,在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从利比亚撤离了大约35000名中国公民;吉布提基地的建立也反映了北京近期对15世纪航海家郑和的纪念,其在中国邻近海域和印度洋的航行已经显示了中国的力量,以及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秩序;虽然距郑和舰队的至高无上可能仍然遥遥无期,但在非洲海岸建立的新基地似乎标志着中国更远大的意图。
观点摘要:
1.7月11日,载有军事人员的船舶从湛江的中国海军基地前往非洲之角。他们的目的地是吉布提,中国在那里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据新华社的消息,该基地旨在“确保中国在非洲和亚洲西部护送、维和和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的完美执行。该基地还将有利于海外工作的完成,包括军事合作、联合演习、疏散和保护侨胞、紧急救援以及共同维护国际战略海域的安全。”根据北京与吉布提的协议,到2026年为止,该基地可能至少包含多达一万名士兵。
2.建立吉布提军事基地是中国将传统上聚焦于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焦点进行转移的重要基石,并表达了其对非洲和中东不断扩大的兴趣。这也可以被看作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高潮,其旨在建立亚洲和印度洋的陆上和海上航线。更具体地说,军事基地的建立符合中国的设想,即围绕“珍珠链”构筑“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系列围绕印度洋并进入波斯湾和红海的中国力量。虽然“一带一路”倡议通常被理解为主要是具有经济性质,但吉布提基地的设立显然是中国强权显示投射能力的行为。中国国营报纸《环球时报》强调了基地的军事性质。最近的一篇社论强调,所建立的基地“不是商业的再补充”,而是建立包含了中国军队的军事设施。
3.与此同时,中国媒体一直认为,建立基地并不意味着中国走向世界霸权,而是强调其在保护中国维和行动方面的潜在作用。建立吉布提基地的消息仍然在华盛顿引起一些恐慌,因为此基地距离该地区最大的美国基地莱蒙尼尔军营仅有几英里,其也是非洲唯一永久的美国基地。该基地的建立伴随着中国几年来对非洲和中东事务越来越多的参与。显然,北京保护其资源流动至关重要。中国一半的进口石油要经过曼德海峡,中国到欧洲的大多数出口运输要通过亚丁湾和苏伊士运河。中国正在利用该地区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内罗毕和蒙巴萨之间的现代铁路。
4.除了北京的经济援助和非洲的商业参与外,该地区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工人。2013年,中国派出了一艘军舰和军用运输机,在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从利比亚撤离了大约35000名中国公民。据中国台湾政治分析家赖岳谦(Lai Yueqian)介绍,利比亚危机是建立吉布提基地的决定因素之一。被西方国家相对迅速推翻的卡扎菲政权意味着北京面临撤离公民的紧迫任务以及损失超过10亿美元投资的不良后果。结果,中国开始在该地区增加业务往来。2015年,中国海军与俄罗斯在地中海进行演习。2017年,在前往波罗的海同俄罗斯海军举行联合演习途中,中国海军在地中海进行了一场实弹演习。
5.中国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庆祝15世纪初航海家郑和的官方活动密切相关,郑和通过在东南亚和横跨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航行展示了中国的声望和实力。据克里斯蒂娜·林(Christina Lin)介绍,横跨欧亚大陆和非洲的陆海大桥的建设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象征元素,被克里斯蒂娜·林称为“郑和的故事”。郑和远航经常被认为是以贸易为基础的世界秩序的象征,而不是受到中国皇室“仁慈霸权”控制的暴力行为。在近几年的中国刊物中,郑和舰队被誉为是区域经济增长、科学研究、和平文化交流和建立普遍友谊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郑和航行收集宝藏(如从非洲带回来的长颈鹿)的主要目的是显示明朝的权力和统治地位,并向当地统治者致敬。的确,一些拒绝承认中国皇室霸权的统治者受到惩罚,并以囚犯的身份被带回中国。
6.尤其令人心酸的是,郑和常常被视为是中国伟大的见证,也是中国错失机会的象征。明朝皇帝拆毁他的船舶和造船厂,这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权力逐渐衰落和西方最终崛起的原因之一。因此,郑和远航以及“丝绸之路”可以看作是一个暗示,即500年前的错误现在得到纠正,因为“中央帝国”恢复了以前的中心地位。因此,吉布提的“最近登船”与郑和在600多年前著名航行中的首次出航发生在同一日期,这似乎不仅仅是巧合。虽然距郑和舰队的至高无上可能仍然遥遥无期,但在非洲海岸建立的新基地似乎标志着中国更远大的意图。
阿富汗智库观点摘要
亚洲发展合作的途径:当代亚洲对南南合作的看法
Gulshan Sachdeva; Swarnim Waglé [79]
原文标题:Asian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Contemporary A⁃sian Per- spectives on South-South Cooperation
文章框架:尽管中印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但两国紧张关系不会因此缓解;印度尚未采取明确措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回应;中国已经与尼泊尔签署了一项过境贸易条约,并承诺建设铁路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其中一部分是为了支持其一流的“一带一路”倡议(BIR),将亚洲大陆与欧洲连接起来。
观点摘要:
