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护国讨袁-附录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护国讨袁大事记

    一九一五年(中华民国四年 乙卯)

    一月十八日 日本驻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是:要求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并加以扩大;要求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的居住、工商经营、筑路和开矿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和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至九十九年;要求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要求中国沿海的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别国;要求中国政府聘用日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日合办警察和兵工厂,并承认日本在武昌、九江、南昌、杭州、潮州间的铁路建筑权等。

    一月廿二日 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印发号外,刊载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二月十一日 留日学生千余人冒雨在东京集会,反对“二十一条”。

    三月九日 孙中山致函南洋同志:“弟睹祖国之濒危,与海内外同胞所受之苦痛,以为非急倒彼恶政府,无以挽救,而往事之失,则当引为鉴戒,是以一面日图进取,一面重整党务,以企完全负责统一进行。”

    五月九日 袁世凯悍然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

    国民对日同志会,中华国民请愿会、外交后援会、女子救国储金会四团体,反对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四五万人在上海法租界开国民大会。全国各地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出现抵制日货高潮。

    五月十日 孙中山致函邓泽如等,谓袁将称帝,“从此中华民国名义亦将归消灭,内地不平之声甚烈……党中重要人物,已冒险深入内地;急思发动,成败在此一举,不能复待”。

    五月廿六日 袁世凯严令“各该管地方遇有乱徒借故暴动以及散布传单,煽惑生事,立即严拿惩办”。

    七月十七日 中华革命党党人钟明光在广州炸伤广东将军龙济光,钟被捕后,于次日被杀害。

    八月十四日 杨度纠合孙毓筠、严复、李燮和、刘师培、胡瑛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帝制。

    八月十五日 蔡锷赴天津与梁启超密商反袁。

    八月廿三日 筹安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谓“本会之立,特以筹一国之治安,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二者以何适于中国,专以学理是非,事实利害,为讨论之范围”。

    九月一日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集会,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到会者千余人。

    九月十一日 云南军界在昆明召开第一次反袁会议。

    九月十六日 梁士诒等在北京发起“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请愿,要求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投票解决国体问题。

    九月廿六日 筹安会副理事长孙毓筠密电各省将军、巡按使等提出包办选举国民会议办法。

    十月六日 梁士诒等为加快帝制速度,以参政院参政身分,纠合数人起草《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建议召集“国民代表大会”表决国体问题。是日参政院通过此案,并咨请袁世凯公布。

    十月七日 云南军界召开第二次反袁会议。

    十月八日 袁世凯颁布《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十月廿八日 全国各省开始“国体”投票。

    十月 孙中山命陈其美在上海,朱执信赴广东,居正赴山东,石青阳赴四川,于右任赴陕西,夏之麟赴江西,运动起兵讨袁。

    十一月三日 云南军界召开第三次反袁会议,决定起义作战方略。

    十一月十日 中华革命党人王晓峰等人击毙袁世凯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

    十一月十九日 蔡锷秘密离京,由天津乘轮船赴日本。

    十一月廿日 全国各省“国民代表大会”“国体”投票均告完成,全体赞成君主立宪。

    十二月一日 吉长铁路依“二十一条”要求签订新约,移交日本管理。

    十二月五日 中华革命党人在上海策动肇和军舰起义,旋即失败。

    十二月十一日 参政院代立法院自称“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向袁世凯上总推戴书。袁假意推辞,同日下午参政院又上第二次推戴书。

    十二月十二日 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

    十二月十三日 袁世凯在北京居仁堂登基,接受百官朝贺,并通令各省,说改变国体出于“民意”,对于反对帝制者,要“严密访查,毋稍疏忽”。

    十二月十四日 黄兴致电美驻华公使,请勿赞成袁世凯称帝,说“吾国民断不能坐视袁氏任意复行帝制”。

    十二月十七日 李烈钧奉孙中山命,偕熊克武、龚振鹏抵达昆明,与唐继尧协商讨袁。

    十二月十九日 蔡锷偕戴戡抵达昆明。

    十二月廿一日 云南军界召开第四次反袁会议,次日召开第五次会议,讨论出兵方略。

    十二月廿三日 唐继尧、任可澄等致电袁世凯,请取消帝制,诛除祸首,限二十四小时内答复。

    十二月廿五日 唐继尧、蔡锷、戴戡等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向四川、贵州、广西三路出兵讨袁。

