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电力转移: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行业的新兴趋势
Courtney Weatherby; Brian Eyler[99]
原文标题:Mekong Power Shift: Emerging Trends in the GMS Power Sector
文章框架:亚洲开发银行或中国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以充当催化角色,将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市场整合到一起;2016年,中国领导的亚投行先后对能源战略进行了两轮各持续约一个月的公开意见征集,旨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输电和配电联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促进区域电力贸易一直是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很难达到高的环境和社会标准,转而采取其他形式的融资;将老挝与该地区其他国家联系起来的挑战,是亚洲开发银行在推动区域电力贸易市场方面遇到困难的一个案例;2015年,亚投行启动了第一个能源领域战略的协商程序,理由是新兴的可再生技术以及电力贸易和一体化带来的效率收益将给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部门带来好处;创造性的领导和对区域电力贸易更广泛的思考,可以释放巨大的经济效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捐助者和私营部门也在可再生能源融资和投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观点摘要:
1.长期以来,促进能源相互依赖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的电力贸易一直是亚洲开发银行(ADB)的目标。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研究估计,仅从相互连接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系统节省的能源费用就约为143亿美元。这项研究是在没有考虑到今天发生的可再生能源革命的情况下进行的,这表明对能源进行更多的节约和提高其利用效率是可以实现的。在高压输电和分布式发电方面的新型创新可能为这一过渡铺平道路,亚洲开发银行(ADB)或中国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也可以充当催化角色,将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市场整合到一起。
2.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和整个东盟之间建立协调的电力贸易,这一更广阔的愿景并不是一个新想法。在过去10年中,亚洲开发银行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有不断增长的需求,适合发展区域电力贸易。此外,2014年,东盟批准了一项能源贸易行动计划,将东盟电网列为重点项目。2016年,中国领导的亚投行先后对能源战略进行了两轮各持续约一个月的公开意见征集,旨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输电和配电联系。多数分析人士认为,区域电力贸易架构最终将在该地区崛起,但哪个国家将引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是实施的重点吗?电力贸易架构是会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利用新兴技术,并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建造出来,还是会以一种零碎的方式构建?
3.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促进区域电力贸易一直是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能源部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开发银行关于区域电力和能源一体化的循序渐进策略一般是由工作小组进行研究支持,如区域电力贸易协调委员会(RPTCC),该研究展示了电力贸易利益,并突出作为其区域投资概况一部分的个别输电和配电项目的投资机会。该银行的宏伟愿景是建立一个由区域电力协调中心管理的完整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市场。2010年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研究估计,区域能源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将使能源部门节省的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19%,约为2000亿美元。在这项研究中,大部分的节省都是以水力发电取代煤炭发电为基础的。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未来价格相结合,以及将创新转化为更新的计划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节能。同样重要的是,一个区域能源网络也可以支持使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炭和最具破坏性的水电项目。
4.然而,亚洲开发银行这一渐进主义做法遇到了障碍。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很难达到高的环境和社会标准,转而采取其他形式的融资。2015年,亚洲开发银行指出,许多现有的互联和直接传输项目都不在其投资范围内,是由国家间的公私伙伴关系或双边协定建立的。亚洲开发银行没有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为导向,其大多数新的跨境输电项目直接将出口导向型发电厂与负荷中心联系起来。此外,尽管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简化电力一体化,但大多数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还没有协调法规和标准。没有这种协调,贸易的经济收益是无法实现的。此外,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还没有就其电力协调中心的位置达成共识。
5.将老挝与该地区其他国家联系起来的挑战,是亚洲开发银行在推动区域电力贸易市场方面遇到困难的一个案例。例如,在2016年,老挝阿速坡省与越南嘉莱省之间一项由越南电力集团(EVN)完成的新的互联互通项目由于无法达到标准,导致了零融资。这一传输项目是亚洲开发银行更广泛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将在越南和老挝之间提供更有力的互联互通。2014年,东盟能源部长签署了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APAEC),位于雅加达的东盟能源中心开始召集中层能源官员,以探讨扩大东盟电网的范围。这个框架比亚洲开发银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计划更广泛,包含所有10个东盟国家。该计划将东盟电网划分为三个区域(东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由所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组成的北部地区)。
6.2015年,亚投行启动了第一个能源领域战略的协商程序,理由是新兴的可再生技术以及电力贸易和一体化带来的效率收益将给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部门带来好处。它的指导原则是促进能源利用和安全,发挥能源效率潜力,降低碳排放,促进私人资本、区域互联互通和合作。虽然人们对亚投行在电力领域融资方面的前景知之甚少,但其资料指出,电网基础设施发展将是该行互联互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会促进区域合作。下面的内容表明,亚投行的意图是避免传统的电力部门发展模式,并促进非水电可再生投资:
“对输电和配电的支持预计将成为该银行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其会单独进行这一进程,或与其他多边、双边机构联合进行。”亚投行建议支持:(1)新的输电和配电项目,以提高电力系统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并协助成员国采取智能计量等解决方案,以增强用户的权力,并有效地管理系统;(2)恢复和加强现有电力网络,以增加其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减少技术损失,使“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得以顺利融合,从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7.创造性的领导和对区域电力贸易更广泛的思考,可以释放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可以划拨储金以支持其他关键部门的发展。此外,通过利用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从云南与缅甸上游河流输出的电力,湄公河下游国家可以通过不修建具有破坏性的大型水电项目来获得生态效益。在建立该区域电力贸易基础设施和向更高的能源依存度转变时遇到的障碍,类似于可再生能源过渡时面临的障碍,但亚洲开发银行和东盟能源中心的大多数分析师认为,建立有效的区域电力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在电力贸易进程中,中国看起来将成为一个关键参与者,但问题是中国政府和利益相关者,如中国的南方电网是会以某种方式向国外输出其过剩产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当地的发展),还是会选择强调这种做法的可持续性效益,并有效地确立自己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导人的地位。
8.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展伙伴应该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内调动资源,以支持区域电网的发展,提高效率,减少对新水电和煤电厂的需求,并促进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的显著发展。除了双边援助和投资之外,这些国家还应发挥其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亚投行董事会成员的作用,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并将这种新能源的相互依存范式推广开来。
9.在全球变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从对个别国家概况和政策的分析来看,有三个方面的明确变化有助于支持区域电力贸易和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更好的整合:国家能源规划、电力定价和采购协议以及可再生能源融资机制。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捐助者和私营部门也在可再生能源融资和投资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涉及融资机制和贷款条件时。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如亚洲开发银行、亚投行和世界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应该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可持续基础设施筹备基金,为其总体规划提供支持;多边开发银行、援助机构和私人投资者应该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以使其获得优惠贷款待遇;东盟应该确定能源效率的区域标准,特别是建筑规范、智能计量和设备需求;寻求建立输电基础设施机会,以将云南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的需求中心,中国的开发银行和亚投行应该优先考虑区域电力市场的可持续性效益和经济效益。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可以为多边体系做什么?
Scott Morris[100]
原文标题:What the AIIB Can Do for the Multilateral System?
文章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政治胜利;亚投行遵循了多边银行长期遵循的关键性规范,与此同时还希望对原有规范进行创新;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亚投行将有助于重塑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亚投行的80个股东在世界银行中享有多数投票权(50.99%),这表明如果亚投行的股东相信亚投行创新的有效性并一致在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中推广这些创新,那么亚投行的创新就可能会运用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区域多边开发银行将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上占据主导地位;亚投行的出现也会让多边开发银行体系更加分散。
观点摘要:
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建立后仅两年便取得了巨大成功。亚投行共有57个创始成员国,其中既包括亚洲国家,也包括西方国家。这一由亚洲和西方大国组成的银行使其创办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政治胜利,凸显了美国抵制策略的失败。亚投行究竟意味着中国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成就呢?亚洲开发银行(ADB)成立于1966年,成立之初只有31个主权国家加入。十年后,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上升至41个,到20世纪90年代,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数量再次上升,达到67个。相比之下,亚投行在2016年初便拥有了57个成员,在2017年6月年度会议召开后,成员数量上升至80个。未来面临的挑战是将这一显著的政治胜利转变为运营的有效性和健全的战略。从已制定的规则和程序中可以看出,亚投行遵循了多边银行长期遵循的关键性规范,与此同时还希望对原有规范进行创新。最终,健全的规则依赖良好的执行。从政治角度来看,只考虑亚投行本身的运营情况是不够的。需要考虑的还有亚投行会对其他多边银行,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造成怎样的影响。在多边体制中存在着政治领导以及一系列其他问题,而亚投行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如制定分工策略或引入制度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有助于中美这两个多边开发银行的最大股东共同解决它们在多边开发银行中面临的问题。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构建的治理结构,美国是多边开发银行的主要股东。在这些多边开发银行中,成员国所提供资金数额的多少决定了其在这些开发银行中拥有的投票权和所有权的大小。反之,提供资金数额的多少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这种模式下,美国成为5个多边开发银行的主要股东,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AfDB)、美洲开发银行(IaDB)、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美国在上述开发银行中所占股份总和为17%,比第二大股东日本的股份高一倍。
2.从未来的角度看,问题在于由美国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如何适应来自由中国主导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压力。亚投行的政治胜利为美国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提供了释放压力的新渠道。重要的是,作为增长的驱动力,亚投行将有助于重塑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亚投行不太可能为多边开发银行体系带来创新。亚投行的任务是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在成立初期,亚投行选择以世界银行的运营模式发展(向国家政府贷款,为项目提供资金)。在其初始投资组合项目上,亚投行甚至依赖于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此外,亚投行紧密配合其他多边开发银行的规则和做法,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犹豫不决的股东放心,也是向评级机构证明其值得AAA评级。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中的借贷规则将继续推动亚投行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保持一致。
3.但是,亚投行在管理和运营方式上也有创新之处。亚投行避免将资产负债和运营划分为公有和私有两部分。亚投行设立“非常驻董事会”,有人认为这会弱化监督,还有人认为这是对之前多边开发银行过时管理模式的否定。亚投行还取消了不同国家之间对运营目的做出根本性的区分。中国官员曾表示中国投票权的大小不会以保护其在亚投行中能否行使否决权为基础。尽管中国官员的言论尚未得到验证,但这是一项重要的承诺。在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中,美国和其他主要股东都希望对其投票权予以保护,这为新成员的接纳和银行资本的扩大带来困难。这些举措都代表了亚投行的创新之处或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的不同之处。但是,亚投行的创新举措将如何运用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最终,改革的动力来自多边开发银行的股东。从这个角度看,亚投行的80个股东在世界银行中享有多数投票权(50.99%)。这表明如果亚投行的股东相信亚投行创新的有效性并一致在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中推广这些创新,那么亚投行的创新就可能会运用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
4.亚投行的创立明确指出,世界银行的项目融资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多边开发银行中进行复制。随着亚投行的创建还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世界银行不再是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中项目融资的主导者。2010年,其他四个主要多边开发银行的资本化程度超过世界银行。未来,区域多边开发银行将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项目上占据主导地位。亚投行早期成功所带来的机会不能简单地以多边开发银行的资本增加来衡量。亚投行将会对多边开发银行体系内部的改革造成影响,亚投行也会采取措施推动这一体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亚投行的出现也会让多边开发银行体系更加分散。例如,世界银行春季会议与亚投行年会在举办时间上的重合。美国和中国官员都应该认识到,只要中美两国继续支持全球发展进程,其他股东就支持它们在多边开发银行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维吾尔族与中国的区域反恐努力
Zachary Abuza[101]
原文标题:The Uighurs and China's Regional Counter-Terrorism Efforts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BRI)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让中国能够在周边地区发挥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大型投资和贷款项目的受益者;中国正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观点摘要:
1.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政府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一带一路”倡议(BRI)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让中国能够在周边地区发挥更大的经济影响力。中国正在加强国家边境外的治安执法,并实现了湄公河流域安全巡逻常规化。东南亚国家接受了中国为反恐所做的努力。2014年伊斯兰国出现后像野火一般在伊拉克和叙利亚蔓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圣战分子。中国一直以来都将维吾尔族分裂势力——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TIM)与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与从属于基地组织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以及巴基斯坦的塔利班有关联。
2.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大型投资和贷款项目的受益者。同样,中国也向阿富汗提供帮助,目的都是换取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对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的镇压。然而,并非所有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武装分子都聚集在伊拉克、叙利亚或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还有一些分裂分子加入到东南亚的恐怖组织当中。
3.中国正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发挥其经济优势与别国就反恐问题展开合作。例如,中国正在老挝修建价值70亿美元的高铁,而老挝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00亿美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合作安全”。
世界播客中的中国
Paul Haenle[102]
原文标题:China in the World Podcast
文章框架:韩磊(Paul Haenle)与其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同事黄育川(Yukon Huang)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进行会谈;美国面临着经济问题,因为它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赤字。
观点摘要:
1.最近,韩磊(Paul Haenle)与其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同事黄育川(Yukon Huang)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讨论了美中经济关系。黄育川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计划的高级研究员,曾任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世界银行俄罗斯和苏联中亚加盟共和国业务局的局长。现在,黄育川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顾问,研究重点是中国经济及其区域和全球影响,在专业期刊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广泛的针对发展问题的评论。他是中国《金融时报》的专题评论员,其文章在《华尔街日报》、彭博社、《国家利益》、财新网等媒体频频出现。在他们的讨论中,黄育川就中美经贸关系中主要的摩擦领域分享了其观点。他最新的一本著作《破解中国难题:为何传统经济智慧是错的》,探讨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中一些常见错误论据。
2.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公众观点,即美国面临着经济问题,因为它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贸易赤字。而在这个赤字中,其中67%是以中国的双边贸易赤字为代表的。所以对于普通人甚至决策者来说,如果可以以某种方式来缓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那么美国将会受益。美国经济增长会更高,美国的就业将受益于国内可以生产更多产品这一事实。这也是美国公司在国外投资太多的表现,导致国内制造业岗位的减少,提高了那些将产品出口到美国的海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金砖国家如何发展到现在这样呢?