1.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处理其与中国的关系。目前,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因此,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说,中国不担心印度的崛起,而印度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担忧。由于中印两国都是亚洲的新兴大国,因此两国关系的紧张是不可避免的。许多学者认为中印两国关系包含三个方面:冲突、竞争以及合作。目前,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印年均贸易额达到700亿美元,而印度对华贸易赤字达到500亿美元。中国可能会参与到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当中。然而,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的增强不一定有助于缓解两国关系的紧张局势。中国提出的大型区域倡议是“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将亚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欧洲连接起来。该倡议预计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同时,印度方面尚未明确回应将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倡议。正如前印度外交秘书长萨仁山(Shyam Saran)所说,印度可能会支持某些区域倡议,因为这些倡议有助于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并改善地区基础设施。而从长远来看,印度可能会提出本国的区域倡议,覆盖西亚、印度洋地区和欧亚大陆。
2.参考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印度外交部部长苏杰生最近认为新德里更倾向于单方面决策,特别是在建设有形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并且“积极响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不过,他进一步认为,如果亚洲没有一个商议好的安全架构,那么任何可能引起不必要竞争的行动都不应受到支持。印度和国外的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印度最近承诺投资伊朗的恰赫巴哈尔,将其作为应对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所出现问题的对策。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活动也影响到非洲的印度发展项目。
3.未来几年可能会看到类似的现象,因为两国都在亚洲和非洲继续进行活动。它们可能会在一些挑战现有全球经济治理规范的项目上进行合作,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或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体来说,尽管双方官方否认,但新德里和北京仍然对基于权力平衡的考虑深感关切。反过来,这些策略几乎肯定会影响印度对全球援助的参与。印度宣称尼泊尔于2015年9月新颁布的宪法欺骗了生活在南部平原区的尼泊尔人,在印度和尼泊尔边境附近实施了近5个月的贸易封锁。粮食、药品、燃料和工业原料等基本供应的中断使尼泊尔经济陷入停滞,预计该国2015~2016年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8%。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一直在寻求加强两国领导人间的友好关系,并在界定双边关系的传统问题之外寻求新的合作途径。然而,在最近几个月的贸易封锁之后,中国似乎与尼泊尔建立了更为开放的关系。中国已经与尼泊尔签署了一项过境贸易条约,并承诺建设铁路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其中一部分是为了支持其一流的“一带一路”倡议(BIR),将亚洲大陆与欧洲连接起来。
东盟成立50周年:如履薄冰吗?
John J.Brandon[80]
原文标题:ASEAN at 50:Walking a Tightrope?
文章框架:亚洲的发展框架,包括该框架内东盟的地位,取决于美国总统如何管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在美国似乎缺乏一个连接经济和战略目标的总体战略的同时,中国正好相反;东南亚国家希望中国进行经济参与,但不希望中国占主导地位,并且希望美国为该地区提供安全保障。
观点摘要:
1.2017年8月9日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立50周年,并且2017年5月是美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40周年。在奥巴马政府的领导下,许多亚洲地区的国家都赞赏美国-东盟关系取得的实质性成果,美国更加强调多边主义,努力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区域秩序。美国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TAC),并加入了东亚峰会(EAS)和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ADMM+)以及举办了美国-东盟峰会。但亚洲的发展框架,包括该框架内东盟的地位,取决于美国总统如何管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随着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及特朗普总统更加强调双边主义,这对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其与该地区的关系而言预示着什么?