    十二月廿六日 孙中山致电旧金山中华革命党人,谓“云南宣布独立。苏赣沪鄂皆备即发”。

    十二月廿七日 云南护国军发表讨袁布告。

    十二月廿八日 孙中山致电上海中华革命党人,嘱待机举事反袁。

    十二月廿九日 袁世凯褫免唐继尧、任可澄、蔡锷官职爵位。

    十二月卅一日 袁世凯申令改明年为“洪宪”元年。

    一九一六年(中华民国五年 丙辰)

    一月一日 云南取消将军、巡按两署,成立都督府,举唐继尧为都督。

    昆明民众举行拥护共和纪念大会。

    一月六日 广东朱执信领导的中华革命军和陈炯明领导的护国军,相继在惠州、宝安、江东举事讨袁,并分别攻占九龙税关和淡水。

    一月十四日 蔡锷率领护国军第一军主力由昆明出发。

    一月十五日 袁世凯申令近滇各省“严筹防剿”,并派曹锟督率各师,分兵两路进驻川湘。

    一月廿一日 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第一梯团攻占叙州(今宜宾)。

    一月廿三日 龙觐光奉袁世凯命为“云南查办使”,从广东出兵假道广西向云南进攻。

    一月廿四日 戴戡、徐进率云南先遣军进抵贵阳。

    二月廿五日 袁世凯以蔡锷领导的护国军进川,申令“附近各将军及统兵大员”分途堵击。

    一月廿六日 贵州省各界人民举行群众大会,要求早日独立。

    一月廿七日 贵州宣布独立,举原护军使刘显世为都督,戴戡任护国军第一军右翼总司令。

    一月廿八日 袁世凯以广东惠州反袁军被击退,加封龙济光郡王衔。

    一月卅一日 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响应反袁护国,率部进驻纳溪,改称护国川军总司令。

    二月三日 戴戡率护国军第一军右翼军由贵阳出发,拟经遵义攻取重庆。同日贵州护国军分兵三路攻入湖南西部,王文华部占领晃县(今新晃侗族自治县)。

    二月六日 护国军第一军董鸿勋支队与川军刘存厚部攻占泸州蓝田坝。

    二月八日 袁世凯任命龙觐光为临武将军、云南查办使。

    二月十一日 北军曹锟师、张敬尧师、熊祥生旅等各一部夺取蓝田坝一带阵地。

    二月十二日 董鸿勋支队同川军刘存厚部反攻蓝田坝不克,退驻纳溪。

    二月十五日 董鸿勋、何海清二支队在双和场与敌军激战,挫败敌人首次攻势。

    二月十七日 朱德支队在棉花坡发起对敌军的攻势。

    二月十八日 武昌中华革命党人蔡济民等联络当地军队起义,不久失败。

    二月二十日 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从昆明出发,迎击滇桂边境来犯的龙觐光部。

    二月廿一日 湖南革命党人杨王鹏等百余人袭击湖南将军署和警察署。事败,杨等十余人被捕遭杀害。

    二月廿三日 袁世凯被迫宣布延期实行帝制,申令“从缓办理”。

    二月廿八日 蔡锷指挥护国军第一军主力在泸州、纳溪间对敌展开全线攻击。

    是月孙中山通告冀、鲁、晋各省中华革命党人,特派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总司令,统筹三省革命军讨袁事宜。