Alyssa Ayres[103]
原文标题:How the BRICS Got Here
文章框架:金砖国家在成立以来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扩大外交活动,并努力增强其影响力;在所有金砖国家的共同努力中,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是最重要的;目前,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投入全面运营。
观点摘要:
1.金砖国家集团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经在其成立以来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扩大其外交活动,并在全球经济以及安全论坛中为其成员寻求更大的影响力,同时创建了全新的金融机构。金砖国家成员有一个共同愿景,即它们可以在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存在着有关全球改革的共同平台,但这五个成员中的两个(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分歧。
2.在所有金砖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其谨慎命名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和应急储备安排的建立是最重要的。这些机构标志着该组织在2010~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长期改革未能实现后转而采取的行动。很多文章都关乎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或许是因为该行有众多成员,或者仅仅是因为“中国崛起”的故事赢得了更多的关注。
3.目前,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投入全面运营。该银行的初始认缴资本为500亿美元,由初始成员金砖五国平均出资,各成员拥有平等的发言权。银行的总部位于上海;它的第一任行长是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前首席执行官瓦曼·卡马特(K.V.Kamath);并且其治理结构强调平等和轮值制度。2017年4月,就在新德里峰会上,即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想法被提出后的第五年,该银行在巴西签署了其首个开发性贷款协议。
印度的战略选择:中国和亚洲的权力平衡
Rajesh Rajagopalan[104]
原文标题:India's Strategic Choices: China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Asia
文章框架: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但它的转型正发生在中国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崛起这一阴影之下;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印度潜在的政策反应;印度面临着关键的战略选择;印度在中国问题上所面临的战略选择更为重要;即使没有任何直接争端,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也将是印度的担忧;中国在南亚地区扮演对抗印度外部平衡者角色的意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一个军事威胁;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影响力,这对印度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只有一个有效的战略选择,以保护其利益,维护其安全:与美国更紧密的结盟。
观点摘要:
1.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但它的转型正发生在中国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崛起这一阴影之下。北京的影响力肯定会持续增长,并已扰乱亚洲的地缘政治平衡。印度必须在六个可能的战略选择中进行选择:保持不结盟、对冲、建立本土军事力量、形成区域伙伴关系、与中国结盟、与美国结盟,以确保自身在这个不平衡环境中的利益。与华盛顿更紧密的结盟可能代表了印度对抗中国的最佳机会,与此同时努力促进地区伙伴关系和培养国内军事能力。
2.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中国对印度构成直接军事威胁,特别是在两国存在边界争端的情况下。尽管印度拥有相当可观的军事力量,但中国的力量已经强大起来,资金也更加雄厚;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的巨额财富可能使其比新德里在军事方面支出更多。北京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新建立机构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的影响力,给予北京阻碍印度在多边论坛获得利益和实现目标的机会,特别是当涉及改革这些机构并给予印度在全球事务中更大话语权的情况下。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结盟,以及深化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对印度在该地区的地位构成了重大挑战,新德里几十年来一直在该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政府为新德里提供经济援助和战略平衡的能力可能会诱使印度的周边小邻国对印度施加压力,破坏印度“后院”,从而削弱印度。中国的经济实力使北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影响力,这可能会对印度造成损害。
3.印度潜在的政策反应。由于中国的实力、地理上的接近性以及其政策已经对印度的安全和全球利益构成了明显威胁,因此,不结盟、对冲或与中国结盟的战略可能不会符合印度的利益。与美国更紧密的结盟,更加符合印度寻求的政策,这也是迎接中国崛起挑战的最佳方式,因为美国是唯一比中国更强大的力量。此外,新德里和华盛顿在平衡北京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在印度的其他战略选择中,建立本土军事力量和建立地区伙伴关系的努力是必要的,也是对抗中国的补充手段,但这本身就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已经比印度或其他亚洲大国更富有、更强大。
4.印度面临着关键的战略选择。在一般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对其外部环境有更大的控制,但印度的崛起正发生在中国更大的经济增长这一影响之下。中国的崛起对印度来说将是一个挑战,因为中国可能会主导邻国,包括印度。中国的财富和它给国际政治带来的影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印度与中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北京日益增长的自信表明,亚洲失衡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印度面临的核心战略问题:如何在一个严重失衡的战略环境中确保自身安全和促进本国利益。尽管如此,面对中国的崛起,印度并没有丧失选择余地。权力平衡分析表明,新德里有许多战略选择需要考虑。在过去十年或更长时间里,随着中国的实力逐渐增强,印度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在争论这些选择。同样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增多的政策决定,印度也在做出选择。但是,这场辩论和印度迄今为止的政策反应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以一种“支离破碎”的方式实施。
5.印度的战略政策,至少从外部看来,没有按照任何深思熟虑的计划行事。尽管印度决策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为国家服务的,但在当前亚洲战略环境中,要全面考虑印度的选择,并使印度政策更加一致和有效。很明显,由于中国崛起,印度面临着一个深刻的战略挑战,尽管这并不是新德里必须应对的唯一威胁。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为其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它带来如此繁荣的力量和影响。此外,北京对新德里的威胁超过了巴基斯坦。即使巴基斯坦构成了一种更直接的威胁,但它也比印度要弱得多。例如,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为印度的13%。印度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来应对这种威胁,即使在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的情况下,印度也不需要其他国家的帮助。印度陆军的规模大约是巴基斯坦的两倍,印度海军的数量几乎是巴基斯坦的3倍,印度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也几乎是巴基斯坦的两倍。印度在外交领域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简而言之,到目前为止,印度无法处理与巴基斯坦的问题,这说明印度战略的失败,而不是物质能力不足。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挑战要比巴基斯坦大得多,因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巨大权力失衡可能会继续扩大。因此,印度在中国问题上所面临的战略选择更为重要。
6.即使没有任何直接争端,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也将是印度的担忧。发生另一场战争的可能性似乎很小,但中国军事力量与使用武力倾向的结合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此外,中国海军对印度洋的突袭也可能构成一个新威胁。中国在从联合国安理会(UNSC)到核供应国集团(NSG)等国际机构的影响力有时被证明是印度外交政策野心的障碍。2016年,中国挫败了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努力。中国有可能继续以这种方式阻碍印度的发展。此外,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也开始建立像亚投行这样的国际机构,并一直在塑造其他多边组织,以促进中国的利益,比如金砖国家(一个由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组成的集团)和上海合作组织。
7.中国在南亚地区扮演对抗印度外部平衡者角色的意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一个军事威胁。中国的支持增强了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而且(至少)加速了巴基斯坦核武器和导弹项目的发展。此外,印度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发生两场冲突的可能性同时也让印度国家安全政策制定者感到担忧,这一担忧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有所加剧。在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地区,部分基础设施走廊穿过印度声称的领土。除了巴基斯坦之外,中国与其他一些印度邻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包括孟加拉国、马尔代夫、尼泊尔和斯里兰卡。
8.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影响力,这对印度不利。北京利用其援助和贸易政策来促进其利益,不难想象,它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施压,以促使这些国家在中国与印度的潜在分歧中支持中国。例如,北京利用经济抵制来惩罚像挪威和韩国这样被认为对其不利的国家。中国还利用援助来推进其在菲律宾等国的外交政策目标。
9.总而言之,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是印度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在这些国家尚未解决边界争端的背景下,中国愿意与印度的邻国合作,以平衡新德里,并增加北京在多边论坛中的影响力。与美国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似乎给印度提供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的最大机会。区域平衡和建立本土防御能力是必要的,但补充战略应该是加强与美国的结盟。印度的战略选择并非停滞不前,而是需要做出改变。例如,如果印度的实力与中国相当,那么印度甚至不需要结盟,就可以用自己的内部资源来平衡中国。同样,如果中国衰退,那么美国将成为全球霸主,从而导致不同的选择。然而,当前的背景是,中国是亚洲地区的主导力量,而且很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中国与印度存在领土争端,并一直在试图遏制印度。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只有一个有效的战略选择,以保护其利益,维护其安全:与美国更紧密的结盟。
朝鲜及“萨德”反导系统使中韩建交二十五周年黯然失色[105]
原文标题:North Korea, THAAD Overshadow Beijing and Seoul's 25th An⁃niversary
文章框架:平壤在5月的第一次导弹发射扰乱了文在寅的就职演讲以及北京于5月14~15日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6月16~18日在韩国济州岛举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二届理事会年会为中韩提供了另一个重新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韩国作为第五大利益相关者在亚投行的参与(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也促进了基础设施市场的合作前景。
观点摘要:
1.平壤在5月的第一次导弹发射扰乱了文在寅的就职演讲以及北京于5月14~15日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该论坛是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推出“一带一路”(BRI)倡议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会议。据中国官方消息报道,此次论坛聚集了至少28个国家和政府首脑,还包括韩国和朝鲜代表团,分别由韩国众议员朴炳锡(Park Byeong seug)和朝鲜对外经济关系部长金英才(Kim Yong Jae)带队。韩国很多观察人士将朴炳锡的出席视为是推动习近平主席与文在寅“在修复中韩关系上达成一致意见”的一个机会。这种恢复关系的希望在文在寅新特使李海瓒(Lee Hae chan)于5月18~20日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中得以延续,在此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委员杨洁篪以及外交部部长王毅分别会见了李海瓒特使。然而,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李海瓒会见中的外交礼仪却让韩国媒体感到愤怒,他们指出,李海瓒坐在一个从属的位置,这与15年前他作为卢武铉(Roh Moo hyun)的特使访问北京时的情形形成了对比,因为在当时胡锦涛与李海瓒的会面中,他被平等对待。
2.于6月16~18日在韩国济州岛举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第二届理事会年会为中韩提供了另一个重新建立友好关系的机会。文在寅在开幕词中赞扬了该地区“领导全球经济的巨大潜力”,并指出亚投行的计划与韩国国家发展议程之间密切相关,这其中包括新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作为他当选韩国总统以来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也为文在寅寻求区域支持以发展韩国国内的经济一体化和促进更广泛的区域和平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正如新华社5月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呼吁通过这种区域经济倡议恢复与首尔关系的举措仍被一些怀疑的看法所削弱,这种看法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计划仅仅是一种“政治辞令”。
3.韩国作为第五大利益相关者在亚投行的参与(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德国之后)也促进了基础设施市场的合作前景,其中,亚洲开发银行针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项目将在2016~2030年达到每年1.3万亿美元。在亚投行第二届理事会年会前,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和韩国财政部长金东兖(Kim Dong yeon)于6月15日进行了会谈,韩国决定向亚投行的发展中国家项目准备特别基金捐款800万美元。6月,韩国一家银行的报告敦促当地企业、金融和政府机构共同努力,以促进韩国通过中国引领的亚投行进入不断增长的亚洲基础设施市场。
中国如何看待美国和世界
Dean Cheng[106]
原文标题:How China View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文章框架:随着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秋天为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他看到了一个在世界上的地位比之前更加突出和强大的中国,但同时也看到一个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的中国;这种经济和军事实力反过来又扩大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影响力;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格局,它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国际和跨国压力,以及国际威胁的影响;中国周边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挑战;2016年蔡英文和她率领的民进党(DPP)在中国台湾获得压倒性选举胜利是北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习近平主席在致力于建立新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PSC)时,必须保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