2.可以肯定的是,东南亚国家希望美国加强在该地区的参与。但在美国似乎缺乏一个连接经济和战略目标的总体战略的同时,中国正好相反。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已经发起并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一带一路”倡议(BRI),以满足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并为其提供融资,同时,中国推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加入了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些倡议和项目有效地将中国在东南亚的政治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相连接,同时在东盟成员间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
3.该地区希望中国进行经济参与,但不希望中国占主导地位,并且希望美国为该地区提供安全保障。显然,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摩擦不会使中国与美国在东南亚取得富有成效的进展。建立一个和平、繁荣亚洲的关键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是时候让东盟及其合作伙伴进行监管了
Veronica L.Taylor[81]
原文标题:Time for ASEAN,and its Partners,to Get Regulatory
文章框架:新加坡的马凯硕教授认为,东盟的主要成就是在其10个成员之间维持了二战后的和平,并发展了外交影响力来影响“热点”问题;自2012年以来,东盟一直在与其成员和自由贸易协定伙伴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东盟的雄心因中国在其中的作用而变得复杂化,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和投资伙伴,推动其“一带一路”倡议(BRI)向南发展,并对东南亚海上边界和安全构成挑战。
观点摘要:
1.2017年8月8日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下简称东盟)成立与发展50周年,这应该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是,50周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年时刻”,还是东盟“健康状况”不稳定的预兆呢?正如在所有的多边事务中,你所处的位置就决定了你的立场。一些观察人士,例如新加坡的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教授认为,东盟的主要成就是在其10个成员之间维持了二战后的和平,并发展了外交影响力来影响“热点”问题(例如东盟发表联合声明批评缅甸在2007年对示威者使用致命暴力的行为,以表示区域对该事件的反对,而缅甸对此表示沉默)。然而,其他观察人士认为,东盟是涵盖中下层、中上层和高收入经济体的一个搭配不当的团体。尽管2008年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赋予了它在国际法中的法律地位,但没有人愿意做出集体的政策决定。
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伊梅尔达(Imelda Deinla)在她的新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东盟实际上不仅仅“只会空谈”。她指出东盟内部出现了明确的法治规范迹象。但是,各成员并没有致力于推动这些发展,创造规范和协调经济是通过非国家行为者的网络(包括商业活动)进行的。这是东盟在2015年12月启动东盟经济共同体(AEC)时,宣布的优先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视角。自2012年以来,东盟一直在与其成员和自由贸易协定(FTA)伙伴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多边贸易协定,除非或直到更大规模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重新启动。但这些全球雄心的实现对于东盟内部的政治家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印尼前财政部部长巴斯里(Chatib Basri)最近评论到,政客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建立一个单一市场,以使东盟获得经济利益。泰国发展研究学院(TDRI)院长汕杰(Somkiat Tangkitvanich)和其高级经济学家Saowaruj Rattanakhamfu指出,如果东盟仅仅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心”,那么主要的赢家是跨国公司,而不是本地企业。
3.东盟的雄心因中国在其中的作用而变得复杂化,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和投资伙伴,推动其“一带一路”倡议(BRI)向南发展,并对东南亚海上边界和安全构成挑战。那么,东盟需要做些什么来超越目前的经济合作水平呢?一个答案是实施监管:在区域或多边执行能力的支持下,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自由贸易协定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监管,只会像东盟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监管一样强大,一样受益。东盟目前缺乏这种监管架构。当然,大多数东盟国家在监管领域都有某种形式的立法,这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发展至关重要,比如,税收管理、银行监管、竞争、反腐败、移民和海关、公司治理、环境、消费者保护、劳工、工作健康与安全、网络犯罪和安全。但在许多东盟成员中,负责这些领域的机构要么资源不足,要么行政上被孤立,要么就是权力有限。
南非智库观点摘要
金砖国家迈向新的全球时代?
Luanda Mpungose[82]
原文标题:BRICS Headed Towards New Global Era?
文章框架:不断变化的动态已经见证了金砖国家的崛起,各国不仅在经济合作方面而且在最近的全球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虑到中国作为全球新秩序潜在领导者推动的更广泛全球战略,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将是有益的,但这可能会削弱其他现有成员的影响力。
观点摘要:
1.西方列强在全球舞台上重新调整其优先权的同时伴随着其相对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削弱,金砖国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也不能被忽视。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孤立,其提出了“美国优先”政策。美国正试图理解英国将如何从欧盟(EU)退出,以及未来将会与欧盟建立何种关系。不断变化的动态已经见证了金砖国家的崛起,各国不仅在经济合作方面而且在最近的全球治理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关键的发展包括成员扩容的可能性,最终成为“金砖+”。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已经接纳了一名新成员,即2011年南非作为非洲大陆的主要参与者加入了这一“新兴市场”行列。
2.“金砖+”即中国提出通过扩容战略成员来增添金砖国家活力的提议,预计将在本周于中国港口城市厦门举行的第九届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进行讨论。这一次,按照传统中国已经邀请埃及、肯尼亚、墨西哥、塔吉克斯坦和泰国参加本次厦门峰会。新任中国驻南非大使林松添(Lin Songtian)于2017年8月在比勒陀利亚举办的首次媒体智库见面会上表示,此次厦门峰会将为未来10年的金砖国家合作绘制蓝图。根据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的说法,与建立更强有力的伙伴关系相一致,中国呼吁增加新成员可能会加强该组织的影响力,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的成员名单包括来自南半球的不同国家: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墨西哥、尼日利亚、菲律宾、韩国、土耳其和越南。北京把这些国家的加入作为加强金砖国家在多极化世界影响力的一种方式。考虑到中国作为全球新秩序潜在领导者推动的更广泛全球战略,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将是有益的,但这可能会削弱其他现有成员国的影响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