    三月二日 北军冯玉祥旅进占叙府。

    三月七日 北军张敬尧师进占纳溪。蔡锷率护国军移驻大洲驿。

    袁世凯委任陆荣廷为贵州宣抚使,向贵州进军:以陈炳焜兼护督理广西军务。

    三月九日 龙济光派龙体乾回云南,在个旧、蒙自、临安等地联络土匪,配合龙觐光部图滇,被护国军击溃。

    三月十五日 广西宣布独立,以陆荣廷为都督。

    三月十七日 蔡锷率护国军发起反攻,连日激战,收复纳溪等地。张敬尧师退守泸州。

    中华革命党人刘伯承、王维纲等起义于川东,攻占丰都。

    三月十八日 陕西中华革命党人郭坚、耿直、曹世英等在渭北宣布护国,连克同官(今铜川)、宜君、洛川等十余县。

    三月廿二日 袁世凯下令撤销承认帝制案,仍称大总统。

    三月廿三日 袁世凯下令取消“洪宪”年号,准冯国璋辞去参谋总长,任命段祺瑞为参谋总长。

    三月廿六日 袁世凯以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名义致电蔡锷,建议停战议和。

    三月廿七日 潮州中华革命党人联络当地驻军攻占潮安,进据汕头。

    三月廿九日 袁世凯下令总统府焚毁帝制公文八百四十余件。

    三月三十日 袁世凯以政事堂、统率办事处名义,致电蔡锷等人,要求停战议和。

    三月卅一日 陈宧、张敬尧等与蔡锷商订自是日起,两军停战一周。届时,又相继延长停战两月。

    四月四日 广东军舰江大、江固、宝璧号归附护国军。

    四月六日 龙济光被迫宣布广东“独立”。

    四月八日 中华革命党人王靖澄在潼川(今三台)起义,称四川护国讨逆军司令。

    四月十日 中华革命军四川司令部成立,石青阳任司令。

    四月十一日 驻日公使陆宗舆向日政府递交照会,要求对袁世凯“给予友谊的扶助”,遭日政府拒绝。

    四月十二日 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宣布浙江独立。

    广东各界在广州海珠召开善后会议,龙济光制造“海珠事件”,杀害陆荣廷代表汤觉顿、广东警察厅厅长王广龄、陆军少将谭学夔等人。

    四月十三日 蔡锷等致电北京政府,促袁世凯退位。

    四月十六日 江苏中华革命党人攻袭江阴,宣布独立讨袁。

    四月十八日 唐继尧、刘显世等联名发表宣言,谓袁世凯“犯谋叛大罪”,据民国元年临时约法,除其所任大总统职务。

    四月十九日 龙济光抵广东肇庆(今高要),同陆荣廷等达成成立两广都司令部等五项妥协案。

    四月廿四日 江西中华革命党人占领玉山、广丰,宣布起义。

    四月廿六日 湖南四十八县代表在靖县集会,推举程潜为湖南护国军总司令,誓师讨袁。

    四月廿七日 孙中山由日本起程回国。

    革命党人在江西上饶宣布独立。

    四月廿八日 奉天桓仁县知事王济辉、革命党人邰兆中等,率众起事,宣告独立。

    五月一日 两广护国军在肇庆成立都司令部,以岑春煊为都司令,梁启超为都参谋,李根源为副都参谋。

    五月三日 湖南中华革命党人刘重等进占湘乡,宣告独立。

    五月四日 居正领导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和夏重民等率领的华侨“讨袁敢死先锋队”进攻山东潍县,克东城。

    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吴大洲部攻占周村,宣布独立,改树护国军旗号,吴称山东都督。

    五月五日 河北易县山北社千余人起义,抗阻清丈土地,反对苛捐杂税,进攻县署。冀中十余县奋起响应。

    广西护国军进驻湖南宝庆。

    五月八日 护国军军务院在肇庆成立,以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代理抚军长,梁启超为抚军兼政务委员长,蔡锷、李烈钧、陆荣廷、龙济光等为抚军。

    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改国务卿为国务总理。

    五月九日 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陕西镇守使陈树藩在蒲城宣布独立,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十五日进据西安。

    五月十日 湖南革命党人占领乾城(今乾州镇),宣布独立,以张学济为湘西护国军总司令。

    五月十二日 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抵肇庆。六月上旬进驻韶州,并北攻江西。五月十三日 山西大同镇守使孔庚宣布独立。