观点摘要:
1.随着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秋天为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他看到了一个在世界上的地位比之前更加突出和强大的中国,但同时也看到一个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的中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比1911年清朝末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它是几乎所有国家的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消耗了大量的煤、石油、铁矿石和铝土矿等资源,反过来也是全球最大的钢铁、船舶和铝生产商之一。中国向世界提供纺织品、电脑和消费品,并越来越多地利用直接的金融投资。
2.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PLA)装备有核武器、隐形战斗机和现代化的战斗坦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一艘航空母舰、核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以及一大批现代水面作战人员来捍卫中国的海岸和海事请求。在空中,中国的卫星监视着中国海岸的海上通道,并能引导弹道导弹攻击美国的航空母舰。这种经济和军事实力反过来又扩大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影响力。如果要通过有关叙利亚、朝鲜或南苏丹的决议,中国在联合国的外交默许是必要的。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越来越多地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作用。同样重要的是,它们被视为挑战着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经济体系是由美国创建的)。
3.然而,随着这些进展,习近平主席的领导地位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格局,它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国际和跨国压力,以及国际威胁的影响。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它的经济不仅受到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影响,也受到公海上海盗的影响。由于中国已经出口了许多劳动力,所以他们越来越成为恐怖分子和地方动乱分子要袭击的目标。一些中国公民已被“伊斯兰国”(ISIS)恐怖分子杀害。在最终推翻穆阿迈尔·卡扎菲的动乱中,两万多名中国工人不得不从利比亚撤离。
4.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挑战。朝鲜问题不断恶化,继续破坏东北亚地区的稳定。朝鲜的导弹和核试验已经促使韩国将终端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简称“萨德”)部署到韩国,这让北京大为懊恼。同样重要的是,朝鲜的挑衅行为拉近了美国和韩国的距离。令习近平主席感到不悦的是,金正恩的行动已经削弱了北京方面意图在华盛顿和首尔之间注入活力的尝试。
5.2016年蔡英文(Tsai Ing-wen)和她率领的民进党(DPP)在中国台湾地区获得压倒性选举胜利是北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在过去8年里,台湾地区问题相对温和,因为当时国民党籍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避免了有争议的立场。蔡英文谨慎地避免有意与北京作对。鉴于民进党对行政和立法部门的控制,蔡英文如果尝试与中国大陆作对,那么其可能会失去权力。此外,北京对香港采取的政策意味着,台北方面对北京“一国两制”政策的可持续性几乎没有信心。
6.自唐纳德·特朗普赢得2016年美国大选以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推进。甚至在就职之前,通过与蔡英文通话并质疑美国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特朗普就已经挑战了美国长久以来秉持的中美关系的原则。自那以后,特朗普总统多次呼吁中国在朝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部署在韩国的“萨德”系统,并讨论对中国商品征收巨大关税。但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并没有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尽管其竞选口号是这样的。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这是一种令人困惑的政策方法,这既不是许多新当选政府的典型做法(在早期往往是反中国的),也不像其他分析人士预测的那样专注于交易。所有这些都是习近平主席在为一个重大的领导力发展做准备时所面临的情况。因此,习近平主席在致力于建立新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PSC)时,必须保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他将不得不重振中国经济,推动更大的增长,尽管他也必须通过公开的重商主义政策来对抗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对于习近平主席来说,这将是艰难的时刻。
《比较关系》期刊总结
Brad Glosserman[107]
原文标题:Comparative Connections Summary
文章框架:中国领导人和文在寅新政府之间的初期交往为中韩两国重新开启双边关系提供了一个机遇。
观点摘要:
在文在寅(Moon Jae-in)于5月9日在韩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之后的几天内,平壤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导弹试验,这些试验表明了朝鲜武器的威胁范围及其能力,包括一种能直接打击美国全境的洲际导弹。中国领导人和文在寅新政府之间的初期交往为中韩两国重新开启双边关系提供了一次机遇,包括6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一个月后在韩国济州举办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二届理事会年会。中国支持采用新的联合国安理会第2371号和第2356号对朝决议,承诺实施扩大的制裁并出台新的国内措施以加强制裁的执行。但是,6月份的中韩外交高级别战略对话以及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文在寅的首次会晤都未能缩小两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THAAD)这一问题上的分歧,故也使中国与韩国在8月举行的中韩邦交正常化25周年庆典蒙上了阴云,与此同时,中国和朝鲜媒体之间的公开攻击暗示了中朝关系的持续恶化。
在中国南海的持续进展
Robert G.Sutter; Chin-Hao Huang[108]
原文标题:Steady Gains in South China Sea
文章框架:中国5月14 ~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为“新丝绸之路”倡议提供1240亿美元,以发展新的基础设施项目。
观点摘要:
中国在5月14~15日召开了为期两天的峰会,以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发展。此次峰会在北京召开,29个国家的首脑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一些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为“新丝绸之路”倡议提供1240亿美元,以发展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强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洲际贸易联系。这将不包括中国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提供的1000亿美元的融资,而亚投行的许多项目也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BRI)的一部分。这次为期两天的峰会签署了创纪录的270份协议,其中包括一些有关中国-东南亚发展项目的协议:中国与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和东帝汶签署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与越南、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包括关于建设中国-缅甸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谅解备忘录;越南工业贸易部签署关于电子商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柬埔寨和老挝财政部门签署工业园、输变电、水坝等项目贷款协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有关机构签署化工、冶金、石化等领域产能合作及融资合作协议。
日本-东盟合作:东亚区域架构的核心要素
Ōba Mie[109]
原文标题:Japan-ASEAN Cooperation: A Central Element of East Asia's Regional Architecture
文章框架: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将扩大其对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力,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争取双赢的国际关系。
观点摘要:
日本和东盟更加重视政治安全合作的最大原因是中国崛起所促使的区域势力平衡的转变,同时它们也担心区域安全环境不稳定。特别是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中国已经明确表示将扩大其对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力,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争取双赢的国际关系,但中国对主权事务决不让步。此外,目前中国正在与罗德里戈·杜特尔特领导的菲律宾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高风险生意,中国风格
Evan A.Feigenbaum[110]
原文标题:Risky Business, Chinese Style
文章框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风险偏好发生显著转变;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演变成一个新的多边发展机构,并有可能将一些运作机制反馈给中国自己的国内机构、业务标准和双边贷款实际操作;在亚投行的背景下存在一个制度学习和标准制定的前瞻性议程,从逻辑上讲这应该包括反腐败、提高透明度和加强治理等问题;北京只会投资于能够支持其战略目标的领域。
观点摘要:
1.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风险偏好发生显著转变。因此,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首要目的地实际上是稳定的、可预测的、低风险的、先进的工业经济体,包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和英国。许多中国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就是在这些国家使投资组合多样化。
2.随着中国对投资风险的敏感程度越来越高,即使在一些传统的风险因素如腐败方面也可能有协调和协作的空间。一个新的背景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成立,这是一个北京支持的机构,但是很显然,亚投行已经演变成一个新的多边开发机构,并有可能将一些运作机制反馈给中国的国内机构、业务标准和双边贷款实际操作。
3.正如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Bob Zoellick)所说,在亚投行的背景下存在一个制度学习和标准制定的前瞻性议程,从逻辑上讲这应该包括反腐败、提高透明度和加强治理等问题。佐利克指出,例如,世界银行在处理与伊斯兰和阿拉伯基金、区域性银行和私营部门伙伴的业务时就做到了以上几点,他认为现在世界银行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与北京支持的亚投行的业务往来。
4.中国的货币政策通常遵循国内政策,所以这通常意味着地缘政治决定一切,换句话说,北京只会投资于能够支持其战略目标的领域。但有一些趋势表明,北京对投资限制和宏观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敏感。现在,中国可能采取一些其他亚洲经济强国,甚至美国、日本以及某些欧洲国家曾走过的发展之路。随着不断在新的活动领域获得经验,中国的政府和投资者会变得越来越谨慎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条件。
未来发展解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Indermit Singh Gill[111]
原文标题:Future Development Reads: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BRI)是连接欧亚大陆、非洲以及大洋洲的中国经济和战略议程,该倡议覆盖发展合作、基础设施网络、贸易金融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等领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只是为“一带一路”项目进行融资的工具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的是将欧亚大陆(由中国主导)建设成一个经济贸易区,与美国主导的跨大西洋经济贸易区进行竞争。
观点摘要:
1.韦杰夫(Geoff Wade)将“一带一路”倡议(BRI)称为连接欧亚大陆、非洲以及大洋洲的中国经济和战略议程,该倡议主要由两条线路组成,一条是陆上线路,一条是海上航线。该倡议覆盖发展合作、基础设施网络、贸易金融合作以及文化交流等领域。超过65个国家加入了这一倡议。除了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以及韩国外,亚洲、东亚和中亚的每个国家都加入了这一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国内生产总值总和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在未来十年内,预计每年向这一倡议投资1500亿美元。在5月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承诺向该倡议融资1240亿美元。中国正在向“一带一路”倡议投入大量资金。据报道,2016年中国已经花费近300亿美元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进行企业收购。2017年,中国政府一直在阻止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行为。监管者被告知要将“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投资放在优先位置。
2.杜大伟(David Dollar)解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之间的差异。亚投行于2016年成立,共有56个成员(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都是该行的成员)。亚投行只是为“一带一路”项目进行融资的工具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的是将欧亚大陆(由中国主导)建设成一个经济贸易区,与美国主导的跨大西洋经济贸易区进行竞争。在这一宽泛的战略动机背后还有许多次要目标。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能够将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是美国政府的低利率债券)放在更有利可图的地方。习近平主席还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创造新的市场,如高铁企业,将水泥、钢铁以及其他行业的过剩产能出口到别国。通过对动荡的中亚地区进行投资,习近平主席希望为中国西部省份新疆和西藏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3.杜大伟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紧迫性做了解释。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6年中,中国经济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而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40%。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6年中,中国经济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而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了50%,中国找到了更加有效的发展路径。“一带一路”倡议应该被视为中国高效发展战略的外部组成部分。
亚洲的竞争视野
Matthew P.Goodman[112]
原文标题:Asia's Competing Visions
文章框架:2017年9月初,日本和印度的领导人为建设高速铁路奠定了基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日本和印度关系更加紧密;日本、印度和欧盟是欧亚地区未来的中心,它们正在推进自己的连接愿景;虽然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如今比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多,但从财务和经营角度来说,亚投行仍然是一个“婴儿”。
观点摘要:
1.2017年9月初,日本和印度的领导人为建设高速铁路项目奠定了基础。那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在访问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的家乡,在那里,一条由日本援助资金和技术、全长500公里的高速铁路将印度孟买和工业城市艾哈迈达巴德连接起来。莫迪称日本为“真正的朋友”,这条高速铁路是“新印度的象征”。安倍赞同莫迪的观点,他说“这个项目象征着日印友谊”。这也表明了连接欧亚大陆存在高风险竞争。
2.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日本和印度关系更加紧密。中“一带一路”倡议承诺为新的基础设施项目、贸易协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健康到农业领域的政策协调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
3.中国已经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但其他区域势力并不稳定。日本、印度和欧盟是欧亚地区未来的中心,它们正在推进自己的连接愿景。即使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活跃的一些国家也仍对冲投注。如果欧亚地区就像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所说的那样仍然是“决定性的地缘政治棋盘”,那么这场棋局中都是玩家没有兵卒。
4.几十年来,日本一直大量参与亚洲的基础设施工作,特别是在东南亚,许多道路和港口服务于日本企业供应链的需求。日本牵头的亚洲开发银行(ADB)今年低调庆祝其成立五十周年。虽然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现在比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多,但从财务和经营角度来说,亚投行仍然是一个“婴儿”,去年亚投行贷款总额达17亿美元,约占同期亚洲开发银行基础设施支出的十分之一。
加拿大智库观点摘要
中国特色智库新的大跃进
Hongying Wang; Xue Ying Hu[113]
原文标题:The New Great Leap Forward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章框架: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智库的国家战略,智库建设热潮由此出现;在中国,大多数智库主要靠政府出资运作;智库的研究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受出资者兴趣的影响;智库寻求在国家政策制定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政府决策或间接引导社会舆论来实现这一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议建立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融资的金融机构,这受到高度重视,此后亚投行的建立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
观点摘要:
1.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共产党(CPC)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智库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家领导人不断鼓励智库发展壮大,以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引导舆论,提升中国在全球的软实力。随后出现了智库创建热潮,大量智库和政策研究机构不断出现。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新的一项关于智库的报告列举了中国的435家智库,中国的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智库数量为1835家)。一项由中国权威专家所做的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共有超过2500家智库,约有35000名研究人员。对于中国来说,智库并不完全是新鲜事物,但将英文“Think Tank”译为“智库”则是最近出现的现象。在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都有自己的政策顾问,称为“谋士”“军师”或“门客”。新中国成立后,引入了苏联模式,即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政府部门创立研究部门和研究机构。这些研究部门和机构与政府部门有着紧密联系,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对各自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文革”时期,在普遍的反知识分子氛围下,大多数研究机构停止运作。随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改革的出现,许多研究机构重新开始运作。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这样的新机构也逐渐被创立。在当前的智库创建热潮下,中国政府强调,智库建设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领导人多次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不一味遵循传统西方模式的智库十分重要。中国研究人员也对此积极回应。然而,中国特色智库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特点目前尚不清楚。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含义一直是中国官员和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2.融资是确保政府在智库中影响力的机制。在中国,大多数智库主要靠政府出资运作。虽然不同的智库有不同的融资渠道,但是智库融资往往缺乏透明度。依靠政府融资的智库理所当然地将政府政策作为优先事项。这并不奇怪,智库的研究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受出资者兴趣的影响。例如,最近的智库研究方向就包括许多广为人知的官方概念,如“中国梦”“和平发展”“新型大国关系”“金砖国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走出去”战略等。所有的智库都寻求在国家政策制定上发挥一定作用。智库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政府决策或间接引导社会舆论来实现这一点。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示创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以对重大和紧迫的世界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宣称将会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分析报告,并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以及重要经济政策制定提出建议。据报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为亚投行提供智力支持。亚投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最重要的外交举措。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陈文玲所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2013年1月的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建立为亚洲基础设施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2013年4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相关报告,这一报告受到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对此做出批示。很快,创建亚投行成为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事例表明优秀的智库能够成为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思想来源。
减缓气候变化融资更新:新气候行动融资平台启动,多边开发银行报告显示气候融资增加
Gillian Nelson[114]
原文标题:Climate Mitigation Finance Update: New Climate Action Finan⁃cing Platform Launched, MDBs Report Increase in Climate Fi⁃nance
文章框架:最近关于减缓气候变化活动的声明包括一项新的公私合作气候融资平台,以及在埃及、约旦、蒙古国、太平洋岛屿、萨摩亚、乌克兰和越南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将为埃及本班太阳能项目提供资金,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之一;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法国金融机构天威英利(PR⁃OPARCO)建立了合作关系。
观点摘要:
1.最近关于减缓气候变化活动的声明包括一项新的公私合作气候融资平台,以及在埃及、约旦、蒙古国、太平洋岛屿、萨摩亚、乌克兰和越南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六个主要的多边开发银行(MDB)还公布了它们的年度气候融资数据,以此显示2016年的气候变化。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现任行长金墉(Jim Yong Kim)启动了一个新的平台,与《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相同,这个平台将聚集各国政府、金融机构、私营部门投资者、慈善机构和多边银行,以鉴定和支持气候行动的转型投资。在声明中,联合国(UN)和世界银行的首脑们强调了加速和增加资金流向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以及在清洁能源和气候智能型农业等领域的投资机会。融资平台命名为“为气候投资”(Invest 4 Climate),旨在将投资者与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包括进行电池储存、电动车以及低排放空调的大规模开发。这一平台将得到各国财政部部长、气候思想领袖、企业主管、基金会和金融机构以及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高级代表的支持。这个平台不仅有自己的资金来源,而且将补充现有气候和开发融资倡议和机构。该平台将在2017年10月举行的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成立。首批投资将于2017年12月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宣布。
2.多边开发银行为埃及太阳能园区提供融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将为埃及本班太阳能项目提供资金,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之一。这项融资是在埃及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第二轮招标中进行的。作为本班太阳能项目的一部分,一个总发电量为490兆瓦的太阳能园区将从亚投行获得2.1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包括9个50兆瓦和2个20兆瓦的绿色太阳能电站,预计成本分别为7000万~7500万美元和3500万~4000万美元。埃及的目标是在太阳能园区建成后的高峰时间输出电力。
3.相关新闻报道,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与法国金融机天威英利获(PROPARCO)建立了合作关系,该机构支持新兴经济体的私营部门发展项目,向本班太阳能项目的两个50兆瓦电厂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1.16亿美元的资金。这两家工厂是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第一个计划,该计划将在埃及5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框架下为16个项目提供融资,预计将提供750兆瓦的发电能力。
英国智库观点摘要
英国的亚洲战略:一些基本原则
John Bew; David Martin Jones[115]
原文标题:UK Strategy In Asia: Some Starting Principles
文章框架:维护国际稳定,避免大国冲突仍然能让英国受益最大化;英国决定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导致英美两国关系出现了一定的紧张;英国希望获得中国投资带来的利益,但同样对中国参与英国项目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存在担忧。
观点摘要:
1.2016年底,英国宣布“重返东苏伊士”政策,重启了设在巴林的海军保障设施,并在迪拜和新加坡建立了新的防务中心。从全球力量平衡发生改变的角度看,维护国际稳定,避免大国冲突仍然能让英国受益最大化。这乍一看是陈词滥调,却是过去几百年来英国大战略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影响着当今英国对亚洲的立场。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紧张局势的升级直接对英国的核心战略利益造成影响,华盛顿与北京之间大国竞争的加剧同样违背了英国的核心战略利益。当然,中国是亚太地区各国外交政策中不可忽略的存在。英国愿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对于“修昔底德陷阱”所带来的危险已经不用多说,即崛起的新兴国家势必会挑战现有霸权,从而引发战争,而事实上,战争不一定会爆发。中美关系谨慎发展符合英国的利益。这符合亨利·基辛格所说的全球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将会“携手共进”。
2.与此同时,英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意识到,中美两国“携手共进”可能会限制英国在亚洲的战略空间。2016年,英国决定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导致英美两国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对于英国来说,能够获益总是更好的选择。在退欧之前,英国前首相戴维·卡梅伦以及内阁第一大臣乔治·奥斯本盛情款待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获得中国的投资。虽然中国投资带来的利益难以抗拒,但英国对中国的参与同样存在安全方面的担忧。
法国智库观点摘要
中国的未来:2025年视角
Eva Pejsova; Alice Ekman; Mathieu Duchâtel
Elena Atanassova-Cornelis[116]
原文标题:Chinese Futures: Horizon 2025
文章框架: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并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彰显了中国向更广范围发展的雄心,也表现出中国越来越希望保护其海外利益;“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自信;美国和日本拒绝加入亚投行,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却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这表明各国在中国战略意图的评判上存在很大差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亚投行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推行更雄心勃勃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战略,并将经济外交作为中心;中国并不愿意真正花费成本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来担任具有领导力的地区大国。
观点摘要:
1.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建设让一些国家认为地区安全风险增加。中国在非洲的贸易中心建设以及在印度洋一带军事部署的增加凸显了北京向更广范围发展的雄心,也表现出中国越来越希望保护其在海外的利益。中国决心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希望构建新的多边治理体系。例如,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并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中国领导层认为,现在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有利,中国的国家自信也不断提升。自2008年秋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这一信念不断得到加强。在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继续强劲增长,这提升了中国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的外交自信。虽然目前评估这些倡议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但国际媒体的广泛报道和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说明这些倡议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2.创立亚投行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大概是中国政府也没有预料到的。美国和日本拒绝加入亚投行,而大多数欧洲国家却成为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这表明各国在中国战略意图的评判上存在很大差异。尽管被指寻求全球领导力,但中国仍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全球连通性的积极力量。在亚投行成立两年后,中国并没有在亚投行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仅持有亚投行25%的投票权。亚投行已经获批的贷款都是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出资,并遵循统一的社会和环境标准。2017年春,美国和日本对加入亚投行的态度发生转变,这表明中国能够巧妙处理别国对亚投行的批评和怀疑。