    五月十五日 中华革命党人居正同吴大洲部袭击济南。

    五月十八日 陈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刺死。

    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占领广东韶州。

    五月廿二日 陈宧被迫宣布四川独立,改任都督。

    五月廿三日 居正所部占领潍县,张树元部退走。

    五月廿四日 袁世凯令陈宧开缺进京,任重庆镇守使周骏署理四川军务,曹锟督办四川防务,张敬尧帮办四川防务。

    湖南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宣布独立。

    五月廿五日 福建中华革命党人吴适等攻占连江,宣布独立。

    五月廿九日 袁世凯宣布《帝制议案始末》。

    汤芗铭被迫宣布湖南独立,改称都督。

    六月一日 湖南武冈农民暴动,攻破县城,释放囚犯。

    奉天革命党人杨子元等在西安县孤山子起事,发表讨袁文告。

    六月三日 护国军第二军先头部队进入江西。

    六月六日 袁世凯在北京死去。

    段祺瑞假“大总统告令”,宣布依新约法“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

    六月七日 黎元洪就任大总统。

    陕西都督陈树藩宣布取消独立,服从“中央”。

    六月八日 陈宧宣布四川取消独立,服从“中央”。

    唐继尧电请黎元洪速开国会,以定国是。

    六月九日 孙中山发表规复《临时约法》宣言,促请恢复国会。

    龙济光宣布广东取消独立,“服从中央命令”。

    六月十日 唐继尧电请黎元洪恢复临时约法,速开国会,组织正式国务院。重申俟正式国务院成立,军务院即行撤销。

    六月十三日 孙中山致电黄兴,征询解决时局意见,谓黎元洪如能恢复临时约法,召开国会,当息纷争,事建设。次日黄兴复电赞同。

    六月十六日 黎元洪下令停战,所有派出军队,“克期撤退”。

    六月十七日 黎元洪电请孙中山派代表来京筹商善后。

    六月十八日 龙济光密令韶连镇守使朱福全炮击韶州城外李烈钧部,激战两日,李部攻占韶州。

    六月廿一日 黎元洪任龙济光兼署广东巡按使。

    六月廿四日 黎元洪任蔡锷为益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兼该省巡按使;任命曹锟会办四川军务。

    黎元洪电令周骏来京另候任用,所辖军队交王陵基接管。同日,任命王陵基为重庆镇守使。

    六月廿五日 驻沪海军总司令李鼎新、第一舰队司令林保怿、练习舰队司令曾兆麟,宣布海军独立,要求恢复民国元年约法和国会。

    六月廿七日 周骏率部入成都,自任川督。

    六月廿九日 黎元洪宣布遵守临时约法,续行召集国会,恢复国务院,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六月三十日 黎元洪准各部总长辞职。特任段祺瑞兼陆军总长,唐绍仪任外交总长,许世英任内务总长,程璧光任海军总长,陈锦涛任财政总长,张耀曾任司法总长,孙洪伊任教育总长,张国淦任农商总长,汪大燮任交通总长。

    刘存厚部进入成都,周骏部退走。

    七月三日 李烈钧部攻占广东源潭,桂军攻占三水,龙济光部退守广州。

    七月五日 居正、吴大洲各派代表与山东将军张怀芝代表商定,中华革命党东北军与山东护国军改编。山东讨袁战事至此结束。

    湖南护国军逐走汤芗铭,七日举刘人熙为临时都督。八月三日黎元洪特任谭延闿为湖南省长兼督军。

    七月六日 黎元洪任命各省督军、省长。四川省督军兼省长蔡锷,广东省督军陆荣廷、省长朱庆澜,广西省督军陈炳焜、省长罗佩金(十九日又以陈炳焜兼署),云南省督军唐继尧、省长任可澄,贵州省督军刘显世、省长戴戡。

    七月十四日 北京政府下令惩办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周自齐、朱启钤、薛大可等洪宪帝制罪犯。

    唐继尧、岑春煊等十三人通电全国,谓“今约法、国会次第恢复,大总统依法继任,与独立各省最初之宣言适相符合”,宣布撤销护国军军务院。

    七月廿一日 湖北督军王占元派汉口镇守使杜锡钧在汉口与中华革命党、革命军、护国军三大反袁组织代表议定给资解散办法。

    七月廿五日 中华革命党通告全国各省革命军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七月廿九日 蔡锷至成都接任四川督军兼省长职,旋因病委罗佩金暂行代理。八月八日赴日就医。

    八月一日 国会复会举行第二次常会。参、众两院议员到会三百六十八人。黎元洪在会上宣誓就任总统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