3.中国在亚太地区承担更大的领导责任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制约,而这些制约在2025年以前将会一直存在。中国共产党将会持续关注各种社会经济挑战,侧重于维护政治稳定。从美国数十年的地区参与经验来看,承担地区责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物力和人力成本。中国共产党不愿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一定会推行更雄心勃勃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战略,并将经济外交作为中心。最主要的例证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以及中国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支持。总的来说,中国并不愿意真正花费成本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来担任具有领导力的地区大国。与此同时,中国担任地区领导大国的能力和意愿也可通过重大危机(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以及美国撤出亚太地区来检验。在与中国接触时,欧盟不应放弃原有的规范和价值观。从欧盟成员国加入亚投行可以看出,国际秩序并非一成不变,欧盟愿意接受并支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不违背基本价值观和理念的前提下,欧盟应该对国际体系的变化持开放态度。
比利时智库观点摘要
到2025年的中欧经济关系
Alicia García-Herrero; K.C.Kwok; Liu Xiangdong;Tim Summers; Zhang Yansheng[117]
原文标题:EU-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to 2025
文章框架:最近几年,中国与欧盟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势头得到增强;在欧盟、中国和美国,金融部门的规模比较相似,但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洲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就战略前景而言,中国和欧盟之间有太多的重叠部分;当涉及贸易时,由布鲁盖尔研究机构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欧盟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受益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其如何筹集资金;在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盟与中国金融连接的基础将是为了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自身运输基础设施需要而建立的各种公共机构和基金。
观点摘要:
1.如投资方面的情况那样,中国与欧盟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势头在最近几年得到增强。中国与欧盟潜在的合作领域包括机构、市场、基础设施、监管和全球治理。最近的事态发展,如欧洲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参与和中国2016年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都已经表明中国与欧盟之间愿意进一步发展金融合作。欧洲也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做出的决定,即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随着中国努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和欧盟一些国家间一定比例的贸易已经开始以人民币结算。伦敦占欧盟人民币贸易份额的三分之二,占国际人民币交易总额的5.2%。
2.在欧盟、中国和美国,金融部门的规模比较相似,但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虽然欧盟和中国的金融部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这两个实体在实施金融改革方面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欧盟和中国经济都以银行融资为主,但其资本市场正在迅速扩张。欧盟和中国有规模相当的资本市场,并且都正在发展壮大私人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包括通过欧盟的资本市场联盟(CMU)。金融危机暴露了欧盟企业部门在银行危机方面的脆弱性,而中国不得不应对“影子银行”的快速增长和其他市场的效率低下。
3.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洲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此后,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扩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从能源和网络安全到文化和教育交流。自1998年以来,中国与欧洲共同体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中国-欧盟峰会。2003年,双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随后,该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成为2013年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这一战略规划覆盖四个主要领域:和平、繁荣、可持续发展和人员交流。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首位访问位于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中国国家主席,并呼吁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4.就战略前景而言,中国和欧盟之间有太多的重叠部分;这包括对“多边主义”成为全球治理核心的渴望。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将欧盟视为一个新兴多极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一“极”。欧盟成员是中国2015年推动建立亚投行的早期支持者,2016年,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股东。两者都视全球化为可以广泛受益的趋势,但也在寻找新方法来管理全球化的影响。2017年6月,在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后,中国和欧盟同意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承诺。
5.当涉及贸易时,由布鲁盖尔研究机构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欧盟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受益者,欧盟将受益于基础设施发展,特别是从中国到欧洲新的铁路货运路线建设带来的运输成本下降,包括从中国城市(如重庆、成都、郑州和无锡等)到欧洲城市(包括杜伊斯堡、马德里、罗兹,甚至伦敦)之间的直接货运路线。一旦所有相关项目完成,欧盟的全球贸易将增长6%,同时,欧盟公司可能利用这些新路线增加对日益增长的中国消费市场的出口。最终,亚欧大陆桥(“一带一路”倡议经济走廊的一部分)也可以被用来连接到韩国和日本。
6.“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将取决于其如何筹集资金。此时,欧洲金融市场的深度和专业知识,包括伦敦金融商业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在确保“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其潜能,而且表现在确保“一带一路”倡议以一种有利于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并能够提供可持续增长的方式进行。欧洲金融机构都习惯于投资于长期高风险的项目,并有通过风险缓释管理系统来这样做的事实,这意味着欧洲的私人银行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7.不过,在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与欧盟金融连接的基础将是为了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自身运输基础设施需要而建立的各种公共机构和基金。新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贡献。到2025年,亚投行将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虽然其整体影响仍将低于现有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欧洲在亚投行的参与对塑造亚投行的运行方式而言将是重要的,并可能有助于推动亚投行的运行方式接近于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包括在透明度以及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方面。
俄罗斯智库观点摘要
美国在大中亚针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对策
Ajmal Sohail[118]
原文标题:Great Central Asia, America's Counter Measure to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文章框架:中国雄心勃勃的全球地缘政治目标引起了美国战略家的关注,中国试图在全球层面上孤立美国;中国将在中东问题上挑战美国,尤其是叙利亚问题,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和叙利亚驻华大使馆最近联合主办了“首届叙利亚重建项目洽谈会”,中国数百名基础设施投资专家参与其中。
观点摘要:
1.中国雄心勃勃的全球地缘政治目标引起了美国战略家的关注,中国试图在全球层面上孤立美国。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中国限制特朗普总统通过联合声明来谴责朝鲜最近的洲际弹道导弹试验,这一迹象变得更加明显。最近,五角大楼和主流媒体声称中国在巴基斯坦部署了数千名士兵,最有可能的地点是瓜达尔港,目的是制衡美国的战略伙伴印度和美国本身。瓜达尔港是一个位于俾路支省的温水港以及深海港口。据五角大楼称,中国还向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的瓦罕地区派遣军队,以保卫毗邻阿富汗的边境地区。此外,印度安全机构怀疑中国试图包围印度,其指出中国政府还接管了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的一些港口,使印度和美国卷入其中;这些指控后来被中国当局否认。
2.此外,中国将在中东问题上挑战美国,尤其是叙利亚问题,中国-阿拉伯交流协会和叙利亚大使馆最近联合主办了“首届叙利亚重建项目洽谈会”,中国数百名基础设施投资专家参与其中。这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的一次小型聚会,是第一次在北京举行叙利亚重建项目洽谈会。中国政府最近宣布,其计划在叙利亚投资20亿美元建立产业园,首期将吸引150家企业入驻。中国政府希望将其“一带一路”倡议延伸至叙利亚的阿勒颇,再从那里延伸到地中海和非洲。
3.美国应该加强在阿富汗和俾路支省建立大中亚地区的努力,事实上,这已经发生了。在过去8个月里,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外交部部长都前往喀布尔,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访问了阿富汗的所有北方邻国。土库曼斯坦正在推进横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跨国天然气管道。结论是,如果美国想要遏制中国的行动,那么华盛顿应该真正支持俾路支省的独立。俾路支省的独立将是建立大中亚中心的转折点;被锁定的大中亚地区将会找到通往阿拉伯海的道路。这将为华盛顿向该地区派遣军舰打开一扇窗户,以观察航行自由。
中国和印度如何维护乌克兰的和平
Irvin Studin[119]
原文标题:How China and India Can Keep the Peace in Ukraine
文章框架:对亚洲来说,中国现在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可以在21世纪的基础设施领域发挥其已被证明的专业技能。
观点摘要:
1.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最近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宣布,在乌克兰政府首次宣布对中国维和部队进驻感兴趣的两年后,俄罗斯表示其在顿巴斯地区的维和部队原则上是开放的。观察员不应遗漏俄罗斯公布的亚洲情况。对亚洲来说,中国现在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一个重要、未得到充分重视且旨在阻止乌克兰战争的全球协议的一部分,以及追求乌克兰东南部以及整个乌克兰稳定的计划,必须是一个非常大的计划,该计划首先要寻求重建被战争蹂躏的乌克兰东南部领土;其次,要复兴濒临破产的乌克兰整体经济,包括将其重组为欧洲和俄罗斯之间的经济桥梁。这种经济结构调整或重组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国,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也有来自欧洲和俄罗斯(尽管俄罗斯目前的资金流动性非常低)的支持。
2.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在21世纪的基础设施领域发挥其已被证明的专业技能,并应用到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尽管拥有高等教育和有文化的人口,但在迎接挑战、努力建设的过程中已经严重落后。在解决这场冲突的过程中,亚洲带来的是新的“能量”。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因战争而变得激进和疲惫不堪。尽管法国和德国具有外交英雄主义,但欧洲已经没有解决办法了。非洲大陆仍然容易受到任何复苏或顿巴斯地区冲突扩大的影响,而这些很可能导致乌克兰和俄罗斯抑或其中一个国家的内部不稳定以及国内政治或经济领域的崩溃,并且依然会对今后发展产生影响。毫无疑问,任何扩大的冲突都将迅速包围亚洲大陆,开始是经济,不久之后,会涉及军事。这是一场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灾难。
新加坡智库观点摘要
“信赖管理”:中国在老挝和柬埔寨影响力的社会经济背景
Edgar Pang[120]
原文标题:"Managing Reliance": The Socio - Economic Context of the Chinese Footprint in Laos and Cambodia
文章框架:老挝和柬埔寨对中国的“亲密拥抱”,主要是基于中国人支付经济福利的能力,以满足它们的发展需求;鉴于发展水平较低,老挝和柬埔寨政府对中国的经济提议和倡议表示欢迎;今天,老挝和柬埔寨都同样依赖于中国的投资和财政援助,以维持其实现发展目标所需的经济增长速度;柬埔寨还将中国视为保持高增长率的最佳选择;来自老挝和柬埔寨的看法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仍然是可控的。
观点摘要:
1.老挝和柬埔寨对中国的“亲密拥抱”,主要是基于中国人支付经济福利的能力,以满足它们的发展需求。反过来,这两国是中国投资、货物及人员从云南到泰国湾的“天然”地理通道。事实上,2011年,中国政府将云南作为其经济渗透到东南亚的“桥头堡”。最新的总体框架是发展“一带一路”倡议(BRI),该倡议将老挝和柬埔寨作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承诺提供更多的经济和发展援助。在老挝,价值68亿美元的“高速铁路”(HSR)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规模的体现,大约相当于该国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123亿美元)的一半。从中国边境到万象长达417公里铁路线将途径154座桥梁和76条隧道,最终成为从昆明到新加坡铁路的一部分。柬埔寨目前还没有与老挝“高速铁路”项目类似的“一带一路”倡议旗舰项目,但在2017年5月,柬埔寨政府已经签署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双边合作计划纲要,重点关注7个关键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表达了对新机场(暹粒省)、海港(戈公省)、高速公路和地下水电站发展项目的兴趣。
2.鉴于发展水平较低,老挝和柬埔寨政府对中国的经济提议和倡议表示欢迎。根据老挝计划与投资部的统计数据,中国在老挝的累计投资总额在2016年超过了60亿美元,成为该国最大的外国投资者。2014年,老挝外交部还将中国列为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国,2014年中国向老挝提供了1.87亿美元的赠款。在柬埔寨,中国也是其最大的外国投资者,截至2016年底,中国累计投资总额接近120亿美元。这显然占到柬埔寨所有外国直接投资的近35%。同样,柬埔寨也认为中国是其最重要的金融和发展援助伙伴。中国对老挝和柬埔寨的经济援助和贷款的确切数额仍不清楚。然而,这笔资金规模庞大,而且大部分被用于建设战略旗舰基础设施项目。例如,世界银行驻老挝代表处估计,中国向老挝提供了48亿美元的贷款,用于“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在柬埔寨,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被认定为柬埔寨最大的外部贷款国,其中包括耗资16亿美元的国家公路建设项目,大部分资金来自中国。
3.今天,老挝和柬埔寨都同样依赖于中国的投资和财政援助,以维持其实现发展目标所需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老挝,国家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指出,中国的投资和援助在维持该国高增长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其能够实现一定的增长目标。中国不仅提供了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或越南)无法比拟的投资和援助,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经济的战略性增长部门提供直接投资和项目。例如,在老挝经济机构内部,有人担心中国投资的“传统行业”(如矿业、农业、橡胶和城市建设)的增长正在放缓。2017年初,中国政府限制中国资本外流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担忧。然而,这些担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缓和了,因为中国表明它能够对其海外投资的结构和方向做出重大改变。目前,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领域,并受到“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新投资项目承诺的支持。老挝政策制定者也确信,这些与政府相关的项目不会受到资本限制的影响。简而言之,老挝可以继续依靠中国来帮助维持其经济增长的速度。
4.柬埔寨还将中国视为保持高增长率的最佳选择。一位高级政府顾问曾指出,像日本这样的外国投资者已经向柬埔寨领导人抱怨该国的高能源价格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尽管他们确定这些是阻碍私人部门投资规模更大的关键因素,但日本政府不愿帮助柬埔寨开发这些非常重要的行业。日本的投资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私营部门推动的,并专注于商业领域。然而,中国是唯一拥有资金和资源的合作伙伴,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可以帮助柬埔寨发展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然而,对于老挝来说,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似乎相对较低。鉴于老挝“高速铁路”项目与“一带一路”框架的显著联系,中国“必须让它发挥作用”,因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高速铁路很少盈利。
5.柬埔寨似乎更容易依赖于中国。柬埔寨前部长称,这不仅仅是基于经济上的原因。执政精英对中国的投资和经济援助感到更加满意,与西方投资或援助相比,这些援助几乎没有“审查”和“附带条件”。对于政府层面的大型项目,很少有人对过度依赖的风险进行检查甚至辩论。事实上,柬埔寨官员往往不批评中国的经济存在,并迅速捍卫中国的投资。来自老挝和柬埔寨的看法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仍然是可控的。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与该地区其他国家(如越南或缅甸)相比,在老挝和柬埔寨,强烈的反华情绪并不常见。
瑞士智库观点摘要
中亚的丝绸之路竞争[121]
原文标题:Central Asia's Silk Road Rivalries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对西方国家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构成了事实上的挑战;资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融资来源;围绕中国在中亚投资中高级别腐败的报道屡见不鲜;欧盟和美国现在已经日益被崛起的中国和自信的俄罗斯边缘化;美国在中亚的参与;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都愿意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合作;亚投行致力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更广泛的联合项目投资。
观点摘要:
1.“一带一路”倡议对西方国家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构成了事实上的挑战,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对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进行结构和政策改革以及技术援助,但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政府希望可以通过由国家主导的、信贷推动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一些分析人士推测,如果“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其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国际秩序的基础,而中国将在该国际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亚是中国外交政策新理念的试验场。
2.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资金是至关重要的。2017年3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自2013年以及签订协议以来,中国在2014 ~2016年间已经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价值3049亿美元的新项目建设投资了500多亿美元,具体数字更难以计算。201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SRF),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在2017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宣布新增5400亿元(约合794亿美元)用于“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其中包括投资于丝路基金的1000亿元(约合147亿美元)。到2016年底,丝路基金已至少投资32.5亿美元,尽管其最初的投资是在俄罗斯、巴基斯坦和欧洲,而不是在中亚。
3.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也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融资来源,尽管在成立的第一年,该行便贷出高达20亿美元的贷款,但其中大部分都是与其他多边贷款机构共同出资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发展银行将继续在为“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为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SREB)进行融资。
4.毋庸置疑,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欧亚经济联盟(EEU)都包括防止腐败或强调改进法治与治理的规则。尽管中国强调其在通过亚投行(AIIB)等机构进行的贷款中遵守国际治理标准,但是围绕中国在中亚投资中高级别腐败的报道仍屡见不鲜,这其中包括对高级官员的贿赂。中国投资者往往投资于矿业等腐败易发部门,在这些部门,投机者非法获得国家许可证以转售给其他投标人。2016年9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官员涉嫌受贿100万美元被捕。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商会的负责人承认,“一些中国投资者也参与了这些肮脏交易”。中国公司和其他投资者一样,在复杂而腐败的官僚体系中也面临困境。出现这个问题的部分原因是许多交易都缺乏透明度,公司在没有竞标的情况下入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发展银行经常向各国政府提供软贷款,用于支付中国企业开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5.欧盟和美国是中亚有影响力的参与者,但现在已经日益被崛起的中国和自信的俄罗斯边缘化。欧盟在2007年发表的《中亚战略文件》试图用有限的资金解决多重挑战:在2007~2013年只有7.5亿美元,预计在2014~2020年将上升到10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TRACECA)的失败使欧盟不再支持该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或连通性项目。当前一段时间的大部分资金用于教育和农村发展。
6.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孟买发表演讲时首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其目标是通过贸易和出口路线将中亚与阿富汗和南亚联系起来。2015年,美国与中亚五国开启新“C5 +1”机制,包括中亚5国和美国之间的定期会议。美国继续对两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政治支持: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天然气管道项目以及中亚南亚输电项目(CASA-1000),前者是从土库曼斯坦到南亚的油气输出路线,后者是一个包含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发电和出口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政治、安全和商业挑战。
7.更为重要的影响是由三大国际开发银行发挥的,即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和亚洲开发银行(ADB),这些银行都愿意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合作。2016年1月,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股东。2016年6月,亚投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就它们的第一个合作项目达成一致意见,即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到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的公路改造项目,项目总额5500万美元,这是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更大项目的一部分,以提高两国之间的连通性,长期以来,由于两国关系不佳,连通性遭到破坏。在2016年巴基斯坦早期联合项目的基础上,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投行也致力于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合作。世界银行试图与亚投行开展联合项目,包括在中亚。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和亚投行还共同出资建设了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一个公路项目。
8.亚投行致力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更广泛的联合项目投资,与已建立的多边银行合作以提高其开展复杂项目的经验。这些联合项目以及在该地区的合作带来了更广泛的问题。虽然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一直致力于“从事治理、社会及环境标准等问题的对话”、多边机构和发展机构可能会削弱环境和治理承诺,以确保它们对项目的参与。一个提高监督并关注治理问题的机构将鼓励在项目规划和实施阶段更大程度的公民社会和媒体参与,而中国和俄罗斯都不可能这样做。
区域秩序重组:处于局势不断变化的亚太地区的中国、日本以及美国
Alex Yu-Ting Lin; Saori N.Katada[122]
原文标题:Regional Order Reconfigured: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volving Asia Pacific
文章框架:在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之前,该协定被认为是华盛顿遏制中国战略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则被视为中国反抗美国遏制所采取的举措;亚太区域秩序正处于重建和调整期;美国撤出亚洲使该地区出现了领导力真空;越来越多的美国传统盟友选择加入中国主导的倡议和举措,美国也表示愿意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当中;日本要想成功替代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领导作用,其必须克服自身的信誉不足问题;除非日本表明其已经能够“自力更生”并能够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迅速做出反应,否则没有国家会服从它的领导;如果中国愿意加入由日本或美国主导的倡议当中,那么将会建立更强大的亚太区域秩序。
观点摘要:
1.在过去十年间,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新的重要地区。许多观察人士从中美两国竞争的角度看待亚太地区的发展。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例,在特朗普决定让美国退出这一协定之前,该协定被认为是华盛顿遏制中国战略的一部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则被视为中国反抗美国遏制所采取的举措。鉴于美国是日本重要的盟友,日本希望跟随美国。因此,各国的最终目标是坚定不移的,即战胜对手,根据本国利益制定区域秩序。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各国利益的多样性、权力平衡的易变性以及区域组织和机构的多用性。最近,美国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退出,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BRI)。显然,这是区域秩序的重建和调整期。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性让事态的发展更加不可预测。虽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陷入停滞,但是中国并没有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遵守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事实上,中国领导层在过去曾表示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感兴趣,而且现在可能仍对该协定感兴趣。另一个能够表明亚太地区秩序正处于调整期的例证来自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近表示日本可能会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中。从根本上说,美国撤出亚洲使该地区出现了领导力真空。
2.权力的重新调整会以何种方式影响亚太地区的区域秩序呢?中国和日本目前正处于关键期,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的结构性制约和战略选择。如果中国能够说服美国传统盟友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那么其将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过去,美国将加入亚投行视为“叛逃”,并尝试阻止美国盟友加入亚投行。然而,鉴于美国总统特朗普最近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热情,因此美国不太可能劝阻其盟友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或亚投行中。当然,由于许多国家担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项投资计划,也是中国提升话语权的手段,因此中国领导人必须明确表示这些举措和倡议不具备地缘政治目的。“一带一路”倡议仍是一个谜。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包括这一倡议究竟包含什么内容?项目实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这一倡议能否取得成功?界定该倡议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不只是聚焦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然而,除此之外,该倡议还包含什么内容,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一倡议意味着什么,仍没有明确的答案。对于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来说,这是最根本且迫切的问题。在过去,许多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与中国建立紧密关系,同时依靠美国获得安全保障。现在,由于中美两国在领导力上的竞争,“鱼和熊掌兼得”的对冲策略奏效了。随着美国从与中国的领导力竞争中撤退,中国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向邻国释放信号,表明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或亚投行并不会使这些国家丧失自身的战略空间和灵活性。
3.另外,日本可能倾向于在亚太地区采取独立的立场。从日本对亚投行的立场可以看出,现在日本受到来自美国的限制比以往更小。日本可能会利用特朗普政府政策尚不确定时期,在亚洲地区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包括加入亚投行或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当中。日本已经将自己定位为美国的替代者,例如在美国退出的情况下继续维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存在。然而,日本要想成功替代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领导作用,其必须克服自身的信誉不足问题。日本政府不仅过度依赖于美国利益,而且从未在亚太地区贯彻过由其本国提出的地区倡议。另外,日本在经济上往往过于重视本国国内利益,例如保护本国农业部门的发展。除非日本表明其已经能够“自力更生”并能够对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迅速做出反应,否则没有国家会服从它的领导。因此,美国退出后由日本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是对日本的重大考验。日本能否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说服其他成员国继续留在这一协定中?到目前为止,日本政府为继续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引起其他亚洲成员国的积极响应。如果正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表明的那样,美国加入了“一带一路”倡议,那么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在未来几年,美国和日本将会更多地参与到由中国主导的倡议当中。最后一个困惑是中国是否愿意加入由日本或美国主导的倡议当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将会形成一个强大的亚太地区秩序。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成立两年,其成就何在?
Leslie Maasdorp[123]
原文标题:As the BRICS New Development Bank Turns Two,What Has It Achieved?
文章框架:所有金砖国家成员都为新开发银行缴纳了资本,表明了它们对该机构的坚定承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经成功地成为一个新多边开发银行。
观点摘要:
1.随着近年来几个金砖国家失去了投资等级地位,金砖国家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只有印度把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到了创纪录水平。尽管有这些不利的发展,但所有金砖国家成员都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缴纳了资本,在某些情况下提前表明了它们对该机构的坚定承诺。
2.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一起创立。成立这种规模的全球性机构并不常见。这两家总部均设在中国的新多边开发银行陆续启动,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这些机构的作用、范围和雄心的兴趣。这一趋势反映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议程中,在这项议程中,多边开发银行的作用及其促进绿色金融的作用被予以重视。这些早期成就表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经成功地成为一个新多边开发银行。然而,在未来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它仍然需要不断进取。
拯救国际经济秩序意味着事情需要改变
Paola Subacchi[124]
原文标题:Sav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Means Things Need to Change.Here's Why
文章框架:随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西方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分歧正在迅速缩小;如果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追求变革中继续滞后,那么中国领导的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经济体可能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方针,旨在取代而不是重塑今天的机构;2016年4月,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建立了“全球金融治理知名人士小组”,就如何改革世界经济体制基础设施提出建议。
观点摘要:
1.2017年秋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将再次于华盛顿召开年度会议。在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下,这些机构正面临威胁。它们必须考虑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这需要放弃命令式的,甚至是敌对的主导话题讨论的语气。自2016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现有多边框架的弱点越来越突出。但当前自由世界秩序的危机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事实上,可以明显看出,自21世纪初以来,二战后的治理结构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形成其基础的设想开始瓦解。特别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西方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分歧正在迅速缩小。
2.如果主要发达经济体在追求变革中继续滞后,那么中国领导的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经济体可能决定采取更激进的方针,旨在取代而不是重塑今天的机构。中国已经率先创建了两个多边发展机构,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也包括由中国政府专门助资成立的丝路基金。
3.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总部分别设在北京和上海。它们拥有的资源比世界银行要少,亚投行的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初始资本则为5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的初始资本则为2000亿美元,但这两个银行足够大,足以为该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虽然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员仅限于金砖成员,但亚投行有56个股东,而美国和日本则是明显的例外。(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向其盟友施加压力,要求其盟友不要加入中国领导的机构。这是美国抵制更大中国领导权的又一迹象。)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为全球经济提供广泛的金融安全网。许多区域设施被创建,这为应对偶尔出现的流动性危机提供了一种合作机制。例如,清迈倡议(CMI)将东盟“10+3”国家的外汇储备(名义总额为2400亿美元)用于在金融危机时期为各成员提供货币互换。如果有必要,这一倡议可以扩大,前提是各成员准备好承担风险。同样,金砖国家也可以依靠一笔大约1000亿美元的应急储备安排来应对风险。
5.2016年4月,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建立了“全球金融治理知名人士小组”,就如何改革世界经济体制基础设施提出建议。为了取得成功,该组织将需要调和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大部分成员国的意见,并为再平衡制订一个具体计划。但该小组直到2018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年会召开时才会结束其工作并发布建议。正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多年来对如何塑造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的辩论一样,这些机构的改革必须反映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
6.可以肯定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关于全球化、治理、国际合作以及开放市场与国内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对金融监督、协调、道德风险、最后的国际债权人、债务解决机制以及发展金融的可持续性等问题进行的讨论,肯定会引领“全球金融治理知名人士小组”的工作。但讨论并不意味着达成共识,笔者也不相信会就这些议题达成一致,且足以产生具体的政策行动。如何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推行治理和配额改革的问题(对这些机构的生存至关重要)远未得到解答。而特朗普领导的美国,对自己在世界事务中角色的反思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印度智库观点摘要
回应中国的崛起:日本和印度是印度-太平洋地区法治的捍卫者
Brian Lee Crowley; Shuvaloy Majumdar; David McDonough[125]
原文标题:Responding to China's Rise: Japan and India as Champions for the Rule of Law in the Indo-Pacific
文章框架:印日轴心也有可能重新唤醒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野心;“一带一路”倡议计划出资1万亿美元,在中亚和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东南亚和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修建基础设施;习近平主席的另一项倡议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观点摘要:
1.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致力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事务,而现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志同道合的国家是时候更认真地对待该地区的政治挑战了。原因很简单:印度-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但该地区也是一个战后规范日益受到挑战的地区。尽管如此,美国似乎越来越不愿意维持其在该地区传统的多边主义领导角色,正如其否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所表明的那样。中国正在果断地填补领导力真空。
2.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华盛顿应该坚定地发挥其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领导作用。但如果美国的领导层继续专注于严格界定的国家利益,或者更糟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发挥领导作用,那么对于该地区的自由秩序支持者来说,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将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国际机构体系必须得到加强和重构,以确保崛起的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各国需要的是一种有利于参与其中的政策,而不是加强服从的政策。
3.加拿大处理美国问题的经验为印度-太平洋地区国家在需要这些规则和制度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子。毕竟,加拿大依赖于多边机构,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制衡华盛顿原本享有的一些权力。加拿大也与美国有广泛的双边贸易。然而,即使这样,加拿大的双边关系也受到一系列协议和机构的约束,比如国际联合委员会、智能边境协议、军事合作委员会和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NORAD),这说明双边贸易也可以由机构和法治来管理。
4.印日轴心也有可能重新唤醒美国在该地区的领导野心。毕竟,华盛顿在呼吁盟友和合作伙伴方面变得越来越直言不讳,这些盟友与合作伙伴被认为未能承担起维护全球秩序的责任。印日轴心将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些国家并没有逃避责任。鉴于美国的利益与日本和印度的利益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上,华盛顿很可能会被说服支持这样的联盟。日本是西方联盟的坚定成员,而印度则开始摆脱冷战时期的不结盟政策,转而与西方国家开展深入合作。
5.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行动也显示出更大的全球野心。其“一带一路”倡议(BRI)就是最好的说明,该倡议计划出资1万亿美元,在中亚和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东南亚和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修建基础设施。
6.习近平主席的另一项倡议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亚投行的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其不断增加的成员国已将该行变成了中国对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回应。随着亚投行成员国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在一些关键决策中的投票权将被削弱,但其强制投票的能力仍然强大。
7.中国还热烈支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一项旨在降低东盟国家及其合作伙伴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努力推动今年内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希望利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崩溃带来的势头。然而,印度和日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的身份将成为中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试图控制管理贸易规则和机构的障碍。
8.2017年早些时候,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展示了他的贸易雄心,其将成为贸易开放的主要国际代言人。中国一直是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受益者。但与其他大型经济倡议(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一样,这也无疑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地缘战略野心有关:中国政府希望对全球贸易施加自己的规则。
9.今天的美国仍然是印度-太平洋地区安全架构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然而,只有在看到自己的利益与该地区息息相关时,华盛顿才愿意采取行动,与传统上为了维护国际机构和保护盟友利益而追求更大的多边主义相比,这是一种更狭隘的做法。
10.国际社会必须考虑替代结构,来应对中国的崛起,以使其成为世界秩序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在美国领导缺席的情况下,该地区的两个民主大国日本和印度之间的新兴联盟需要得到加强。只有当这种轴心加入其他如韩国和加拿大等志同道合的国家时,才会拥有有效地对抗中国战略优势的希望。
11.然而,形成这种轴心只会是第一步。同样重要的是,要利用这种关系,进行更坚定的制度建设,以减轻小国在与更大邻国打交道时所存在的担忧。加拿大在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通过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的基础上建立制度规定,与其南部的超级大国邻居美国相比,加拿大充分利用了在战略、国防、贸易和人口等方面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加拿大理解较小的印度-太平洋地区国家所面临的困境,这些国家必须与更大的邻国交往,而且可以通过将这种关系建立在规则而非原本的影响力之上来获得利益。
12.然而,与北美的情况不同,许多东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友好,这些国家在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时感到强迫性,包括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在内的一些国家最近试图赶上中国的浪潮,其可能很快会意识到,如果没有潜在的机构和规则来减少中国在特别的双边贸易中的影响,那么这种双边合作将会有很多局限性。正如中国外交部长警告新加坡时所称:“中国是大国,其他国家是小国,这是事实。”
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行动议程
Jayshree Sengupta[126]
原文标题:BRICS 2017 Summit: Agenda for Action
文章框架:金砖国家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组合,可以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就其基础设施、负债和发展筹资等问题做出决定;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CRA)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的建立将给世界银行带来挑战;亚投行提供的贷款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并将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贷款;金砖国家可以就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共同采取行动,并在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和取消阻碍贸易顺利进行的非关税壁垒方面进行合作。
观点摘要:
1.2017年,金砖国家有可能在中国厦门(9月3日至5日)举办金砖国家峰会之际分崩离析,但幸运的是,这场灾难得以避免。金砖国家会晤有望将在洞朗地区不产生对峙的情况下,在一个不那么紧张的气氛中展开,这对中国和印度都有好处,让它们意识到在只有5个成员的论坛上团结起来是多么重要。该峰会将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极大关注。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国际谈判中,这两个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最近,两国联合反对美国和欧盟的农业补贴。
2.金砖国家联合起来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因为上次在果阿峰会中表明了,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为23%,该峰会发表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声明,在对全球治理或国际金融架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方面,没有显示出任何坚定信念。金砖国家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组合,可以代表所有发展中国家就其基础设施、负债和发展筹资等问题做出决定。
3.2009年,金砖国家成立之初就做出许多承诺,所有成员都是世界上的新兴经济体。很多人希望,它们的要求将得到倾听,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将引领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革。金砖国家的集体压力确实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6年改变了印度和中国的投票权配额。这两个国家都设法获得了更高的配额。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这两个亚洲巨头获得应有的话语权,这使得七国集团(G7)国家的主导地位受到轻微的影响。即使是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也需要进行更多改革,以确保新兴市场经济体获得更高的投票权。
4.金砖国家将于2017年召开金砖国家峰会,此次峰会应该讨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中与日元、英镑、美元和欧元一道成为储备货币的重要意义。金砖国家之间应该进行更多关于货币互换的讨论,以减少未来对巨额美元储备的需求。俄罗斯和中国已经签署了价值24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这是两国央行之间的一种相互信用额度。金砖国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一项目应该被提上今年峰会的议程。
5.新开发银行、应急储备安排(CRA)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的建立将给世界银行带来挑战,世界银行拥有2528亿美元的资本基础。此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同,新开发银行的所有成员国都拥有相同的投票权,而且该机构的建立更为民主。亚投行已经开始运作,而且正在为绿色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印度卡纳拉银行(Canara Bank)去年已经从亚投行获得2.5亿美元的贷款。亚投行提供的贷款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并将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贷款。
6.金砖国家可以就网络安全的重要问题共同采取行动,并在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和取消阻碍贸易顺利进行的非关税壁垒方面进行合作。这也将是印度重新考虑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在南亚地区建设基础设施的另一个机会。
7.所有金砖国家的成员都需要经济复苏,而来自美国和几个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已经缩小了贸易的范围。现在是时候重新考虑贸易和投资的替代途径以促进成员的经济增长。中国是所有其他金砖国家成员最大的贸易伙伴。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很可能被提上议程。
8.除了俄罗斯之外,金砖国家的所有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应该注重健康、营养、教育、城市化、药品监管和农业研究。这些国家都有中小微企业。因此,金砖国家在处理类似的技术质量控制和金砖国家成员在中小微企业所遇到的财务问题方面的合作,将带来很大的价值。这些国家的努力应该集中于将中小微企业的生产融入区域和全球价值链中,这将使各成员能够提高工人的收入。减少收入不平等也应该成为厦门峰会的重点。
9.俄罗斯可能在成员中特别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会议上扮演重要的调停人角色。几内亚、墨西哥、泰国、埃及和塔吉克斯坦的领导人将作为中国的特别来宾出席2017年的金砖国家峰会,正如印度邀请了BIMSTEC(包括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泰国、缅甸和斯里兰卡)参加果阿峰会。
10.金砖国家可能崩溃或保持不变。其可能会因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新关系得到加强,金砖国家可能会进入“全球十年”!
“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加强区域贸易的新希望
Jayshree Sengupta[127]
原文标题:BIMSTEC-FTA: A New Hope for Enhanced Regional Trade
文章框架:对于最大的成员国印度来说,“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十分重要;中国愿意以多种方式向“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提供援助;中国是金砖国家成员,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够为“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观点摘要:
1.“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是一个独特的合作倡议,旨在巩固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尼泊尔、不丹和印度之间的次区域合作。“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成员中包含孟加拉湾沿岸国家以及两个内陆国家即尼泊尔和不丹。在这7个国家中,有4个最不发达国家,即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和缅甸。“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最初于1997年由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提出,第二年缅甸加入到这一倡议当中,2004年,不丹和尼泊尔加入。对于最大的成员印度来说,“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十分重要。因为该倡议覆盖了印度东北部这一欠发达地区。如果印度东北部地区能与东部邻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那么印度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将会更加便利,也会更便于吸引外国投资。加强印度东北部地区与缅甸和泰国之间的联系对于印度通往东盟的贸易路线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整个印度次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是连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桥梁。“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平等、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成员之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互利互惠。虽然缅甸和孟加拉国正面临着罗兴亚族(缅甸的一个穆斯林族群)难民问题,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是和谐的。
2.“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邻国,即中国。中国愿意以多种方式向该倡议提供援助。基础设施就是其中之一。该倡议各成员必须就对华关系达成一致。包括印度在内的各成员都与中国存在广泛的贸易联系。如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一些成员国提出希望中国成为该倡议成员之一,但遭到了其他成员的反对。中国是金砖国家成员,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够为“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预测未来
Rakesh Sood[128]
原文标题:Reading the Tea Leaves
文章框架: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7年2月提出的“两个引导”政策,中国应该引导“塑造国际新秩序”和“维护国际安全”;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着手成立一套新的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并启动了“一带一路”倡议(BRI);最近的事态发展加速了这些地缘政治趋势。
观点摘要:
1.在历史上,像“9·11”事件这样被确定为变化标志的时刻是很罕见的。更为常见的是,一些缓慢移动的地缘政治变化趋势线在某一特定时刻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转折点。预测表明,2017年很可能是亚洲战略格局重新排序的一年。自25年前冷战结束以来,两条缓慢移动的趋势线清晰可见,这是地缘政治重心从欧洲-大西洋转向印度-太平洋地区和中国崛起的表现。2011年宣布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对这些变化迟来的认可。大多数竞争都是在印度-太平洋地区这个拥挤的地缘政治空间里上演,亚洲经济体现在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在未来几年比重将会变得更大。一个更加坚定与自信的中国反映出了中国的崛起。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7年2月提出的“两个引导”政策,中国应该引导“塑造国际新秩序”和“维护国际安全”。在过去25年里,邓小平曾建议中国“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
2.如今的中国不仅愿意而且渴望发挥领导作用,并期望其他国家能够给予中国足够的空间。中国已经向美国提出了“一种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对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邻国的强硬态度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在全球秩序中多极化是可取的,而在亚洲,中国是主导力量,必须这样对待。尽管中国一直是美国主导下全球秩序的受益者,但它并不享受这个自己理应得到的地位,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着手成立一套新的机构,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并启动了“一带一路”倡议(BRI),创建了一个新的贸易基础设施,显示出中国作为最大贸易国家的中心地位。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不断增多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支持。从200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 NAVY)开始在印度洋海域派遣三支舰艇特遣部队,作为索马里海岸反海盗特遣部队的一部分。除了瓜达尔,中国目前正在把吉布提的供应设施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基地。
3.最近的事态发展加速了这些地缘政治趋势。第一件事是去年美国大选的结果,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反复援引“美国第一”政策(America First),并明确表示,其认为引领全球秩序使美国承受了过于繁重的负担。美国的盟友尤其是亚太地区的盟友,对特朗普的强硬言论感到不安,因为它们正享受着美国安全保护伞带来的好处。第二件事是朝鲜最近进行的核试验和远程导弹试验增加了韩国和日本的焦虑。日本对从北海道上空飞过的两枚导弹尤其感到不安。
中国在印度洋区域:不再“和平崛起”
Neelam Deo[129]
原文标题:China in IOR: "Peaceful Rise" No More
文章框架:印度位于印度洋区域的中心,而中国正在积极扩大在该区域的影响力;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也必须为迅速增长的廉价消费品生产发展市场;印度与中国合作来挑战现存的全球治理模式。
观点摘要:
1.印度洋区域(IOR)从非洲东海岸延伸到东南亚,包括印度东部的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东南部的澳大利亚,这也就是说,印度洋区域位于阿拉伯海以西以及孟加拉湾以东。印度处于这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区域的中心,而中国正在积极扩大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放弃了邓小平(1978~1989年)提出的“韬光养晦、善于守拙”这一政策,转而采取了一种自信的、由金钱驱动的方式来发展全球影响力,而“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政策试图展现一个在经济快速崛起背后温和且非威胁性的中国。
2.1979~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了62倍,从不足2000亿美元增加到约11万亿美元。中国在2009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并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石燃料进口国。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与澳大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签署了长期协议以进口化石燃料、铁矿石及其他原材料。相应地,中国也必须为迅速增长的廉价消费品生产发展市场。
3.印度与中国合作来挑战现存的全球治理模式。它们在全球论坛上就贸易和气候变化以及打击索马里海盗等问题开展合作。印度和中国也进行基本的联合军演和海军演习。印度在建立金融机构中有意或无意地与中国进行合作,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现在正在利用这两个银行为其“一带一路”项目融资,包括在巴基斯坦进行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亚太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Brig Vinod Anand[130]
原文标题:The Impact of 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on Politic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Situatu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文章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资助那些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一部分的发展项目;许多国家被中国的投资承诺所吸引,中国承诺将投资于那些可能促进发展并带来经济增长的领域;印度决策者面临的挑战是其如何在不影响自身核心利益并长期保留其选择权的前提下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机会;印度目前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利用中国的能力推动印度的发展议程。
观点摘要:
1.中国丝路基金以400亿美元的创始资金于2015年2月成立。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融资的机构。此外,拥有超过21个亚洲成员和1000亿美元初始资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也旨在资助那些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一部分的发展项目。2014年7月金砖国家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DB),初始资本1000亿美元。据估计,拟议的“一带一路”项目大约需要890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其主要融资将来自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双边贷款,即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例如,201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了约800亿美元贷款而亚洲开放银行发放的贷款仅有270亿美元。
2.中国的这些投资数额都具有压倒性优势,许多国家被中国的投资承诺所吸引,中国承诺将投资于那些可能促进发展并带来经济增长的领域。甚至一些西方国家机构贷款人也倾向于资助“一带一路”项目,因为中国承诺的6% ~7%的回报率十分具有吸引力。另外,近期存在很多与“一带一路”项目相关的问题和风险。并非所有“一带一路”项目都出于纯粹的商业考虑。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需求也在其中发挥作用。
3.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其认为中国知道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投资可能不会得到预期的经济回报,因此这些投资本质上更具有战略意义,而不是基于经济可行性。按照常规理解,印度不能批准一项可能破坏其在亚洲陆上和亚洲海域地位的计划。简而言之,印度不愿意成为中国在亚洲的初级合作伙伴,也不会扮演一个中国下属角色。因此,印度决策者面临的挑战是其如何在不影响自身核心利益并长期保留其选择权的前提下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机会。一些印度战略分析师赞成与中国的协同合作,特别是在印度与中国利益趋同的项目或举措中。印度和中国合作存在着可能性,例如,在伊朗、中亚甚至印度国内的项目中合作。印度将需要确定可以利用的具体的“一带一路”要素来实现两国的共同利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印度正在被视为一个主要参与者,印度的支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是必要的,因此,印度应该调整自身所处的地位,以利用这种地位确保中国同意印度参与具体项目和举措(这些项目和举措不会损害印度利益)的条件。印度已经作为主要投资者之一(第二大利益相关者)加入了亚投行,如此一来,印度就可以利用其在亚投行中的地位来阻止银行实施与印度意见相左的投资计划。
4.印度目前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利用中国的能力推动印度的发展议程。印度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其基础设施项目。有证据表明,除了中国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和亚投行之外,丝路基金也愿意为“一带一路”框架之外的项目提供资金,只要项目具有可行性。印度非常希望利用这种机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